如何看待羅振宇 2017 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


羅振宇,郎咸平,吳曉波,葉檀,,,等等

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張信息傳播的圖譜。在最左邊,是比較高冷的專業研究,比如很多頂級大學裡教授們的各種論文。這些知識含金量高,專業程度很高,有深度,值得反覆研究思考,但是能看得懂的人非常少,因此沒有流量不被關注。在郎咸平走娛樂化路線之前,他也可以被歸入該陣營。

在最右邊,是廣大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流量信息。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白百合出軌,李小璐pgone,王寶強離婚這樣的新聞。這些新聞的特點是,流量巨大,短時間內就能上頭條,大家在無聊時都喜歡吃瓜。

但同時這些信息也最沒營養: 過了一個月,大概就沒多少人關心白百合到底有沒有出軌,李小璐到底有沒有給亮亮戴綠帽。這都是人家家裡的私事,跟你我有啥關係?況且一個月以後,大家的注意力又會被拉去下一個熱點事件。

說到底,即使你什麼八卦都不看,這些明星的名字一個都沒聽說過,你也活的挺好,生活質量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所以說,信息傳播的一大特點就是,如果你想真正教育大家,說點乾貨,那就註定小眾和高冷,雖然有真料但是沒人聽。當年郎咸平喊出"我要做經濟界的謝霆鋒",背後體現的就是這種"無奈"。

如果你要博得眼球和流量,那你就需要走"三俗"路線。英語裡面有個詞叫做dumb down,可以把它翻譯為"降維",你需要降維來吸引更大的流量。

當然,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降維確實可以吸引流量,但是代價是犧牲了內容的深度,變得趨向娛樂化。大家看一些像變形金剛這樣的好萊塢大片,可能都會有這種感覺:看的時候熱鬧非凡,看完以後沒啥感覺,過了一個月就想不起來了。

上面說道的這些大v,都是在"信息傳播娛樂化"方面做的比較成功的例子。他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流量,說的東西讓不少群眾覺得很好聽,很有理,但是你過幾個月去回想一下他們說過的信息,又會覺得索然無味,好像沒有什麼真正能夠讓你回味,拍案叫絕的有深度的東西。而到時候,這些大v可能已經在忙著吹噓下一個熱點了。

以羅振宇的跨年演講為例,有多少人還記得他去年,或者前年的跨年演講?有多少人會去想,之前的演講,說的內容有沒有道理?是否靠譜?是否得到了證據的支持?對我有沒有實質的幫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和郭德綱的相聲,馮小剛的賀歲片是類似的,都是能夠讓大家放鬆一下的娛樂產品。

羅振宇的天才之處,在於巧妙的提高了娛樂的逼格。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娛樂一定是俗的。因為說白了,娛樂不分高下,沒有門檻,不管是博士生,還是工地上的民工,對於影視明星的審美是大同小異的:無非就是臉蛋和身材。這也讓一些人在追求娛樂的同時有了一定的負罪感。

但是羅振宇給大家提供了一種更好的娛樂借口。如果一位大學生在期末考試前夕還去看電影,或者刷微博看明星出軌,他雖然得到了娛樂的快感,但是內心一定會有愧疚:我又浪費了本可以複習迎考的三小時!但是他如果花同樣的時間去聽一場羅振宇跨年演講,他可以這樣安慰自己:我至少還學到了一些東西!

不得不承認,羅振宇確實是一個營銷天才。多少人夢寐以求能像羅振宇那樣獲得流量,把錢掙了,同時又不至於像影視明星那樣通過簡單粗暴的臉蛋和身材來吸引關注,羅振宇都做到了。

但就像我之前說的,這種模式的缺點在於,"降維"降的太厲害,就沒有營養和深度了。這和好萊塢拍的一些爛片一個道理: 感官刺激很強烈,但是由於缺乏深度,因此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回味。到最後內容製作者發現,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做出來一款賺錢的垃圾:熱鬧的時候確實能火一把,但是產品沒有任何保存價值。一年之後幾乎沒人會想到要回過頭去再看一遍,再品味一下,即使刪了也沒人覺得可惜。

當然,純粹從娛樂角度來看的話,以知識的名義進行娛樂,比純粹的滿足感官的娛樂還是要有意義一些,至少不會更差。所以羅振宇是一個現象,取得了巨大成功,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

同時我也希望,在中文世界裡有越來越多真正有乾貨,有深度的信息傳播,讓更多的讀者和聽眾在十年後,二十年後還能想起當年自己看過的一篇文章,聽過的一檔節目。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能為大家帶來價值的好事!


還是原來的配方 還是原來的味道

羅振宇的話術長期不變的套路就是

第一 先貶低受眾的智商 "你知道什麼是XXXX嗎?,不知道吧!"

第二 提升自己的位置,開始科普"XXXX就是XXXXXXXXXXXX(此處省略1千字),.........."

第三 產生焦慮 "這就導致了XXXXXXXXXX,那麼大家就會問XXXXXXXXXXXXXXXX,....."

第四 開藥"現在讓我來告訴大家........................."

世無英雄,豎子成名


看了這麼多年新聞聯播,康熙大帝,建國偉業,大宅門,都看出什麼名堂了?

超級女聲,快樂大本營,中國好聲音,我猜我猜,康熙來了,又都看出什麼名堂了???

學問是學出來的,不是看出來的,李洋瘋狂英語靠看李洋就能學會外語么?看羅胖吐沫星子滿嘴飛,就能改變了思維,轉變了人生?聽唱周杰倫的演唱會耳朵就能懷孕了?

張口阿里,閉口騰訊,計程車大哥也會嘮,和你我有毛線的關係,是個人都會評價,你怎麼評價這個電影啊?你怎麼評價這個貪官啊?你怎麼評價這個明星啊?你怎麼評價BAT啊?你怎麼評價現在最牛逼的商業模式啊?這種東西回家問老媽,她也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問題是,這個世界需要我們評價么?在乎我們的評價么?連老婆孩子都搞不定的人,還想搞定天下?創立偉業?前幾年是雞湯加成功學,這幾年是聽演講加聽書,你咋不去問問聽那麼多年評書的人,不天天都是江山如何,官場如何,自己都學到了些什麼?自己做人是不是還是貪婪,膽小,猥瑣,小氣,刻薄?

人類所有的知識智慧都寫在了書里,不同的人能在同一本書里感受到不同的體會,自己吸納和總結,而現在的人,沒文化就說沒文化,還來了個知識焦慮哈哈哈哈,真噁心,儘是些懶得連書都不想看,需要別人念給你的人,你的時間都他么耍了手機了。

偉人和屁民也許出生不同,階級不同,但是壽命絕逼一毛一樣,時間都是一天24小時,你時間都打了王者榮耀,吃了燒烤吹了牛逼喝了白酒去了夜總會了,你說你不焦慮誰焦慮?爹媽給的好身體全部糟蹋壞了不說,小煙捲抽的老香了,逢人張口閉口就是焦慮,覺得自己不成功。成功從來都是少部分有決心有毅力努力的人的專屬獎勵,幻想撞大運的低智商群體出門右轉去彩票投注站概率更大。

一本難啃的書有時我需要讀半個月,這半個月陸續給我的啟發,冥想和思考,比和弱智說一輩子話都受益。我記得讀百年孤獨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那些人每天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做著同樣的事,說著同樣的話,而他們自己一點都沒發覺。你想想自己是不是這樣?簡直就是復刻前一天的生活,太可怕了,每天通過遊戲和抖音快手追劇來度過,還想人生變得不一樣?變得絢麗多彩?書也讓別人通過十幾分鐘二十分鐘念給你聽?你就收穫了你就提高了??你就這種智商?這你都信?要不要飯也來個o吐o功能,上門拿勺子,別人先吃一口嚼一嚼餵給你?

世界上如果有統計的話,從古至今死了應該有成百上千億人了,以後看電視別看主角,多看看那些犄角旮旯賣包子的或者官兵甲或者丫鬟乙或者路人丙啥的,那才是你我最終的歸宿,小時候都是家裡的寶,出去都只是最平凡不過的普通人,一個月賺3000花2800和一個月賺3萬花兩萬八的人,誰也別瞧不起誰,大家半斤八兩,都是碌碌無為,無果而終,不了了之…

如果不想這樣完蛋,現在就行動起來,做更好的自我,去做那些心裡一直想做的事,也就是喬布斯說的追逐你的心聲。做一個讓父母讓愛人驕傲的人吧

寫在2018年1月1日


很多批評者焦點在羅振宇包裝知識、娛樂知識、雞湯知識、淺化知識,事實上,深度、營養與傳播、流量本來就有矛盾,而且這個矛盾會一直存在,所以,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理論上可會永不終結,理論上,我這個答案也可以每年複製粘貼一次。

羅振宇每做一次跨年演講,就依然有人一而再,再而三把這個顯而易見的矛盾用浮誇的言語表達出來,這樣的後果是:你可以選擇每年都用同樣的邏輯罵一次羅振宇,但你可能一直都沒有進步,你可以每年從不同角度看看羅振宇都說了什麼,你能夠獲取獲取什麼?

在我看來,前者是僵固者的思維方式,後者是成長者的思維方式。

我購買過得到專欄,我聽過羅振宇的大部分說書,我將其當作獲取知識的渠道之一。例如我看過了某篇專欄好,我會上 Google 找它的思想源頭,我聽到某個說書音頻精彩,我會買這本書看,自己再寫一篇讀後感。

我不止聽羅振宇,我也愛看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聽完了還翻出了梁文道講書始祖《開卷八分鐘》來繼續聽,我也看馬世芳的《聽說》,我看許知遠的《十三邀》。我也提倡深度閱讀,我讀王陽明、讀司馬賀、讀卡爾維諾、讀孫子兵法、我讀論文……得到與羅輯思維並不是我獲取思維全部,2017 年 看我看 了 100+ 本書,寫過讀書總結。

以上,我只是想表明:批評,很容易,嘴上功夫,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要讓人信服,這還不夠,批評完你還要去做;做還不夠,你還要觀察、學習、總結;總結完你還要回頭做,做完了你可以繼續批評,也可以靜下心來想想:這樣一個輪迴下來,你會批評的時間是不是最無謂的,最浪費的,還不如去多做?

你是不是可能會發現,批評可能是你還沒有摸索到正確接受它的方法,是你一時小聰明的吐槽,若干年後,你是補充可能會發現,你看待某個事物的方式是曾是那麼淺薄、片面與輕妄。

王陽明曾批評過弟子學習知識誤區,不要多爭論、不要多考究、不要多評論,這樣做浪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多做「一以貫之」的功夫,多做實實在在地想去踐行知識,將知識化為己用。

是,羅振宇的演講是娛樂、是淺薄、是雞湯,但羅振宇大方承認自己商人,他將知識工業化與商業化,做「得到」的目標是成為最好的知識服務商,本質上,他是做商品,做商品娛樂化、追求流量、講求營銷,符合做商業的基本邏輯。一旦你發現了這個道理,所有邏輯都會順暢起來:承認已經存在的事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於是,你不妨放棄批評,思考以下問題:

當你在批評羅振宇時,羅振宇在做什麼?

他可能壓根不會理會你的批評,他在升級原有的暢銷商品;他在投入時間去做下一個新產品;他在與下一個平台談新合作;他在思考讓更多人購買他的產品;他在準備下一年的跨年演講……

如果將批評他的時間省下來,你可以做什麼?

  • 如果有一件事值得自己花大量時間與精力持續去做 20 年,這件事情會是什麼?
  • 過去的一年,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看法不一樣?為什麼?
  • 他每一年的演講有什麼新概念你是不知道的?他是怎麼知道的?這些新概念的源頭在哪裡?我將如何理解?
  • 如果讓你每年來一次跨年 4 小時演講,你會怎麼講,講什麼?如果暫時做不到,我如何慢慢地做到?先做 2 小時演講,或者先從每年寫一篇年終總結開始?

是的,我可能不會記得每一年羅振宇跨年演講都講了什麼,但我會記得他 20 年持續做同一件事的堅毅,這個事情每年 12 月 31 日都在提醒我:這個人這一年做得不錯嘛,未來一年,我也要做得更好哇。

這樣可能就已經夠了。


首先說,我不是水軍,對羅胖這一套鼓吹「知識焦慮」的言論是持中立態度的。

我想了想,或者說,他在引導焦慮,他在販賣焦慮。他在牽動這個時代已經安逸生活小知識分子和筋疲力竭打拚的小白領的那根脆弱的神經:聽了你的演講,我覺得我好慌,我什麼都不知道,我身邊的這些新興的事物已經不是我熟悉的樣子。他就是掀起這場「焦慮」潮的人。

先說說我媽媽。我媽媽是一位中年老師。

這20年,她一直很努力地跟上這個時代的節奏,害怕出現斷層。具體表現為:每季要買時下最流行的「小姑娘們穿的不顯老的」衣服、有機會要買時下最流行的電子產品和時不時在和我的尬聊中摻雜一些從她學校的年輕老師口中聽來的辭彙和段子。她一直以我願意和她談心作為自己開明的證明。

然後昨天我們看了深圳衛視的跨年,羅胖的「時間的朋友」。她突然覺得自己被這個時代甩在了後面,自己已經跟不上我們年輕人的節奏了。

於是,她理所當然地開始焦慮,焦慮的結果是下載了「得到」APP。

我想說明個什麼事呢,就是羅胖確實肚子裡面有貨,確實對這個社會、對這個時代有命中把心的思考,搭配以他「很硬」的措辭,極其容易讓人信服。

但是他販賣信任的對象,不是真正身處在競爭和飛速發展社會中心的那一群人,是我媽媽這種想跟上時代潮流但是思想還是停留在**某些**慣性批判思維的「舊人」。他們有他們幾十年形成的優越感和對現在飛速發展已經越來越脫離他們掌握世界的恐懼感,對這種淺層次的知識分享很是歡迎。

再有就是我們這些小青年,太過稚嫩幼小而不能下場搏殺,對學校外的世界一知半解,希望從他的分享中管中窺豹。

其實挺好,大部分人要不像我媽,沒想真正改變什麼,只是想了解了解現在的潮流,安慰自己「這個世界還是她熟悉的玩法」;要不像我們,對自己的專業和未來啥也不知道,想用過他們的分享粗淺了解一下現在的行業和市場。對我們這兩類人,他辦個演講,順便推廣下他的APP,做得很到位啊。

羅胖做的內容,沒有特別特別硬的乾貨,但是足以吊打99%以上的娛樂產品。我覺得他那一套「文化教育娛樂化」到真的是讓人很容易接受,說不定時不時也能引發一些思考。比起看劇打遊戲,把時間花在這些文化產品上,倒是個不錯的選擇。

而且,現在「知識跨年」好像被看做是「我們不一樣」的特別顯逼格的事。


我發現羅振宇演講時的套路,開始鋪墊時的嬉皮笑臉,插科打諢,用幽默來遞進。到販賣他那些亂七八糟的觀點時,就把臉綳起來,利用嚴肅感來強迫認同。

早期看過幾期《邏輯思維》,那時羅胖習慣說,說的不對您輕拍,到現在變成,肯定是你錯了,我不會錯。

受這次考研數學李林的啟發,我覺得這種販賣觀點和個別知識點的節目,越面向大眾,就越是新瓶裝舊酒,就越是沒有價值。因為自帶價值屬性的消息知道的人越少就越有價值,而羅振宇這種,講的一半是正確的廢話,一半是杜撰的名詞。

什麼是正確的廢話,就是告訴你多學一點對你人生有幫助,什麼叫杜撰的名詞,就是把要多學一點換成U盤化生存。


早上看見別人寫的羅振宇在跨年演講裡面,舉例說諾基亞倒閉了,還把倒閉原因說了下。

我是真不相信他能說出這種話。。。剛剛還專門去看了下,他還就這麼分析了。。

諾基亞即使沒有手機業務,靠通信設備也妥妥的世界500強好不好?

以前的通信設備巨頭北電、moto、諾基亞、西門子、華為、中興、阿爾卡特、朗訊、愛立信。到現在就剩下諾基亞、愛立信、華為、中興四家了。

愛立信不多說,一直是龍頭老大直到近幾年被華為超越。

中興已經快掉隊了。

知道剩下的這些廠商去哪裡了嗎?

北電被摩托羅拉收購,然後諾基亞收購了摩托羅拉。

諾基亞和西門子通信設備部合併為NSN,然後諾基亞收購了西門子的通信事業部。

阿爾卡特和朗訊抱團取暖合併,然後還是沒有逃出魔爪,被諾基亞收購。

目前已經超過愛立信為世界第二大通信設備商,第一是華為。

通信設備歷史上除了愛立信中興華為,現在的諾基亞是北電摩托羅拉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上海貝爾諾基亞的綜合體,史詩級巨頭,業務涵蓋通信所有相關設備領域。

收購阿朗以後,每年300億美元的營收,被你說成倒閉了。。

---------------------------

評論很多說我抬杠的。

可能我是干通信這行的,他那些話我聽起來很敏感,潛意識裡會覺得這是低級錯誤。

就算你我大家在知乎貼吧哪裡哪裡說我也覺得要過過腦子,前幾天張小凡和圖靈被封號,知乎大管家這麼說的。

一個公眾人物,在一個公眾場合去給別人灌輸自己的觀點和知識,我覺得更應該慎言。

你怎麼知道因為你的錯誤會不會誤導一些人,影響別人的思想和決策?

諾基亞一上市公司的產品涵蓋通信網路相關的方方面面,你一公眾人物這麼說怎麼知道不會給別人帶來影響?

我也只是覺得這種行為不應該被縱容。


羅振宇說的話是互聯網創業雞湯,它像人們吃火鍋時喝的王老吉,是伴隨式的,雖然沒什麼營養,但是既然廣告說」不上火喝王老吉」,很多人還是選擇相信他。

我沒有現場去看羅振宇的演講, 但是從現場的照片來看,現場還是去了上萬的觀眾。對於羅振一個人來說,他能夠把販賣這種互聯網思維和創業雞湯,變成一門生意,這還是應該值得我們大家去思考。

我大概分析一下,他這種商業的模式。我除了看一下他現場活動的速記,他講的內容大概就是中國社會和所有的互聯網創業者面臨的非常普遍的問題。他跟咪蒙一樣,只是把大家目前面臨的問題去陳列出來,讓大家一起去討論這些問題。他並沒有給出答案,目前也不會有答案,但是這樣做有可能會緩解大家的焦慮。

另外,去他看去看他演講的人,好多人還是都是一些在二三線三四線的觀眾,甚至是一些傳統行業的從業人群。這裡面存在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我們互聯網從業人群,非常普遍的一些道理,非常普遍的一些現象,對於這些人還是很陌生,一些人通過看他的演講,了解一些新的知識,了解一些新的思維,對自己的企業和工作有幫助,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貢獻。

但是我奉勸一些,三四線城市的觀眾或者傳統企業的人群要辯證的去看他的演講和觀點,因為有一些問題是當下非常熱門的理論和思潮。這些理論有的時候,既是一種理論,有的時候也是一種陷阱。好多理論是大概都是跟著潮流去走,但是潮流有時候會伴隨大量泡沫。就像前幾年特別流行的一些,像O2O、互聯網+,這種模式很快就會過去,一部分人從這種模式掙到錢,但是更多的人變成了墊背的。最終的結果是,創業者和行業從業人員沒掙到錢,搞培訓的最終掙到錢。

而像2017年比較流行的人工智慧、新零售等概念,也存這樣的問題,這些新趨勢並不適合所有的公司,也並非是所有人的機會。

今年的演講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體現中國模式和政治正確。而羅振宇不愧是央視出身,有著很強的這種政治覺悟和政治敏感性,他這種思潮,體現了一種國家未來的一種方向,我們每個互聯網從業人員,還是應該去認真體會一下。

能把十個人忽悠來,是嗓門大; 能把上百人忽悠來,要靠道德綁架; 能把上千人忽悠來,要靠利益驅動;能把上萬人忽悠來,已經是一種社會現象了,這的確是一種「能力」!

但是把某種互聯網觀點誇大化變成一種社會現象,變成了一種公眾哲學,讓所有人都去相信它,已經變成了一門生意。像當初的互聯網+,小米的生態思維,大概都是這樣的套路。就像當初李笑來推廣這些ICO理念一樣,然後好多人就變成了他收割的人群。

所以說,公眾對他的演講,要像魯迅的拿來主義一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批判者著去繼承,不要成為頭腦簡單的智商稅繳納者。


對於我來說,我覺得算是開闊眼界了吧。

由於是中間才知道有這個跨年演講,所有隻看了羅振宇講的第三,四個腦洞。有幾個點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

1.他以小米舉例,講了價格戰和認知戰的區別。他認為價格戰是在比較中戰勝別人;而認識戰是不需要比較的。例如小米致力於完美,所以面對小米產品,我不是去選東西的,我就是去買的。(幫合作夥伴打了一波高質量的廣告)

2.他提出了"比特世界"的概念,說革命是裹挾一切的。我覺得"裹挾"這個詞用的真好,在bat無處不在的影響力下,你不想上他們的船,他們也會拉你上船。十年前有誰能想到現在連個買烤紅薯的都與移動支付聯繫在了一起?你以為你可以不上船,可是你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就在船上。(由此對身邊的許多事物有了一些思考)

3.讓我知道了一個詞"賦能",他不是指你有多少資源,而是能帶動多少資源。我想,對這個詞的思考對我們當代人會有比較深刻的意義吧。

4.他信用《超級版圖》提出了什麼是真正的距離的概念。是指山川大河地緣政治?還是指互聯互通?是北京到河北一個偏遠農村的距離近?還是北京到上海的距離近?

還有他為贊助商們的宣傳,不認人感到討厭的同時也讓人印象深刻。還有他對得到用戶的抬高。都讓我覺得充滿智慧。

我想看了這個跨年演講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又從新開始了思考。在一個很小的城市上一個不知名的大學,慢慢也就渾渾噩噩的生活著。看似比身邊的人努力,看似所有的事情都努力。可是卻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而昨天,隨著他的演講,我開始有了一些聯想,開始想要去思考一些深層次的東西,開始不想再去追求那些表面有趣而又立竿見影的東西。我突然想要去開始積澱,想要讓自己忍受枯燥,想要去做一些自己曾經只是想想卻不曾真正去做的事情。

新的一年,也得有些改變了。


先說結論,結論就是內容很差,定位很准,製作很好。

我自認為自己算讀過一點書的人,在我聽來,羅胖的東西這麼多年始終都是東拼西湊,廢話連篇,瞎糊弄人,高曉鬆起碼有點自己的世界觀,羅胖則是既沒有世界觀,也沒有邏輯,(如果你經常翻知乎也聽《羅輯思維》,你會發現節目很多內容就是他手下從知乎找的素材。)

但問題是,他不是學術權威,他不是大學教授,他是自媒體人,他是要養活很多員工的自媒體人。自媒體說白了就是流量為王,有人聽屁都是真理,沒人聽真理都是屁。在中國當前的現實國情下,能創辦成功自媒體的,一定是有點文化知識的互聯網人,而不是略懂點互聯網的文化人,而羅胖說白了就是一個互聯網人,他非常了解互聯網主體用戶的需求,互聯網主體用戶不是衣食無憂的教授學者,而是生活壓力較大,不喜歡也沒時間讀書,但又希望讓自己看上去像讀書人的人,把握這些用戶,生產適合他們的內容,就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對於真的略有點文化的人,羅胖的內容確實很low,但問題是,羅胖的目標韭菜從來也不是真明白的人,而是那些以為自己明白的人,例如接受過本科教育的大學生,初入職場的上班族,想學英語又狠不下心的人。

舉個例子,上周我被拉進了一個中東和阿富汗群,裡面都是實打實的行者,多數受過碩博教育,做過一些研究。這幾天伊朗爆發了一些街頭抗議,群里所有去過伊朗認真實地考察過的人,都認為這些抗議不會動搖根本,因為伊朗是一個政治氛圍比中國寬鬆的國家,抗議其實正常。但對於中國99%的互聯網用戶,這種結論他們是無法接受的,你如果說真話還原事實,你的文字觀點就無法傳播,只能明白人之間自己溝通交換,但這太小眾了,沒韭菜可割,更不可能流量變現。如果想得到傳播,就必須「政治正確」,就必須用帽子扣死伊朗,但問題這又不是事實。其實羅胖也是這種,在迎合的基礎上提高內容,但首要永遠是迎合。尋找你潛意識裡認為對的東西,然後講出來迎合你,讓你覺得獲取知識的同時又增加了自我肯定,樹立了信心,但事實這並不是真對的。


哈~我認為羅胖其實是在打知乎的臉呢。

我感覺呢,羅振宇終究是大V的,而且有個團隊,水平當然比我高了,所以還是值得學習一下。

很多人在批評各種,說實話,如果能做到羅胖這一步,本身就很不錯了。批評者,應該是把目標放在更高的點上,對於目前的我來說還是不需要的。

其實和看所有的書一樣,看過也就看過,其中記住不多。只是有一個感觸,就是本答案的第一句話:羅胖在打知乎的臉了。

大概是開頭不長時間,說了一個關於「流量」和「精耕細作」的問題。

老生常談了,每個接觸點互聯網理論的人,都會多多少少接觸過相關爭端。個性化和大眾化的矛盾,從有互聯網那天都存在。而推崇「個性化」的東西,幾乎都是在產品初期,發展起來後都毫無意外的開始追求流量。

羅胖說,這十年追求「流量」的潮流該謝幕了,下一步就是精耕細作,個性化。

我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正確,聽了十年了也不見有什麼改變,眼前的例子就是知乎。

知乎還是個性化的時代,是高逼格的代表,知乎受歡迎的是真正的知識而不是流量大V,知乎的精品回答更多時候站著的是一個專家,而不是一個大V。

隨著知乎變現開始,人也多了,大V也多了,各種優秀回答者也多了,公眾號也多了……唯獨知識的精讀廣度日漸稀缺。

我不知道對知乎來說是否賺了更多,但知乎確實是從「個性化」走向「流量」了。

羅胖說今後,要走向精耕細作了,我不知道,是羅胖錯了,還是知乎錯了?

需要再看十年么?


以後00後小朋友看羅振宇,就和我們看陳安之一樣一樣的。

都是在各種故事裡提取出偏頗之詞,貶低受眾智商,然後生造一個個高大上的概念,推銷適合這個時代的成功學。

可以羅輯其套路,思維就算了。

前年的回答:

為什麼知乎上有一些人對《羅輯思維》的評價很低?


一句話,這個對自己未來一年的發展有實際性的幫助或提升嗎?

如果有,那就是不錯的。

如果沒有,那就是務虛的。

每個人有自己的基礎,事實上大部分職場人而言,能用到的非常少,更多能用到的是優秀的創業者。

實踐才是檢驗好壞的唯一標準。


羅振宇喜歡販賣焦慮感,這是他企業盈利所需要的前提,今年的演講尤其如此,因為你可以很明顯的感到準備的內容撐不起三個半小時,羅胖各種注水所引發的觀眾焦慮。


中國人看羅振宇跨年演講,就和外國人聽新年音樂會一樣。

與其說能吸收到多少精神養分,倒不如說是一種相對時尚和有格調的消遣方式。

外國人聽了那麼多年新年音樂會,照樣沒有上台演奏的能力;中國人看再多次羅振宇的跨年演講,自身的思維和行動方式基本也不會發生什麼改變。

這不是因為人們愛裝腔作勢,而是因為現代社會信息傳遞容易,本領傳遞極難。


借用@陳素封答案中的一句話「批評可能是你還沒有摸索到正確接受它的方法」

看《奇葩說》的時候有專業的辯論選手大罵馬東把辯論賽搞得很低俗;看《曉松奇談》的時候有人說高曉松把歷史講得如此膚淺;和媽媽一起看《非誠勿擾》的時候有人說上台的人都想紅不是來相親的;

我從《奇葩說》里學到了從正反不同角度出發看待所有問題;我從《曉松奇談》里了解了歷史書上沒有的歷史;和媽媽一起看《非誠勿擾》是兩代人難得在同一件事情上可以真正交流的機會;聽《得到》後我比以前更喜歡買書和逛博物館了


這一堆人說羅胖是什麼流量大戶什麼什麼的,這種評價就叫回帖不看帖啊。

人花了大量的時間來演講流量現在不為王了好嗎?

我是發現了,但凡像羅胖這樣的話題,絕壁有一堆人喜歡出來靠貶低對方來秀自己。

============正常現象!=================

我倒是沒看直播,後來聽音頻的,羅胖基本還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給出可能解這麼幾個步驟,那幾個說羅胖光撩撥不滅火的弟弟們,還是回帖不看帖啊。

說說印象吧,相比前兩年,羅胖今年的演講功力有提升,如果說前兩年還是以觀點攝人為主,今年在演講本身就很有感染力,我說的本身就是指拋開內容的演講功力上羅胖今年有了長足的進步。

你一定要說羅胖就是個高逼格娛樂明星也說的過去,脫口秀嘛,羅胖幾年前下海就是作網路脫口秀啊,你看他說泡姑娘的道理說的多有趣多有理,只是慢慢的人覺得可能講自己那些受眾更關注的東西更有前途罷了吧,你聽聽他第一季里講供養的那集,他的得到不就是這個性質嗎?他是這麼說的,也按自己的想法這麼做了,有什麼問題?人覺得自己是知識服務商也沒說謊,他的確給他有限的客戶提供了知識類的服務啊,你看看他得到里那些專欄,有講英語的,有講育兒經的,有講經濟學的,有講歷史的,這些不算知識服務一定得算娛樂服務嗎?不太厚道吧。說羅胖是成功學雞湯的,無非是認為羅胖說的似是而非(但非在什麼地方也基本是信口開河),對真正的操作實踐沒有根本的幫助,但這世界上難道存在一定有用的創業秘籍嗎?當然沒有,有的不過是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態度,人傳播自己的觀點,並且把這個傳播打扮的有趣了一些怎麼就成了雞湯了?關於創業這事,羅胖這些年說的其實是一貫的,大部分人會失敗/創業者要自律要堅持/危機無處不在機會也一樣/保持理性樂觀.......

讀書不一定是拿來用的,愛學習愛讀書也不一定要那麼功利。

羅胖的東西從來不是指南手冊,而一直是多一種可能性,給你多一個角度而已,人從來沒說什麼聽我的一定會成功好吧,他最多是說這個領域內最成功的那誰誰是這個這個樣子的,說過這些這些話好嗎。

羅胖當然有犯錯的時候,但說聽曉說的覺得有優越感的難道忽視了曉說里無處不在的信口開河了嗎?當然,我也挺喜歡聽曉說的,特別是矮大緊說電影那些事,說的多好!

還有那些拿羅胖和嚴肅學術比較的各位,過了啊,人又沒開專業學校沒搞研究機構,人只是鼓勵學習而已,只是希望你能在繁雜的一天里還能抽個幾分鐘聽點還算有趣的還能啟發腦洞的可以算知識點的玩意兒而已,這又什麼不對?聽著聽著你對經濟學感興趣了,說不定你就會買本經濟學通識來翻翻,感興趣了你還說不定就會去找些期刊來拜讀,這是挺好的事兒好嗎。。。。

話說我又想到一點,說羅胖包裝/碎片化/淺薄化知識之類的批評,對羅胖來說其實是褒揚,說明傳播到位了,你聽到你思考你才判斷,你要壓根不懂,你就無從判斷。就像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里連續多少期講心經的,基本沒人批評,因為梁文道講得五迷三道,而一般人對佛學也根本不懂,所以無從批評,其實你要明白佛學知識,就知道梁文道這幾集心經才是講的都是不著邊際的廢話,不懂的人聽了節目根本不會對心經到底講什麼在理解上有什麼幫助,而是只會覺得:我靠,好深奧。。。。

我看羅胖至少還能看到羅胖的變化,但是看知乎的評價,幾乎看不到什麼變化。額,不對,還是有的,前兩年自己做公眾號的是諷刺主力,今年沒這麼明顯了。


一碗隔夜飯,很少有喜歡吃吧。他說這碗隔夜飯是某某名人歌頌過的,某某高僧開過光的,某某領導題過詞的,你感覺像是那麼回事,吃了兩口,居然不難吃。

接著他又從營養學經濟學歷史學的角度說它充滿了文化底蘊,飽含了經濟知識,浸透了歷史傳統,你又扒了兩口,越品越有滋味。

其實是他加了大量的作料和添加劑,蓋住了原本的餿味。

正是這種鑲了金邊的抹布給了人絲綢的感覺,正是這種冠以知識的廢話給了人學習的錯覺。

無非是各種政治經濟歷史商業互聯網八卦,就因為替換了娛樂二字就覺得高大上了?

有人說即便是隔夜飯我品著挺有滋味,反正也沒什麼害處。吃吧,大膽吃吧,吃一輩子吧,確實沒什麼損害。

每個標點符號都散發著酸和嫉妒的味道——我已經想好了這段文字的最佳評論。


反對目前的幾個高贊回答

反對不是因為你們說的不對,而是你們說的太對了

但是批判羅振宇是不是陷入了一種政治正確陷阱呢?我們是不是止步於批判帶來的智商優越感了呢?降維賺流量這件事已經是顯而易見了,不應該再在這個時間點出現在這個回答下面

我們應該看到的回答是揭露羅振宇演講邏輯漏洞的回答,扯開華麗表達方式揭露背後真理謬誤的回答,而不是在宏觀上批判一下羅振宇就完了

比如他今年說比較優勢失靈,有沒有學經濟學的站出來說他這句話說的不對,為什麼不對?他這個理論在經濟學上是哪一派?這一派的弊病是什麼?針對他這一派還有哪些派?

這才是知乎這個社區誕生的初衷


在辯論中,如果一個人可以自己自由定義各種概念,隨意放大或者縮小概念的邊界,那他一定是戰無不勝的。

羅振宇也是深諳此道的人。他不去重新定義舊概念,而是主動發明新概念。所以,你不可能去徹底駁倒他的理論,因為他所提出的概念,最終解釋權在他自己。

不過,也正因無法證偽,他的演講帶有相當濃厚的玄學色彩,讓人不由得聯想起傳銷洗腦等辭彙。


推薦閱讀:

2014 年《財富》世界 500 強排行榜里有哪些有價值的信息?
為什麼要振興東北,而不是放任它衰落?
滴滴打車燒錢10億提供免費打車,目的是什麼?
這次帝吧出征FB,有什麼商機?
寫字樓裙樓部分規劃食堂、會議室的意義是什麼?對於租金、售價有無幫助?

TAG:互聯網 | 商業 | 互聯網創業 | 羅輯思維網路節目 | 羅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