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的槍戰能壓槍么?
能,但不是靠人手壓。
而是一些槍支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抑制槍口上跳的問題,所以特意地加了一些小細節設計來把槍口往下壓。
比如湯普森衝鋒槍
這樣的設計,使得射擊時子彈燃氣向上排出時,反推槍口向下,從而使得槍口不上跳。
包括AK系列也有類似的設計(注意上面那把槍的槍口)
看有的回答說上跳是因為人控制不好造成的。而且不一定向上。
這是不對的。不過那個回答大部分還是正確的。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參考用我小學沒畢業的畫工外加初中輟學的字體,以及工廠打工時候自學的高中物理。
簡單講解下後坐力可以認為是以槍管軸心為方向像後的力但是絕大多數槍支的槍管軸心並不是完全和抵肩位置重合的。高度差越大,造成越長的力臂。和人抵肩的力合成轉換成槍口上揚,傳遞給射手越難控制的上跳。很多老自動槍槍管軸線和抵肩差很多。大體上,現在越新的武器越重視人機。為了減少後坐力,控制上跳。現在的軸線高度越貼合抵肩高度。我畫這個是最簡單的,抵肩實,假設力全傳遞到肩膀,且肩膀無明顯位移。什麼抵肩不實,抵不住。甚至沒槍托武器(和人接觸的受力點到了手上。不巧的是人手自由度很高。簡化後幾乎就是個有限位的球頭)。受力會比這個複雜。高度差(力臂)也會更大。后座更明顯
這也是為啥步槍子彈更大,後坐力也大,只是有托,就比手槍好控的原因。而後坐力以及上跳是個比較複雜的合成力。要詳細說影響因素也不少。這裡只講出了主要成因你們喜歡黑,而土鱉喜歡用的無托結構的力學特徵就非常好。不止這裡,無托很多方面都重心均勻,受力好控制。
而土鱉在做95時候也考慮了好多。之前看朵英賢的採訪,他提到了95設計時候運用了很多當時先進的技術,力學上的重視。結果評論里花樣黑。什麼重視力學不如外國槍。重視力學不如81。然後什麼基線黨,土鱉黑,無托黑全出來了。還都是低端黑。有乾貨能講道理好好分析的異見者我是歡迎並且能一起討論辯論的。低端黑……遇上這事我現在也不喜歡說啥了。一圖流,就這重量分布,就這配重在力學方面說重視了還有的黑?能看懂就看,看不懂我也不管了。控制上跳的手段不止減小高度差。還有很多種。比如膛口裝置
我軍單兵戰術訓練里,有一個動作叫抵近射擊,舉例81杠,右手持握,右臂夾緊槍托,左臂伸直,左手虎口朝下壓住槍支護木上半部。啥,還跳,少年,你需要鍛煉你的左醬
1991年開始,葉繼歡重出江湖,連環打劫觀塘物華街五間金鋪、深水埗兩間金鋪、旺角彌敦道金鋪。在搶劫物華街五間金鋪的時候,葉繼歡及其同夥只是用了十分鐘時間,平均兩分鐘打劫一家金鋪,逃走路線乾淨利落。
在1993年打劫旺角彌敦道金鋪的時候,他在繁華的彌敦道鎮定地當街舉起AK-47步槍親自把風,這個場面被一位市民拍攝下來,當晚在香港電視的新聞被播放出來,這個場面讓他出盡風頭,在很多網上視頻都能看到。
現實中壓槍?,槍口上跳是因為槍手受到後坐力而手臂上揚或者身體後仰造成的,而不是槍口一定往上跳,還有往下跳還有左右偏。所以想槍穩定製造方面要從減輕後坐力考慮,而不是僅僅在槍口上打主意。現實中沒有滑鼠讓你滑拉,子彈跳的方向不是隨便動動手腕就能調整,而想保持彈道穩定人能做的就是把槍端的更穩,身體各部位能用力鎖定的盡量鎖定,比如肩窩靠緊,胳膊夾緊,手腕用力手握緊。手指扣扳機盡量不影響槍口指向。
看到有人說了槍口的哪個小配件:制退器。說這個起到壓槍的作用,其實那個本職功能是靠把槍口的氣壓通過擴大分散降低後坐力的作用,而制退器上面的氣孔方向也並不都是朝上的,而且大多數都是多面開口的,目的是引導氣流按一定方向擴散而達到使槍口受力盡量均勻,受力均勻了自然也減小跳偏,但仍然不只是為了制止上跳,而是追求全方位的穩定。至於槍口的跳動方向主要還是受使用環境和射擊姿勢影響,因為人開槍控槍的胳膊手一般都在槍支下方,所以當有向下的力時自然能更好的抵消,而槍支上方一般正常情況下沒人去刻意用手去握著,因為各種瞄具和活動機構比如套筒拋殼窗等等都在那裡。還有人的身體結構決定人受後坐力時大多是身體後仰,如果有人受力後身體下伏,胳膊下垂,槍口還會往上跑嗎?那種一開槍槍口跳到朝地上亂射的並不少見。 所以壓槍本身就是個片面的說法,既然題主問到現實里有沒有壓槍,我想應該是對照遊戲里的射擊技巧而言的,遊戲里還有朝上拽槍斜向拉槍呢瞧把你們能的,還壓槍,設計人員早都設計出了直托步槍
我來跑個題
毛瑟手槍打扇面這種段子就不要拿出來了。
民國25年步兵操典規定毛瑟手槍射擊要使用槍匣。
毛瑟手槍原廠加各國仿製也就100萬出頭,其中只有10萬支左右快慢機(M1932)。盒子炮在中國估計有40萬支,中國到抗戰前購買的20響快慢機都是中央軍買的,大約兩萬五千支每支配彈2000發。從清末開始各地軍閥雜牌大多是6響,10響半自動。最有名的朱德使用的毛瑟手槍就是10響半自動。快慢機在盒子炮里算不上是主力型號。
目前看毛瑟手槍也不存在彈殼打臉和遮擋視線的問題。毛瑟手槍是向前方拋殼。以當時流行的單手姿勢,手臂伸直以後拋殼窗半米的距離,這意味著需要向正後方拋殼。有這種問題的槍還能生產百萬支出口各國,我只能說地球人腦子瓦特了。
毛瑟後坐力也不算很大。主要問題是裝滿彈後太沉了,很多人單手持槍都在抖。
M1932橫著持槍非常彆扭,雖然橫著打的確能打出來一個弧形,但是散布希么就不要想了。近距離嚇唬嚇唬人還行,稍微遠了就只能打鳥了。因為橫著持槍沒有辦法瞄準而且處於一種不可控的狀態,我不覺得誰敢這麼用槍,因為他一定會被自己人打死。二戰時期也不是排隊槍斃,日軍再無腦豬突也不會給你什麼機會站著讓你掃射。快滿機射速太快幾個點射就沒了,沒誰這麼捨得子彈。
如今流傳下來的歷史照片基本都是正常持槍,我們現在看到的橫著持槍都是一些早年抗戰電影的場景,我懷疑這純粹是一種藝術創作,久而久之吃瓜群眾信以為真誤以為實戰中也是如此。像李向陽哪種姿勢也就是打個感覺了,又沒有足夠多的子彈練肌肉記憶實戰效果可疑。八路軍新四軍的士兵戰鬥力並不強,也不像官方宣傳和文藝作品槍法精湛,至少日本人是看不上的。
有誰能提供一下有關橫著持槍可靠的記錄?
能,抗日時候中國游擊隊就經常干這事。
請注意右手沒了準星的德國毛瑟手槍(盒子炮、匣子槍、快慢機、二十響、大肚匣子、大鏡面、插梭盒子、長苗盒子、二十響長苗大鏡面……都是駁殼槍)。
在那個連字都不識多的個的年代,子彈都是靠繳獲,所以非常珍貴,這讓每個射手練就了非凡的槍法,並且這槍法不走尋常路。
駁殼槍雖然系出德國名門毛瑟,但是后座力大,槍口跳動大,連發基本打飛機,而且彈殼向上跳動,經常燙傷射手,而且威力不上不下,價錢又比較貴,這槍在歐洲很少軍隊使用,基本是雞肋的存在,而中國人卻不走尋常路,在那個單發步槍的年代,雙槍40發衝鋒簡直是橫掃一大片。
中國人天才的發現,把準星鋸掉,快速出槍,槍口跳動問題,把槍橫著打就好了,平時就傾斜出槍,避開彈出的彈殼,而且無需三點一線瞄準,還打的特別准,准到神馬地步,大概和下面那樣,
誰說左輪手槍精度不好,美國老頭這槍法,我是真服了!_網易視頻
把評論區的一些問題補充說明一下
駁殼槍為啥會說的那麼神?
完全是因為在當時的中國由於收到很多武器禁售,而又貴又不好用的駁殼槍是不多的選擇之一,如果當時花機關(MP18)不禁售,也就沒駁殼槍(C96)神馬事了,手槍畢竟是手槍,客串是可以的,畢竟矮子裡面選高個,沒有選擇的選擇而已。
駁殼槍精度和使用方法的疑問?
這都成月經回答了,駁殼槍標尺上是1000米,毛瑟子彈是屬於瓶頸型,200米內威力打中鋼盔都有殺傷力,這是後期波波沙使用仿毛瑟手槍彈打MP40德軍所得出的效果,所以硬體上,駁殼槍200米內的精度毫無問題。
而且彈殼的確會跳到射手身上,有人實驗過。
[原創]我的毛瑟駁殼槍之二--子彈狂飆(組圖加視頻) - 鐵血網
毛瑟盒子槍正手握槍很可能被拋出來的滾燙彈殼擊中射手的頭部,整個過程中,我用正手打了幾十發,有兩次被彈殼敲中腦袋。
向後拋出的彈殼能達到兩三米遠,估計誰站後面誰倒霉
至於駁殼槍是否能傾斜出槍,鋸去準星,橫向掃射,這些土辦法可以說是人民的智慧,並非是標準辦法,當時正規軍肯定是想不到這樣用的,歐洲那邊之所以覺得駁殼槍雞肋,很大程度是覺得這槍不好使,畢竟作為防身武器,駁殼槍太大,軍官不喜歡,而普通士兵使用又能拿MP18,威力又沒K98大,射程也遠遠不行,所以正規軍就沒幾個喜歡駁殼槍的。
可是在中國,大刀還能在正規軍中佔有一席之地,你就能想像當時的中國近戰是個神馬情況,而且當時的國軍很多都是沒受到過基礎三點一線軍事基礎訓練的民眾,這個是事實,當時很多人不了解三點一線,不是特別存在游擊隊或者特工,很多正規軍都不一定懂(不要扯德械師那種嫡系,當時軍閥混戰,軍隊都是拉壯丁,絕大多數軍隊都是自己名字都未必寫的出來的農民),所以才冒出了把槍傾斜出槍這樣的土方法,而馮玉祥就組建了當時的手槍團,說手槍不能衝鋒的可以歇歇了。
在衝鋒中,長短射連續擊發是必須的,靠的就是一個快,當你把駁殼槍直拿,開了一槍,槍口跳起,你再瞄準第二個目標時,你首先要把槍水平穩定,再左右移動,這樣就會慢很多,而把槍打橫,你就能更快調整打擊下一個目標,而且當你嗒嗒~搭,做出這樣的橫向壓制,只要把子彈大致維持在一個水平扇面上,也就足夠了,並非需要準確瞄準。
當時中國還發明了快速出槍的鉤子,所以,把準星鋸掉的行為也是有根據的。
至於很多描述駁殼槍甩槍打飛鳥,甩槍斷高粱稈的,可是當時這些土辦法就是在目不識丁的游擊隊,敵後武工隊,土匪,鬍子這些人,作為對槍械毫無了解的普通人,黑叔叔不是有各種銷魂的射擊方式么,那麼我們創造出橫向拿槍和傾斜出槍有神馬好奇怪的,普通人沒了解過,這樣出槍不是很正常么,當時可沒有網路,根本不知道任何資料,也沒見過影像,一個字都不認識的農民,在生死戰爭中發明這不是很正常么。
葉繼歡手持ak47掃射條子的手法就是破產式壓槍法。
霰彈槍反正我是壓不住的!(最右這個size的彈,槍的圖上傳失敗了但要是說AR和56半,那就很簡單了呀!
從今年打了一年三槍比賽的經驗來看。連發暫且不談,單發連點是不存在壓槍這種操作的。槍彈擊發到后座傳遞到肩膀這個時間大大小於你能做出反應並且及時回饋後坐力的時間。而且一切在單點時做出壓這個動作得到的結果大多會導致在扣扳機之前把槍口下壓導致子彈落點靠下或瞎jb亂飛。這是新手常見的錯誤。那在比賽中是怎麼打的呢?一般會使用最大限度的吸收後坐力的抵肩姿勢及握姿。在吸收後坐力之後確保槍口指向位移更小。然後再用肌肉記憶快速恢復持槍姿勢再次擊發。去看看不少高手的慢動作都可以看出這種做法。對於要求又快又準的比賽情形來說這才是最優解。至於連發時候壓槍據我個人為數不多的幾次體驗。。除了在近距離提供壓制火力和進行概略射擊以外並無卵用。一切能打中的前提既是好好瞄準。這是萬古不變的真理。。腰部持槍還打連發我不覺得能打中人。。最後放一張今年的比賽最終配置
可以的,用手壓很難,可以買到專門工具。換個思路,後坐力也並不完全是負面效果。
比如前一陣子因為維加斯槍案鬧得沸沸揚揚的Bump Stock:
這大姐拿的是在美國「完全合法」的半自動步槍。加了一個「同樣合法」的Bump Stock, 不但實現了壓槍,還通過壓槍帶來的後坐力實現了類似自動步槍的連發。老外對槍的熱愛你不服不行。
Bump Stock的圖解,愛壓槍的你值得擁有。(現在美國也已經禁了)
人手壓槍也許練過可行,反正憑我的手勁做不到。在訓練場拿小口徑手槍,想耍帥玩個連發,打到第三四槍就直接上天花板了。
其實,不是能不能壓槍,是必須要壓槍。在輕武器射擊操作訓練的科目里的據槍訓練其實就是所謂的壓槍基本功。槍都據不明白,別說實戰了,打靶都是扯淡的……當然了,槍械種類不同,據槍姿勢和發力位置也不一樣。
題主只問能否壓槍但是沒有說到底是人壓還是槍壓#滑稽,那我就從膛口裝置對火藥燃氣流場的干擾來進行闡述減小後坐力的機理。
從理論上來說,後坐力是沿著槍管軸向反向的而不是向上的,由於自動武器質心位置的緣由,自動武器在質心處形成一個槓桿,導致射擊時槍口上跳。
由於制退器是很好的減小後坐力的一種膛口裝置。所以先來講制退器的原理。從作用原理上可以分為衝擊式制退器和反擊式制退器。衝擊式制退器,顧名思義,通過火藥燃氣對膛口的直接衝擊以抵消大部分火藥燃氣對膛口的作用力達到減小後坐力的目的。而反擊式制退器則是通過膛口裝置引流火藥燃氣向膛口反方向噴射以達到減小後坐力的目的。一般來說,反擊式制退器的制退效果不如衝擊式制退器。可以從早期JS12大口徑狙擊步槍的膛口制退效率看到,其制退效率達到了90%,這是灰常高的制退效率了。PS:12.7mm以下的自動武器基本沒有制退器,一般是通過改變火藥燃氣方向減小上跳。接下來補充一些自動步槍的膛口裝置,讓我們來看看它們是怎麼達到抑制槍口上跳的。首先我們可以看AKM 第三型的膛口, 是個斜切口,這個斜切口直接將膛口流場引向斜上方,以這樣粗暴的方式來減小槍口上跳,根據 貼吧用戶: @鋸末ww 在QQ群里的討論,他說在他所觀看的AKM第三型的立姿無依託射擊視頻,槍口甚至是向下跳的,可以說明斜切口的抑制上跳效果還是很明顯的,至於我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對AKM第三型的射擊檢驗,發現其斜切口上跳不明顯是因為採取了卧姿有依託的方式。接下來再看看AK74的膛口裝置,是個自由邊界式制退器,通過膛口開腔引流燃氣向兩側噴發以減小後坐力,從原理上可以認為是衝擊式制退器,但是由於兩側流場容易形成激波點燃兩側的火藥燃氣,形成二次焰,所以AK74的膛口裝置的消焰效果不是很好。再看AK12的膛口裝置則會發現AK12的膛口裝置變成了兩個開孔,這是因為一定程度上開腔數量越多制退效果越好,且靠近膛口裝置的腔對制退效果的作用會更大。圖C為自由邊界式制退器接下來看看AR的鳥籠型制退器。AR的鳥籠型膛口裝置則是通過膛口裝置上方的一個開槽引導火藥燃氣向上噴射,以達到減小槍口上跳的目的,對了,某型的M16的鳥籠取消了向下的開孔以達到減小後坐力的目的。(這裡歡迎大大補充),SVD的膛口裝置同理,通過膛口裝置向上開孔(3個)比向下開孔(2個)的多,以達到減小槍口上跳的目的,同時破壞激波達到消焰的效果,
SVD的膛口裝置手機碼字,拍照不易,如果有錯誤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經人提醒,本文插圖來自《中間彈道學》我知道手槍怎麼「壓」
見過一種神奇的手槍,77式,這槍開起來,極容易「點頭」。就是俗稱的「磕頭槍」
所以,真用的時候,把槍橫過來用……參考電影里那個駁殼槍的用法。順時針逆時針橫90度都可以
目的都是為了打的准,這也算壓槍吧?
別的槍不知道,尤其步槍,沒玩過連射啊……都是單發,三姿,打100米固定靶,三年一共打了45發……對於連射時槍口上跳
你可以槍口加抑制器,比如你可以槍身橫過來打,比如你可以把槍身鎖死在腳架上,比如...應該沒有 現在你要媽槍的話還嚇死人了 反正這種東西只能在電視見
貓撲(馬蓋普)
有效控制槍口上跳,就是累點以前訓練時候,老兵教的,背槍在背後時候槍口向下背。遇到情況左手一拉,掖下出槍,賊穩。就是槍管有點燙。
我突然想到了,帕金森吃飯用的勺子、無人機的平衡控制、手機拍照的防抖。假如用在槍支上會不會很犀利。通過電子補償修正槍口上跳,補正槍支後坐力。我去,趕緊申請專利去。。。
推薦閱讀:
※可以命中200m處的人像靶的手槍多麼?
※如果美國海軍與美國空軍爆發全面衝突,請問誰能打過誰?
※為什麼不正確的射擊姿勢會造成卡殼,什麼樣的射擊姿勢是正確的?
※現在軍方還普遍應用摩爾斯碼嗎?就普通人來說,哪裡可以學到?
※今天的東亞關係與一戰前更相似還是與二戰前更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