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時下商業模式主要是「to B、to C、to VC」,其中「to VC」怎麼理解?

是不是指騙VC的錢?


開發這個段子的人是這個意思,原因是:

1、最近有些企業的融資報道可能存在一定的誇大成分,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根本是「瞎扯」;

2、有些項目對某些VC的心理抓得可能比較「准」,「因材施教」的情況下拿到融資的幾率會大一些;

3、過度的PR會讓外人覺得VC人傻錢多,所以會開玩笑說部分案子就是to VC的;

但,其實是真有專門針對VC的項目,比如國外的:

1、CrunchBase - The world"s most comprehensive dataset of startup activity and it"s accessible to everyone.,Crunchbase-投融資資料庫

2、Product Hunt 最近爆紅的「矽谷風向標」 ,當然這個不太局限VC,還有產品、設計等;

3、https://angel.co/ AngelList,天使投資和項目創始人之間的投資+社交平台;

4、https://www.ourcrowd.com/ Ourcrowd,股權眾籌;

國內的:

1、IT桔子官方網站 和 投資數據網 | 全球IT互聯網行業投融資和併購資料庫

屬於項目資料庫;

2、Today | 為每一個在今天發布的新產品點贊 和Next http://next.36kr.com/posts

中國的Product Hunt,分別是IT桔子和36Kr做的;

3、http://www.angelclub.com/ 天使客---股權眾籌,這類項目最近很多;

聚合看這裡:IT桔子官方網站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這是個段子……商業模式顯然也不是只有to B和to C啊。

每一次互聯網膨脹期都有大量忽悠VC的案例,運作手法很多樣。比如說某些天使投資人會經常搶先投入一些小的互聯網公司,憑藉自己在VC界的名望以及在互聯網領域多年的個人品牌,有時候甚至不花錢。若干年前的某老大一般會佔到30%以上的股份,近年一般會是10%或15%,更親善一點。然後,為了吸引其他VC加入,通過控制通過插件刷出大量網站流量,再通過流量拿到VC投資。如今,刷流量的手房變成了刷榜單而已,某些老牌VC依然照單全收。

而對於更新、更外行的VC而言,他們的某些毛病使得這種所謂to VC的模式更容易有機可乘,比如說盲目追逐熱點行業,然後又大手大腳。很多公司雖然得到大筆投資資金,但開支比投資要大得多。

一些剛入行的個人投資者,只是聽創業者的創新理念就容易盲目進行投資,不知道如何了解一個公司,何時是併購的最佳時機,這個行業是否有利可圖,該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是多少,現在的創業領導者是否有能力帶領團隊進行創業,該投資多少資金,投資的資金可維持多長的周期……一概不知,很容易人云亦云。

因此,如果你的項目是概念符合潮流的、明確解決某種需要的、不是基礎性的(門戶網站、垂直門戶等)、有一點投機取巧的、看上去容易產生收入或者容易賣掉的,又有所謂的先進技術概念包裝(只要你的DEMO有點蒙人),然後不要要太多的錢(顯得性價比高),很容易忽悠到某些VC或個人天使。

只能說偏見是投資者普遍的毛病。


除了經緯准合伙人庄明浩說的幾家公司之外, to VC還有一種模式就是暫時找不到怎麼商業模式在哪,所以只好讓VC幫自己鋪賽道,一般都是在熱門行業比如o2o等, 尤其是如果能引入幾家VC混戰把賽道徹底鋪起來就大功告成了。

如果只是把VC錢套到自己口袋裡的,那收入也太少了, 不過也有人干過, 徐小平就遭遇過這樣的事。

比較高端to VC的方法如下:

1. 先去找幾個業界高手聊聊天,最好找阿里P8以上,百度T7以上的,談談自己的創業想法, 暗示想挖他們出來。 這樣就可以寫他們名字在計劃書裡面了,可以寫:xxx 待加入。

2. 整一份好的計劃書,找天使去, 別拿多,200-300萬比較好,少稀釋一點, 要求就是快,1周內錢不到賬就免談了。

3. 簽term,天使基本沒DD,要求把term上的排他期拿掉,暗示對方你別拖我時間,拖了我就找其他人去, 爭取1周內搞定錢。

4. 拿到錢後, 第一時間買輛二手賓利, 如果不知道去哪買可以私信我。 對了,term裡面一般會寫一次性用錢超過50萬要通知VC的,對此你要做的就是給VC寫一封郵件就行了,跟他說:我買賓利了,跟你說一聲。 有的VC可能要暴走,不過錢你已經花掉了,他也無可奈何。

5. 註冊uber司機,開著這輛賓利去人才扎堆的地方接活去,你之前找的大牛啥的也可以約, 總之往高大上的地方帶,告訴他們哥其實是很有實力的,不差錢,跟哥混有前途。

6. 等1個月後人才陸續離職了,把賓利賣了,賣掉的錢連同餘額一起用來發工資,做產品demo,融下一輪。

創業最難的其實是招人, 賓利一進一出的差價,就當獵頭費了,真心不貴。


在不熟悉的領域試著答一次題,如有不對請多指正。

對於題主所問的「是不是騙VC的錢?」,不能完全這麼說,畢竟大家都不是傻子。

但to VC這種商業模式呢,除了前面庄明浩先生所講的針對vc的一些產品,可能還有另一種玩法。

舉個例子。

某創業者有一個創業項目,本身並不是非常成熟,但機緣巧合之下獲得了一些曝光度和知名度,恰好也正值風口浪尖。有投資者A投資40萬,占股40%。(這個數字是我隨便寫的,為了計算方便,大家一笑便好)

項目得到了資金,當然可以進一步更好地進行了。接下來產品面世後,可能會有一個曇花一現的狀態,在短期內得到了用戶數量的爆發,在業內也獲得了相當的好評。這時候媒體再曝光一下,可能就會有很多投資人接下來跟投這個項目了。如果項目估值500萬的話,此時投資者A以100萬出讓自己手中20%的股份,讓下一家投資機構來接盤。只要有人接盤的話,那麼無論項目最後如何,投資者A已經賺了。

那麼下一家投資機構呢?沒準正高興呢,100萬拿到20%的股份,指不定這個項目再包裝一下推廣一下,能估值2000萬呢,到時候就連本帶利地把錢拿回來了。

在這場遊戲里,創業者和項目,只是資本運作者手中奇貨可居的棋子。

然而那些風投,卻也是創業者藉以實現夢想的工具。

這大概就是在「toC to B」等等商業模式之上,又出現「to VC」這種模式的原因吧。

以上即是我的答案,對於這行我也不甚了解,如有疏漏,歡迎各位多多指正。


To VC這是嘲諷的話啦。一般投資人喜歡看亮麗的團隊,快速增長的數字,配合著無限的想像空間,balabala 。創業者為了拿到錢會把自己的項目包裝成投資人最喜歡的樣子甚至造假,即使這不是自己的初衷,總之,投資人喜歡什麼我就給你看什麼,不是看用戶需要什麼,這就是to VC 。我遇到的太多了!


我覺得不是。

就像答案串里劉洋所說,VC這些人都在行業內浸淫多年,看過大量項目,他們的錢不是那麼好騙的。

雖然如 @庄明浩(rosicky311) 所言,這應該是一個段子,但在我看來,to VC是可以成為一個商業模式的,它和to B、to C的區別在於,創業者的初心不同

to B和to C模式下的創業者,是想要做上一番實實在在的事業,因此他們關注自己的客戶是B還是C,並制定相應的業務模式。而to VC的創業者,他們是希望通過打造資本市場青睞的項目,融資套現滿足自己的成就感或物質追求,事業是否能實實在在地踏實發展,是次要的。

舉個例子。有兩個APP的創業公司,公司A想要真正做一番事業,公司B的目標就是公司被投資/併購後自己能夠退出。那麼兩者在初始資源的分配上就會存在差異。公司A會把資源投入到APP的開發和優化上,想要帶給自己的客戶儘可能好的用戶體驗。而公司B會開發一個能夠滿足基本需求的APP,它並不會把大量資源投入APP的優化改進,而是會投向廣告營銷,吸引來大批的客戶,因為用戶數量、市場佔有率這些是吸引VC的關鍵點。

這兩種初心無所謂對錯,只是創業者自己的選擇。

————————————————————————————————

講個自己的經歷。

曾經的一個項目是為PE服務,為其投資的健康/醫療行業的一個企業做運營優化。項目做了大量的問卷調研和消費者焦點小組訪談,出了一版中期報告,核心內容是致力於改進消費者體驗的一整套舉措。

先與企業的管理層溝通。CEO對報告提出的舉措非常認可,當時的討論氣氛熱烈,彼此又碰撞出許多新的想法。溝通過後team的興緻都很高。

但是在與PE的director溝通時,卻遭受了極為猛烈的challenge。對於我們基於消費者需求分析出來的舉措,director說得最多的是:「這個舉措行業內有沒有別人做?(沒有)沒有為什麼我們要做?」後來director給的意見就兩點:「一、看看行業內的領軍企業在服務項目、薪酬福利、人員結構是怎麼設置的;二、我們照抄他們的做法看看能帶來多少財務方面的提升」

這裡的CEO,他就是站在企業的角度,希望企業能變得更好,能更好地服務客戶,所以對我們提出的建議認可;

而director,企業在他的眼裡是投資買來的資產,他只希望能以最低的成本實現經營狀況的改善,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所以他只看能節省多少成本,增加多少收益。而且不認可創新的舉措,因為行業里沒人做過,效果就沒有經過檢驗,是有風險的。

這裡director的思路,就和問題中的to VC說法有著相通之處。


典型案例分享下:

已經遇到好幾個朋友和我吐槽杭州本土VC的一些做法,比如出錢投資或者收購一個技術團隊,讓這個技術團隊把投資公司老大的IDEA做出來(往往這些都是所謂的「風口」項目,比如戀愛社交,比如醫療,互聯網金融概念是上半年的主旋律)。開發出來這個APP後,再拿去已經談妥的投資機構那裡,融資或者被併購,有些甚至是早就想好了套現或退出的方案,再去收購一些技術團隊做出來。比起那些「我有一個想法,就缺一個程序員」的做派,無疑這樣的做法是更加深謀遠慮啊。

原文如下:「創業新都」的前世今生,給杭州的「中國矽谷說」潑點冷水 - 張「望」江湖志 - 知乎專欄


是的


確實看到過有一些專門To VC的創業,如下幾類:

1、包裝項目,把最近正熱門的概念或國外的項目包裝好,去找VC

2、虛假團隊,實際只有1個人,但是談好一個技術、一個市場,去找VC

3、虛假合作,找前公司、朋友的公司簽署些合作協議,去找VC

4、VC回扣,和VC內部人員談好,你幫我搞定你們的基金,給你回扣

5、下一個VC,和現在的VC合謀騙下一個VC進來

6、掏空公司,VC投資到帳後,從廣告、市場、合作等渠道把公司的錢套現到自己口袋


如果VC可以成為to的對象,to大公司收購算哪種?後者數量巨大。


感覺類比到做產品的能力,大概就是to P(PM,product),to T(developper,tech)和to M(Manager)吧……


在紐約混start up , 怒答之~

感覺現在這家公司就是to VC啊,幹了一年多,心中都是草泥馬~

公司本來定位mobile start up incubator , 算是孵化器的公司,本意是選一些優秀的APP項目,老闆仗著自己認識人多社交能力強去找VC ,然後從中收手續費和孵化他們拿他們的股份。但是做了一年老闆明顯不滿足於此(由於他強烈的掌控欲),結果現在是老闆一手搞好幾空殼的APP公司,項目開發外包出去,自己的公司派人去當CEO , 然後另一手找幾個VC來投...

他的小算盤是,如果成一個他就賺了,如果不成也能收到手續費。結果,公司完全沒懂產品的人,光是把ppt做的漂亮,忽悠VC ,結果產品(也都是外包的)留不住用戶,老闆燒錢能力極強,主要的一個項目上線前燒了幾百萬。到今年底資本市場也更理性了,公司裁了快一半人T_T ~~

最近老闆手伸到中國來了,正忽悠幾大科技公司呢,這裡就不說名字了~~


TOVC 不是商業模式,是一種融資方式,利用VC的錢和資源讓公司快速發展和成長,VC最後退出獲取高額回報。目前還有一種比較或的融資方式,TO 股權眾籌,如深圳的股權眾籌平台愛合投。


叮咚小區,典型的to VC,拿了錢不好好做產品,一個勁的投廣告,我會告訴你投廣告的返佣經常會超過30%嗎?哼哼……


黑一個創業者的。

實際上確實是這樣,

vc投資有成功,有失敗。

成功,則vc和創業者一起賺錢。

失敗,則vc的錢損失了,被創業者賺了。

音樂類產品給我的是驚艷,

im產品給我的是遺憾。


哈哈哈, 笑死了。 居然有to vc這個行業了。 難道那些老油條的錢那麼好忽悠?


創業者劫持vc,變為綁匪,去騙下一輪vc。


題主少說了一個,還有一個to SBVC


騙投資人的錢


To VC,,,跟我現在的公司好像,但我更覺得是to M,M to VC,哈哈哈~M哈能講,一天換一個想法


很明顯啊

企業好不好核心的衡量指標絕對不是上市與否

而是盈利!!!

那麼錢從哪來?客戶和股東

如果這個企業沒有市場痛點,而且也不願意去找,甚至連運營能力都岌岌可危。那麼這種企業想要活下去肯定也要人輸血

債市其實是最好融資的最便宜的最快捷的一種方式,在各種考核下債市並沒有給企業輸血。說明債權市場認為這個企業一定時間內不行

好了,那麼剩下的只有隻有VC了,人傻錢多賭一把~

如果沒有幫助企業做好最早前的那一點,盈利。VC只有兩條路,找更多的傻子來燒錢或者上市賣給散戶。

當然這兩點一般都會反覆持續出現。

所以現在有一種商業模式叫to VC。


看羅永浩這個典型的to VC就知道了


房產冷了,手握大筆錢沒地兒投的人太多了......這些錢在TO VC模式下可都是金礦啊


推薦閱讀:

孵化器與眾創空間的區別?
關於風險投資的優秀書籍有哪些?
如何評價《為什麼我不做VC了》這篇文章?
如何看待 papi 醬獲 1200 萬元投資?
PE、VC 及天使投資人是如何對所投資的互聯網公司估值的?

TAG:風險投資VC | 創業 | 天使投資 | 商業模式 | 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