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從哲學意義上講是被高估了還是低估了?哲學意義上有什麼價值?
個人其實比較看中老子的哲學思想,但不知其在現今哲學界的意義與分量,與主流有什麼分歧與不同?國外對此有所研究么?謝謝!
道德經不能稱之為哲學,,以現代人的立場去理解古代人,那現在的思想積極文學來理解古文學,這是不對的不嚴謹的。先秦諸子從根本上跟後世不同。先秦學說大多來闡明宇宙天地以及宇宙與人的關係,所以孔子說已與天地准,故彌綸天地」。就像哲學解釋不了矛盾與對立關係解釋不了悖論但是道家學說就已經不存在這個問題,從沒有像莊子一樣如此開闊一個人的視野以及思維縱深,比如說什麼是逍遙。就像哲學三大問題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做什麼,現代人感覺這很簡單很高深的問題,但是那古代人來說這個這些問題太遙遠太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你都不能長生更不要提逍遙。道家跟多的講究的是人與宇宙只為逍遙跟道教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沒有可比性問題不成立。
哲學這個詞在中國被濫用了。「哲學」這個詞起源於日本,對應的是Philosophia, 思辨的方式,獲取知識的方法。現在的人嘴邊喜歡掛著哲學,科學等詞,諸如人生哲學,成功哲學,吃飯哲學,賣菜哲學。其實這些都是方法論,不是哲學。哲學是誕生於西方,也是由西方所定義的,中國的思想不需要套用哲學這個詞才能顯得高大上。
至於你說的高估還是低估,在「哲學」上被高估了,在「思想」上被低估了。
思想高於哲學。
哲學是笨人的思想。形而上學,則是思想領域裡的菁華。哲學,不是形而上學。
哲學,只是形式邏輯,只是同語反覆,沒有任何智慧可言。思想,哲學分不清的人,都是既不懂思想,也不懂哲學。
把中國思想史,當作東方哲學史的人,都是沒文化。道德經對哲學的意義,這個問題,相當於問微積分對幼兒園的意義。
微積分對幼兒園的小盆友來說,是不是被高估了捏。小盆友覺得,他看不懂的東西都是大壞蛋,大壞蛋!
概念不清,言語含糊,後人可以各自解讀,發揮空間大,yy花樣多體現博大精深,
道德經你認真看,什麼人看就會看到什麼道理,現在先進的理念和道德經里講的東西差的很遠,在裡面我甚至看到了這個宇宙原本的規則是什麼,別著急否定,慢慢看
道德經不但是哲學,而且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類似馬哲的思想。只是因為道德經是格言體,而且不像現代哲學著作那樣明確,比較抽象,需要具體總結。因此,對於圖中這類否認道德經不是哲學的我表示不認同。
下面簡單整理下道德經的哲學體系
一、首先來看道家的根本思想——「道」道家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注意,這裡不是說「道」是世界的本源,這不是廢話,二者是不同的。前者是說明道家認識到世界的本源,並給他命名為「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這是唯物主義;而後者把世界的本源歸於一個具體的概念,是客觀唯心主義。
那麼提出世界的本源是「道」又有何意義呢?這就引出了道家的第二個重要思想「無為」
二、清靜無為
1分清主次矛盾道家飽受誤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觀點,因為在大多數人心中這一觀點是與消極、退步、保守、啥也不幹相同的,其實不然。這一觀點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是根本,其他的則是外物。所謂的「無為」是少做或不做「外物」而不是什麼都不做。用馬哲的話來說就是分清主次矛盾,「道」是主要矛盾,「外物」是次要矛盾,做事當然要重點做主要的,少做次要的咯。舉個例子,你學習時,思考問題就是「道」,雜念就是外物,專心學習就要摒除雜念,這就是「無為」;做菜時食材是「道」,調料是「外物」,要做好菜就不能亂放調料而要適當,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也。
2.辯證法
既然「道」以外的都是「外物」,那麼世間萬物都沒有本質上的差別,也就沒有絕對,故《莊子.秋水》雲「以道觀之,物無貴賤」。「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頃,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世間萬物都處在永恆的轉化中。
3.遵循客觀規律
「道」的另一重含義就是規律,「無為」是「遵道而為」,不是「無所作為」。違背規律的事,看上去再積極也不能做,如「大躍進」;而政府為什麼要宏觀調控,簡政放權,就是要遵循市場規律,減少不必要的干預,干擾了規律的正常運行。做事要「順其自然」,即順應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不要以主觀意志取代客觀規律的作用。
道家很早就發現事物發展要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產生髮展成熟衰亡新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事物總是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發展到極點則走向衰亡,「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因此凡事過猶不及。再者事物都有這樣的過程,當事物走到衰亡的一刻,縱有千種不舍,亦不可強求,王朝衰亡時常說的「氣數已盡」就是這個道理。
道家思想之博大,遠不止這些,然窺一斑可知全豹,暫時總結了這些,想到再更新,喜歡就點個贊吧~
推薦閱讀:
※《道德經》翻譯最好的書是什麼?
※道德經第七章如何解讀?
※如何評價墨子,與孔子老子是否可以平起平坐?
※道德經和論語哪個境界更高一些?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哪一個更加適合當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