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文化領域,中國究竟還有什麼可受到國際的歡迎?

越來愈多的人:進影院不願看國產片反倒被好萊塢佔領,開播放器不是選擇大陸出品而是追隨韓劇美劇甚至其他小國家影視,而打開網頁觀看的動漫漫畫99%是島國出品——它們往往極具吸引力,傳播著思想,也因此受到尊重和追捧。看著大大小小的國家都能在現代通俗藝術中展現自己的價值觀和輸出各自的文化影響力,那麼反觀我們的環境總是被「接地氣兒」的宮廷劇、低俗驚悚等佔據,好像給國外的直觀感受就是我大中華就除了這些三觀不正的破玩意兒就沒啥可看的。問:我們現在究竟有什麼文化還可以拿出手?國外對我們的文化又究竟持什麼態度?最後一問我們要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出路在何處呢?


你可以參閱新華社發的一篇萬言關於你大中華文化產業的白皮書。


當一回搬運工。

———————————————啥叫分割線————————————————

中國可以輸出什麼文化?

◆林沛理

  近年來張藝謀像避雷針一樣不斷遭「雷擊」,原因大概是:張藝謀已經逸出了電影評論的範圍,而是關於中國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品位,以至中國人自我形象的一種陳述。這一點,當然跟張藝謀自《紅高粱》揚威國際,行情持續上漲,甚至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輸出」大有關係。

  的確,過去二十年來,從《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到《英雄》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從雅典奧運閉幕禮的「北京八分鐘」到歌劇《圖蘭朵》和《秦始皇》,張藝謀的作品不但被西方(錯誤地)認為是要「弄懂中國文化」的理想切入點,亦成為中國人在面對世界、急於被國際社會接納的心理背景下所作的「自我陳述」的一套標準模式。

  作家王朔前不久譏諷張藝謀不過是個「搞裝修的」,又說《滿城盡帶黃金甲》像「鑲了一口大金牙似的」,而只有「地主才認為金子是最好的」。不止王朔一人說張藝謀是坐井觀天的「土鱉」(鄉下人),這其實指出的是一個連張藝謀自己也改變不了而只得承認的事實。

  由一個先後在農村插隊和國企當工人的邊緣人,到背負宣揚中國文化重擔的「國寶級」藝術家,張藝謀無疑是一個成功範例。可是,這樣一個只有初中畢業程度、來自社會底層的電影導演,對西方的文化與中國的傳統,以至兩者的優劣,畢竟難有特別深刻的認識和洞察力。他再聰明,也無法擺脫他世界觀的先天性局限和狹隘。這大概解釋了為什麼張藝謀拍貧窮、老百姓的逆來順受,以致封建社會那麼得心應手,但嘗試要表達歷史的華麗與蒼涼,或者中國文化的深邃,卻一下子變得那樣完全不靠譜。

  這不得不令人懷念另一個中國文化的大使林語堂。林語堂一生在美國享盡大名,他兩本用英文寫的歌頌中國文化的暢銷書《生活的藝術》與《吾國與吾民》,不但沒有逢迎西方的品味、附和洋人的偏見,反而處處流露出一種顧盼自豪的民族自豪感。他不只談中國的錦繡河山,也談中國的生活飲食。他教美國人怎樣飲酒,怎樣喝茶,怎樣欣賞盆景里的假山假石,怎樣在機械的生活規律中自得其樂。

  更重要的是,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往往能夠從批判性的角度看過分強調理性的西方文化。比方說,他認為東方文化的最高文化價值是快樂,而深受英美清教徒傳統影響的西方文化,卻提倡一種比較自虐、自苦的人生。這種自虐、自苦可見於有教養的西方人十分重視的餐桌禮儀。林語堂認為西方人在餐桌上吃的是禮儀而不是食物。

  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言人,張藝謀遠遠不如林語堂,但我們倒不可以責怪張藝謀一人。近年來中國經濟起飛,但除了龐大的市場與生產力外,我們有什麼價值輸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藝術工作者的文化自信,還能恢復嗎?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作者系香港影評人、專欄作家)

-----------------------------------------------------我叫分割線-----------------------------------


算了吧,就連謝耳朵都學不好中文,怎麼能夠發揚中國文化呢


看來只有古文化可以立本。


Ai大鬍子未未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我們不需要非得拿出點什麼給世界看。等中國的實力足夠強大,自然有跟風的國家來找尋所謂的成功文化,到那時中國的屁也是香的。

好像很熟悉?對了。


發揚了以後好去全世界丟人?


《紅樓夢》被評為英國媒體票選為亞洲經典小說之首,設若拍成電影~你會去看么?好萊塢電影老少皆宜,都能看懂撒~


除了吃的之外都不領先。當然,也有人可以說莫言,余華,譚盾,老謀子等


推薦閱讀:

禮儀和繁文縟節的差別在哪裡?
有哪些名字是帶有明顯的朝代或者時代色彩的?
一個普通的西方人看到日文時,對於假名和漢字混雜是什麼樣的感覺?
怎樣寫出一手好看的日文假名?
請問如何評價女子組合SNH48里的S隊在2017年11月26日於杭州表演的咪咕音樂專場巡演?

TAG:文化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