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東西是本地人司空見慣,外地人覺得匪夷所思的?
同問題
上海有哪些東西是本地人司空見慣、外地人覺得匪夷所思的?天津有哪些東西是本地人司空見慣,外地人覺得匪夷所思的?
首先,我不是北京土著
我說兩個語言方面的1、前門與前門兒
咱們北方人說話結尾愛帶個「兒化音」很多外地人到北京打上計程車,跟師傅說「師傅,去前門兒」師傅經常不明白,您去哪個前門兒啊「就是天安門旁邊的前門啊兒」「嗨,您說的那叫前門,不是前門兒」同樣的,什麼天安門、崇文門、宣武門、西直門、東直門等等這些都得叫XX門,而不能叫XX門兒
為啥呢,上述天安門、崇文門等屬於老北京城的「內九外七皇城四」這些個門啊,都是所謂的「城門」,是標誌性地名,不能加兒化音而前門兒是啥意思呢前門兒對應的還有後門兒、房門兒、屋門兒所以您跟司機師傅說去「前門兒」,師傅就不知道您要去哪個前門兒了另附「內九外七皇城四」,您下次來北京可別鬧笑話了
內九:南面:正陽門 崇文門 宣武門 東面:朝陽門和東直門 西面:阜成門和西直門北面:德勝門和安定門
外七:東便門 西便門 左安門 右安門 永定門 廣安門 廣渠門皇城四:天安門 地安門 東安門和西安門另外,紫禁城的四門是:午門 神武門 東華門和西華門2、兒子和兒賊(輕聲)這個就不多說了,什麼兒zei、孫zei……呵呵呵呵呵3、馬家堡和十里堡這倆地方的「堡」字,都念「pu」四聲另外北京城往南百公里的天津衛當地男女老少,見到女性都管人叫「姐(二聲)姐(輕聲)~」
本人老祖宗是在北京房山那邊,近5、6代進的北京城生活,姑且算是個老北京吧,聊一聊北京。
關於用語
老北京有家教的孩子說話,對陌生人、長輩必須說「您」
對熟悉的平輩及後輩才可以用「你」例如我們坐計程車下車時候,一定要說一句「您慢走!」,老北京的師傅就會揚聲「哎!」一聲再開走。外地人光知道我們會說「丫」這個詞,有的人還學我們跟自己朋友「我丫挺的」的說,老北京人聽了會噴的。
估計是大家並不了解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個非常陰損狡詐的罵人句式,原意稱對方是野種的意思,古代京城裡時興那種同房丫鬟,沒名沒分給主子暖床生孩子,「你丫」即「你丫頭養的」,「你丫挺的」說的是,一個丫頭未婚挺著一個大肚子,仍然在罵你是野種。當然現在變成一個語氣助詞,但也只能和親密的朋友(平輩及後輩)那麼說。如果你說「「我丫挺的」」意思就是「我丫頭養的」,意為自己是大姑娘生的養的,罵自己。。。
罵人的時候應用非常廣泛「老丫挺的」、「小丫挺的」、「老丫」、「打你丫」之類。但是請大家不要誤會北京人喜歡罵人,真正老北京嘴厲害的,可以一個髒字不說,把你罵個通透。而且北京俏皮話特多,還有顛倒詩,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查,非常非常有意思,這裡暫不表。
關於吃
看樓里有不少朋友都說過吃食,也沒什麼必要複述,就主要介紹一下早點吧。我覺得可能很多外地朋友沒吃過,而且會覺得搭配匪夷所思。
很多外地朋友來北京吃早點,通常會覺得北京沒自己的早點,其實不然,是沒吃對地方。早年北京早點都是以流動攤販為主,立於衚衕口供居民購買。而現在北京早點都被外地攤販代替,南北各地風味都有,卻就和北京沒關係了。僅存一些北京早點連鎖店(南來順早點、護國寺小吃、慶豐),進了流水線未免不是味兒了。
如果實在想吃,可以去南來順吃,稍好。
現在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當時特喜歡的一些搭配,
糖油餅+豆漿
從小在衚衕長大,記得早上起來最愛的一口兒是哪個衚衕口的糖油餅,幾毛多加一份糖面,那一炸,厚厚的麵餅上邊附著焦香的紅糖,剛出鍋熱騰騰,又燙又脆,一邊吃一邊往家走。回家再拿一個,就著豆漿一喝,或者把油餅泡豆漿里,一碗豆漿油油膩膩甜甜。油餅+燒餅+炒肝/豆漿/豆腐腦
吃咸口兒的呢,老北京衚衕里的油餅是夾著燒餅吃的,再就著炒肝豆腐腦吸溜一喝。我記得那會兒的豆腐腦跟現在的還是有區別,現在都是打鹵的醬汁裡邊有黃花木耳什麼,以前還有那種嫩嫩的南豆腐,配上肉汁鹵澆上辣椒油。京天紅
其實這個算甜點,天津傳來的吃食,但是在北京市老店,外地朋友可以去嘗嘗,只能趁熱吃,不要想帶回家。老回回小吃店
北京早點的另外半邊天就是老回回小吃店,嗯,我們一般私下稱呼回民就是回回。如果稱呼一個回民是老回回,是褒義的,如果說回回,嘿嘿,就不一定了。現在北京傳統早點多半是他們的,什麼焦圈羊湯豆汁,現在也就他們還在做。他們有燒餅夾焦圈這個吃法,反正我是有點無福消受。並且大部分北京人不喜歡喝豆汁,不喜歡。上邊說到南來順,那裡北京小吃就非常全了什麼驢打滾、麵茶等等,上次給幾個廣州人講為什麼叫驢打滾,給他們都聽傻了。。。估計覺得北京人實在太生活了。。。當然我覺得南來順做的一般,乾淨全而已。
暫時想起的就這麼多。
ps:姚記炒肝是垃圾,誰去誰知道。
--------------------------------補充的分割線-----------------------------其實我個人喜歡的一種北京吃食,樓里沒人提過,就是褡褳火燒。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起鍋上桌,趁熱食用。其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火燒是長條型,類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褳,故名褡褳火燒。餡種類很多,大部分都是肉類的,豬肉牛肉羊肉,我個人喜歡三鮮的,一咬一口湯汁,非常肉慾,非常粗獷,非常北方。再加一盤爆肚兒,喝個羊湯,嗯,不錯。
北京郊區的原住民會把北京市區叫「北京」,進市區也叫「到北京去」——貼身體會。
什麼鬼,刷個材料都能遇上讀者。orz
跟不熟的人,不論對方性別年齡,都要用「您」。用「你丫」是罵人的。
跟很熟的人,不論對方性別年齡,基本上都要用「你丫」,用「您」是準備罵人了。例句:
我:「@Dennis Yang,你丫最近哪兒混去了?」壕:「最近忙著收購恆大地產呢,許家印這個缺逼,愣是叼著屎蹶子不撒嘴啊。」我:@Dennis Yang,您這最近哪混去了?」
壕:「你什麼意思?就許你丫去小粉燈風流快活,不許小爺我東莞夜夜春宵?」「傻逼」並不是因為常用才成為京罵,而是因為被罵的人可以很明顯的聽出來這是在罵人,才成為了京罵。
即便如此,使用「傻逼」的情形也並不完全是罵人,有時候可以替換掉「你丫」。
但是「臭傻逼」是毫無疑問罵人的。
但是天津話里,「臭傻逼」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語氣助詞。例句:我:「@Dennis Yang,傻逼,最近沒見著你啊,哪兒混去了?」壕:「草!去了趟廣東!一頓飯花了兩萬,楞沒吃飽!」我:「@Dennis Yang,臭傻逼,你爺爺我這幾天沒見著你啊?折進去了?」
壕:「吃我建州女真的大屌啦!」61白,卒。
分不清東南西北是娘炮的表現。作為外地人來答一發。
1. 飲食方面,鹵煮炒肝等等都大愛,許久不吃還會饞。但至今沒能接受豆汁兒的美。(憂傷臉
2. 永遠不知道公交車售票員嘴裡在說些什麼,跟含著熱豆腐似的。但真是特別熱心。
3. 能在各種時間地點瞬間分清東西南北。
有次在家樂福地下一層問一阿姨可以從哪上樓,阿姨熱情地說扶梯在東南角,那是地下啊我怎麼知道哪邊是東南!(好吧原諒我來自一個不分東西南北的城市)。4.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一定是望京西13號線到15號線的換乘,其次是西直門4號線到13號的換乘。 就當我經過多次換乘後以為自己熟悉了西直門地區的交通狀況時,偶然從地下上了地面,卻一下子迷失在西直門立交橋上。(真是太天真…不管跟誰說話 不管跟多大歲數的人說話 不管是打架還是點菜 只要不是熟人 全說「您」 對於熟人 歲數比我大的一律用「您」親戚除外對於哥們弟兄 那花樣就多了 最常用的是「丫」 其次根據關係還有「小丫挺的」 「孫賊」「砸生草的」之類的敬語相對「你」一般用在同事之間所以我聽別人跟我說話 (90%不是本地人)你你你的 特別不舒服 我他媽跟你說話一口一個您的 你跟我你你你大爺呢 你所以北京人喜歡用「您」
有個曲兒大家都只會唱一句
「你爺爺我小~滴時~候」唱完這一句,標準的回應是「你爺爺!」,所以大家都不會下一句。如果對面沒反應過來,那趕緊換個話題,因為下一句不會了……=======================================================
剛才圍觀完天津那個問題,看見說倫理哏,一想這個北京也有啊。人那爸爸兒子的叫,咱這是爺爺孫子的叫……
另外聊天這個事吧,其實任意兩個京津地區的人湊一塊,聊天都跟說相聲似的。那好幾個京津地區的湊一塊兒呢?群口相聲唄!今天作業一張篇子。
我們認為是規矩的,他們說你那是事兒多。
來了北京很久之後才知道:原來天通苑是一個小區!!!
尼瑪啊,用籃球解說張衛平的話就是:「鵝城號稱59萬人,和咱北京天通苑有一比」有次做計程車:我說去「東/四十/條」,司機師傅愣是說了我一頓:「哪?東/四十/條? 哪有這地方,是東四 / 十條。」 我說,大叔咱能不這麼較真么……
我覺得…可能是北京戶口吧…引用我媳婦兒的一句話…老爺子普通話都說不利索…他身份證怎麼還是110開頭兒的…?!(╯°Д°)╯︵ ┻━┻我:我母雞的啦,打小兒就系這樣的啦… ╮(╯▽╰)╭( ̄ε(# ̄)☆╰╮( ̄▽ ̄///)
北京有幾種食物,沒那麼餓的時候放在你眼前就能看吐,北京人就不這麼認為。
這就是豆汁,炒肝和鹵煮。第一次喝豆汁是在南城牛街,被朋友勸至此地,說要一起喝豆汁,吃焦圈。我那時鮮來北京,未嘗聞豆汁,只以為與豆漿無異,何必專門來這裡喝。當兩塊錢一碗的豆汁擺在我面前之後,灰白泛綠的顏色就讓我難以下嘴。朋友也沒喝過,礙於為此專程而來的待遇,雙唇緊合,眉頭緊皺,幾口下肚,如釋重負。第一次吃鹵煮是在北新橋那家百年鹵煮老店。店內裝潢和周圍環境異曲同工,說是裝潢都有點腹黑,只是滿滿當當的桌椅板凳,店外凌亂蕭索,門可羅雀。可店內熙熙攘攘,排隊等候的人不少。我們點了帶火燒的鹵煮和幾份冷盤啤酒。鹵煮製作工藝簡單,老湯熬制豬腸豬肺,都是富戶不食的豬下水,泡上切塊的火燒以解膩,再撒上香菜,蒜泥,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的食物。我們抱著光膀子單手捧海碗蹲地大口吃的興緻而來,誰料這口太重,我們窩坐一隅,蒜吃的比腸多,還是腦補屎從腸中過,尿也從這流的場景。草草收場而歸。
第一次吃炒肝是最近的事。她一直說我既不能吃鹵煮,想必更不能享用炒肝了。於是從來沒吃過,後來一天,我們散步於鼓樓附近,我興之將至,其實就是餓急眼了,攜手來到了姚記炒肝,加拿大總理曾親臨題詞人民的好炒肝。即便如此,店內擺設不像接待過總理,更像是群毆過總理,凌亂不齊,南桌北凳。人民群眾排成幾隊,點菜交錢一隊,鹵煮一隊,炒肝一隊,女廁所一隊。摩肩接踵,倒是沒有碰瓷片湯。我們倆分工協作,她去廁所排隊,我去買炒肝包子。好不容易落座之後,我正在餓頭上,吃光了鹵煮火燒加炒肝,大呼過癮。只是身邊拼桌的兩位,其中婦女趾高調昂,敗家氣畢露,話語中聽出是來自大連的遊客,慕名而來,邊吃邊典數北京之不是,污染堵車房價高,沒有她不知道的。我以為對面女友會氣不順,千萬別把鹵煮湯潑到她臉上,炒肝太粘稠,潑不動。沒曾想她倒是大度,大口吃著包子,足顯北京人民包容厚德之精神。2015年8月28日更新:
無意挑起爭執,抬杠的還是看別的答案吧。原文:說幾個印象最深的。霾:我中學時轉學來了北京,在此之前還沒有聽過霾的概念,這個字眼在我印象里一直是霧霾啊陰霾啊完全和空氣污染不沾邊。在老家時喜歡看天,來北京後上課走神一扭頭,發現天怎麼那個樣子?像是陰天卻不見雲不見雨點,像是揚沙卻不見黃土,我轉頭問同桌:這天怎麼是白色的?!同學見怪不怪地說:「那(nei)叫灰。。」立交橋:乍一看好氣派啊!我坐車裡居然高出地面那麼多!~這麼多車在橋上盤啊繞啊!~~再一看分不清東南西北了,分不清哪條路通向哪裡了,且不說飽受詬病的西直門立交橋,單單是馬甸橋就能把我繞暈。「外地人」:我是從外地來北京的,自己本身接觸到的北京人都對外地人持開放、尊重的態度,沒有冷眼相對更不會居高臨下。但偶爾路上也會碰到自視甚高的帝都土著。記得有一次在公交車上,兩個老奶奶上車以後,兩位民工給他們讓了座。老奶奶心安理得地坐下,屁股剛一坐穩就開始碎碎念:「哎呦你看看這座位髒的呀,還得擦半天。我跟你說這趟公交就這一點不好,都快跑到郊區了,上的全是外地人,要多臟有多臟,一點衛生都不講。哎呀可不是嘛根本沒有素質。。。」 全車的人都聽到了,緊接著下一站這群民工低著頭很不好意思地下了車,有個民工還把安全帽拉得低低的,似乎不願讓人們看到他窘迫又卑微的表情。我不知道他們的目的地是哪裡,是不是還要坐車,已經忍受了多少次這樣的冷嘲熱諷,下一趟車上會不會還看到別人鄙夷的神情。想到這些心挺涼的,說好的「北京歡迎你」呢?1.公交車,上車刷一次卡,下車刷一次。在外地如果兩個好朋友同時上車又只有一個人有公交卡,是可以一個幫另外一個刷的。2.還是公交,公交卡或者說地鐵卡,哪裡都能辦卻不是哪裡都能退。3.還還是公交,報站員,據說是北京的特色。但是我覺得機器能做的事就別用人力了吧!省下來的那點人力資源給社會做多大貢獻吶!4.水電費充值使用,這個不知道其它地方怎麼樣,在我雲南沒這樣,但是我覺得這挺好的,理由同上,節省人力資源。5.北京人說的「麻醬」是芝麻醬,川貴地區人說的是麻椒醬。想到再更。
有的門後面加兒,有的不加。比如正陽門,西便門兒。有一次聽老師脫口而出——西直門兒!當時就覺得。。。。尷尬症要犯了。
北京人指路一般用東南西北指方向,容易讓外地人蒙圈。
三環路竟然單向四車道,雙向八車道!竟然還有同樣寬的輔路!這特么就十六車道了!三環!十六車道!就是不修高架!就要一字排開!寸土寸金?NONO就是要鋪張!要浪費!帝都就是有錢!任性!來,都數數,數數!
上下班單程耗時只要沒超過一個小時,都算離家近。
中南海,天安門...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歐美日本的村鎮看起來都很乾凈呢?是因為有錢基礎設施好?還是受教育程度高?
※同樣是窮人與底層,為何美國的窮人與中國的相比沒有那麼的貧賤與自卑?
※為什麼覺得日語好「不正經」?
※為什麼內地大城市(如上海)的排外情緒不及香港強烈?
※中國龍與西方龍誰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