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陳誠?


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

都是比較複雜的

你會發現有其性格上的弱點 也有其人性的光輝

陳誠作為國民黨的官員 有幾個情況是不太好的 我先點一下

1.唯老蔣馬首是瞻,基本上溜須拍馬的事情 也沒少干 言必稱領袖

2.既然跟隨老蔣 那麼對不利於蔣的各方 批評都比較直接 比如說鄂東事件,與李宗仁來扯這個鄂東的問題 並且在回憶錄中耿耿於懷

3.以上兩點其實已經不是我個人太欣賞的品質了,但他大勢所趨,可能也是當時的生存之道;且不做評論。個性上面,睚眥必報的特點還是體現的比較明顯,敵友親疏分的過於清楚了。粉飾個人功績的地方也不少。感覺還是比較浮誇的選手。

4.在經濟、後勤、行政方面的能力,應該大於其在軍事指揮上的建樹。但無論抗戰還是國共戰爭時期他都被作為一個戰區的最高負責人,如此必然涉及到戰役指揮等問題,這方面來說確實不是他的強項;同時又是蔣的萬金油,身兼多職,各處奔波。

談談其優點:

1.總體來說 其經典之作還是在湖北的主政 跟台灣的建設上面 這兩方面是一脈相承的 主政湖北的時候,禁煙、練兵、主管後勤、保障糧食生產、減租對民眾有關懷,這是很好的一面。經濟上面採取的徵購實物、物物交換、增加生產等措施,還是非常得力;這些比較有益的思考,在後期建設台灣的過程中起到了比較大的作用

2.是痛陳當時國民黨的種種弊端也還是不遺餘力,並且想了很多辦法,也不怕得罪人,這點來說確實還是很儘力了。當然可能也與他各處溜須拍馬、對蔣忠心耿耿,然後得到的政策照顧比較多有關係。

3.總體來說,對抗戰大局分析的比較清晰,對抗戰不同時期的不同政策有非常好的認識;並且針對敵人的戰略,有非常好的對策。這點來說,實幹的品質還是比較可貴的。比如在日本向南洋擴展的時候,他能夠明白這個是切斷國際援助的招式,對應的策略是自力更生。這個與三五九旅開發南泥灣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主政第六戰區,成功的戰例還是包圍重慶的石碑之戰;這個能判斷日本人的主攻方向,未被迷惑,還算是其成功的地方。雖然他自稱是推測出了敵人的方向,但我個人估計當時他還是寧可其他地方受損,保不住重慶他擔不起責任,所以始終按兵不動,結果日本人虛晃幾招無效。然後成就了這個功勞。

4.從他施展的才華來看,能力在經濟跟建設上面或者後勤上面。有很多創新的舉措,這個還是體現了創造力,至於是否有高人在背後謀劃不是太清楚,但是他在戰時提出來的用計劃經濟的方式去最有效率的分配有限的資源這方面,還是很有一套,很有前瞻性。並且大力推行這個是很不容易的。當時湖北禁煙,是殺了兩個當地有影響力的選手的。至今當地的老人提起鴉片還是說這是殺頭之罪。可見當時他的政策執行力的影響之深遠。

這個人物還是比較可悲的,在大陸給他發揮的時間並不是太長,他的很多想法都只能開個好頭,就沒得然後,這主要問題是國家多難。之後在台灣給他一個施展的空間,這點來說也算是善終。對都對在自身能力發揮在比較適合的位置上,錯都錯在本不是打仗的料,非得要去指揮那敗筆難免。所以根本上還是老蔣用人的問題,人不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其才能,放到其他地方去就自然要犯錯。原本是個拉縴的,非得喊人家去繡花。

就是這些吧,總體來說還是一個愛國愛民的好人,又是一個不能免俗的個體。在歷史的浪潮中,還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力,總體保持了一份定力,無論結果如何,他應該也還是可以對自己有所交代。

========================================================================

補充一點

陳誠出身寒門

深知寒門青年 讀書之艱難

因此非常重視教育

並且推動了教育的公費制度

這點來說 他是乾的非常漂亮的

=====================================================================


一樓的答案已經很全面客觀

陳誠一生追隨蔣介石、忠心耿耿,這是他的時代局限性決定,跟錯主子站錯隊伍,所以他註定不能像周恩愛 朱德這樣作為領袖的左右臂而名垂千古。

但是我們要客觀分析,他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愛國的人(周恩來),雖然他和我黨打了半輩子戰,但是他堅持抗日統一戰線,民族大義面前他可以拋棄前嫌。為了共同抗日,陳誠在蔣介石面前左右斡旋,才使得老蔣同意批准建立新四軍,並配備軍火物資,新四軍軍長葉挺是陳誠的舊好,經過陳誠推薦才得到蔣介石任命,他為我黨新四軍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哈哈,日後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吧,搬起石頭砸自己腳。

陳誠的軍事才能平庸,幾次關鍵性的大戰都是敗戰連連、損兵折員,蔣介石的嫡系親兵幾乎被陳誠敗去大半。比如,勞師動眾發動的對我黨發動的五次圍剿(第五次就不說了呵呵)陳誠錯誤的戰略導致他三個師的嫡系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再比如對日作戰的第一大戰淞滬大戰,損失30萬大軍,上海無錫南京接連失守,再後來國共撕臉後圍剿蘇北蘇中紅軍,陳誠又是栽了個大跟頭。

陳誠的戰術思想缺乏靈活性,在我黨靈活機動、結合民眾、又虛虛實實雲里霧裡的作戰方針面前,他根本就是一個愣頭青。就算偶爾小贏,都是依靠自己裝備和規模上的優勢,這也是陳誠的一向做法,可偏偏我軍可不是他的規模就能嚇倒的。

可偏偏,蔣介石每逢大戰都要他做總的指揮官(起碼也是在某一路做總的指揮),國民黨真的是沒人了么?

陳誠的真正才幹是體現在他的政治和經濟上。他是宰相之才、而不是將軍之才。

情商高。從他的外交可以看出來,陳誠善於網羅人才,保定軍校、黃埔軍校期間他很注重自己的關係網、也為日當蔣介石的左右膀奠定了自己的人脈基礎。兩廣事變,陳誠左右逢源,成功的分化了桂系和粵系,為了蔣介石化解了兩廣事變的危機。也可見,陳誠對人性人心的了解和拿捏尺寸是相當好的,比他指揮軍隊有天賦得多。

本來,陳誠圍剿紅軍失敗,連折三師,但靠著一個廬山團練,他門下拜倒了一大批希望依附於他的人,於是他迅速恢復兵力,甚至比之前兵力更強。其實廬山團練,類似於現在的幹部黨校學習、或者企業人士考mba那種,拿到那個證書不是目的,目的在於學習切磋的過程中,認識一大批道上的同仁,你來我往資源共享。

善於搞政治運動,和一系列務虛的東西,他在團練天天喊口號,遇到蔣介石,甚至聽到「委員長」這三個字他都要行軍人之禮,在他的影響之下,國軍上下都形成了對蔣介石的個人崇拜(蔣介石非常吃這一套),陳誠這一套放在21世紀的今天也是很吃香的。

陳誠有著管理之才,從他坐鎮恩施主政湖北的一系統作為上可以看出來。他具備創新能力:他設立了一個每年一次、一次長達一個月的全省的幹部檢討大會,並對與會幹部實行軍事化管理,在那個動亂的政局,這一套挺奏效。他發展經濟、重視教育、懲治腐敗。推行公費教育、和計劃教育。公費教育,就是政府出錢給你上學,而所謂計劃教育,就類似於七八十年代的工作包分配的就業制度,先調研一下各行業各崗位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需要多少個?按照需要,設立專職類學校,保證學生畢業後學有所用,在那個動亂貧困的年代,一時間,全國範圍內的青年才俊都湧向湖北求學,對湖北的教育推動起到很大的作用。想想看,陳誠推動教育的理念領先了我黨多少年?他在湖北 對腐敗的懲治力度空前之大,這在現在也是很先進的。

這麼一個善於管理後方的人才,卻總是被蔣介石動輒拿去帶兵打仗,實在是蔣的用人之失。也或許是由當時的情況所決定的吧,蔣介石疑心病很重,對於軍權把握得很撈,也或許只有像陳誠這樣忠心不二臣子他才放心把兵權交給他去帶領吧。


看了何應欽的傳記和陳誠的口述自傳,很容易發現他們身上所具備的老蔣所希望的那些特質:

1.忠誠。這不用說,對蔣來說忠誠第一,人品才能都在其次。

2.勤懇。做事要事無具細,所以陳誠天天全國各處飛,何應欽有「何婆婆」的外號。

3.不能有自己的想法。領袖的意志就是自己的意志,所以才會有抗戰勝利後迅速遣散東北偽軍的昏招。

這些導致的後果就是有才能的無處發揮,掌權的都是平庸之輩。當然只是說軍事層面上,陳誠的主政能力還是很不錯的,湖北和台灣都是例證。


陳誠上位關鍵的一點就是緊隨領袖,就像林副主席總結的一樣,如朱加什維利跟隨烏里揚諾夫,蔣跟孫,跟著轉


陳誠在台灣去世時,周恩來說:「陳辭修是愛國的人」。

簡單來說,陳誠是出將入相。他是軍人,應該說會打仗,但蔣用他是用文不用武,所以陳誠的才華大都發揮在內政上,戰場上他的作為不大。陳誠號稱「小委員長」,是蔣的左膀右臂,也是他最為信任的人。從為人上說,陳誠忠誠可靠,精明能幹。說句不好聽的,陳這個人生活很枯燥,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別的事他不太關心。

總的來說,陳誠把他該做的事做好了,但不足以挽救敗局。


陳誠不適合做領袖,其餘的職業乾的都不錯。跟著蔣介石,陳誠是享福了.


宜昌的丟失完全是李宗仁的誤判導致,湖北門戶洞開,對於國家來說什麼危險對於陳誠來說就是被鍋,況且被坑的還有親信郭懺,發牢騷甩個鍋有什麼大不了,李宗仁回憶錄里牢騷話、自吹自擂更多,什麼38年就判斷出抗戰走勢以及美軍會參戰云云,你判斷出來怎麼不和毛公辭公一樣寫文章呢....還有什麼來著,阿諛奉承是陳誠最反感的事情,蔣中正是一手提拔起他的人,也是他心目中能繼承總理遺訓的人,他從小在傳統文化中成長,「忠」這個字對他意義很重,在他身上有很多可能會歷史的轉折點時,他都選擇了支持蔣中正。同樣他的直率性格也讓他得罪很多人,在會議上的直言進諫也有讓蔣不滿的時候。陳對蔣的忠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南京保衛戰前,蔣聚集高級將領商討南京守與不守的問題,徐永昌何應欽均表態追隨委員長的意願,部分將領表示應把南京改為不設防城市,蔣不悅,說道你們不守我來守,這次會議不了了之了,散會後陳到蔣辦公室作報告,蔣問他守南京的意見,陳誠說: 南京三面皆有日軍背後是江是軍事上的死地,不應留大量部隊防守,可是如果委員長需要我來守南京的話,我在所不辭 絕不偷生當與南京共存亡,蔣聽後大為感動


刀法不錯,但是我更喜歡邊亞軍。


人生最大得敗筆就是督師吉遼


居其位,思其事。兢兢業業,力出一孔。


作為一個軍人,最不擅長的是軍事


推薦閱讀:

長輩怎麼評價舊社會的地主?

TAG:台灣 | 歷史人物 | 土地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