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村上春樹的《再襲麵包店》?
《再襲麵包店》中「我」看到的海面和海底火山有什麼含義?我們為何感到難以抑制的飢餓?作者所說的那種「緊箍咒」指什麼?
《再襲麵包店》講述的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中被異化的個體通過破壞社會規則以尋回自我的故事。
1、初襲麵包店
小說中提到了兩次襲擊麵包店的經歷。
初襲麵包店(村上另有一部《襲擊麵包店》的短篇,講述的就是此段經歷)發生在「我」大學時期,初襲麵包店的原因是因為「我」和同伴不想去工作,襲擊麵包店是為了反抗金錢交換商品的資本主義社會基本規則。
初襲麵包店是失敗的。初襲麵包店之前,「我」和夥伴雖然貧窮但保持著自我的主體性,因此以反社會的姿態進行了搶劫,但麵包店老闆提出以聽瓦格納音樂來換取麵包,這使「我們失去了戰鬥對象」,堅持自我主體性的企圖也就失去了實現的可能。
因此在初襲麵包店後,瓦格納音樂從此成為「不容有任何懷疑餘地的緊箍咒」,「我」最終放棄與現實的對抗而回到了學校,並與大多數人一樣在畢業後進入社會,成為其中一員,從而喪失了自我的主體性。
2、再襲麵包店
再襲麵包店發生在初襲麵包店的十年之後。小說開頭這麼寫道:
我至今也弄不清楚將襲擊麵包店的事告訴妻子是否屬於正確的選擇,恐怕這也是無法用正確與否這類基準來加以推斷的問題。就是說,世上既有帶來正確結果的不正確選擇,也有造成不正確結果的正確選擇。為了避免出現這種非條理性———我想可以這樣說———我們有必要採取實際上什麼也未選擇的立場,我便是大體抱著如此態度來生活的。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此時的「我」與十年前那個「我」相比,已經被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失去了選擇和判斷的能力,
再襲麵包店的原因,是因為一種「特殊飢餓」,所謂的特殊飢餓就是指,個體在喪失了自我主體性後試圖重新找回自我的一種慾望。
然而此時象徵資本主義社會的麵包店,已不再是十年前那個「普普通通的街頭小店」,而變成了大型連鎖二十四小時營業的麥當勞。經過十年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變得更為發達了。
再襲麵包店雖然成功了,但是當「我」搶完麥當勞後,麥當勞仍舊繼續營業,而「顧客席上的那對男女仍然如同深海魚似的睡意猶酣」。個體對抗資本社會的行為註定是徒勞的,而大多數人早已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永遠地迷失了自我。
3、關於海底火山的隱喻
「我」的飢餓感雖然得到了暫時的滿足,但如同海底的火山一樣,隨時有可能再次爆發。但是再襲麵包店也讓「我」明白了對抗資本主義社會體系的嘗試註定是徒勞的,「我」最終只能放棄反抗而在這個社會中隨波逐流,「等待洶湧的潮水把我送往相應的地方」。
———————————
其它關於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的解讀:
村上春樹的《燒倉房》寫的什麼意思? - 知乎
如何理解村上春樹的《象的失蹤》? - 知乎推薦閱讀:
※有沒有什麼好看的短篇小說!?
※如何評價布魯諾?舒爾茨?
※短篇小說誰寫的最好?
※在起點寫短篇,什麼時候可以熬出頭啊?
※如何評價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