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時從悲傷至喜悅之間,心理或者生理上具體的變化是什麼?

人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移情而產生代入感。情緒會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被視聽信息所影響。那麼,在跟隨某個片段從喜轉悲或者破涕為笑時,整個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應,以及過程應該是怎樣的呢?

比如破涕為笑會發生的比從喜轉悲要迅速,前者可以發生在一瞬間,後者往往需要慢慢的鋪墊。在現實生活中,很突然的負面消息或者負面打擊,大部分人對這種應激源的自然反應,也會顯得比較遲緩,這是來自於某種自我保護機制嘛?這種自我保護機制會不會干擾觀影過程中,對悲劇的反應速度。

在看過的某些調查中,曾經有提到,喜劇常常會讓人記得自己的情緒但忘記了具體內容,悲劇則可以留下更長久的記憶,但會遺忘當時的情緒。好像是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中也曾經提到在兒童時代所留下的最初記憶,往往是負面的,當我們在少年時期對嬰兒期的經歷進行集中遺忘時,負面記憶也會更為頑固。

結合上面這些信息,那麼是不是悲劇所引發的哭,以及喜劇所引發的笑,兩者是不一樣的機制。

通俗點來說,我們常常以為哭和笑之間應該是某種對立的或者反轉的關係,那麼從心理學或者生理學的角度,這樣的關係成立嘛,還是說兩種情緒反應背後的機制有很大的區別。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您的具體提問,因為有些人認為是悲傷的情節,另一些人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心理體驗,而且每個人的情緒點都是不可控因素(雖然有時候會重合),所以我想利用我現有的知識來談談觀影心理,希望能夠解答您的問題。

您提到的最初記憶,是奧地利心理學專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所提出的最初記憶觀點,按照心理學來說喜與悲屬於兩種極端情緒,但是兩者並不對立,而且可在瞬間轉化。這與人的生理機能和心理保護機制都有關係。(由於我是業餘心理學愛好者,所以有關心理學就說這麼多)。

下面來簡單談談觀影心理機制,義大利導演多納托雷說過:「去電影院看電影像是在吻一位姑娘,而在其他地方觀影像是吻姑娘的照片。」首先我們來說說為什麼電影必須要在電影院看才會那樣震撼人心,因為電影院裡面是全黑暗的,只有銀幕有光,有一種全息性的觀影效果,人們坐在相對固定的座位上,處於被動接受,加上音效,很容易進入深度幻覺(也就是將二維平面在心理上轉化為三維世界),您可能會說電視或者電腦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請注意,這二者都是可以自主調控的(遙控器和滑鼠),而且屏幕上發出的光不是唯一光源,再加上屏幕大小問題,造成的效果遠遠不如影院。所以有時候在影院看到的電影會使人情緒上收到更大的震動。

羅伯特麥基說過,電影故事產生於主人公主觀意願與客觀世界的差異,也就是他所謂的「鴻溝」,在情節進展中,一個有一個的鴻溝使觀眾產生情緒上的波動,理想狀態下的劇情應使觀眾產生過山車般的體驗,一波接著一波,直到最後形成一個不可逆的結果(他所謂的價值風險),在此期間,觀眾的情緒完全受劇情支配(與深度幻覺有關),還有一個重要的心理來自於「移情」,即弗洛伊德所謂的將電影的主人公投射到自我當中,產生共鳴。

卓別林的電影就是典型的悲喜劇(所謂的笑中帶淚,讓人含淚發笑),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解釋笑和淚二者有時可以同時出現。您要是看過卓別林的經典電影可以回想一下,您記住的是情緒還是更長久的記憶?如果二者皆有那麼您可以再次審視您的問題。

說了一大堆,都是根據所學談的一點個人觀點,希望能夠解答您的問題,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從悲到喜並非只在一瞬間,如果沒有前面的鋪墊,觀眾的眼淚也不會輕易地落下


每個人對片子的感知和感受不同,具體而論吧,我覺得


不許問作業


一般來說,我看到那種令人悲傷或者難受之類的場景的時候第一感覺是心口一禁然後心裡酸酸的,感觸良多的那種會流淚!速度與激情七的時候最後兩個主角道別主題曲響起,想到真的要和主角道別了就真的眼淚無聲的流下來!


悲傷時流出的鼻涕是涼的,喜悅時則反之


正如前面回答的同志所說,對於影像和閱讀對情緒產生的影響中,」移情」的作用顯然是非常重要的.人們在觀影之前,就已經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個虛構的,並沒有實際發生的事件.但還是會因為劇情的跌宕而產生情緒的起伏,就在於感知到了主人公的心理狀態.這種感知能力因人而異,」同理心」強的人通常更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情緒,但這並不能單純用情緒反應(哭或笑)來衡量,每個人控制情緒的能力不同,通常被稱為」沒心沒肺」的人未必同理心就差,或許只是表達情緒方式的不同. 研究表明,女性更傾向於表現情緒,也許這能解釋影院中不吝惜眼淚的也以女性居多.

對於情緒產生的生理機制,資料顯示是由腦部一個叫」杏仁核」的部位掌管的.而情緒反應有兩條反射通路(1)刺激—〉丘腦—〉扣帶回—〉大腦各區域相應皮質(長通路);(2)刺激—〉丘腦—〉杏仁核(短通路)。(來自百度) 如果我們假設不同情緒的反射通路不同(有長有短),也許就能解釋不同情緒(或悲或喜)的反應時間不同的問題了.這部分因為翻牆存在困難,所以我想從自己的理解試著解釋一下這個反應時差的緣由.

首先要假設這種情緒來自電影本身,而不是由電影誘發的回憶(這個涉及到潛意識,範疇不大相同).影像畫面作為一種刺激,也是一種符號的傳遞.如果回想一下就能夠發現電影中讓人感到悲傷的通常不是畫面本身而是情節,例如離別,死亡,絕望等.這種符號是一種抽象的象徵性的符號(例如屏幕顯示南京大屠殺的數字),你需要通過一系列理性的思考,文化的考量及道德判斷才能夠產生悲傷這一情緒.相反,電影中讓人感到歡樂,或者發笑的通常是造型,音樂,台詞這樣具象的符號,能夠直接作用於剛才說到的杏仁核,因此反應的速度會比較快.同樣採用這種機制的情緒還有恐懼,噁心等.

對於情緒轉換的問題可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跟上一位同志不謀而合,也想到了一種形式,就是黑色幽默電影.這種用喜劇的形式反映悲劇的題材,通常讓人笑完了之後背後一陣發涼,這大概就是剛才提到的」理性分析」發生了作用,讓人先笑後哭.

至於悲喜這兩種情緒是否對立,這種二元的分析方法已經不被認可.比較主流的方法是從各種情緒的」喚醒程度」和正負性來區分各種情緒.寫到這裡,突然想起那句著名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知是否有所暗示.


從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毫無意義 到覺得什麼都有了意義 從陷入絕望 到覺得一切都能重新開始


額,看到某些片段的時候,好像有共鳴,突然心裡觸電的那種感覺,然後就是偶爾會有雞皮疙瘩。。。不知道別人會不會


推薦閱讀:

自己聽到自己的聲音與別人聽到自己的聲音是一樣的嗎?
保持健康就一定要運動嗎?
為什麼會有「鬍子越刮長得越快」這種說法,而且被很多人接受?
營救上吊的人可以忽然把繩子解開嗎?
女生上完廁所擦屁股都是從身體前面伸胳膊擦嗎?

TAG:電影 | 心理學 | 生理學 | 行為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