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經常使用網路的人,現實中的自我和社交網路中的自我哪個更真實?

有人回答繼續補充問題,主要就是探討一下人們在社交網路上的行為和現身生活中哪個是更真實的自己.看到有知友討論這個問題的廣泛性,其實沒有正確答案,各抒己見,畢竟人是最複雜的動物。

一般人都不知道哪個是真實的自己

這個知友說的很好,所以我又修改了題目,縮小範圍,因為如果去分析不經常接觸網路的人,是不科學的。


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很困擾我的心緒。

我有很多話,在現實中可能這輩子也從來沒有說過,卻在網上說了很多遍。

頂著一個美少女頭像,取著一個女性化的名字。

女朋友曾經因為這個和我大吵了一架,至今我也不奢望互相之間能否理解這個問題。

我總覺得網上的我,是我理想中對我自己形象的構築。

有些事情現實中沒有這麼好做到,就在網上實踐它。

正如我喜歡打字而不是語音,因為整理過思路的句子,我總覺得溝通起來更有效率。

那個現實中滿口粗話髒話的大大咧咧的高個子男孩兒,是我。

那個在網路上吵架時也只會爆出一句閣下的溫婉少女,也是我。

前者是為了融入社會和集體,所扮演的軀殼。

後者是為了構築理想中的自己,所扮演的幻想。

真正的自己,其實不存在於任何一方。

很多人眼中的網路其實是現實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新聞app的評論區是那麼的接地氣。比如朋友圈的大家,曬的也都是豐富精彩的生活本身。

但我眼中的網路,已經遠遠不是這樣的東西了。

女朋友和我吵架時,她質問我道,如果你和你線上的朋友們在線下活動聚會,他們不會覺得你的昵稱頭像有什麼奇怪的嗎?

我反問道,如果要在現實中有所交集,當然會用現實的辦法去介紹自己的身份。但是其實還有更多更多的人們,他們每天通過網路與我的生命產生著交集,卻很有可能這輩子也不會與我在屏幕外相見。

她不以為然,這樣的關係,也能叫關係嗎?

可是我的眼裡,這才是網路的本質。

不用顧忌現實的引力,用自己構築的自己,和他人構築的他人,產生交流與溝通,並且討論的絕不會是自己五里方圓以外的世界。它可能是知識,可能是對文藝作品的感悟,也可能是對心靈最深處的拷問,或是最純粹的,根本用不著考慮什麼人情冷暖的,出於交流的樂趣本身的交流。

這是虛假的嗎?或許是吧,但是它對我來說,反而更真實。因為我不會帶著目的,也不會看著你的臉色而欲言又止,也不會因為凝滯的氛圍嘗試打圓場或是抱頭逃開,我會做的僅僅是安靜的看著一條條消息飛過,當我想加入時說上幾句,想離開時隨時離開。

更何況,很多時候。

即使四目相對,也難以動唇,欲言又止。

但卻能毫無顧忌,對大洋彼岸的陌生人敞開心扉。

零零落落,寫到最後,也不知所言何物了。

就這樣吧。

願我愛的人與愛我的人,都能接受彼此話語中最純粹的一份心意。

不帶著現實的引力,那虛幻的世界裡,我精心構築了心中更美好的自己,注入了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它的存在不容褻瀆,我也絕不會放棄這份幼稚,它是最後一股讓自己靈魂離開沉重的地表的上升氣流,清澈而沁人。


不請自來,我要回答這個問題,哈哈。

因為網路的方便快捷,而且免費,人們越來越傾向於通過網路進行交往,題主所指的「一個人在社交網路上的一面」就是個體在網路社交媒體上展示的內容,專業詞語叫「網路自我展示」,這個可以分為兩部分:

第一,由於虛榮心作祟,人們有時在網上表現的要不高端大氣上檔次,要不低調奢華有內涵,總之跟現實中的自己不太一樣,是理想中的自己,稱之為「理想自我」。

第二,由於網路匿名性,人們有時在網路表現內心深處的自己,也就是在現實中不敢表現出來的自己,也許是不被社會所允許,也許跟自己身份不符的言行,這稱之為「真實自我」。

接下來,比較一個人在現實和網路中的樣子。

簡單的說,一個人在現實中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叫人格,或者可以稱之為「現實人格」。在網路環境下,我們可以對比提出「網路人格」,即一個人在網路中的樣子。

關於這兩者的關係,學術界已有討論,大體結論是這樣的,網路人格是現實人格的反映和補充,二者是統一的。如果二者分離的比較嚴重,可能會出現網路人格異化,表現為網路成癮。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

如果我跟這個人很熟悉,會相信現實的一面,網路的一面做補充;

如果我跟這個人不太熟悉,或者剛認識,現實的一面可能會比較虛假,網路的一面就相對真實了。


題主問的是哪個"自己"更真實,我不懂,我覺得真實與否是人對外部的判斷,而不是對人自己的。

我覺得一個東西是否真實,關鍵看他能夠給你提供跳過感官的精神快感和物質保障,而不是他的表現形式。一個表現形式是真實的,但他未必真實,一個東西表現形式是虛擬的,但他未必虛擬(比如成績單上的數字or銀行卡里的數字)。


我有一堆馬甲 每個馬甲都有不同的性格 我覺得都是我


對於網路與現實關係的認知,私以為大致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將網路作為避風港,在網路中展示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會展示的言行思想,甚至享受於營造自己的虛擬身份;

第二個階段,認識到一切都是要回歸現實的,現實生活才是真實的,是一切的根基,網路最終不過是虛無縹緲的;

第三個階段,開始知道事實上並沒有什麼虛擬世界,一切都是現實,網路中的自我只不過是現實中自我的部分投射而已,網路上的一切歸根結底仍是現實的一部分。

-

大部分的人,往往囿於第一個階段,在網路上展示出和現實中完全不同的自我。

以往當很多網路用戶在口出粗鄙之語後,我們這樣去指責:如果你現實中不會這麼說,那麼在網路上也不該這麼說。

但其實網路上的自我亦是真實的,如果你在網路上會表現出現實中不會表現的內容,那說明這些內容原本就是你自我的一部分,你只不過在現實生活中藏了起來而已。

這些內容可能有善,可能有惡,更多的可能善惡難言而不能以此分之。

使用網路年頭愈多、介入愈深的人,往往也愈能見識到網路上的各種怪相。

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和思量現實世界,就會發現這所有的怪相都是從現實而來,只不過網路作為工具,放大了現象,加快了傳播。

在可以不暴露身份的情況下,人們內心隱藏的自我得到了更多的挖掘,善往往難以逾越現實中善的程度,而惡卻往往變本加厲。

蓋因我們的社會文明已經成熟到了一定程度,現實社會本身對善惡的反饋機制相當完善,而我們的網路文明還在襁褓期。

但哪怕再完善的反饋機制,也不過是外在因素,內在的修養教化才是根本。正如前述所言,網路中暴露出的任何不堪之自我,都是真實的自我的一部分。

導師曾多次敦敦教誨我們說,要時刻警惕,日日反省,自己是否作了惡。如果不知何為惡,不時刻自我警醒,不常常自我反省,那基本人人日日都會作惡。

人的一生,都應是不斷提升自我修養和精神境界的過程。

我們畢業,導師說我不期待你們以後有多大成就,只希望你們記住一句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我相信未來的網路,應是實名制的世界。

這個作為現實世界的延伸的工具,最終會還原作為現實一部分的本色。

但今日網路世界之種種怪相,只能因此得到改善而無法得到真正的解決。

因為那原本就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一部分而已。

大致如此。

-


整理答案看到自己一年半之前寫的話,覺得真誠卻幼稚,於是跑來寫點別的。

我仍舊想說自己不論在sns上還是生活中都是真誠的;但是「真實」這個詞我不確定。

簡單來說就是我對何為「真實」有了一些思索。

前兩天有人問我哪些話會發推、哪些話會發微博,中間的界限在哪裡。我以為自己是隨意的;但我似乎確實在隔空喊話之前會對聽者有一個簡單的預判——儘管我做的很不留心很無意識,但沒錯,我確實有這樣的預判——這樣的預判幫助我調整說話的方式,即:

儘管我不會太在意,我仍希望最有效率的表達自己;這裡的有效率分兩個方面,一是想說的話被儘可能多我希望看到的人群看到,二是想說的話被儘可能無歧義的傳達。

所以。我只能確保自己的「真誠」而已。因為「真實」這個詞對於任何情況而言,都是一個有條件的、不絕對的概念。我力求在每一個前提下做到真誠;我認為我自己的真誠確保了我在這一前提下的真實。

這個真實可能未必是題主想要問的某個偏向「絕對真實」的概念。

我向「有前提的真實」妥協;

我以為這樣的有前提的真實是某種尊重人的方式。

比如我在zhihu寫答案就會儘可能很冷靜有條理;在公眾號裡面寫給小夥伴們的囈語就會表達一些更模糊、不直接的情緒。

啊。不來試著發現更多的我么。

------

單單看我自己的話,都是一樣的真誠的真實的我。

而且,作為一個比起不實名的sns,在實名的sns上更活躍、更受歡迎被關注(?)的人,我並非是會努力經營一個虛擬的、妄想中的形象的人,而是一直努力的把真實的自己展現出來。

有意思的我、無趣的我。客觀的我、偏激的我。善良的我、刻薄的我。溫暖的溫柔的愛著大家的我,低落的消沉的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的我。

都盡量的努力的真實的呈現給你。


事實上都是你!

光明的,黑暗的

冷漠的,熱情的

都是你……

網上網下,組合起來才是真正的你。

而在平日里,任何一個側面都是你所展現的你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謝邀


應邀

真實只是可能

屁股是你的,臉也是你的,你臉面對某人的同時用屁股對著某人


不存在哪個更真實,因為自己也不是很了解自己。

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

幸好還有差距,不然,誰還會去不斷地奮進。

世界很大,慾望很多,

幸好是有底線、有認知的自我。

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碰。

想要,取之有道,這就是正能量。


都可能都是真實的,也可能都是假的。


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都會隱藏一面而展現出另一面。而真實的一面通常會因為不符合自己現實的利益或社會價值取向而被隱藏起來。


網路的出現,特別是匿名的這一特點則提供了一種安全的保護。所以許多人在匿名的情況下就會更多的表現出平時現實生活中不會表現出來的行為傾向。因而人們也就覺得網路下的自己會更真實。


但事實則不是如此,因為人表現出來得這一面往往是期許利益最大化的一面,比如謊稱自己是高富帥來泡妞,說自己興趣愛好廣泛而博得異性好感。


那真實的自己如何分辨和判斷呢?


我覺得,在你覺得足夠安全的地方,比如飄蕩在外許久,回家的時候;比如只有你一個人的時候。還有,那個溫柔鄉的時候。還有,當你足夠了解自己的情緒的時候,你的開心,愉悅,悲傷,厭惡,恐懼,憤怒都是你個人喜好的和不同於他人的證明。那些真實的情緒才是你的個人證明。


所以網路上表現出來的自己遠遠不得情緒上的表現來的真實可靠。心理諮詢中諮詢師也是只有通過你真實的情緒反應來對你進行邏輯推斷的。


結論,人在無人身威脅,無利益糾葛,有傾訴慾望時更真實。和網路無關

真實社會偏向保守,偏向利益,偏向真實威脅——人身攻擊。

所以真實社會的自我往往偏向於保守,因為現實利益和現實人身威脅,往往無法真實。

但在朋友交往中,因為彼此了解,無威脅性,有訴說衝動,偏向於比網路更真實。

網路社會偏向開放,偏向非利益(精神),威脅不具有人身攻擊。

第一類,網路求財的人,求名利,大V,寫手,網店營運,推廣,因為有確實利益,必須隱藏真實自我,例子如王狗蛋。這些人偏向於虛偽。比現實中的人更偏向於不真實。

第二類,普通受眾。看看文章,寫寫評論。撕逼,發泄,探討,交流,這些人因為沒有切實利益,比現實更真實。

總結,人在無人身威脅,無利益糾葛,有傾訴慾望時更真實。和網路無關


人有跟多面,你不能在同一時刻看到一個人的所有。這些面拼湊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


啊哈哈哈哈哈哈

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網上和現實不一樣 真的 網上你的表達更傾向真實 看起來很文靜斯文的人 在網上沒準就是噴子 所以想了解一個人(除了明星 他們需要維護形象)用他網路上的言論做個參考 但照片就不一定了 ps這麼發達了 呵呵噠

網上的你

現實中的你

現實的你

網上的

現實中

網上

現實

網上

實際上

網上看著很可愛的女孩

現實很可能是男孩子

網上的

現實中平時進出都是男廁所


自從我打算放飛自我,現實和網路的我都很真實了。有的我不說只是怕別人受不了。。。


在下在思考,你說一個摳腳大漢遇到這個問題怎麼辦。

到底是線上那個萌力爆表頂著可愛動漫少女頭像的激萌「妹子」是真實的自我呢,還是那個一臉胡茬胸毛腿毛的變態大叔才是真實的自我?

想想都覺得很可怕,無論答案是哪個……


人就是一個矛盾體。

淺層的現實交往往往只能看到表面,但通過社交網站則更大概率看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如果倆人交往的很深了,那麼社交與現實一定是相匹配的。


我只知道有些妹子不讓我看手機里的相冊卻把自拍發到網上


很多人在現實中很不起眼,他內心的膨脹於是在社交網路上展現了。於是,他將自己塑造的很完美或者接近完美。旁觀者就會覺著他很裝。一個現實中很優秀的人,偶爾在社交網路上的不注意的言語或者其他,旁觀者一樣會覺著他很裝。這年月,自己也會作為旁觀者去審視自己。沒有必要,做真實的自己想要的自己就行。


題主在題中說:

一般人都不知道哪個是真實的自己

而「真實」這個詞,本身看起來,確是有些模糊。

如果這個問題如果改成「你是喜歡社交網路中的自己還是現實中的自己?」,可能更容易回答一些。

我們很多人都會對自己有一些評價,或看法。這其實來自自我概念(self-concepts)與社會價值觀之間的交互作用:

  • 一方面,人們希望通過他人的評價來強化自我概念;

  • 另一方面,人們也希望符合社會價值觀。

這兩處,常常會發生矛盾,人們「選擇」自己,有的人會覺得矛盾,覺得痛苦,這都是正常的。

很多詩人、作家,號召「找回本真的自我」,從一個角度看,便是要人們承認自我概念,發展自我概念。

而若分生人社會與熟人社會,則又有不同。在熟人社會之中,人們還有維護固有形象的傾向——甚至是維護不好形象的傾向,這也是為什麼「改頭換面」那麼困難。生人社會中,則少此顧慮。而社交網路之中,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可能會低一些,自我概念的影響相應的就會高一些。

至於哪一個是真實的自己,反倒是最末的事情了。

不知不覺將問題引向了另一個方向,但也希望我的回答能有所幫助。


為什麼不能兩個都是最真實呢?

無非是一個人的兩面而已,少了哪面,都不是他真正的自己,何必分彼此?


推薦閱讀:

腦殘粉和鍵盤俠哪個更可怕?
現在所謂的正常價值觀代表的是什麼?
分享一條你覺得很有用的社交技巧吧?
漫區各個知乎大佬都加了哪些QQ群?
如何正確對待殘疾人?

TAG:社交網路 | 心理學 | 社會學 |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