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省的地理劃分是根據歷史什麼原因演變的?

有些資料顯示,省的地理邊界劃分依據當時的政治體制和軍事地理演變的有哪些參考資料。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現在省域劃分是不合理的。之所以不合理,是有意為之,為的就是使中央更有效地控制地方。

大家都知道,省制始於元代。而現在的省域劃分就是繼承了元代的劃分,經過明清的細化調整,形成現在的狀況。

傳統上,中國地方行政區域劃分,一般堅持兩個原則,即山川形便,犬牙相入。簡單地說,「山川形便」,即是根據大山大河的走向劃分地界,這是最直觀最方便,也是較為科學的。而「犬牙相入」,或曰「犬牙交錯」,正好與「山川形便」的原則相背,有意打破大山大河的天然自然界限,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該地方難以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之區,以免造成獨立、尾大不掉之勢。

從秦時,中國就執行此兩大原則,之初,以山川形便為主,比如唐代的十道或十五道,基本嚴格按照山川形便原則。

但這一形勢在宋代之後被打破。

宋與金、蒙古長期對峙,利用山河形勢,形成了南北縱向的戰略防衛體系。而且歷史證明,是有效的防衛體系。元統一後,為了防止南方與中央的對抗,形勢南北向打破按地理界限劃分一級政區的作法。比如,陝西向南突破,跨有秦嶺,陝西擁有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漢中盆地三個自然單元,最重要的是,秦嶺南北歸同一政區管轄,使秦嶺不能成為軍事的陣地。宋依靠秦嶺淮河長期與金蒙對峙,元朝吸取了教訓。

明代進一步深化了這一作法,比如,江南省跨淮北、淮南和江南。

清代基本上是在明基礎上對大的政區進行了切割和細化。比如以岳陽府北界橫劃北為湖北,南為湖南;以西安鳳翔延安府西界豎劃,分陝西和甘肅。對於江南省,本應該橫切,按自然單元劃分,但當時淮北淮南江南發展程度不一,為了政治穩定,豎切一切,形成現在的安徽和江蘇,目的即是抽肥補瘦,不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狀況。

民國也有微調,但整體上沒有改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因之。至今。

網上經常有重新劃分省界的爭論。其實,雖然從歷史上看,目前省域劃分雖不盡合理,但也無重劃必要。因為,雖著交通和通信條件的改善,以前的弊端基本上不復存在。

更重要的是,基於省域的文化認同已經形成,更沒有必要了。

一句話:不折騰。

~~~~~~

上面所謂「有意為之」,是指,中央專門這樣劃分,防止地方坐大,對抗中央搞分裂。

而「不合理」則是指,這樣劃分不利於經濟和社會發展。一個最優的行政區劃,應該是完整自然區、經濟區、文化區和政治區的重疊,而不是互相分割,形成牽制。


河南省深入山東省的范縣、陽谷縣連著阿澤,這裡是西周菱形方千里王畿的東角


內蒙古,新疆,西藏,四川看一下這幾個省的地圖演變,就能領悟出些東東來。


山海關對東北很重要,就劃給了河北,

漢中對四川很重要,就劃給了陝西,

信陽對湖北很重要,就劃給了河南,

為了防止有的人想關起門來搞建設,


姥姥家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個人認為,內蒙古自治區的設立是不太合理的。首先,蒙西和蒙東幾乎無交集,如阿拉善盟和海拉爾。而呼和浩特則勉強集中了蒙西和蒙東的一部分人。再一點,東北除了黑吉遼還有蒙東四盟市及河北承德的幾個縣。呼倫貝爾人首先認為自己是東北人,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因為原來這裡就屬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對於海拉爾遠比呼和浩特要親近許多。而且,內蒙古內部地域看法也很嚴重,這在北方是不多見的。當初共party為了團結蒙古族合併出來的一個自治區,現在看來起到的效果不大。如果能保持當初的察哈爾熱河綏遠寧夏的建制,可能各自的發展會順利許多。至少現在內蒙古東西部經濟文化差異都很大。


這個問題很冷僻,我也曾百思過不得其解。談談個人看法,五代十國時期大概奠定了江左省份的大致雛形,元代劃分了北方身份的大概行政區劃,歷經明、清、民國、本朝各代細化——當然這種過程里各種因素,可能有地方割據的習慣性遺痕,更有統治者政治經濟的考慮,形成當今這樣的省界線。


有很多是歷史形成的分界線吧


推薦閱讀:

朴槿惠事件能否說明女人不適合執政?
各個有代表力的國(民)家(族)的劣根性你認為是什麼?
金元帥在努力讓朝鮮變好嗎?
古今中外發生過哪些結局慘烈的戰事 ?
德國敞開大門迎接難民,她想好怎麼解決難民問題么?

TAG:中國歷史 | 政治 | 地理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