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台灣「日據」和「日治」之爭?

http://news.ifeng.com/taiwan/1/detail_2013_07/22/27782986_0.shtml


日據還是日治的稱謂,代表著兩種對日本統治台灣的那五十年的基本態度。

之所以稱為「日據」,其基本態度舉其要者如下:

  1. 從領土的變更上來講,清日甲午戰爭是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馬關條約》是不平等條約,因而日本佔據原屬於中國領土的台灣是非法的;二戰之後,中國「光復」了台灣,使台灣至今恢復了作為中國領土的身份。

  2. 從統治的合法性來講,日本對台灣施行的是殖民主義的統治,並未獲得台灣人民的「認可」,而且台灣人民對日本的殖民統治進行了反抗,比如「乙未戰爭」。
  3. 從民族與文化角度來講,台灣的主體民族是漢人和原住民,文化、語言、風俗等皆為中國式的,日本對台灣的統治並不符合台灣人民的文化認同感。

因此,「日據」說包含著相對濃厚的政治立場和感情色彩。不過,對「日據」說的批評很多,比如:

  1. 滿清統治台灣的來源同樣是武力征服,在性質上滿清對台灣的統治和日本沒有什麼不同。
  2. 出於「華夷之辨」,滿清並不是中華文化上的合法統治者,在文化認同感上日本對台灣的統治甚至還具有「光復中華」的意義。

「日治」說的支持觀點大體如下:

  1. 根據《馬關條約》第5條:台灣當地居民若不願意被日本政府統治,可在訂約後兩年攜帶家產離開。台灣人民在日本的統治下生活,在法理上屬於自願性質。
  2. 《馬關條約》是為國際上所普遍承認的國際條約,還有《華盛頓公約》也認為當時台灣是日本的合法領土。
  3. 二戰後初期,台灣稱這五十年普遍採用「日治」,這是一個相對客觀的習慣性說法。而五十年代後,民國政府採用官方命令的方式,禁止使用「日治」,以「日據」取而代之。解嚴後民間慢慢恢復了「日治」的習慣說法。
  4. 大正時期後,日本對台灣統治已漸趨穩定和寬鬆,台灣的社會、經濟以及教育文化水平上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這與滿清的腐敗、戰後的民國政府的及白色恐怖形成了鮮明對比。

對「日治」說的批評主要就集中於:

  1. 美化日本的侵略歷史。
  2. 歷史觀屬於「皇民史觀」,而非「中國史觀」。
  3. 無視二戰後確立的政治秩序。

總而言之,這一個字的區別代表了台灣是「中華民國的台灣」還是「台灣人的台灣」的差別。


秦朝時七國是「秦據」還是「秦治」?

清朝是"滿據"還「滿治"?

甚至於我們現在是」共據「還是」共治「?

說白了,這有塊地,你人多你能打你佔了,我能把你干翻我就奪過來,你NB你再搶回去,也就這麼回事


抄錄一段日本東大教授小島毅的評論,來自《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2》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版,第140-141頁。

秉持「自慰史觀」的人們認為,日本所做的(入侵併殖民朝鮮、台灣)一系列行為中,有一部分是值得讚許的,雖然也有一部分是必須受到批評的,但「就整體而言,有壞也有好」。他們辯解,與英國、法國在印度或非洲的統治比較起來,日本對殖民地的統治對當地人民更有幫助。「自慰史觀」的擁躉認為,在統治殖民地這件事上,日本比歐美列強更重視人道,但「自虐史觀」的支持者則從內心深處認為殖民統治本身就是錯誤的。

沒錯,日本的殖民統治政策里,可能確實包含著改善當地人民生活的項目。例如使用能夠快速產生效益的近代化技術,改善農地、鋪設鐵軌、建設工廠等,這些都是事實。另外還有效仿日本本土,引入近代學校制度。當時台灣地區與朝鮮的入學率高於同期的印度,這也是事實。從這幾點看來,日本對殖民地的統治或許確實是有貢獻的。

但是,請想想吧!實施這樣的政策是為了什麼呢?在東京的中央政府,是因為真心考慮殖民地人民的福祉,所以將日本國民繳納的稅金,投資於殖民地的建設嗎?如果這樣,不是沒有殖民地更好嗎?

真相當然不是這樣。如果真是那樣,搶奪殖民地的政策就會停止了吧!當然是因為開發殖民地對日本本國有利,才會這麼做的。普及教育是為了培養當地近代產業的中堅力量或中間管理層,並不是為了當地的所有人。殖民統治並不是慈善事業,故意避開這一點,而試圖正當化殖民政策的言論,就像小偷堂而皇之地為自己辯解。

(和韓國不一樣)台灣有一些年長者,可能讚賞日本的「武士道」教育,但是我必須說,那是嚴重的誤導。日本在台灣地區的學校里講授的武士道和日本國內一樣,都在教導人民要成為帝國的臣民,必須對天皇盡忠誠之心。


跟找士兵一個路數。。。主要還是看你想為誰說話。。。


日據帶有強烈的政治態度和反日情緒,日治只是一個相對描述性的表達。

不過,日治的說法似乎更加普遍和通俗一些。

比如幾大中文百科網站用的都是日治。


別說台灣了,知乎自己台灣電影子話題的描述開頭第一句就是「台灣電影起於日治時期」……不如把理客中印在衣服算了……


推薦閱讀:

作為老師,你見過最不能讓你接受的奇葩學生和家長是怎樣的?
給初二的孩子們哪些建議好?
怎麼看待學校不準學生帶手機?
如何評價北大在 Coursera 上的數據結構與演算法公開課?
如何評價李玉剛「不會做第二個張國榮」的言論?

TAG:日本 | 歷史 | 政治 | 教育 | 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