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港片沒落至此?

能否系統說一下。


香港電影后期的衰落,其實並不是一兩個因素導致的,原因交互交錯很複雜,各路專家對此也往往莫衷一是。我個人的概括是——隨著台灣八大電視台的撤資,亞洲金融風暴、社會對97回歸的恐懼、演藝人員片酬虛高、電視的衝擊以及電影盜版肆虐等一系列問題的圍剿,香港電影的票房開始不斷下跌,票房下跌首先衝擊的電影院線,各大公司的電影院線因為上座率下降而普遍虧損,導致院線無法承擔昂貴的租金,從而直接影響了母公司的電影利潤。在院線什麼都不做都賠錢的情況下,母公司一方面減少影片投入以降低成本,一方面將持續虧損的院線出讓或拆遷易地。而院線數量的減少,反過來又拖累了影片的票房。由此,院線繼續虧損,母公司則繼續降低影片成本。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香港的垂直整合產業體制終於分崩離析了,各大公司紛紛出售自家的院線以求自保,然而,影片質量的降低極大的削弱了電影的市場,電影成為了粗製濫造的代名詞,大批大批的觀眾紛紛流失,各大公司回天乏力,最終相繼改行或破產

這裡有一篇香港電影為何能夠於80、90年代高度繁榮的文章,可以作為這個問題的反例來闡釋香港影視為什麼在80,90年代出現高度繁華,和那些因素有莫大關係? - 阿爾的太陽的回答


算不上系統 只是個人一些觀點。

事實上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是七八年代,那時候邵氏,嘉禾兩雄稱霸,還有新藝城這樣的新軍突起。

90年代已久開始沒落, 90年代初周星馳和徐克的武俠片在我看來是迴光返照吧。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1.外來電影的衝擊,香港電影繁盛的時候,外埠買片對香港電影極為重要,當時韓國,東南亞,台灣各國主要靠買香港的商業片來放映,所以,當時的情況就是只要拍電影就賺錢,香港電影人每天有工開,那個時候只要一部電影有明星參演,還沒開拍,就已經被一些院線買好了,劉德華一年拍十三部片子 人稱「劉十三」,鄭裕玲一天趕九個劇組得名「鄭九組「。

後來,韓國電影成熟,不僅可以滿足自己的院線,還向外輸出,其他各國也不局限於只引進港片,港片的市場縮水,僅僅靠本埠的票房自然是不行的。

多謝@張學而 提醒,還有好萊塢。

2.電影人士青黃不接, 不說」雙龍一周「,隨便挑一部電影,各種實力派,甚至配角都是老喜骨,以前新藝城的片子經常是五六個主角,個個都是頂樑柱,現在老的老,去的去(張國榮,梅艷芳)。再說導演 胡金銓,張徹這兩位元老級別的。後來新浪潮的一批,徐克,許鞍華都成為香港電影中流砥柱。再看新導演,找不出幾個像樣的。

3.香港電影本身的原因 香港電影有很多弊端,以前有片就有錢賺的時候,片方為了趕檔次趕片子,省成本,最常用的一招就是一個鏡頭 一個場景拍下來用到不同的幾部影片里,比如一個槍戰鏡頭可能在不同的影片里出現,可見當時香港部分電影粗製濫造到什麼地步。

跟風,當年《無間道》火的時候就是各種跟風,以前賭片火的時候同樣也是,只管拍,不管好壞。

還有就是港片題材和類型的限制,大部分愛香港電影的人,都鍾情於電影中講的關於香港的那些故事,畢竟香港僅是彈丸之地,歷史也就百來年,題材上沒太多發揮的餘地,除了自身的故事,最多的就是廣東一帶的傳說。類型上也不多,受成本的限制並不能像好萊塢那樣發揮(比如 根本沒辦法拍場面宏大的科幻片)。

以前大家沒得選擇,爛片好片一起都看了,現在對電影的要求高了,再這麼粗製濫造,肯定不行了。

最後,現在純港片不多了,現在不都流行合拍片嘛,大陸電影市場變態啊,只要會宣傳就有錢賺啊。唉


一、我覺得問題本身有些問題。香港電影為何沒落,隱含著的前提是香港電影曾有過十分輝煌的歲月。但我認為某程度上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印象:

  1. 香港電影的製作水平、藝術價值並沒有顯著的下降。我記得陳可辛在某一期的訪談(好象是鏘鏘三人行)中講過的一段話很有道理,大意是中國內地的觀眾之所以覺得香港電影今不如昔,水平大大下降,是因為內地觀眾並沒有和香港電影一起成長。內地觀眾一上來看到的都已經是經過了時間篩選的優質港片,如《甜蜜蜜》、《阮玲玉》、《縱橫四海》、《青蛇》、《倩女幽魂》、周星馳,等等。而在港產片成型後的四五十年中,如今天的《超級經紀人》一類的爛片,何嘗少了呢?簡直是罄竹難書!當年香港影評界、觀眾對港產爛片的睥睨,與今天內地的情形,十分相似。但因為內地觀眾並沒有看到過這些港產爛片,卻時常看到今天的港產爛片,遂有今不如昔的印象。其實這在香港觀眾看待香港電影的今昔、內地觀眾看待內地電影的今昔的情況時,也都類似,因為觀眾往往只會看過去的佳片,以及今天的爛片。只不過這種情況在內地觀眾看待香港電影時尤為明顯。其實近年的香港電影何嘗缺乏過佳作?《無間道》、《金雞》、《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麥兜系列、《伊莎貝拉》、杜琪峰的《槍火》、《神探》,等等。
  2. 黃金時代情結。正如《午夜巴黎》中所表現的那樣,人們總是嫌棄自己所處的時代,而迷戀過去的「黃金時代」。但黃金時代未必真的存在過。

  3. 港片最重要的特質之一,就在於其商業化。而今對於香港電影從業者來說,市場其實是前所未有的廣闊。

二、我認為,港片的落寞,杜琪峰們的感嘆,反映的不是落寞之類的問題,而是是部分知友提到的,港產片身份的逐漸模糊。這種身份的模糊正是由上述第三點推波助瀾的。沒有一個商業實體能夠跟市場趨勢作抗衡。香港市場畢竟太小,內地市場畢竟太大。在商言商,所有有頭腦的製片人都會盡量迎合內地市場的需要,對於商業化氣質向來最重的香港電影業尤為如此。那麼為了迎合內地市場的需要,自然「香港」特質自然會減少。

在這方面,其實審查只是極小的一方面。沒有多少香港電影會真的因為審查而在藝術上、商業上有巨大的損失。《甜蜜蜜》、《阮玲玉》會需要為內地的審查而刪減片段嗎?即便是《無間道》,頂多也只有《無間道3》裡頭的一句陪內地公安吃海鮮買LV犯禁了。可以說,商業電影向來不怕審查。即便沒有了廣電總局,《泰囧》還得是那麼拍,話一句不多,一句不少。當然,某些題材可能會受到些許限制,涉及政治類型的電影倒還在其次(你想得到那部熱賣的涉政電影嗎?),警匪片、恐怖片的拍攝會受到些許的影響。例如,國內的警匪片,無論合拍與否,其實最後最牛逼的都是公安。但再次,這些影響其實有限。

更重要的,是許多在香港土壤下的特質消失了。比如,香港的市井氣。對比《志明與春嬌》和《春嬌與志明》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前者有那麼多港男的低俗猥瑣,後者卻多了許多對北京氣質的蹩腳模仿,比如春嬌去公園相親一段,拍攝唯求傳遞場景,一點都不生動活潑,在這樣僵硬地表現內地的同時,香港就成了一個褪去的背景。又例如《功夫》,作為一出合拍片,地域慨念就顯得十分模糊,或者說故意處理得十分模糊。如所謂豬籠城寨,其實明顯是當年港片中的九龍城寨,但故意改名易姓,估計除了是為了搞笑之外,還是為了要和城寨外的上海灘風光相適應。

在迎合大陸觀眾口味的過程中,「香港」被迫成為一個逐漸模糊、褪去的背景,只剩下如來神掌在招魂。香港電影從業者大面積地迷失。但是許多港產片的特質,如類型片的極端成熟,在合拍片的時代仍保留了下來,某程度上也是其優勢所在。

怎麼救香港電影?咸吃蘿蔔淡操心。香港電影輪不到我們來救,我們也救不了。市場放在那裡,電影是商品,就得跟著變。但總會有香港電影針對香港市場拍攝的,比如最近同樣是彭浩翔的《飛虎出征》,比如之前的《低俗喜劇》。藝術水準不高?可以說,至少高於「黃金時代」港片的一般水準。關鍵是這顯然是徹頭徹尾的「港產片」。當然,在投資合拍片或許更有賺頭的情形下,這些港產片能否維持下去,是一個問題。但,再一次,這擔心不來,也輪不到我們擔心。真要說,可能是要香港政府補貼本地市場,以及限制外來片的比例。但號稱全世界最自由市場的香港,要指望政府作出這些措施,恐怕要等到廣電總局先開放審查吧。

總結一下:港片的落寞與拯救某程度上是個偽命題。真正的問題是港片的逐漸模糊。港片的模糊是因為市場的吸引而不是因為審查。所以自由中國啊、開放市場啊之類的跟「拯救港片」基本上沒有雞巴關係。「港產片」目前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但前景不明朗。但明朗與否,我們擔心來也沒用。


2009年,爾冬陞說:"你們喜歡看的港片,三年之內就會沒有了。"如果說2010年港片還有懷舊悲情牌可打,那麼2011年的港片就只剩下風塵了。 第31屆香港金像獎策劃開篇:此生情懷付笑談

--------------------我覺得這篇寫得特別實在!


港片之所以是港片,就是一心拍給港人看的片子。眼見著大陸市場有錢撈,拍了港產陸片,能不死嗎?


聽說,是因為只想票房,而忽略了電影的本身

——第十放映室


港片與國產片,本來就是水火不容,搞文化的都比較了解,一個隨時拿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一個相對人性化許多,讓劉德華再拍部90年代風格的港產試試,大陸市場不用要了。如同《低俗喜劇》之流,香港物價太高他們多數賺不到錢的。


跟大環境有關,以前香港繁榮昌盛,城市風格吸引人,文化氛圍水平素養高,群星閃耀,拍出遠優於內地電影無可厚非。現在內地拍電影敢砸錢,吸引了大量質優的導演演員,香港的優勢自然會變得很小。

也跟自己有關,越來越迎合內地觀眾口味,失去了所謂的港味,我還是喜歡那些老演員聚一起拍72家房客這種很有香港文化特色的作品。


1,97年金融風暴,對香港經濟打擊很大,影響電影投入資本。

2,97年泰坦尼克號上映,好萊塢開始大片時代,衝擊全世界電影市場,香港的中小成本電影沒了市場。

3,97回歸,電影製作人不再肆無忌憚拍攝。


人地講粵語 大陸過來轉國語 更何況現在的腦殘粉太多 國產片有d 吳xx 鹿晗那些人不管爛不爛片都跑去睇


港片最經典的主要是警匪類,黑社會類的

一來現在觀眾的口味已經有了變化,感覺更傾向於搞笑現實類的電影

二來香港特牛逼的大咖們已經紛紛退休,新一代青黃不接

三來國內電影市場越來越火爆


推薦閱讀:

同樣是黑幫片,教父跟古惑仔的區別在哪?
香港演員小生荒現象是怎麼造成的?
有多少人喜歡《英雄本色》里的張國榮?
香港的繁榮是否歸功於英國殖民地?
王祖賢——編年史,關於她你知道的不知道的都在這裡?

TAG:香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