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為何能生產那麼多戰鬥機?珍珠港之後,它的石油供應怎麼解決?

國民政府整個抗戰時期,空軍基本都沒有戰鬥機了,日本卻有那麼多,都是它自己生產的嗎?兩國軍工水平差那麼多?

另外,珍珠港之後,它的石油供應怎麼解決的?是不是它控制了東南亞馬六甲?


只答石油部分吧

日本資源缺乏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包括日本自己。日本在華的侵略行為,和其燃料供應戰略不無關係。日本軍艦推進燃料由煤炭改成石油後,很快發現供應量不足。佔領東三省後,馬上開始研究煤炭液化技術以期解決液體燃料問題,可惜技術和產量都沒及時達到要求。日本也嘗試在東北勘探石油,如果不是日本鑽井深度不夠,沒能發現大慶油田,太平洋戰爭興許就沒了下文。

二戰中日本進攻東南亞目的之一是婆羅洲油田。開採恢復後,婆羅洲油田的生產能力基本能滿足日本戰時需要。日本進攻東南亞的目的,其他國家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油井在被佔領前都進行了破壞活動,但是日本佔領後幾乎把舉國的石油技工都遷過去了,生產很快恢復。

但是日本解決了石油產量,卻沒有解決石油運輸。太平洋戰爭中後期,美國的潛艇戰開始威脅日本的石油運輸線。日本反潛戰術落後,無線電又被竊聽,運油船剛一離港口就成了活靶。日本軍工再牛逼,也趕不上美國潛艇擊沉船隻的速度。到後來日本縮短飛行員訓練時間,空戰飛機放棄迂迴冒險直飛,都是限於受限於燃料。

所以,與其說日本如何解決石油供應的問題的,不如說日本就沒解決石油供應問題。


提問者似乎應該多了解一些事件的時間先後順序。

日本從1920年代就開始嘗試獨立設計戰鬥機,30年代已經有非常成熟的設計和生產技術。二戰時期戰鬥機的生產需要大量的鋁材,而我國的氧化鋁電解鋁工業直到解放後才有大規模建設。這是造成國民政府和日本政府航空軍力區別的主要原因。

關於石油:

日本在和美國開戰之前,主要的貿易資源是鋼鐵和鋁。石油的貿易來源則主要是來自英國和荷蘭在東南亞以及澳洲的殖民地。在1940年,荷蘭被德國完全佔領之後,印度尼西亞處於無主領地的狀態,宣布對日本停止貿易。於是日本就有了單方面進攻印尼的借口,藉此獲得了穩定的石油供應。

珍珠港之後日本的最大問題不在於石油,而是鋼鐵供應。這直接影響到了戰爭後期日本海軍的再生能力。


日本人的牛逼之處就在於總能用別人想不到的奇葩辦法來供應原材料,比如松根煉油,就是去挖松樹,然後從裡面提煉松油煉油,也不知道他們怎麼做到的,在把日本很多座山挖成戈壁灘後還真煉油出來也不少。。。


日本一方面在東南亞如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地區開採石油供應本國的戰車消耗。另一方面,你們都有一個錯覺,珍珠港之後,美國石油公司就不給日本供油了嗎?實際上,在美日開戰後,美國標準石油公司旗下的一些子公司們,還在秘密和日本方面接觸,在日本政客遊說和允諾的巨大的利潤下偷運石油給日本。因此在戰後,美國政府還痛批了一些石油公司犯了」叛國罪」。換句話說,美國政府有時候並不控制得了美國石油公司。可以想像,如果當時的美國完全控制住了世界上的石油運輸,如果在美國強大的海上控制能力下,美國石油公司完全實施了對日停運石油,中國的抗日戰爭還會打那麼久嗎?


日本的軍工水平顯然領先了中國至少一個時代,但是也和世界一流水平有很大差距,看看陸海空的幾個重要裝備:陸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戰坦克,諾門坎對上蘇軍一觸即潰;空軍,沒有戰略轟炸機,比如B-17、蘭開斯特之流,戰鬥機在後期也不行了;海軍,算是日本的最強項了,但是直到戰爭後期才生產出了正兒八百的大型航母——大鳳,按理說日本對航母的理解還是很超前的,但是相比照美國那邊的下水餃,自己半天憋不出個樣來,為啥,軍工能力不夠呀,只好拿戰前、戰爭初期開工的戰列艦/巡洋艦來改。


不歸路——二戰日本海軍燃料史話

石油!石油!

當年曾經海軍實力名列世界第三,並擁有世界最大的戰列艦大和的日本,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其鎮國之寶的戰列艦大和只能以單程的油料進行自殺式衝擊。經歷過戰爭的日本人喜歡開一個苦澀玩笑:「為了石油去打仗,卻又因為沒有了石油而敗戰」。

用石油取代煤炭為動力燃料是20世紀重要技術進步,它和蒸汽船淘汰帆舟,航空母艦把戰列艦從海上霸主的地位打倒一樣,在世界海軍歷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劃時代大事件。

1903年,英國第二海軍大臣約翰·費希爾在朴次茅斯港進行了以石油為燃料的試驗。1910年,在第一海軍大臣丘吉爾的督促下,英國格林尼治海軍學院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石油燃料可以使艦隊的航速提高至25節,由此產生的新型「快速分艦隊」可以勝過當時出現的任何德國艦隊。

說句題外話:丘吉爾這位影響了20世紀世界走向的英國政治家,是個糟糕不過的戰略家,但是對於技術問題卻獨具慧眼,在20世紀日益保守僵化的英國當權者中這是罕見的。他不僅對海軍艦船的燃料石油化功不可沒,不久在一次世界大戰中,又是丘吉爾發現了「坦克」這種能夠把士兵從煉獄般煎熬的塹壕戰爭中解脫出來的戰鬥利器!從而徹底改變了未來陸地戰爭的形態與模式。

過去,軍艦在加煤時至少要動員全艦1/4的人力,燃料用盡的時候甚至包括槍炮手來鏟煤,還要動用許多人力、把煤炭從偏遠的煤艙搬運到離鍋爐較近的煤艙,由此引起的緊張、勞累和不適很可能在作戰的重要時刻影響軍艦的戰鬥力。而改用重油做燃料的話就完全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還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司爐工。1912年到1914年,英國皇家海軍開始建造完全以石油為燃料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日本海軍使用石油燃料始於1905年的「薩摩」級戰列艦,當時石油還只是噴入燃煤鍋爐的助燃劑。之後建造的「金剛」級、「扶桑」級和「伊勢」級在下水時仍然裝有燃煤鍋爐。1913年到1916年設計的「長門」級戰列艦開始搭載重油專燒鍋爐,此後日本海軍建造的主力艦均以重油為主要燃料。

對於英國和日本這樣的島國及海軍強國來說,使用石油替代煤炭的唯一重大困難是如何從國外得到大量的石油供應。對於英國來說,英荷皇家殼牌石油公司在婆羅洲的油田,以及英波石油公司在波斯的油田解決了這一難題。

而對日本來說,其石油來源就只能完全依賴外國的供應了。根據日本石油會社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調查,把殖民地也包括在內的話,日本的石油礦區面積為350萬平方公里,可以說石油在日本的領土上到處都有。但是,具備工業開採價值的,就只有本州島西北部秋田、新瀉一帶,以及北海道了。此外,在樺太島的南部和台灣島的中央山脈地區也發現過石油的蹤跡。

到1930年,日本的石油生產情況是:北海道出產了7500噸,台灣生產3.2萬噸,北樺太石油租借地生產19.3萬噸,本州當年的石油產量是22.6萬噸,合計為45.9萬噸。

與外國相比,這樣的開採規模自然難以獲利,因此日本的石油公司是靠政府的補助勉強維持著。許多礦井的深度無法超過500米,直到1930年日本從美國引進了加利福尼亞式的深井技術,方可鑽探1500米至2000米深的油井,但是沒有將其用在石油勘探領域裡。要知道,中國東北的大慶油田油層深度普遍在1500米以下,因此這是日本石油會社雖然在安達地區進行了勘測,卻與大慶油田失之交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對比,1930年美國的石油產量是12311.7萬噸,蘇聯是1850萬噸,墨西哥698萬噸,婆羅洲673.6萬噸,東歐(匈牙利和羅馬尼亞)647.8萬噸,中東(伊拉克北部和波斯)615.8萬噸。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美國壟斷了世界石油生產的絕大部分,而剩下的主要石油產地,在日本手邊的,就只有婆羅洲的油田了。

就石油提煉工業而言,1913年時日本的成品油完全依靠進口,至1920年,原有的進口比例已佔石油製品的50%,到1930年時原油佔70%。當年日本的煉油能力是一年精鍊60萬噸原油,實際生產了30萬噸。作為對比,日本的年石油消費量是170萬噸到180萬噸,其中海軍用油為35萬到40萬噸。

當時日本的石油消費結構是,陸軍和海軍的石油消費量佔總需求量的26%、並且還呈增長趨勢,商船佔26%,漁船佔13%,汽車和飛機佔13%,鐵路及工廠佔15%,家庭照明和取暖佔7%。隨著國內產量與需求量之間的巨大缺口急劇地增加,日本的石油消費越來越依賴於美國和荷屬東印度的進口石油。英荷合資的皇家殼牌公司在日本的分支機構「太陽」公司、以及美國新澤西標準石油公司和紐約標準石掌握了日本國內60%的市場,其餘的市場份額由大約30家日本公司掌握,它們從美國和墨西哥的油田進口石油。

1931年,日本政府開始謀求對石油工業建立控制權,為其自身的需要服務。其解決方法向三個方向進行,其一是在國外購買油田或獲得租借地;其二是南滿油頁岩的利用;其三是撫順的煤炭液化和合成燃料的開發。

購買油田的問題對於日本意義不大,因為當時的優質油田不是被大石油公司掌握,就是直接控制在美英政府和海軍部門手裡,日本能買到的,只有波斯、墨西哥等國已經開採過的廢油田。

在蘇聯,由於當年日本曾採取強硬的讓予政策,以作為撤兵西伯利亞的條件,因此換來了北樺太島的石油開採權和鄂霍茨克海的漁業權,根據估算,北樺太島的石油年產量最高可以達25萬噸到30萬噸。

當時中國撫順的露天煤礦擁有斜度30度左右,厚度達300米的優質煤層,這個煤層上覆蓋著厚度大約200米的油頁岩層。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在撫順煤礦調查時發現,從高處滾落下來的油頁岩石塊,有時在落下的過程中就因摩擦而燃起了大火,從而推測其中含有大量的油質。

1921年初,滿鐵中央實驗所開始研究撫順煤礦油頁岩的開發。日本海軍省從滿鐵那裡獲得報告後很感興趣,因此從1925年起也對撫順油頁岩進行研究。日本海軍德山燃料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撫順油頁岩的品質優劣不一,含油率從0.8%到40%,平均為6%。其儲量,在500米以下者推算為12億噸,100 米以下者為24億噸,8000米以下者為48億噸。

以當時的技術水平預測,近期可以開採的數量約2億噸,可提煉1200萬噸的石油。滿鐵總部看到海軍的報告後,立即決定進行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頁岩油的試驗,派木村忠雄、長谷川清二等人帶著大量試料前往油頁岩工業發達的英國和愛沙尼亞。當時油頁岩煉油分為英國的外熱式乾餾法和愛沙尼亞的內熱式乾餾法。由於撫順油頁岩的含油量低,需要隨時投放大量頁岩,因此決定採取愛沙尼亞的內熱式加工。

1929年12月30日,撫順頁岩油加工廠落成,以日產4000噸的規模開工了,隨即被列為「國防工業」。為確保石油資源而絞盡腦汁的日本海軍立即與其簽下合同,購買其生產的全部重油。經過檢驗,撫順頁岩油也達到了海軍要求的質量。

但是,在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後,卻出現了問題。使用內熱法本來是為了能大量投入頁岩,以多出油,但結果適得其反,因為要助長頁岩的乾餾燃燒,就要鼓入大量空氣,這樣一來,空氣中的雜質也隨之而入。

不久之後,海軍德山燃料研究所就抱怨說入庫的重油不適於用作艦艇燃料。海軍用頁岩油代替石油重油來開動艦艇,但燃油器的噴嘴常常被渣滓堵塞,因此很氣憤。已成為撫順油頁岩廠負責人的長谷川清二因此引咎自殺。

經過多次試驗,最後撫順工廠燃料課長阿部良之助終於發現,用濃度36%的硫酸沖洗頁岩油,可以得到高純度的精製成品油,但為此產量將下降10%。當他把這一結果上報的時候,卻遭到了申斥:「產量減少10%,那不就是說50萬噸重油要減少5萬噸嗎?」

撫順工廠後來採用了煉油工業中的熱風氧化法,但石油中的雜質加熱後更容易沉澱,這是石油化學的基本常識,因此這種方法當然不會成功。當撫順工廠的領導人最終同意採用阿部的酸洗法時,已經是日本即將戰敗的1943年了。

阿部良之助的主要研究方向並不是頁岩油的提純,而是煤炭液化。這一工藝最先於1913年由德國的貝吉烏斯(Friedrich Bergius)試驗成功,方法是對煤粉進行氫化處理。

到1921年時,德國的煤液化工藝已經達到可以進行工業生產的規模。1927年,法本化學公司在萊比錫附近的洛伊納(Leuna)建立了龐大的合成燃料工廠。

日本自不必說,英國也是很早就把煤的液化列為國防工業,視作軍事秘密。即使德國也不會公開這方面的情報,日本曾向洛伊納工廠派出30人去考察技術,結果回來提出的考察報告,30人竟是30個樣。

撫順工廠最初採用的燃料合成辦法是,將撫順煤和焦油以1:1的比例混在一起,以氧化鐵作催化劑,在100個大氣壓的氫氣下加熱到450攝氏度。其遵循的原理是,煤和石油相比,煤的氧多氫少,加高壓之後加氫,氧就以水的形式流出。

可是,原理歸原理,實際又是另一回事。這種做法失敗後,阿部注意到煤液化的最初反應不是加氫,而是先把煤這個大聚合體加以分解,於是把研究工作轉到用以分解聚合體的催化劑上,最後找到了硫化亞鐵。

其次,為了防止煤在粉粹過程中接觸空氣而氧化,於是採取在水中粉碎的方法,可是這樣做出來的煤粉是膠泥狀的。阿部一籌莫展,直到有一天看到油頁岩廠出來的含焦油廢水和煤礦區流出的含煤廢水混合之後變成乾淨的泥水,才受到啟發,在水中加入低溫焦油,這樣就提取出了煤粉。就這樣,日本的煤炭液化工業也取得了進展。

1937年5月4日,海軍德山燃料廠決定採取阿部方式生產合成燃料,由滿鐵出資1800萬日元建設新廠。1939年7月21日,煤炭液化作業成功,生產出日本的第一批煤液化油。不過其產量少得可憐,只裝滿了3個玻璃瓶,其中一瓶獻給了皇宮,另一瓶送給伊勢神宮,第三瓶贈給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輕臼小學校。

日本最大的經濟情報組織滿鐵調查部後來起草了一份報告,名為「東亞的石油與人造石油問題」,其調子低沉。不斷提出警告說,日本的能源前景並不光明,人造石油工業「也不是到了日本需要大量石油之日,只要一抓,倉促之間就能生產出幾百萬噸的程度」,因此「從現在起就要必須結合形勢發展的趨勢」對未來的石油戰略進行研究。

從30年代的技術水平來看,即使撫順油頁岩和合成燃料工業全部發動,一年的石油產量也不會超過10萬噸。加上本土和北樺太的石油產量,估計日本的石油生產能力最高可以達到每年67噸。

日本海軍在1931年做過保守的預測,推斷此後5年內,日本國內的石油需求量最低可以壓到每年250萬噸;但即使這樣,還有每年183萬噸的巨大缺口,需要通過從國外獲得石油來彌補。在和平時期日本可以依賴從英美荷三國的進口,但一旦日本與美國因中國問題而發生戰爭,則這個來源將立即中斷。為此日本海軍必須時刻準備,出兵南下奪取婆羅洲油田。

中途島海戰

1941年12月7日晨(夏威夷時間),日本未經宣戰,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日,日本在2個小時內出動350餘架飛機突然襲擊夏威夷珍珠港的美軍基地,炸沉炸傷美軍艦艇40餘艘,炸毀飛機200多架,斃傷美軍4000多人,美軍主力戰艦「亞利桑那」號被擊中沉沒,艦上1177名將士全部殉難。日本海、空軍採用慣用手法,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同時轟炸威克島、關島、馬尼拉、新加坡、香港等地。日本天皇(裕仁)發表宣戰詔書。美、英、加拿大、荷蘭、東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法國等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英屬東印度婆羅洲的巴厘巴板,已經是個宏偉壯麗的石油港口。在20世紀初,巴厘巴板還是地圖上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石油大亨馬庫斯·塞繆爾命令在當地叢林中拓建了一家煉油綜合企業。在以後的四十多年間,似乎塞繆爾看似荒誕而冒險的夢想之事不僅為該島創建了生產石油的一個大型煉油中心,而且也已成為皇家荷蘭殼牌集團的巨大寶藏和世界石油工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41年1 月中旬,隨著日軍的日益逼近,外圍油田的工作人員開始像在東印度的其他地方那樣,破壞油井。他們取出鑽桿,把它們切斷,再塞入井內,同時盡其可能著手毀壞水泵、測桿、螺栓、螺母和鑽頭。此外,他們還在每口油井上安置一罐炸藥。油井被炸毀。工作人員從產量最低的油井開始,但最終炸毀了所有油井。

與此同時,對於破壞巴厘巴板煉油綜合企業的早期措施也已在實施。蒸餾器和鍋爐被開啟後干燒,直到燒毀為止。沒有人知道這要花多少時間。但在三十小時後,蒸餾器相繼破裂。

正月20日,煉油廠得知他們一直害怕聽到的消息:一支日本艦隊出現在距離當地只有二十四小時行程的海面上。日本人通過兩名被俘的荷蘭人送來一份最後通碟:要麼立即投降,要麼一切通過武力解決。一名派駐煉油廠的軍官下令開始爆破。隨著可怕的爆炸聲,捲起一股猛烈的颶風。當這股石油匯成的火海傾注下山,流向其他油罐時,油罐場變成了一座地獄般的火焰山。

東印度的其他地方,也像巴厘巴板那樣,預先對石油設施進行破壞。但這似乎僅能使橫掃東南亞和太平洋的日本人稍稍感到一些不便而已。

到1942年3 月中旬,日本完全控制了東印度。隨後的幾次征服,意味著日本僅在三個月內就奪取了東南亞的所有豐饒資源——尤其是它為之而戰的石油。

然而,日本的戰爭機器仍在向前轉動。在東京,東條首相炫耀說:攻陷香港花了十八天,攻陷馬尼拉二十六天,攻陷新加坡七十天。一種「勝利狂熱」遍市全國。

在1942年上半年,驚人的軍事勝利使股票市場突然興旺,行情猛漲,以致政府不得不進行干預,迫使股市下跌。有人說,這個國家已「陶醉在勝利之中」。只有少數人提出警告說,次日的黎明終將來臨。

在1942年的頭幾個月里,美國人珊珊來遲地為戰爭進行動員之時,日本人卻在炫耀著一連串驚人的勝利,並且開始考慮下一步行動。他們已經變得如此自信,以致國家的軍事首領們想向西挺進,與中東或俄國方面的德軍聯合,並幫助他們切斷盟國來自巴庫和伊朗的石油供應。

當然,並非所有的日本人都被「勝利狂熱」沖昏了頭腦。1942年4 月,襲擊珍珠港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在寫給他最寵愛的藝妓的信中說:「戰爭的最初階段,類似一個人的童年時期,它將很快消逝;現在進入了成年時期,所以我或許不應當再沉迷下去,而應奮發圖強。」

猶如日本其他海軍領導人那樣,山本依然深信並委身於一場能夠把敵人逐出戰爭的「決定性戰役」。他從自己在美國生活的歲月中懂得,由於美國的石油和其他資源,以及它的工業實力,迅速取得勝利是必要的。

因此,日本決定在夏威夷以西僅一千一百英里的中途島發動一次重大進攻。至少,日本人計劃利用中途島來擴大其防禦範圍。而如果美國艦隊能被誘使出戰,那就更好了,因為那時日本就能展開一場決定性的戰鬥,以完成它在珍珠港已經開始進行的消滅美國太平洋海軍的任務。

1942年6 月初爆發的中途島戰役,證明是決定性的,但其結果卻不是像大多數日本人所期望的那樣。相反,它正是山本曾擔憂的「成年時期」來臨。

由於美國海軍已從珍珠港災難中得到明顯的恢復,並且已破譯敵方密碼,它把趾高氣揚的日軍打得落花流水,擊沉帝國海軍的四艘航空母艦,而它本身只損失一艘航空母艦。

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的一個真正轉折點,也是日軍攻勢的終點。此後,力量的平衡將有所轉移,美國人在人力、資源、技術和組織能力上的強大無比的力量,及其不屈不撓的決心,開始迫使日軍在太平洋上一次又一次的浴血戰鬥中節節敗退。

在中途島戰役後兩個月,反攻開始,美軍在新幾內亞附近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隨後進行了長達六個月的殘酷戰鬥,但最終美軍佔領了該島,這被稱為美國在戰爭中的首次進攻。一度圍繞著日本陸軍的戰無不勝的光環開始破滅。但在耗盡這個頑固敵人的資源——如果不是意志的話——的長期鬥爭中,這只是走出了代價沉重的一小步。

最初試圖不讓日本獲得東印度石油的種種努力實際上並未造成很大的障礙。日本人曾預計到那種破壞活動——很久以來便已顯露出這種可能性——儘管殼牌石油公司在巴厘巴板,標準-真空石油公司在蘇門答臘都作了努力,但日本人發現其破壞程度並不像他們預期的那樣嚴重和廣泛。日本人立即著手恢復東印度的石油工業。鑽井隊、煉油工人和設備紛紛湧現。

在短期內,占本國石油工人總數70%的大約四千名油田工人乘船南下。結果令人驚異。在戰爭爆發以前,日本軍方曾計劃在兩年以內從東印度——被稱為「南方戰區」——取得足夠的石油,以彌補缺額。這一目標已超額完成。

1940 年,南方戰區的石油產量為六千五百一十萬桶。1942年,日本人只能生產二千五百九十萬桶,但至1943年,他們使產量回升到四千九百六十萬桶——1940年產量的75%。在1943年的頭三個月中,日本的石油進口量比美國、英國和荷蘭在1941年7 月實施石油禁運前的1941年同期,增長了80%。

正如他們所計劃的那樣,日本人能夠利用被佔領的東印度來增加石油儲備。而且,在南方戰區也不缺少石油。日本艦隊可在當地隨意加油。

日本人還從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石油公司的成就中得到好處。這家公司是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和得克薩斯石油公司在東半球的合夥公司。剛在戰爭發生之前,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石油公司在蘇門答臘中部發現一片大有希望的屬於邁納斯結構的油田,並運進了一套鑽井和必需的設備。日本人繼續進行這項工作,利用加利福尼亞一得克薩斯石油公司設備鑽探一口已發現的油井。這是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冒險開掘的唯一油井。他們探測到了一片特大的油田,是加利福尼亞州和中東之間的最大油田。

在南方戰區的整個工作竟獲得如此成功,以致東條首相在1943年宣稱,曾經促使日本擴張的石油問題已獲解決。但東條未免言之過早。

丸之戰

消耗戰在制定其軍事戰略時,日本人曾設想南方戰區的豐富資源——石油、其他資源和糧食供應——必能滿足其資源貧乏的本土各島的經濟和各種需求,從而使日本能有建立和維持「太平洋屏障」的持久力量。那時,日本人就能向美國人和英國人挑戰,使他們的決心喪失,一直到他們感到厭倦而求和,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拱手讓給日本帝國。這種戰略乃是一場賭博,其成功不僅取決於削弱敵人的決心,而且還有賴於日本自身的海運系統保持絕對完整。日本是在其石油儲備足以維持兩年的情況下投入戰爭的——或者說日本的決策者是這樣設想的。兩年之後,日本就必須依賴東印度的石油。用「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報告」的話來說,這種依賴性「證明是一個致命的弱點」。或者,正如一本有關日本軍事戰役的歷史著作中所說的,「缺乏液體燃料乃是日本的唯一弱點」。

一個明確的弱點是,日本的航運易受潛艇攻擊。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的軍事決策者幾乎沒有考慮到那種危險。他們低估了美國的潛艇及艇上的官兵。日本人認為美國人吃不起苦,貪圖享受,無法忍受海底生活和作戰的艱辛。

事實上,美國潛艇在戰爭中表現得最為出色。一旦配備著改良的魚雷,它們就是一種致命的武器,能夠削弱乃至切斷日本南方戰區與本土各島之間的重要航線。按照日本人對所有商船的稱呼,這次時間拉得很長的衝突,被稱為「丸之戰」。

但直至1943年末,日本人才開始認真注意保護其航運免受潛艇的攻擊,包括建立護航隊。他們的努力既不充分又不全面。一位護航隊指揮官沮喪地說:「當我們要求空中保護時,只有美國飛機出現。」日本的航運損失有增無減。

此外,護航隊本身也有問題,這實際上有助於盟國。集結和指揮護航隊的行動要求建立一個無線電通訊網,這和其他情況合在一起,無異於宣布準確的「時間地點」。

美國人破譯的日本密碼電文,為潛艇提供了極其有用的情報。總的說來,其結果是毀滅性的。在日本戰時的所有貨運輪船中,大約有86%在交戰中被擊沉,另有9 %則受重創,直到戰爭結束時仍未能投入運行。佔美國海軍作戰人員不到2 %的潛艇作戰人員,認真負責地造成敵船總損失的55%。其他盟國的潛艇有助於擊毀其他5 %的敵船。這一戰役——實際上是一種不斷加劇的禁運和消耗戰——的成功,被一批日本經濟學家稱之為「對日本戰時經濟的致命打擊」。

油船是潛艇特別喜愛攻擊的目標。從1943年起,被擊沉的油船數目驟增。到1944年,被擊沉的油船遠遠超過新造的油船。在1943年財政年度的第一季度內,日本的石油進口量達到高峰。一年後,即在1944年的同一季度內,進口量不到1943年的一半。到1945年第一季度,石油進口已完全停止。「形勢瀕臨絕境,」一位日本船長說,「我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一艘油船離港後,不久就會被擊沉。油船不可能抵達日本,對此,我們心中沒有多大疑問。」

由於石油形勢的惡化,日本人採取許多應急措施和權宜之計。他們把石油裝在許多規格的桶子里,甚至灌進安置在貨船甲板上的纖維盛器內。日本人將重達三百至五百桶的石油裝進大橡皮袋中,以便用拖船拖到日本。儘管這樣做有點別出心裁,但這種想法由於各種原因而歸於失敗:汽油侵蝕橡膠,把油灌進橡皮袋和倒出橡皮袋都很困難,而且橡皮袋降低了拖船的機動性,使它們更易成為空襲的目標。在絕望中,日本人甚至想用他們自己的潛艇來運輸石油,並且設法用日本的修理設備作為交換,迫使德國潛艇運送石油。

在國內,由於石油進口枯竭,日本人一再緊縮消費。1944年的民用汽油消耗量降至二十五萬七千桶——僅為1940年消耗量的4 %。那些被認為是必須使用汽油來行駛的車輛改裝成使用木炭或木柴。工業用油則從黃豆、花生、椰子和蓖麻中提煉。民間貯藏的土豆、糖和米酒——甚至零售店貨架上的瓶裝米酒——都被徵用來提煉酒精,用作燃料。

1937年,日本人曾雄心勃勃地一心致力於生產合成燃料。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的幾個月內,東京有些人曾主張以生產合成燃料作為不進行戰爭的另一種可供選擇的辦法。但事實上這項戰時工作遭到嚴重失敗,既苦於缺乏鋼材和設備,又遇到技術、工程、機械和人事方面無窮無盡的一系列問題。

1943年,日本的合成燃料產量總計為一百萬桶——僅為原定當年生產一千四百萬桶的8 %——而那些燃料從未達到石油總需求量的5 %以上。何況一半以上的產量來自滿洲,那裡在1944年末和1945年由於被封鎖而使那些燃料無法利用。合成燃料生產不僅僅是一次失敗,而且是一次影響很大的失敗,因為它耗盡了大量的資源、人力和管理力量,以致有一位分析家評論說:「從投入的原料和人力以及有限的產量來說,日本的合成燃料工業在戰爭期間與其說是一項投資,還不如說是一筆負債。」

「保全艦隊是無意義」

石油的日益減少越來越制約著日本的軍事力量,而且直接影響到許多戰役的進程。早在1942年6 月的中途島戰役中,這種壓力已經可以感覺到。正如一位海軍上將所說:「我們當時用去大量燃料,超過我們預計的需要;其影響一直到事後仍可感覺到。」

在中途島獲勝後,盟軍採取攻勢,海軍與陸軍聯合作戰,從一個島嶼跳躍到另一個島嶼,向西挺進,從吉爾伯特群島的塔拉瓦島和馬金島到馬紹爾群島的誇賈林島和埃尼威托克島,再到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和關島。無論哪一方似乎都為每一個海灘上的每一碼地方付出了數以百計的生命。

但美國人已經進行破壞性的一攬子計劃,航空母艦的空中力量和工業實力匯合成為一股毀滅性的作戰力量。日本人無法應付如此巨大的資源消耗。當密電破譯人員獲悉曾經策划過珍珠港毀滅性攻擊的山本海軍上將預定巡視新幾內亞附近的佈於維爾時,美國人甚至在1943年4 月要為珍珠港事件進行報復。等待伏擊的美國戰鬥機從雲層中飛出,山本海軍上將的座機被擊中起火,墜落在叢林之中,山本也隨機喪命。

然而,正如另一位海軍上將所說,一直到1944年的頭幾個月,潛艇才最終使帝國海軍「極為深切地」感覺到燃料缺乏。日益耗盡的石油儲備也開始影響到各種戰略決策,導致日趨毀滅的後果。

在1944年6 月的馬里亞納群島的戰役中,日本戰艦因燃料不足而未參戰。此外,為了節省油料,航空母艦不再迂迴而是直接駛近美軍。一位日本指揮官後來說:「採用較長的航線,將會耗用太多的燃料。」

直接出擊是一種代價高昂的作戰方式,結果,在通稱為「馬里亞納火雞大射獵」的戰鬥中,日軍損失飛機一百七十三架,而美軍只損失二十九架。

由於馬里亞納群島戰役的勝利,美國人終於進入了日本防衛的內圈。在那次戰役結束後,日本人應該作出戰略上的合理考慮,將其帝國艦隊的兩個戰艦基地設在本土海域——或設在沖繩島,或設在本土各島——以便向各個方向出擊。

但是,前往本土各島的石油供應線被切斷,石油儲備又迅速減少,都不允許採取這種部署。因此,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部分艦隊以日本為基地,在那裡等待新的飛機和飛行員,同時也在消耗最後的油料儲備。

重型戰艦則駐在新加坡近海,以靠近東印度的供應地。但在那裡,一旦投人戰鬥,艦隊便無法加油,也不能在大約一個月內再次作好戰鬥準備。

當日本需要一支真正的聯合艦隊,使其力量強大到足以擊退盟軍的進攻時,石油短缺所導致的全部後果卻分散了它的海軍力量。日本的空軍作戰也因燃料匱乏而受到嚴重阻礙。

1944年,飛行員訓練時間縮減到三十小時,為必要時數的一半。1945年,由於燃料短缺的情況愈益嚴重,航空訓練被完全取消;飛行員直接隨領航機攻擊目標。幾乎無人可望生還。

航空汽油採用唯一可以利用的原料松節油製成,其中摻入越來越多的酒精。劣質的燃料、訓練不足的飛行員和未經充分測試的飛機等合在一起,是一種致命傷。僅在運輸飛行途中,日本便損失了多達40%的飛機。

為了節約石油供應,許多日本船艦使用未經提煉的婆羅洲原油;猶如多年前馬庫斯·塞繆爾所稱,它確實適宜於用作燃料。可是,它也極易燃燒,因此對使用那種燃料的船隻來說,是個威脅。

塔威塔威島之所以被選為日本第一機動艦隊(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基地,主要是因為美國潛艇不斷毀傷日本油船,使日本海軍長期處於燃料短缺狀態,日益難以實施海上作戰。塔威塔威島離西加羅林群島較近,位於「阿號」作戰所預定的決戰海區之內,而且靠近盛產原油的婆羅洲油田。這裡出產的原油質純,揮發性特強,急需燃料時,不經加工艦船即可使用。

但是,後來的歷史證明,日軍以塔威塔威島作為基地從戰略上講很不利的。這可以說重要後勤物質決定戰爭命運的典型例證。正是由於燃料這個首要問題,最終促使帝國海軍於1944年10月在菲律賓近海傾其全力投入萊特灣戰役。至此,包圍圈已日益縮小。

1944年8 月,關島被克複,使日本本土各島的城市已在新式B-29轟炸機的航程之內。在南方,麥克阿瑟將軍於9 月15日在僅距菲律賓三百英里的摩鹿加群島的莫羅太島登陸。他向菲律賓那個方向眺望時說:「他們正在那裡等候我。」

對日本人來說,除了千方百計試圖阻止美軍攻陷菲律賓外,看來別無選擇,因為菲律賓位於對本土各島實行空中攻擊的距離之內,也處於連接日本與它在東南亞佔領區的海上通道之間。海軍總參謀長豐田副武海軍上將下達命令,發動一次海戰史上的最大戰役。

他後來說:「如果我們在菲律賓戰役中失敗,那麼往南的航道就會被完全切斷;那樣,即使艦隊能夠返回日本海域,它也無法得到燃料補給。如果艦隊繼續留在南方海域,它就無法得到彈藥和武器補給。不惜失去菲律賓來保全艦隊是毫無意義的。那就是我下達命令的理由。」

但在菲律賓戰役中,燃料的匾乏不斷地困擾著日本人。由於基地分散,他們的海軍必須設法把部隊從距離遙遠的各個方向調集到關鍵性地點來。兩艘日本戰列艦因缺乏石油而始終未能參加這次重大戰役。相反,它們駛往新加坡加油,然後返回日本。其他戰艦為了節省燃料而低速航行,因而在關鍵時刻遲到了幾小時。

1945年9月,日本本州尾道。日本投降後,美國軍官在接受一個海軍基地,美國軍官接受日本投降的軍官指揮刀。

1944年10月25日,第二艦隊司令官粟田健男海軍上將已在進入蒙特灣的適當位置,有可能擊潰麥克阿瑟將軍的防衛薄弱的進攻部隊,改變戰役的進程。但在僅距登陸海灘四十英里時,粟田突然掉轉船頭離去。戰後,一位日本海軍上將被問到為什麼要如此。他回答說:「因為燃料缺乏。」

歷時三天的萊特灣戰役對日本人來說,是一次毀滅性的失敗。他們損失三艘戰列艦、所有的四艘航空母艦、十艘巡洋艦和十三艘驅逐艦。

正是由於那次戰役所產生的絕望情緒,日本人公然開始採用一種新武器——被稱為「神風」的自殺飛行員。「神風」是十三世紀忽必烈入侵日本時使其強大艦隊遭到覆沒而未能在日本登陸的颶風。

那些受命將其飛機(包括特製的人工操縱火箭炸彈)撞擊美國戰艦甲板的自殺飛行員,意欲成為日本精神的最終化身,以激勵所有同胞作出徹底的犧牲。

但對於油料、飛機和熟練飛行員奇缺的一個國家來說,他們也為一個非常實際的目標服務。日本人作過條分縷析的測算,要擊沉一艘美國航空母艦或戰列艦,需用八架轟炸機和十六架戰鬥機,但只要用一架至三架自殺飛機便可取得同樣的效果。

如果飛行員撞毀自己的飛機,無疑會造成更大的破壞,而且他們那種視死如歸的決心,還會使無法理解這種行為的精神含義的敵人,聞風喪膽;不僅如此,由於飛行員不打算返航,他們所需的燃料也可減少一半。

帝國海軍的末日日本人幾乎無法阻止太平洋美軍獲得源源不斷的燃料和其他補給,不管其給養基地多麼遙遠。美國人建立起規模巨大的浮動基地——由加油船、修理船、供應船、拖輪、浮塢、救護船、駁船和軍需船組成——使美國海軍有了跨越太平洋漫長距離的「長腿」。由兩三艘巨大油船和驅逐艦護航隊組成的流動加油部隊,在指定地區設立加油站,那是一個寬二十五英里、長七十五英里的遼闊矩形區域,美國艦隊常在那裡集合加油。

1944年下半年,當關島成為美軍轟炸日本的主要基地時,那裡每日供給十二萬桶航空汽油。與此同時,在所有戰線上的全部日本空軍每天僅消耗二萬一千桶航空汽油,僅為關島所供應的1/6。日軍幾乎在每條戰線上潰退。

到1945年初,美國人重新佔領了菲律賓的馬尼拉和硫黃島,儘管為了爭奪一個長4.5 英里、寬2.5 英里的島嶼,就付出了驚人的代價——六千八百名美軍和二萬一千名日軍喪生,另有兩萬名美軍受傷。

在南亞,英國人在緬甸發動最後攻擊。日本人放棄了巴厘巴板和東印度的其他主要輸油港口,而他們在本土各島的大多數煉油廠則已無油供應。1945年3 月,最後一支日本油船護航隊離開新加坡。它在中途沉沒,從未抵達日本。

在國內,事實上石油已從國內經濟中消失,成為更大的資源匱乏局面中一個組成部分。煤氣、電力、煤和炭的供應都奇缺。日本人已不可能在私人浴室里洗澡,公共浴室則變得非常擁擠。人們把這種情形稱為「在澡盆里洗土豆」——熱能來自街上抬取的碎木柴。許多日本人開始把藏書當作燃料生火,他們估計那些書籍在以後的空襲中終究難免毀滅。

從1944—1945年的嚴寒冬季開始,直到1945年5 月,東京始終沒有燃料配給。在此之前,大多數居民已經學會在這個飽受轟炸的城市裡,用燒焦的殘木片燒飯。每天從食物攝取的熱量降至1800大卡,大大低於2160大卡的最低需要量。

軍用燃料的狀況變得如此嚴峻,以致海軍決定採取一種仿效「神風」式空襲的激烈手段——犧牲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和作為日本艦隊驕傲的「大和」艦。在此之前「大和」艦始終是日本小心珍藏的鎮國寶物,人們對太平洋戰爭時「大和號」戰艦遲遲不出動總有疑問。有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石油。

瓜達卡納爾島戰役時,大本營參謀辻政信中佐曾經親自到「大和號」上面見山本五十六請求支援,但山本五十六就是下不了出動「大和號」的決心。其實當時制空權還沒有完全落到美國人手裡,起碼「大和號」不至於會遭到像最後那樣剛剛開了幾炮就葬身海底的命運。

除了對美國航空兵的顧慮,問題還是在石油,包括「大和號」在內的聯合艦隊一出動,一天就是一萬噸燃料,進行中途島海戰竟耗費了和平時期海軍一年近40萬噸的石油量。而當時吳軍港的重油儲備就只有65萬噸了。

而今日本的末日就要來臨了,是必須拿「大和」艦去賭國運的最後時刻。它將成為一支「特種攻擊部隊」的核心,撞上增援進攻沖繩部隊的美國船艦,造成儘可能大的破壞,然後在海灘上擱淺,使用艦上巨大的十八英寸口徑的炮保衛沖繩島。

豐田海軍上將說,「幾乎沒有可能採取需要大量燃料補給的任何大規模作戰行動。甚至在集結艦隊時,我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收集到必需的二千五百噸燃料。但是,儘管沒有勝負各半的希望,人們仍然感到,讓那些軍艦閑泊在本土海域內,將會一事無成。而且,儘管我們無法明確地預計到是否有一半的成功希望,但是不讓它們出去,就將違背日本海軍的傳統,那就說明了燃料狀況是何等危急。」

這顯然是一次自殺性的使命。「大和」艦所載的燃料只夠單程航行。4 月6 日早晨,這艘巨型戰列艦及其隨行的船舶離開德山,按照「神風」作戰的要求,沒有任何空中保護。

4 月7 日中午,三百架美軍飛機從低垂的雲層中飛出,開始猛烈轟炸。下午,「大和」艦和其他大多數船隻已被擊沉。對許多人來說,「大和」艦在能進行自殺性攻擊之前就被擊沉一事,標誌著「帝國海軍的末日」。曾以主宰整個西太平洋自豪的日本艦隊,現在甚至已被逐出本土的近海。

戰鬥到底?

日本的處境愈加惡化。燃料缺乏迫使其飛機在一個月內至多飛行兩小時。是否還有其他途徑來取得油料呢?在非常需要燃料的情況下,海軍不顧一切,發起一場異想天開的挖掘松樹根運動。在「兩百個松樹根能使飛機在空中飛行一小時」的口號指導下,本土各島全民開始挖掘松樹根。兒童被派到郊外去尋找樹根。

松樹根經過十二小時加熱後,生產出一種原油代用品。三萬四千隻鍋子、蒸餾器和小型蒸餾裝置組合在一起,旨在使每組日產三四加侖油料。但所需勞動力顯示出這種努力是徒勞無益的。生產每加侖油料需要兩個半勞動日。要達到日產一萬二千桶的官方指標,每天就需要一百二十五萬個勞動力!

松樹根運動的有些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山上的所有樹木和樹苗都被拔得精光,大捆的樹根和樹株堆積在路邊。

到1945年6 月,松根油的產量達到了每月七萬桶。但提煉方面的種種困難仍未解決。事實上,到戰爭結束時,從松根油中只提煉出千桶供飛機使用的汽油。日本的末日正在臨近。在美軍毫不放鬆的轟炸下,全國許多以木材建屋的城市都化作焦土廢墟,經濟運轉更趨緩慢,發動軍事反攻的能力實際上已不存在。

1945年4 月5 日,蘇聯宣布廢止它同日本簽訂的中立條約。然而,根據有關條款,條約的有效期要到1946年4 月才終止。此時,日本的海軍高級軍官們又想出另一種主張,其瘋狂程度不亞於松樹根運動——試圖直接向蘇聯試探,要求它在東京、華盛頓和倫敦三方之間進行斡旋,並想以南方戰區的資源換取蘇聯的石油。前首相和駐莫斯科大使廣田弘毅受命開始與蘇聯駐日大使對話。

但日本人並不知道,斯大林在那年2 月的雅爾塔會議上已向羅斯福和丘吉爾許下諾言,蘇聯將在歐洲戰事結束後大約九十天內對日宣戰。此外,斯大林還做了一項遠比僅限於原料的更有吸引力的交易。作為參戰的代價,他在領土方面取得了許多讓步:重新確立蘇聯在滿洲的特權,收復薩哈林島的南部,以及獲得千島群島。雖然斯大林是一個屬於少數民族的喬治亞人,但他卻是個典型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有了那些報酬,他大可為沙皇俄國在1905年被日本戰敗報仇雪恥。

因此,在6 月末的會晤中,蘇聯大使拒絕了廣田提出的所有政治性建議。至於向日本出口石油,這位大使補充說,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蘇聯本身也非常缺少油料。鈴木首相下令對日本的作戰能力進行調查,以決定是否足以繼續作戰。

1945年6 月中旬提出的調查報告表明,日本的戰時經濟由於燃料的匱乏和美國空襲的猛烈而幾乎癱瘓。各項數據進一步證實日本處於絕望的境地:1937年4 月的燃料油儲備為二千九百六十萬桶,到1945年7 月1 日,儲備只有八十萬桶。如果少於一百萬桶,海軍便無法作戰。它已沒有油料來實現一切實際目的。對於日本政府中的有些人來說,「日本處境的毫無希望」是顯而易見的。但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種想法。日本政府的高層人士遠遠不能接受日本有投降的可能性,甚至在提到這一點時也會遭到許多人的極力反對。政府還在號召「萬眾一心,為國捐軀」。陸軍和一些海軍成員為敦促鈴木內閣死戰到底而進行搏鬥。

日本人似乎為了顯示他們所下的決心,於1945年4 月對美國進攻沖繩島進行了猛烈而瘋狂的抵抗,以其有組織的形式一直抵抗到1945年6 月21日為止。美國人在奪取該島的戰鬥中,傷亡人員的比例達35%。假定在進攻本土各島時仍保持同樣的比例,那麼美軍指揮官們預計,在進攻的最初階段,美方至少會有二十六萬八干名官兵傷亡。總計起來,他預計美軍傷亡人數將達一百萬——日軍傷亡也將達到同樣人數,並會有數以百萬計的平民死亡。

日軍在沖繩島戰鬥中的浴血頑抗,有力地促使美國決定在必要時使用一種新武器——原子彈,雖然它的威力尚未證實,但不久即將進入美軍的武器庫。美國領導人知道日本的戰鬥力正在崩潰,可是他們看不到它的戰鬥精神正在消失的任何跡象。而且事實上,整個島國看來正在動員起來決一死戰;甚至年幼的學童也奉命開始製造竹標槍,準備用來殺死美國人。

美國破譯的東京與莫斯科之間密碼電文,難以充分說明日本政府準備求和——因為日本並不准備求和。儘管局勢不斷惡化,日本政府在投降問題上的態度依然模糊不清,難以確定,實際上反映出國內的意見尚未一致,而且主戰派仍居上風。東京頑固地反對盟國的「波茨坦宣言」,此項宣言本來可使日本能夠在包括保留天皇制等合理的基礎上放棄戰爭。許多日本領導人不願採取行動,以使包括軍人和平民在內的日本人民以狂熱的民族主義思想和無休止的黷武主義名義,在歷經痛苦折磨之後免遭更大的災難。

對盟國來說,幾乎毫無跡象表明東京有任何放棄戰鬥到底的決心。1945年8 月6 日,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投下。8 月8 日,蘇聯對日宣戰;並派遣軍隊進入滿洲,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周,以確保它在戰爭結束前參戰。8 月9 日,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投下。但是遲至轟炸長崎時,日本陸軍總參謀長甚至仍在堅持提醒高級軍官們,要他們不準日本陸海軍士兵在任何情況下投降。自殺是唯一受到歡迎的出路。8 月13日,在轟炸長崎後第四天,「神風」戰的創始人大西龍治郎海軍中將仍在主張政府拒絕投降。相反,他說,日本國民應當血戰到底,二千萬國民應當在反抗入侵軍隊的自殺性攻擊中獻出生命。

可是,日本的處境是那麼危急,原子彈的震撼又是如此巨大,並且由於蘇聯的新威脅,局勢更加惡化。因此,那些謀求停戰的人士最終克服了軍方的強烈反對。8 月15日,天皇宣布投降的講話,詔諭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了。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願意遵旨行事。同一天清晨,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剖腹自殺;次日,大西海軍中將採取了同樣的方式,進行最後一次「神風」式攻擊。

在日本投降和美國佔領軍政府建立之後,美軍當局發現總共有三十一萬六千桶石油,它們由帝國陸軍和海軍秘密儲藏在僻遠的岩洞里和無數隱蔽的地點,是專門用來對人侵者進行自殺性戰鬥的。

還有儲存的一些松根汽油在投降後被發現——日本進行抵抗的最後希望之一。那些汽油在美軍吉普車上試用,證明是一種質量非常低劣的燃料,使發動機粘著而無法使用。

從佔領的最初時刻起,人們就可感受到日本燃料匱乏的影響。8 月30日,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抵達日本厚木機場。機場上的日本飛機,已被拆除螺旋槳,使之不能被用來進行「神風」式攻擊。麥克阿瑟將軍立即隨一支臨時湊集的汽車隊出發,由一輛形似圖納維爾有軌電車那樣的紅色消防車開道。他的目的地是橫濱和「密蘇里號」戰列艦,那艘戰列艦停泊在港內,三天後將在艦上籤署投降文件。

沿汽車隊行駛路線兩旁排列著日本士兵,他們背朝著行進中的麥克阿瑟——過去是專向天皇表示敬意的姿態。雖然路程只有二十英里,汽車隊卻行駛了兩小時。那些破爛的車輛是日本人所能提供的最好車輛,因為沒有汽油,車輛是用焦炭而不是用汽油來驅動的。車隊沿途多次拋錨。

十二天後,即1945年9 月11日,駐東京的美國官員來到一片精耕細作的農田邊上的一所簡樸的單層房屋前。這所房屋屬於戰時首相東條英機將軍所有,東條出現在一扇打開的窗戶後面。他被告知已被逮捕,應立即準備跟隨美國人走。他表示同意,並關上窗戶。屋內傳出一聲槍響,美國人沖入屋內,發現東條坐在一把大椅子上,他自己用手槍擊中心臟下面一點點的部位,正在流血。

在四年前的1941年,先任陸軍大臣、後任首相的東條,認為日本帝國的命運因缺乏石油而安危莫測,所以他促使日本決定與美國交戰。東條及其同僚們發動戰爭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整個太平洋戰爭使二千多萬人喪生,其中約有二百五十萬日本人。

時至1945年,東條本人的性命也安危莫測了,這不是由於他自己射擊的槍傷必然會使他喪命,而是因為首先難以找到一位合適的醫生,其次難以找到一輛在油箱里儲有汽油的救護車。燃料匱乏如此普遍,以至於尋找一名美國醫生被證明比尋找一輛有油的救護車較為容易。但最終找來了一輛燃料充足的救護車。它在東條開槍自殺後二小時到達他的住宅。東條被送往醫院,治療後康復。1948 年,他作為一名戰犯受審,判決有罪處死。

全文來自 : 摘自《石油風雲》[美]丹尼爾·耶金著


東南亞拿下來後油不是問題,問題是運輸。日本預設了一個海運能力年噸位損失百分比,但實際上損失率遠超,再加上海軍徵用,油遠遠不夠用,但日本攢油的能力很強,挖到很深的地方建油庫,取用都很嚴格,所以後來有海軍人士抱怨說,都怪攢的油太多,不然我們也不能去偷襲珍珠港啊。


二戰的日本軍工跟美蘇比就是渣渣般的存在


推薦閱讀:

有關埃及歷史或者關於拉美西斯二世的書?
大多數人不喜歡元朝和清朝是因為這兩個朝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嗎?
日本戰國時期的城的演變與中國古代的城池的差異有哪些?
為什麼不提倡對日強硬?
有哪些好看的科幻小說和電影?謝謝?

TAG:日本 | 歷史 | 世界歷史 | 石油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