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貧富差距為何這麼小?基尼係數為何這麼低?

日本的基尼係數到底是多少,是否如傳言的那樣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是什麼原因?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如果你這幾年生活在日本,尤其還對日本經濟感興趣的話,應該經常能聽到一個詞叫「格差社會」,也就是「貧富分化的社會」。我有個日本同學的碩士論文寫的就是這個,上SEMINAR的時候我們也曾和教授專門討論過,我當時就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世界各國的人(包括來日本讀經濟之前的我)印象中的日本都是一個貧富差距很小的社會,而日本人自己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差距在不斷拉大,尤其是年輕人說到這個問題簡直渾身散發著一股怨念,所以我特地去看了下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數據。

首先如上圖所示,日本的收入差距本身在不斷擴大,從2002年的0.4983升到了2014年的0.5704。但是通過社保之類的再分配把基尼係數降到了0.3759,數字一下子顯得漂亮多了。這點最高票詳細分析過了,不贅述。但是問題來了,既然通過再分配日本整體的基尼係數並不高,為什麼年輕人的怨念還是如此之大?繼續看看勞動省的詳細數據就明白了。

最右邊一欄的統計能看出問題了吧,因為再分配所得滋潤的全是60歲以上的人。年輕人:好氣哦!

評論里有人質疑老年人福利拿得多不是天經地義的嗎?稍微補充兩句,首先,再分配理論上應該是高收入的人繳稅來補貼所有弱勢群體,但現在收入很低的年輕人(尤其是非正社員,在中小企業和首都圈以外的地方企業工作的那群人)並沒有被照顧到。日本的社會輿論不支持開除老員工,企業效益又不好,所以只能大量錄用非正社員,倒霉的又?叒叕是年輕人,進一步激化了矛盾。之前有過一個新聞,是一個30多歲的人因為找不到工作也沒有任何救濟可以拿,餓死在公寓里,死者皮包骨頭,口袋裡只剩幾顆糖果。第二,仔細看上面的數據,難道不覺得老年人拿到的再分配有點高過頭了嗎?而且他們還辣么長壽,不知道要拿到猴年馬月,日本財政支出里最要命的就是這一塊了。

配合每個年齡段的儲蓄來看更加明顯。最左邊紅字部分是0存款的比例,再看看最右邊的中位數,基本能明白年輕人為何如此怨念了吧。

因為原始數據太龐大,我是下載之後做的整理,整理完才發現一不小心看了單身世帶的數據,還有個二人以上的數據和這個不一樣。不高興整理了,大致來說要比上面這張表的數字好看,但全國依舊有30%的人是0存款,20-30歲之間的存款中位數依舊是0,30-40歲的存款中位數是167萬日元(10萬多人民幣),40-50歲的存款中位數是200萬日元(13萬多人民幣),總體存款中位數和平均數的差別也非常明顯。

這幾年安倍經濟學搞下來,投資拉不動,消費也低迷,肥水都流到了大手企業和富人手裡,而中小企業則在苦苦掙扎,正社員和派遣/計時工之間更是有著天壤之別。所以日本的貧富差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小,而且在朝著不好的一面發展(具體的底層人民生活例子見這個回答:日本窮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 知乎

如何評價日本全面解禁博彩業? - 知乎

宰相和丞相有什麼區別? - 知乎

安倍經濟學真的失敗了嗎? - 羽頎的回答 - 知乎

參考:

統計表一覧 政府統計の総合窓口 GL08020103家計の金融行動に関する世論調査[単身世帯調査] 平成28年調査結果


包括北歐國家,任何一個國家初次分配,也就是國家不通過各種稅收(保障機制)干預的情況下,其基尼係數往往都是超過0.6的。不同產業會對初次分配有部分影響,比如零售、金融、計算機會加大貧富差距,製造業會降低貧富差距,但僅僅靠產業本身影響貧富差距,是根本無法將基尼係數調整到0.4的。

因此政府再分配的作用對降低貧富差距非常重要,而產業結構和政府能力影響著政府再分配能力。

首先談產業對再分配的影響。比如金融行業的政府徵稅難度非常大,原因是邊際稅率過高會導致資本外流,各國為了增加本國的稅收,就會對資本降低稅收,比如冰島、愛爾蘭等等,結果各國形成囚徒困境。再比如製藥業對稅收也非常敏感,如果政府稅收過高,製藥業的研發力度會下降很多,這對依然製藥創新的國家(美國)打擊非常大。

當然也有產業對再分配是正影響,比如製造業、通信產業等等。原因在於這些產業往往依然市場,市場越大規模效應越大,企業甚至可以獲取壟斷利潤。企業為了巨大市場的利益,政府此時徵收高額稅收就不會導致金融業的困境。因此日本、德國強勢的製造業,美國強勢的金融業,都對各種國家的再分配影響巨大。

問題還在於政府能力。有的國家政府徵稅能力弱,比如中國;有些國家意識形態傾向於減少再分配,比如智利、美國。徵稅能力和意識形態,從兩方面影響國家能力,從而影響再分配。以中國為例,各大城市30%以上的房子可能都是小產權房,其中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企當年分的福利房,也包括城中村大量的集體產權房。土地出讓金其實是變相的一次性房產稅,而土地出讓金往往佔地方政府50%的收入,所以房姐之類的人看似買了很多房,實際上卻交了稅,雖然不是累進的,但另一方面其實有很多人根本沒有交稅。這部分沒有交稅的人,享受著你我提供的道路、治安、衛生,這自然極大的影響了再分配。

意識形態也影響著政府再分配能力,比如前面提到的智利和美國。智利的產業結構本身是有利於再分配的,同樣以資源豐富著稱的國家,出現的問題往往是再分配過多,比如委內瑞拉,或者獨裁,比如沙特。智利的特殊性在於皮諾切特改革之後,其國家的意識形態偏市場原教旨主義,這造成智利豐富資源、民主和低分配並存的現象。美國也有類似的意識形態問題,其國內主流民意是比較敵視再分配的,在很多人眼裡搞再分配就是搞共產主義,和美國夢是相抵觸的。實際上,在中國也有持類似意識形態的群體,有研究表明中國城市的低教育水平外來者,並不希望高分配,因為他們認為這樣不利於自己提高收入。

簡單地說,日本之所以基尼係數低,原因是日本的產業結構允許政府征高額的稅,同時日本政府也有能力征高額的稅,且其意識形態不干擾政府再分配。


7.18最新編輯。

先回答問題: 日本貧富差距小是真的,基尼係數的確較低。

特地查了下維基最新日本基尼係數OECD的統計數據:

Gini coefficient, after taxes and transfers Late 2000s 0.329

如上圖,可以看出日本基尼指數在發達國家裡也是算比較低的,而且幅度非常平穩,其他發達國家比如法國德國基尼指數也很低,但是明顯波動較劇烈。最難人可貴的在於日本是在一億人多人口的基礎上保持了長期比較低和穩定的水平。90年代初時,總所周知日本開始了泡沫經濟的長期陣痛,但是從基尼指數上並沒有明顯的變化。

從右邊也可以看出中國在80年代發展初期基尼指數幾乎和日本持平,但是經濟騰飛之後,貧富差距一去不復返。以我個人在日本的日常感受,日本貧富差距的確是遠遠小於中國的。

下面具體說說我認為的主要原因:

一.日本政府國家調控的緣故,通過稅收和收入分配等等。

日本人普遍死腦筋,國家法律怎麼規定就怎麼來,鑽空子的當然也有,但更多的是在日朝鮮人、中國人。普通的日本人你給他畫個圈,他就在那個圈子裡轉,所以日本人在我們看來簡直是太好管了,至於大部分日本人為啥甘於在那個圈子裡轉,一個是民族特性決定了,再一個就是我下面說的三條,政府調控的緣故你再蹦也就多那麼點錢,怕麻煩的日本人一般就安於現狀做一個普普通通的サラリーマ(上班族)。

1.日本公司部長級和基層員工的收入差距可能出乎你想像。比如當上科長有800萬一年,小兵500萬一年,那部長級最多也就1200萬。 在中國我們CTO至少是我收入的4 5倍以上。

2.日本的遺產稅非常狠,而且是錢越多越狠,當然也有辦法避稅的,不過日本房產大亨很少的確和遺產稅關係很大。

3.還是政府稅收上的劫富濟貧,比如國民醫療保險,他是按照你過去一年的收入來徵收的,像剛來日本第一年一般是1200日元一個月,10個月也就12000日元的保險,基本上去醫院開的葯都能打3折了,醫生也一般會開在醫保範圍內的葯。 而你要是一年過去了,30萬左右月收入的話,我記得我朋友和我說每個月就要交一萬多的保險費。收入不高的家庭,妻子會選擇打零工,但會非常小心控制打工時間,保證年收入不超過那個減稅的額度。

二.低保和最低收入標準的保證。

說下日本的低保標準:

因為日本一般都是以家庭標準來,而且日本各地的標準都不一樣,畢竟消費水平和收入水平也有差別。按照東京來算,單身年輕人低保標準是8.5萬日元。一個三口之間是17萬日元。 這個收入維持基本的體面生活完全沒問題。而且日本小孩到18歲之前政府都是有補貼錢的,真實收入遠在這之上。

東京的最低收入:

網上找的一個數據,時薪907日元,低於這個標準的你可以去告店長。一般東京都內隨便找的打工都是在1000日元之上,畢竟近年來中國人少了,打工的人不好招。當然好多中國人是打黑工,現金工的,這種就要看華人老闆的黑心程度了。

這個收入按照一個月工作22天算,大概是16萬日元一個月。一般來說,單身人士,一個月十萬左右的生活費就能活得比較體面了。而且好多打工地方餐館都是負責至少一頓飯的。

三.日本民族特性決定。我覺得這個是根本的一個原因,其他都是客觀因素,畢竟政策是人定的,但是執行不執行得了不是指定政策的人能決定的。

普通日本人說實話大部分人是傻得有點可愛的,大部分情況下對於日本的一些政策根本就不關心,只管根據規定來說,不會變通。怎麼說呢,日本大部分人思維就是穩穩定定的過自己的小日子,也沒啥野心,你說他們不愛錢,他們也很愛,但只要一夠用他們就很容易滿足。而且很多人工作不僅僅是為錢,也有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比如有些人氣小吃店的老闆,他生意很好,一般中國人的思維就是一家生意好,馬上就開第二家,然後越開越多,做到日本第一。 但很多老闆就是小市民思想,覺得他賺的錢夠了,再多的客人就會影響他的服務質量,他寧願少賺錢,也不願意賺更多的辛苦錢。

回答評論區的問題:

1.日本人均收入問題。日本人均收入大概是400萬日元一年,近十年都是這個水平,沒多也基本沒少。而且這個是全部人群的平均收入, 男女性收入差別非常大(因為有好一部分女性是家庭主婦)。 250萬日元你說是女性的平均收入差不多,男性人均收入絕對超過500萬。另外大學畢業生平均月收入也沒那麼低,大概25萬一個月。 18~20萬是專門學校出來的水平。

2.日本人甘於貧富差距問題。

你這個典型以中國人的思維去套日本人的思維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有反骨的,雖然上下級關係也有,但我想大部分人內心根本就不在乎這個,再底層的人都有升官發財賺大錢的夢想。而日本人追求的是一個穩定,甚至日本女生相比較收入高但不穩定的人群,她們更願意嫁一個穩定收入但卻不高的普通會社員,一般收入在500萬日元以上就能滿足大部分日本女生的要求。

圖為日本明仁天皇唯一的女兒紀宮清子公主下嫁給一名普通的銀行職員,婚後改名為黑田清子。


放在世界範圍內看,日本的基尼係數低、貧富差距小這點是沒有疑問的。2014年世界銀行的調查結果有張圖是這個樣子,越綠越低,越紅越高,日本跟一些歐洲國家的顏色好似老王隔壁男主人的帽子。不要看著另外的新聞說「日本的貧富差距在OECD中排名靠後」就以為不怎麼樣,仔細看一眼那個排名,比日本更好的不都是歐洲特別是北歐的那群已經實現了共產主義的嗎?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比較多。

日本在將近100年的時間裡,關於國民的定位就是「天皇陛下的良好臣民」。明面上要求為國奉獻的多,強調個人財富的少。雖然直接拿來比不太恰當,我國這麼乾的那些年裡收入差距也是比現在要小的。而且也多少受儒家文化影響,士農工商,光想著賺錢不是個很理直氣壯的事情。

日本很早就完成了工業化,和德國一起戰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有著在世界上堪稱無敵的製造業。強有力的第二產業不光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而且形成了比較發達和穩定的依付於第二產業之上的第三產業。現在有些地方瞧不起工業,認為是落後產業,要金融和IT才時髦。也有不少人瞧不起拿死工資的,一心要創業。其實對於一個社會來說,如果製造業的死工資可以足夠員工買房買車娶妻生子的話,對於營造一個穩定均勻的社會環境來說相比其他產業還是有優勢的。

日本的「公司職員」超過5000萬人,佔了總勞動人口的絕大部分。其他任何職業無論是收入高的還是收入低的,從業人數跟這一大坨比都是毛毛雨。多數中小企業的薪資水平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隨地區和業種的變化較小,保證了全國多數勞動者的收入圍繞平均年收入四百多萬日元變化。

由於日本產業的傳統,企業的領導層更多地是由企業內部逐層爬升上來的,像美國那樣MBA出身在不同企業的高層來回跳的比較少。大家一起進公司混了幾十年,雖然職位有高有低,工資上不好意思拉開太大的差距。工會雖然不像歐洲的勢力那麼大,也算是能為工人爭取一定的利益。日本的大公司平均薪資大概七八百萬日元,典型的日本大企業的董事會成員平均收入四五千萬日元,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這個差距算很小了。還有東芝這樣的奇葩,董事平均兩千多萬日元,也就普通員工的兩三倍的樣子。有大股份的老闆不算,拿工資的能過一億日元的那些基本上都是日產CEO戈恩這樣的外來和尚,日本人幾乎沒有。公司職員是勞動者絕對主體,公司內部上下之間的收入分配又比較地平均,整個社會的收入差距就比較小了。

對於後發國家來說,解決貧富差距有至少兩個大難題。

一個是農民多而且收入低。我們農村人口比例接近一半,平均收入是城鎮居民的三分之一。但日本早已完成工業化,農業人口比例小。而且它是選舉制國家,農村地區人口稀少,職業單一,還有全國性的大農民協會團結力量,使得日本農民有很大的政治發言權,國家制訂了無數的保護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日本農民平均收入七百多萬日元,直逼公務員和大公司員工,比普通公司職員高出一截,跟他們比城市居民才是窮人。

另一個就是老年人的收入問題。這幾十年來驚人的累積通脹使得我國老年人年輕時的收入和儲蓄被徹底洗白,一個月幾十幾百塊的收入,一年存不了幾個錢,放在現在夠幹什麼的?日本的老人和我們是反過來的,他們上班的時候是日本經濟形勢最好、日元被嚴重低估的時代,他們的收入用本幣計算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是幾百萬日元,然而他們多攢了四十年的錢,房貸還早就還清了。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點上最大的幾個問題日本並不需要去面對。

和上面的答案提到的一樣,日本的再分配製度也做得比較到位。上世紀中後期日本的所得稅率曾經是70%封頂,雖然現在降下來了,但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已經足夠大了。阿根廷這麼玩過,不巧的是他們西語國家遍天下,精英層抬腿就跑到國外去了,阿根廷經濟崩盤。奧朗德也打算這麼玩來著,他們法語國家也不少,富人們跑都不用跑,走著都能去比利時和瑞士,生活一樣愜意。日本是唯一日語國家,在網路時代到來之前在國外生活同時遙控國內的企業對日本富人來說多有不便, 於是被稅務局摁住猛收了不少年的稅,為「一億總中流」作出了貢獻。

日本當然不是天堂,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獨特的機遇也是無法複製的。但是作為整體上最為成功的東亞國家,它走向今天的「和諧社會」的經驗和教訓確實有不少值得學習和總結的地方。


只談談感性認識,日本以年資排輩論收入的社會結構穩定,行業間差距小。

1、中產收入相近,與行業關係不大

日本收入結構其實非常簡單正式社員(基本無論行業、不分公司),而且跟年資掛鉤。乾的時間越久拿錢越多。

這幫人是日本的中高收入人群,大概3000~4000萬人,日本情況是一個正式社員養一家人,這3000萬家庭幾乎涵蓋了1/3日本人。

對比中美歐、行業間收入差異非常大,很有【男怕入錯行】,而日本人只要上個好大學(無論專業),大學玩四年,也有大概率進大公司成為正式社員。

2、中低階層收入不低

入前所說,正式社員是日本中高階層,而日本中低階層是派遣社員(基本只要肯幹活都能找到活干),做家族小本生意的,農業從業者。 這幫人收入均均也有正式社員的2/3。日本人勤快肯干,加上老齡化突出,年輕人少,所以日本本土工作機會多,只要肯干都能找到工作, 而且收入不算低。

3、底層極少。

日本福利完善,社會制度健全,住(租)、醫療、上學(公立)便宜,基本生活水平可以很高。

日本貧富差距主要是兩點:

1、 日本高收入、即權勢階層、大資產階級具有封建特性、壟斷行業資源,人數不多且非常穩定。

2、 男女收入差距大,但是日本習慣是結婚了男的工作女的家庭主婦,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這個差距。

總體上日本基尼係數低的代價是國家階層固化、行業壁壘高、制度創新困難。


日本的基尼係數低是由日本獨特的經濟體系決定的,日本的經濟是由幾大財閥控制著(三菱、住友等),所有財閥都同時控制實業和銀行,銀行通過極低的存款利息獲得低成本資金(日本的儲蓄率非常高),然後財閥的管理層根據市場調研,決定這些資金是創建新企業還是投入到財閥集團中資金短缺的已有企業。日本近2百年資本主義發展,財閥的股權極度分散,所以日本的超級富豪很少,基尼係數自然就低。這種經濟體系的缺點很明顯,財閥的管理層大多由老人控制,對新技術缺乏敏感性,相信以往的經驗,官僚主義嚴重,因為可以輕易獲得資金,財閥集團內殭屍企業眾多,效率低下。財閥集團外的獨立創新企業因為很難獲得資金,生存的概率很小,所以日本是創新企業不友好國家。日本所謂的「失去的20年」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多數人認為的廣場協議造成的,而是這個經濟體系已經不太適應信息技術爆發後的時代了。

歐洲的情況與日本近似,幾百年的時間,家族企業的子孫們已經攤薄了股權,所以歐洲的超級富豪也少,基尼係數自然就低。歐洲的家族企業現在一般都為職業經理人代管。

美國是鼓勵創新的國家,新崛起的超級富豪眾多,大多都為一兩代內的,財富集中度高,所以美國基尼係數相對就高。

中國廣大單純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基本處在赤貧邊緣,與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巨大,所以基尼係數相對高(歐美日早已擺脫農民低收入階段)。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基尼係數應該有下降趨勢,同時中國現在推行的萬民創新創業,新一代的富豪不斷湧現,兩方面綜合推演,中國的基尼係數可能長時間維持高位。


以前日本經濟增長的時代,貧富差距也比現在大。今天日本貧富差距小,還是源於經濟衰敗。也就是日本的企業普遍經營狀況一般,幹什麼行業都基本上沒錢賺,實際收入逐年減少,所以也沒什麼差別了。

一個經濟發展的社會,必然有前景好的行業,去產能的行業,薪資高的行業,薪資低的行業,怎麼可能這個社會所有的工作都一個工資?

自2000年以來,美國對比趨於停滯的歐洲和逐漸衰退的日本,經濟總量優勢越來越大,同時美國的貧富差距也在加大。

可以看到,在國家層面上,2000年以來老牌發達國家裡,只有美國在信息技術,半導體,電子等領域創新不斷,而歐洲基本上就是原地踏步走吃老本,日本在半導體的優勢也基本被敗光了,互聯網日本歐洲更沒撈到什麼。美國利用信息技術,半導體,電子等新興技術的絕對優勢保持了經濟的繼續增長,也使得人才和財富更加向美國聚攏。人才和財富流向了美國,自然美國新興行業的收入就會增加,相對於成熟的傳統行業就有了貧富差距。就像一個大財團開創了新的事業,賺的錢一年比一年多,大股東和小股東的收入都增加了,而大股東增加的財富多於眾多小股東的平均增加,而導致貧富差距加大。

對於日本,本來優勢的半導體趨於敗光,在新的領域崛起不到財富,又沒有在另一個新興產業互聯網中取得優勢,只能吃老本做汽車,機床,電機,化工和造船等早已經趨於成熟的製造業,收入並沒有大幅度提高。日本幾次面臨企業負債增加靠政府救濟,社會總消費下降,社會財富增長停滯,經濟死氣沉沉,各行各業都趨於保守,大家都賺不到錢,自然貧富差距不會加大甚至減少。

這是日本的歷年貧富差距和GDP增速圖,可以發現日本經濟增長的時代,貧富差距就大,比如60-70年代 70-90年代,中間日本石油危機停滯,貧富差距也減小。

經濟停滯大家貧富差距減小,這就類似於大家都窮了,土豪也就沒比你差距大了。

中國改革開放前,貧富差距絕對是世界上最小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後一年10%的增長,貧富差距自然也加大。可問問大家,肯定沒人會因為改革開放前大家都吃不上飯就貧富差距小了好,大家都想回去。

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這個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比如在中國,缺碼農自然能給高工資,而單個碼農相對於做單個機械工程師更加能創造價值,這自然就有了貧富差距。

在製造業內,因為處於漲潮期,參差不齊。上海大眾的車賣的好上海大眾的收入自然就高,一汽夏利賣的不好一汽夏利自然收入就低,這自然也會產生貧富差距。而日本汽車銷量已經趨於平穩,屬於退潮後才知道是誰在裸泳的時代,汽車廠大競爭,大混戰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活下來的都佔據了趨於固定的市場份額,日產和豐田的員工自然收入不會差距太大,這就減小了貧富差距。

比如在美國,新興產業的高速成長的Google Apple的工程師肯定比俄亥俄州的成熟產業的汽車工程師待遇高,這就是貧富差距。

日本Yahoo多少年原地踏步,還被美國來的谷歌夾擊,賺不到錢,跟原地踏步的日本汽車產業比也就沒了貧富差距並沒有暴利,索尼手機賣不動被iPhone干殘了,公司沒業績,員工收入上不去,自然貧富差距就小了。

日本的貧富差距縮小,真沒什麼可羨慕的。

遍地都是公司不景氣的社畜,大家一起在變的一樣窮有什麼意義……


其他答案已經分析了足夠多的原因,下面我說說我看到的幾個現象。

例子一:

日劇《公主小屋》里,一個在居酒屋打工幾年的小妹,就敢於(並且能夠)自己攢錢買東京的房子了,還整天找高橋小哥(地產中介)看房。

這種情況代入到中國:一個在街頭小餐館的打工小青年,自己攢錢買北京的房子?買個廁所都是在做夢吧!還找中介看房?中介都要笑死了吧!

上述例子說明,日本最底層的打工者,其收入橫向對比於中國最底層的打工者,在社會整體收入水平中的地位要高很多。中國最底層的打工者的收入就是掐准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而且由於有錢人太有錢導致房價高漲,最底層打工者憑自己想買房是絕對的痴人說夢。

要是中國的導演敢拍《公主小屋》這種片子,得給網友噴死。到日本就成勵志片了。

例子二:

日劇《下克上考試》里,初中學歷的一對父母累死累活自己輔導女兒,就為了讓她在小升初考試里考上重點私立初中,從而改變命運。

這對父母非常貧窮,為了幫女兒複習迎考買書,就花光了所有的錢,導致電費房租都付不起。但是在他們概念里,只要女兒有了大學文憑,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能讓自己過上體面的生活。

這對父母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日本的白領中產下限比較高。正規大學畢業,出來一個月賺的錢換算成人民幣就有大約1-2萬(15-30萬日元)。過過正常日子應該夠了。房價也不高。

呵呵我又要代入中國的情況了。大家都知道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父母也是這樣的。那麼現在呢?

父母貧窮潦倒,光靠小孩上了大學,就有用啦?

小孩一畢業就失業且不說,上個野雞大學,出來拿個三五千工資不要太普遍。在大城市裡養活自己都困難。

例子三:

很多日劇、動漫裡面,如果你細心一點的話會發現一個現象。

那種金髮雙馬尾,被稱為貴族大小姐的傲嬌,她上學是家裡開車送的。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除了極個別情況,日劇動漫里從來不會跟你說這車是啥啥豪車。通常只是看上去很普通的老爺車。

也就是說在日本人概念里,你上學開車送就是大小姐了。就有資格顯擺了。

而在我們這兒北上廣呢,你開個賓利送小孩上學還沒問題。你開個普桑送小孩上學都不敢跟人打招呼。

眾所周知日本人整體要比中國人富有很多,這是由於上面提到的日本中產的下限比較高。但日本中產的上游水準,和中國橫向比較卻是不那麼高。上面說了正規大學畢業生出來就是180-360萬日元,那麼《半澤直樹》里的東京中央銀行的精英收入多少呢?也不過就是1100萬日元左右。你要換到中國,一個普通大學生出來拿5000,而一個金融業精英拿10萬都不為過。差距太大太大。

****************

但是,我又要說但是,

在日本,你很難通過高收入低消費的方式實現財務自由,因為大家都太接近了。接近的結果就是收入和消費的層次差別沒中國這麼巨大,你很難通過玩這種反差模式來得到儲金。所以日本人的儲蓄一般不多。一失業就完蛋就跳樓就離婚。老年人都得出來賺錢。由於儲蓄不多的緣故,理財市場也小的可憐,看看日劇里那些人的理財意識,差不多就跟中國二十年前一樣。

但是中國就可以,所以還是中國比較好玩。社會文化寬容,不會整天逼著你剛八代。


保持基尼係數低很容易,平均主義即可,但保持平均主義的同時發展成經濟強國並不容易。但日本人還是做到了,因為國家發展最重要的不是基尼係數高低,而是社會的穩定。日本官僚苦於昭和之災,戰後堅持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不動搖,公知怎麼讓他開放搞活他們都不聽,後來就這麼穩定的發展起來了。


日本厚生省的基尼係數是以幾千個抽樣調查方式,統計家庭收入而不是財產的。

這種抽查對1%家庭是有很大抽樣誤差的,要知道美國1%家庭佔有了國民收入的30%。

此外,這種抽樣是無法統計上層富豪的金融投資收入的。

比如,日本海外投資比例很高。而日本gdp增長率長期是低於世界平均的,更不要說和日本主要投資的新興國家和美國比了。

這意味著日本財團利用日本近乎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從日本普通國民手裡貸出金錢,然後在海外獲得遠超利率和日本GDP增長率的收益。而這部分收益是難以計算入基尼係數裡面的。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表面上基尼係數勉強維持了。其實貧富差距是急劇惡化的。

再說,這幾年財團財務造假給國民帶來多大的壞賬也沒算進基尼係數哦。這部分債務其實是1%甚至10不用承擔的,但計算的時候卻按財產多少「被均分」了哦。

日本的分配製度,等於1%的富豪們把自己的大部分收益轉移到海外還不夠,還通過國內金融機構,把海外投資的債務轉移入國內。

表面上人均所得高。但人均債務隱性導致個人稅務和物價高漲。基尼係數再好看又如何?日子照樣越來越緊吧啊。


日本的窮人沒那麼窮 願意去打工 最低時薪900 一個月起碼十幾萬日元 除去飯錢 買iPhone LV無壓力

中國最低工資2000 剛夠溫飽 想購買點貴的東西 得攢好久


正常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是不高。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正常世界的。

所謂正常世界就是起碼有居所,有收入。政府能將補助發放到你手裡。

而很多無家可歸的人,因為沒有固定住所,這些是享受不到的。雖說日本幾乎沒有乞丐,但是homeless可是太多了。每次沿著河邊跑步,幾乎所有經過的橋洞下都住著人。甚至很多河邊也有臨時搭建的帳篷


去日本玩的時候導遊說 在日本種地收入也基本會達到平均收入 因為政府會有補貼

還有導遊是山東人 在日本有長期居住權 導遊的爸爸媽媽年齡超過六十五歲還是多少我記不太清楚了,去日本會享受日本的醫療服務 免費醫療 ,日本真的全民健身 ,在大街上會看到六七十的人跑步健身。


基尼係數只考慮收入,而沒計算繼承者的家底。日本世家子弟是誇張的富。


日本的經濟壓力來自政府,負債是GdP的兩倍,而中國是把壓力轉向民眾,受損嚴重的是普通民眾。


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總是跟其社會狀況相匹配的,很多人說日本的經濟就像是一潭死水,沒有創新的動力,需要打破目前的平衡,但這樣的代價,對於社會來說是否值得?拉開基尼係數,製造財富神話,固然可以刺激人們的經濟慾望,但同時,也會失去穩定的社會,治安、教育、醫療等等方面都會面臨挑戰。福利制度無助於經濟增長,卻是社會的穩定器。自由主義經濟能夠實現的基礎是要有強大的政治背書,因為在自由競爭中的經濟失利者必然想通過其他途徑爬起來,所以維持這樣的社會,底層邏輯是擁有絕對忠誠的暴力機器。而由人組成的暴力機構,終究很難總是站在自由經濟的這一邊,畢竟支持干涉主義的民粹總是大多數,即使理由各不相同,也都是為了自己各自的利益,但在反對你這一點上,倒是會空前團結呢!所以,自由主義經濟往往建立在不那麼自由的政治之上。

像中美這樣的大國戰略是需要強大的政治實力作為背書的(比如擁有憲法權威或者全能型政黨等統御社會的手段),日本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按目前的經濟結構,低基尼係數、低發展速度,是最不壞的選擇,就怕有些人懷著良好的願望單方面去做了傻事吧。


日本貧富懸殊低的根本原因是民主制度和國民秉性,民主制度下貧富懸殊一般都偏低,比如中國的城鄉差距就是戶籍出生歧視制度導致的,而日本沒有這樣的出生歧視制度,這就是民主制度可以抑制貧富懸殊的典型案例。另外日本國民秉性的高度一致性,日本人在人種,種族,宗教,信仰,文化,性格上高度一致,很難看到大量個體差異極大的日本人,比如你很難在日本看到黑人,白人,只有黃種人,日本也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只有一個大和民族,宗教信仰也一致,文化也高度一致,你也很難在日本看到美國那樣的長期不去工作的懶人,吸毒者,妓女等,美國正是因為其國民在人種,民族,宗教,文化,生活習慣,性格等上的巨大差異,導致其在民主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大,而日本正是由於其國民在人種,民族,宗教,文化,生活方式,性格上的高度一致性,導致其每個人看起來都差不多,所以自然每個人收入也差不多。這才是日本貧富差距小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北歐國家貧富差距小的根本原因,民主制度+國民在人種,民族,宗教,文化,生活習慣,勤勞程度,性格上的高度一致性。而民主國家中貧富差距大的也基本是移民國家,多人種,多民族,多宗教,文化差異大,生活習慣差異大,勤勞程度差距大,性格差距大的國家,比如美國。


來日第五年,工作第三年。覺得首先是收入差距不大,比如大部分公司基本上對應屆生所有的起始工資都差不多。還有不同行業的工資也基本差不多(對於同層次的人)。比如一個建築工人不會比一個搞IT的少多少。

至於為什麼工資都差不多,覺得這和日本奉行集體主義有何大的關係吧,比如自己一直很納悶大部分公司經常里做後勤(總務)的和搞技術開發的拿的工資差不多,但是日本人卻不會覺得很奇怪,可能是一致延續下來的習慣吧。


我感覺有一個原因就是錢多了也沒太大用,多了,頂多是享受的好點,多點;但在中國,那就是能不能吃到、用到放心東西,能不能移民享受新鮮空氣,能不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問題了。更別提房子了,所以,對錢的追求的那個勁頭是不一樣的。


從負面來說

日本階級固化太嚴重

絕大多數人都象動物一樣被豢養起來

只要別出錯就能混一輩子 也就不努力往上爬了

如果有出錯的就被社會徹底排除 或者自殺 或者成為homeless之類的也就不佔指標了

統治者就那麼幾個家族 而且單一繼承人 不像美國那樣家族越搞越大

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日本的窮人太多 而且沒有致富的機會 所以貧富差距才這麼小 只不過是日本經濟一直很好所以 他的貧困線足夠高罷了

最近幾年日本經濟已經出現問題 日本人民將會喜迎貧富差距擴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廣西條件那麼優越,經濟那麼差?
人人都痛恨貪官,遇事卻爭相送禮打通關節?
為什麼說高儲蓄率不是好事?
產能過剩後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
非洲為什麼始終發展不起來?有什麼相關的經濟史研究嗎?

TAG:日本 | 經濟 | 日本經濟 | 社會保障 | 基尼係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