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項目出台形成的產能過剩和信貸擴張能不能對抵?

產能過剩所形成的供大於求,物價總水平下降,導致通貨緊縮壓力,信貸擴張導致通貨膨脹,這兩種是否存在抵消的效應?


很大一部分不會抵消的。簡單地說,擴張的信貸一般並不會直接購買過剩的產能,這是問題的關鍵。通脹的本質是需求物品的價格上升,然而產能過剩的情形一定是發生了供給不平衡的狀態,滯銷或降價的這部分產品本身呈現相對需求不足,並不能填補另一部分有著充分需求的物品的價格上漲。


謝邀。

我覺得,蘇宇在他所答的範圍是對的。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複雜。我得展開一下,說說我對這一問題所涉方面的理解。

問題部分,大項目出台形成的產能過剩,這一描述,應該是指我國多年來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做法下,以多輪密集的大項目出台,將投資大量用於鐵路、公路等國家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房地產業等,形成的龐大的原材料工業。在兩種情況下會形成過剩:一是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受到調控,已建項目(包括地方上在原材料緊缺時產品價高刺激上項目的綜合作用)產能過剩,如目前鋼材、鋁、水泥等產業方面的過剩;二是基礎設施等建設基本到位,已建項目(包括地方上在原材料緊缺時產品價高刺激上項目的綜合作用)產能過剩。

因此,對過剩的產能,搞信貸擴張,這不是對抵,而會加劇過剩,惡化資金使用效果。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後,我國基本上實行的是積極(也可說是信貸擴張)的貨幣政策,歷年信貸的增量導致的貨幣供應量,大大高過了GDP的增幅。

貨幣供應量的年增幅,一般都在17%以上,最高時的年增幅,達到30%以上。GDP的增幅,則在10%上下,最高年增幅,在15.2%。從總量上看,1995年(此前查不到絕對數)至2010年,我國貨幣可供應量增加了11.6倍,而GDP只增加了6.54倍。

而物價增幅,1985年至1989年,上升幅度大,最低時為6.5%,最高時則達到18.8%。1992年至1996年上升幅度大,最低時為6.4%,最高時的1994年,達到24.1%。

除這些年份外,物價漲幅,多數年份在4%以下,只有1980年、2007年、2008年、2011年在4%以上,其中2011年7月,達到了6.5%的高位。1998年至2009年中,有4個年份,是下降。

上述數據表明,多年來我國一直實行了信貸擴張政策,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物價上漲。一般年景,物價上漲幅度,遠低於信貸擴張程度,也低於GDP增幅。但是,某些因素作用下的信貸大擴張,卻會在遲滯一兩年後,引發物價大漲,如從進入上世紀90年代起,貨幣供應量大增,到了1993年,增幅高達到了37.71%,終於在1994年使物價增幅上升到了24.1%的高位。到了195年加以控制,物價漲幅才漸漸低落下來。而最近這一輪的物價上漲,則顯然和2009年起的信貸大擴張有關。

這麼多年來,我國貨幣投放量增幅大,相比之下GDP增幅是較大,而物價漲幅相比則較小,只是在部分年份顯示為突漲。原因在於,消費品生產的增長,是在老百姓購買力增加程度的刺激和制約下實現的,在這種作用為主時,物價上漲幅度有限,甚至還會有起有落。而每一輪帶有人為性質的信貸大擴張,都會導致物價飛漲。

2001年後,我國加入WTO,大批的代工廠,在沿海一帶興建,掩蓋或暫時消解了此前已經出現的產能或部分產能過剩。農民工大量進城,形成了新的購買力,刺激了消費品的生產。但是,好像是從2004年起,我國出現了財政收入增幅大幅超過居民收入增幅的情況,而外儲猛增增加的貨幣投放,又加劇了流動性過剩,終於導致了這一輪還遠沒有得到消解的通脹。由於居民收入增幅小,所以一般老百姓感到特別難受。

補充說明中說,產能過剩,供大於求,物價總水平下降,這是可能的。但也可能出現滯脹,如果不是從前年底起,採取緊縮措施,物價增幅不會從去年7月6.4%的高位,降到今年4月的3.4%。這隻表現為控制了流動性過剩帶來的物價增幅放緩。但產能過剩,尤其是大項目的過剩,只能是部分過剩產品價格下降,如最近有報道說,一公斤鋼材價跌得不如一斤白菜價,但並不意味著和老百姓關聯度大的物價總水平一定下降。歷史上有過牛奶多了,寧可倒掉牛奶,也不降價的有名現象。一段時間還出現了蔬菜多了,商家寧可讓其爛在田間,也不願收購,以保持菜價。對過剩產品的經營,會加大經營成本,而不會增加甚至還會減少收益。因此,產能過剩與物價總水平下降,並不經常體現為一種對應關係,而物價總水平的上漲,則往往是信貸擴張尤其是大擴張的結果。

當著總需求不足時,經常表現出的情況是,商家並不願意貸款。最近公布的數據是,1至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4525億元,同比下降1.6%。其中,4月份當月實現利潤4076億元,同比下降2.2%。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利潤下降13.2%,這說明出口這個大市場需求不足,不景氣。見http://www.cnstock.com/index/gdxw/201205/2036785.htm。

貸款繼續下滑,有報道說,5月前兩周,工、農、中、建四大行新增人民幣貸款接近零。在這種情況下,你要想在市場經濟作用下的實體經濟方面搞信貸擴張,也難以實現。

在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最容易發生的信貸擴張,是由決策部門再搞投資拉動,再大上基礎設施建設,或者放寬房地產業的貸款,讓這些方面的許多項目,繼續成為面向老百姓的吸款機,這樣,原材料工業和房地產業的日子會好過些,局部範圍可以體現一些臨時性的抵消作用,會加劇通貨膨脹,但這樣的抵消是飲鴆止渴,是要不得的。

從目前來看,真正的抵消是老百姓的收入上去,生活保障條件改善,讓老百姓放心地無後顧之憂地用自己的消費行為,來導向產業結構的調整,什麼創新,什麼新科技的運用,什麼貸款,都儘可能往這個方向靠近,哪怕通脹可能會暫時冒一下,但能創造有效需求,企業有了生產的方向,才有積極性,經濟才能走上健康的運行發展軌道。

這就好比下一盤棋,涉及多方面度的運籌把握,只想著用信貸擴張去進攻,失去了棋子之間的相互照應,也會丟車失馬,難獲勝算的。


如果你認同「通貨膨脹就是一種貨幣現象」(弗里德曼語)的話,同時,信貸擴張就是一種貨幣創造的過程,那麼顯然答案是否定的。但等等,產能過剩真的沒影響么,有,但不是通過所謂產出價格,而是產能過剩會導致企業破產而引發的銀行壞賬,這又是一個貨幣消減的過程,所以看起來貌似還是能對沖一些的。不過再等等,不是還有央行么,對了,壞賬可能被商業銀行剝離給政府再被央行給貨幣化了,那麼,還是放棄任何產能過剩能引發通縮的想法吧。


不能, 過剩產能不是總能盈利或收支平衡, 也不總是影響物價


推薦閱讀:

小額信貸管理系統包括?
針對項目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和交易結構,促成項目做成,你有什麼好的心得?
看到關於「銀監會擬推貸款批量轉讓系統」新聞,提出一系列問題?
剛開始做信貸,應該從哪學起?
如何評價中國央行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

TAG:經濟 | 中國經濟 | 信貸 | 產能過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