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這兩年產生了「民國熱」?民國果真有那麼好?以及為什麼是「民國」?
固然,民國或許在自由這一塊比現在好,但是並非是一白遮百丑。民國的底層民眾生活等等,還是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這背後是否就如魯迅所說的「都像復古家一樣,不滿於現在,就嚮往於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人們在懷古的時候,往往會關注過去美好的人事物,而不自覺地忽略了古時的缺點。比如,讓我們穿越到三國,我們往往把自己想像為運籌帷幄的諸葛亮、雄才大略的曹孟德,卻忘記了,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你更大的可能性,只是呂伯奢家裡一個殺豬的伙夫。
古代說書人講起兩軍開戰,只是單獨把兩軍主將的對決拉出來描述一番,卻省去了士兵交戰的部分,關羽溫酒斬華雄,許褚裸衣戰馬超,諸葛空城退司馬,都是如此。這種說故事的方法剝離了戰爭血腥和殘酷的一面,單單把戰爭中的英雄氣展現出來,自然令我等小民也是心嚮往之。
這不過是一個從絞架到鞦韆的過程,站在當下談以往,是三月春風裡憶秋風,打著鞦韆的驀然傷懷,但對於親歷者而言,那些時代的文字,可是在絞架的勒縊下,生生溢出來的。所謂物極必反。聽多了千篇一律的灌輸,突然有新鮮一點的東西進來,不論是不是確切屬實,不管是不是事情的全部,就自然的好惡來說,肯定是選擇相信的並嚮往的。所以,在當下的時局中,無論是毛粉還是國粉,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其中大半的愛都來自對當下的不滿。這是從受眾角度來看。再看民國這個對象本身。雖然從1912到1949都被稱為民國,但其實這不算太長的37年歷史社會形態差異還是不小的。初期,從中央上來看,是西方式的制度設計,加上東方式的儒法政治,地方上則是現實主義的地方實力派割據,這種社會格局下,一是政府的實際控制能力不足,二是糾合著西方思想與儒家士大夫思維的存在,整個社會上的氛圍,顯得比較寬鬆——典型案例就是五四運動,翻翻材料吧,那些學生那叫被鎮壓?簡直是當爺啊。但這種寬鬆與相對禮遇僅存在於有知有產階層,一般民眾的生活狀況並不好。而占國民絕大部分的鄉村,生產力也相對低下。宗法社會管制下的鄉村,既有「田園詩」般的地主農民和諧相處狀況(都是親戚能狠到哪兒去),也不乏殘酷和血腥——但這種殘忍與其說是來源於階層分野而產生的對立,不如說是在中國逐漸步入現代化後對傳統的重新審視中,重新「發現」的那一抹血色。一個簡單的例子:沈從文的《蕭蕭》算是唯美單純了,美到讓人幾可忽視其中那兩個冒血的字——「沉潭」。這在現代文明眼中是多麼殘忍不可理喻的事情,在當時人們的眼裡應該是理所應當的吧。所以,在鄉村中,現代性與傳統之間產生的衝突開始凸顯。然而,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自由民主式的現代性,還有另一種現代思維——革命。如果說前期的民國其實與晚清區別不大,那麼以北伐為界,後期的民國,不論是逐漸佔據法統政府的國民黨,還是最初以盟友後來成了一大對手的中共,其實都是被這種來自蘇俄的列寧主義思維重新塑造過的——只是中共在其中的轉型更加徹底。國民黨的形勢遠較中共複雜,在蔣介石繼承這份遺產後,它的核心雖然被蔣那批經過「革命」思維洗禮過的黃埔系佔據,但傳統的舊官僚、大財閥、地方實力派仍然有相當的力量,同時為了謀求援助,國民黨還得某種意義上裝民主——程序成了亂世梟雄的掣肘。所以國民黨政府的實際控制力也相當堪憂——更何況抗戰前,蔣的自身合法性除了戰場上的勝利,也很成問題。就蔣的個人想法而言,比較典型的是兩大例證:一是新生活運動;一是藍衣社。前者雖號稱「新生活」其實仍然是加入英美「文明」元素的仁義禮智信,說明蔣在道德核心層面上,仍然是儒家的一套;而後者,則比列寧主義那一套更極端,幾乎是法西斯主義,說明蔣在方式手段上更傾向於這種「現代」的極端方式。兩者結合,你覺得這種社會會讓人輕鬆么?那麼,為什麼還會有相對寬鬆的環境?那些都是胡編的傳說嗎?不能一概而論。首先,現代性還未完全侵入,儒家的影響尚在,知識、讀書人、權威在當時的中國還是頗具社會影響力的,但只是針對中上層。其次,彼時的社會生活狀況並不好。關於這個,可以看看沈醉的回憶錄,貪污腐敗與草菅人命是常有的事。
第三,連年戰亂,地方軍閥、土匪都等著清剿,更何況還有8年抗戰,哪個政府能撐這麼久還保證社會生活比較好過?想想也該知道嘛。
前期民國,或許確實會比較寬鬆,但時間較短,而且受惠人群有限;後期民國,只會比現在更糟糕——有些事,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他們不能,想到這個,就能明白了。當時中國政府的高層官員多有留美背景,通曉英文,不少信基督教,站在幾十年後的今天,看起來形象自然比土包子帥氣很多,但同樣是這批人,並不明白也不關心中國底層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明白中國的實際運轉法則。
對@劉瀟@王富貴@諳小林 等知友的看法,我有不同意見,@莫偉智 的相關數據確實不對,那個年代和現在的物價換算不能用糧食來換算,而應用豬肉來,因為我國政策對糧價的限控程度不是一般人想得到的,現今如果不考慮糧食進口及國家政策、補貼等因素,放開市場,糧價應該在大米每斤接近10元才合理了,關於這個如有疑問我們後面可以單獨開評論聊。好了,聊完換算,就可以考慮莫偉智的工資換算問題了,算完後發現毛主席當時工資應該接近於現代2000元水準。
另外,關於整個民國時代餓死多少人這個問題,莫偉智的數據我倒不覺得誇張,這裡首先要提到當年平均壽命為35歲,如果不算戰亂和餓死人,當然平均壽命沒那麼慘,所以餓死的人是影響平均壽命的,那麼,平均壽命35歲算起來近乎是整個民國時代4萬萬中國人陸續全死光了一次,除去正常死亡原因和死於兵災的,餓死2萬萬算什麼奇怪的?以此解答@李飛來@易進 的疑惑。
但是,從總體來說,這些數據假不假都不是關鍵問題,關鍵問題是民不聊生,國民黨高層對地方掌控力弱得可憐。國民黨對內部的經濟掌控力也足夠低,連軍隊也大半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這樣的政府要在大陸解決固有問題困難太大,只能和既得利益群體不斷妥協(軍閥,黨內內部派系,各縣市地方宗社勢力,基層行政人員以及依託於國民黨的一大批壟斷財閥),所以如果國民黨當年沒戰敗,留在大陸了,實行什麼政策結果不容樂觀,去台灣成效較好必須要看到一個現實,他帶去的絕大部分是自己的嫡系軍隊,而且在台灣那麼一個小小的地方,他的軍隊數量佔據壓倒性的優勢,他說什麼就可以做什麼,政令才開始通達的。
另外,就算國民黨當年一統中國了,沒了WG,仍然會有白色恐怖,言論自由,民主啊什麼的不好說啊不好說,因為中國在地理上是遠美國而近蘇聯的,滅了GD,還有後來人,在那個年代,紅蘇觀念可是影響了大批大批的進步青年的,在農村也有著還算不錯的影響力,假設沒有GD拖後腿或者滅了GD就沒有其他紅黨什麼的,沒有國內意識形態鬥爭什麼的,都是不科學的,而且整個西方冷戰時代中國都得儘力備戰了,不說蘇聯後來幾個領導人一個比一個橫,就算是為了美國爹也得備戰不是?當年的意識形態之爭,是全世界範圍內的,誰也無法獨善其身,這不是換一個政黨換一個爹就能解決的問題。
最後,說說軍隊戰鬥力,我們只看發展,不看當年。基於我前面所說,國民黨的內部管理不行,勢力結構錯綜複雜,戰鬥思路傻逼,會導致軍隊戰鬥力也上不來,當屁股決定腦袋的時候,上頭的長官大批是豬,而且國民黨喜歡陣地戰,大規模,不知道蘇聯人最喜歡炮海戰術加坦克嗎?在1945-1980這蘇聯虛弱前的時代里,如果真發生了點什麼,中國將會成為美蘇兩國間最大的局部戰場,噢,它還因此沒可能有原子彈呢,美國不讓的,當美蘇的原子彈氫彈引爆場倒是很可能,兩彈一星不可否認是中國能在政治上獨立於美蘇兩國的最大法寶。
所以,紅色教材確實造假厲害,但是一味以蔣公個人或者國民黨高層的觀念什麼的來想像1945至現在的發展,幾乎是做夢的。當時的社會形勢下,國民黨如果真一統中國了,那不過是中國近代以來災難的延續罷了。沒有公知說得那麼好,也沒有教科書宣傳得那麼差。今人借民國之酒澆天朝之塊壘罷了。
「國學家崇奉國粹,文學家讚歎固有文明,道學家熱心復古,可見於現狀都已不滿了……但我們也都像古人一樣,永久滿足於「古已有之」的時代么?神往於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以上摘自我們初中課文:魯迅先生的《燈下漫談》,如果不是題目補充,差不多早就忘記了,下面暫且用這段話做引子,回答第一個問題。【何以這兩年產生了民國熱?】
魯迅先生說,這是因為「不滿於現狀」,但不是所有普通人不滿於現狀都會「貴古薄今」,不說民國,就當下農村40歲以上的人能背出來朝代歌的都寥寥無幾,更別說對曾經的「盛世」有什麼見解了,不過是電視劇里渲染出來的「康乾王朝」罷了。所以,先生筆下懷古的並不是普通勞動人民的大多數,而是,國學家、道學家、文學家,那麼,我們當下「熱民國」的是哪些人?他們對民國了解多少?又是怎樣的不如意現實讓他們想念起了民國呢?
我覺得這與近年來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的膨脹、城市化進程,關係重大。
我也不想用什麼民國大家的作品讀過幾個來諷刺這些人,大概和我室友一樣看過《民國的一百個女子》的比較多吧,但「知識青年」不再謳歌田園牧歌,而是嚮往民國的大都會的繁華、渴望獨立自由人格、嚮往現代生活方式,這怎麼看都是一種進步,不應該被嗤之以鼻。
先來看一組數據(來自教育部網站)
暫且認為這份表格屬實,也就是說2010年,起碼全國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孩子接受過高中教育,這基本意味著接近百分之九十95後的孩子在十八歲以前是不用參與社會勞動的,從農業社會的八歲開始下地幹活到現在的十八歲,何況這些人中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可以繼續讀大學,延續青春的夢。在夢中,我們努力讓自己和現代文明融為一體,我們聽著別人成功的傳說,幻想著有朝一日大展宏圖,可以靠自己的實力掃除一切障礙,照顧父母,幫助兄弟姐妹,不要說你沒有這麼想,我接觸人中,渴望「讓親人過得好」絕對是大多數中的大多數。然而,在你高中畢業,或者離開大學校門的那一刻,可能夢也該醒了。
講一個普通女孩
我第一份工作,基本就是日復一日的複製、粘帖,每天上百篇的產生著網路垃圾,不知道自己工作能有什麼狗屁價值。只有月末的1800塊是實實在在的。同事中的一個小姑娘,別人問她為什麼總在外面吃飯,在家裡做不是更省錢嗎?她說,家裡只能放下一張床。就這樣,她同學到西安找工作,和她住一起,房子里沒暖氣,半夜兩人掙一床單人被子,當我聽到的時候,說可以幫她從家拿一床被子,她說,不用,因為她的單人床放不下兩個被子。
就是一個這樣普通的姑娘,在去年元旦在淘寶千挑萬選買了一個果盤給她姐姐,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突然醒悟,哦,每一個有生活情趣的人家裡都應該有一個果盤,一個花瓶的。也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陝北姑娘,她喜歡髮釵,喜歡詩詞,但怕別人笑,只能時不時在空間拍兩張釵子照片發表兩首詩詞。她也喜歡旗袍,但總覺得現在只有服務員穿的東西自己穿不出去,她也喜歡漢服,總是穿些顏色素雅的寬袍大袖,她給我看她的畢業照,穿著民國的女學生服……
同事作品半首,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我想這大概就是我所遇見的許多文藝女青年中的一個,許多熱愛國學、熱愛民國的人中的一個。在學校的書中見到了黃金屋,見到了顏如玉,現實中卻是卑微著、憋屈著,想像著什麼時候可以活出丟了的自己。我想,之所以我們坐穩了奴隸,還在熱民國,是因為,我們當下的青年,絕大多數青年,與魯迅時代不同,不是社會的精英時代的弄潮兒,不能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見識了「人應該怎樣活著」,卻又不得不機械般點擊著滑鼠。留下一個失去知識分子身份的知識分子模樣,沒有能力把自己融入消費社會,只能在業餘時光里,殘守殘守知識分子的迷夢。
接下來回答題主第三個問題【為什麼是民國?】
小時候父母買給我不少兒童誦讀的唐詩,特別嚮往唐朝的生活,或「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或「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否」,或「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那時,我不知道民國是什麼東西,電視上的十里洋場更離我天高地遠,遠不如唐詩里親切。因為我生活的環境是這樣的:
窯洞長大的孩子村裡也有小河和南坡小孩子總是在羨慕別人的同時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窘境,儘力去想自己擁有的美好事物。或者說,當一個人面對殘酷或者無聊的現實時,誰心裡不渴望點兒浪漫主義呢?我總不喜歡告訴人,那些寒冷的冬天,我幾個月都是哭著洗手,夏天夜裡屋子裡爬滿黑豆蟲,只要猛地一開燈,目之所及,滿眼都是。更不願提及秋冬春三季的菜都只有白菜、蘿蔔和山藥蛋子,我所能說的,只是你我想像出來的冬暖夏涼,山清水秀以及院里那十幾種果子樹和紅滿山坡的酸棗。
前些天有朋友考我,說我們九零後也接受過社會主義教育,看我還能不能想起來,除了《金色的魚鉤》,《豐碑》等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的課文,其他我完全想不起來了,翻看現在小學生六年級語文書目錄,《為人民服務》映入眼帘,我竟然完全不記得自己學過了,在一個有上千人的群里問誰還背的下來,竟已無一人。
而我清楚的記得郁達夫《古都的秋》,記得「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因為曾經有無數個日子,坐在陽光下的塵埃里,看著掃帚雲,看著一群大雁,複習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這些與自己經歷相關的文字,我們都記得。
曾在我學生中做過一個實驗,看他們喜歡哪些曾經學過的文章,朱自清的《匆匆》以絕對優勢奪冠。
我們不會忘記切膚的痛,不會忘記生命里溫暖的瞬間,不會忘記永恆的生命、時間和美好事物,我們唯一想忘卻的是日復一日的艱辛和平庸。
所以,青年愛死了電影中蕭紅那句「想怎麼活,就怎麼活」,那是自由啊,是人人嚮往的自由。
可是,真如她所願嗎?且不說在蕭紅筆下,那些命如草芥的百姓,那些臍帶還沒剪就被開水燙死的嬰孩,那些不聽婆婆話被打死的童養媳,單說蕭紅,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她真的活出自己了嗎?被遺棄在旅店差點被賣做妓女,孩子出生就要立刻送人,身體調理不好英年早逝,這是她想要的活法?不,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張愛玲這種大家閨秀,《青春之歌》的林靜道,《月牙兒》中的韓月容,生活在民國的她們,因懵懂的少女情懷走出封建家庭,可是一個沒有工作可以提供給她們的社會,能有多好呢?
哦,你或許會說,自己愛的不是民國的佳人,而是才子。
才子也要衣食住行啊,你只看到徐志摩風流瀟洒,就不想提他為了生活兩地奔波命喪天涯嗎?以及你覺得從現在百分之八十七的高中畢業生和在民國屈指可數的識字人中,哪個群體更能出才子呢?歷史總是在前進的吖~雖然,也有例外,比如……
然而,這種倒行逆施,畢竟不符合歷史的進程吧……
所以,我覺得之所以選擇熱民國是因為民國比「古代」更符合我們的浪漫想像了。
電視劇中的民國,基本只演有了大城市,大資本家的生活,而近幾年,連普通縣城也城市化了,大多數年輕人有了城市生活,有了基本的城市設施,但這種生活可能是以辛苦的勞動和高度的精神壓力為基底的,是人們不願意談及的「平庸日常」,而08年以後,網路普及,普通人也可以在網路上有一方自己的精神家園,自己的城市生活沒什麼可炫耀的,只能藉助民國的知識分子來假裝自己的愜意,大概就像我小時候假裝自己是古代的地主一樣。
最後的問題【民國真有那麼好嗎?】
我不知道在別人的描述中,民國是多麼好,只說點自己的家的事兒吧。
我從小跟著奶奶,她是上世紀20年代生人,也算有一部分民國生活吧?如果有人覺得不是國統區不算民國人,那我就只能手動斜眼了~
我大爺爺當民兵抬傷員的時候犧牲了,大奶奶另嫁,留下我一個體弱多病的伯伯(直到後來的後來,烈士政策落實,每月50塊撫恤金,大奶奶才回來),三爺爺在陳賡的部隊,常年不在家,家裡孤兒寡母也要照顧,全家的重擔在我爺爺一個人身上,挑著扁擔出去賣雞蛋,回來從鄰市挑上一擔鹽,這樣繁重的勞動使得我父親才兩歲,爺爺就去世了。現在很難想像那個交通工具全靠兩條腿的年代吧?這樣的民國你要嗎?
看不少人在知乎說自己祖輩是地主,被抓壯丁後,在國共兩頭撈好處,當然,這個解構革命的年代,大家當消遣看了,但是我第一次聽同學說他父母家都是地主,從來吃白面,玉米面是什麼味都不知道時,我心裡滿是「階級」,因為自己的父親,沒有紅薯吃,在高考的考場上餓吐了,吐的只有水。所以,民國的好,也只是民國的北上好,民國的資本家統治階級好,蔣委員長府上燈火通明的時候,全國得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人用不上電吧?
小時候,家裡只能收一個台,颳風下雨只有滿屏雪花了,當然刮斷了電線更是常有的事,家裡一年有小半年時間是要點煤油燈的,從城裡回來的姐姐說她家有十幾個台,當時覺得我要是她,肯定幸福的暈過去~如果再有人叫囂民國時期的上層階級好,那麼,我們就用時光機把他送回十年前用兩兆的寬頻好了。
(這麼大的話題,根本駕馭不了,但受好友邀請,只能信筆由韁了)民國熱, 是對民國精英圈子生活的無限放大和時間上的濃縮, 好像, 總是那麼溫潤, 進步,和風雲. 民國時期的人均預期壽命和識字率,應該是兩個有說服力的指標,一說前者只有35歲,惜找不到足夠多樣化的信息來驗證. 可能的情況是,全球人民在20年代到40年代的民生,比起現在來說,都差的太多.
你談戀愛,後來感情分裂分手了,然後再談戀愛,這次比較成功你結婚了。但是結婚後你和愛人遇到感情問題,生活陷入泥潭。這時候你回憶上一個戀人的好,可是這對你眼前的感情問題有幫助么。
你們這屆學生是我帶過最差勁的了,想想上一屆那批學生,嘖嘖。。。路過,隨意感受一下。
頭腦簡單的人大概是這麼聯想的吧:
民國時代是蔣介石的國民黨執政——蔣介石內戰失利後國民黨逃到台灣——台灣在國民黨的經營下經濟民生政治等進步挺大(前不久還美國免簽了)——如果蔣介石沒有戰敗,大陸就會是台灣今天的樣子——這麼說來民國時代的中國也不會太差嘛……
這個思路不是我杜撰出來的,現實真有人是這麼個想法。腦子更灌水一點的,則是幻想抗戰失敗,中國是日本的一部分……
根本來說還是對現狀不滿,找個精神上的寄託。我們現在理解的民國不是最真實最具象的民國,是我們主觀認為的民國,現在的思想代入那個時代,會自動的補齊那個時代的缺陷,造成一個虛幻的民國,我們喜歡的不是那個時代喜歡的是按照我們的想法來過的生活,真正回到民國,現實就會狠狠的捅你一刀,而你還不能反抗。
經歷過民國的,不想再回到過去。王蒙和竇文濤談過,王蒙是過來人,有些道理。
1.民國是一個據我們不遠的亂世,這種時代各種類型的人都能登上歷史舞台,可以說「百花齊放」。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總是會憧憬亂世里的更多的可能。2.民國時期的精英們大多已經故去了,有些牽連的傢伙們也開始「封神」了。3.廣電對於文藝作品、尤其是影視作品的管制比較嚴格,很多題材是不能放在現代拍的,所以只能移植到過去,只有民國時期的違和感會小一些。
所謂民國,是公知口中的民國,不是真正的民國。
真正的民國如果好,就沒有人革命了,去讀讀老舍的《駱駝祥子》吧,看看民國人是怎麼生活的因為試圖輪流坐莊的自由派們因為自身資源和執政能力所限,沒有辦法為民眾描繪一個美好的未來,又要離間民眾和現政府,所以只好玩復古的把戲。
民國沒有那麼好,時代總是在進步的,雖然往往是這邊前進個三步、那邊又倒退個兩步,但整體來說還是往前進的。只是道路有時平順寬直,有時崎嶇顛簸,當顛簸時人們就會懷念過去某一段相對平順的時期就是。
我想來更深入討論一下第一個問題:「何以這兩年產生了民國熱潮?」
我過去也奉魯迅這段話為金科:「都像復古家一樣,不滿於現在,就神往於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麼? 」好端端的為什麼要老是回頭看呢?真要復古,都當野人不就得了?於是讀古書時,對於當年儒家言必稱堯舜這事感到非常迂腐。
但隨著年歲增長,閱歷漸多,對於一件事情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我慢慢體會到,許多崇古的人不見得心裡就真的認為古時候比現代好。我雖不崇古,但對崇古之人的心情頗能理解。人之所以崇古,可以從兩方面來說:
- 托古喻今
人們對於熟悉的東西容易感到安全感,對於全新的事物則多半躊躇不前。許多人想要改革,想要推動新的觀念,但觀念太前衛又不被社會接受,怎麼辦?把自己的理念包裝成古已有之的想法。孔仲尼和康有為屬之。
春秋時代行的是霸道,但也因此諸侯征伐,戰事不斷。孔仲尼想要終止這種禮樂敗壞、諸侯相傾的亂世,他提出了「仁義思想」。可是行仁義有什麼好處?對諸侯王而言,行霸道、舉兵戈,這作法不乏成功先例,但行仁義搞不好像投石入水,噗一聲就沒。於是孔仲尼托古,說堯舜時代就是行仁義,大家安居樂業,世界大同。畢竟千百年前的事了,也都死無對證。
康有為是近代托古改制的又一個例子。清末有國學、洋務之爭:一批讀書人認為不引洋務變法,國將必亡;另一批讀書人卻認為引了洋務棄了國學,中國不再是中國,人還沒亡你你自己就先亡。康有為為了推行自己的理念,於是把「民主平等」的觀念硬是套入儒家經典,並撰寫了《孔子改制考》等書。雖然書中不乏穿鑿附會之處,但對於孔仲尼改革者形象的建立,我認為不失有幾分真實之處。
- 以古諷今
另外一個崇古的原因是以古諷今。為什麼要以古諷今呢?因為今日的時政或社會是不允許直接嘲諷的。
台灣在上個世紀九零年代流行包青天,拍了兩百多集,幾乎家家戶戶到了晚上就是打開電視看包青天。為什麼包青天這麼流行?因為社會充滿不公不義,人們不相信司法,卻也無能為力。於是將理想投射到戲劇裡面的包青天,希望有這麼樣一個明察秋毫、公私分明的人物出來主持公道。報章雜誌討論包青天裡的劇情,說權貴犯法與庶民同罪,大家都知道背後的意義,卻又不說破其中的奧祕。
所以,民國時期真的沒有那麼好,之所以有民國熱潮,純粹只是人民心中有所不滿。如果百姓安居樂業,平等自由,努力就能出人頭地的話,沒有人會懷念前朝的。民國到了抗戰結束後,在國民黨的治理下簡直一塌糊塗,官員貪腐成風,百姓民生凋敝,國民黨不思改善,卻不停打擊異己,箝制言論,一黨獨大,空有民主之名而無民主之實。當時許多輿論都做出了嚴厲的批判,有圖為證:
可見當時的民國是在開民主倒車,民國熱潮實無道理。成天嚷著魏晉遺風的,也不會喜歡成天嗑藥(五石散),成天羨慕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也不會想像到種地是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只不過是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將一切的過去都在腦海中美化過頭了。
四個字:厚古薄今就跟古代動輒就說堯舜禹一樣。別看你們都對本朝看不慣……過上個百十年,論壇上咱們時代的粉照樣少不了。
如果民國【真的那麼好】,老百姓就不會造反,共產黨就不會勝利了。
為什麼很多人懷念民國?
1、他的家族或他本人的秉性,是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模式的受益者;2、裝逼。雖不屬民國模式的受益者,但粉民國會顯得很「高端」;3、對當下不滿。推薦閱讀:
※諾曼人統治英國與滿人統治中國,性質有何異同?
※蘇聯解體,中國起了什麼作用?
※如何客觀評價當年的土地改革?
※古代皇帝的禁衛軍戰鬥力到底如何?
※美國人眼中的台灣人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