饃和饅頭到底有沒有區別?
我和同學們因為這個問題爭論不休!有人說是方言差異,有人說饃是饅頭的一種。。有人能知道這個問題答案么。。
在晉南,饃是一類食物的總稱。包括所有用麵粉製作的,便於攜帶和食用並且不帶餡的食物。包括蒸的餛飩饃,juan gao饃(此處為方言音),層層饃(就是花捲),炸的油饃,自己烙饃,煎饃,烤的火燒饃。
饅頭一般是指帶有蜂蜜、糖之類餡料的點心。(二次修改:在我有限的記憶里,晉南出現饅頭應該是這些年的事,見於各類飯館中的點心饅頭,包括金銀饅頭之類的。在這之前,今年應該是沒有饅頭這種說法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種饃,跟西方那一套結合得十分密切,大概能有中型披薩那麼大,混入花椒豆子等,用筷子戳出均勻的小孔。這種饃比較大,一般人很少一頓能吃一個的。小時候食量最大的時候,一頓能吃一個,一直很擔心,有一天我肚子大到得把腰帶系在胸前。對了,這種饃,叫起蛤蟆饃。我們那裡的習慣是饅頭是饃的一種。關中地區人稱做熟的沒有餡料的、不用水煮的麵食主食都叫饃,饅頭叫做「蒸饃」,燒餅叫做「烙饃」,油餅叫「油饃」等等。饅頭即「蠻頭」,長得像禿頂的腦袋一樣的叫饅頭,好像這個全國比較統一,只是有些地方有餡有些沒有。元曲中就有「饅頭」的說法,比如佚名的《商調·梧葉兒·嘲慌人》就有「瓮來大肉饅頭」的說法。饃字和「饅」字不同,既不見於《說文》、《爾雅》,也不見於《康熙字典》,看來是近代才出現的字,古字可能是另外一個,具體是什麼還不清楚。
食物和故事:一生中不可缺席的思念
▲捏花饃
陝西的美食,
似乎把技能點都加在了主食上。
陝西,這個地方的菜系大多隨意和簡練,卻在麵食上發掘出了許多奇特的品種,「花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食物,是藝術,更是陝西人一生中不可缺席的思念。
▲祖孫一起捏花饃成為陝西人的獨特童年回憶(圖:ZOL)
「花饃」,其實就是花樣饅頭,本質是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
星移斗轉,歲月悠悠,精緻的花饃在一代代農家主婦的巧手捏制當中,已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印記。
▲調色(圖:中國民俗攝影會@張跟慧)
愛她就送她花饃
有花饃就有幸福
花饃通常出現在傳統的春節和婚慶嫁娶上,貫穿了陝西人平凡而隆重的一生。
▲細膩精緻又色彩繽紛(圖:布蘭卡論壇@玻璃人)
早在男女青年初訂秦晉之好時,就要互送花饃表達愛意,通常女方送魚,男方送虎。
談成結婚的筵席上,主人家還要給客人送自家做的各式各樣的花饃,有上百種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並不拘泥於形式。
▲眼睛滴滴轉的小老虎(圖:ZOL論壇@誰動了我的北)
等到小兩口生子滿月時,娘家和眾親朋就要送「圈圈子」,就是用面作的項圈,上面裝飾著各種花草圖案,意思是要套住這小寶貝的生命,讓他(她)得以健康成長,其功能相當於盛行於中國各地的長命鎖。
孩子滿百日、周歲時,又要送「貓饃」、「虎饃」,意思是讓貓、虎護衛著孩子病毒邪魔不得近身,真是萌萌噠。
源遠流長的一團面
花饃代表我的心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最初,是民間祭祀活動中用作替代宰殺牛羊等動物。
陝西花饃又稱禮饃、面花,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一帶,被評為「秦藝六絕之一"。
▲壽星點紅(圖:網路)
▲是不是隱約看得出饅頭的輪廓?(圖:網路)
陝西花饃是麵塑藝術的代表之一,它的花飾以花鳥魚蟲、蝴蝶、蔬菜、水果等萬物生靈為主,表達對祖先的祭祀、老輩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豐富內容。
春節時期多做棗花饅頭,象徵幸福與多壽。
斗舞不如斗手巧
一雙巧手的創造力
製作花饃也是女紅比巧手的方法之一。製作過程沒有測量標準,全憑經驗去掌控,只有那些閱歷豐富、技術高超、心思細膩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又不變形的花饃。
▲陝西咸陽花饃老藝人楊淑蘭(圖:陝西傳媒網)
製作工具都是手邊的普通物件:剪刀、梳子、筷子、勺子之類的,關鍵是一雙巧手的創造力。
而和面、蒸饃的火候都有講究,任何一個環節上出了問題,都會嚴重影響質量。
▲一雙巧手的無限創意(圖:陝西傳媒網)
磨面要選用上好的小麥,講究「隔年麥子 頭籮面」。然後用清水淘凈,把濕麥裝在口袋裡窩幾天,讓干麥均勻地吸收一點水分,倒出來再細細揀一遍,才能上磨。只取頭籮二籮白面,晾乾備用。
和面也是做面花的一個關鍵環節。酵大了,饃蒸出來便會裂口;酵小了,沒楞沒角,蒸出來的形象不豐滿。
捏花饃 迎新春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
年末歲初,家家戶戶開始精心準備新年糕點。無論是北方的花饃,還是南方的煎堆,一定要做得好看又好吃,和鄉親鄰居互相交換,才喜慶又吉利。
人與人之間互動互愛的淳樸傳統,就是幸福年味的來源,你說對嗎?
▲奇思妙想(圖:布蘭卡論壇@玻璃人)
▲八仙過海(圖:ZOL論壇@誰動了我的北)
紅彤彤的福字貼上了花窗,紅彤彤的辣椒掛上了白牆。紅紅火火的光景伴著春來到,喜壞了的巧媳婦忙著捏花饃。捏兩個面魚兒預示慶有餘,捏三個大壽桃獻給老婆婆。小娃娃爬在身上又喊又撒嬌,捏一個小兔兔伴你快快長。
按照習俗,從小年開始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開始蒸制花饃。
花饃要趁熱吃
透人心脾的麥香味
花饃在城裡是當作藝術品來陳列的,在農村可是當作主食來吃的,能夠拿來做花饃的麵粉都是農家自己當年生產的優質上等白面,絕不摻雜亂七八糟的增白劑、光滑劑之類的。
剛出籠的饃有一種透人心脾的麥香味,平時不做成花饃空口都能吃幾個,如果做成花饃,再就著紅艷艷的油潑辣子吃,味道香得呀聞著都讓人垂涎三尺!
▲饃花(圖:紅動中國)
▲蒜香炒饃花(圖:來源網路)
▲涼粉炒饃花(圖:nipic)
▲石子饃(圖:來源網路)
▲豆花泡饃(圖:食色@蘭小姐的素奶館)▲臊子炒饃花(圖:紅動中國)
風俗代代傳承,節日五彩斑斕。花饃最讓我們陶醉的,不只那樸素又奇巧的妙思,還有製作者那濃濃的情誼。
時常感激著那些經意或者不經意的善意美好,讓人發現生活中還有動人的一面。
饃是饃 饅頭是饅頭
白饃,黃饃(至少河南某些地區這麼說)饅頭,窩頭(北方大部分地區這麼說)所以還是有一點區別。
俺是是關中人,覺得一樣一樣-----------------------補充---------------饃比較方言饅頭就正式點
饅頭其實是日語裡面包子的意思,請看中華小當家第36集
然而大家都知道,饃有一種兩棲動物的內涵,所以饃和饅頭的區別就是呱和包子的區別。在河南,饃可以指代好幾種不帶餡兒的麵食,饅頭只能指代圓形或者近似方形的蒸熟的麵食,而且也不帶餡兒
在我的方言語境下饅頭是饃的真子集饃是一個大的統稱,像饅頭、包子、花捲、烙餅、油餅、韭菜盒子等等都屬於饃饃
饅頭是一種食物,膜是一種信念
河北一般圓的稱之為饅頭,方的稱之為卷(一聲)子,統稱為饃饃,亦稱乾糧
在安徽沒區別,只是皖北更喜歡稱饃,覺得饅頭是書面的稱法
山東表示沒有區別(^_^)Y
南方的沒有區別吧
豫北口語並不說饅頭只說饃,就是球/塊狀蒸熟的無餡料發酵白麵糰,書面語說饅頭也指的是前述的饃的意思。不過小學時期查過字典,饃解釋為白麵餅,倒是照應上了「羊肉泡饃」之饃。
我就看看,不說話。
對於我來說 饃饃是口語 饅頭是書面語 或者對他人說的
東北人表示沒聽說過饃,但乾糧都叫餑餑
河南人把很多東西都稱作饃,直接以饃命名的食物就不少,比如白吉饃,月亮饃,烙饃等。還有很多也被算在饃當中的食物,比如花捲,糖包還有題主問得饅頭。甚至有的地方把窩頭也可以稱作饃。
從上述「饃」概括來看,河南地區「饃」是一大類以蒸或烤的方法製作的麵食的統稱。
饅頭指的就只是「蒸制的團狀發麵」,可以帶餡兒,也可以不帶,通常不帶。
至於饅頭和饃的區別。很明顯,「饃」是包含「饅頭」這種食物的。但是,由於一般大家食用的是「饅頭」,所以一般也不做細分。在鄭州不特殊說明的情況下,饃和饅頭基本上是可以通用的。比如去饃店給老闆說要兩個饃,如果你不多說,他不多問,那你買到的一定是「饅頭」。當然,也有精細的老闆專門問問你是要花饃還是白饃。大概是因為歷史淵源不一樣。大概可能也許是因為饅頭是諸葛亮同志而出了名…所以就不一樣了……
推薦閱讀:
※很薄的衣服起靜電怎麼辦吸在身上怎麼辦?
※如何去掉臉上的痘痕?
※為什麼襪子總會丟一隻?
※怎樣清洗不鏽鋼電水壺的水垢?
※貓一定要吃貓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