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索菲亞·科波拉執導的電影《牡丹花下》?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戛納在知乎,更多「戛納電影節」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牡丹花下」,索非亞·科波拉大概除了「迷失東京」再也拍不出一個哪怕是正常一點的電影了。

影片處處用力,但仍然一盤散沙。

一個傷兵闖入一個女子學校所引發的人性故事,拍的窮形盡相。做好了該片可能平庸的準備,但沒想到平庸都是誇獎它。


女校里突然來了一個受傷的士兵,所有女老師和女學生們就即刻被點著了一般,紛紛大獻殷勤、互相爭風吃醋——聽起來是不是很像起點文學裡頭直男寫的意淫爽文?這卻是一位出身名門的女導演索菲亞·科波拉(《教父》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之女)的最新作品。

彷彿落入伊甸天堂

代入想想是不是很痛快:7個女人為了你而爭寵,有的噓寒問暖,有的投懷送吻,有的以身相許,有的故作矜持卻早已芳心蕩漾……

喂喂,醒醒吧!你知道這個士兵後來什麼下場嗎?

先不告訴你,自己去看電影。

《牡丹花下》海報

這部電影叫做《牡丹花下》(The Beguilde)。在今年的戛納電影節,索菲亞·科波拉憑藉該片摘得了最佳導演獎,也收到了很多爭議——在一些人眼裡,索菲亞·科波拉始終是太膚淺的。

從一個拍出《處女之死》、《迷失東京》驚艷影壇的小女孩,到步入中年的一位手握豪華卡司和資源的世界名導,人們知道她不是沒有才華、更不會質疑她的審美,但更期待她的突破——比如像其他有野心的女性導演那樣挑戰一下沉重題材,表現一下戰爭的殘酷,或者至少挖掘一下人性的暗面什麼的。

但她似乎向來志不在此。她仍在不斷重複使用少女視角來敘事。

索非亞·科波拉過往作品《處女之死》、《迷失東京》、《在某處》、《絕代艷后》

這次的《牡丹花下》也是如此。故事改編自1965年一部以美國內戰為故事背景的小說《A Painted Devil》,在此之前已經被成功改編過一次,來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1971年版《牡丹花下》。

1971版《牡丹花下》劇照

而科波拉拋棄了前作的成熟男子視角、切除了涉及種族壓迫議題的黑人女僕角色,仍選擇採用女性視角,聚焦於表現不同年齡層三位女性處理慾望的不同方式。

故事伊始,一位「采蘑菇的小姑娘」在荒林中偶遇一位科林·法瑞爾飾演的負傷的北方士兵,躺在樹下奄奄一息,於是小姑娘把士兵帶回了自己所在的寄宿制女校。兩位女老師和其他幾位女同學在一開始是驚慌的——北方士兵屬於敵軍,意味著潛在的危險,但仍出於善意收留了他、為他治理傷病。

傷兵在野外被小女孩發現

不過一周時間內,幾位不同年齡、個性的女性對士兵的態度從害怕好奇參半漸漸轉變成了關心愛慕,甚至佔有慾相互嫉妒

因為戰亂而長期圍困在女校一方小小的、隔離於世的天地中,女孩和女人們突然面對一位男性的闖入,不可能不在心中激起漣漪——壓抑的慾望被喚醒了。

處處暗通款曲

連時刻提醒著所有人要剋制、要警惕的女校長(妮可·基德曼飾演)都不得不以十分的剋制力來控制自己的情慾——殊不知慾望總是越克制越產生張力:

在為昏迷中的士兵擦拭身體的一場戲裡,妮可的肢體與氣息表演非常精妙,值得留意

更不用提其他涉世未深、城府尚淺的女孩們在士兵面前幼稚地爭先表現自己、吸引關注的那種過於明顯的示好——愛麗·范寧飾演的大膽而叛逆的少女甚至趁著夜間所有人聚在一起禱告的時間,偷偷跑進士兵的房間給了他一個吻。

偏偏男主角又是個來者不拒的典型渣男——在傷病中處於弱勢的情形下,為了爭取到對自己有利的照顧和幫助,他對每一個女孩都施以溫柔和注視、用甜言蜜語讓每個人都誤會自己是最特別的那一個。

士兵向年輕女老師表達愛意、許下承諾

貪心究竟是一種聰明,還是愚蠢?女人間的嫉妒終究爆發、士兵八面討好的小伎倆最後還是毀掉了他自己。

劇透:士兵被女校長施行了「閹割」——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看了電影你就會明白。

這個動作直接導致了片中兩性權力天平的兩次大變動,最後的主控權還是回到了以女校長為首的女性們手中。

一切又回歸平靜

影片時長很短,但花了不少筆墨來渲染女校中與世隔絕的生活:她們養雞、采蘑菇、干農活,幾乎自給自足;女校之外就等同於危險,就連名義上要保護她們的南方軍人卻也藏著男性的企圖——這種隔離和孤立的處境,在故事中自然要用戰爭來解釋,但在和平年代裡、在今天,女性的處境又是否全然不同呢?

南方巡邏隊士兵們在女校門外逗留

外面的世界從來沒有太平過,自由的代價對女性而言總是高過男性。每每有針對女性的性侵、暴力事件發生時,社會總是教育女性要自我保護、或是依附於男性的保護:夜間不要外出、衣著不要暴露、個性不要太出挑,總之不要招惹任何麻煩,就像本片中女校長告誡女學生們的那樣,要學會「面對世界的誘惑和紛擾」,選擇「過一個平靜而幸福的一生」。

女校每晚的集體禱告時間

在影片里,當士兵的存在威脅到女孩們的安全時,她們準確地判斷出,外界的幫助是不可靠的、只有依靠自己內部的力量解決問題保護自己——也許這才是這部電影之所以可以稱得上女權的原因:這終歸不是一部講述女性復仇的電影,復仇並不女權,在暴力上贏過男性也並不女權,而在兩性權力的博弈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才是女權。

——比如正視並接納女性自身的慾望。

劇情反轉之快出人意料

在士兵無法接受自己被「閹割」的現實(再強調一遍,不是字面意義上的閹割)、被激發出惡意、突然翻臉、形象大反轉之後,克莉絲汀·鄧斯特飾演的年輕的女教師仍不顧一切地與士兵發生了性關係。

這是一次自由意志的爆發、對控制欲旺盛的女校長的反抗、以及對長期自我壓抑的無形操控之手的反抗——看起來是一時衝動、甚至毫無道理,但卻實為一種必然——有壓抑就會有爆發。

煎熬中的年輕女老師

國內許多人評價片中的女性角色總是莫名地突然發春——就好像「發春」是一件很可恥的事。

我忍不住試想,如果故事換成一個女性偶然闖入了7名男性聚集之處,男性之間為了她而激烈競爭起來,或者主動與她發生性關係,大家又會怎麼說?

只會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吧,因為男性的慾望歷來都是被認可的,而女性的慾望則是於人於己都不可以承認的;因為女性被視作慾望的客體如此之久,以至於「主動」和「發春」都是羞恥而可笑的。

對於本片,另一個主要的質疑是,原故事中戰亂帶來的恐懼被弱化、連南北戰爭背景中的種族問題都不再費任何筆墨——這樣的改編是不是太避重就輕了?

1971版《牡丹花下》中的黑人女僕角色

取決於你如何衡量輕與重。戰爭和種族矛盾固然是重要的話題,但我不認為男女之間的權力關係這樣的話題就不值得探討。

我推薦這部電影的理由有三個。

一是表演,每個人都用短短90分鐘的群戲,在各自角色有限的發揮空間里,表現得無可挑剔;

二是攝影,由《一代宗師》攝影指導菲利普·勒素掌鏡,全片採用自然光拍攝,尤其晚餐場景對燭光的運用之美讓人聯想到庫布里克神作《巴里·林登》;

三,最重要的一點,恰恰是許多影評人最為詬病的一點——太輕了。

科波拉大約個性如此,她不像其他人談女權時那樣苦大仇深、一臉嚴肅,她用一種幽默玩味的審視眼光打量著她鏡下的每個女性,有尖銳的自嘲也有溫厚的憐憫,輕巧而不費力。

索非亞·科波拉與片中女演員的合影

如果說舊版《牡丹花下》以懸疑驚悚的類型手法取勝,拍出了情節緊張刺激的兩性角力故事和復仇的快感;那麼科波拉版《牡丹花下》則用更加現代的女性視角,塑造出了多個鮮明而頗有現實意義的女性角色、和一出精巧的幽默戲劇小品,同樣值得力薦。


《牡丹花下》這部羞羞的小電影,還挺刺激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出自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的《牡丹亭》。

其實想想古人也是蠻厲害的,自己風流不羈也就算了,卻偏偏能把自己聊騷的這種事情說的這麼文藝,也是沒誰了!

那麼在牡丹花下死到底是個什麼感覺,請看下面這部電影。

2017年戛納電影節開幕影片——

《牡丹花下》

The Beguiled

《牡丹花下》這部影片出自教父之女索菲亞·科波拉之手,索菲亞也憑此奪得了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

順便說一下這是今年戛納電影節最受外界爭議的一個獎項。

《牡丹花下》改編自托馬斯?P?庫里南創作於1965年的小說A Painted Devil,1971年已經拍過,當時的男主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1971年的老版又名《受騙》,當然它還有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片名《 獨行俠勇闖美人關》。

老版《牡丹花下》講述了一個男人和五個女人的故事。

靈氣小蘿莉,清純女教師,中年少婦,早熟少女,曖昧女僕……

而在索菲亞?科波拉去年重拍了一遍這部《牡丹花下》中,女性人物增加到了7個!

都說一群男人和一個女人被困在一個孤島上是一個幸福的故事,而一個男人和一群女人在一起卻是個恐怖故事。

這句話想想也是很有道理的,畢竟。。。

俗話說是三個女人一台戲,那麼請看看七個女人同台的氣場!

卡司超強有木有!科林·法瑞爾,妮可·基德曼,克斯汀·鄧斯特,艾麗·范寧。

妮可基德曼,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女演員、75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

克里斯汀·鄧斯特,童星出身,在《夜訪吸血鬼》《小婦人》她都有精彩的演出。

在2002年,鄧斯特便入圍了人物雜誌「年度50個最美的人」及「25歲以下最火的演員」。

艾麗·范寧更是美國女演員中「從小美到大」的業界典範。

1971年老版《牡丹花下》演繹了渣男玩轉眾多痴情女的男人夢想。

而科波拉的《牡丹花下》,卻講述了一個聊騷男人誤入險惡「溫柔鄉」的最後慘遭毒手的故事。

兩代導演,不同的男女視覺,演繹了不同味道的牡丹花下。

美國內戰期間爆發了南北戰爭,而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美國南方。

在樹林里撿蘑菇的小蘿莉瑪莎看到了一位受傷的北方士兵,士兵名叫約翰·麥克伯尼(科林·法瑞爾飾)。

小蘿莉好心的把他帶回了寄宿學校。

在這個南方女子寄宿學校里,有三位女神和四個小蘿莉。

妮可?基德曼飾演的校長瑪莎夫人是一個識大體,冷靜、老練的高貴美艷少婦。

協助瑪莎夫人校務工作的是埃德溫娜老師(克斯汀?鄧斯特飾)平日溫娜老師都以清純知性的形象示人!她是一個對自己沒太多自信的人。

艾麗·范寧飾演的艾麗西亞,是一個正處在叛亂的青春期的美少女。

在北方士兵到來之前,女士們過著寧靜的生活,作為虔誠的清教徒,老師和學生們最常做的事就是祈禱。

看著學生帶回來的這個北方士兵,瑪莎夫人本來可以將這個北方士兵交給巡邏隊。

但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她們不忍心讓這位士兵血盡而亡。

於是她們合計先讓士兵留下養傷,等痊癒後再上交南方巡邏隊。但為了以防萬一,瑪莎夫人問巡邏隊要了幾顆子彈。

瑪莎夫人把約翰藏在音樂室里,並親自給他換藥。

一場換藥的「濕身」鏡頭充滿了情慾味道。

鏡頭前,約翰的每一根毛髮、每一塊肌肉彷彿都在與瑪莎夫人互動,尤其是瑪莎夫人有意避開他的特殊部位時,兩人竟然都有了「生理反應」。

士兵的到來似乎給這個小團體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一時之間姑娘們都開始荷爾蒙激升。

保住了命的士兵,更是如同嘴上蜜一般討好著這裡的每一個人。

很榮幸成為你們俘虜!

善良的姑娘們,祈禱士兵早日康復然後離開。

然而漸漸的,畫風不對了……

姑娘們開始悄悄打扮,弄個別針、帶個珍珠耳環什麼的,甚至就連只有聖誕節才會帶的飾品如今也拿了出來,這一切都是為了吸引男主。

這個小小的寄宿學校開始不平靜了。

而約翰也為了保住自己在這裡的地位,確保自身的安全,開始了撩妹行動。

約翰先對瑪莎夫人下手。

他有甜言蜜語和高超的搭訕技巧,還懂心理戰術。

「因為遇見了你。」

「我南征北戰,還沒遇見過你這麼精緻的美人。」

瑪莎夫人此時內心的小鹿早已在亂撞,但她表面還是表現的雲淡風輕。

與瑪莎夫人曖昧,與溫娜老師不清不楚,而此時,竟然還有年輕的姑娘主動送吻。

對所有能下手的女性同時下手,這個男人簡直就是作死的節奏。

面對如此會撩的約翰,姑娘們都動了惻隱之心,南方士兵來了,她們並沒有借這次機會把約翰送走,而是留下了他。

瑪莎是情場上的過來人,她漸漸看清約翰真面目的瑪莎,她對約翰說:你的腿還有幾天就能痊癒,你是時候離開了。

聽到瑪莎下的逐客令,約翰暴露了本性:「真遺憾,沒法繼續裝可憐了。」

姑娘們聽到校長要趕走約翰,都紛紛表示對他的不舍。

約翰也藉機尋找能留住自己的機會。

這次他向溫娜老師表白了。

沒有和男生有過親密接觸的溫娜,一下子就與約翰墜入了愛河。

除了成功泡上溫娜,約翰還在飯桌上對別的姑娘暗送秋波。

約翰和埃德溫娜約好晚上來她的房間。

然後接下來的劇情發展走向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節奏。

溫娜老師在自己的房間梳妝打扮,只為等待約翰的到來,然而,情郎約翰卻遲遲沒有蹤影。

溫娜出門去尋找約翰,卻意外聽到了隔壁的異響。

於是埃德溫娜去推門,發現渣男正和艾麗西亞啪啪啪。

憤怒的溫娜難免會和約翰有肢體衝突,溫娜不小心推搡約翰一把,然後約翰滾下了樓梯。

約翰的腿傷複發,眾人開始了救治。

最終的結果是,約翰人沒事,但他的腿被姑娘們截肢了。

no zuo no die 說的就是這種人,不過約翰也是活該了。

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被截肢後的渣男很絕望,轉而暴怒,他搶走了瑪莎的槍。

終於,面臨危險的姑娘們做出了個決定——用毒蘑菇送他上路。

飯桌上,約翰說過幾天他就走了,不會在這待很久了。

說著說著,吃下了毒蘑菇……

寄宿學校的生活又恢復了以往的平靜,眾人抬走了約翰的屍體,然後學校的大門上掛著表示讓南方軍隊救援的藍絲帶。

索菲亞·科波拉的電影,多多少少帶有女權色彩。

美人們為了得到男人垂青明爭暗鬥互相撕咬,太像飛蛾撲火,不顧一切。

但影片最後姑娘們又手刃渣男,團結在了一起。

畢竟痛快去愛,痛快去痛,痛快去恨才是洒脫的樣子!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同樣為女導演,看她的電影感覺頗有李玉拍《觀音山》或者《萬物生長》的感覺

只要范冰冰一出場,就是各種知性美麗,人文魅力

這話用在斯嘉麗或者妮可基德曼身上一樣適用

在用鏡頭展現女人魅力與知性這一點上,無疑索菲亞是非常拿手和在行的。事實上在我所熟知的女導演中,甚至都是少有的。

除此之外,(′?ω?`)?呵呵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科波拉他女兒憑這部《牡丹花下》拿到戛納最佳導演,看完會讓人說「憑什麼啊?」

這個故事1971年就有人拍過,南北戰爭時期一個北軍的士兵突然掉進了南方莊園的女人堆里,激起各種情慾仇殺,這真真是個好題材,卻被科波拉公主大刀闊斧玩省略生生給玩壞了,只剩下寡淡、蒼白和自以為是的唯美。

電影和故事自有它們的規律,人物沒有深度沒有弧光,自然無法交代其行為的動機,觀眾自然也不會移情,這是業餘觀眾都懂的事,大導演的女兒還能不懂?看起來她就算是拍出了《迷失東京》,還是格局太小,自我太大,白白浪費一個好故事和幾個好演員。趕明兒真要說說這個題目:《論那些被電影糟蹋了的電影故事》。


當性饑渴遇上性壓抑

原創 2017-07-07 LaLa 歪電影

牡丹花下死……

本屆戛納電影節即將落下帷幕,這次展映我最關注的電影之一就是索菲婭·科波拉的《牡丹花下》。

集合了妮可·基德曼、克里斯汀·鄧斯特和艾麗·范寧三大女神,糅合被壓抑的慾望、女人間的爭鬥等種種噱頭,這樣一個講述「帥氣士兵誤入女兒國」的故事吊足了很多觀眾的胃口。

可惜從目前的場刊評分來看,《牡丹花下》似乎是撲街了。

既然目前還看不到科波拉的新片,於是我找到了《牡丹花下》的原版——1971年的《受騙》,準備一窺究竟。

故事並不複雜: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北軍士兵約翰受傷垂危,幸得南方寄宿女子學校一名少女所救。該名少女將他帶回學校,學校師生對他既驚且恐。當約翰漸漸康復,他的魅力逐一迷倒學校的女教師,因妒成恨的復仇行為一觸即發……(?豆瓣)

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風流帥氣的北軍士兵竟然是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飾演。在大多數人的固有印象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典型的西部硬漢形象:

而在本片中,他飾演的殘疾士兵是這樣的:

一個豆瓣網友評論道:「演了那麼多年的鏢客 終於有機會掉進溫柔鄉。」

不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演技是非常有保障的,這個風流成性的「渣男」形象被他演繹得淋漓盡致。

北軍士兵約翰在戰爭中受傷,躺在樹林里奄奄一息。附近的女校學生艾米在采蘑菇時發現了他,把他帶回學校。

當時正處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部女校的師生們本想把這個敵軍士兵送進南軍的監獄,但是由於女性的善良心腸,決定等約翰的傷養好之後再通知南軍。

在女校養傷的過程中,約翰的風流本性逐漸顯露出來。處於戰爭狀態下的女校師生長期過著壓抑的生活,這個英俊的士兵運用自己的魅力,將師生上下都哄得團團轉。

他先是和教師戀愛,並承諾與她結婚。

後來又被年輕的女學生所引誘。

而學校的校長,一個曾與自己的兄弟發生不倫之戀的女人,也難以壓抑自己的慾望,對約翰產生了性幻想。

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導演在這個鏡頭中的構圖與波提切利的名畫《哀悼基督》如出一轍。

聯繫影片中約翰被校長殺死的下場,導演可能是在借這一幕隱喻約翰之死的罪與罰意味。

當約翰的風流行徑暴露以後,老師的妒火大發,將他推下樓梯摔成骨折;而校長藉此機會將他截肢,這一舉動無疑象徵著對玩弄女性的約翰的「閹割」。

最終約翰被校長和艾米用蘑菇毒死,女校師生完成了他的復仇。這可能就是很多人認為此片具有女性主義色彩的原因。

性壓抑的女校師生遇上性饑渴的士兵,一方渴望愛情,另一方玩弄愛情,最終落得「牡丹花下死」的結局。

用豆瓣網友的一句話總結:這是一個南方哥特版女兒國套甄嬛傳的故事。

-End-

中國商品學會 消費者委員會轉載須標明作者及出處這裡只有大學生,和我們愛看的影評首發平台:微信公眾號:歪電影


絕對沒有豆瓣上的打分那麼爛。

但也絕對沒有戛納說得那麼好。

首先看選角,這版的選角可以說是spot on. 尤其是囧林老師,妮可,和范寧。倒不是說囧林老師有多浪,事實上他從來沒有腳踩兩隻船過,也是一位好父親,沒什麼好說的,但是他也是行走的荷爾蒙,尤其是可man可萌這種特質可以直接解釋為什麼最開始女士們願意接受作為敵方的他。

他非常適合這個角色,但是導演並沒有讓他更深度地去表現。

然後是妮可,非常非常出色。南方口音學得非常恰當(尤其是對於澳洲人來說這並不容易),不過分浮誇但又比其他女性更突出。那種嚴厲,控制欲,和在性慾面前的冷靜,妮可是個好演員。

導演對畫面等各方面的把控其實也是非常好的,IMDB上說的 a good technical director,技巧和畫面上可以說是做得非常好了,就是人物關係和氣氛並沒有特別深度地挖掘,算是遺憾。

范寧算是驚喜,一切都特別自然,而且身上自帶少女那種嬌憨,和大膽。但又在甩鍋給下士時很機智。其實是個狠角色,比校長還狠的角色。然而她的小圓臉和嬰兒肥,又那麼適合油畫,那麼具有欺騙

但同時又是最青春最美好的一個。導演其實有用鏡頭語言塑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是非常細節的東西。比如會讓女校長用冷水冷靜下來之後擺出類似祈禱的姿勢。比如總是讓Alicia塗著魅惑,並不少女的口紅。校長戰勝了性慾,而Alicia遠沒有她看上去的那麼清純美好。

最後,用這張縫裹屍布的截屏實名反對豆瓣上「這是一部垃圾宮斗劇」的言論。

這類用戶有些太以己度人了,用自己的文化去衡量一部南方哥特風電影。這些女人和後宮中的女人有實質性的區別:她們自給自足,她們的生存並不依附於任何男人。她們養牛,采蘑菇,縫紉,開學校,是這個被救的男人依附於她們,不是她們依附於男人。

她們到後來爭風吃醋,開始打扮,不過是在探尋兩性之間的吸引力,並不是要通過這個男人更好地生存。

反而是這個男人,突然戲弄起Edwina來,其實是為了利用她,繼而留下來,不被交於南方軍。

而母性,也就是這樣。看到弱小的,需要保護的下士時,她們甚至願意為了他去欺騙南方軍官,而當他變得暴力,暴躁,渴求更多時,她們殺了他。

我喜歡這部電影對雌性的刻畫,但同時這樣的卡司和導演,也還能做得更好。


爛片,建議別看。情節處處散漫沒有波瀾沒有懸念。從男主第一次開始拋媚眼就知道結局了。只不過劇情比我預想的還要輕薄,連預想的那幾個女人之間的撕逼仇殺都沒有出現。影片居然還聲稱是horror,看得都快睡著了。這種水平的集體謀殺電影往前放幾十年可能是好,這都二十一世紀了拍的連微電影都不如。


先佔坑,下個月我們集體組織看這部

據說強差人意,但Colin Farrell 無法抵抗


艾麗好好看,克莉絲汀好好看,妮可好好看,科林口音好萌

然後就沒了

奧斯卡最佳影片是指望不上了

最佳服裝設計?


#The Beguiled##牡丹花下#

想說,全片最出彩的大概是中文譯名了,全片最有戲的大概就是海報了。不算難看,但是拿下戛納最佳導演獎,的確有點無力。整體真的是無劇情無高潮很平平,反轉地很幼稚結束地很倉促。自然光攝影是很棒,的確很Rembrandt,但是看九十分鐘弱光版也快瞎(以下圖片我大概調亮了二十個度)。

#要不是為了Nicole真的撐不下去#


☆☆☆ 漢語譯名簡直比原版英文名高了一個檔次,卡司華麗,但基本都浪費了,沒啥驚喜,一切都比較平庸,除了攝影用光藝指服裝考究。索菲亞科波拉已經黔驢技窮了,怎麼還能得獎。。你說女性視角細膩,勾心鬥角吧。。但比咱東亞影視作品差了多少條街啊……要不是妮可我就不看了。。


憑翻拍另一部70年代英文片而拿到戛納的導演獎,還是比較新鮮的。奇的是,看這兩個版本,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和原小說相比,老版有一種70年代電影特有的嘲諷挑侃,而新版,女性人物全部被拔高,好強烈的女權意識。法瑞爾更是完全無法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輕佻誘惑相比。


一個在昏迷中沒簽手術同意書的病人因為對醫療糾紛的過度反應,導致被一群膽小好色的女醫生女護士們搞死了的故事。

難道沒有人覺得妮可基德曼現學現賣的醫療技術真是出神入化嗎?人冒著生命危險給你一敵人治好了傷救好了命,好吃好喝供著還倒送了幾段露水情緣,你居然倒打一耙在人家地盤上嘚吧嘚吧嘚。

不過索菲亞科波拉的拍片功力真的浪費了這個好譯名。本來每個角色都很有細節可表,但是徒有普遍撒網卻不重點培養的角色塑造,反而導致整體效果單一平面。從前期的人人對男性荷爾蒙的蠢蠢欲動,到最後的一致恐懼排斥,就連克里斯丁鄧斯特最終也認了命,從了集體意志。

不過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女性翻臉比翻書還快的生理特徵不分國界時代,並且不管你有多牛逼,強龍不壓地頭蛇的道理還是要牢牢記住的。


索菲亞科波拉這是拍了部驚悚片嗎 不寒而慄啊 萬花叢中一點綠的設定契合女子莊園這種氛圍下催生出的雌性荷爾蒙激蕩成災 能有「修剪後花園、和范寧偷情、Edwina在「被閹割」以後的投懷,以及最後齊抬屍體」…鏡頭的細膩程度這次全權交給由情緒層次的推進去表現了 除了妮可基德曼、鄧斯特、范寧之間構成的三角聯繫 這種平衡完全由性把控 不穩定感的驚悚蔓延全篇…我覺得索菲婭類似於…開了一個玩笑 用近乎戲弄的姿態講了一個恐怖寓言 其中男性 與女性所能窺探見的東西絕對不一樣並且會被驚奇到 最為奇異的是 我的視角代入是科林法瑞爾 這他媽就很意外了…那麼從一個異性的角度去感受他之前的受歡迎到冷遇到後邊的轉折 可能萌生同情憐憫 這種同情憐憫恰不是針對遭閹割的「內與外」(下士)的不完整的痛苦體驗 而是目睹人性邪惡後的退避三舍 除了這種恐怖 再者可能就是那些暗自囈語的鏡頭了 她敏銳的捕捉到了女孩們的不同和各自最真實的特點 儘管那一面可能不是美的卻可能是她隱藏的最深你無法輕易看到的


剛看完

本來這個故事就特別簡單,老版裡面校長還有黑歷史,學校還有個黑奴。新版里全沒了,變成了一個特別簡單的勾引嫉妒毒殺的故事。劇情太簡單,一打開文件發現片子只有一個半小時就意識到有這方面的問題。。。。。好多內容都壓縮了,比如柯林撩妹過程和對女性性壓抑的刻畫,太簡單粗暴

選角選的真好。老版讓伊斯特伍德這麼正的人演炮王+逃兵,老爺子用演技彌補。這次請來了好萊塢著名浪子科林法瑞爾,根本不用演就對了。艾麗范寧的年齡相貌身高都好,也是不用演的那種。初代蜘蛛俠女友演的壓抑老處女很不錯。妮可就不用說了,長裙真美,我要是逃兵我也往這種學校逃。她最適合這種心思很深的女性,只可惜那段黑歷史刪掉了。

服裝攝影很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作為妮可腦殘粉,我還是會返回去看看這片子裡面妮可的表現。別的,真沒啥可看的


就看看科林法瑞爾


推薦閱讀:

賈樟柯的電影是在醜化中國嗎?
如何評價洪尚秀導演的電影《之後》?
如何評價鄭伊健和趙文卓飾演的聶風?
如何評價《伯德小姐(Lady Bird)》?
有哪些能看很多遍的電影值得推薦 ?

TAG:影視評論 | 戛納電影節 | 牡丹花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