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朗讀者》這麼優質的文化節目會這麼快停產了?
很喜歡的節目,居然才兩三個月就結束了
補一個謝邀,但是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了,為什麼還有人邀請我?關鍵是還能邀請的動。
停播這個詞不準確,文化類節目目前廣告收入可憐,如果這些文化節目持續盈利,估計這一類節目也就經常播出,而且同類型的節目也不少了。
————我比較無感的節目,和《見字如面》比質量差了不少。
《見字如面》真的是用語言文字以及背後承載的情感與思想去吸引你,信選擇得當,朗讀的人水平高,點評嘉賓(特指許子東老師)也是句句誅心,《朗讀者》相比就有點感情有點不夠真實,幾句對話,一段文字,幾句點評很難感受到背後的情感吧!
之所以,你覺得好,那是因為沒有文化類節目,突然出來一個眼前一亮罷了。《朗讀者》兩三個月就結束了,《見字如面》也是,這可能就是文化類節目的困境吧!優質,意味看的人少,受眾不多,拉不到贊助,賺不到錢。
謝邀。
看過一兩期朗讀者。
這個節目看起來很優質,也似乎很純粹。
但恕我直言,實則朗讀者無非是換裝的感動中國,在這個節目里注重更多的是嘉賓的故事,而並非朗讀技巧。在這一點上,這個節目做得還不如隔壁台的見字如面。
其次,娛樂性不強也是原因之一。
大多數人觀看綜藝節目大多為解乏、為放鬆。而朗讀者整體平平,感動不夠、撕逼沒有、營銷……估計央視爸爸也仗著自己家大業大沒投多少,完全不能戳中觀眾們越來越高的G點。
SO,沒有觀眾就等於沒有一切。停產狗帶也就能夠理解了。
以上,個人的一點看法。
恕我直言,我真心不覺得這個節目優質…看了幾期,心裡只有四個字:矯揉造作。
這個節目的定位是什麼?是朗讀者還是朗讀?似乎是前者,因此,在一個多小時的節目里,大部分時間其實是故事——朗讀者的故事。朗讀,或者說書,成了配角,作為一個輔助性的存在,似乎起到的是完善朗讀者故事的作用!作為一個平時還是有閱讀習慣的人,這個節目的驚喜不長,然後就沒再關注了,或許我關注的是書而非故事吧!
並不是停產,這是一檔季播節目,每一季有12期,每年一季。至於很多人拿它和見字如面比較,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詩詞大會。文章有的看似簡單,是因為要照顧大眾,而且越是普遍的文章越是說明它和大眾心靈契合。
我們之所以喜歡一篇文章不就是因為裡邊的某種情愫和我們不謀而合或者直擊心靈嗎?
所以,才去了訪談+閱讀的形式。朗讀者,本來就是在讀人心啊沒了好的素材或者只安排了這幾期,總不能像新聞聯播一樣,時間久了就連粉絲都不愛看了,總是播題材也會越來越不充分。
謝邀。這是我覺得質量較高的一個節目,我不知道後面還會不會有第二期、第三期,但節目的短板還是很明顯的:
節目每期有一個主題詞,然後圍繞這個主題詞邀請節目嘉賓。這種形式對於一些感情色彩比較濃厚的詞語發揮的空間就比較大,節目也就會精彩一些。比如"告別"那一期我覺得就比較好,我現在還記得節目開頭就用了楊絳先生說的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著生命之火,火萎了,我也該走了"
用在這一期的主題上我覺得很合適。董卿朗讀有加分,讓我很感動。
但是這種主題的限定我想也讓節目組十分頭疼,每一期的選題,策劃,嘉賓邀請都是十分龐大的工作量。而且要是主題選擇不合適的話,那節目自然很難做,效果自然也要打折扣。
比如關於家的那一期,想法是好的,家是心靈的港灣,對於每一個人都十分重要。但是我覺得家的溫暖流於生活的點滴,瑣碎之間,一般描寫家的文字也都是很平淡的,誰也不會憤慨激昂的說自己的家是多麼溫馨吧!
所以關於家的文字更像一首低吟的小曲兒,你要是把它放上檯面,用這種很正式的形式朗讀出來,感染力就會差了很多。所以主題詞的選擇以及圍繞主題詞所展開的相關工作十分考驗節目組的能力。而這些好的主題詞都做得差不多了,節目還要往後做也就越來越難了。再看朗讀者,朗讀者和見字如面都是我反覆觀看的綜藝節目,其他綜藝不過5分鐘鐵定看不下去。之前一直拿朗讀者和見字如面做比較,因為見字如面第二季被封一事,言語過於偏激。半月過後,再看一遍朗讀者,重新審慎思考過後,才覺得之前的思考過於衝動,有些不妥。朗讀者和見字如面偏重點本就不同,再加之舞台設計和劇本的大不同,見字如面更偏於自由論壇,而朗讀者更加莊重,各有千秋。但不得不說兩個節目的主持人水平相差甚遠,拋卻背景,從言談上看,也有不小距離,這個觀點還是要做保留。
因為,這是季播節目。一季一般只有12期,按每周播一期算,也就能放3個月左右。2010年央視改版後,綜藝很多欄目都改為了季播。
謝邀 我只看過電影
有點曲高和寡的味道。
沒怎麼看過,但是個人感覺這種跟風的、沒有多少刺激的綜藝節目,藝術價值不足以支撐其商業價值。
你如果問的是電影 那我還能說幾句
推薦閱讀:
※董卿的文學功底如何?
※如何看待中國詩詞大會偏袒彭超的這一做法?
※怎樣評價董卿的書法作品?
TAG:文化 | 電視節目 |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 | 董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