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辯證唯物主義說「質量、能量、場」都是「物質」,請問物理學中的「質量、能量、場」是否是此「物質」的全部?

如果不是,還有哪些「物質」?如果是,是否可以認為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實質上不超出「質量、能量、場」?

原題:中學政治老師說質量、能量、場都是「物質」。請問,是否還有除此之外的「物質」?如果沒有,是否可以理解為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實質上不超出「質量、能量、場」?


你怎麼會聽一個中學政治老師講物理?

給你摘一段 wiki:

The modern conception of matter has been refined many times in history, in light of the improvement in knowledge of just what the basic building blocks are, and in how they interact. The term "matter" is used throughout physics in a bewildering variety of contexts: for example, one refers to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90] "elementary matter",[91] "partonic" matter, "dark" matter, "anti"-matter, "strange" matter, and "nuclear" matter. In discussions of matter and antimatter, normal matter has been referred to by Alfvén as koinomatter (Gk. common matter).[92] It is fair to say that in physics, there is no broad consensus as to a general definition of matter, and the term "matter" usually i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specifying modifier.

換句話說,「物質」這個詞目前在物理學中沒有統一的用法,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定義。

有趣的是 Matter 這個詞專門有一個 Matter (philosophy) 頁面。如果你政治老師不是滿嘴跑火車的話,你可以去那個頁面看看是不是他說的那些東西。不過千萬別把那個頁面的任何東西扯到物理上來。


物理學不關心什麼是物質,或者說,「物質」只是個名詞,隨便給它個定義好在溝通中使用就可以了。物理學關心的是什麼是可觀測量,以及觀測結果之間的關聯,除此之外的所有東西都是為了描述這種關聯而引入的形式。

另外,辯證唯物主義 is correct by definition。政治老師沒教過你嗎23333


我記得當時初二用的一本物理輔導書上說「因為磁場本身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所以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它屬於物質」,這句話在我腦中根深蒂固。。

剛剛搜了一下,如今居然還有這種說法,詳細法下:

如果題主問物理學中還有哪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東西,那確實還有別的。。比如時空的維度,用來緊化高維理論的流形,標準模型中的各種常數等等

~~~~~~

學了電動力學的話,就知道磁場有動量和能量,所以可以算作日常經驗中的物質;但其他的標量場比如溫度場,還有速度場這種矢量場就不是物理意義下的物質,但仍屬於辯證唯物主義中的物質


辯證唯物主義不適合搞自然科學研究~因為它不會犯錯,同時它也提供不了見解,哪怕是錯誤的見解~

過分追求語義正確會陷入思維的陷阱~


物理學的研究對象超不出唯物主義的內容,這是沒有問題的。

唯物主義下的物質涵蓋了物理學下的所有研究對象。嗯。

畢竟除此以外能研究的只剩下靈魂和上帝了。


《大般涅盤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 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大象的 牙、耳、頭、鼻、腳、脊、腹、尾 都是 大象

但是 大象不是 大象的 牙、耳、頭、鼻、腳、脊、腹、尾

這個很難理解嗎……


這兩個「物質」都不在一個語境,怎麼能混用?

類比一下,數學上的field theory(域論)是不是包含物理上field theory(場論)? 答案是: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這裡的field theory除了拼寫一樣沒有一處是有關的……

於是如果想要你的問題成立(不是說有答案,而是符合邏輯和語法),你需要在辯證唯物主義和物理學之間建立某種聯繫——不過這很難,我覺得不是中學生能夠做到的。

其實這個問題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經典的對辯證唯物的挑戰:牆上的一個洞是物質的嗎?如果是,那麼「什麼都沒有」為什麼可以是物質;如果不是,我們如何知道那裡有個洞?

修改了錯字。


日常地看過一點點哲學,大概地回答下,有不一致的地方請指出。

----

在Materialism(唯物主義)中,matter(物質)是在這句話中被定義的:

Materialism is a form of philosophical monism which holds that matter is the fundamental substance in nature, and that all phenomena, including mental phenomena and consciousness, are results of material interactions.
-- Wikipedia "Materialism"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Materialism是一種本體論,它是一種哲學學說,是一種對世界的觀察後創造出的解釋,並且無法被證明或證偽(如果不出現矛盾的話)。

而在物理學中,

In the classical physics observed in everyday life, matter is any substance that has mass and takes up space; this includes atoms and anything made up of these, but not other energy phenomena or waves such as light or sound.[1][2] More generally, however, in (modern) physics, matter is not a fundamental concept because a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it is elusive; for example, the elementary constituents of atoms may be point particles, each having no volume individually.
-- Wikipedia "Matter"

目前我們是對matter這個概念有一個大部分情況下被認同的定義的,同時物理學不僅僅是觀察,而是實驗和對其結果的論證,它不像哲學那樣不可靠和具有多種學說,同時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可被證明和證偽的。

所以這件事情告訴你,不要將哲學和物理學一起學……因為這樣的糾結會更多,比如當你學到Monistic idealism(一元唯心主義,另一種本體論):

Monistic idealism holds that consciousness, not matter, is the ground of all being. It is monist because it hold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type of thing in the universe and idealist because it holds that one thing to be consciousness.
-- Wikipedia "Idealism"

你會發現,這種本體論直接否定了物質作為一切存在的根基(ground of all being),並肯定意識作為它(一切存在的根基),它與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相去甚遠,其得出的結論完全也不在物理學的討論範圍內。最重要的,它和Materialism一樣,是無法被否定的。

我個人認為,這是學習哲學中的理論的一種方法,即允許多種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學說在你腦中存在,但是要把它們分隔開來,尤其是和其它學科分開。之後搞明白它們的context,然後進行思考的時候不要使用context來否定它們,而是在context之內思考。這也是我為什麼在第一行寫的「有不一致的地方請指出」,而不是像其它針對計算機科學的回答一樣,寫「如有錯誤請指出」,因為它不可能是錯的,只有可能是矛盾的和不一致的(當然如果你引入context之後也可以分出對錯)。

----

"As far as the laws of mathematics refer to reality, they are not certain, and as far as they arecertain, they do not refer to reality." - Albert Einstein


同是過來人

高中政治課上所教的哲學並不是廣義的哲學,而僅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就是唯物主義哲學。

同時,這門課存在的意義,並不是教你如何正確地思辨,如何多角度得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而是一味地向你灌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優越性以及唯心主義哲學的錯誤和荒謬之處。

所以在中國這門課叫政治課而不叫哲學課。

畢竟教你政治的老師是某個師範大學畢業的文科生,又怎麼可能給你真正講清楚物質的組成 量子理論 弦理論 波粒二相性之類的東西呢?


我小時候的自然常識課可蠢了,各種理論在如今被一一推翻,我當時還在課堂上想不明白很多東西向老師提問……但……老師怎麼可能知道?

辯證唯物主義對於決策者和普通民眾是一種很好的理論觀,其中的矛盾原則,量變質變原則,實事求是的務實原理,如果深刻入心,對一個國家是非常好的。

但是對於科學家卻不是這樣。好在科學家從小大都頭腦靈活,不會輕易深信這些東西。因此,這種世界觀的教育模式我還是覺得不錯的。

對於那些已經超脫了這些理論的問題寶寶,去外面多讀點科普讀物吧,譬如第一推動力叢書就很好。


民哲強答,勿批!

哲學是思辨理性的實踐,在哲學範疇,物質是指一切客觀存在的結果,這裡的客觀存在是基於思辨理性實踐而得到的認知結果,而對此種實踐的僵化認識(對思辨理性本身的偏好與滿足)產生了宗教神學和天命論!

而隨著理性實踐的發展,對實踐的認識的提升,又形成了唯心論(形而上學)和唯物論(唯形論唯生產力論)兩大體系,前者強調思辨理性,強調理性的主觀意識,後者強調實踐理性,強調理性的客觀需要!

故而創業者強調實踐,成功者強調思辨!

因思辨無極限,而實踐有功用!

自然科學(實驗科學)是實驗理性的實踐,在自然科學(實驗科學)領域,物質是指一切可供實驗理性實踐的材料(俗稱paper),對其的僵化理解產生了現代科技(科學技術)——對於實踐材料(paper)的主觀強調——特別是隨著現代科技的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其實踐材料(知識、理論、方法和工具)的集中度越來越高!

故此,廣義物質概念在唯物論和現代科學(物理學)範疇里同構,因為都是基於對實踐的強調,但卻又有所差別,因為前者(唯物論)是基於思辨理性實踐出發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故其物質概念更多是意識範疇的物質,後者(物理學或實驗科學)是基於實驗理性出發而對實驗結果的總結,故其更多的是實驗(實踐)範疇的物質!


無語了。這個話題在知乎掛了這麼久就沒人認真地從哲學角度答一下?

先不說唯物主義。

物質是什麼?

哲學上的物質並不是用物理的概念衡量的,而是體現出一種客體性對象性的東西。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哲學上所討論的物質,並非理論物理中不斷在宏觀、微觀、低速、高速這些領域去窮盡的理性本質,而是人的活動所感性地、直觀地接觸的自己意識以外的世界。

舉例:

1.一塊石頭是物質。

它反射的電磁波中可見光波段成為人眼中的外形、顏色、亮度等性質。

它在被人摸到時給出的力反饋形成手感(粗糙度等)

它被抬起和推動的難度成為人對它的重力和質量的認識。

如此等等。

以上這些性質都是它在人類活動中和人建立關係並形成人的意識的要素,也是這樣的存在影響人的方式。

2.波色子也是物質

可能有人不明白,既然我上面說了「感性地、直觀地接觸」,但是誰都不能拿一個波色子看一看,為什麼也是物質?

原因很簡單,雖然人看不到摸不到單個的微觀粒子,但是人類有一系列手段能夠放大它的影響,比如將它衰變時產生的其他粒子的電信號捕捉,通過演算髮現符合人預期的數學模型,這個時候就確認了它的存在。在這裡,這個感性地直觀地接觸,就是看到電信號的標誌性峰值。在這裡,和其他粒子之間的轉化關係就是對這種粒子的認識。

因而,場也是很明確的物質。它有清晰的存在形式和對人的影響力,以至於人可以明確地將其對象化(確定這是個特殊的存在,有別於其他存在的存在)。物質不需要有明確的邊界或者盡頭,只要它本身能夠體現出這樣一種影響,作用即可。

所以——能量不是物質。沒錯的,能量並不是物質哦。能量和上面所說的顏色,亮度,質量,重力一樣,是物質的性質。比如說一公斤炸藥含有若干千焦的鍵能,在這裡能量是這一公斤炸藥的性質,是對它能對外界產生影響的能力的描述。並不存在一種可以單獨被對象化的能量。

那麼能量是什麼?能量是「意識」hhhhhh

這個說法可能會讓一大票知友大驚失色。

夭壽啦!意識能夠創造能量啦!王林大師二次降臨!

其實在這裡這個問題源自於大家接受的中學哲學(其實包括大學)教育帶來的誤區。

中學哲學的物質和意識劃分,唯心唯物的劃分過於簡單粗暴,完全沒有融入西方哲學的語境。

中學哲學一個「意識」概括過去的東西,實際上至少包含了三樣完全不能並列的概念。

1.理性。

理性不是指一種人的特質,而是對應我們在自然科學教育中提到的「世界規律」這樣的東西。牛頓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它運行的軌跡,不論是天體還是微粒都是如此,這就是一種理性。即使經典力學被徹底推翻(確實被徹底推翻了,並不是說它依然在宏觀低速適用,而是量子波動在宏觀的退相干以至於不會宏觀層次也天天乾坤大挪移),也不影響這種追求終極規律的思想是一種理性主義(其實,這就是「唯心主義」,所謂唯心,就是指世界沿某種觀念、理性運動,這個心非人之心,而是上帝之心)。

2.認識

認識就是我在上面對物質性質的描述時說的,人在實踐活動中對外界的接觸所生成的觀念。例如兩塊石頭,一塊比另一塊搬起來更難,那麼就會給人帶來一塊「重」一塊「輕」的認識。並沒有輕這種物質也沒有重這種物質。輕重僅僅是這些兩塊石頭給人的體驗。因為人體驗到了搬起的難度不同,質量和重力這樣的性質才對人有了意義,才有了對質量和重力的觀念。能量也是同理。所有脫離具體的載體的物質屬性,如速度,質量溫度等都是人對物質運動變化的認識,是人的意識而非物質本身。

3.想像

人的意識並非單純對外界信號的記載,人能夠對認識進行加工,並且在感性的驅使下構建出一個人尚未接觸過的概念。一個尚未做出實物的發明,一個尚未得到實踐檢驗的理論,一部在人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改造或者加工而成的文字作品,都屬於想像。想像的至高境界就是意識形態。雖然想像不能創造出質量,能量,但是想像(意識形態)能夠通過人這個載體調動更多的質量,促進更多能量的轉化,使得意識擁有物質的力量。比如說最典型的例子:民族。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它本身並不存在實際作用於社會的共同利益。資產階級不會因為工人和自己同民族而少佔有剩餘價值,也不會因為消費者和自己是同民族就降低商品價格。事實上,真正影響人之間形成共同體的利益和民族這個標籤無關,而是親情,友情愛情這種個人之間的情感,以及勞動能力,消費能力,語言等人類相互協作的能力。但是統治階級的宣傳機器倘若能讓一國之公民接受民族主義這樣一個意識形態,接受民族這個簡單粗暴而又廉價的標籤,就能輕而易舉地讓全體國民為其虛妄的八紘一宇或者至上種族的目標獻身,最後在失敗之際不負責任地向自己開一槍以逃避罪責。

回到題主的問題,知道了什麼是物質,什麼是「意識」,我們就知道物理學研究的是什麼了:物理學的研究是一條隧道兩頭對開:一邊明確已知物質的性質和蘊含的規律,一邊假設出規律和數學模型並在實踐中驗證。

物理學的研究不僅不像有的答主說的那樣體現出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反而相當體現出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辯證法:

主體(人)通過實踐建立起對客體(物質)的認識,並且通過對客體的認識改進實踐,完善認識,進一步促進新的認識活動。


馬哲的物質是指客觀事物,簡單來說就是你掛了依然會存在下去的存在。

再說ABC是字母和字母是否只含ABC這裡面是一些很初級的邏輯問題吧。

雖然我覺得你馬哲老師教得不好,但題主你自己基礎也很薄弱啊……


「物質」 是人為定義的,在某些哲學裡,用來和 「意識」 相對應。

如果從 「意識」 概念的研究角度,定義物質也許有意義。

否則,根本不存在 」物質「 的定義。

比如,空氣是物質,空氣的顏色是不是物質?空氣的味道是不是物質?空氣的什麼才算是物質呢?空氣的什麼又不算?

贊同前面有人回答的,「存在且可觀測的量」,就是一種 「客觀存在」,至於這些量之間的關係,用某些表達方式(例如函數)去表達就可以了。這樣就不需要關注 「空氣的味道是不是物質」 了,空氣和空氣的味道的地位相同。


題外話,在佛教的世界觀里,不認為有一個所謂的組成物質且具有永恆性與獨立性的最基本粒子存在。世界萬物是由「地水火風」合和形成的,這「地水火風」並不是指字面上的四種事物,而是代表了四種能力,即「質礙性、滲透性、熱性、動性」,且這四種能力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由這四種能力所含量的不同,則事物的形態也各有不同,但他們本身並沒有什麼本質的組成物。


這什麼東西和你不是東西的東西不是一個東西。


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意義。

就好比你提出了P=NP問題,結果別人說解決了,N=1 或 P=0。


怎麼能混淆哲學裡的物質跟物理學的物質呢。

哲學的物質概念是什麼?是相對意識而言的。範疇跟物理學的物質,化學的物質不是一回事兒。

《列寧選集》:物質是標誌客觀存在的哲學範疇

哲學史上,已經有太多人通過某一項物理髮現,來試圖否定辯證唯物主義了,可惜這是雞同鴨講,這裡的物質既不是原子,也不是量子,這裡的物質是相對於意識的一種抽象概念,表示的就是客觀存在。所謂客觀存在,就是不依賴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簡單來說就是不是你yy出來的東西。

所以比如拿波函數坍縮啊,磁場啊,引力場什麼的來反駁這裡的物質定義依然是不靠譜的。量子也是客觀存在,觀測才導致波函數坍塌也是客觀存在啊。這不都有實驗基礎跟理論基礎嗎。磁場,引力場一樣也是客觀存在啊,符合這裡物質的定義。

所以說,你還是要學習一個,不要聽風就是雨,討論話題要限制範圍。不要看著兩個字一樣,就以為是一個意思。嘛,如果從一開始教的你是唯客觀存在辯證主義,就不會有這種歧義了。


日語的愛人,和中文的愛人。字是一樣的,也有些許相似點。但是你如果對你日本盆友的老婆說,您就是xx的愛人嗎?怕是要被打。

(日本的愛人有情人,情婦的意思)

你政治課本上寫的物質,和物理上的物質也是一樣的。用哲學的物質套物理的物質,怕不是被打這麼簡單了。

你政治書上寫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實在就是物質。所以能量是物質,

物理中的物質我倒是不清楚,但是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果是一個東西還轉換什麼?)很明顯物理上的物質貌似和哲學上的物質不一樣。

還有就是大佬回答的 is correct by definition。


場是變化的基礎,質能是變化的結果


推薦閱讀:

將記憶保存在電腦上,肉體壞死的人,算死亡了嗎?
用一句話總結哲學對人生的意義?
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在中國會有人踐行《瓦爾登湖》中的超驗主義生活嗎?
有沒有極其平庸的英雄人物?

TAG:哲學 | 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