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獨生女留學嫁老外,父母崩潰」?

相關問題:如何看待獨生女留美不歸嫁老外父母崩潰?

----------

父母賣掉房子送獨生女留學 女兒嫁老外父母崩潰

新聞是深圳一對花甲夫妻送獨生女兒出國讀書後,女兒準備在國外結婚生活,老夫妻倆感覺自己老了無人照顧而極力反對,老父親與女兒已經開始冷戰。單從新聞內容上看似乎沒有把父母也接到國外的打算。

在我國目前的養老環境下,「養兒(女)防老」的觀念似乎還消失不了,即使深圳這樣的大城市,老人對自己的老年生活也缺乏安全感。但是年輕一代也有堅持實現自己夢想過上想要的生活的權力。正在步入老齡化的中國還未建立完備的養老體系,年輕人該何去何從?各位知友怎麼看?


在未來的中國,「賣房送女兒留學卻嫁老外,父母崩潰」這種兩敗俱傷的悲劇只會越來越多。

一對家電配件廠的普通職工10年前送女兒去美國留學,甚至不惜將家中110平方米的房子賣掉換成一套70多平方米的兩房來湊學費。但女兒出國後選擇留在國外工作並與美國男友結婚,父親因此和女兒鬧僵,擔憂無人養老。

此新聞一出,爭議不斷,有人指責父母綁架女兒,養兒只為防老,也有人譴責女兒不顧孝道。但在中國的語境下,無論是選擇定居國外的女兒,還是擔憂老了無人照顧的父母都是時代的犧牲品——他們都很可憐。

中國孩子別想真正獨立

「子女因你而來,而非為你而來」是指責父母者的代表觀點,他們認為女兒作為獨立的個體,有權留在國外,追求自己的幸福。誠然,女兒的選擇並無過錯,但對中國的大多數年輕人來說,不論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獨立都只是一個偽命題。

傳統中國社會,家長擁有絕對的權威,即懲戒權、財產權和主婚權三大權力。但如今家庭代際權力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父輩的權威全面失落。法律不再賦予父輩對子輩的懲戒權和主婚權,家庭成員平等、子女婚姻自由。

更重要的是,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由多子社會轉向以獨生子女為主的社會,「小皇帝」的概念也因此而生,父母將全部資源和財產傾注於獨生子女身上,近乎溺愛,獨生子女的權力和權益愈發受到重視,開始追求獨立。

  • ?2013年4月3日,北京。今天的獨生子女往往在蜜罐里長大 /視覺中國

但現實條件下,年輕人難以在大城市立足,跑不過房價的工資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包括房租和住職分離導致的通勤費用)使他們不得不依賴父母,尋求家長的財政支持。這種支持包括家長提供膳食,幫忙還貸或購買婚房,支付婚姻費用、學費和孫子教育費用等。

以買房為例,英國滙豐銀行最近的一項調查稱,高達70%的中國「千禧一代」名下有房,居全球首位。在全球無房的青年中,83%的人表示「未來5年內有購房計劃」,中國的比例為91%。

  • 2013年7月28日,廣東佛山。中國年輕人買房比率世界第一 /視覺中國

而自政府定下土地招拍掛制以來,土地財政的基本格局已然奠定,地方政府已經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中最主要的分利者,政府的多輪房地產調控政策始終未能對準高地價、高稅負下手,致使房價一路高歌。在中國的房價高壓之下,有40%的人不得不選擇在購房時向父母尋求財政支持。

此外,還有不少年輕人為了存足買房錢,選擇與父母同住。據該調查,和父母同住的中國人比例為20%,而世邦魏理仕2016年11月的報告顯示,有61%的中國內地「千禧一代」目前仍與父母同住,而這個比例在中國香港則是90%;但是,將近一半的內地受訪者計劃在未來兩年內搬出父母的家。

對農村青年而言,他們還不得不仰賴父母幫他們照顧子女。中國農村到城市的流動人口從1989年的3400萬增加到2010年的2.24億,增長了六倍多,佔中國農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等限制使他們不得不將孩子交付農村的父母照顧。

  • ?2015年11月22日,四川涼山。留守兒童和老人 /視覺中國

2014年中國留守兒童的數量是6102.5萬人,而計生委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5)》顯示,「迴流兒童」即曾跟隨進城務工的父母在大城市讀過書,最終卻不得不返鄉的留守兒童的比例已由2010年的35%上升至2013年的58%。這種迴流現象與大城市控制人口制度的出台和大城市入學門檻的提高有很大關係。

除了物質上子女無法脫離父母之外,生活方面,父母也繼續為成年的孩子提供諮詢。譬如,年輕人擇偶更加自主,但他們依然會諮詢父母的意見。

中國父母不可能真正放手

費孝通曾提出代際關係的「反饋模式」,即下一代需要贍養上一代。這種模式以「養兒防老」的觀念為基礎,體現了(親子)兩代人之間的「均衡互惠」原則,且子女贍養父母,不僅包括經濟方面,還包括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等方面。

隨著時代和社會變遷,不少學者指出這種反饋型代際關係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代際均衡交換關係已經被打破,贍養邏輯從傳統的反饋模式轉變為現代的理性交換關係。對子代來說,贍養老人的動力不是來自於生我養我的父子之恩情,而是一種與市場交換形式相類似的有來有往的給予方式。

眾所周知,在中國,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極高。有調查顯示,育兒成本已經佔到中國家庭平均收入的近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個負擔。尤其是計劃生育導致只能生一個孩子,父母的全部資源和財產幾乎都傾注於獨生子女,即便孩子成年,他們也不得不承擔諸如幫孩子買房等本來不屬於父母的義務。

  • 2017年1月11日,山東濟南。家長為孩子凌晨排隊報藝術班 /視覺中國

新聞中的父母便是典型。家境普通的他們不惜賣房送女出國,對女兒的愛不言而喻。只有一個獨生女的他們也不得不考量贍養問題,除去經濟支持,想和女兒在一起的情感需求恐怕才是不希望女兒定居國外的根本原因。但已經60多歲的他們即便被女兒接出國恐怕也難以適應國外的生活,語言、人際等等都是障礙。他們的「崩潰」情有可原。

此外,中高收入老年人尚且能夠通過幫助兒女買房等方式,獲得長期控制兒女的權力和贍養回報,低收入和農村老年人則愈加脆弱,他們通常資源有限,在喪失勞動能力之後不得不依靠成年子女得到各種支持,但在理性交換模式下,農村出現了嚴重的養老問題。

  • ?2017年1月24日,山東日照,農村孤寡老人 /視覺中國

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子女不孝現象十分普遍。以贛中農村為例,在子女的贍養下,老人基本生活保障的底線(即每年600斤口糧)基本上可以保證,但也僅此而已。

為了彌補養老的不足,老人在年事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通常為70歲以下),還要參加勞動,如種田、飼養家禽家畜等。如果年事已高,勞動能力完全喪失,那就只能依靠兒子提供的口糧過活了,那時的生活就非常貧困了。除了物質支持,子女對父母的生活找料和精神慰藉也嚴重缺失。

這也是導致中國老年自殺率顯著上升的原因之一。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中國2013年85歲及以上的農村男性的自殺率達到95.03 /10萬,2012年為92.21/10萬。

根據2010年中國人口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60歲以上人口1.78億人,佔總人口的13.3%。據估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增加到4.3億,佔總數的30%。與此同時中國生育率也大幅度下降,加上計劃生育政策引起的家庭結構的變遷,4-2-1(即四個祖父母,兩個父母和一個孩子)的家庭格局已經形成, 家庭養老已經出現了困境。

中國家庭被榨乾了

此外,獨生子女格局下,年輕一代又在向全國乃至全球遷移,傳統的由一名子女和老人共住式的贍養很難實現。但近年來,政府並沒有改善養老環境的意圖,相反,官方一直警惕做出高福利承諾,在宣傳中主張社會福利社會化,並且倡導孝道,試圖重建傳統文化道德來改善老年人的困境,將國家對養老的責任推至家庭內部和所謂的市場來解決。

中國從未有過全面的福利基礎設施和老年護理制度,而且這種情況很可能會持續下去。2000年,國家和集體單位管理的養老院只佔老年人口的0.8%。老年父母依賴於成年子女所提供的照顧。第三次全國老年人口狀況跟蹤調查的數據顯示,在有照料需求的老年人中,只有0.8%入住專門養老機構,84.3%依靠家庭成員提供照顧。

  • ?2012年3月22日,北京,某民辦養老院 /視覺中國

在中國,只有無孩子的老年人才有資格獲得國家提供的「五保」福利,其中包括食品,住房,服裝和保健等基本生活需要以及埋葬費用,而這些都是以最低生存水平提供的。

大多數農村老年人既沒有養老金也沒有健康福利保障,所以在失去獲得收入的能力時,被迫依靠成年子女的經濟支持。雖然許多城市老年人能獲得適度的退休金,但是沒有內部的通貨膨脹保障措施,如果以前的工作地點效益下滑或關閉,許多人的養老金會被削減。

本來,就全球而言,各國政府在養老金責任中承擔的比例都在降低,個人將承擔起越來越多的養老責任,養老全部依靠政府也的確不現實。

但以中國養老保險為例,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繳費率合計28%,比美國聯邦政府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計劃繳費率總和還要高將近4個百分點,但是中國養老金替代率也僅有48%。與待遇水平相比,繳費負擔過重,結果是企業和個人都無力負擔企業年金計劃。一方面企業和個人把本來應該用於自我養老的費用也繳到了政府養老保險中,另一方面又竭力宣傳家庭和社會養老,只能說中國政府習得一套甩鍋大法。

  • ?2009年6月14日,河南孟州,雷人養老標語 /視覺中國

政府還善於通過宣傳和法律、行政等手段,不斷加強家庭成員對老年贍養的責任,極力弘揚傳統孝道。

1996年制定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至今仍然有效,該法案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年人」;「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2012年6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首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來審議,修訂草案中新增一條「常回家看看」,同年8月初,新版24孝行動標準頒布。

這一系列措施都旨在宣揚贍養老人主要是子女的一種道德責任,不是國家或者社會的責任,假裝從來沒有出現過「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的宣傳。

  • ?2013年12月23日,山西太原。這種標語已經從全國悄然撤下 /視覺中國

總的來說,政府實施計劃生育,把父母逼到死角,只能仰仗唯一孩子養老;接著又嚴格控制土地供給,維持高房價,導致孩子不得不依賴父母買房……也就是說,中國家庭被榨乾了。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中國,只會有更多的「賣房送女留學卻嫁老外」的無奈悲劇。


  「養兒防老」這件事情,基本上是父母方的單方面認定。默認這個規則的父母,我想多數也不會把這件事情放檯面上和子女說,畢竟「談錢傷感情」;而且或許他們內心深處還會覺得這個說法很功利,不符合他們同樣認定的「無私的親情」這個標準。

  然而首先的首先,我們先退一萬步說,只談現實層面。

  第一, 女兒出國嫁老外,是否等同於她會拒絕贍養父母呢?這是不少批判女兒做法的人想當然的事情。我希望大家用基本判斷力想想,女兒未來在美國發展自己的事業(還是在由本地配偶的情況下),未來有多大可能(以及必要)不去贍養父母?

  第二,可能又有人說,父母撫養子女所付出的不止金錢,還有感情。其實說到感情,這真是一筆糊塗賬,因為太抽象。但從行為判斷,大家說的「付出感情」中的「感情」可以表現為 A. 陪伴;B. 照顧。區別,陪伴的要求其實是極高的,而中國多數家庭里的父親是達不到及格線的(包括採訪中情緒激動的父親應屬此列),雙薪家庭中的母親也很有可能如此(新聞中的母親也是會計);而照顧,這完全可以在沒有「陪伴」的前提下完成,比如父母都在外地工作,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其他親戚照顧,每個月匯錢。這種情況下,父母也好,旁觀者也好,應該也不會懷疑父母是在「照顧」孩子(履行監護人撫養的義務),甚至可以默認這足以證明父母對孩子「付出了感情」(畢竟,在中國有一些混蛋父母不僅不給孩子付學費還逼孩子輟學去外地打工養他們也不是新聞了不是嗎)。那麼同理,女兒在美國努力賺錢,然後匯款回國給父母,按法律上的標準也算是履行了贍養父母的義務,我們是否也應該默認女兒對父母付出了感情上的回報?而現實則是,在這一方面來說中國的雙重標準是很嚴重的,很多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付出了金錢,但是相較之下在情感需求上他們卻未必能回應子女的要求(如節假日的陪伴、應有的關心),社會輿論也好父母本人也好都在強調「父母不容易」、「你以為我們願意加班嗎」、「要不是你我哪裡需要那麼辛苦」(如果這句話是男朋友對女朋友說的,大家又會有什麼想法);而當子女在外地工作無法回家時,輿論對此卻沒有那麼多的同情,而且這時候會格外強調感情的陪伴來(這和中國老年人保健品市場的營銷也有關)。但是我要強調,我並不是說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等價交換,但是我反對這種雙標,以及對子女方面過分嚴苛的道德審視。

  第三,父母早年付出了怎樣的犧牲,而子女又該怎樣回報這樣的犧牲才能達到「不自私」的標準?這其實才是一切問題的最核心,也是最大的一筆糊塗賬。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認知: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犧牲,孩子長大後也應該為父母的犧牲作出回報。這句話乍一看是沒問題的,然而魔鬼恰恰在細節之中。

  問題一:父母為孩子作出了怎樣的犧牲?上一段已經提過了,金錢上的付出一般都會存在,最基本的有母親分娩的痛苦、嬰兒時期的哺乳、換尿布、教孩子說話走路,進一步的話還包括買菜做飯、按學校要求去開家長會、給孩子的考卷簽字,更進一步的話還包括關心孩子的學習還有身心成長。但是其一,打算懷孕並生兒育女,這是否是父母雙方作為成年人獨立自主的決定?(就算意外懷孕,在一個墮胎不違法的國家決定不做人流而是生下來,這也是由當事人決定的不是嗎)父母雙方如果具備基本的常識以及社會責任感,就應該知道養育子女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變化,以及自己將要履行的責任和義務不是嗎?如果沒有想清楚這件事情就把孩子生下來了,之後因為麻煩而感覺到後悔,請問應該責怪的是當時還在子宮裡的孩子,還是作為成年人的自己?其二, 所有的為孩子做出的犧牲,到底有哪些確實是因為子女的存在而不可避免的,有哪些就算沒有子女你也是會去做的?有哪些是子女主動要求的,有哪些是你單方面認為子女需要而主動去做的?而不管是否是子女主動要求,你在作出這些「犧牲」的時候,是否心裡已經預設了一個子女必須作出的回報呢?這種回報有哪些是你主動向對方提出並被對方接受了,有多少你只是放在了心裡而沒有拿出來協商的?我覺得這個例子很好舉,會和子女協商的一般會有「我給你買xxx,但你下次考試要考到xxx」;不會協商的包括「大學畢業後我給你買車買房,但是你未來婚姻的對象、生小孩的時間要徵得我們的許可」。但我想問的最重要的問題是:父母為什麼不把這些條件拿出來和子女商量?你如果真的把這些條件提出來,你認為子女還一定會接受你的「犧牲」嗎?或者我能否誅心地推測說,你作為父母或許恰恰是因為擔心子女在知情的情況下就很有可能不會接受你的「犧牲」,這樣一來你也就失去了對他/她人生的發言權了,因此索性先什麼都不提,讓子女先接受了,到木已成舟的時候再提你的條件?

  問題二:子女怎樣回報父母,才能達到「不自私」的標準?國人判斷一個人「自私」與否,重要的是是否利己,而無關是否損人——在樸素的道德直覺之下,你如果利己,那勢必損人,那就是不道德;你如果不利己甚至自損,那你勢必利人,那就是高尚的。父母的很多行為被人認為是「無私」,是因為其不利己甚至自損的特點,這點多數情況下不假,然而這些行為是否真的對子女有幫助呢?比如花了很多錢讓孩子去學樂器、學畫等等,但這是否真的是孩子喜歡的事情?就算我們無視孩子的自主意識和個人興趣,這些真的是孩子能力範圍內的嗎?這真的給孩子未來的發展帶來了益處嗎?而子女成年後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伴侶、工作以及生活的城市,這確實是利己的,但是一定會損害父母的利益嗎?而父母要求子女留在身邊,這一要求對於父母而言難道不是利己的嗎?這時候為什麼就沒人說父母是自私的了呢?你看,雙標再次出現了。當然,你可以反駁說,父母之前「無私」的表現給他們之後贏得了「自私」的權利,但是我得提醒你,單論這個案例中的犧牲程度,父母和子女是處於嚴重不對等地位的。這個案例中,父母所希望子女妥協的,是他/她之後幾十年甚至一生的伴侶和事業還有幸福,他們或許可以拍著胸脯信誓旦旦說「以後你們婚姻出了問題爸媽養你」,但是真的嗎?我不懷疑父母或許有這樣的心,但真的出了你本人之外還存在另外的個體能對你負責嗎,哪怕那個人是你的父母,更何況那個人是你上了歲數的父母?他們身後那幾十年的人生你又該怎麼過?而父母早年做出了怎樣的妥協?他們真的能為了你而做出他們所要求你做出的妥協嗎?(對不起有點繞)你年少的時候如果希望母親和家暴的父親離婚,他們真的會聽你的嗎?如果你希望父母不要搬去另外一個城市,因為這座城市有你熟悉的朋友和親人,他們真的會聽你的嗎?如果你希望他們換個工作,因為現在他們忙到都沒時間陪你玩,他們真的會聽你的嗎?如果上述情況你能給我的答案是「是的,我父母能做到這些,他們尊重我的意願」,那麼恭喜你,你擁有十分出色、十分稱職的父母,而如此尊重你的意願的父母,我相信是絕對不會對你未來的人生提出過度干涉的要求的,他們會為你能堅守自己的內心感到驕傲,而不是批評你「自私」,與之相對的,你也一定為他們而感到驕傲。

最後,我談下我個人的看法好。西方不像大家想像中這樣年輕人完全經濟獨立,我的不少歐美的朋友二十五歲出頭了仍然住在父母的老房子里節省房租(當然他們會去打工),有些情況下父母也會支持他們的學費,如果有條件父母也會明確提出(如還款日期或回報方式)。我覺得子女成年後經濟是否獨立不足以成為他是否有權利完全保有自己成年人的完全自主權的條件。中國本身有這樣的國情或是習慣,我本人也確實是這種文化的受益者,我不需要像很多西方的同齡人一樣去打工,而是可以更專註於自己的學術事業和個人興趣;另一方面來說,我之所以可以安然享受這樣的條件,是因為我明白我目前的花費在家庭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我也知道我父母並不會以此為條件而過度干涉我之後的發展,他們年輕時因為各種機緣巧合而沒能完全實現他們的人生追求,因此他們希望盡全力支持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我所能做的,除了在未來給予我父母我力所能及的關心,在我有了自己的子女之後我也會努力像我自己的父母現在支持我這樣支持我自己的孩子,幫助他/她更快地起步,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並為此感到驕傲。這才是我對於我父母、對於我家庭真正的責任。


有很多老生常談的問題我不想多講,我就談談我自己的一些觀察。

據我觀察,其實大部分家庭都是老人用退休金補貼子女、孫子/孫女這種模式,而子女其實說白了就是想老人的錢,沒錢也就不願意管事。最典型的,老人到哪家養老,工資本就給哪家發工資,如果子女裡面有一兩個相對有錢的,就會說:「我不要工資本,所以我也不負責養老」,雖然按照傳統觀念來說是很不好,但是現在的人都很接受,尤其是家裡條件相對不好的,管老人吃住不費多少錢就可以拿一兩千塊,何樂而不為呢,巴不得有錢的親戚不要來摻和(但其實部分有錢的親戚一樣很眼饞)。

這就是當前的養老生態,一方面是金錢決定論,人人圍著錢轉,另一方面也是大經濟政策所導致的:國家的421人口模式加上養老金的龐氏騙局模式以及低廉的工資(包括勞動法違法成本),導致年輕人是最累最窮的,都補貼拿退休金的老人去了,而老人再反過來補貼子女,構成一個分配的閉環(其實說起來誰也沒拿到多少好處,拆東補西而已)。實際上現在退休金也是一個逐年增長的過程(這代人不但人多,而且目前仍然把持著國家的各個方面,所以國家會優先給予他們好處),推動了物價和房價,相信不少人的感受很強烈。所以說,假如老人對自己吃穿沒要求的話(畢竟大部分人老了,沒啥追求,就希望子女過得好一些),就會補貼子女,而女子也應該拿這筆錢,不拿你反而吃虧了。當然了,怎麼處理這筆錢是老人的自由,畢竟他們也為國家付出過,就是天天亂花錢你也管不著,他開心就行了。說到亂花錢,你們看到很多子女反對老人買保健品,但其實吧,不是因為孝,而是心疼那筆錢。

那麼基於上述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當前養兒防老是個很錯誤的觀念,只有老人自求多福、自給自足、國家完善養老或者乾脆拿錢買兒女養老,才是上上策。而假如子女根本不在乎你那筆退休金的話,自然也就無所謂了,你就沒辦法約束他了,比如這個出國的,就不會在乎那麼多了。其實別說國外,就國內,農村和城市分居,同省大城市和小城市分居,跨省分居,實在太多太多了。所以現在父母給兒女買房,一方面是為了結婚,一方面也是為了拴住子女,這就是所謂的「養廢」策略。

我當然不是說沒有有孝心的人,畢竟父母養大成人總該回報,但是社會就是這麼殘酷的,只能面對現實。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於全民經濟的合理分配,這個很關鍵。中低層人民的分配還是太少了,總體上他們分到的蛋糕就不大,還要相互競爭,自然弱肉強食,人倫慘劇頻發。

==============

為什麼到目前為止這麼多匿名的?

我們都知道知乎的主力是中產和大學生,代表了當前的一個主流(但可能是非主流)思想狀態,他們在這個問題上自然也是深深得矛盾和糾結的,畢竟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他們的煩惱也很強烈。無產對此事的看法自然更具備統一性,譴責女兒不孝的居多。這反映了社會物質現實導致的思想價值觀的分裂,也會進一步讓我們國家走向分裂。但其實,問題的根本並不在於表面上的無產和中產的分歧(亦或是兩代人之間的分歧),而在於更上層,希望大家能夠明白這一點。


早上聽央廣新聞,說據最新的統計數據,當前全國農民工的數量為兩億八千萬左右,平均年齡為39歲。我所在的城市濟南,最近正在大興土木的造高架橋和地鐵,我曾特別留意過,工地上工人大概年齡,基本上都是在四五十歲上下,差不多就是知乎上許多人父輩的年紀,年輕的很少見。

而在城裡,上班時間點,坐公交車很少看到老年人,但是你只要把時間往後推半個小時,從八點半推到九點往後,再坐公交車,你就會發現車上往往有一多半都是老年人。

不管是一輩子受苦受累的農村勞苦百姓,還是城裡領著養老金,跳舞遛狗的市民階層,我們這個國家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老齡化。而且即便是在二胎率全國第一的山東,這一趨勢也毫無逆轉的可能。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一直到高中畢業,不曾離開我腳下哪怕方圓一百里的土地。我曾經對我爸媽說,我說你們這一代人是最倒霉的一代。吃了那麼多苦,受了那麼多罪,對上養老送終,對下省吃儉用,供孩子上學,可好不容易趕上好時候,可以安享晚年了,卻發現子女都跑到城裡甚至跑到國外了。

一邊是他們要承接著上一代人所遺留的綿亘幾千年的農村傳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附著在這一整套經濟生活下的價值觀。在這種傳統的近乎農耕時代的背景下,人多力量大是對的,勤儉節約省吃省喝是對的,多生兒子也是對的。因為幾千年來就是這麼過來的,他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養兒防老,活著意義就是看著兒子結婚抱孫子」這樣一種價值觀,就像是新一代的我們沒法選擇「買房落戶給孩子提供學區房報一堆輔導班」這樣一種價值觀。

而另一邊則是,他們不得不面對,這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年里,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所發生的劇烈的變化;以及自己的子女這一代因為所受到的工業社會,城市文明的教育之後,頭也不回的逃離農村,然後紮根城市的事實。

換句話說,他們按照上一輩的方式來為上一輩養老送終,但是等到自己這一代老了之後,卻發現,上一代人留下的這種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已經被下一代人徹底推倒了。下一代人尋求的不再是所謂孝道的束縛,而是所謂不婚主義,是丁克,是個性的自由和解放。

脫胎於農村的年輕一代,可以毫無顧忌的擁抱工業城市文明,在洗乾淨褲腳的田間泥土之後,趾高氣揚的與舊時代,舊文明割裂。更甚者,如逆向民族主義一般,前腳出國,後腳則大肆批判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陷入一種皈依者似的狂熱。新階層則通過批判農村的愚昧與落後,來否定自己的出身,坐實自己新市民階層的屁股。無論是知乎,還是微信公眾號,到處都充斥著「有錢即正義,貧窮即原罪」的價值觀。而這種狀況不光是是在中國,在當下出現,在他國,不管是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還是鍍金時代的美國,菲茲傑拉德筆下的蓋茨比,終其一生都希冀與過去割裂,偽造自己天生貴族的身份,不惜與原生家庭徹底決裂,可最後的幻滅,得到只有富人階層的虛偽與冷漠,只有他從遠方趕來的父親給予了最後一抹溫情。

身在農村的父母這一代人在工業城市文明面前顯然是茫然無措的。趙本山早期的小品《鐘點工》就刻畫過這一形象。被孝順的兒子接到城裡的父親,因為新生活與過去的生活的完全割裂,極度的不適應,以至於兒子花錢僱人陪他聊天。」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我姑媽身上,我姑媽因為完全不適應城市的生活,在短暫生活了一個星期之後,就回去了農村。

而身在城市的父母的狀況也顯然不會好的哪裡去。這個問題的出現就是最好的明證。

兩代人生活習慣以及價值觀的割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到這個國家每一個人,除去一少部分本就是精英階層,或者那些受過西式的教育和思想的影響,相對開明的那些家庭的父母,中國大部分的家庭的父母和子女都要面對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一味的去批判父母一輩的愚昧,短視,無法給自己提供如精英階層的優質教育或者家庭環境是於事無補的,任何一個來到這世上的生命都是命運的隨機分配。倘若有幸,你跳出了原生家庭的桎梏,你要做的不是割裂,而是和解,用上一輩的方式去試著理解他們,然後用新一代的思想去教育自己的子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而我們這一代的局限,套用一個熟詞則是時代把我們每個人都打造成了「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方面我們心甘情願的享受著父母在田地或者工地或者礦井下用血汗給我們換來的一個相對安逸且衣食無憂的前二十年的生活,直至最後拿出一生的積蓄,砸在與他們幾乎毫不相干的另一個城市的一套房產的首付上,我們享受著傳統層面上的父輩的庇佑,甚至其庇佑都無法使我們滿足,另一方面,卻又將這種庇佑附帶的責任和義務推卸的一乾二淨,轉而用個性,自由,來消弭舊有的價值觀所帶給自己的束縛。

而生活在夾層中的父母一輩,國家層面上的養老金的虧空,家庭層面上子女的遠離,身體的衰老,親情的疏離。如果新一代早已被肩上動輒二三十年的房貸,子女的教育而壓得喘不過氣,那麼老一輩活著都已經是一種勇氣了。

願每一個人年老的時候都能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身為出國黨,我沒有遇到這種問題,可能我出的是假國吧。

好吧。言歸正傳,我覺得出國最適合兩類家庭。一類就是大富大貴家庭,基於財產轉移和保留的目的送子女出國;另一類則是屌絲如我這樣,在房價,醫療以及教育方面與普通大眾在承受能力上沒有拉開距離而又想著在社會地位上向上流動的普通家庭。

我覺得我的理論很好理解。第一類人,上知乎的都知道是什麼人,因此不再贅述。而我的家庭,則是很多中國家庭的縮影。

我父母是農村的,都是農村戶口,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經歷了饑荒的童年,文革動亂期間通過自己努力進的文工團然後移居到城市。此後在城市裡生下我,一個80後,家庭住的是單位分的筒子樓,拿著每個月幾十塊錢的工資。父母從我有記憶的時候開始,就在家裡的時間少,在外面賺錢的時候多。起早摸黑,為了文藝下鄉的政治任務幾個月不回家在鄉鎮里巡迴演出。後來經歷過國企下崗潮,地方財政發不出工資,為了評職稱請客吃飯送禮這些事情,父母因為堅持不願意跪著做人,最終脫出這個體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們家現在南部某地級市擁有了兩三套房子,幾十萬現金和一台車,以及一個不完整的家庭。

至於我出國的原因,很簡單:初中時喜歡的妹子在90年代初借著某事件的風潮隨同父母去英國了,而我從小見過了那些體制內養尊處優的「好同事」「好鄰居」們在經歷了財政困難以後露出來的虛偽本性,也因為後來跟著父母去到基層,接觸到那些真.底層民眾,我深知所謂的階層固化,貧富差距有多大。我見過至親得病以後整個家族在醫院裡,葬禮上被拷問人性,也見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實版,看過那些不忠不仁不義之徒投機取巧有朝一日狐假虎威,也曾站在普通民眾之中隨同他們拍手稱快那些不法之徒伏法入獄。本質上來說我們家庭是不信任外在環境的,我們一家的思想高度統一就是,不管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都要自己獨立。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自己努力,比別人高出一分,以後就少被動一分。因此送我出國,我家人無怨無悔,全力支持。

在出國之前我父母便買好了自己的養老,醫療保險。因為對他們來說,家庭是一個整體,但是家庭成員是單獨的個體,因此他們不會指望我養老,也不要求我養老;對於我來說,在出國之前,我便想好,如果出去,定不能辱沒先人落魄他鄉,如果以後出人頭地,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家庭。「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這是我父母的原話。最不濟,以後也要給自己的家庭在國外留個退路,讓父母多一個養老的選擇,給兒孫多一個發展的選擇。而且我的上一輩既然從農村一無所有跳到了城市中產階層,我要讓我們家族的階層更進一步。

我父母是願意跟我去國外的。即便不是長待,每年過去幾個月也好。而我內心是很傳統的中國人,以後在國外,我也會堅持陪家人,要麼回去陪他們,要麼接他們過來。真到了生老病死那一步,該怎樣就怎樣。我父母沒有給我提除了結婚生子之外的任何要求,而我在國外每個月都往家裡寄很多營養品保健品,一如幾十年前我父母進城以後給鄉下的爺爺奶奶定時捎城裡的東西並且探望他們;當然,最後我奶奶爺爺也隨同我父母進城,這也是我將來要做的事情。至於經濟上,我也贍養父母。我父母並不缺我每個月贍養他們的薪水,但是對我來說這事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至於我自己買房買車的事情,不勞他人費心,我自己賺的錢,再攢攢,夠在國外的二線城市付首付。因此也沒那麼問題。

以上。我覺得我是要感謝我的父母。也要感謝之前經歷過的困難時期。希望他們在家都安好。

手機碼字,排版見諒。


這和獨生子女北漂有何不同?不也是一年見不了幾次?不也是只能打打電話寄寄錢,最多讓父母每年住一段時間。區別也只是飛機要坐的更久些罷了。因為不能在父母身邊就抨擊不該讓她出國留學,那北漂最終定居的那群人難不成連大學都不該讀?

新聞里並沒有說女兒拒絕贍養父母。


理解父親的訴求,但是父親也過於看重自己的訴求了。

女兒在國內面臨的是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對未婚未育女性更加歧視的職場環境,是僅有一套70平房產一家三口人住的城市底層環境,是一個海龜早變成海帶的學歷環境,是一個父母小職員退休無任何有用人脈的社會關係環境。

那麼,如果你是這個女兒,看清了這一點,請問,會下定決心,自覺自愿,僅僅是為了滿足目前沒病沒災的父母多看看自己的願望就回來嗎?

有回來的,挺好。

沒回來的,如果混出息了,多在其他方面補償,也挺好。

回來了混得很慘,相互不抱怨,認命,挺好。

出去了混得很慘,相互不抱怨,認命也挺好。

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對錯,都是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現在是女兒起碼找到了一個願意娶她的人,算是有了一個下一步人生的offer了。父母非逼著回來,是有金龜婿等著啊,還是有工作等著啊,還是家裡十套房產等著繼承啊。總得給一個offer吧,你讓一個剛畢業的小姑娘放棄到手的offer踏入未知的未來是不是殘忍點?

就算夫妻團聚發出邀約的一方也得給另一方找工作吧?要麼得承諾養著吧?

這父母用啥offer讓女兒回來呢?一定比國外好么?付得起女兒不幸福一輩子的責任嗎?起碼目前看,留國外還有個一搏的機會,回來現在看就是裸辭啊。


孝順的人遠在天邊都孝順,不孝順的人同住一個屋檐下都不孝順

-————————————

看了評論 發現很多人都認為沒陪在父母身邊就是不孝 那這些人就回父母身邊 有空刷知乎不如多陪父母

以後我有孩子了 我會努力賺錢供他讀書也同樣會賺夠自己的養老費 如果我的子女想在外面工作 我會支持的 如果子女想回來我也支持 我不會強迫他們 我更希望他們過得好


看了一下微博的原文。父母當初送孩子去國外大概是為了讓自己有面子吧。原文有一句。女兒離自己心儀的大學差了11分,後來就賣了大房子睡小房子,想盡辦法出國去。拿到錄取通知書時父母覺得臉上有光。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她母親朋友的兒女大國在外留學,而我朋友只是上了一個大專,她母親就一直讓她出國念書。拗不過她母親。今年10月還是要出國了。

再來說,這父母再三強調不許談外國男朋友。還大肆教育性。當初送出國時也有21歲了。她應該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吧。

文中女兒也不像標題說的一樣大學之後聯繫就少了。中途還接父母去了美國住了一個多禮拜。聽說女兒談過一個外國男朋友就大罵、甚至以父女關係威脅。之後吵架了以後才有一段時間聯繫少了。

這對父母在送女兒出國留學的時候難道沒有想過女兒有可能會在國外落地生根嗎?我這句話的意思既然送到國外去了。這點可能性有沒有想過嗎?一聽說女兒要在外國工作生活父母「崩潰」 說明那他們一開始打算的就是把女兒綁在身邊。但從這一點看 ,我覺得很過分。因為這樣就是女兒嫁到國內其他地方他們還是會覺得遠。

最重要的是,這個新聞的偏向性太強,因為沒有女兒的發言。而且女人並沒有表示不贍養老人。

現在我還未為人父人母 ,我至少希望我以後可以不將兒女綁在身邊以養老的初衷留下來。


這家人的問題不算少見吧。在座的各位,有多少是在父母旁邊的,尤其是出身農村的,差不多都是一年見個聚個兩三次吧(長假,春節)。跟這個家庭有多大區別,無非是遠了一點。一家分離已經是常態了,真要是想,一張飛機票,一天時間

這父母擔憂養老問題,但事實上這真的是問題嗎?先別說這女兒沒說不負責贍養,還有社保呢(深圳的社保,嘿嘿,我到現在還記得羅爾報銷掉了9成的醫藥費),還有房產呢。事實上後半生他們生活上已經不存在大的問題了。

所以現在對於這對老父母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女兒失控了。他們的世界中心是他們的寶貝女兒,而他們寶貝女兒世界中心,已經不是他們了。其實把問題看開來,撇除掉國家的因素,就是我們常見的家庭問題了,成長後的子女嚮往獨立空間,而父母不願放手。

這只是一個這個時代常見的家庭問題,別想太多。


把我在相關問題的答案貼在這裡:

---------------------------------------------------------------------------------------------------------------------

就一點,我看,這個獨生女不回國是非常正確的!

我對她的態度不僅是寬容、理解,而是直接為她點贊!

那些覺得應該譴責這個獨生女的,你們難道從來不會把自己帶入到別人的位置里去思考嗎?你們難道看不出來,這個女孩已經沒有退路了嗎?

這個女孩的家庭經濟狀況是什麼樣子的? 一個在深圳70平米的小單元,緊緊地靠著馬路,噪音極大,這就是這個家庭基本上所有的財產了。存款么,估計是沒有多少的。老人的退休金么,估計是很少的。 由於在深圳,他們家的房產看似還值點錢,其實呢?他們能把房子賣了嗎?睡大街嗎?

這個女孩如果回國,等待她的就是這樣一個家,和父母擠在這樣一個小房子里,忍受著噪音,然後呢? 就能盡孝了? 拿什麼來盡孝?

她父母能經濟上自給自足? 看來未必。

她父母能給她安排一個好工作?看來不能。

她父母能給她安排一個好老公?看來不靠譜。

如果她回來就只能找到月工資幾千、萬把的工作,看著深圳幾萬一平米的房價 ,那麼多別的人家2、3套房子, 那麼多別人大把大把的票子,在和她們家競爭著這個城市的各種資源,例如醫療資源, 我再問一句,她拿什麼來盡孝? 她老爹要她怎麼盡孝?

如果她的家境很好,在國內有2、3套優質的房子,充足的存款,可以利用的人脈,然後老爹說,我就是想多看看女兒,你回來生活好不好? 女兒拒絕了,我們旁人可能是可以就孝這個問題評論一番。可現實不是這樣啊!

成為一個社會的底層這麼好玩?只要她回家了,她老爹就會真的開心了? 她老爹當初覺得她去美國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吧? 為啥?難道不是因為一個沒有背景,但會學習的人在美國的發展前景相對好一點,掙錢相對更容易一些,生活相對舒服一些么?這有錯么,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大錯啊,雖說賣深圳房子是可惜了。現在房子早賣了,錢也花掉了,人也在美國了,終於可以利用一下這來之不易的環境,得到一些投資回報了,老爹卻說不玩了,回家! 我就想,如果他女兒真回來了,工作找的不順利,一家三口在破房子里大眼瞪小眼,鄰居們在背後指指點點說「留學回國也混的不怎麼樣嘛」,老爹會怎麼樣?

老爹會說,「女兒啊,你回來陪我們就是最幸福的事啦,我們真的很開心啊」?

還是會說,「哎,我命不好,養了個女兒也沒什麼本事。」

一個愛面子的人,就因為女兒離開身邊幾年,就突然大徹大悟,親情至上了?面子再也不重要了?人性要有這麼簡單就好了。就算不愛面子了,難道不會為女兒的生存狀況擔憂嗎?擔憂的多了不會產生家庭矛盾嗎? 她老爹現在說送女兒出國是最大的錯誤,難道沒有可能過兩年又覺得叫她回國是最大的錯誤嗎?

當初賣房的決定有可能不是很符合一些人的價值觀(包括我的),但這個決定當時也是一家人一起做出的,做也做了,後悔也沒有用了。女孩怎麼利用她現有的,去獲取更多的,才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而現在,只有她對自己負責了,才能將來對父母負責。

那些說中國傳統孝文化的人, 難道孝文化就等同於《二十四孝》這種腦殘文嗎?古人也教過我們, 倉廩實而知禮節,倉廩空了呢?人相食!你們咋就忘了呢?

這個女孩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利用已經在美國站穩腳跟了這個有利因素,盡量讓自己的情況變的好起來。情況變好了,老爹也放心了,也有和別人「炫耀」的一點資本了,就不會那麼不開心了。等到將來她有實力了,能夠接濟接濟家裡,回家探望探望,或接父母去美國轉轉住住,這才是真正的孝道。實力再強大一點,能夠回國找到好的位置也不是不可能。我就遇到過美國男人跟隨中國太太來中國生活的家庭。盲目地服從一個糊塗的、容易情緒化的老爹,把自己的事業毀了,盡孝的能力弄沒了,才是悲劇。

(我並不是說美國怎麼怎麼好,中國怎麼怎麼差,我只是針對女孩的這個具體情況發言。她的情況就是,她們家是中國城市底層,沒有什麼人脈,她在美國研究生也剛畢業這種情況。一般來講,這樣剛回國就找到好的位置是較少的。至於說報效祖國,我們國家還真不缺一個小小的碩士畢業生。如果她掌握了什麼核心技術,稀缺本領,那麼國內有大把大把的銀子等著她來賺。)


在遙遠的西方,有一個國家,名字叫外國,那裡的父母養孩子無怨無悔,那裡的小孩堅強獨立,那裡飄著自由的花香和權利的空氣,他們從不會因為分財產而打破頭,更不會因為人生規劃的差別搞什麼家庭冷戰,每個人都能選擇自己開心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那裡的校園沒有霸凌,那裡的怪胎不會被孤立……

好吧我吹不下去了。

我一向挺煩打著自由主義旗號的利己主義者的,當然更煩給利己主義者提供理論支持的自由左派(當然了解自由平等和左右關係的人從名字就能知道這幫人是精分),這幫人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名字叫做「白左」,但是實際存在的數量和範圍遠比你想像的多,這幫人描繪了一個美麗的世界,這個世界裡每個人的權利都不可侵犯,每個人做出選擇都該被包容,大家自由的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沒有人會因為你與眾不同就BB個沒完。

嗯哼,真是一個好世界啊!我也挺嚮往這樣的世界的。

但是你們知道他們忽略了什麼嗎?

那就是代價。

人只有承擔責任才是自由的——卡夫卡

就好像沒人能攔著你四處約炮,但是約出病了你得自己抗;沒人能攔著你上課睡大覺,但是高考分數線不會為你放寬0.1;沒人能攔著你半夜十二點走在治安不好的小巷裡,但是當你被一把刀指著脖子的時候也別指望警察能像奧特曼一樣從天而降。

自由,從來不是免費的,在天賦自由的同時,也賦予了自由以代價。

不承擔責任的人,沒有資格談論自由。

沒錯,這就是原汁原味且純粹的自由主義,在這種語境中,如果一個人作死,我們就應該讓他作死,作死也是他自己的自由,真死了還可以提高社會平均智商。而在白左的語境中就不一樣了:一個人不管怎麼作死,不管怎麼犯賤,最後都應該有人來幫他收拾爛攤子。

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那些讓人嘴角抽搐的亂象的起因。

明明是右派的自由主義,卻填了一點左派的東西進去,剛好填住了代價這個東西。結果我們就看到了一群巨嬰,口口聲聲說著要權利要自由要尊嚴,可是當我們問他們怎麼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會像固執的小孩子一樣,一邊逃避著問題的存在,一邊來回念叨著自己的理論,來說服自己。而當真的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又突然開始崩潰,開始哭,開始向家庭,向國家,向社會,去索求幫助。

哎嘿,說道這裡可能你突然一愣,沒錯,這麼論證的話,這個事件里該指責的並不僅僅是這位打著個人選擇旗號逃避自己責任的女留學生,還有這對盲目投資的老夫婦:他們對於風險的認識不足,對於道德教育的缺失,對於投資目標是否願意回饋毫無認識,落得這個下場,似乎並不怎麼值得可憐。如果聯繫上面某人引胡適的話,覺得「這都是父母欠孩子的」,似乎他們就活該如此。

但是他們有什麼錯呢?沒有錯的,他們的時代,「孝」就是一個「社會公約」。違背了這個公約的人在社會上寸步難行,這是一個對他們投資的安全保障,也是這麼多年來中國社會「養兒防老」觀念得以穩固的根本,在這個沒有至高神的國家裡,「仁孝」的社會公約,就是維持社會穩定的保障。

是這個社會公約崩壞了,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這個延續了幾千年的行之有效的社會約束被打破了,反駁者有了「個人自由」這個大旗,有了一些「讓孩子來到不幸的世間是父母的罪過」之類的理論可以分庭抗禮,有了一群覺得自己太失敗一定是父母太失敗的人在幫腔煽動。

於是新一代根本不承認還有這個社會公約了,老一代卻還按照這個公約的法則來行事,就好像雙方互相捂住了自己那份合同,卻開開心心的以為是和對方簽了一樣的東西。這樣到了衝突的時候,只能驢唇不對馬嘴,互相指責對方不是人。

要怪,只能怪這個世界變化太快,只不過是兩代人之間的思想差距,卻已經根本無法交流了吧。

當然,投入那麼多卻被撂那了的人,不論如何還是可憐一些。


來看看胡適是怎麼說的:

【我想這個孩子自己並不曾自由主張要生在我家,我們做父母的不曾得他同意,就糊裡糊塗地給了他一條生命。他既無意求生,我們生了他,我們對他只有抱歉,更不能「示恩」了。我們糊裡糊塗地替社會上添了一個人,這個人將來一生的苦樂禍福,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的功罪,我們應該負一部分的責任。說得偏激一點,我們生下一個兒子,就好比替他種下了禍根,又替社會種下了禍根。他也許養成壞習慣,做一個短命浪子;他也許更墮落下去,做一個軍閥派的走狗。所以我們「教他養他」,只是我們自己減輕罪過的法子,只是我們種下禍根之後自己補過彌縫的法子。這可以說是恩典嗎?】——《我的兒子》

胡適認為父母於子女無恩,父母對孩子好是應該做的,不應以此居功。子女以後對父母作何感想是子女自己的事,父母對此不必操心。

————————————————————

鑒於有些人理解能力不行,補充一句:胡適這段話是表示作為父母對子女的態度,說父母於子女無恩不能推斷出子女不該敬愛父母。一個人完全可以認為自己不該向子女市恩,同時又關愛孩子和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是不矛盾的。


我只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所以你們覺得家長把你養大只是為了讓你最後養老送終?你們覺得自己的終極意義就是養老送終?

那我求你們以後別生孩子。

以及這是人家家事,每個人的孝標準不一樣,每個人家裡給他們的標準不一樣。別把自己的標準安人家頭上。自己沒本事出不去就別指責出去的人不回來。如果你自己放棄了華爾街工資放棄了綠卡放棄了北上廣放棄了所有發展機會回了你家三線小城市陪你爸媽,那你來評判別人沒問題。如果沒有,那還是別吵吵了各過各的吧。


《小家庭制度下的犧牲》

冰心

老太太噙著眼淚,拿著一封信正看著。忽然聽見外面腳步的聲音,連忙將這封信,壓在一本書底下,站了起來。

老頭兒從外面進來了,摘了帽兒,坐在椅子上,喘息著拿手巾去拭額汗,一語不發。

過了一會兒,老太太陪笑問道:「你的事情怎麼樣了?」

老頭兒冷笑道:「毅甫只說現在外頭找事很難,叫我暫候一候。但是看他的意思,似乎嫌我老了,做不了什麼事。他還問我荃兒的事情很好,為何還不能顧家?我也無言可答。他便借給我二十塊錢。我本想不要,一想這也是老朋友的情分,而且我也實在沒有錢,只得收了。咳,人窮志短!也是我沒有生下好兒子,以致像我這樣的年紀,還要奔衣走食,實在叫人可氣可嘆!」

老太太灰白著臉,嘴唇顫動,似乎要說話,卻說不出來。

老頭兒又說:「人家養兒子為的是養老送終,我們只是為兒孫作牛馬,從小兒多災多病的,好容易捧到這麼大。為著他念書,把田地也典了,房子也賣出去了。他又說要去留學。我想這蠻貊之邦,子弟一定要學壞的,但是至終也依了他。如今我們的精神心血也耗盡了,家產也花完了,馬牛也當夠了,只指望苦盡甜來,有個歡娛的晚景,也不枉……」這時老頭兒喘得說不下話去。

老太太仍舊呆立著動也不動。

老頭兒接著又說:「誰知道他如今……外國也去過了,文明的媳婦也娶了,毛羽豐滿遠走高飛了!像我這樣的年紀,大限已經快來到了,生前的福我自然享不著了,但是——還恐怕這把老骨頭,終究要葬在野獸的腹里呢!」

這時老太太忍不住了,忽然伏在椅背上,嗚嗚咽咽的哭了起來。

老頭兒看見他老伴哭了,心中也覺得不忍,嘆了一口氣,便不往下說。

他們一時寂靜下來。兩個悲涼灰白的臉,襯在這奄奄的暮色里,造成了一派陰森的氣象。

老頭兒忽然說:「前天我寫了一封信給他,至今還沒有回信。我如今親自去拜望他,同他理論理論。」一面自己站了起來。

老太太伸手要揭開那本書,拿出信來——但她看著老頭兒的臉,又沒有那一分勇氣,慢慢的又縮回去。

老頭兒已然戴上帽子,走出去了。

老太太連忙喚道:「不用,不用去了!這裡……」那時一聲門響,那白髮盈頭的老者,已經踽踽涼涼的去了。

老太太扶著椅背,站了半天。重新拿出那封信來,上面大草縱橫,又有許多的圈點,可憐她生花的老眼,如何看得清楚。只零零落落的念道:

……中國貧弱的原因在哪裡?就是因為人民的家庭觀念太深……觀念太深這萬惡的大家庭制度,造成了彼此依賴的習慣像……我們這一班青年人,在這過渡的時代,更應當竭力的打破習慣,推翻偶像……我們為著國家社會的前途,就也不得不犧牲了你二位老人家了……新婦和我都是極其贊成小家庭的制度,而且是要實行的……你老人家昨天的信,說得實在可笑!只為你們的腦筋,沒有吸收過新思想,因此錯解了「權利」、「義務」的名詞……簡單說一句,我們為要奉行「我們的主義」,現在和你們二位宣告脫離家庭關係。

老太太看完了,大概也還明白,一時心頭涼透,兩手顫動著將這封信撕了,眼睛發直望著窗外。

這時,天色漸漸發黑,一片咿啞的聲音,繞著庭樹,正是那小鴉銜著食物,回來哺它的老鴉呢。


評論里 那些呼籲錢不重要 事業不重要 陪在父母身邊盡孝才是人生第一大事的,我有點兒懷疑你們是跟我生活在一個世界裡嗎?不到18歲的孩子這麼想是純真可愛 成年人這麼想就有點兒不現實了吧?

首先 追求愛情是絕對沒錯的。找了不喜歡的人 有了不幸福的婚姻 結果就是繼續死拽著自己兒女 阻礙他們尋求愛情和幸福 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兒女大學剛剛畢業乃至準備成家的時候的時候 大部分父母也剛剛50歲左右。這個年紀其實應該還不需要什麼行動上照顧吧?如果夫妻倆感情好的話 完全是對二人世界的一番回顧啊。

其次 就是給錢和侍奉身邊哪個是孝順的問題了。朋友們,你們知道帶父母去澳洲旅遊一次多少錢嗎?飛的那麼久 父母年紀大了 至少得訂個商務艙吧。往返機票淡季最便宜是一人一萬五。兩個老人 加上坐經濟艙的 你 你愛人 你小孩兒 整個行程7,8萬打不住。

好吧 就算你可以不帶爸媽去看世界。那他們老了總得帶他們去看病吧?最輕的一種癌症—乳腺癌,手術 化療 放療,所有的藥用最好的,總共加起來不止7,80萬。請問你呆在小城市裡或者你呆在一線城市當個小白領,你不拼事業,什麼時候能不緊巴地掏出這7,80萬啊?別說我可以賣車賣房 砸鍋賣鐵。你什麼都賣了這樣 你爸媽還能放心治嗎?還不說你得有關係人脈才能在最好的醫院看病這些事了。

有人說我爸媽有積蓄 不用我這麼賺。 朋友們 貨幣是貶值的啊。不說遠的,2000年的物價跟現在已經差了多少了?你父母除非真的是富甲一方要不然老了真的就是靠兒女了。

比起在父母還可以照顧自己的時候一直給予陪伴,能在他們無助的時候有能力為他們解決問題,能在他們真正年邁的時候有能力把他們接來身邊照顧,在我心裡更加重要。

陪在父母身邊 只能算你盡了心,做到讓他們從容地老去 你才能算個真正的孝子。


微博上看到一個值得思考的評論的:

現在的有些子女就是,既想享受傳統的中國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砸鍋賣鐵的支援,又不想接受傳統中國道德,對於他們贍養父母的義務要求!如果你真的要學老外,那你18歲搬出父母家,自己出去打拚,自己掙錢留學,想去哪兒去哪兒,現在倒好,把父母那吸幹了,反而跟父母談獨立?婊!

當然,以上言論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國外也並不是18歲就都搬出去。


政治課本上有句話叫市場經濟具有盲目性。

這就是盲目性。

換言之,就是用一種投資的心態去處理人生中全部的事情。"別人都買房子,我也買房子","別人都結婚,我也結婚"。

如果對未來缺乏足夠預知,且目的是追求最大收益的情況下,的確別人做什麼,我便做什麼,那是最穩妥的。

然而人生又不是投資。

做事情之前,不考慮目的是什麼,也不考慮做了有什麼後果。這已經是一種通病了。

我經常對想要考研的學生們說:你們考研究生也罷,讀博士生也罷;最重要的,是知道你究竟要幹什麼。

假設人類社會是一艘巨輪,掌握知識的人無疑就是站在風浪最兇險的瞭望台之上。站在這裡的人需要斷絕一切塵世的俗念,才能指引人類正確前行。

人們是為了表彰你用知識引到了人類前進,才給予碩士和博士極好的待遇。而不是反過來。

所以有時候看到女博士不能結婚這個說法,我就覺得很可笑。你可以讓一個人變胖,也可以讓一個人變瘦;但你沒辦法讓一個人又是胖子又是瘦子。

想要讓孩子早早結婚抱孫子,又想讓孩子畢業了馬上結婚找對象。我只能說:想的很美,但現實就是這麼骨感。你可以說我想法太消極,但判定對錯的永遠不是你或者我,而是社會的現實、而是整個市場。

所以盲目性必然是貪婪的,他不貪婪,怎麼能叫盲目性呢?從"孝道""自由"等角度入手都是片面的,一言以蔽之,這個問題的緣由只有一句話:

——人類太貪,但又目光短淺。

這便夠了。

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悲劇。題主所說的案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比如說北漂了一輩子,最後在郊區落戶的白領;

比如說用房抵房,貸款炒房,最後弄得自己負債纍纍的房奴;

比如說腦袋一熱,就賭上一切創業的剛畢業大學生;

比如說輸紅了眼的賭徒,還有吃青春飯的姑娘。

人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你送子女出國留學,就要有子女在國外生活的覺悟和準備。我這裡不是說子女就應該不回去孝順父母,而是說一旦一個有正常思維的人做了重大的決策,無論男女老少,就應該對自己的這個決策負責。

君不見股市大災的時候,那些賠的傾家蕩產的股民們——又要向誰說理去呢?


我的天,這篇新聞明明導向性那麼明顯,辣雞

全片只說了女兒要留在美國發展,與美國人結婚,根本都沒有提到她怎麼贍養父母

你們怎麼知道她每個月沒有打錢?怎麼知道沒有視頻聊天?怎麼知道她沒有邀請她父母過去?

想了想還是補充在這裡

我的原回答沒有對於這個新聞的個人意見,因為我覺得這個新聞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有意識地引導讀者去某一個有爆點的方向

所以這個新聞紅了,好棒棒喔這位記者


我以為,所有的父母都和我的父母一樣,最大的心愿和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我家的臭小子能生活的快樂」

也許只是我想太多了。或者我太幸運了。

有的孩子大概只是被當作了一份肉體養老保險。

---------

我以為,所有的父母,都和我的父母一樣,對子女的培養和投入,都是為了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更有能力和議價權去選擇和規劃人生,而不是以此干涉下一代的人生甚至壓縮其社會議價權。

---------

我以為,所有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樣,最大的快樂就是看見子女的快樂。

---------

我以為,所有的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樣,會總尊重並理解成年子女的人生選擇。

---------

我希望,我不是個例。

我希望,每一個少男少女,都能如我般幸運。


推薦閱讀:

剛搜海南養老房 出來個旅居網 有人了解么?
獨生子女怎麼養父母?
新型養老行業,如何營銷?
如果不結婚,我們老了可以怎樣優雅快樂的安度餘生?不是裝出來了哦,是驀然歡喜地?
為什麼養老產業那麼大的市場還沒有人來做?

TAG:生活 | 家庭 | 留學 | 獨生子女 | 養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