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前後的孩子要求陪睡需要滿足嗎?

我兒子目前不到三歲半。現在是和家裡人一起分床,在同一房間睡覺。自己有一張小床。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同房分床睡覺的模式。孩子媽媽比較粘孩子,偶爾或在我出差的時候把孩子帶到大床同睡。以上為背景。
前期基本是到睡覺時間後,孩子在自己床上,熄燈,開門,我們在外面做事,半小時左右孩子就自己睡著了。
最近孩子總要折騰一個多小時,反覆要求大人在房間里陪同,就是在同一房間里。
我們目前的做法都是和他講道理,讓他好好睡覺,我們仍在外面做自己的事情。

我想專業人士能夠回答一下:這樣的情況是否要陪同?不陪同是否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或造成其他心理影響?


謝邀。

似乎你想找到一個「標準答案」,然而並沒有。

「答案」或許在你孩子和你們心裡,你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沒有人知道,除了你們。雖然時光倏忽日子過的和昨天沒有不同,似乎得失怎麼都看不出。

或許孩子睡前想到了白天其它小朋友說起的一個怪獸,有點害怕,但說不清楚怕什麼(家長們明白,別說想像中的,三四歲孩子連白天幼兒園發生的事也不容易說清楚),他左右張望,沖著門喊:「媽媽爸爸,來!」爸爸媽媽在外面,耐心地隔著門講道理:「好好睡,你是小男子漢了,不要怕,我們在外面,安安靜靜躺著,很快就會睡著的。」 聽到父母聲音孩子稍安了點心,可並沒有辦法馬上平靜,反而更想要和爸媽一起,哪怕躺在旁邊也好。但只好繼續躺在床上「好好睡」……

或許睡前孩子忽然想起了繪本書里一個有趣的情節,你知道,三歲多孩子笑點低,出現屎屁尿什麼的就可以笑一陣,他希望分享他認為的笑話,內容嘛大人其實不知道好笑在哪,除非你看到孩子笑容展開的樣子,是啊,他真覺得好笑。於是你也哈哈地笑了起來。

或許他睡前什麼也沒想到,就是覺得旁邊有人陪他睡覺得安全溫暖放心。只要手往兩邊一放,不到一個手掌的距離,就可以摸到爸爸媽媽……他知道他睡著或沒睡著,父母就在身邊,什麼也不用擔心。

或許你們有空的時候多陪他睡,講故事或聽聽音頻,或只是陪他躺著。你們沒空的時候跟他解釋,他一個人躺著入睡也會更安心。

或許幾年後,幾十年後,他可以回憶起小時候睡覺時的場景和感受,或許什麼也想不出,只有模模糊糊的或是不安或是寂寞或是溫暖的感受(也許再好的「安全感」問卷也未必測得出)。誰知道這樣的睡前陪伴到底有什麼用呢?它就靜靜地藏在在孩子和你們的心裡,成為孩子和你們生命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到安全」

當孩子感到不安全的時候,本能引導他,會出現以下三類安全依戀行為(約翰 ·鮑爾比提出了本能的假設,瑪麗 · 安斯沃斯以及瑪格麗特 ·馬勒驗證了這個假設):

1類:通過尋求與監測,比如目光追尋、爬向、呼喚、哭泣、糾纏等等,試圖和提供保護的照顧者保持親近。作為母親:無論你親近他,還是疏遠他;無論你愛他、還是厭煩他……他都無條件地依戀你

2類:將父母,作為「安全港」,在面對危險情境或受到驚嚇時逃向此處。危險情境是指:比如黑暗、巨響、陌生環境、陌生人、攻擊者、狗叫等等

3類:將父母,作為「安全能量站」 使用。在此「加加油」後,才能讓繼續四處探索或真正的逐漸獨立,成為可能。重要的是「依戀系統」與「探索系統」之間的平衡

所以,三歲左右已經分床的孩子,偶爾提出要求陪睡,無非是感到不安全的時候,想與父母保持親近,或者是將父母當成安全港,或者是將父母當成「安全能量站」,在此「加加油」而已

所以,跟隨你與孩子互動的真實情況和體驗,結合以上的三類安全依戀的本能行為,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同意@劉建鴻 ,沒有「標準答案」

不過我更願強調的是:在處理此類的和孩子互動情況的時候,更重要的不是身體的親近,更重要的是情緒上的父母的可獲得性

考慮到有些父母身體可以被親近,但情緒可能缺失的情形,作為安全依戀對象的父母的「可獲得性」被定義為:不僅是身體上的可接觸、可親近性,更是情緒上的調諧反應性

兩者必須具備,才能讓孩子感到安全。而現實生活中,往往父母身體是可以接觸到,但是情緒上是不可獲得的,比如答應陪孩子,但是又有點不情願,或者心不在焉,或者很煩躁

這種情況稱之為「母親非真實性在場」,這是已經通過無數心理病患兒童所證明的,成為心理不良發展的重要原因

如果你確實因為各種原因不能或不想陪孩子,那就給他說清楚,當然他很可能悲傷哭泣,但是,如果在他悲傷哭泣的時候,你能去將心比心地感受他的感受,也比你即使同意陪他,但情緒不在場,好上十倍百倍

重要的是,如果決定拒絕,只需要將心比心,而非說教,也絕不需要說教

如果他還要哭,就讓他哭一會兒吧,前提是你能將心比心,而不是採取天殺的有些人主張的「哭聲免疫法」

所以,決定陪,就要避免「母親非真實性在場」,決定不陪,就必須「將心比心去感受孩子的失望」

處理此類問題實際很簡單,但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姿勢」上


我們家是滿足的


建議還是陪著吧。

不是什麼太過分的要求,我覺得只要孩子不熊不無理取鬧,和安全感、信任感相關的需求大人最好都滿足。

安全感好難建立的,好不容易有機會幫助他壘實他的安全感,這好機會別因為什麼「科學教育」「男孩子就該怎麼怎麼樣」「理性」等對於一個三歲孩子他根本不懂的所謂大人的道理給耽誤了

他才是個三歲的孩子,多抱抱多陪陪吧。


我兒子五歲半了,

目前仍然需要爸爸陪同著入睡。

爸爸有時加班,他寧可等著,硬撐著等到爸爸回來才肯睡。

他也不是怕黑,

也不是怕怪獸,

就是想要爸爸陪著他。

我問他為什麼非要爸爸陪啊?

「因為我太愛爸爸了」


說出來不怕笑 小時候一直不敢自己睡 直到初中有一天突然覺得自己長個子還是一個人睡覺舒服 就再也不和爸媽睡覺 不過現在回憶起來父母一直順著我還是滿滿的愛


題主這個問題讓我回憶起小時候關於睡覺的那點事…我怕黑,怕一個人睡,但是我媽為了鍛煉我的膽量和獨立性,總是逼著我一個人睡。要是睡不著去找她,她也不會同意陪我睡,有時候還會訓我。童年的很多記憶都模糊了,但夜裡入睡前一個人躺在床上那種恐慌,還有忍不住下床跑到爸媽門前卻不敢敲門怕挨訓的記憶,直到現在都特別清晰。

後來長大了,入睡對我來說卻始終是件很困難的事,每次臨到睡前都被一種莫名的恐慌籠罩,拖延著不願睡,只能在床上看書看到眼睛酸痛意識模糊,最後不知不覺睡著。結婚後和老公一起睡了,才慢慢體會到原來可以這麼輕鬆就睡著。而且我也很怕黑,如果一個人在家,那麼家裡所有的燈都要開著才有安全感。裝修房子的時候也排斥一切暖光,覺得黃黃的很昏暗,不夠亮,讓我心裡很不安。最後家裡採光全都是白光。

其實現在有了孩子後,我很能理解當年我媽的態度了。一整天從早到晚忙裡忙外,極度疲倦,終於熬到孩子睡了,自己可以放鬆一會兒做點自己的事了。要是連這點時間都要繼續被孩子霸佔,那心情真的是崩潰的。但我總能記得自己小時候,那種渴望媽媽抱著我在身邊睡的心情,一想到我自己的孩子也正經歷著這種心情,我實在無法不滿足他。

題主的孩子才3歲而已。你的世界豐富多彩,而他的世界只有你。孩子全身心依賴父母的時間,就那麼幾年,別讓他留下遺憾吧。

當然了,每個父母、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我個人的經歷不具代表性,而且睡不著覺和怕黑,在我的整個人生中也算不得什麼大事。題主完全有選擇的自由,我只是說一下自己為母的觀點,供題主參考而已。


直接給出行或不行結論的,一定不是「專業人士」。


女兒快21個月,除了剛出生那會兒是自己睡小床,後來天冷了,或者夏天蚊子太多,都是在大床上3個人一起睡啦,一直到現在,有點擔心分床難……

但是不可否認,跟媽媽爸爸睡在一起是很幸福的,躺在懷裡,陪她看畫本,嘻嘻哈哈咯吱咯吱,到了點關了燈,哄一哄基本上就睡著了,冬天小孩子熱乎乎的抱著特別暖和,這種幸福的感覺令人留戀,而且每個孩子也就這2、3年是名正言順的一起睡的

有的人說國外孩子從出生起就是自己睡一床,甚至一個屋,可能年幼的時候沒感覺,稍大一些2、3歲了,知道害怕黑害怕打雷了,晚上自己睡覺我想應該是很煎熬的,我小的時候被趕到小房間睡,就一直死命盯著對面的衣櫃(上面居然還有鏡子),總覺得黑暗裡會蹦出個妖怪,總覺得樓梯上好像有腳步聲,甚至能想像出來有人拿著刀一步一步的走上來,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熬過來的,反正現在依然記憶深刻,這有沒有對我的安全感造成影響不得而知,但絕對不是什麼愉快的回憶

個人覺得滿3歲上幼兒園以後可以慢慢分床、分房了,在上小學前完成分房比較合理,在這之前,多寬容一些吧,如果孩子表示很害怕,可以陪著他睡一會兒,跟他保證睡著了才走,慢慢習慣一個人睡就好


陪吧,我家的也三歲,我一直在陪。

孩子一個人睡真的會害怕,越大這種恐懼越會加劇,因為他腦子裡的東西太多了,懂了幻想懂了寂寞。

這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對於父母可能只是犧牲一小時的個人時間,對於孩子卻意義重大。


相信現在父母跟寶寶一起睡的現象並不罕見,但是陪寶寶睡覺這種做法確實引起了很多的爭議。支持者認為寶寶應該跟父母一起睡,但是這樣安全嗎? 為什麼有人選擇陪睡? 有的父母選擇陪睡,是因為: ·陪寶寶睡可讓父母在半夜給寶寶餵奶更加方便,喂哺母乳的媽媽能夠與寶寶同時入睡;有助於寶寶更容易入睡,特別是剛出生幾個月的寶寶半夜醒來的時候;能夠給寶寶更多的睡眠時間;有助於白天不在家裡的父母晚上能夠重享與寶寶的親子時間陪寶寶睡安全; 其實和寶寶睡覺有好處也是有壞處的,似乎你想找到一個「標準答案」,然而並沒有。

許在你孩子和你們心裡,你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沒有人知道,除了你們。雖然時光倏忽日子過的和昨天沒有不同,似乎得失怎麼都看不出。

或許孩子睡前想到了白天其它小朋友說起的一個怪獸,有點害怕,但說不清楚怕什麼(家長們明白,別說想像中的,三四歲孩子連白天幼兒園發生的事也不容易說清楚),黑暗中他左右張望,沖著門喊:「媽媽爸爸,來!」爸爸媽媽在外面,耐心地隔著門講道理:「好好睡,你是小男子漢了,不要怕,我們在外面,安安靜靜躺著,很快就會睡著的。」 聽到父母聲音孩子稍安了點心,可並沒有辦法馬上平靜,反而更想要和爸媽一起,哪怕躺在旁邊也好。但只好繼續躺在床上「好好睡」……

或許睡前孩子忽然想起了繪本書里一個有趣的情節,你知道,三歲多孩子笑點低,出現屎屁尿什麼的就可以笑一陣,他希望分享他認為的笑話,內容嘛大人其實不知道好笑在哪,除非你看到孩子笑容展開的樣子,是啊,他真覺得好笑。於是你也哈哈地笑了起來。

或許他睡前什麼也沒想到,就是覺得旁邊有人陪他睡覺得安全溫暖放心。只要手往兩邊一放,不到一個手掌的距離,就可以摸到爸爸媽媽……他知道他睡著或沒睡著,父母就在身邊,什麼也不用擔心。

或許你們有空的時候多陪他睡,講故事或聽聽音頻,或只是陪他躺著。你們沒空的時候跟他解釋,他一個人躺著入睡也會更安心。

或許幾年後,幾十年後,他可以回憶起小時候睡覺時的場景和感受,或許什麼也想不出,只有模模糊糊的或是不安或是寂寞或是溫暖的感受(也許再好的「安全感」問卷也未必測得出)。誰知道這樣的睡前陪伴到底有什麼用呢?它就靜靜地藏在在孩子和你們的心裡,成為孩子和你們生命的一部分。

許多兒科專家都認為寶寶睡覺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符合安全規格的嬰兒床,並且裡面不能放置柔軟的被褥。在寶寶六個月大之前過渡到自己獨睡會比較容易,這樣能夠防止養成陪睡的習慣。以下的措施能夠讓你的寶寶仍保持與父母的貼近:將搖籃、嬰兒床等放在你的床邊,這樣既能夠讓你靠近寶寶,方便你喂哺母乳,同時又能夠減少寶寶出現窒息的危險,你還可以購買一種特別的設置以防父母壓到寶寶。

當然選擇是否跟寶寶一起睡覺是你的選擇,你可以先向兒科醫生諮詢意見,衡量其利弊,並且做好寶寶睡覺的安排和準備。

不過浙思還是更願意強調的是在處理此類事件的時候,孩子獲得父母情緒上的可獲得性比身體上的親近更加重要。


孩子突然有這樣的要求,肯定有他的道理。其中的原因,父母可以猜測一下。有可能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摩擦,孩子在幼兒園或者與人接觸的過程中碰到過令孩子感到不安的因素,甚至是動畫片,書本中一些可怕的場景。無論孩子多大,只要有需求,父母都應該滿足他,只有孩子心中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勇敢的面對自已害怕單獨入睡的難題。


這種小事為什麼不陪?

看了很多育兒的書,心理學的 ,我覺得比較扯淡。

第一,陪孩子,孩子快樂;

第二,陪孩子,你老婆高興;

第三,他倆高興你才能高興。

所以,別考慮什麼什麼之類的,讓家人高興自己高興就是好教育。

另外,睡前是重要的親子時間,一起讀讀書,做做遊戲,給孩子一個吻。你給了他多少愛,他未來長大心裡就存著多少愛,這樣長大的孩子差不了。


我家除了不陪睡其他都陪,很多家長都是除了陪睡其他都不陪,孩子感情不是光靠陪睡就夠了。


每個生命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的特質也是不一樣的,專業人士的意見也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

同為十個月大的孩子,隔壁家的三分鐘喂完一碗蛋羹,我家的要喂半小時,一口羹要在嘴裡嚼20多下,(好處就是這麼點大就會吐魚骨)。有的外向活潑 有的害羞靦腆,所以教育本沒有一定之規。

回到題主問題,該不該陪睡,如果你已經擔心安全感的問題,那還是陪吧。如果擔心獨立性問題,孩子大了會先嫌棄你們的y∩__∩y

我是個比較粘孩子的媽媽,一直都陪孩子睡(捂臉),當然我沒空時她就自己睡。直到她十一歲向我宣布她要自己睡,再也不需要我了T_T,從此我就被趕出她的房間〒_〒

不過我不太建議同一房間分床而睡,我侄女和父母就是這樣,大房間另擺一小床,就這樣一直到高中畢業,她家明明有三間房好吧。當然題主的孩子才三歲半,同一房間好照顧。

孩子正當合理的要求滿足他,他快樂你也不用糾結。我們不是有時候也只想要一個擁抱嗎?


我自己是從小就一個人自己睡一個房間的,用我爸媽的話說,我基本上沒跟著他們睡過。我媽說我小時候不需要抱著哄,不需要拍睡,經常自己抱著奶瓶躺在床上喝奶,喝完奶瓶隨手一放就睡著了。當然更沒有跟著爺爺奶奶睡過,畢竟是爸媽親手帶大的孩子……據說有次因為家裡有事,爸媽很晚才能回來,於是把我放在了爺爺奶奶家,爺爺怕我睡不著,一直拍我哄我睡覺,結果我一夜沒睡著,第二天跟媽媽說爺爺打了我一晚上,這個事我被一直笑話到成年 _(:зゝ∠)_

當然的我現在很獨立,但是,我並不缺乏安全感。

十分不贊成孩子一直和父母睡在一起,一張床,或者一個房間。更不能接受有的孩子跟媽媽睡,然後把爸爸趕去自己睡小房間或者沙發。

一個家庭穩定的核心條件是夫妻關係穩定,親子關係永遠只是夫妻關係的附屬品,不能成為家庭的主旋律。孩子的安全感一部分來自父母的陪伴,另一部分來自於自身所處的穩定安全的環境。而夫妻長期分房分床睡,是夫妻關係不穩定的開端。而處在一個夫妻交流漸少,家庭環境逐漸不那麼穩定和諧的氛圍中,孩子本能的會產生不安全感。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們什麼都能感覺的出來,父母之間說話語氣的輕微變化,神態表情的不同他們都明白。

我覺得當下重點不是陪睡不陪睡,也不是孩子的安全感問題,而是孩子的心態為什麼會發生變化。為什麼之前可以自己睡,突然一下不可以了,只有明白孩子的所思所想,才能對症下藥。

另外,條件允許的話,把孩子的床放到孩子的房間里吧。


我自己是讀大學才徹底戒掉陪睡的,怕黑怕到成年,讀高中那會兒一定要開燈睡著了才允許我媽來關燈,醒過來發現黑漆漆身旁又沒有人我會瘋狂尖叫,直到我媽來給我開燈。

我至今都記得十來歲時某個半夜,我媽出差不在家,我聽到街道有人送喪,嚇得狂捶我爸的房門讓我爸開門放我進去一起睡。

但我爸的意思是你十歲也是大女孩子不能和爸爸一起睡覺了,堅決不給我開門。

誰都不能體會我當時的絕望和害怕。

後來讀大學,一個寢室四個人,關燈什麼的完全沒問題。後來大四大家忙實習,寢室里的人零零碎碎不在,有時候整個寢室就剩我一個人睡也能完全hold住。

讀研時雙人間,我暑假時常不回家,颱風天一層樓都只有我一個人,卻絲毫不覺得害怕。

於是我的陪睡和怕黑奇蹟般的痊癒了。

直到現在,不關燈就睡不著。

現在孩子才剛出生不久,還沒有滿月我們就讓她在自己的嬰兒床里睡了,等她能睡整覺時就分屋單獨睡個房間。

我記得誰誰說過,

孩子的安全感一旦得到滿足,自然就不懼怕一個人睡,成年後也不會從別人身上去尋求安全感。

相反,安全感沒有滿足,哪怕從零歲起就訓練獨睡,孩子依然會不自主地尋求陪睡,成年後也習慣從他人身上找尋安全感。

大概這個意思。


感謝大家的回答,我自己也寫一個答案,算作是看了大家回答的一個總結。

我非常贊同@劉建鴻 ,@廖軍還有@優當的觀點
根本上,我認為我需要在「建立安全感」,「孩子獨立性」方面找到一個平衡點,同時還要考慮到「家長獨立性」的問題。其他朋友的回答也很感謝,但感覺還是比較片面一些。

我個人所焦慮的無非是如果過於在乎安全感的建立,則會影響到孩子的獨立意識,但如果過於粗暴,則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具體到我家的情況,我們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實行的是同房分床的模式,孩子本身比較習慣分床,甚至有段時間還是非常喜歡自己的小床,不喜歡大床。我們一直都在注意引導他在小床睡覺,而不是簡單粗暴。2~3歲期間,我們在睡前堅持執行的是孩子在房間睡覺,大人在外邊做事,開門保持空間聯繫的方法,孩子也是可以接受。但最近幾個月,孩子則表現為粘大人,希望大人在身邊,並且說自己害怕——或者說孩子之前沒有意識到「害怕」而現在意識到了。我們開始的時候是商量說服,後來作為妥協,熄燈後可以在同一房間陪伴一會兒。大家提到的陪伴講故事聊天等等其實一直都是有的。在早期,我們熄燈後會和孩子聊天,並陪伴他直到他睡著為止。但我們認為,家長也應該有自己的空間,並不能讓孩子過於依賴,所以我們開始嘗試讓孩子自己入睡。

這就涉及到問題的另一方面「家長的獨立性」,即家長不能因為對孩子的陪伴而失去自我,這樣對於家庭關係和夫妻關係都不好,而且也不利於培養孩子對他人的理解——他總要知道世界不是圍著他轉的。

經過討論,我覺得至少我們目前的方法還算好,並不極端,當然如果孩子特別有要求的話我們應該適當多滿足。而且我家孩子的從小安全感建立的很好,分離焦慮非常輕微。最近,就在我提出問題後,我們家實行了孩子作息規律表,即通過發五角星的方法給孩子的正確行為進行獎勵和打卡以養成良好習慣。其中有一項是好好睡覺,即在基於一定程度的陪伴後孩子要自己睡覺,不能總喊家長,不能很晚也不睡覺——經過十天的運行,孩子的接受的很好,睡覺也乖多了。


當你老啦,孩子們都在上班。你哭鬧著要孩子們回來陪你說說話,孩子們在電話里跟你講道理:你好好玩,我們有我們的事要做。你還想起很多年前,你面對哭鬧著要你陪睡的孩子說的話,


以我的經驗,這只是階段性的。

我家也是三歲多的寶。之前也是自己睡,在前幾個月也是突然讓我陪睡。

「你自己睡吧,媽媽要去洗臉刷牙啊」

「不行,媽媽你陪我睡」

那隻等他睡著後再干其他的。

陪睡了兩三個月,後面讓他自己睡他就自己睡唄。

「你自己睡吧,媽媽要去洗臉刷牙」

「好的,媽媽,你洗臉刷牙去吧」


推薦閱讀:

4歲的寶寶喜歡玩手機遊戲,管教不聽,該怎麼辦?
家裡經濟狀況不錯,但爸媽對我們有點小氣,有錯嗎?
要怎麼糾正一個未成年孩子假期只想賺錢不想學習並且認為有過社會經歷才是成熟的想法?
為什麼厭惡體罰的孩子長大成為父母了依然會體罰孩子?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世界觀或性格的形成影響有多大?

TAG:育兒 | 家庭教育 | 兒童心理 | 父母 | 幼兒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