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真正學會了大學課程的內容?中國大學的課程安排和教學進度是否合理?

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就要過去了,臨近期考,突然有很多的感想。感覺大學學科教學的內容和深度,教學的進度和速度與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太吻合。換句話來說,似乎有很大部分的人不適合念大學,不適合接受高等教育(無貶義).

大多數學生對於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可能還達不到高中時期對課程知識掌握程度的三分之一,當然,不應該拿大學和高中比,應試教育和高等教育肯定是有區別的,但至少教育的本質是一樣的-----理解和掌握知識,可能我們不需要像高中一樣追求多少分鐘內把卷子刷到多少分,但至少課本上的內容得全部弄懂吧。我不否認有很多學神高中就已經預習了很多大學教材,或是競賽大牛學大學基礎課程像切菜一樣,但對於一個大基數的普通學生,如我而言,感覺一個學期的時間,真的不夠用來好好學好這幾門課。

可能會有人說"你沒學好,多半是你自己的問題,你時間利用好了么,效率夠高么,是不是又在忙雜七雜八的社團破事兒?或是哄女朋友?"這個我得承認,我時間利用的不夠"好",但至少不算差,我效率不夠"高",但也不低至於。社團,我也並沒有加什麼學生會團委之類雜七雜八破事兒多得不行的社團,就平時玩玩樂隊(平均兩周排練一次,一次兩個小時左右),然後籃球隊院隊的每周訓練,兩小時左右。平時的話,我不玩遊戲,不追劇,偶爾聽聽歌看看視頻。至於哄女朋友,我特么根本就沒有女朋友好嗎!!!(哭喪臉。其他的時間,基本上就是用在學習上寫作業,和回頭看上課聽不懂的內容。看到周圍其他同班同院的人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用在學習上可憐的那點時間,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建立在我們智商情商學習效率都在同一水平的基礎上,他們真的有學到什麼知識嗎?連我對整本線代大化課本都沒有足夠的底氣說我都懂了,那他們呢?當初沒上大學前被傳得可怕至極的高數,現在反而成了最好學的一科(我分析應該是有高中的基礎,至少和我高中的數學教育沒有脫節),而化學,內容多的不行,而且知識點很散,高中的老本前三節課就用完了好吧,而線代,這就是一片全新的世界好嗎?(這裡插一句,我真的覺得線代特別有意思,覺得起碼得安排兩個學期的學時才足以讓我好好探索裡面的內容,弄清其中的一部分奧秘和很多知識點的關聯。

過幾天就期末考了,現在面對課本一點兒底氣兒都沒有,更別說開始刷卷子復錯題了,嗨呀,是時候把昨晚剛燉的錦鯉祭出來了。

利益相關:上海西南某高校本科在讀,苟利......


我以前寫過一個類似的答案:

為什麼大學的課程(例如高數,線性代數)比高中難很多,老師卻講的比高中快幾倍,作業也非常少? - 白如冰的回答 - 知乎

這個問題確實存在。

沒學會就是沒學會,不要用「學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的方法」「學了也用不上」來洗地,沒意思。


是太快了。

很多內容沒有學懂,就期末考了,然後就永遠過去了。

課堂上把一個問題引申開,講清楚,以及讓學生在討論中領會的機會幾乎沒有。

那麼多門課,都是平常大抵知道這門課講了什麼,期末再認真"自學"下。雖然也都能考85+,90+,100這些,但真的,很多問題,還是存疑的。最蛋疼的是,很快就忘了,學的不透徹。

我們學院有個很牛的教授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呼籲減少課程數量。一學期三門課足矣。

真的,學的不透徹,學了也不敢用,因為不自信自己真的懂了。靠最後臨時抱佛腳複習是很高效,也能高分,但沒真正學懂。

你可以說這種快餐式的學習過程鍛煉了"快速學習"的能力,但對知識本身的領會而言,是失敗的。你以後不會敢用這些你學的並不太懂的知識去自己推出一些東西,而頂多只會在別人用這些知識推出一些結論的時候,仔細回憶,說:哦,好像是這樣。但這樣,就沒法創新了。


我倒是覺得沒學會也沒多大關係。

說實話,如果說九成大學生根本沒掌握線性代數,我是信的。而且我也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而且,也不能把鍋完全甩給講得快,作業少。因為相比中學的知識,這門課確實難得多,何況這門課內容是頗沒有止境的,掌握到什麼程度算會了很難講。是會了矩陣算會,會了線性空間算會,還是會了辛代數算會啊?強迫每個人都掌握線性空間,又是不是有必要,也是個問題。

我自己沒覺得線性代數難,也許是因為北大老師講得好,或者我數學底子好。但是話說回來,雖然我線性代數學會了,但自己的更難的一些其他專業課,我實在是沒有學會。比如我的場論,固體理論之類的內容學得完全一塌糊塗。而且我真心覺得這些內容有些超出我能力範圍了,實在有點學不動了。當然,如果這些課從一學期變成一年乃至兩年,再多些好作業題,我也許就能學會,但我不覺得有這個必要。換句話說,能並且願意花一學期學明白這些的,也許才能成為理論物理學家吧。我自己呢,還是轉行為上。

線性代數也是同理吧。如果你努力學習一學期線性代數還是不能學明白線性空間,或者你就是覺得這玩意兒沒意思不想學,那也許很多理工方面的職業就不是你的最好選擇。你還是可以選擇繼續去干,而且也能幹得很好,只要你肯花功夫。但是,也許你會有更好的選擇,而這門課程,就是在提醒你這一點。

我這種觀點我媽肯定會說我是三觀不正。但是事實上,我媽幹了一輩子工程師,也成了一名很出色的工程師,但這線性代數,只怕還是沒有學會。所以我覺得有些時候還是正視天賦這件事為好。很多知識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標誌了他們知識的頂點了。人生就幾十年,你要求一個不愛不擅數學的人花一年明白線性空間,那也沒多大必要。


這問題下有位教授提出了一個觀點,大學最重要的是養成自學的習慣和能力,因為大多數人將來從事的都是專業不相關的工作。我認同他說的這個現象,但是不認同部分觀點。

1,培養自學能力與課程內容難度設置是否合理是兩個問題,決不能因為課程難度內容設置不合理導致學生上課學不會,就說我們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種說法是很混蛋的,你要這樣說,那麼大學為什麼還要上課呢?

2,大量學生將來從事專業不相關的工作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因為專業知識學得差做不了專業對口工作被迫轉行的現象普遍存在。是學的差導致沒法對口,而不是因為不對口,所以我們可以學得差,這是顛覆因果。

3,當然,有部分轉行的原因是專業落伍或者和就業市場不對口,導致你學的好也得轉行。這不是暴露了大學專業設置的問題么?怎麼能用反正大家都不對口所以無所謂的態度來迴避問題呢?

4,培養自學能力可能是大學校園裡的最大的謊言之一,實際上所謂自學能力,只與基礎和堅持有關。你的自習能力根本不會因為你自學得多而有所提高,完全不會。

5,從效率的角度講,自學是效率最低的學習方式,是迫不得已的選擇。自學能力重要,是因為不管是做科研還是工作,很多東西是沒有人教你的,這個時候你必須自學。而大學本科課程,本身已經是成體系,你讓學生主要靠自習,就是大學在推卸責任。我最見不得大學老師自己講得一塌糊塗條理混亂念PPT,大家聽得一臉懵逼然後他來一句:你們自己看書就好了。是啊,我們自己看書就好了,拿老師來幹啥?

6,當前大學專業設置,課程內容設置,課程難度設置,老師講課水平,問題極多且極嚴重。提升空間很大,理科課程難度設置過高,導致全部學得半斤八兩是普遍現象,這絕不是好兆頭,因為理科學半斤八兩,回頭忘得乾乾淨淨,等於沒學,為何不一開始就學簡單,學紮實一些呢?

我們專業當時二十多人,據說是那些年我們系最強一屆,男學霸去了MIT,已經是大牛了吧?實際上學得也是半壺水,一路同學四年,知根知底。你說課程難度設置沒問題,鬼才相信。

7,大家也知道,大學考試灌水嚴重,學10分難度,考2分難度,還有平時分,哪怕你毛都沒學會,只要不作死,也很難掛掉。既然老師知道你的學生學得這麼爛,那麼高高在上的教學目標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高中的東西,大家已經忘了,但是只要是當時學得比較好的,隨便抓一個人大概複習一下,教材上的練習題還是隨便刷的。大學的你能做到么?

各位,捫心自問,你現在拿出你的學位證書,你看著心不心虛?不裝逼,我心虛。


謝邀。

考完思修和高數懷著悲痛的心情來答一發。

生無可戀.jpg

某末流985大一化學狗。

學校設置課程非常不合理!大一上閑死大一下和大二上的課表看得我欲哭無淚大二下又開始養老了...能不能把每學期的課均衡一下...

這學期課少真正要學的課只有無機和高數。高中水過競賽各個版本的無機都刷過所以這門課其實也不是特別需要學的。要學的課就只剩下高數了。

平時參加了個社團學習編程一周一次2h每兩周左右吧有個練習賽4h(嗯一個半天就進去了)不過後來沒能堅持下來編程就處於半棄療狀態了。

周末有時會去學長的實驗室打打雜。

高數我只能說我會做題但是不敢說真正學會了這些東西。書里很多很奇妙的東西感覺自己一直沒有get到。智商的差距真的是不可逾越的鴻溝orz不過應付考試和有沒有真正學會感覺關係並不是特別大...我的室友們平時都是追劇打遊戲刷手機考試之前刷個夜突擊突擊感覺也能七八十分的樣子但是很多東西再細問她們就答不上來了

考試周會教給你什麼是學習的...一晚上背完一本思修書不是夢//微笑


馬上考試周了,我就少答兩句吧…以及我才大二,在大學沒有待太久,答案一定程度有偏頗,僅供題主參考。

大體上認同題主的心態,啃不透理教不到位可能是種常態,習慣就好。我個人經常是這種情況,學當前內容的時候挺清楚,然後大多數時間都用來寫作業了,缺乏額外的練習。過半個月,如果是沒再用到的知識,幾乎都忘記了。然後期末考試之前抓緊複習一周,期末考個像樣的成績,一過期末全部忘掉。等以後再用到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再複習…我提幾點可能的猜想原因和建議吧:

1.智商。大一上錯誤地選過一次物院的力學,當真把我虐慘了…上課聽不懂,作業一做做一天,考試實力拉低績點,而我那個班的優秀率居然超限制了…個人覺得,純理科,尤其是數學物理,可能不適合靠高考進入名校的平均水平的學生,特別熱愛的除外。這些院系的同學半數(可能有點誤差)或以上是競賽生,這在名校幾乎是常態。再說說本專業,這學期修了門神課,ICS,即CMU的名課15213,個人很喜歡這門課的內容和任務設置,課前需要預習,教學內容多且雜,每個模塊都有相應的lab,訓練實戰能力,夯實學過的知識…/*基本就是做過lab的記得很紮實,沒做過lab的,比如linking部分,全忘了*/但任務量挺重的,預習學習作業lab幾乎佔據了每周學習時間的1/2-2/3。真的不知道CMU的同學們是怎麼handle的,熬夜?還是真的是智商碾壓?

2.高中期間的積累。理由同競賽黨,人家高中刷過那麼多題,學了那麼多大學內容,敲過那麼多代碼,這種熟練度和積累是大一的時候幾乎無法企及的。他們還嫌課程進度慢,內容乾癟,任務少呢…所以說當前課程設置可能是某種平衡。

3.提點建議,個人覺得基礎課起的是索引的作用。即忘記了沒關係,只要你記得學過這部分的知識,**且學的時候聽懂了,重點是學的時候一定要弄懂**,再撿起來不會很難的。/*不過這只是平均的策略,更好的策略當然是學的時候聽懂且一直清晰記住內容。*/比如這學期大作業涉及到矩陣QR分解,然而線代的知識早就忘記了…但即使再複習也花不了太多時間,就是反應會慢一點。有些基礎知識,演算法,數據結構,**記住你學過,記住使用場景,記住知識框架,上課時候聽懂且認真完成作業**,真正使用的時候隨時調用和再學習就好啦…

4.團委學生會社團什麼的,一看專業二看興趣,金融管理類的可能需要多參加商業類社團,理工科的同學看興趣選一兩個不太費時間還能學到東西的就好吧…

5.學習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某個或某幾個方向,挖深啃透,做足工作,為將來進實驗室做好準備~不過我還沒進實驗室,沒有太多實踐,這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還望大家指正。

與題主共勉。


14年清華特獎答辯現場,一個姓史的女老師,問了韓衍雋這樣一個問題:

「你在你的陳述當中說到,大三在斯坦福的研究幾乎是從零開始的嘗試,自學全新的一個領域,最後達到了這樣一個成果。另一方面呢,我們看到了你一系列的在清華的考試成績。所以我想問的問題就是,你認為在你的成長經歷當中,到底是我們開設的哪些課程,讓你在斯坦福爆發;哪些是沒有貢獻,導致你近乎從零開始去學新的知識。對清華的教育我們到底應該有怎麼的認識?一個各門課程滿分的學生到了斯坦福以後不得不從零開始,這說明了什麼,我想聽聽你的理解。。。」

電子系大神是這麼回答的:

「謝謝老師的問題,首先我個人陳述中所說的從零開始,指的是從一個新的領域開始,但是這個新領域的快速學習,包括在斯坦福的時候老師交給我一篇40頁超過400個公式的理論論文,我在一天內讀完,這絕對得益於我在清華所得到的培養。至於為什麼這個領域我在清華沒有學習,甚至說是全新的領域,只能說這個領域過偏,所以在清華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教材裡面,都應該不會開設,即使在科研裡面,我們也把他歸類於極少有人知道但非常重要的問題,這正是我在展示中所想說的,做真正重要的問題,把那些即使廣泛應用於實踐但是理論有欠缺的問題進行重現。」

這說明,學校課程的設置多數是合情合理的,感覺沒卵用?只不過是大多數人功夫不到家罷了

附大神答辯視頻

韓衍雋--2014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答辯 在線觀看 - 酷6視頻


反對本問題下一些答主的觀點,什麼 學校課程的設置多數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大多數人功夫不到家 之類的觀點。拿幾個大神的話去論證課程設置的合理性,而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看法,根本沒有什麼說服力。承認中國大學的課程安排有缺陷又怎麼了?事實上,中國高等教育一直被詬病不是毫無根據的。很多課程的設置在我看來幾乎沒有什麼必要。拿計算機專業舉例來說,大學物理、數電模電真的有學習的必要嗎? 有人說 這類課程是通識教育,目的是用來了解思維方式云云。我實在無話可說。絕大多數學生花時間學這類課程完全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刷幾道題就能學到物理思維的精髓了?敢拍著胸脯保證自己學到精髓、通過學習這類課程加深了對專業課程的認識的 我看沒有幾個吧?

我個人最反對的就是把時間浪費在學習無用的東西上。且不說大學裡要學那些政治類的東西, 大學物理、物理實驗、數電模電這類課程本不該出現在計算機專業的教程中。學得好的學生完全可以舉例說這類課程有1、2、3的作用,從這門課中習得的a、b、c讓我受益匪淺。但對大多數的學生來說,他們把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浪費在這類課程上面,同等的時間去學習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編譯原理,去寫代碼做項目,都比這些有意義得多。起碼得學一些讓自己明確知道學了有什麼作用的課程,這樣學習的動力也會大大提高。比如學數據結構,可以知道自己工作中用到的框架用什麼樣的數據結構怎麼實現的。學離散數學可以預測演算法的複雜度, 離散中數論 和 圖論 的相關知識可以在更高層次上抽象演算法的實現。但某些明顯看不出用途的課程,我還是很懷疑有什麼必須學習的必要?

而且,對部分一畢業就參加工作的學生來說, 計算機專業絕大部分課程確實沒太大用處。如果用java的話,要實現數據結構,你只要import若干包,然後調用幾個函數就可以了,你只需要知道你在做什麼即可。根本不必清楚每個函數具體是怎麼實現的。 只要產品能做得出來,管你怎麼實現。這也導致了培訓機構的火熱。我認識有學生從大學休學參加培訓機構,這從另一面來說也是大學教育的悲哀。

其實,比較贊同部分答主的觀點: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讀大學。 大學的教學任務並不是完全培養畢業後就能直接從事具體工作的人員,而是培養具備基本研究素養的學者-----這些人可以繼續讀研、讀博最後去做研究人員和科學家。簡單說,大學就是為了培養研究型人才而不是技術型人才的。但這與大多數學生的需求矛盾。大多數學生只想畢業後找份能糊口的工作,卻並沒打算成為研究性學術人才的抱負。

因此,在大學的每個專業一開始都會開設一些「看似沒用」的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也許你走上研究這條路,你就會發現那些課都是必不可少的理論工具。但對於志在畢業後直接參加工作的那些人來說,現在覺得沒用的課,可能工作十年二十年後還是覺得沒用,只能找一些借口來安慰自己,比如「我學到了XXX的思維方式」、「我現在工作中可能間接用到大學學的知識」……這也只是自我安慰罷了。

還有一條,大學期間的課程質量確實不敢讓人恭維。相信大多數學生都有這樣的體驗。老師在講台上自說自話,學生在下面自己做自己的事,在我大學期間上專業課的時候就全是這樣的場景。這也導致的課堂學習的效率極低,課後花的時間更是沒有,只能指望考前一周拚命復yu習xi,這樣的學習,能看到任何的效果嗎?

所以我一向主張大學生入學選擇專業後再在此專業的基礎上細分門類,讓不同志向的學生走不同的道路,這才是最好的選擇。比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area進行研究和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把精力投入到專業型較強的學習中,學習的目的性也會增強。在我個人看來,只要有了目標就會有更加充裕的動力去學習。而大多數人只會覺得,這門課學來也沒什麼用處,考試隨便應付掉算了。反正大學也就是為了混張文憑……我相信這麼想的人絕對不在少數。

然而,區分不同專業課領域,對不同研究方向安排設置不一樣的課程對國家而言又是一個巨大的投資。而且,以高層保守的思維,能不改則不改,一個20年前的vc6用到現在,很難期待會有什麼大的改革動作。

(其實,也早就不期待了。。好學生全出國留學,無數人用腳給中國的高等教育制度投了反對票)


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是大學學的東西對人生以後的工作沒有用處

真想吐槽那是你學的不好。

所以如果實際感受到大學學得那些比較偏理論的課對人生有用處的話。

那應該算是學會了不少大學課程的內容了吧。


哈哈,你說的沒錯,確實有很大一部分人不適合念大學。中國的職業技術教育不太發達,也沒日本那種尊崇匠人精神的傳統,加上最近二十年大家都活得很功利,以至於形成了「好歹也得上個大學」的風氣。

一個在****工作的師兄告訴我一事兒:學校的教授跟他學生吐槽父母不太喜歡他,卻很喜歡他的妹妹。學生們都在猜教授妹妹是做什麼的,是不是也是什麼世界名校的科學家,或者是大公司的高管。「做麵包的。」教授說,「我妹妹做的麵包特別好吃,在我們鎮上遠近聞名。」

講真,我覺得我們這種人確實不適合讀大學。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長處,我的可能是在美西修輪胎,在札幌鏟雪,回老家當個盡職盡責的護林員之類。能上大學,讓我看看睿智而長腿的姑娘們,已經是上天對我的獎賞了。至於學好高數,學好Java,走上人生巔峰?那是我力所不能及之事,做不到,我也不會質疑太多。

基督教徒會說,神只會給你能戰勝的挑戰。雖然我是個無神論者,但這話也確實有點兒道理:如果確實戰勝不了,考不過,學不完,那就放棄吧。承認我做不到,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大一上由於剛剛脫離高中的模式,確實很多人都會有所不適應,不過四年以後你就會知道這就是大學應當有的正常節奏,否則就無法培養出與學校名聲相符的學生了。

教學計劃與課程當然有一些詬病之處,但是從難度與量上來說,如果有超過一半的人可以勝任,那麼我覺得它的量就是合理的。本來吧,大學就是要靠自學,沒理由要期待課程變簡單,只能希望自己變強。這兩種心態,決定了誰是最後的強者。

想想我曾經在某個學期一邊一周實習三天,一邊考過了GT,還選了30多學分的課,當時一開始我也覺得自己要死了。後來再回首也覺得不過如此,而且還覺得很欣慰。因為在度過了這樣的學期之後,我明顯感覺到我的自學能力,自我管理與控制的能力,對於困難的分解與克服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其實,每個人的自身潛力是很大的,肌肉會在破壞中變強,人也會在逆境中成長。當面對一個難題的時候,如果你的第一感是「我該怎麼做」而不是「我做不做得了」,那麼我認為你的境界就已經提高了。

最後,其實有時候大學裡學的什麼都沒那麼重要,畢竟大學裡學的很多東西你在工作里都是用不上的,況且有些學的內容你也早已經忘了。但是,你的學習能力是不會說謊的,如果你努力用功,這種學習能力是會被實打實地鍛鍊出來的。很多企業會招無經驗的名校學生,其實也就是因為相信名校學生會有更好的學習能力,能在短時間內就掌握這份工作所需的技巧與方法。


我很認同一個觀點,在高中我們把自己當學生,大學裡,我們把自己當學者。

知識是浩瀚的,沒有邊際的,我們在以後的實際應用當中,有很多我們曾經學過的東西用不到,而我們需要用到的很多東西又是沒有學過的。

所以我認為,學習能力和模式的培養是比知識更加重要的。

這些東西才是真正的內功。


課程安排,我本人的體驗是,書本上的內容,大多是考完就忘,但是這門學科的特點、研究方法始終是記得清楚的,所以我能夠對這門學科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知道它對我是不是有用,有用的話是有什麼用,怎麼用。我做有機合成的,我發現很多做有機的人用過渡金屬催化劑用得熱火朝天,但是為什麼用這個催化劑,怎麼改進,這些都與無機元素化學的內容緊密相關,所以無機元素化學對有機化學是很重要的。對大部分專業來說,要求本科生學習課程都是多而廣甚至是雜,當然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也保證了大部分人能從基礎出發,全面了解我們學習的專業,明確自己未來的方向。我們大部分人上了大學才開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你怎麼知道你學的東西以後會不會用?當然要多接觸一點東西才能知道。

教學進度來說,很同意樓上答主的觀點,當一半以上的人都能夠達到要求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太多理由抱怨了。我念高中的時候數學就是短板,剛上大學學線代的時候痛苦不堪,怎麼都跟不上,做一次作業能做一兩天,但是看看身邊的人好像都學得輕輕鬆鬆,還能怎麼辦?硬是學了下來,六十多分勉強通過了考試,回頭看看再難也就那樣吧。而且在之後幾年的學習中,我真的沒有遇到比線代更難學的東西了,因此心態淡然了許多。

考試一直是檢驗學習成果的一種最有效最便捷的一種手段。考試的廣度深度在每個學校都不一樣,在清華,九成以上在高中都是學霸學神級別,不往難了考怎麼區分?如果說是冷門專業小班專業課,考查方式換點花樣還好說,但是像線代、微積分、大化、大物這種一下子覆蓋一大半本科生的基礎課程,只有中等以上難度的考試才能實現好的區分度。

最後給題主一個建議:如果你真心喜歡某一門學科,是完全不需要跟著教學安排去學習的。老師、圖書館、實驗室等等資源完全能夠滿足你的需求。我上一門化學專業課的時候,老師整天講故事,吹牛,也不考試,但是我是真的喜歡這門課,課下自己閱讀了很多資料和文獻,收穫頗豐。


期末要考八門的校友不請自來

國外大學一般一學期不超過五門課/15credits,在我交有些人分分鐘就超35學分啊,我覺得應該逐步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課程,修一門課就認真修完,而不是水十多門課混學分畢業,以及一個小時課要對應兩個小時的課下練習,這樣的話,在我交非大佬一學期超30學分會死亡的吧

然而下學期選了4門選修課加轉專業補修兩門課預計37學分,自打臉


到了大學其實學習已經不是主要內容了。比起小學中學階段,大學期間唯一需要注重的就是自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至於知識性的東西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須掌握的。有多少人畢業後從事了與大學專業無關的東西啊,太多了,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那麼大學主要用來幹什麼的呢?當然想保研、申請出國讀研的同學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里,因為他們還沒有到踏入社會的預備階段。所以很清楚,作為步入社會前的最後一次演練,大學生需要學習更多未來適應社會、適用於職業發展的知識,或者說技能性知識。那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交流溝通、人際關係、領導意識、團隊精神、組織管理甚至厚黑的東西都得去學一把,體驗下。如果說專業學習佔三分之一的話,這些技能性知識得佔到三分之二,而且以後還會用一輩子去學習。後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到老學到老啊。所以不必為一門考試的好壞而糾結不已,只要態度端正、儘力而為那也就足夠了。離開大學多年後當你發現原來當初應該好好珍惜的沒有珍惜,而把許多時間精力耗著其實沒有多大意義的細枝末節上。那麼你的大學是失敗的。好好思考一下吧,多想一想,多一些計劃,讓大學成為你一生中最美麗的風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技校工科生來答,自己確實覺得講的好快啊…即使提前看書預習一下,上課也會懵逼。對於一個高中數學極差的人來說,掙扎於兩門數學課真的太痛苦了。以及最痛苦的並非欠缺一些技巧,而是完全沒有理解那些定理,也根本不知道它們的邏輯在哪orz就是沒有學懂,所以學得非常累也非常痛苦然後成績還很低。(真 學渣)

不過以上這些問題還是有自己的原因,除了智商還有不太專註等問題。。所以不能把鍋推給高中或大學。看看周圍,我系雖然不像基科叉院貴系電子等遍地競賽爺,但是大佬真的挺多的,人家學習安排的挺好生活也挺豐富…大概節奏就是如此。

也不想安慰自己這是剛開始不適應,只想著有問題就儘力去解決吧。反正高中也是被虐著過來的大學肯定也這樣,也不用跟大佬比,自己儘力就是了_(:з」∠)_

可能有點跑題了,自己的經歷講了太多…sorry題主

共勉:)

再貼一段以前抄的話…


題主,把手機扔掉再試試能學懂不?

補充:題主回復我,認為我有些偏題,確實有些。不過反過來觀之,當代大學生很多學不好就是因為努力不夠,比如手機分散了他的注意力。我的身邊很多人就是因為手機葬送了績點。許多人平時不努力,不注意鞏固,天天在寢室里泡著,聽課心不在焉,下課不知鞏固,或是即使到了圖書館也不停的擺弄手機,然後在期末考的時候通宵複習。倘若你把期末前的那份努力分到平時,恐怕沒有什麼學不懂的吧。

青春不努力豈不和鹹魚一樣了?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我想直白的說,應該是看老師教了多少,你自己串聯了多少,會運用多少。但是想了想,似乎題主用的設問,意思是沒有多少人真正學會了大學課程的內容?大概也許是你看見了知識的無涯,身邊同學的不同表現,自己開始思考大學的課程里,教材和知識的真正作用了。

嗯,思考是好事情,但是我想說因人因師因氛圍而異,如果說及格就是學會,恐怕也不會認,但是要說學會,也很難衡量,也許回答在老師教育範圍內掌握了一套知識體系,我猜大約10%吧,如果說部分體系,大概60%,算個中游,如果說考核要求,那就80、90%,相當於及格吧。

中國大學的課程安排和教學進度的合理性,其實我認為,都是合適的,畢竟老師針對你們當前的知識水平,還是能讓大部分人通過。(看來我對你們學校的老師也有迷之信心,但是魔都的氛圍也許未必如我所想?)但也許不能滿足你的要求,你希望的是,如同高中薄薄一本教材翻來覆去的掌握透,務於精熟,獨失大略;恐怕是誤解了知識體系的龐雜,一切勾連錯綜,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少,而是冰山一角。

所以同意其他答主說學習心態和方法的說法,你能獨立的看課本、課件構建一套體系,也許從中分析和串聯,應該會是一種必要的技能。

但我想,也許你們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東西才是用的?正是因為你開始思考現在學的東西的局限性(這個局限也許是和過去不同的反差),所以你才質疑,並且認為對於自身的成長、自我價值的肯定沒有那麼顯著,所以也許在尋找一些能夠獲得認同的東西,尋找所謂「對」的東西去跟隨,以期不走錯路?(這麼想是個人想法,也許是謬誤了,希望題主謹慎看待,如有錯漏,辛苦原諒,抱歉~)

我想,最後的建議,能夠學會用自己的方法掌握一些有限的知識,這是取決於你有多希望掌握,所以不用擔心課程,更多的想想自己希望走什麼樣的路,如果你在考慮遠方,那無論怎麼走,都比待在原地要好很多。


我覺得我們學校這學期安排的挺不合理的。。。壓根掌握不了那麼多


什麼叫合理?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比如我認為標準的工科生本科數學知識應該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複變函數,數理方程(含積分變換)和數值分析這五塊。就是這個不是很高的工科數學標準,不少985院校工科專業卻達不到要求。

大學主要靠自學。這麼一個被無數人印證的事實,怎麼還有那麼多人有幻想。你可以吐槽會講課的好老師太少,吐槽課時太緊,但這就是國情,不因為你的吐槽而改變。甚至top2的情況也好不多少,大多數人也是自學為主。

如果你想考高分,比如95+,扎紮實實刷兩本習題集就可以了。如果你想真正學的深刻些,自己課下多用功是必不可少的。大學學習指望老師,和家長教育孩子指望老師一樣,too naive!

如果你覺得某門課非常有用,那麼它的學習不因這門課結束而結束。否則,你只是在投機取巧。天賦不行,課下又不肯多用功,那無解了。

說到老師或高手,知乎上有個數學大V高手胡鞍鋼,寫了很多文章,獲贊也比較多。胡先生算是講解的比較細了,也算通俗。但是,你要細品他的文章的數學內容時,真的理解起來仍然很難,非得在下面多琢磨不可。太多的大學老師講課水平比胡先生差遠了。


推薦閱讀:

學商務英語的有什麼前途?
你是怎樣做到讓自己的畢業季不留遺憾的?
一場「真正的」辯論是怎麼樣的?
山東大學怎麼樣?

TAG:大學 | 普通高校本科層次大學本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