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影響力被極大高估的歷史事件?

鏡像問題:有哪些歷史事件的影響力被嚴重地低估了? - 歷史人物 - 知乎


怛羅斯之戰。

不少讀了地攤文的人「痛心」於這次戰敗讓中原漢文明長久地失去西域,以至於「西域一別一千年,再見已是伊斯蘭」。

然鵝,這場敗仗不過是兩大帝國—唐和阿拉伯的一次邊境衝突,並未傷及唐朝的根本,真正讓大唐失去西域的,是「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和吐蕃的趁火打劫(河西被奪,安西都護府孤懸關外)。

至於西域的綠化,要等到喀喇汗王朝(北宋時期),甚至更晚。


新版勞動法。

記得當時認識的幾個老闆聲淚俱下哀鴻遍野,說完了完了工人要造反了,干不下去了云云。

然而然而……


476年羅穆盧斯的被廢黜(另說一句,羅穆盧斯並不是合法皇帝,東部承認的合法皇帝為475年被羅穆盧斯的父親歐瑞斯特趕出義大利的尼波斯)

就作為標誌而言不如480年尼波斯的被殺

,就決定性而言不如486年克洛維攻滅蘇瓦松,就影響力而言不如493年狄奧多里克攻滅奧多里克。

至於為什麼人們這麼重視476呢,無非兩點:一是名字,這是噱頭;二是奧多里克希望芝諾不要再任命西部皇帝,但是事實上此時西部最後一位合法皇帝尼波斯還在伊利里亞並得到芝諾的承認。

(一張476的參考圖)


冉閔「殺胡令」

先上一張冉魏的圖,下面緊鄰的那一坨就是半壁江山的晉

———皇位鬥爭引發的殺胡令———

冉閔被人津津樂道的是「殺胡令」

《晉書》里明確記載了冉閔為啥要這麼干,原因是皇室鬥爭,被他干叔叔逼得實在不行了。

閔知胡之不為己用也,班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

冉閔本身是漢人,是石虎的養孫。石虎死後,他差點被立為太子。

《晉書》對冉閔的描述很有意思,一是用「石閔」稱呼冉閔(因為的確改姓了,後來才有了複姓冉氏的說法);二是反覆點出石虎和冉閔的養孫關係。

在同一段話中,就出現了兩次

閔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龍之養孫也。

以及

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

可見石虎對冉閔的重視,以及冉閔成長過程石虎的意義

干爺爺死了,干大爺石尊即位,忽悠過冉閔當太子,後來放棄,反而準備殺冉閔。然後冉閔先下手為強,殺了石尊,輔佐干叔叔石鑒為帝,結果石鑒也想著殺冉閔,於是冉閔angry,覺得胡人每一個好東西,於是殺殺殺(其實他還留著石鑒……)

所以這個殺胡令就這麼來了

「宣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不過呢,死的都是胡人嗎?

那個時候可沒有基因鑒定,標準就是「鼻子高鬍子多」。

於是,很多漢人跟著遭殃

「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

像這種,妥妥被殺了

———干起王師毫不手軟———

當時正統晉國還在啊,冉閔在湖北隨縣西南把王師打敗了,東晉將軍蔡懷戰死

(戰爭大概發生地)

以夔安為征討大都督,統五將步騎七萬寇荊揚北鄙。石閔敗王師於沔陰,將軍蔡懷死之。宣將硃保又敗王師於白石,將軍鄭豹、談玄、郝庄、隨相、蔡熊皆遇害。

———對待胡人很好——

他建國之後,先把兒子分為大單于,熟悉歷史的人,自然知道這個稱號就是胡人的內容。

其子太原王胤為大單于、驃騎大將軍

然後他還把胡人作為親衛

以降胡一千配之為麾下

有個大臣看不過去了,就說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敵人啊,現在來歸附,不過是求個苟且活命,殺了他們,並且去掉「單于」稱號,防微杜漸

胡、羯皆我之仇敵,今來歸附,苟存性命耳;萬一為變,悔之何及!請誅屏降胡,去單于之號,以防微杜漸。

然後冉閔就把這個大臣殺了,而且把大臣的兒子也殺了。

對了,晉書里把冉閔叫「石閔」,「武悼天王」是鮮卑人慕容儁賜的

無論從冉閔的出發點,還是他的執行過程,還是結果,均未拯救漢族,為什麼會給他戴上那麼多帽子?

所以這種胡漢都殺的類型,非要給漢族臉上貼金,更冠上什麼拯救漢族什麼的稱號,真的是有點……考慮過祖逖,劉裕的感受么?

知乎上大神討論已經很多了

冉閔是否稱得上是拯救漢族的千古一帝? - 知乎

如何評價冉閔?如何評價五胡亂華這段歷史?五胡亂華這段歷史中國算是被侵略嗎? - 知乎

當然你願意去看史書,也可以,反正沒多長


講一個正在發生的,農田機井建設運動。

糧食安全和耕地紅線受到政府極度重視,先後投入巨額資金,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在農田裡大規模修建機井和井房,並配置專門供電線路。

修好後的新聞報道畫風是這樣的

然而實際使用中,效果真的如此?

首先來看模式。農田機井建設一般採用政企一體化模式,既不講效果又不講節約。機井的修建不按標準來,偷工減料,平時也不好好維護,就等著快點爛,好再向上級爭取建設資金。最終,倒霉的是國家和民眾,國家多掏錢,民眾受災受難。但是對上級領導部門、地方相關部門和施工單位,卻是三方共贏。

這些機井並非根據地勢和水位因地制宜來修建,大量機井深度不足,成了旱井廢井,不僅不出力還佔用耕地。一成不變的建材,並未考慮水質變化和鹽度,機井內部坍塌、堵塞時而發生。

為了防止機井破壞,機井上方特意修建了機井房,每個機井房大致七八平方米。但是機井房的房門鑰匙並不在農民手中,機井的數量眾多,鑰匙房門統一採購,因此鑰匙保存在官員手中,不說取鑰匙的過程麻煩。單論澆灌田地,需要自備水管,部分還需要自備水泵、燃油。

單個農戶的田地其實很少,小小一塊,兩三畝左右,年產量本來就不高,即使灌溉能增加產量,但除去人工費和物料費並不划算。一個農民工一天工錢200多,兩三畝田地就是豐收總收入也就一千來塊。得不償失。

此外,還有其他原因等等。於是,機井的功能變成了:

藏雷

掉兒童

沉屍

於是,即使有灌溉需求,也會藉助田間地頭的水坑、或者農民自籌費用打井。


帖木兒領兵二十萬攻明。

常聽人說幸好老天開眼讓他死了,要不然讓他多活二十年……

可是大哥人家死的時候已經快七十了好么……就算當時不死他有多大幾率活著看見明軍?更別說滅亡明朝了。

再者,對自己有點信心好么,就算對自己沒信心,對那綿延千里鳥不拉屎的戈壁有點信心好么……二十萬人,跑那麼遠,除非你能啃沙子,就算到了明朝,又會剩下幾個鳥人?再者,明軍也不是吃乾飯的好么……就朱棣那尿性,一定會充分發揚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帶著儀仗隊千里相應促進中帖深切友誼的,攔都攔不住……

說到底,是一場七旬老漢身殘志堅為實現夢想而掛在起點的勵志雞湯,可是到了很多人口裡就變成了天妒英才中國恐成最大贏家了……

不過,我似乎明白很多人吹捧帖木兒的良苦用心,嘿嘿嘿,我也是同道中人呢。


看到這篇回答,簡直感嘆如今社會真是「百花齊放」,什麼言論都能有。如果答主是一個外國人,那我還無話可說,因為抗日戰爭的確是各大戰場影響較小的。但答主作為一個中國人講出這種話簡直讓人無法理解。

不知道答主知不知道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有許多民眾賣物資給英國人,幫英國人刺探情報,而且還不覺得丟人。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當時的廣大民眾沒有國家這個觀念,腦海有的僅僅是宗族的一畝三分地,至於民族存亡,國家安危則與他們無關。

而抗日戰爭這場戰爭,則將國家這個觀念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所以死字旗上才會寫著「傷時拭血,死後裹身」,所以才會有350萬草鞋川軍出川作戰,所以才會有無數的人前赴後繼的倒下,所以我們才能拖住日本而不是在丟了東部後迅速投降。

這場戰爭,讓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了參軍是因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而不是為了拿軍餉。

而你居然說他的作用被高估了?


鄭和下西洋算一個吧。沒有開疆拓土,沒有建立永久貿易轉運口岸,沒有維持遠洋海軍,沒有留下有實質影響的文化交流,連海圖遊記都沒了。


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

幾乎所有教科書都有提到,說當年離解放全中國就差最後一步了,蔣介石退守台灣海峽,解放軍百萬大軍,枕戈福建,朝發夕至,一個月打下台灣。

就在大功告成之時,金日成打響統一朝鮮之戰,美國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我軍被迫將戰略重心轉移到了朝鮮半島,同時由於美軍艦隊太過強大,解放台灣的最好時機已經喪失。

其實哪怕再來一次,美國不進入台海,解放台灣在當時的背景下也很難辦到。

登陸作戰是對進攻一方削弱最嚴重的作戰形式。登陸作戰要求登陸一方徹底掌握制海權,制空權,同時最好要造成對方的戰術誤判。

當時共軍這三個條件都不具備,我軍直到60年代,海軍的總噸位數才勉強和國軍相等(不考慮質量),空軍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並且你絕對不可能造成台灣的戰術誤判,台灣適合登陸的地點太少,並且他還有澎湖作為前哨,不可能造成出其不意。


1976年4月7日,根據偉大領袖毛主席提議,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過,華國鋒同志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1977年8月,中共提前召開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華國鋒再次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連同1976年以來一直擔任的國務院總理於一身,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兼職共產黨、解放軍和中央人民政府一把手的領導人。


長孫無忌之死。

關隴集團是陳寅恪先生關於中古史的著名理論,這一理論不僅對於中古史影響深遠,更作為一個「集團」理論工具深刻的影響著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進程,然而也正是由於關隴集團理論的重要地位,關於他的爭議也層出不窮,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關隴集團的存續界限問題。

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如此寫到:「至於武曌,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來關隴集團之內,因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破壞此傳統集團之工作,如崇尚進士文詞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府兵之制皆是也。」因而實際上是將關隴集團的破壞定格在武則天時代。此外在《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中更是將高宗立後一事置於極高的地位,認為「此事非僅宮闈后妃之爭, 實為政治上社會上關隴集團與山東集團決勝負之一大關鍵」。因而,在陳寅恪先生的體系中,武后得立意味著關隴集團的崩壞,而在立後過程中,極力反對武后的長孫無忌事敗下台,最終落寞而死,也就成了關隴集團瓦解的標誌。

然而,學界對於這一觀點存在諸多爭議,雖然尚未得到完滿解決,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關隴集團的瓦解最遲在隋末唐初已經基本實現,無需等到武則天時代,至少在太宗朝,起自西魏、百年來權行朝野的關隴集團已經不復存在。

我們首先來看長孫無忌之死這一具體問題。事實上陳寅恪先生對於長孫無忌「關隴集團領袖」身份的介紹便極其模糊,除長孫無忌以外關隴集團還有何人,其實並沒有給出詳細的說明,最為典型的是褚遂良,實際上是南朝人士,籍貫與關隴毫無關聯,卻仍被納入關隴集團的範圍之中,並且認為【此等人乃屬俘虜家臣性質,絕無獨立資格,非若山東士族北齊亡後仍保有地方勢力者可比,是以遂良可視為關隴集團之附屬品】,那麼這裡實際上是存在循環論證的嫌疑,因為褚遂良反對武后,所以是關隴集團的附屬品,因為屬於關隴集團所以反對武后。換言之,陳寅恪先生無法說明此時仍有一個整齊的關隴集團存在。

進而我們再來看長孫無忌個人,如果說是長孫無忌的權勢是因為他是關隴集團的領袖的話,那麼弔詭的一點在於,在太宗朝長孫無忌並未真正進入決策的最高層。其真正大權在握,反而是在太宗死後,高宗在位期間。無忌作為從龍故舊,倘若又為權傾朝野的政治集團之領袖,顯然不應當是如此軌跡,因而與其說長孫無忌在高宗朝的權勢是由於他是關隴集團之領袖,不如說是其元舅身份。

基於以上兩點我們可以認為,首先在高宗朝並不存在清晰的關隴集團,長孫無忌的權勢也並非由於其為關隴集團之領袖,因而長孫無忌之死,實際上並不能代表關隴集團之瓦解,而只是歷朝歷代都難免的權力鬥爭之結果而已。

那麼如何理解關隴集團的瓦解呢?雖然目前仍未有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至晚到唐初太宗朝,已經不復有關隴集團存在。考察貞觀時代的核心人物,大多出於李世民秦王府、天策府,其中山東豪傑與關隴人物在數量上基本相當,而在秦王府內部也未見因地域問題派生的子集團之間的爭鬥,可以認為此時關隴與山東已經不存在政治上的隔閡,而作為山東人士的房玄齡甚至進入了太宗朝決策最高層,這更是與之前極大的不同。

再往前看,實際上在隨代,關隴集團的瓦解便已經十分明顯。在隋文帝時代,仍然留存著一些繼承自西魏、北周的關中本位政策,比如文帝曾經強制山東地區現任和非現任的官僚、次等士族( 縣鄉望、縣功曹) 及地方豪族入朝,以削弱其在地方的勢力,這顯然繼承於北周的關中本位政策。除顯性政策外,還有一些隱性的個案值得參考,最為典型的是隋文帝的立儲問題,當時太子楊勇與晉王楊廣背後最大的支持者高熲、楊素分別屬於山東、關隴,最終不僅楊廣大獲全勝,作為隋朝首功之臣的高熲更是被直接踢出了政治舞台,雖然不能說期間有必然的關聯,但是認為文帝時代關隴集團仍然存在應大體不錯。

隋煬帝時代可以說是關隴集團加速瓦解的激化階段。隋煬帝得以即位雖然依靠了關隴集團的支持,但是其沒有給予關隴集團更多的權勢,反而為了加強皇權大力打擊關隴集團,大業五年令「魏周官不得為蔭」, 一反隋文帝「 前代品爵, 悉可依舊」 的政策, 限制勛貴子弟的政治特權。此外場帝認為勛貴子弟「 拔足行陣, 出自勇夫, 牧學之道, 既所不習, 政事之方, 故亦無取」 , 於是三衛就從勛貴子弟的進身之階變成挫敗之地,而這些落魄的權貴子弟恰恰成了日後楊玄感叛亂的中間力量。毋寧於說隋煬帝為了加強皇權,打擊關隴集團,同時延續了瓦解山東士族的政策,這最終導致他的政治基礎崩塌,山東豪傑起義的同時,作為關隴勢力(由於此時關隴集團的瓦解被激化,此時是否還能稱為關隴集團有所爭議)的楊玄感和李淵則給予其最後一擊。

進一步言之,關隴集團作為賀拔岳、宇文泰等北鎮武將為了立足關中,融合關隴當地豪傑而形成的政治集團,他的瓦解也是一個自然過程。首先由於內部政權的傾移,其自身權力核心便有所改變與動蕩,比如宇文泰去世後獨孤信的叛亂便屬於關隴集團中上層的北鎮武將內部的權力鬥爭,而隨著第一代北鎮武將逐漸凋零,周隋易代則更多表現為北鎮勢力與關隴本地勢力的鬥爭,這些鬥爭無疑都加劇了關隴集團的內部動蕩。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外部原因,伴隨著關隴政權先後征伐北齊、南陳,統一全國,自然會有大量的山東、江南人物進入政權,稀釋關隴集團的權重,這一點在隋文帝時代便已經非常明顯,隋朝四貴之中的高熲便是山東人士,這說明山東人士已經可以進入權力的最高層。最後,關隴集團可以視為一個寡頭政治集團,獨孤信便認為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宇文泰實際上是與其他北鎮武將【等夷】,這種政治體制顯然與皇權體制相悖,因而無論是宇文泰還是隋煬帝,在掌握最高權力後都會試圖打擊關隴集團,以實現君權的至高無上,雖然有楊玄感之輩試圖恢復其舊有的地位,但是關隴集團的瓦解已經無法避免。

總而言之,關隴集團的瓦解是一個自然過程,起始於關隴政權的對外擴張與融合,在隋煬帝時期得到激化,至於唐初已經基本不復存在,這是一個歷史過程,很難找到一個具體的標誌,但是至少無需等到武后時期才告瓦解,而關於長孫無忌之權勢,也並非由於其為關隴集團之領袖,而是因為其元舅的外戚身份,故而他的敗亡也無法代表關隴集團的瓦解。


我覺得最被高估的歷史事件就是——昭君出塞

漢元帝建昭四年(公元前35年),西域都護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跋涉萬里,遠征中亞,全滅北匈奴,並將北匈奴郅支單于之首級送到了長安,而這個消息也很快傳到了南匈奴單于呼韓邪的耳中。

史書記載他此時的心情是:且喜且懼。

喜者,以郅支既被誅而己無後患也。懼者,以漢威強,懼復得罪而滅亡如郅支也。

這種複雜的心情,與劉邦當年聽說韓信死後的「且喜且憐」,都不免令人慨嘆。

我想呼韓邪也多少會有些「且憐」的感覺吧,畢竟郅支是他的親哥哥。

次年,近二十年不朝中國的南匈奴呼寒邪單于向長安上書,請求再次入朝覲見天子。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也就是郅支懸首槁街兩周年之際,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並提出要當強漢的女婿,以示親附。

雖然只是一個普通宮女,並非什麼公主千金,但呼韓邪仍然很開心,畢竟這是強漢天子的恩賜。

何況,王昭君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傳說能讓大雁飛不動翅膀,這是一個尤物。

所以呼寒邪簡直是放著鞭炮回去的。他覺得自己哥哥郅支實乃世上最傻之人,幹嘛跟強漢做對呢?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從此,漢北邊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直到西漢滅亡。

其後西漢國勢中衰、日薄西山,而北方匈奴等強族竟仍數十載敬畏臣服、終不敢叛,呼韓邪二世單于甚至在西漢朝滅亡的前夕(公元前一年)還與烏孫王一同來到長安朝貢,這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無外患的衰弱期,邊境百姓也因而得享多年太平。

於是乎,從此以後,「昭君出塞」變成了天下太平與民族融合的象徵,但事實上,王昭君的傳說大多穿鑿附會之詞,其內容既不可信,其意義也不像宣傳的那樣偉大關鍵,匈奴的歸順主要是靠衛青霍去病、陳湯甘延壽等幾代強漢將士的威懾力、意志力,以及鍥而不捨的戰鬥精神,期間一百七十多年蕩氣迴腸的艱辛奮戰,豈是一個所謂友好大使的漢家女子能比的?其實從某種意義來說,當年的劉解憂發揮的作用恐怕比王昭君更大些。她們一個是翻空絕域、開創局面,一個則只是你情我願、水到渠成罷了。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奧斯曼人早已經侵入了歐洲,征服了保加利亞和伯羅奔尼撒半島,歐洲之盾早已經不復存在,軍事上已經是困死的孤城,只能稍微噁心一下奧斯曼蘇丹。

政治上,威尼斯這個西羅馬遺民建立的城邦共和國已經把東羅馬帝國這個昔日的宗主國,從事實上變成了自己的附庸。

大家都明白,羅馬已經亡了,這是1453年才下葬。

奧斯曼人給予了羅馬一場完美的葬禮。

代價是

默罕默德二世蘇丹:「這位不幸的異教徒皇帝啊,你的皇冠和城市我都收下了。」


怛羅斯之戰,這場戰役在中國地攤文學和三無網文中被翻爛了,但是在阿拉伯人的史料上並沒有顯得有多重要,其實這場戰役作為一場邊境衝突,本身也沒那麼重要。

1.阿拉伯史料並沒有把這場戰役太當回事

@Mansour 兄弟曾經在回答中很詳細的說明了,在阿拉伯史書的記載上,關於怛羅斯之戰的記載很少,可以用十分簡略來形容

在阿拉伯史書《歷史大全》中,對伊歷133年的歷史記錄中,怛羅斯之戰描述的篇幅很少,只有短短四行文字。相比之下,阿拉伯帝國位於小亞細亞的領土被拜占庭侵犯,這才是年度重點大事件。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唐帝國的軍隊的? - 知乎

在公元八世紀的阿拉伯帝國,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都有比怛羅斯戰役更加值得去記錄和書寫的歷史事件和戰爭戰役。對外:和拜占庭帝國的戰爭一直是阿拉伯史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內:鎮壓倭馬亞王朝的殘餘勢力也是阿拔斯王朝的重中之重(公元751年,剛剛建立的阿拔斯王朝剿滅倭馬亞殘黨的內戰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相比之下,怛羅斯之戰更像是一個遙遠的邊陲小地的小小捷報,至少在阿拉伯人看來,並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怛羅斯之戰本身就是由於高仙芝在西域屠滅石國,阿拉伯帝國受石國王子邀請出兵幫助石國的一場邊陲戰役而已。

2.從用兵上看阿拉伯帝國也沒當回事

公元751年的怛羅斯之戰,從阿拉伯方面的用兵上,也並沒有看出對方的重視。中文網路盛傳唐軍僅二萬,而阿拉伯帝國出兵多達二十多萬(其中大食軍4萬),原是出自柏楊所著的《中國人史綱》,但書中卻完全沒有提到其史料來源。如果要深究雙方交戰兵力,很可能評論區又會變成一場口水戰,所以就不討論了。

怛羅斯戰役發生的751年,唐朝是安史之亂前的盛唐,阿拔斯王朝則是多線作戰且剛剛建立。阿拔斯王朝向西要和拜占庭打仗,內部倭馬亞殘黨勢力還非常強大,搞得阿拔斯王朝焦頭爛額,還要一直鎮壓(753年雙方還在埃及打了一仗)。再根據《布哈拉史》,750年布哈拉發生什葉派大起義,阿拔斯王朝僅能遣兵一萬平叛。怛羅斯靠近阿拉伯帝國的行省呼羅珊,距離帝國本土十分遙遠,所以阿拔斯王朝並沒有能力像中文網路上說的那樣擁有那樣大規模的兵力。

3.戰役的後果被明顯高估

答主不止一起在知乎上看到一種論點:怛羅斯之戰後中亞地區伊斯蘭化,但實際上阿拉伯人之所以出兵中亞,最直接的原因在於石國王子的求救,阿拉伯人本身並沒有那樣強烈的傳教訴求。中亞地區開始伊斯蘭化,還要等到喀喇汗王朝薩圖克·博格拉汗皈依並推行伊斯蘭教以後(這已經是公元十世紀了),在這之前一直是一些蘇菲苦行僧在自由傳教。西域的伊斯蘭化和阿拉伯人並沒有直接關聯,沒有阿拉伯人來怛羅斯打仗,幾百年後喀喇汗人一樣會來。所以在答主看來,這場戰役造成造紙術的西傳可能影響更大

4.中文網路怛羅斯之戰火熱的原因

我個人認為這是近些年民族主義的情緒上漲的炒作需要。中國歷史不像阿拉伯、大不列顛、西班牙、蒙古、奧斯曼、甚至瑞典那樣,歷史書隨便翻一頁都是對外熱血征服、開疆拓土的案例,光靠研究內戰、討論冉閔屠胡令、在四川打死蒙哥、在朝鮮打打日本是無法滿足民族主義者的需要的,而怛羅斯戰役滿足以下條件:

①屬於「外戰」、和境外民族直接對抗;

②對手是當時的頂級帝國之一;

③當時我方我朝是鼎盛時期且非少數民族政權的大帝國;

④在非被侵略狀態下且交戰地在境外的主動出戰。

同時符合這四點的戰爭戰役太少了,所以就把怛羅斯戰役拿了出來。隨便在百度搜怛羅斯之戰,網文的邏輯和網友們討論點無非是唐軍2萬如何以弱敵強迎戰20萬阿拉伯大軍、唐軍如何使用陌刀並吊打阿拉伯騎兵、馬上打垮大食軍隊最後由葛邏祿反叛才惜敗云云。

網文的邏輯無非如此,仗打輸了沒關係,可以甩鍋給主帥的韜略和個人道德,根據個人傾向定好結論,史料記載只挑對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直接無視,帶著意淫去誇大對手兵力、低估己方兵力,同時又突出戰敗原因是由於葛邏祿人的反叛(但實際上葛邏祿部只佔唐軍一小部分,其戰鬥力也值得商榷,很難撼動全局),誇大勝利,諱言失敗,形成一種英雄惜敗的形象。

與此類似,還有近些年興起的大明VS帖木兒、大秦VS亞歷山大的戰爭猜測也是一樣,因為歷史上真實案例實在是太少了,一個怛羅斯不夠消費,所以只能開腦洞了。


略微懟這個答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764000/answer/198295646

僅以中國互聯網社區的評估標準為例,中華民國與日本軍國主義的「八年抗戰」被大大高估。中國網民和普羅大眾被教育稱,此戰的重要意義有: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一環,是可以與西方戰場相併列的東方戰場;避免了華人的亡族滅種;向世界彰顯了「中國」的存在感。

雖然中國戰場的戰果確實遠遠不如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但是說抗戰避免亡國滅種、彰顯中國存在並沒有問題。

抗戰並非為蘇聯、美國、英國而打,也不是為國民黨、蔣介石而打,是為每一個現在的、未來的中國人而打。它極大地加強了中國人作為「中國人」而非的存在,強化了民族的凝聚力。

中法戰爭,北洋水師可以坐看福建水師覆沒;甲午戰爭,湘軍、南陽水師又坐看北洋水師殉國;民國前期,各路軍閥在各色外國爸爸支持下互相拼殺;甚至九一八,南京政府坐看東北軍棄東三省;一二八,中央海軍和日本海軍談笑風生。

但是全面抗戰爆發後,事情起了變化:十年前還和蔣介石打得你死我活的各路軍閥將自己的精銳部隊送進血肉磨坊;和蔣介石血戰十年的共產黨紅軍願意握手言和,深入日軍佔領區令其不得安寧;全國人民捐錢捐物捐命,僅在南京大屠殺結束不久的1938年1月,六合區的南京人民就自發用農具柴刀打擊落單的日軍。

講到沙的粒數,雖不及「恆河沙數」,比我們中華民國的人口數目,一定更多。這無數的沙粒哪裡去了呢?東西南北,各自分散,沒有法子召集了。因為它們的團結力非常薄弱,一陣風可使它們立刻解散。它們的分子非常細小,一經解散,就不可收拾。

但倘用袋裝沙,沙就能顯示出偉大的能力來。君不見抗戰以來,處處地方堆著沙袋,以防敵人的炮火炸彈的肆虐么?

……

這真是意想不到的力量。

原來沙這種東西,沒有約束時不可收拾,一經約束,就有偉大的能力。中國四萬萬人,曾經被稱為「一盤散沙」。抗戰「好比一隻沙袋『,現在已經把他們約束了

正是經歷的抗戰的洗禮,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得到了整合。中國人的命運也才開始了新一輪的觸底反彈。說抗戰避免了華人的亡族亡種,哪裡高估了?


德國的工業4.0

曾經有觀眾在節目上問金政委德國工業4.0是否真的會導致中國產業崩潰,然後金政委說他去德國訪問結果德國人自己都不知道啥叫工業4.0,這個概念是中國人幫德國人創造出來的233

tpp

當年被公知吹上了天,一副你國藥丸的氣息,台灣人一談到這玩意就全島高潮,號稱要經濟絞殺中國,然後群主退群了,剩下的一群人想了想,決定邀請中國當這個經濟反華同盟盟主。

政府重拳調控房價

這個不能說的太細,為何我國戰忽局如此牛逼,美國都哀嘆被自己中國知識分子搞出來的崩潰論忽悠了,我認為這和平時的練習分不開。

民進黨搞的所有經濟政策

不知道為啥台灣人總有一種蜜汁自信,那就是自己的經濟政策能沉重打擊中國經濟,比如服貿協定,台灣不簽,然後中國就和韓國簽了,比如南向政策,台灣人認為重心投入東南亞能讓中國人經濟受到巨大打擊,台灣人普遍認為大陸離不開富士康,也不知道台灣人能不能讓富士康老總把企業搬離大陸。還有當年大陸搞一帶一路,馬英九申請加入,台灣人又是遊行又是抗議,罵馬英九賣台,結果最後台灣的申請被大陸駁回了。。。


太多了。

斯巴達克斯起義、普加喬夫起義、扎克起義、胡斯戰爭、德國農民戰爭等各種農民為主的戰爭和起義,還有巴黎公社、1848革命、熱那亞會議等事件。

雖然因為意識形態緣故,這些農民有比較廣泛參與度的戰爭和起義都有很高的歷史評價,但斯巴達克的意義比不上馬略改革、三頭同盟、羅馬內戰等重大事件,扎克起義、胡斯戰爭也不能和百年戰爭、十字軍東征、30年戰爭、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並列,普加喬夫起義也不能和同期的北美獨立戰爭相比,1848革命和巴黎公社雖然在馬教運動歷史上意義巨大,當時的意義和維也納會議、三皇同盟、英俄大博弈、普法戰爭、普奧戰爭等大事件比也沒有那麼重要。熱那亞會議對於蘇聯而言,是相當有意義的會議,但在20年代肯定不能和洛伽諾公約等事件相比。


「北伐」

自來,由長江以南(及相近區域)政權發起的北伐,著名的有:諸葛亮北伐、陸遜北伐、祖逖北伐、桓溫北伐、謝安北伐、劉裕北伐、王玄謨北伐(元嘉草草)、梁武帝北(陳慶之)、岳飛北伐、隆興北伐、紅巾軍北伐、太平軍北伐、國民革命軍北伐等。

這其中,只有劉裕、朱元璋、蔣介石這三次基本達成戰略目標。

其他的歷次北伐,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雖然有些主事者的能力是足以貫徹其理想的,比如祖逖和岳飛,但是從結果來說,既沒能達成戰略目標,也沒能改變北方或者中國的政治疆域。

(想到其他的再來更新)


1965年7月20日,新華社播發了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前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先生乘飛機從海外歸來,上午11時到達北京。消息播出,震驚世界。


剛才看到這個答案,不敢相信居然會有這種想法,更不敢相信能得到這麼多贊,後來我想明白了這些人大概是書讀少了。

發展不是憑空出現的,是要努力爭取的。要發展,首先官僚資本就會跳出來阻礙你的道路。你跟他玩市場競爭,他跟你玩的是政治特權。對於眼紅的企業自然是巧取豪奪變成自己的,嚴重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

其次是買辦,作為帝國主義的倒爺,國民黨背後統治階級的一員也是不會允許的。如果你要建工廠,生產汽車、拖拉機。那不行,你都能自己生產了,買辦階級還賣什麼?一般來說,一個國家要發展一項產業,首先得鼓勵,引導人們進入這個領域,然後對外國的該產品設置高昂關稅來保護本土企業的成長,直到該企業擁有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然後開放市場,使之加入國際競爭,進一步發展。但是買辦的存在卻阻礙了發展,俗話說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你要發展就要觸動買辦的利益,自然就會迎來買辦階級的反撲。

地主階級也嚴重阻礙了中國的發展。要發展工業,那就需要充足的原料,商品和市場。而地主階級狹小的經營規模和低下的勞動效率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搞土地改革,就是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

假使國民黨能掃除以上三點,那麼他還是國民黨嗎?這三點恰恰是國民黨立黨的根本。不是有句話嗎,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的實質正是進步勢力對以上三個階級勢力的勝利。

掃清三個腐朽階級以後,其實中國選擇資本主義道路也是能發展的。毛澤東就說過「資本主義道路,也可以增產,但時間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資本主義在近代歷史上是有過機會的,只不過失敗了。從建國初期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來看,國家安全的壓力,工業化的需要等等,也只能選擇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

還有就是你覺得現在中國和資本主義沒啥不同,只不過很多產業國家牢牢控制,這也是最大的不同。告訴你果治下的中國就是很差,台灣當狗都要自己買骨頭。現在的發展是離不開中華民族的辛勤勞動和智慧,但這不是根本條件,只有正確的生產關係的確立才能有生產力的大發展。如果光靠勞動和智慧,還會有鴉片戰爭?還會落後?

——————


推薦閱讀:

倫理學是什麼樣的學問?
如何使美國崩潰或者如同蘇聯一樣解體?
為什麼戰國時期人可以同時在幾國為相?
為什麼內地人在面對台灣話題時絕大部分人稱呼自己為「大陸」?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技進步?

TAG:歷史 | 影響力 | 社會科學 | 文化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