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史學專業者應如何選讀二十六史?

(二十六史 = 二十四史 + 清史稿 + 新元史)

非歷史專業,非研究對象,只想讀 繁體豎排 版史書,目前有如下問題向專家請教。

  1. 中華書局 之「史記」(點校本修訂版) 和「資治通鑒」(點校本胡注, 未修訂) 應先從哪套書開始讀?有人說兩套都要讀,這點我不否認,但先後順序很重要,因為讀完一套之後,未必有精力再讀另一套。
  2. 「資治通鑒」只寫到五代十國,而其後的兩宋、遼金、元、明代的史書,哪套最值得一讀?至於清史稿和新元史,就不必考慮在內了。
  3. 若不讀「資治通鑒」(非讀不可?),是否僅通讀「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即可,不必讀 兩晉南北朝 (晉書、宋齊梁陳等) 和 隋朝 (隋書、南北史),然後直接讀「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
  4. 單說唐代史書,「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是否比「舊唐書」和「舊五代史」更好看?只讀前兩本歐陽修的,忽略後兩本舊版,會否產生什麼缺陷?
  5. 選購中華書局的史書,應優先考慮點校本的修訂版,若只是點校本而不是修訂版,是否建議等修訂版,同時,入手其它史書的最新修訂版?

以上幾條不太成熟的問題,請專家學者不吝指教,給予寶貴建議。非常感謝。

雙十一購書預算約為 四百元上下 (優惠後總價),請各位多少給點建議。


感謝邀請,費了點工夫,撰成《讀史尺牘》一文,談一點拙見:囫圇讀史,有害無益。余以為讀書須循序漸進,讀史尤要知得次第,不可初讀便求全責備,望一蹴而就。毋論其文簡繁橫豎,當以易讀為要,切不可削足適履,以形式而廢本末也。

題主《史記》《通鑒》次序之問,余嘗見《朱子語類》,前賢多有妙語,且略以示君,則或有所得。

囊昔宋人曾問於晦庵(朱熹),晦庵曰:「先讀《史記》及《左氏》,卻看西漢東漢及三國志。次看《通鑒》。」又雲「看《通鑒》固好,然須看正史一部,卻看《通鑒》。

筆者按:先讀《史記》,後讀其他。此論亦為吾記於讀史筆記之中,心之所向,朱子之論誠哉斯言。宋人王應麟(1223—1296)亦云:「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前人所見如是,余以為當先讀史記,以其經典易讀,且文字珍若珠玉。然吾讀史次序與朱子所論,亦有不同。余嘗於少時先讀《史記》(中華書局簡體版),而後讀《三國志》(中華書局選集版),再次而讀《明史》與《宋史》,通鑒則讀之甚晚。史籍浩繁,此非衣食所在,又不願走馬觀花,讀書亦或未持之以恆,至今尚未讀遍廿四史,愧矣。

友朋嘗詰余,何以朱子先史記而後通鑒耶?

吾聞朱子之友饒廷老問讀通鑒之法,朱子對曰:「通鑒難看,不如看史記漢書。史記漢書事多貫穿,紀里也有,傳里也有,表裡也有,志里也有。通鑒是逐年事,逐年過了,更無討頭處。」饒廷老又問:「通鑒歷代具備。看得大概,且未免求速耳。」朱子對曰:「求速,卻依舊不曾看得。須用大段有記性者,方可。」

筆者按:
朱子之語何如?通鑒者,事不如正史詳也,以年代為序,而如流水賬,人物地名,翩然而去,未必易記,且晝夜讀之恐畏繁而厭棄之。而正史則不同,譬如《史記》,人物傳記(本紀世家列傳)猶如今世之小說電影,讀之令人興趣盎然。舉小說電影與年表,何者易記?年表難記也。小說電影情節引人入勝,以主線暗線為綱,以衝突充斥其間,諸君觀之則心有所思,而後可笑談於友朋之間,其殊能忘?年表未能與其同也。正史亦其理也,讀傳記可見詳情,愈讀而愈有興趣。正史讀畢而後再讀通鑒,則條目清晰,不至於情節錯亂,不知所謂。

至於購書,不必求全求多。書者,購多則意憊,購全則自矜。莫不如先購入一本,則讀一本,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如無通史基礎,不可猝讀《史記》,建議先讀呂思勉《中國通史》(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版)或白壽彝《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以期打好基礎;如有通史基礎,余建議先購入《史記》(中華書局繁體平裝/簡體版,按需),讀之有得,而後再購入其他。次序讀之,不至於手足無措,不知何者可下手也。

余以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史之前,案上常備工具書。工具書尤為重要,不可不備也,試舉吾常用者:

1.《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2.《國史要義》(柳詒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3.《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中國地圖出版社);

4.《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張舜徽,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5.《中國典故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丙申深秋於書房

---應求更新朱熹讀書之法:

讀書是件樂事,大抵要如何著手?不妨參考朱熹的讀書方法(參見《朱子語類》)。錢穆曾經將朱熹讀書方法歸納出24個字,受益終身:

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緩視微吟,虛心涵詠。

這是什麼意思呢?切勿給自己規定很緊的讀書計劃,但也不意味著隨便翻翻。一旦開卷讀書,就要全神貫注,用志不分,心無旁騖。看書先看目錄,先看簡單、短小精要的部分;再讀複雜的、長篇大論的部分。讀的時候一定經常思考,開動腦筋,不斷揣摩章句的意思,即使不懂也沒關係,放過去讀下去,可能就理解了。要慢慢吞吞的思索,用心去體會和感受。

更補於丙申冬初


答主是一個喜歡收藏古籍的理科生。(其實只是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鐵杆粉啦!)

第一個問題:建議先讀《史記》。一來《資治通鑒》篇幅比《史記》大(中華書局點校本《通鑒》20冊,《史記》10冊),雖然兩者可讀性都很強,但是後者應該更能堅持讀完(而且《史記》的十表可以只讀表前序文,八書可以只讀《封禪書》《河渠書》和《平準書》等 )。二來為題主的購書預算考慮,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修訂本(平裝)定價380,《通鑒》(平裝)定價588。另外關於如何讀古代史籍,僅就我所知,我推薦張舜徽先生的《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第二個問題,那個推薦讀《續資治通鑒長編》的答主是什麼心態,中華書局點校本《長編》加上清人黃以周等人所輯《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總字數得有八百萬字吧?比《通鑒》多多了。能有多少人堅持讀完?在這裡我推薦幾本書:柴德賡先生《史籍舉要》,張舜徽先生《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和王樹民先生的《史部要籍解題》。讀完其中任何一本,你就能知道中國古代史籍的分類,體例,優劣等基本情況。以後如果對中國古代史某一領域感興趣,就知道該找哪些書的哪一部分讀。二十四史中,從《舊唐書》開始,基本都卷帙浩繁,能堅持讀下去的都是牛人。宋以後,元人所修《遼史》、《宋史》和《金史》,歷來以《金史》評價最好;明初所修《元史》,歷來吐槽最多;唯《明史》的評價相對好一點(很抱歉,以上這些書我都沒讀過,這些評價都是一些前輩學者說的)。所以一定要找一些這段歷史時期的史籍入門,最好的莫過於明人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3冊)、《元史紀事本末》(薄薄的1冊)和清初谷應泰所著《明史紀事本末》(4冊,成書於《明史》之前)。另外,篇幅大一點的清人畢沅主編的《續資治通鑒》和晚清夏燮《明通鑒》(都是編年體)。肯定有人會說這些書寫得太爛,讀之味如嚼蠟。但是在這一時期的斷代史籍要麼都不咋地要麼是大部頭根本啃不動的情況下,這些書作為入門還是不錯的。

第三個問題,我覺得作為非專業學者讀了《通鑒》就可不讀《晉書》至《新五代史》諸書。最好的辦法還是有針對性地讀,比如,諸史的志(或曰書、考)都是一些專門的制度史,歷來被認為難讀,但是如果對於某一領域感興趣可以先讀志,再根據志所提及的年號、人物,看相應的紀、傳。如果一味追求「通讀二十四史」,我覺得最後會出現書還沒讀完,人就瘋了的情況。

第四個問題,關於兩《唐書》、兩《五代史》孰優孰劣,前人論之詳矣。還是推薦去看前面推薦的柴先生等人的書。總的結論就是不可偏廢。但是還是那句話,非專業學者無需通讀。

第五個問題,中華書局組織修訂點校本二十四史,是一項和幾十年前組織點校二十四史一樣偉大的工程。但是前人說過 ,「校書如掃落葉,旋掃旋生」,標點方面的問題也是這樣的。修訂本按理說會後出轉精,但是也不可能保證一點問題都沒有。至於買哪一版,我僅從書的外觀等問題上提建議:老版(俗稱「小綠皮」本)年代相對久遠,中間又沒有重排過,紙質和印刷均不如新出的修訂本好。其他史籍也是這個道理。辨別方法就是翻開來看看,哪個是近年新版或者是重排本哪個是舊版重印一目了然。如果是網上買,那就只能看出版時間,大致來說,本世紀出版的古籍印刷一般都很好。(當然,去年夏天中華書局出(chóng)版(yìn)的「歷代紀事本末」除了《通鑒紀事本末》是重排本,印刷非常清晰,只是版權頁把編者宋人袁樞誤作清人。其他都只是重印,字跡還是那個鬼樣。)當然,土豪可以將歷次版本都收入囊中。

最後,如果想要更好地、更有針對性地看中國古典文獻,我建議答主去看一看中國古典目錄學的書,入門的有來新夏《古典目錄學》和《古典目錄學淺說》(兩書內容好像差不多)等。然後翻一翻張之洞(實為幕僚繆荃孫所作)《書目答問》及范希曾所作《書目答問補正》,了解古典文獻分為哪幾類、每一類的源和流。這樣有助於我們對於祖先留給我們的這筆遺產有個宏觀的認識,對於「史料」的認識也就能不局限於「二十四史」、「通鑒」等書。

答主不是專業研究者,上面這番話一定有很多紕漏甚至是謬誤,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謝邀。

為什麼要讀繁體豎排的史書?橫排豎排繁體簡體,其承載的信息完全一致,並無優劣之分。

鄙人選修過漢語言文學專業,但通讀繁體豎排書籍仍不輕鬆,這是由閱讀積習所決定,不以個人意志所轉移。對於初學者而言,最忌好高騖遠,培養興趣愛好才是首要任務,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比什麼都重要。要通盤理解文言文已是一道障礙,又何必節外生枝,自找麻煩呢?

具體到文本,建議先從《史記》及《資治通鑒》入手。二者分別為紀傳體及編年體通史典範,尤其是《史記》,諸正史體例無逾其藩籬。

因此,個人建議題主購買清單為:中華書局簡體本《史記》、《資治通鑒》,《中國通史》(白壽彝編著),《詞源》或《辭海》。

還是那句話,讀史是為了明理,修成兩腳書櫥並無益處。

祝學習愉快。


不建議閱讀二十六史,我原來是文學專業 的學生,考了歷史研究生,上第一次的課的時候,我師讓我們說自己的學習計劃,我說我打算讀一下二十四史,老師就說,沒必要讀二十四史,我自己研究歷史這麼多年了,二十四史從來沒有完整讀過。史記和明史倒是可以讀讀其他就不必了,我當時很不服氣,覺得我自己的雄心壯志被打擊了,選導師的時候就沒有選這個老師,但結果還是選了他。

讀了一年歷史,我才發現二十四史 真的沒必要從頭到尾讀一遍。導師是對的。

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就更不用說了,耗費時間,浪費精力。收穫小,不如去讀一些學者的作品吧。加油。


瀉藥。

想讀史,而且看樣子你又充足的時間去讀史。

真的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把史記和資治通鑒對照著讀,我覺得對你大有裨益。


前有高人回答,自己也是沒摸到門的人,來斗膽回答下

(二十六史 = 二十四史 + 清史稿 + 新元史)

非歷史專業,非研究對象,只想讀 繁體豎排 版史書,目前有如下問題向專家請教。

這裡,倘若非專業人士,沒必要使用繁體豎排,簡體白文本即可,通順的讀完全文是第一要務

  1. 中華書局 之「史記」(點校本修訂版) 和「資治通鑒」(點校本胡注, 未修訂) 應先從哪套書開始讀?有人說兩套都要讀,這點我不否認,但先後順序很重要,因為讀完一套之後,未必有精力再讀另一套。 (兩者可以任意選一,沒必要太在意先後,如果題主只有精力其中選擇其一,則可讀史記而不讀通鑒。理由如下 一,史記是紀傳體開創者,此後所有正史之濫觴,且文筆相對比較平實,讀起來障礙不大 二,通鑒是編年體中比較重要的一本,但相對篇幅較大,閱讀起來初學容易讀不下去)
  2. 「資治通鑒」只寫到五代十國,而其後的兩宋、遼金、元、明代的史書,哪套最值得一讀?至於清史稿和新元史,就不必考慮在內了。 (兩宋史料甚多,宋史可做參考,但倘若不做研究,宋史因為篇幅最長,不建議精讀,可找章節泛讀。遼金兩部,初學可直接跳過,元史在廿四史內,為方家詬病極多,且修元代史者,必使用域外其他史料參看(如阿拉伯,中亞等國之人),光讀明修元史作用不大,也可跳過。明史的話,被不少皇漢認為有堙沒清人入關前史實的問題,但因編修年份較長,用力甚多,除涉及女真的部分,需要參考別種史料外,整體質量較高,可讀來訓練自己讀史的能力,部分列傳可精讀下)
  3. 若不讀「資治通鑒」(非讀不可?),是否僅通讀「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即可,不必讀 兩晉南北朝 (晉書、宋齊梁陳等) 和 隋朝 (隋書、南北史),然後直接讀「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舊五代史」? (晉書因為史料來源問題,編成後素來也為人詬病,且兩晉南北朝史事。頗多內在聯繫之處,頗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感,初學者建議直接找近代和現代學者的單獨題材著作入手為宜,倘若這些著作讀完後有興趣,再回頭閱讀原始材料也不為遲,倘若確實想讀,那個人推薦,其中漢書的志可以精讀下,後漢書的志可在需要時查考,三國志可配合晉書也牽扯到三國時人的時候查考,其中三國志同時也可考慮查考世說新語(推薦世說新語一來因為世說新語每條都不長,且有些類似名人軼事,閱讀壓力不大,同時可對魏晉風骨有一定了解,幫助提升繼續閱讀晉書和三國志的興趣)
  4. 單說唐代史書,「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是否比「舊唐書」和「舊五代史」更好看?只讀前兩本歐陽修的,忽略後兩本舊版,會否產生什麼缺陷? (唐書和五代史,就自己個人的所知,史料考量,則都是舊者為佳,但題主並非為了研究,則考慮到可讀性,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更好,尤其新五代史文筆甚好,做古文閱讀入門也不錯。既然並非研究用,所以也不必太過在意史料內容的缺陷)
  5. 選購中華書局的史書,應優先考慮點校本的修訂版,若只是點校本而不是修訂版,是否建議等修訂版,同時,入手其它史書的最新修訂版? (書局的書籍,個人(僅僅為個人觀點)認為老版可能較好,但部分老版(比如舊唐書)確實點校質量堪憂,題主可自行考量)

以上幾條不太成熟的問題,請專家學者不吝指教,給予寶貴建議。非常感謝。

雙十一購書預算約為 四百元上下 (優惠後總價),請各位多少給點建議。

(四百的預算,記憶中如果有劵可用的話,大概可以買史記+三國志,或者史記+新五代史,通鑒價格現在估計不低,不急的話可以暫緩)

以上拙見,斗膽提出,有不足和錯誤的歡迎打臉。。= =


其實非專業讀史的話不用太在意史書的版本問題,如果非要看史書原版的話,最好選購一些,近現代歷史學家的解讀,如果單純為了看文言文也不必要買史書,而非專業看史書的話,光知道歷史典故的話,也不必要原本。但如果真的喜歡歷史,想要去探究的話,建議選購歷史史傳的釋讀,或者釋讀與原本配合來看

對於史記與通鑒的問題,我個人而言,最好都讀,而且其它史書都可以不讀,但史記與通鑒是學史和好史之人必讀的資料。而且史記開創的紀傳體記史模式,是歷代正史記史的傳統模式,其開創史書體例,而史記開創的是以人為本的史學精神。而且史記之中體現的高度文學性記述,也使得初學者很容易閱讀與理解。而通鑒的話,他首先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從體例上講,與先秦史傳相符,但是通鑒記述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其目的是為了讓君主吸收歷史上的教訓或是學習歷史上賢明君主的做為,所謂以史為鑒。所以通鑒不簡簡單單是歷史書,更強調歷史的借鑒。

所以我的建議是必讀史記和通鑒並配合近現代歷史學家的解讀本來看,至於其他朝代的史書,按興趣愛好來看,原則,我認為是史書原文與釋讀配合來看。

下面推薦幾部書,主要針對史記與通鑒

《讀史有學問》王立群對於史記的通俗解讀

《資治通鑒》姜鵬在百家講壇上的解讀

"《資治通鑒精粹解讀》王夢樵

陳寅恪先生對於通鑒的解讀

希望對你有幫助!


預算400元,建議買《資治通鑒》+《史記》

對於初學者讀書,最好的建議是先讀《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編年題材,按時間記事,對於我們建立中國古代史框架會有很大的幫助。並且《資治通鑒》文筆也較好,是初學者讀史的最好選擇。

最好再加上《史記》,這本書的文筆就不說了,最重要的是可以彌補《通鑒》之前的缺點,對於我們了解先秦史很有幫助的。

這兩本書對於想讀史的人來說,最大的優點是易讀!!。

《通鑒》強烈建議讀,如果不想讀,也行。個人喜好也很重要。主要是紀傳體史書很難建立起一個框架。這對於初步了解歷史的人來書,建立框架是很重要的!!

至於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建議讀《舊唐書》與《舊五代史》。原因在於歐陽修編《新唐書》和《新五代史》,對內容有過大量的刪減。因此讀《舊唐書》、《舊五代史》會讓我們全面了解原始史料。


哈哈,考慮太多了。二十四史哪有那麼好讀?對一個業餘愛好者,讀《新唐書》《舊唐書》有何區別?

二十四史或《通鑒》,先能認真讀完一本,再考慮其它的,不遲。


利申:非歷史專業,非研究對象,只讀繁體豎排有句讀有註疏的史書。

問題1:原則上來說,初入手者是應該先讀通鑒的,因為一來編年體比較簡明,不像紀傳體那麼晦(腹)澀(黑);二來本人親身經歷,通鑒對古文功底的要求比史記低一點。

然而,我是先讀史記的。。。主要原因是史記的文學性強太多,沒有司馬光那老爺子般地說教味。如果你細細品味的話,能夠讀出史遷的那種濃濃的燕趙遊俠式的慷慨氣。即使當我在讀通鑒的時候,我也是代入司馬遷的感覺的→_→(好吧其實是因為沒錢買通鑒所以先讀了史記)

如果題主夠土豪的話,我推薦兩套都買了吧~~先讀完通鑒的戰國到漢武,再回過頭來讀史記,奢華式體驗~~

問題2:兩宋:《續資治通鑒長編》。

問題3:沒有什麼書是非讀不可的,但如果你不讀通鑒就先去碰前四史,並且沒有輔助讀物的話,你絕對會被帶進溝里去。

我沒有讀過前四史後面的史書,晉以後感興趣的歷史人物我都是直接在網上翻那個人的傳來讀的。。。一來大學生學業繁重,沒那個勇氣碰(事實上也碰不完),二來暫時對隋以後的古代史也不是太感興趣。

既然題主連通鑒跟史記都覺得沒有精力,其他就真的不要想了。。。

問題4:不懂,原因見問題3。

問題5:什麼是修訂版?不是很懂,目前史書的註疏不是大部分都用民國以前的嗎?

最後是私貨:《史記》的話,個人最愛魏公子列傳、刺客列傳、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李將軍列傳,其次是春秋戰國的各種世家。建議精讀。

還有,為什麼不讀春秋呢?


為了避免讀史書把人讀壞,必須要在看書前提醒幾點。

1,讀書的時候必須結合意識形態,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每一部史書都有意識形態的影響。

2,要結合修史時的現實背景,有哪些人的意志體現在了史書之中。

3,在「客觀」的歷史中,找到寫史之人的位置,史書不是史實,要努力探求他們對自身所處世界的看法,因為這是他們建構過去時的依據。

4,歷史在不斷的被解構和建構,唯一的真實的歷史,就是當代史學家在現實環境下得到的共識的部分。


先讀史記,然後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然後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豎排版繁體字


史記和資治通鑒是入門的最好選擇 有許多童年讀過的故事可以從中找到出處,而且相對故事性也很不錯,史料的權威性也可以。建議一開始先跳過三國志,第一次讀三國志完全被他跟電報一樣惜字如金的風格嚇到了,如果買正版書,樓主的預算買完資治通鑒應該沒多少了。


謝邀。

對哪段歷史感興趣,就相關幾本(包括其他史料)對照著讀、查閱。

想每個時代都挑一本看一點?那是騙人的。


繁體版只是一個略稱,本質上是根據古籍古本為據,進行一定校對整理後的初始文本,這談不上狹義的繁體版。

什麼是繁體版呢?台灣那裡也出版一些最面向大眾的普及古籍,那個才叫繁體版,區別是什麼?就是很多古字和異體字會直接轉換成當前的規範字,這和中華,上古出版的那些是兩回事。

至於簡繁、橫豎重要麼?我覺得形式本身不很重要,橫豎其實就是個習慣問題,你們很多人不習慣無非就是從小沒讀過而已,讀個兩本就沒啥不適了。有些人說豎排的話註疏更佳,其實這也分情況,篇幅一長,估計你就不那麼認為了,至於單/雙行夾注、橫排的夾注也是如此,其實一長沒一種是讀得舒服的。簡繁就更是個小事,我這代人根本都沒障礙的,常見字的識繁都不行的,那古籍也不要讀了,你先找本自己讀過的小說台版溫習下吧。至於古籍里那些常見的古字,異體字,還是那句話,讀個一兩本也就夠了,說白了,就是個積累過程而已。

另外有個問題,ls也有人說了,就是簡體版里的舛誤真心不少,就算中華的你也別當回事,錯的多的是。

至於買書,如果銀子都不在乎,中華那套直接買了就是了,更有錢的還有別的選擇,不展開。

只是想當故事讀著玩的,不要破費了,直接看看電子版吧。

隨便推兩個網站吧:

http://www.漢川草廬.tw

http://ctext.org/histories


史學科班。你先告訴我,什麼是二十四史,再告訴我什麼是二十五史,最後告訴我二十六史是神馬。我讀書這麼些年,廿二史、二十四史和二十五史都聽過,也讀過一些,第一次聽說二十六史。還是用大家熟識的說法吧。另外能從頭到尾讀一遍前四史,就基本是半個專家了。答主慚愧,只讀過史記紀傳部分和三國志傳,明史也只讀過傳,已經感覺吃力了。先讀史記吧


非歷史學人的話,我推薦你這些:

司馬遷《史記》

司馬光《資治通鑑》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畢沅《續資治通鑑》

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

夏燮《明通鑑》

章開沅《清通鑑》

杜祐《通典》

嵇璜、劉墉《續通典》

嵇璜、劉墉《清朝通典》

鄭樵《通志》

嵇璜、劉墉《續通志》

嵇璜、劉墉《清朝通志》

馬端臨《文獻通考》

王圻《續文獻通考》

張廷玉《清朝文獻通考》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

-----

唐長儒《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陳寅恪《金明舘叢稿初編》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

只要竪排繁體,也只能這樣了,基本上涵蓋了足夠多的內容。三通典、三通志和三通考(文獻通考、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三選一,因為內容重複。但即使是選擇通典和通志系列,為了完整性還是要看清朝續通考。

二十四史除史記以外不用讀,讀了也是白讀。以上這些詳略得當,也滿足裝逼需求,再多的沒必要了,你也沒時間看。

總體上,推薦你以史實、典制、論述的順序看。

-----

另,四百塊錢你也只夠買一套史記。你這是在逗我玩嘛。???

學歷史,讀歷史,書都算是比較貴的了。可以先一個個買,看完再買,四百多買書算很少的了。還有很多專著性的著作,雖然是簡體橫排,但價值和可讀性而言並不低於竪排繁體的書。


先讀完史記再說。不然只是浪費錢。


也就相當於看了很多故事會。不去做推敲 不看學術專著 有屁用。

我看漢書。看了台灣大學漢書選讀做入門。然後開始看王先謙的漢書補註。魯西奇教授的何草不黃。陳直的漢書新證。楊樹達的漢書窺管。王子今教授的好多論文。漢書的藝文志還是目錄學基礎。。

資治通鑒還是編年體。還要通鑒紀事本末做輔助。


為什麼執著於紀傳體的二十六史,我覺得編年體更易於閱讀和了解歷史脈絡。建議讀左傳,通鑒,續通鑒,明通鑒,清通鑒。然後從東周初到清朝滅亡2600 多年史事就連貫為一。其他一些部分(東周以前,左傳和通鑒不連續的幾十年)可以用史記補全。


推薦閱讀:

滿族人口是漢族的幾百分之一,為何清朝能統治中國幾個世紀?
蘇聯在1991年倏然解體時,海外的蘇聯人反應如何?
歷史專業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勸退帖?
最反人類的發明有哪些?
為什麼歷史上大多以謚號或廟號稱皇帝,但清朝皇帝多以年號稱呼,如順治、康熙、雍正?

TAG:書籍推薦 | 歷史 | 歷史書籍 | 二十四史書籍 | 歷史書籍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