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舉國體制爭奪奧運金牌,中國為什麼要這麼做?
今天是8月19日,里約奧運已近尾聲。而圍繞奧運的種種話題,依然在輿論場上如火如荼。尤其是關於「舉國體制」和「奧運奪金」的話題,引發了眾多讀者的關注。
其實這也是個老話題了。近些年,每逢奧運會,關於舉國體制的爭議就會被拿出來熱炒一番,而且熱度一屆比一屆高。在許多讀者看來,奧運金牌不當吃不當喝,無助於國計民生,朝廷卻設計出一套「舉國體制」投入大量國家資源在這上頭,這實在有些「靡費公帑」的意思。而西方列強,特別是美國,官方從不直接包辦競技體育,運動員訓練開銷皆由自己操辦,最後卻依然能夠笑傲群雄,這種對比,更加劇了許多民眾對「舉國體制」的不滿。
那麼,朝廷為什麼要搞「舉國體制」?又為什麼痴迷於奧運奪金呢?在這一篇中,雲石君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朝廷在競技體育方面投入大量資源的目的何在?
在之前的《一號首長的足球政治學》一文中,雲石君說過,政府發展競技體育的目的主要有三:
最基礎的,滿足大眾的觀賞性精神需要。觀賞競技體育,自古就是民眾娛樂的一大方式,而滿足公民的正常娛樂需求,向來就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早在古羅馬時代,政府便組織大量的角鬥士比賽,以滿足羅馬公民的娛樂需求。
當然,現代社會,角斗這種反人類的競技方式已被全世界拋棄。但民眾對競技的需求並沒有消除。既然如此,政府對此加以投入,也是情理之中。
而在觀賞需求之上,推動全民健身,也是其目的之一。競技體育的高趣味性和刺激性,有利於吸引大眾,進而可以引導民眾出於喜愛,主動投入到相關體育項目中,起到提高人口素質的效果。
而最高級的,就是可以通過競技體育,增強民族凝聚力,培養民眾的國家榮譽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競技體育是和平年代的戰爭,當競技體育與國家、民族相關聯後,這種國與國之間的體育較量,便被貼上了國家、民族角力的標籤。國際賽場上的勝利,都可以對國民的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起到相應的提振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國際競技才會進入政府的法眼,不惜重金投入,讓選手為國爭光!
當然,這三個目的,是有輕重緩急之分的,而這個區分,也與所處階段的國情大有關係。
改革開放後,中國打開國門,國內外巨大的物質差距,給了國人巨大的心理衝擊。見識了帝國主義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後,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急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發展競技體育,通過賽場上的勝利來提振人心,對國家凝聚力和民族自我認同感的維繫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以,在這個階段,凝聚人心,就成為發展競技體育的最重要目標,而奧運作為全球最大、關注度最高的體育盛會,在這裡奪金,自然也就成了檢驗這個目標是否達成的主要標準。
但是,如何發展競技體育呢?按照西方的套路,是培育大眾體育的土壤,只要國民的整體運動素質提高,自然會有優秀運動員脫穎而出——這也算是水到渠成。
可問題是,發展大眾體育,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需要海量的資源投入。可當時的中國,急需成績來提振人心——沒時間,又窮的叮噹亂響——沒錢。這種情況下,西方模式肯定是不行的。舉國體制,就成了唯一之選。
只有通過舉國體制,才有可能用相對較小的成本,儘快的培養出一批競技體育人才,讓他們在賽場奪金,以凝聚國民,提振人心。而如果效仿西方模式,完全依靠運動員自己成長,以此階段的中國的貧弱大環境,就算有一些天才苗子,他們也不可能有訓練成長所必須的環境和資金,最終堙沒無聞。
當然,中國的這種舉國體制,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首先,受發展水平和資金的限制,中國一時半會兒很難在足球、籃球等全球廣泛普及,民眾參與程度高的大項目上取得成功,而只能選擇舉重、跳水、女排等冷門項目突破——這種金牌的含金量,其實是有限的。
其次,相較於在大眾體育基礎上脫穎而出的西方運動員,舉國體制下培養出來的中國運動員,並不能反映這個國家的真實國民身體素質。
不過這在當時,並不是問題:首先,這一階段的中國競技體育,其最主要目的是提振人心,而非推廣全民健身,所以是否體現國民真實體育素質,並不是那麼重要;其次,雖然這些金牌含金量其實有限,但鑒於這一階段中國環境依然整體比較封閉,國民眼界有限,思想也比較簡單,所以只要有了奧運奪金這個素材,再配合以一定的輿論引導,便足以激勵國人,凝聚人心。
基於這種邏輯,舉國體制下的中國競技體育蓬勃發展,並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達到鼎盛。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歷史性的在金牌榜上壓倒美國,成為第一。
而也正是從這一屆奧運會開始,舉國體制開始遭受非議,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非議也越來越多。
在雲石君看來,這是很正常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程度的提高,國民認知水平已較往日有了很大提升,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冷門項目金牌的低含金量,認識到舉國體制下取得的金牌,並不能代表自己國家的體育發展水平,而建立這種金牌上的民族自豪感與國家自信心,也就自然在他們心中崩塌。甚至,還有許多國民,由於自身知識結構的提變化,已經超越了被體育激勵的段位,在他們的認知體系中,體育與民族大義、愛國主義之類,已經沒有太大的關係。
既然有了這種認識,那麼回頭再看舉國體制,自然是很荒謬的:拿著納稅人的錢,卻干一些沒有意義的事,這不是靡費公帑又是什麼?
那麼,這種認識正確嗎?完全正確!畢竟官方搞舉國體制,奪奧運金牌,主要目的就是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既然隨著時代發展,這種方法已經不再有效,那又何必再花這個錢呢?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這種認識正確,但這並不代表舉國體制,就已經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這涉及到中國的階級分層問題。
作為一個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人的階層差異,知識結構差異是非常大的。對於受過一定教育,或者有一定認知水平的國人來說,他確實已經超越了被奧運金牌激勵的層次,但仍有相當多的國人,其眼界和知識水平,還不足以超越。所以,奧運金牌之於他們,依然有著足夠的精神感染力。
何況,由於這部分國民通常所處的階層不高,日常生活工作,以及興趣愛好之類,也都有很大局限性,所以國家和民族概念在他們心中的印象其實是比較模糊的,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宣教方式,很難深入到這個群體。所以,奧運這個具備一定刺激性和觀賞性,又能夠直觀展現國家競爭排名的體育盛事,就成為為數不多的,能夠有效深入基層群體的工具。
那麼,大家肯定會問,這部分人,究竟有多少呢?關於這一點,相信沒有誰能拿出一個準確的數據。但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佔全國人口的比例是——10%多一點!
雖然就個體而言,學歷與知識、認知水平並不一定掛鉤,但從整體來看,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分明的。所以從這個數據,就可以知道,國內低知識群體的規模,大概有多麼恐怖了!
當然,很多讀者朋友可能會奇怪,這與我們的日常感知不符啊!網路輿論場的傾向,明顯是偏向於認為「舉國體制過時」!
這就涉及到一個民間輿論場的話語權問題。
咋一看,以網路為代表的民間輿論場,都是國民感受和認知的真實反映。
但實際上,這是片面的。
網路輿論場,確實反映了國民的聲音,但它只是反映了一部分國民聲音而已。通常來說,在網路上積極就時事問題發聲的,大多是受過一定教育的知識群體——這些人因為受過教育,所以有發聲的慾望,也有發聲的能力;而且因為大多屬於中層,有一定的資本和積累,所以生活也通常沒有那麼艱辛,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參加對社會問題的討論。
但是,知識群體不能代表全部國民!畢竟之前已經說了,中國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才區區百分之十而已。其實占國民總數更多的,是文化水平低,見識有限的下層群體。
這部分下層群體,大多沒有看新聞,讀文章的習慣。他們消耗閑暇時光的主要方式,一般是打麻將、鬥地主、跳廣場舞;很多人甚至都不會上網——截止2015年,國內移動互聯網用戶為7億,也就是剛剛超過50%。
鑒於網路是普通人向社會發聲的幾乎唯一渠道,這也就是說,有將近五成國民,根本就不可能在輿論場中發聲——而它們絕大部分都屬於較低階層。
而就是上網的人,因為知識結構,欣賞品味等關係,其中大部分(主要依然是中低層)也多局限於看電影、打遊戲、看直播,而不是瀏覽時事、社會新聞,參與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再加上知識水平的限制,即便他們真想發聲,很多也沒有能力組織出邏輯性強且有說服力的語言和文字。這種種局限,導致這個群體,自然而然的在民間輿論場中被邊緣化,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但是,雖然在民間輿論場上被漠視,但這部分群體在現實中卻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規模上還佔絕大多數。最重要的是,儘管他們社會分層中大多處於較低區間,人均佔有的社會資源有限,但同樣是中國的一份子,是這個國家發展前進所不可或缺的力量!
所以,雖然舉國體制下的奧運奪金,對部分知識群體的激勵作用已經日趨削弱,但只要對大部分國民依然有用,那它就仍不失為凝聚人心的良方,值得繼續投入。
當然,事務在變化,社會在發展,隨著國民整體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的不斷升級,舉國體制和奧運金牌的意識形態作用會越來越小。而朝廷也不是棒槌,自然也會隨著這種變化,相應減少對舉國體制的投入(其實這種減少,在這屆奧運會中已經表現出來了,甚至表現的有點過火。如果還像08年那樣砸錢,金牌數縱有減少,但肯定不會下降的這麼快)。但是,這種減少肯定是漸進的,國民整體認識變化不可能一觸而就,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舉國體制依然有生存的必要和空間。
只有當國家整體發展水平達到今日西方這種程度,大眾體育的土壤也已成型,屆時別說朝廷未必再看重奧運金牌,就算看重,憑著全民體育的堅實基礎,也能夠自然而然的湧現出大量優秀競技選手,屆時朝廷自然也沒必要再去維護那個費力還不見得討好的舉國體制了。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舉國體制和關於奧運爭金的爭議中,反感它的民眾自有道理,但維護它的朝廷也談不上什麼過錯。之所以會存在這種分歧,無非是二者視角不同,作為民眾這樣的個體,當然是從一己之感受出發;而作為社會治理者的朝廷,則是基於全局的統籌考量。所謂屁股決定腦袋,大致便是如此吧!
本文為雲石奧運政治特輯之第二篇。下一篇中,雲石君將從政治的角度,就此次奧運中所謂的「裁判黑幕」,做一個全方位的解讀?喜歡本文的朋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雲石文章。
先亮觀點:這麼做是為了製造虛假體育、健康繁榮,亮化國家面子工程。
實名反對高票的回答!
原文1:國民認知水平已較往日有了很大提升,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冷門項目金牌的低含金量,認識到舉國體制下取得的金牌,並不能代表自己國家的體育發展水平,而建立這種金牌上的民族自豪感與國家自信心,也就自然在他們心中崩塌。
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已經認識到了金牌的含金量低,建立在它上面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虛假,無意義。原文2:所以,雖然舉國體制下的奧運奪金,對部分知識群體的激勵作用已經日趨削弱,但只要對大部分國民依然有用,那它就仍不失為凝聚人心的良方,值得繼續投入。按照原文的分析,此處「大部分國民」作者指文化成都偏低的「下層民眾」,因為他們是大部分人,又因為他們需要這種原文1中理智的人們已經否定的精神撫慰,所以投入有意義。結合1,2,雖然他們是錯的,但是他們人多,所以我們這麼做是對的。 ---------------------------------------------------餓了吃個蛋糕接著寫分界線另一個角度,這麼做」有用「,對誰」有用「?有什麼用?這2點我們也不能模糊,對誰有用?對"底層人士」人士有用,作用是凝聚人心,提高國家自豪感和凝聚力,那麼這些「力」,是他們的客觀迫切需求嗎?其實不是,這些「力」提高不了他們的身體素質,對這些沒有醫療健康保障的他們,實際意義並不大,政府在決策投入的時候沒有選擇對他們迫切的健康需求,而去做這些「精神力」的投資,並不是真正為了他們」有用「,而是為了他們有凝聚力和認同感了,達到我『穩定」的目的,看來「有用』獲益方至少2個,底層人士和政府,其中政府的用處更實在。結論已經出來了,中國這麼做不是真的為了」上中低「層的人民群眾,不能讓這些人在客觀上獲益,中國人的集合里減去這部分,剩下的可能巨額舉國投入就是的獲益方。因為,我和大多數人每次打開新聞都是先看獎牌榜。另,政治需要我和大多數人。
就目前的中國而言,舉國體制是有必要存在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種想法,即使放到現在北大廣深一線城市來看,這種想法仍然深入大多數人的骨髓,除了讀書,似乎做別的事情都是可恥的浪費精力的壞孩子。北上廣深最然目前講究素質教育,但是本質上還是講究學業第一,其他為輔,並且「其他」是為保證學業能夠更好地進行和發展而補充的。此外,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做運動員尤其是職業運動員或者做競技體育,成本太高,且回報不可欺。可能有天賦有能力的沒錢,有錢的又不願意這麼辛苦努力拚搏。而且做職業體育人還面臨著職業生涯周期和長短的困擾。畢竟說句實話,玩體育說不費錢,那是假話。所有一切前提都是你能成功能取得高額回報。
舉國體制什麼時候會消失,或者說舉國體制什麼時候會變成全民體育,我覺得可能再等個50年,當然實際時間可能會短也可能會長。但是要達到國外那種全民體育的前提是,國民的思想轉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高尚。另外,國民的經濟確實提高了,有錢了才能有更多心思去發展更多可能啊。推薦閱讀:
TAG:舉國體制 | 奧林匹克運動會? | 奧運獎牌 | 金牌 | 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林匹克運動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