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中有沒有「留白」的寫法?有哪些經典的例子?

通常在國畫中能看到這種表現形式,用空白襯托想要突出的部分

小說中有這樣的表現形式嗎?

國內外的小說,劇本中有哪些這樣經典的例子?


-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有贏的辦法嗎?」

「有辦法輸的慢一些。」

閑寂古池旁

青蛙跳進水中央

撲通一聲響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我們不支持他能當上特首嗎?」

-


《廢都》。。。(此處作者刪去××字)。。。


白夜行。

雪穗和亮的感情戲從來沒有被正面描寫過,給了我們充分的YY空間。


謝邀,我不是很懂畫畫 但是可以稍微講一下關於留白的事情。

按照題干中的解釋,留白就是【刻意空出周邊以突出想要敘述的主題】,但這種手法在寫作中,至少對我而言是很難的,這是因為寫作本身具有的特性。在閱讀作品的時候,其實我認為每個讀者都是【盲目】的。

為什麼我這麼說?這是因為讀者對於故事情節的了解都是來自於作者的敘述,讀者對於作品內容的描寫其實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抓住讀者手的作者想要讓讀者接收到什麼內容,讀者就只能接收到什麼內容。當然因為這個特性而衍生出了許多寫作手法。舉個例子就是敘述性詭計,即利用作者與讀者之間信息量的差異製造懸疑效果(比如小明在路上看見一百塊錢和一根骨頭,為什麼小明選擇了骨頭,因為小明是一隻狗)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我要強調讀者是【盲】的,原因就在下面,那就是因為讀者是盲的,所以他們看不到【留白】中的白。

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你要留白,你必須把留的白寫出來,不然讀者不知道你留了白,而如果你把白寫了出來,那就也突出了白,因此留白是【做不到】的。

但是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拓展一下思路,留白的目的是什麼?就是突出一個中心,換成寫作的方式來說就是要突出敘述中心。這個我們是可以做到的,我們可以【留淡】

上面這個詞是我生造的,接下來我就要解釋一下這種做法的含義:既然無論如何你都要把白給寫出來,那就把重點加多筆墨,非重點淡化,少描寫,這種手法我個人認為有故事和結構兩種手法。

故事:

我推開門,裡面是一件窄窄的等候室,左右兩邊擺著幾張滿是劃痕的藍色塑料椅,那群等候者就坐在上面。(好,現在故事的【底稿】已經畫好了,開始上色。)

我掃了一眼過去,一共有五個人,一個滿臉鬍渣睡得正香,一個背著書包咬著嘴唇,一個頭髮凌亂正在玩手機,一個大概正在看文字直播,(這些都是淡色),在房間的最裡面,第五個人倚在牆沿,冷冷地看著我,我看見他的半張臉和表情被鴨舌帽的帽檐藏住,但隱約可以看見那條從臉頰到鎖骨的傷疤。(這裡是濃墨)

另一種是結構上的,也就是運用文字的結構來突出自己想重點表達的內容。

一般有幾種方法,比如說運用引號,破折號和另立一段。

事例:

(1)他是「大V」(突出大V)

(2)「他是那個啊,」老王的臉上又露出那種敬畏而恐懼的表情,「他是那個——大V啊。」(突出大V)

(3)我認識他很久了,基本關於他的事情我都略知一二……或者更多,但關於這事,其實我不想說的太多,但我想。

他大抵是死了。(突出死了,引出問題是為什麼死)

(4)我認識他很久了,基本關於他的事情我都略知一二……或者更多,但關於這事,其實我不想說的太多,但他大抵是死了。

我想。(突出我,或許和我有關聯)

(5)我認識他很久了,基本關於他的事情我都略知一二……或者更多,但關於這事,其實我不想說的太多,但我想他死了。

大抵是。(突出是猜測,可能沒死)

我的解釋就到這裡,如果有不確切的地方——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紫鵑忙了,連忙叫人請李紈,可巧探春來了。紫鵑見了,忙悄悄的說道:「三姑娘, 瞧瞧林姑娘罷。說著,淚如雨下。探春過來,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經涼了,連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鵑正哭著叫人端水來給黛玉擦洗,李紈趕忙進來了。三個人才見了,不及說話。剛擦著,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


來自民國大詩人張宗昌: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裡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達

【賞析1】「大明湖,明湖大」雖無動詞,卻動感十足,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有荷花」卻筆鋒一轉,由大轉小,將讀者引入了大湖滿堂紅的遐想空間。就在讀者閉目掩卷滿鼻荷花香時,詩人卻化靜為動,以鮮活的生命力——蛤蟆之動,對比荷花之靜,以靜寫動,以動寫靜,則動靜劇增十倍。

【賞析2】「一戳」反映了詩人的童心,全詩從「無人之境」劃入「有我之境」,詩人以己入畫,與大明湖美景渾然天成,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一戳」二字還顯示出了詩人不甘只欣賞美景,而要創造美景的入世精神。故此詩乍看是表達了詩人「出世」情懷,但細嚼之下,卻字裡行間暗示了詩人的「創世」情結。

【賞析3】真正的詩人,既豪放,又婉約。辛稼軒蘇東坡之流皆如此。詩人除了名句「若將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這樣睥睨天下之霸氣外,亦粗中有細,懂得欣賞美景。此詩雖言景小令,但可貴的是,詩人描寫蛤蟆只限於「一蹦達」,而沒有刻意地刻畫蟾鳴之音,更隱含了「多做事、少說話」的實幹精神。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門後有什麼?」

「終極」


剛好和專欄裡面的一篇文章有關,希望能給一點思路。

折磨讀者的秘密里提到,讀小說忌快。克服迫切想看到結局的心理,思考小說的結構,能得到更大的樂趣。

這本書每條經驗都很有趣,就留白手法來說說。

留白,中國畫特有,和西方填滿畫布,絢爛之極不同。空白才是主角,它給人想像空間。除了畫,小說也有。

海明威提出冰山理論: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對話為情節服務,內涵需要讀者去挖掘。

生活也有讓人有所體會。

誰不曾抱怨過,為什麼你就不懂呢。其實就是抱怨,沒明白潛台詞。既然小說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小說也需如此。很多時候,人的想法連自己都不清楚,所謂的潛台詞,也就埋藏的極深。找到一個能成為知己的更難得。但是廣告商可以利用比較淺顯的潛台詞達到推銷商品的目的。

廣告不會直接告訴你,買他們的產品回去搞衛生吧。而是告訴你,這款產品能給你一個乾淨舒適的家。蘋果公司也不會說自己的產品物超所值,它會描述它的產品,是熱愛自由和創新的人的象徵。

關鍵是,廣告詞是橘子皮,裡面的果肉仍然是你自己解讀出來的,然後植入腦海。

小說也如此,好作品從來不會窮盡它所表達的東西。

百分百給出因果關係的小說是怎樣的。讀者蓋上書那一刻,這本書就完結了,因為整個事件來龍去脈都清楚了。以這本書來舉例:在戲劇節目里我們常聽到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亂我兄弟者必殺之。

話說這份上,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掐著手指頭都能想到。

另一種,以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為例,小說里提到有一種病叫西伯利亞歇斯底里症,是住在西伯利亞的農夫會得的病,獨自一人住在西伯利亞的農夫,每天耕田,日復一日,突然有一天,農夫體內的某種東西忽然啪一聲斷掉死去了,他就會扔掉鋤頭,著魔似的,一連好幾天不吃不喝,朝著太陽走去,最終倒在地上死了。

沒有任何因果關係交代的小說,解讀空間就無限大。

還有一些小說,故事如下:一個少年,父親早亡,獨自挑起重擔,一天提前回家,母親在煮飯,背後嬰兒在哭鬧,地上的弟弟妹妹在地上打成一團,母親沒空管教。少年坐在家門口,看著屋前一條彎彎曲曲不知通往哪裡的路以及小路盡頭之上的夕陽。背後依舊是日復一日母親身上揮之不去的油煙味,以及似乎永遠停不下來的弟弟妹妹。少年站起來,頭也不回地朝即將落下的夕陽走去。少年再也沒有回來過。

這篇小說仍然是開放式結局,擁有解讀空間,只是比上一個例子的限定範圍小一點。

留白給讀者創作的空間。

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自己的喜好,自己安插一個結局。

為什麼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家有意而為之罷。


想到一首詩。

喜歡在後面填詞。

以焦渴體會水/狄金森

以焦渴體會水

以航行過的洋流感知陸地

以絕望的痛苦知道放逐

以無數次搏鬥理解平靜

以記憶的鑄模懂得愛

以雪,認識小鳥


沈從文的《邊城》那個人可能永遠不回來了,也可能明天就回來


穿山甲到底說了啥?


《等待戈多》中始終未出場的戈多,《雪山飛狐》中那遲遲劈不下的一刀。


推薦閱讀:

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有何區別?
如果要給一位外星人朋友寫一本《地球旅行指南》,那應該寫些什麼?怎樣寫?
有什麼值得推薦的ipython notebooks?
有哪些讓你覺得心酸的句子?
論文有了摘要有必要寫緒論嗎?

TAG:藝術 | 小說 | 寫作 | 中國文學 | 西方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