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百億級理財平台中晉資產被查一事?
承蒙大家看得起,給了那麼多贊,受之有愧,但...
1.我已結婚,夫人就在評論區中...家有老舊主板,焊接點粗糙,拙荊化學出身,光是讓她說出所知道的使人長期不舉的化合物,就能成為德雲社的貫口,故而請諸位網開一面,勿揪住「女銷售」一事不放,我真的出了偏差,你們也要負責任...
2.關於「貨幣超發與回收」之話題,評論區討論熱烈,由於原文說得簡短,我補充幾句:
貨幣自然是超發了,而回收絕不是將這些錢抽離出流通體系,那樣的話除了格林斯潘在次貸時所說的「一把火燒掉」外,別無他法,何況格老說得是房子而不是錢。貨幣在流通體系中不要緊,關鍵是去哪兒,怎麼去,去多久的問題。
如果能夠將資金匯聚到少部分人或組織手中,並對其流向加以控制,或者在接收這些個人和組織的貨幣後,能夠將其滯留一定時間,再進行重新分配,就一定達到了抑制超發貨幣的作用。
流通體系是一個籠統的詞,如果僅僅將「資金不是銀行存款」就理解為「流通」的話,那麼自然是很寬泛的,但實際上,真正致命的流通渠道的問題,如果是用來抬高房價,則最終會抬高勞動力和商品的成本,抑制經濟,而如果是買勞斯萊斯,則並無什麼影響。
再次感謝大家。
另:最後我不用請女銷售大餐了。
———————以下為原答案——————————————————————————————
由於知乎上P2P和理財相關從業者還真不少,所以我先打著招呼,下面的話可能對這些朋友聽起來有些刺耳了。
一個最簡單的結論:如果這些所謂的P2P或理財項目的標的,真能帶來那麼高的回報率,為什麼不向銀行籌資?再進一步說,為什麼銀行不做這類業務?
下面來講講我的故事:
我在上海,去年某個時間段,我手裡有一筆閑錢,不到一百萬。一半交予內人,貨幣基金類的幹活,收益率大家都懂的,3%-4%。
由於已經有商業地產,深知這玩樣流動性實在太差(但租售比高),所以剩下的錢,無非幾個去處:1.股市,我這人優先看股息率,當時實在沒有滿意的(什麼,你說農行?是滴,但銀行在走下坡路,天知道還會不會那麼大方) 2.銀行,那不如都貨幣基金 3.債券 有點保守 4.P2P,理財和資管
正巧金鹿財行某銷售天天打電話發QQ,我也就浪了一把,約出來聊聊。(信號一:真的好東西一般不會打電話來推銷,當然,也輪不到P民來享用)
咖啡館裡,見面一看,對方一男一女,普通話都不標準,但還算利索,男的大概是老司機,女的是新人,向我推薦的是年化9%的產品(信號二:向銀行籌資一般可以算作7%,憑啥要少賺兩個點?因為銀行不可能借錢給這種項目),老司機剛要高談闊論,我立刻讓他打住,我問了三個問題:
「標的是什麼,風控怎麼做,擔保公司和金鹿財行的關聯情況是什麼樣的?」
半個小時,最後不得不承認,標的的真實情況投資者是不知道的,擔保屬於自己給自己作保。
我買了單,開車送這兩位到了地鐵站。
真正的高潮發生在今年3月初:我竟然又接到那位女士的電話,要知道,當時金鹿財行不穩的消息已經傳開了。
我剛想多說兩句,這位女士主動告訴我,金鹿財行是騙局,她和她的領導都已經跳槽到了另一家上海的理財公司(這家還沒倒,我不能點名,但明眼人應該是能從下文看出來的),現在來向我推薦另一家理財公司的產品。
實話實說,我是有點吃驚的,按我的性格,此時基本會判斷我在客戶處的商譽已經是負分了,不至於再厚著臉皮來一趟。
但我還是讓兩位來了,主要是咖啡實在好喝。
還是老一套問題,但這次回答不一樣了。
「標的?」
「大型商超POS機刷卡到賬有延期,為此一延期時段做融資,由於刷卡的錢幾乎都能按時到賬,故而幾乎無風險。」
「哦,基本就是隔夜拆借了,利率?」
「千分之零點四」(感謝評論區Bourne知友的指正,當時確實記得年化是14%,寫此文時疏忽了)
「那麼年化大概是14%,給我多少?」
「10%」
「恩。。。」
「宋哥,您看投多少,我這裡昨天剛投了一個200萬的...(給我看微信截圖)」
「這個POS機業務是哪家公司做的?」
「叫XX集團」
「是這家么(按此名稱檢索為一大型國企)」
「對對,你看這規模。。。」
「這家公司的業務不包含POS機」
「您看這是我們的合同(合同上的稱謂是「上海XX科技信息有限公司,XX恰與某集團名稱一致」),這是這個集團的子公司」(信號三:一旦扯到集團關係,請立刻使用天眼查)
「稍等....恩...你們合同上的這家公司,根據我查詢的結果,直到去年11月都還是一家『一人責任有限公司』,今年2月才變更為3個股東,也沒有任何和您說的XX集團的關聯」
「這個,它真的是...(胡說八道大概了3分鐘)」
「恩,你們集團的股東構成讓我看一下(一看,股東為四家公司,1家是掮客,2家北京的房地產公司,還有1家是上海的皮包公司,掮客不掮客不好說,信號五:大騙子都有大背景,但Z家人不可能直接出任股東,故而一般是掮客牽線),哦,好了,我有結論了。」
「宋哥您說,我們20萬起投」
「整個項目是虛的。首先,假設真的存在這種無風險的拆借需求,銀行會優先以供應鏈融資的方式去做掉;而你們項目描述中,從事POS機業務的公司是皮包公司,擔保公司是常見的所謂縣級擔保公司(信號六:擔保公司是關鍵)。根據我的估計,整個項目建立的目的就是籌資向那幾家房地產公司去輸血,畢竟二三四線樓盤不好賣啊。(信號七:注意股東構成,想想如果錢不是去了他們所謂的標的,可能會去哪裡)」
「...」
「泛亞,卓達,E租寶,大大,金鹿,你說盤子一共有多大」
「額,這個...我們算過大概1800億」
「整個中國呢這類東西總和呢?」
「我們估計大概在2萬億」
「恩,還有2萬億,有的是機會,好好努力,買單」
幾天後,在我和這位女士的最後一次電話中,我和她打賭,到7月份如果她現在這家還沒完蛋,我請她吃大餐。
我不想參與什麼」受害者是不是罪有應得「或者」願賭服輸「的討論,但最後還想多說一句:
讓他騙,讓他大,把他打掉,是一種有效地吸收超發貨幣的方式。
從這個角度看,政府是受益方。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之前2015年8月份,哥寫過關於e租寶的一點觀點,很多朋友看了,勸我不要在寫,但是我總覺得寫點東西不至於怎麼樣吧,於是,在一個寂寞的夜,溫柔的指尖輕點鍵盤,寫一點個人看法。
一、任何事兒都有一個內在邏輯,這個邏輯有很多是淺顯的,甚至一些非專業的生活經驗都可以看得出,然而就是人的本性,沒辦法。就像一樓回答者說的那話。。。1.中晉系爆雷,據說是一個娃炫富引起的,這坑爹的娃咱暫且原諒她年幼無知缺爹管教,但是作為理性的投資者,你認為「買300萬理財,贈一輛300萬的法拉利」這種事兒,符合常理嗎?2.再看中晉系的關聯公司,也就是說某某系,感覺「系」這個集團很大很牛的樣子,我列舉幾個:上海兆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國太航空服務有限公司上海國太展覽有限公司
上海晉陞遊艇服務有限公司山西裕太展覽有限公司上海千曦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煜添公關顧問有限公司..........................一共20家公司(摘自媒體報道),請看,先姑且不論這些公司是否為媒體曝光的空殼公司,你認為涉及餐飲、會展、模特、文化,這類偏業的和金融沒半毛錢關係的公司,清一色輕資產公司,開始做金融了,正常嗎?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接下來我說說關於金融行業,也就是現在幾乎有點「人人喊打」的理財行業之「名正言順」的邏輯。二、關於國內金融業(特針對理財行業,P2P等)
眾所周知,我國金融業是管制的行業,並且是管制最為嚴厲的。所謂管制的門檻是,設立一些特殊的金融許可牌照。金融業從經營角度是經營風險和信譽的,按照信譽級別,按照哥所涉獵的領域,總結一下,從高到低依次是:1.銀行信譽,即國家信譽,有央媽,心不慌。
有人說了,銀行里賣的理財照樣有違約的,不過你可以看看發生這類情況的涉及的合同,絕對不是蓋的銀行的戳。2.有特定金融許可牌照的金融機構,如:銀行、證券公司、公募基金、信託、保險、期貨、金融租賃、基金銷售,這幾樣牌照是鑲金邊的。此外還有一些牌照,如:支付、融資租賃、擔保(融資性)、保理、眾籌、小貸、資產管理、(現在投資公司也開始不開放註冊了),這類牌照是次級的,沒金邊,但是是金融業務構成的一部分。3.民間信譽,不解釋,意思就是張三借了李四1萬這檔子事兒。你所考察一家理財公司靠不靠譜,這類牌照是必須的要有,這是一個在金融管制的環境下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除了這些,還有幾點重要的東西需要搞明白!三、實際操作中的看平台的幾個重要問題。
1.所謂金融理財的行業經營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所謂系統化,就是要有一個完善的產業集群,這點是個悖論,後面我會說。因為現在社會各個行業競爭已經到了格局時代,就是你佔有的資源縱深度越廣闊,就可以得到跑贏市場的合理利潤。這話有點不接地氣,舉個小小例子:阿里巴巴系,主營是淘寶商城,切入是支付寶支付,之後為何老馬又開始拆一淘、天貓,收雅虎、口碑、美團,砸高德地圖,快的打車,燒錢菜鳥網路。很簡單:就是讓你生活離不開馬雲。現在還有螞蟻金服、餘額寶,你服嗎?
拋磚引石頭,金融服務也如此,一個高逼格的金融服務公司,金融全牌照是老闆最終要的。所以,回歸正題,你看一家理財公司好不好(專指P2P這類融資的理財),金融拍照要多,起碼得形成一個產業集群。簡單的說:只有有一個完善的,專業的產業集群,才能拿來靠譜的投資項目,道理參見阿里巴巴系的例子最後一句。請問:中晉公司有啥金融牌照(好像就一個支付),還敢妄成中晉「系」,投資者想過嗎?
2.記住:公募基金牌照和私募基金有近乎質的區別,公募基金牌照是證監會特許批准的,是監管最高級別的領域之一,目前95家,且大多數股東都是大型金融機構或國資。
私募基金牌照從監管到審批的稀缺程度差了一大截,特別是有限合夥私募基金,只要根據合夥企業法,相關規定,就可設立,這裡又是一些非法集資詐騙的重災區,中晉說自己搞了50多億。。。。的有限合夥基金。。。悲劇了吧。3.關於公司級別的事兒。
剛才說的金融拍照的入門,在從信譽角度說上市公司,這裡說的上市公司指的是主板市場,不是那類非公開非公眾的股權交易掛牌。很多非法集資平台搞個股權交易掛牌,就說自己上市了,純玩鬧。你所選擇的平台,最好是和主板上市公司關聯,很簡單,上市公司的概念我的理解就是:國家賦予了這貨去二級市場拿錢的權利。這權利的偉大之初,讓我想起了人民幣的本質問題,不多說了。你看目前和中晉一起爆雷的金鹿財行,和幾家上市公司有點點關聯,現在有了一丟丟承諾兌付了事的影子了吧。作為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我也深感壓力,所以看到有人關注這個,就是想到哪說哪,我個人認為,挑選理財平台要符合的條件已經說了,而神馬 中晉、e寶,基本都一個套路,根本不符合一些起碼的市場邏輯和金融行業本質屬性。受害者在咒罵政府無作為,在嘆息人心不古的時候,是否也做了最基礎的調查和思考。這期間也會穿插某些道德風險、人情世故、非理性思考,但是真金白銀的事兒,對自己錢負責,錢自然不會虧待你。今天我來談談,為什麼線下財富管理公司基本都是騙局這個觀點,那是因為我大概三四年前論斷的所謂私募債權基金,也就是類信託模式(採取有限合夥的方式)發放的債權基金,基本到了高發性的倒閉破產期,直接帶來了線下財富管理公司的崩盤,兩者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很多線下在賣的產品都是這類有限合夥的所謂債權基金為主。金融還是一個有邏輯的市場,會短期非理性,但長期來看,理性一定會回歸,就如同幾年前大家都覺得互聯網金融會顛覆整個顛覆那個,每個都打雞血一樣,不知道現在還有幾個人會這麼想。理性回來的時候,大家都會冷靜思考。
在談這個之前,我先給P2P申個冤,隨著大大、快鹿、中晉出事,一堆關於P2P跑路的新聞又被放在一起討論問題,看到市面上一堆傻逼媒體寫的什麼看好你的錢,最新P2P跑路名單之類的標題,就忍不住罵兩個字傻逼。這個世界我一直覺得,你不懂可以不說話,但是你不懂還整天胡說,每天在哪裡嘩眾取寵,就真心讓人感到不恥了,討論問題前提是對基本的事實要有充分的認知,然後才可能討論,否則就是傻逼罵街,趕緊滾遠點。
事實上,從過去幾個大的案子上來看,e租寶勉強跟P2P有點關係,因為打過P2P的旗號宣傳過,某些行業組織也邀請過這家公司,也有一些專家站台過,但是從商業模式本質來看,這家公司跟P2P其實還真是沒有什麼特別直接的關係,至於大大集團,中晉,那就跟P2P一點毛關係都沒有,人家從頭到尾都在線下開設門店募集資金,從沒線上什麼事情,而且他們也從未聲稱過自己是P2P,他們其實是目前國內典型的所謂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把這些公司跟P2P合在一起談,壓根就是基本常識不懂的表現,或者就是別有用心。
第一個問題我們談談,什麼是標準意義的財富管理公司,什麼是非標準的財富管理公司,做個基本的簡單的分析,考慮到絕大多數都是不懂金融的受眾,所以我也寫個大概,具體不細究。因為不是寫給專家看的,所以就別來深究了。
標準意義的財富管理公司其實是指那些幫助客戶進行資產配置提供建議的公司,他們依賴自身更廣的信息,更專業的知識,幫助你更好的管理你的資產,你可以聽,也可以不聽,他們更多是建議而已,取決於你自己是否相信他們。這裡很多人可能問那什麼是資產管理公司呢,其實區分兩個很簡單,你不管錢,只提供建議,不做決策,那就是財富管理公司,而如果也替你管錢,然後去做決策,這樣的公司實質就是資產管理公司了。
確切說,財富管理公司是資產管理公司的上遊行業,他讓客戶配置資金到資產管理公司里去,你可以理解財富管理公司是渠道方,而資產管理公司是生產方。從全球業態來看,我很不幸的可以告訴你,絕大部分資產管理公司都是虧錢的,只有少部分是賺錢的,這個是正常的情況,世界上金融行業很大程度本質都是零和博弈,你賺錢一般都是賺取了虧錢部分的人的錢,哪裡怎麼可能人人賺錢呢,次貸危機里,高盛賺錢很大部分是來自雷曼虧錢的部分,而一樣的道理,世界最賺錢的資產管理公司也就那麼幾家,他們在全世界尋找獵物,咬死他們,賺取他們的利潤。在一個全球GDP增長不足6的市場里,要賺取20%以上乃至更高的利潤,一定意味著很多人虧錢了。所以別覺得資產管理公司很牛逼,他們大部分都未能給你帶來實質的盈利。那他們靠什麼賺錢呢?其實他們的盈利模式很牛逼,旱澇保收,每年收取1-2%的管理費,然後盈利了他們賺取盈利部分的20%,虧錢了跟他們沒關係,我一直覺得這種盈利模式其實是很不公平的,一定會使得資產管理機構的管理人會去做風險很激進的事情,賺錢了他們可以分很多,虧錢了,他們沒有責任。
次貸危機里很多對沖基金、資產管理機構最後都被認為有明顯的道德瑕疵就是明知道風險很高,但是卻還是去進行配置,也是來自於這種分配方案。我覺得這種分配方案應該會不斷被拋棄,尤其現在互聯網的出現,跨界越來越容易的年代,其實機構的這種優勢會不斷喪失,前段時間,有個牛人叫包凡寫了篇文章叫《警惕投資散戶化》的文章,從我角度來看,其實就是一個打不過散戶的人抱怨散戶亂打的典型,我從來不覺得機構跟散戶之間,表現出什麼更加優秀的業績,恰恰我們看到市場上很多卓越的投資都不是機構完成的,而都是一些非專業的投資人實現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投資的下一步趨勢只會更加散戶化,確切來說,投資的唯一門檻其實只有錢,其他的都不是門檻,趙薇、任泉、奶茶妹們做到投資也很不錯么。這個扯的有點遠,不去細說。
在回到財富管理公司上繼續談,中國存在財富管理公司么?我在三年前的關於諾亞的文章提過,中國是沒有財富管理公司的,包括諾亞在內都不是財富管理公司。其實到今天,這個邏輯也是對的。為什麼會是如此呢?
前面說了標準意義上的財富管理公司幫助客戶有效配置資產的專業顧問公司,但是現實情況是中國過去的財富往往是不需要配置的,這個問題我講過很多次,核心原因是什麼呢,是剛性兌付的存在以及根子里的中國人對任何人的不信任導致的,比較有意思的是,這種不信任又很容易被高利給衝垮,變得盲目信任。特別會走極端,出現的情況是越是專業人士越沒人聽,越是忽悠傻逼,越是一堆人頂禮膜拜,雪球上這個情況就很典型,一幫傻逼在哪裡裝神弄鬼,一堆小傻逼在下面頂禮膜拜,真是特搞笑的一個場所,這種場所什麼時候完蛋也很正常的事情。
在一個市場到處都不違約的情況下,其實你會發現財富是不需要配置的,反正你買什麼都一樣,我們11年投資一個財富管理公司,讓他們力求專業的去幫助客戶篩選標的,進行有效的資產篩選和甄別,請了很多專業人士,花了很多成本,最後反倒不如請幾個美女銷售,隨便賣,你會越發現你成本越高,越專業,但是市場越是不買賬的,許多人壓根不會聽你這個建議,他們看問題都很簡單,只看你是誰,產品是誰發的,看了以後就會跟你說,沒事,政府在,就不會不還。於是你就發現,個體的定價能力毫無意義,市場變成跟買白菜是一樣的,這個八毛,那個七毛,那個划算賣那個。
最終的結果就是,無論賣那個,到最後都是看不出來對不對,沒有標準答案的市場。看錯的人跟看對的人,其實都是不知道的。所以大家都會做最簡單的選擇,而只有市場違約不斷出現時候,你才知道那些人是牛逼的,那些人不牛逼的,你才會不斷相信那些牛逼的人,而不是傻逼的人。最近爆出來幾個債券違約,發現很多很明顯的應該披露的信息都沒有披露,譬如收入、負債、違約情況都沒有披露,就這麼簡單的一些信息,承銷商都看不出來也不披露,就讓他發債了,這些人他媽的可都是年薪幾百萬的投行人士啊,居然你發現跟傻逼也沒什麼區別。換頭豬上去也一樣能幹的事情。為什麼?因為市場反正不違約,反正出了問題有人兜底,所有做事情的人,反正只要形式做到了就行,沒人花心思真去看,反正看到最後無非就是看你是誰,很簡單的市場就是如此。這個時候,導致的結果,就是你哪怕只有一百萬塊錢,你也會全部買一個產品,那個利息高,買那個,根本需要配置啊。
所以過去的市場情況下,哪裡有什麼財富管理公司,都是理財產品銷售公司,他們的本質就是兜售不同的產品給你,然後賺取傭金。我在四年前文章里說過,一旦收取了傭金,那麼必然使得財富管理公司一定不獨立啊,他每天怎麼可能想著給你配置好產品,肯定是什麼傭金高,推薦你買什麼啊。誰都不傻啊。反正在你身上賺不到錢,必然的結果就是反向從資產管理公司上賺取傭金。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不客觀,不獨立,當然,這個也是因為沒有辦法,不這樣他們就活不下去。所以看上去很好聽的財富管理公司本質都是理財產品銷售公司,跟賣白菜的真沒啥區別,一幫所謂專業投資顧問,可能大學還沒剛畢業幾年,甚至連什麼是資產管理公司,什麼是股權,什麼是債權都不懂,然後就跟著兜售產品了,這樣的財富管理公司你覺得能信么?
財富管理公司變成產品銷售公司之後,很多邏輯都會變得很清晰,這裡兩個基本悖論就出現了,第一個悖論是,真正好產品是不會給你銷售的,能給你銷售的一般都是你自己都不敢買的垃圾產品,尤其是小財富管理公司,你根本搶不到好產品,差的產品,你又不敢賣,為什麼啊,賣了以後虧錢了,客戶都找你算賬啊。就賺取一點點佣金費用,但是卻要冒著被客戶罵,甚至還有一些人生風險的情況下,所以導致大多數財富管理公司都選擇了不賣別人的產品,乾脆自己生產產品去了。本來是賺取渠道費的,這下好,改成賺取利差了。一下子就把財富管理公司變成了資產管理公司來了。其實目前市面上基本上的所謂的財富管理公司,都已經變成了所謂的資產管理公司了。
這個邏輯是很自然實現的,前面說的風險是一方面,還有一個方面是雖然資產管理公司是絕大部分都不賺錢,但是實際上資產管理公司卻是看上去最豐厚的利潤所在,前提是你能賺錢的話,都是賺大錢,而任何一個人其實是都不會承認自己是不能幹的,都覺得自己能賺錢,尤其是騙到錢之後都覺得自己能賺很多錢,所以,一方面是風險不對稱逼迫你去資產管理,另外一方面其實還是無可抵擋高利潤的誘惑,有意無意的轉型到資產管理公司上去。畢竟渠道費很少,而資產管理利差看上去很大。
但是這裡我前面說了,絕大部分資產管理的人其實註定了結局已定是死的,不用去懷疑這個結論,我在寫上一篇首付貸的文章里提過,用槓桿很容易賺錢,但是絕大多數槓桿都死了,必然的結果,許多人,我只要看上一眼,聽他們談一次金融的理解我就可以給很多人判死刑,時間問題。就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所謂槓桿其實就是借入了很多剛性的資金,必須要兌付的錢,而如果虧了你不用承擔風險,那麼就不是槓桿了。我以前做資產管理,也曾經做到了2012年全國五十強,那個時候我管理了也差不多近八十億左右的規模,我經常問自己一句話,我能不能給自己賺到錢,如果我自己的錢都無法賺錢,我憑什麼給我的客戶賺錢呢,後來想明白這點,我依然在2012年底壓縮規模,因為我明顯的感覺到市場是沒有機會賺錢的,尤其是大資金。資產管理的根本其實還是賺錢,如果無法賺錢,你拿多少資金來,到最後虧了,要麼就是讓客戶接受損失,要麼就是你自己拿錢來賠,兩個都不好。
所以要讓資產管理公司不死的唯一辦法其實是保證資金的不剛性,客戶要能承受風險,接受損失的可能性,這就是為什麼要把產品販賣給合格投資人的原因,要給具備風險承擔能力的投資人,充分的風險提示,不做兜底承諾,才能確保你能活下來。如果違背了其中任何一個,就必然走入到高風險區域,你就意味著你要自己扛所有的風險,這個風險其實是誰也扛不住的。
其實,諾亞、好買其實都賣過很多虧損的產品,也沒什麼事情,是因為他們遵循了這點,充分的風險提示之後,就不容易出大的問題,所以,我一直說如何評價一家致力於流量段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好還是不好,很簡單看他們是如何獲客的,如果是保本保收益拉來的客戶,在多也沒有價值,本質上都是一幫屌絲客戶,再有錢,不願意承擔風險,都是屌絲。而如果願意承擔風險的客戶,在少都是有價值的。說個比喻很簡單,你有車有房能騙來女孩子,那不是本事,但是你沒車沒房還能騙到女孩子,那就是真本事。這個也是為什麼我說,過去三年絕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毫無價值就是因為他們騙流量的方式太LOW。不擔保,不兜底能騙錢,才是牛逼的互聯網金融公司。諾亞、好買,顯然是有一批高凈值客戶,還是非常有價值的。
那麼這裡難點來了,不承擔風險的商業模式,憑什麼大家給你錢讓你玩呢?你要證明你足夠優秀,能給大家賺錢,這樣的人其實畢竟是少數的,絕大部分的商業機構根本做不到這點,所以他們都會走入到保本保息的方式來吸收資金,進行運作,這個前提一定建立在他們認為自己拿到錢後就能賺更多的錢的基礎上的,但是現實往往會很殘酷,很多人發現拿到錢之後,沒辦法賺錢,那怎麼辦呢?就兩個辦法,等著爆,或者繼續騙錢,然後不斷的周傳下去。保本保息本身其實還是不夠的,你還要證明你有保本保息的能力,怎麼證明呢?
問題就到了下一步,如何賣產品?
幾個辦法,第一個就是讓自己搞得好像很牛逼的樣子,我前面說過這個是一個看臉的社會,看臉的社會,就是讓自己變得好像很牛逼的樣子就可以了,所以基本上這種公司,裝修就非常豪華,中晉財富,在外灘弄了那麼大一個攤子,寫了什麼國太控股什麼的,還有中晉多少啥來著的,向我這種見過世面的人都被唬住了,以為是啥大型控股公司,出事以後才知道原來是財富管理公司,就別替沒見過世面的一些老百姓,不明就裡一定以為是大公司,特別牛逼,還有就是老闆一般都是豪車,喝酒都是幾十萬起步,來展現給你看巨有錢,讓你放心,另外就是到處投放形象廣告,讓你無所不在的看到他們,讓你們覺得特別有錢,反正怎麼裝逼怎麼來,目的就一個,證明自己特別有錢,讓你們把錢交給他們好放心。
除此之外的第二個辦法就是高返佣,我曾經說過天下沒有賣不出去理財產品,只有給不了的傭金,傭金足夠,垃圾都給你賣出去,我看到很多財富管理公司的職員年紀輕輕,開寶馬、賓利,正常的財富管理公司,基本上都屬於賣個一百萬出去,返點有個1-2個點,就已經很好了,但是很多理財公司,賣個一百萬出去,返佣差不多有個二三十萬,我靠,那是什麼概念啊。不可想像啊。還有就是給客戶利息特別高,投資一百萬年化利息說有20%起步,而且隨時進出。
基本上符合這幾個特徵都可以理解為騙子公司了,為什麼是騙子公司,等會給大家解釋,到是先想想為什麼大家都會信,源源不斷有人上當受騙,一方面可能真的無知,不愛學習,但是我個人感覺歸根到底都是貪婪導致的。僥倖心理,其實都知道有風險,但是就賭自己投資期限內不會發生問題,孤注一擲的投資,註定死無全屍,其實我從來不覺得這些人可憐,最多是兩個字,活該。天下哪裡有那麼好的事情啊,賺20%利息,卻不用承擔風險,你以為你是誰啊?!這些人註定了就是希望不勞而獲的貪婪而已。有什麼好值得可憐的,這個互聯網的世界,要了解一個事物其實還是很容易的,稍微用心點,就可以察覺,你自己不愛學習,不提升自己,難道還要別人來幫你辨別風險?那壓根就是扯淡,別人憑什麼幫你呢?政府有憑什麼來解救你呢?賺錢了,不說別人好,虧了,埋怨別人,指望別人救你,本質也是不要臉而已。事實上未來我國進入所謂的新常態,就是違約會不斷暴露的社會,到處都是充滿陷阱,跟過去不一樣了,躺著賺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在未來這個充滿陷阱的世界,除了你自己,沒有人可以幫助你了,只能學會學習,如果你不會,那我給你最好的建議就是誰都別信,就放著現金得了。到處都是忽悠,誰都不可信。
下一步,我們來講講為什麼我剛才說那些公司的騙子公司,其實從金融邏輯上來看,金融是非常簡單的事物,他無非就是分為兩頭,一頭是拿錢進來,一頭是給錢出去。所有進來的錢,都是為了給錢出去,然後賺了錢,在還掉進來的錢。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看一個公司是不是騙子公司的核心就是衡量下,進來的錢的成本是否高於他能出去賺的錢。很多人說沒辦法衡量到底一個人能賺多少錢,這個其實很簡單,只要看下市場平均水平就行了。或者參考下世界上最能賺錢的幾個基金就可以了。巴菲特基金大概年化二十幾,最賺錢的VC行業的平均行業回報率大概也就是差不多15-40%之間。這些都是世界最牛逼的賺錢基金了,他們代表了世界上最牛逼的一群人了,個別人有一年賺幾十倍的,但是一定記得兩點,第一是個案。第二是小錢。個案意味著幾乎無法普遍化。第二小錢能賺幾百倍都不稀奇,但是大錢賺幾百倍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是兩個絕對的概念,資金規模超過幾千萬的要賺幾倍、幾十倍,從一個相對長期來看是不現實的。很多人都看到了某某投資誰誰賺錢了多少倍,你其實應該問問他所管理的基金平均賺了多少錢,投中一個案子的背後一定是投虧了很多案子。不要只看好的不看不好的。另外,一個最簡單的衡量辦法就是參考市場標準,你跟市場平均價格差不多還能理解,但是高太多幾乎就不能理解了。那麼市場平均吸收資金的成本大概在多少呢?浙江最瘋狂的時候,大概差不多民間高利貸拆借是三分左右,但是吸收資金的成本不會超過1.5分,撐死了,也就是最多18%。這個可以做為平均數,現在這個數字基本上降到了10-12%左右。
我們怎麼看一個財富管理公司的成本,其實這裡也是我想說的重要的一點,凡是保本保息的線下財富管理公司一定會死主要邏輯基礎。我在很多年前寫浙江經濟怎麼了,我就提出過這個論斷,後來寫P2P的時候,我也提出過年化18%以上借款的P2P,基本上屬於什麼時候死的問題,一輩子翻身不了。為什麼呢?
我們就拿吳英來舉例,一旦你以年息20%借入資金的時候,你必須每年收穫超過20%以上的收益才能保本,或許20%對某些商業奇才是可行的,但是項目和資金的匹配度是沒有那麼好的,中間會存在很多的時間沉默成本,這段時間裡,你項目沒有找到,但是你的利息卻要不斷的支出,所以實際的成本必然要到20%以上,取決於實際投入項目的情況,那麼借入資金方的財務壓力是極大的,在這種壓力之下,你還必須留有足夠的流動性,來確保不斷的有人來贖回,所以你看上去你借入了一個億一年,但是你可能實際能用的資金只有五千萬的六個月,所以實際成本是多少呢?按照年化計算大概實際成本要高達80%,縱使你是天縱奇才,我想也做不到這個收益率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吳英這類一旦走上了固定收益的主動管理,是必死無疑的,界定為集資詐騙其實也是合理的,因為,她應該明確知道自己還不了這個錢還去借錢。所以對於那些信誓旦旦說能保證給你每年盈利20%以上的人,基本可以打入騙子一類。其實,我自己是將固定利息超過15% 以上的主動管理型,基本都定義為騙子了。他唯一還你錢的辦法,就去別的地方騙錢來還你,最終的結果是越借越多,差不多借個三四年就到了他這輩子都還不了的地步,千萬別小看複利啊。浙江很多高利貸最開始都只是借一兩百萬開始,差不多到了三四年就變成千把萬,你哪怕是神仙都還不出來這個錢。
我前幾天寫了一個朋友圈,說辨別財富管理公司是否是騙子很容易,其實只要看他的成本,最容易看出成本的就是幾塊,第一就是給投資人的利息,第二是員工的返佣,第三是裝修門店的成本,第四是廣告成本,第五是老闆個人揮霍。基本上都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這幾塊越是豪華的公司,其實基本上就越是騙子的可能性,因為每個都是成本,都要折成利息成本的。給投資人利息12%,傭金基本上要加2個點至少,然後門面運營費用至少加一個點,在加上所謂各種廣告,像中晉這種外灘廣告,e租寶央視廣告,至少可以加個三四個點。最保守估計就是20%了。這麼高的利息進來的錢,能去哪裡?現實的情況是一般一個財富管理公司需要擴展門店,到處投放廣告的時候,或者提高傭金的時候,都意味著他最危險的時候到了,因為他現金流出現問題了,迫切需要新資金進入改善流動性的時候了,越是這樣的財富管理公司其實越要小心。
最後,我在跟大家扯扯線下財富管理公司和P2P的一些比較,這裡不算是給P2P站台,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寧願投資P2P,也絕對不碰線下財富管理公司的,原因基本分析為幾個。
第一,線下財富管理公司相對而言都不透明,很多線下財富管理公司在某些區域做的很大,但是在網路上卻很難查到相關資料,他們都是立足區域,然後利用人際關係來進行營銷的,這種模式其實社會關注度前期都不高,然後一旦出事情就都挺大的,今天大概南京又一家財富管理公司爆了,都屬於不爆前都不知道,隱蔽性強,是個很大的問題,而在線的P2P公司,成立第一天起就可以被圍觀,E租寶其實剛開始沒多久就被圍觀,質疑聲不斷,各種消息基本上都有,有信息可以供選擇和沒有信息供選擇一定是兩回事,你自己看了各方面的聲音,還是決定冒險,那是你的事情,但是你無從信息篩選,總歸風險更高一些。另外,從騙子的角度來看,小範圍的騙人是容易的,但是大範圍的騙人是很難的。尤其在線的情況下,人多d情況下,你要把所有人給隱瞞足,實際是很難的,目前提供各類信息篩選的平台很多,學習型社區一堆的情況下,在線的公司更容易被篩選,至少給了充分選擇的可能性。
另外,我這裡強調一些所謂線下熟人關係的理論,事實上世界上最值得信任恰恰反倒是陌生人,而不是熟人,最容易坑你的往往是熟人。線下人際關係營銷,其實是符合旁氏騙局裡面一個所謂熟人理論的。因為,人總是傾向於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人家,尤其是在熟人面前,更是虛榮心更強,從而也容易讓別人做成錯誤的判斷。大家去想想,為什麼同學會上搶著買單的人一堆,因為都想告訴別人,老子他媽的就是混的挺好的,哪怕買完單,一個月不吃肉,都會感覺很爽,這叫打腫臉充胖子。其實還是很多的,越是熟人越容易出現這種情況,而別人看到有人充大爺,都會覺得人這個人過的不錯,其實他媽的壓根就是個麻袋而已,就像很多財富管理公司老闆開豪車,其實他所有花銷的錢,不都是你給的么,他自己壓根就沒錢,無非就是用你的錢在享受而已,但是你不這麼覺得,你覺得他有錢,豪車都很多。
為什麼很多人企業員工都會借錢給自己公司?為什麼很多企業家都是要上雜誌封面,開豪車名馬?道理都是一樣的,展現給人家看的都是你願意展現給人家的,並非真實的自己,在熟人面前,這種情況更加普遍。另外,信用在傳遞過程中是會失真的。這個其實在旁氏騙局裡面是非常普遍的應用,也很有意思。舉例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會發現很多騙子,其實如果按照正常的智商,你是壓根不會信任他們的,但是由於你信任你的朋友,從而你也會因為你朋友信任這個人,你也就會變得相信他們,這種在行騙心理學裡面,其實也挺多應用,我們往往會因為對某一個人的信任,而轉嫁到對朋友信任的人自然產生信任感,為什麼會有背書這個說法出現,本身就是一種信任的轉移過程。
很多公司請很多教授來站台,不就是因為覺得這個教授值得大家信任,大家相信了教授,然後就會覺得教授相信的東西,總是真的,這個就是典型的信任過程。人性也是懶,回到最後雖然自己本身可能不信任,但是想想那麼有名的教授都信任了,總差不到哪裡去,然後就一種基於信任關係基礎上的信任轉移也就出現了。
這裡其實還有個很有意思的心理在中國人身上非常的普遍,就是我們會發現,人在介紹自己朋友的時候,都喜歡把朋友抬高,一方面是給朋友面子,另外一方面是展示自己的牛逼,能認識這麼牛逼的朋友,這種情況其實是雙贏的格局,花花轎子人抬人就是這個道理,明明是個科長,會說是個處長,明明是個千萬富翁,會說是億萬富翁,明明可能家裡只有一輛車,會跟你說哪裡有車,哪裡有房,其實也就是隨口說說的而已,這些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都是非常正常的情況,但是現實是不會給人太多的時間去了解真實的情況,所以建立在朋友的基礎上的信用擴張的情況就會非常的普遍,因為你對你朋友很相信,自然也就會覺得朋友給你說的東西的信任度會增加,最終使得在實際的情況下,信用的虛假擴張就會產生,在借貸、傳銷、算命等一些領域,這種情況都是存在的。有時候為了跟朋友介紹一樣產品怎麼好,都會以身試法的說,我用了什麼什麼產品,多久就好了,其實效果並沒有那麼好,但是為了說一個東西好,人都會說假話,算命、風水都有這種情況,其實算的並不是很准,很多人純粹就是為了凸顯信任這種東西,然後就說,我怎麼怎麼算的准了,或者會說自己身邊人怎麼怎麼准,現實其實並未發生過這樣的情況,我們很多時候為了驗證某個事情真的發生過,都喜歡把自己帶入,這種帶入,並沒有惡意,但是卻強化了一種信任的概念。另外,在謠言的傳播上,也帶有這個特徵,為了驗證某個謠言的真實存在,都會說自己朋友在邊上,親眼所見等等,都是一樣的概念。
所以熟人之間的營銷效果很好,但是其實結果很糟,人帶人很容易都會失真,財富管理行業其實出現的殺熟模式往往都是如此產生的,這次中晉財富很多人投錢在裡面,是因為有親戚在裡面上班,都特別相信有自己人,其實卻不知道恰恰是自己人把你給殺了的結果,所以線下存在這種所謂熟人的信用,導致往往是大金額的投資,從而造成的損失極為龐大。所以我們會發現線下的商業模式導致的金額遠遠大於線上,這裡很多都說E租寶,其實E租寶還是依賴線下推的,只是最後一步交易是在線完成的。另外一個特殊的原因還是一位內線下交易,你的交易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導致你往往會在信任的平台裡面一次性投資大金額,而不是類似線上可以有很多工具,可以在多個不同的平台裡面分散投資。所以最終結果線下呈現的結果就是人數多的同時金額也特別巨大。
但是互聯網出現之後的在線交易的風險其實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監管層也是有必要意識到這點的突破的。在沒有互聯網之前,其實門檻下降難度還是很大的,你要去借個一個億的錢,你哪怕向一百個人借,都要差不多一個人一百萬了,涉及到的流程很漫長,時間也很漫長,所以一般的選擇就是儘可能的提高金額,動輒上億的融資背後其實就基本意味著人數在二三百人左右,上百億的話,差不多兩三萬人左右,那麼,每個人的借款額都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之間,這個時候,出現社會維穩的問題就會非常的大。因為這個損失,誰都無法可以選擇忽視它。是不可接受的。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互聯網出現之後,其實門檻下降是變得非常的容易的,他出現的情況是,一個億的借款交易額可能是有將近幾千人構成的,也就是每個人可能也就是幾千幾萬塊錢,表現的特徵是人數多,而金額小的情況,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風險特徵隨著人數多到一定階段,其實本質是發生改變的,因為金額隨著人數多而相對較小的時候,整個系統可承受的風險是降低的。這裡你們就可以看到為什麼其實現在很多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都堆積在線下,而非線上,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因為在線的互聯網金融,人數可以拓展到極致,從而讓金額看上去很大,但是相對的金額是下降的,投資人自己有意識也有能力利用互聯網,將資金分配在不同的金融公司,前提是因為技術使得投資的門檻也變得很容易,過去你缺乏技術,只能碰到一個感覺還不錯的公司,就一筆給了一百萬的投資,現在你可以很輕鬆的給一百個公司每人一萬塊錢,技術的有效突破,使得單一的投資人的絕對金額其實都會下降下來,因此最終你發現,其實風險並沒有得到增加,這就是為什麼,互聯網金融平台過去幾百家了,但是真出現很大的問題了么?並沒有,為什麼?因為不值得,總共投資幾千塊錢幾萬塊錢要去串聯鬧事的成本,甚至還不夠買張飛機票的,何必呢?這種真正建立在小額分散的技術上的金融模式其實是值得鼓勵的,而不是一刀切的給他砍了。真正需要做到事情,是避免大金額交易,同時建立極為完善的風險提示和披露制度。確保它延在這條路上前進,而不是走錯了方向,這點非常重要。監管層在今年加大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時候,我個人最擔心的其實就是好的不堅持,矯枉過正,因噎廢食,這個就非常的可怕了。所以我目前說,互聯網金融風險更多還是線下模式的依賴人頭拉客戶的大金額模式,這些其實都可以理解為並非真正意義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他們更多還是民間高利貸的翻版,是極為可怕的金融風險聚集。而線下財富管理公司顯然就是這些金融風暴的聚集核心。這點,我很早前就寫過不少文章提過。
撇開這點,我們在談談第二點,P2P相比較於線下財富管理公司的優點,就是P2P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兩者從資產端角度考慮,是一致的,都是要去找資產,誰也不能證明誰比誰的能力強,但是但是在流量段而言,P2P跟財富管理公司,同樣都承受風險的情況下,P2P比較優勢很明顯的是沒有物理網店,沒有員工返點,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規模不斷做大的同時,他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做到一定規模的情況之上的時候,P2P的優勢就會很明顯,而我們也分析過,事實上在前面一些公司的偵察過程中,大部分的資金去了哪裡呢?其實一部分是給了前面投資人的收益,除此之外絕大部分都是去了一些沉沒成本中去,例如員工高額返佣,例如形象廣告、員工大肆揮霍等等成本中去,P2P在相對而言,這方面的成本更少,只要不進入股市,不進入期貨市場,因此留到實際資產的可能性是增加的,總歸要比線下財富管理公司要靠譜很多。事實上,我說了無論是線下財富管理公司和P2P,本質都是金融機構,都是一頭去找資產,一頭去找錢,兩個商業模式是一致的,但是前者更加的傳統、野蠻,而後者則一定程度的確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變相使得風險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相比較而言,我是寧願投資P2P,也不會去碰線下財富管理公司的。當然我投資P2P,我肯定堅持多平台策略,在十幾個甚至更多的平台投錢,我永遠不會再一個平台里投資太多的金額,這個世界分散配置是必須的。
終於窩在鄭州的一個賓館裡把這片文章寫完了,很倉促,隨便寫的。大家將就看。我最近沒事折騰了個學習型社區,希望幫助大家能夠更好的辨別風險,識別風險,提升學習能力,凡是你們看不懂的公司都歡迎來這個社區發帖,一起探討,我有時間都跟你們一起探討學習,我也很多東西不懂,但是不懂沒有關係,可以一起學,這個世界,真的除了提升我們自己外,也已經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我們網站是:bbs.jx.vc。
另外有什麼問題,歡迎大家加我的微信:fcjnchen,探討交流~最近,金鹿財行和中晉,相繼出現兌付問題。
其實,此前,我就說過類似的事:
比如:
http://zhuanlan.zhihu.com/p/20466640
http://zhuanlan.zhihu.com/p/20503069
這兩篇文章的實質,都是建議大家,今年遠離線下理財公司。如果你有親友在投資,那麼也勸他離開吧。
線下理財從去年起就出現連續垮台跡象,比如去年的泛亞,和e租寶(e租寶實際也是靠線下拉人頭投資)。
到今年,又有大大集團、金鹿財行等。
規模都比較大,影響的人很多。
事實上,由於線下理財的不透明性,有不少公司已經簡單淪為了旁氏騙局。在今年的政策和輿論的嚴打環境下,擠兌將很容易發生,隨著擠兌的產生,這些旁氏會加速跨掉。
也有認真做事的線下理財公司,但由於壞賬的提升,和公眾信任的普遍缺失,這些公司也難以為繼。
我做個感性的判斷吧,可能,90%的線下理財公司會倒掉。
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了。
線下理財有一點不好的是,投資人以年齡較大的老年人為主,實際上他們的抗風險能力是很差的。
ps.
我說的線下理財,是指非正規金融機構開辦的,在線下以高收益吸引人投資的,通常取名xx財富一類的機構。
{越女讀財}微信公眾號:ynducai
歡迎關注越女讀財,一個小小的理財抽屜,一枚玩心很重的財女?
看到這個事件,腦子裡首先浮出的這樣的畫面:
從個人投資者如何避雷的角度來看看這個事件,畢竟現在線下理財實在亂象叢生,不僅要自己避雷,還尤其要注意防止爸媽受騙。
最近出問題的中晉、e租寶,其實都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
欲蓋彌彰必有詐
一. 密密麻麻的門店號稱「理財公司」,壓根不是正規P2P
萬變不離其宗,金融的本質是資金融通。
比起眼花繚亂的廣告、明星、禮品、高收益(障眼法),投資我們首先要關心的是你的錢去哪兒了。
(中晉美女顧問程明炫富,時間3月1日,這才一個月……)
像中晉、e租寶等已經出了問題的公司,密密麻麻的門店號稱是「理財公司」,但其借款項目都是虛構的,根本稱不上是P2P,而是「龐氏騙局」。
房租高企,人力上漲,人人都談互聯網化,可問題平台卻反其道而行,大規模採取「店海人海」戰術。
比如快鹿旗下當天財富,根據百度地圖搜索結果,上海地區的線下門店多達28家,且地段多在繁華商區。
如果按一家店一年500萬的運營成本計算,光這28家門店,成本就高達一億四千萬。
對了,這些店門還有一大特色——裝修十分精緻,且非常像銀行。
二.明星代言雖然能提高知名度,但並不能說明平台安全
金融產品是專業門檻很高的產品,我們真可以相信明星能篩選好產品?通過明星代言,真能為產品加分?
(部分有明星站台的問題平台)
雖然找明星代言能提高知名度,但是明星代言和產品可靠之間,真的沒太大關係。
三. 老年人受騙比例相當高
數據顯示,中晉的投資者中,60歲以上老人有2萬多,佔比將近20%;而e租寶則更誇張,老人佔比高達90%,90萬的投資者中老人將近80萬。
而整個網貸投資人群中,50歲以上人群佔比還不到6%。
(以上數據來源於融360網貸課題組)老人群體對電視廣告、線下推廣的信任度頗高,對新生事物的接收和理解力不足,再加上他們往往容易被小禮品吸引,配合線下人員熱情似火的「洗腦」和「關懷」,爸媽的防線就這麼被擊破了。
所以,科普理財,尤其是向父母科普理財的工作,千萬不要交給他們。
四.包裝高管的花招
越是問題平台,越需要面子工程。除了明星代言,拚命美化創始團隊也是常用的一招。
包裝之下,平台會刻意突出以下幾點:
形象好(精心選+PS)
學歷高,且多有海外留學經歷(水分大)
經歷牛(使勁編)
頭銜響(花錢買)
比如e租寶的張敏就是精心挑選的美女,她的留法學校並不知名,所謂曾經任職的美國艾瑞泰克公司則是小工廠包裝為大公司的典型案例,口碑很差。
(e租寶美女總裁 張敏)還有剛剛被踢爆風險的快鹿集團旗下兩家P2P:金鹿財行和當天財富,總裁均是顏值頗高的80後。
現已失聯的金鹿財行總裁張博偉,官方網站的介紹相當光鮮: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務管理專業畢業,浦發銀行個人金融部主任……
一次有記者採訪他,除了不斷強調「精英」,還熱情地邀請記者品茶:「這套茶具是別人送的,光這個杯子就要幾千塊錢,反正我也不懂,就當普通杯子用。」
五.一個正規的P2P,到底會怎麼做?
不如反著思考:如果你來運營一家正規的P2P,怎麼做?
1. 絕不會是個皮包公司,所以一定有足夠的實繳資本。
查詢方法如下:
防雷丨P2P旺旺貸跑路,簡七教你一招識別假平台!
(另外,實在查不到,追問平台客服也是很有必要的)
2. 不會卷錢跑路,所以選擇正規的第三方資金監管。
這個真的是大勢所趨,目前大部分銀行都會謹慎選擇合作平台,所以有銀行監管合規性可以大加分。
拓展閱讀:農行關P2P介面,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3. 擁有真實的借貸項目,願意披露事實情況。
如果查詢不到,堅決say no;有了真實信息,仔細分析一下對象、用途,自己也評估一下吧。
4. 借貸必有違約風險,所以必須要有風控。
風控手段哪些,高管是否有豐富風控背景,是否有風險保證金,保證金充足嗎,擔保真的有效嗎?
詳細的信息分析評估,繼續拿出我們的利器:7個問題就能搞定
簡七教你找,高收益又靠譜的P2P平台
最後,說點「廢話」,很多小夥伴看到最近這類問題頻出,或者來問我們XX平台好不好,或者就說再也不碰P2P了,不過我們覺得:
1. 我們始終相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你自己練就火眼金睛,才能真的遠離所有「妖魔鬼怪」;
2.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對收益的要求也不同;
3. 任何金融都有風險。即使是最正規的P2P平台,違約、壞賬也可能發生。所以更應關注風控。
真正的理財,絕不能是繡花枕頭。回歸金融,企業股東背景、信用狀況、經營團隊、運營方案、風控措施等才是真正需要考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號:簡七理財(jane7ducai)
理財科普小能手
原創有態度,理財理生活。我們只聊與你有關的小白理財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看,都已經發生了,為了避免以後再發生,投資需要謹慎吸取教訓。
1,不能被高收益吸引,就忘了問正不正常,本金是否安全。尤其收益超貸款利率4位以上。2,一定要看機構是否合法合規。即使是自稱集團,系,控股,只要沒合法合規的金融牌照,或者發行產品不是牌照業務允許之內,都要睜大眼睛看仔細了。3,私募產品,只是備案,像中晉只是合夥企業風險更大。產生本身的性質,投向是否安全普通人多問幾個為什麼也能看到是否靠譜。投資有風險,不要總以身試險。
更多可移步專欄: http://zhuanlan.zhihu.com/p/20728744問題出在異常資金流動和多個高管一起準備出境上,幾個月之前對p2p理財公司都是有監控的;不然不會這麼快就出手,說因為員工炫富被查你們腦子有問題啊。記者為了吸引眼球起的題目、都分析起勁了。
受害的人們一定趕緊報案,千萬別再心存幻想。
上海公安局官微發布時基本已經定性了: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非法集資詐騙犯罪然而現在還有投資者堅持「不相信,不報案」……我就方了,難道還能過幾天再給放出來然後說不好意思啊查完了是我們公安搞錯了嘿嘿嘿。。還有一些中晉員工和投資者認為,一直都能提取利息而且正常兌付,就是公安突然來找事所以才沒法正常兌付了,內在邏輯是ZF要是一直不管那投資者的資金就是安全的……所以非法的事情政府不要管了才好嗎?多放手一陣子好讓你們都不要做龐氏騙局的最後一批人?龐氏騙局之所以是騙局,是因為其中是有資金漏洞的,資金漏到高檔辦公樓、高水平的員工薪資、一瓶酒幾萬的內部酒吧、高層的遊艇、豪車、別墅上面去了。那麼池子里的錢始終是不夠兌付全部投資人的本金的,更別說利息了。所以,早晚是要死的,要麼資金鏈斷裂而死,要麼公安突然抓捕而死。資金斷裂而死可能會死的慢一點,但會給高層足夠多的時間來轉移資金和逃跑,留下難以偵辦的案件和難以抓捕的嫌犯,最後投資者要想拿回錢,幾乎不可能。公安突然抓捕,看上去破壞了「正常運營」,其實能夠避免高層轉移資金、逃跑,從而更快偵破案件,挽回更多的資金,讓大家的損失少一點。還跟騙子們站在一起,堅持不相信不報案的投資者們,我也只能說,好自為之吧……
ps: 中晉中低級別員工,他們本人和家人以及親戚朋友都有大量投入,這時候也算受害者,因此趕緊帶著你的親戚朋友和大家的合同去報案吧。瀉藥。
轉一個圖回答
我能說,這是好事嗎?
最近多個大型理財平台被警方調查,深圳公安更是直接要求轄區的P2P平台主動報備信息,對互聯網金融採取了史無前例的監管措施。
有人說,這是互聯網金融的寒冬,但這在笨虎看來,這恰恰是優質互聯網金融平台的春天來了。
中國有數千家的網貸平台;而經濟體量比中國更大的美國,網貸平台的數量僅為個位數。即便考慮到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程度,中國的網貸平台數量還是顯得是太多了。
同時,問題平台也越來越多;2015年,新增問題平台的數量首次超過了新註冊的平台數量。隨著監管細則的下發,行業的整頓期終於來了。
在整頓期內,本身問題不大的平台會迎合監管做出改變,盡量讓自己看起來更合規;而對於那些問題纏身的平台,並不是一點小改動就能過關的,將不得不面對被淘汰的命運。
對優質的大平台來說,少了這些平台的競爭,將會獲得更為穩定的債權來源,有更加穩定的客戶群體,可以把精力集中在風控等逼格更高的事情上。
記得周小川說過,網貸平台別看數量這麼多,成交量加在一起才佔全社會融資總量的萬分之一不到,還有很大的觀察空間。
所以笨虎預測,2016年,行業內平台的數量會大幅減少,但是平台的質量會大幅提高。P2P行業整體的成交量也會繼續增加。
這或許是某些平台的冬天甚至末日,對優質平台來說卻是又一個春天。
---------------------------------------------
那麼在這個整頓期內,作為投資者應該怎麼選擇理財平台呢?下面笨虎(微信公號:pinjinrong)做了一個升級版的總結,這裡面的判斷標準都非常淺顯易懂,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警惕年輕人駕馭的大型財富集團
從去年的e租寶,大大集團,到今年的易乾財富、快鹿集團、中晉資產,這些從一開始就不是定位於單純的P2P平台,而是一個體型龐大的金融財團,與實體經濟和房地產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龐大的體型、無數的分公司和門店表面看起來是實力的體現,其實卻是虛胖的表現,因為這意味著資金流向極其複雜,外人很難搞懂它的模式,潛藏的風險不可預計。
又因為這樣龐大的體型和高調的作風,特別容易在行業里招到仇視和排擠,同行會利用它的潛在風險點大肆攻擊,加速它的崩潰。
特別是,其中一些大型財團還是非常年輕的團隊在控制,80後甚至90後美女超多;笨虎並不是說年輕人創立的理財平台都不靠譜,而是創業應該踏實一點,由小及大,先做好一個小而美的平台,再慢慢拓展業務。
年輕人駕馭的大型財富集團,風險真的尤其高,建議遠離。
2.避開符合下面特徵的理財平台
A 涉及違法違規的業務:笨虎去年就說過理財平台的政策風險已經上升到了全部風險的第一位。去年年底網貸監管細則(徵求意見稿)發布,裡面首次明確了12項禁令。
12項禁令中,笨虎認為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兩點:一,不得向非實名註冊用戶推介融資項目,這意味著線下地推、發小廣告、或利用線下門店擴張業務的行為都是被禁止的。去年的e租寶就是這麼做的。
B 投資標的價值波動極大的理財平台:如原油、貴金屬。還記得去年泛亞的教訓嗎?把固定收益建立在價值劇烈波動的稀有金屬「銦」身上。
C 風險分散度不足的平台:網貸之家上對平台有個統計指標是前10大借款人待還佔比,笨虎認為這個值低於10%為優秀,高於20%為危險。因為當一個理財平台的風險高度集中於某幾個借款大戶身上時,再好的風控措施可能也都是白搭的。
D 成立不足1年且無顯赫背景的平台:剛剛成立,發起人和公司又名不見經傳,這樣的平台跑路風險高低是很難驗證的,不管收益多高,咱們就不要做小白鼠了。
3.傳銷騙局平台
做公眾號和知乎比較無奈的一點就是要反覆解答同樣的問題,笨虎去年發過長這樣的全都是騙局這篇文章,每天后台還是收到上百條消息詢問「某(傳銷)平台」是否靠譜的問題。
再次強調,只要是出現了靜態收益,動態收益,虛擬共享貨幣,複利增值,金融互助社區之類關鍵詞的99.99%都是傳銷。最根本的特徵就是你的所謂收益是來自於後來人交的銀子,必須通過幾何式拉人頭來實現。
笨虎特別想說的是,參與到這些傳銷活動中,不僅是可能血本無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將承擔法律責任,不要忘記銀行卡上都有你的實名信息。
文章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煮歷史品金融(微信號pinjinrong)中晉系非法集資的資金已經查明大量投資在了現有的數十家已上市公司中,也就是說這些錢已經換成了叫做「上市公司股票」的紙。如果審結這個案子,就需要追回贓款,就需要賣出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什麼時候賣?能賣多少錢?股市會不會由於這些股票的拋售受到影響?一系列新問題都要出現了,這是中國快速發展導致的必然結果~更重要的是誰都明白未來類似中晉系的案子肯定會越來越多(現在還沒開始抓企業家呢,此案是由於中晉系實際控制人要出境,怕意外才抓人的,調查中晉系一年多了,案卷8000多頁,根本不是炫富引出的。),涉及企業數不勝數,涉及的領域肯定包括從股市到樓市的更廣泛區域,無意中被牽連進入的投資人極可能血本無歸
從「中晉系」大崩盤說起,如何識破高大上的偽平台
近日,又一家百億級理財公司因涉嫌非法集資被查,引起軒然大波。2016年4月6日,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發微博爆出重磅消息,國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晉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晉一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等"中晉系"相關聯的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非法集資詐騙犯罪」。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2月10日,中晉合伙人的投資總額已突破340億元。
中晉系的背後涉及13萬投資人,其中2萬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去年e租寶和大大集團先後倒閉,涉案金額均在幾百億,曾引發多地對P2P平台的集中整頓和監管。曾有一大批謹慎的投資者因e租寶事件的發酵撤出P2P領域,1、2月P2P成交額持續下降。但最新數據顯示,3月份P2P交易額再次環比大漲20%。可見,更多地人還是選擇堅守?為什麼呢?是健忘?是無畏?甚至是無知?
為什麼這麼講,因為在很多方面,中晉系平台都與e租寶表現出相似的特徵,本應足以引起投資者的警惕。
豪華的辦公場所。中晉財務辦公地址在陸家嘴金茂大廈44層,中晉資產在陸家嘴國金中心47層、外灘金融街8號以及靜安寺會德豐大廈,國太總部在陸家嘴環球中心70層,絕對的高大上。e租寶信息化研發中心位於北京數碼大廈,辦公場所位於北京安聯大廈,辦公室秘書全部要求穿戴奢侈品,並因此買空過奢侈品店。
龐大的線下推廣隊伍。國太控股集團人事編製有6733人之多,其中職能類633人,業務類4150人,產業類1950人。e租寶「鈺誠系」的分支機構遍布全國,有4-5萬人的銷售隊伍。
高額的營銷推廣費用。中晉系廣告遍布上海黃金地段,「鈺誠系」也先後花費上億元大量投放廣告進行「病毒式營銷」。
高的離譜的收益率。中晉係為投資者提供高達40%的收益率,理論上兩年多即可收回本金。「e租寶」共推出過6款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在9%至14.6%之間,遠高於一般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誇張的激勵手段。「中晉系」實際控制人徐勤有價值2000萬的布加迪,給員工獎勵了多輛法拉利(使用權)。而公司之所以發生崩盤,據說也是由一位美女員工炫富引發的。再看e租寶,控制人丁寧贈與他人的現金、房產、車輛、奢侈品的價值達10餘億元,整個集團拿著百萬級年薪的高管多達80人左右,僅2015年11月,鈺誠集團需發給員工的工資就有8億。
電視台背書。中晉系是滬上知名相親節目「相約星期六(002291)」的冠名贊助方,九球天后潘曉婷還是中晉系的公司品牌代言人。E租寶則在央視做了廣告。
對於一般企業,誇張的營銷費用有時並不是壞事,因為產品銷售出去就會產生利潤,整個營銷活動是可持續的,國內很多快消品牌正是通過大規模的病毒式廣告做大做強的。金融企業卻不然,產品賣出去只是剛剛開始,風險在後面,若不能把控項目風險,規模越大,虧的越多。所以,致力於持續穩健經營的金融平台,一般是不會進行誇張的廣告推廣。
反過來,若平台只是抱著「撈一票」就走的目的,廣告營銷是很好的助力。銷售金融產品,贏取信任是第一步,除了阿里、蘇寧等大平台外,一般的平台贏取投資者信任並不容易,廣告尤其是電視台的廣告是為數不多的有效渠道,龐大的線下隊伍也有類似效果。
巨額的營銷費用是個無底洞,一旦平台走上這麼模式,資金缺口會越來越大,基本是也就註定了倒閉的命運。
照著這幾個標準,投資者不妨仔細審視下自己投資的平台,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中晉系」。
(文/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
高級研究員;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一放就亂 一收就死
總結下投資者有以下幾類
A 貪婪並且智商感人主動上當的投資者 這類人相信 明星代言 高上大宣傳冊 高收益 節目冠名
B 被親戚和朋友忽悠進來的,完全不懂投資的人 以60歲左右人為主
C 智商不夠用跑去做中晉理財人員的,一般為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或者學歷不高不滿意原來工作的年輕人 成為實際上坑父母坑親戚坑朋友的中晉好幫凶。
D 對理財的認識停留在:餘額寶就是好! 國債是啥?陸金所也有好多人說不靠譜的好不啦?錢花了就花了記賬這種事我不喜歡等等巴拉巴拉。
多為超感性中青年女性,關注花錢一萬年自帶技能「我媽說了要……」下面來欣賞一段對話
C:大姨!我到中晉上班了,聽過吧,都冠名相約星期六了,收益率有10%,公司挺靠譜的……巴拉巴拉B:女兒!你表弟xx找到工作了,叫中晉,冠名了相約星期六的那個,剛進公司需要業績,你們有錢吧,幫他投點,收益不錯的。D:老公!xx現在在中晉上班,投資公司,剛進公司需要拉投資100萬,我媽說了叫我們也幫他買點。E:哦!我了解下…………………………………E:我查過了,這收益率……這網站……我靠你看啊……完全不靠譜……………………………………D:X@?(#%^#|||{k})E:好吧,說好了只投x萬,我估計這騙局還沒那麼快完蛋。三個月後我絕對不投了!沒錯我就是E年輕人啊,遇到像我老婆這樣的女孩子一定要抱緊緊啊不管錢的女人 可遇不可求啊說到底因為中國過去存在較高的無風險收益,所以很多人也沒有去判斷產品的風險…
中晉資產倒閉,在這幾年P2P理財平台不斷跑路和倒閉現象中不足為奇了,但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源都是信息不夠透明,所謂風控和項目背景調查都浮於表面,投資者根本獲得不了有用信息去判斷理財產品的風險,完全拿投資回報誘惑中國大媽們。對於P2P理財的不透明,已在專欄發表觀點,在此不再重複。http://zhuanlan.zhihu.com/p/20732005?refer=haifangbest
話題有個P2P,想起我們老闆吐槽,招收計算機的碩士生,面試問:P2P知道嗎?
知道!很了解!哦,說說吧。。。就是一種金融的創新模式(。。此處省略。。。。。好吧,老闆也省略了)「中晉系」也許只是全國眾多理財公司裡面的冰山一角!
上面很多朋友都寫出不同的看法。
我就作一個補充..........
讓大家看看,類似於「中晉系」這種公司被查甚至是倒閉的必然因素!
近兩年這麼多理財平台倒閉跑路的根本原因在哪裡?除了一些從一開始就準備沖著跑路去的平台以外,其它絕大多數都是因為金融理財機構最核心的部分無法完成:借貸平衡,也就是貸出去的錢創造的收益,能夠滿足借進部分的本金與收益。可是事實情況根本不是這樣的,我們只用簡單核算一下這種線下理財公司的資金收集成本就很容易得出結論。
交智商稅了吧!
國家以為調低利率,就能刺激消費,哪知道中國人文化理念就是把錢存起來,銀行沒利息,不想辦法存到利息好的地方?不要罵那些受騙者愚蠢了,這都是事後諸葛亮。看評論特別搞笑,評論裡面好像都知道中晉是個騙子。事前你們怎麼不說呢?而且推理過程很有意思,什麼員工洗腦了就是騙子。請問邏輯何在?看評論是一場活生生的社會群體心理現象。
推薦閱讀:
※非法商專業出身的你,是如何殺入金融圈的?
※2015年10月8日股市行情大概會是怎樣的趨勢?
※為什麼說瑞士銀行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銀行?
※怎樣來分析經濟新聞(經濟現象)?
※中糧可樂的經營狀況不佳,可口可樂為什麼要繼續和中糧集團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