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隸制是所謂的「落後」經濟形態,這是南北戰中南方最終失敗的原因嗎?


奴隸制本身當然不是主要原因,實力本身才是。

早早就廢除奴隸制的墨西哥當年也試過用內戰解放得克薩斯奴隸。結果德克薩斯向美帝求援。美國爸爸的奴隸主軍隊把代表「正義」的墨西哥人打得滿地找牙。連得克薩斯也開開心心去投奔奴隸制燈塔美利堅了。

杜克大學作為前南方地區最好的大學,在Perkins和Bostock圖書館四樓走廊還收藏著當年德克薩斯廢奴戰爭美國士兵的書信。充分展示了國際奴隸主義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必勝的信念。有杜克的校友可以去瞻仰一下,就放在倆圖書館四樓連廊的展示櫥里。名字就叫「The last letter of Alamo」。後來還以這封書信作者為主角拍了電影,叫《阿拉莫之戰》。

這個世界還是拳頭大才是硬道理。美國工業區,煤鐵資源還有人口都集中在北方。南方想學北方搞工業也沒那條件,南方經濟的比較優勢就是蓄奴搞種植園。違背市場規律是不行的,只好屁股決定腦袋,為奴隸制爭取權益了。南方蓄奴州一直很清楚自己不是北方對手。密蘇里妥協案就是南方妥協的結果。割掉了大片蓄奴區給北方,只換來半個密蘇里。

但是後來南方發現:「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這麼下去是慢性自殺。

於是南方開始在國會據理力爭,搞了逃奴法案等一些列擴張奴隸制的努力。他們的理論依據就是南方和北方實力不平衡。南方還試圖把古巴吞進來做蓄奴州,以爭取「南北再平衡」,也就是所謂的Ostend Manifesto。

北方一看你們想再平衡,不能忍啊。趕緊趁著不平衡乾死你再說。內戰就是這麼爆發的。


首先啊,美國當時的工業基本集中在北部,例如給聯邦製造炮彈的楊氏鎮,(現在鬼城),還有匹茲堡的鋼鐵,麻省的紡織,俄亥俄的機械,密歇根的鐵礦,西弗吉尼亞的煤礦…所以北部是個工業區。而南方呢,就是種植園經濟,有個工業城市叫亞特蘭大,還被謝爾曼一把火燒了。種植園經濟,主要依附於工業經濟,為工業提供原材料。那麼不是挺好的嗎,南北分工,一起賺錢。然而不是的,南方的農產品主要供應歐洲,特別是棉花供應曼徹斯特的紡織,因為英國人出價高。南方人掙了錢買工業品,看到美國內都是國產的劣質貨,精美的歐洲貨被關稅壁壘抬得老高。南方的紳士是不能忍的,於是要降關稅。北方人就怒了,你不把原料供應麻省就罷了,還要放狼入室,堅決不能忍。北方的策略就是把南方的原料和市場都置於北方工業資本的控制之下,南方紳士是不幹的。這是一場工業資本主義經濟對殖民地種植園經濟的征服戰。一開始就已經定勝負了。

還有在內戰中分裂的弗吉尼亞,西弗吉尼亞靠礦業,弗吉尼亞靠種植業。所以啊,經濟基礎決定立場。長者曰:悶聲發大財啊。

////////////////////////////////////////////////////////////////////////////

在內戰前,美墨戰爭戰爭中獲得了大片的領土,在西南方向,從德州到加州,為了新的蓄奴州,打得不可開交,激化了矛盾。攻克墨西哥城戰役是內戰名將們的小試牛刀。


南方最終失敗北部成功的原因。我覺得可以歸為幾點:

1 人數優勢:當時美國人口總共3100萬人,這其中在北部的就有2200萬。剩下的南部人中還有350萬是奴隸,成年的白人總人口還不到300萬。要知道,到戰爭末期北部在戰地上的軍士數目也差不多有這個數了。

2 財富優勢:北部的財富比南部多許多倍,北部的聯邦政府能輕易的拿出錢來負擔戰爭開銷。南部的財源基本上依賴在北部和歐洲銷售棉花。在戰爭中北部採取的封鎖南部海岸線的策略,毀壞了南部的貿易:1860年南部的棉花貿易額是2.02億元,1861年只有4200萬元,1862年只有400萬元(數據來自《美國的歷史》)

3釋放奴隸:奴隸制雖然是內戰的根本原因。但並不是發起內戰的直接目的(目的是維護聯邦統一)。然而,林肯總統簽署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不僅大大提升了北部人民的士氣,也在國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歐洲貴族和上流階級很仇笑北部人的主張,他們急於看到聯邦的破裂,繼而導致共和的失敗。至於人民就不一樣了:雖然棉花貿易的驟減使得他們收入減少,但是因為同情奴隸,他們總覺得北部是正義的,是應該勝利的。因此都決定不再幫助南部做棉花貿易;破壞聯邦。

ps 要不是南部的將軍和士兵驍勇善戰,如李將軍、傑克遜、約翰斯頓。倘使南部人不是這麼的勇猛,我覺得南部是堅持不了這麼久的。南部人在戰爭之初就奪取了境內聯邦要塞和兵工廠,並且一度逼近到了北部的心腹要地。然而最後戰事還是變成了長達4年的持久戰。

再ps 向偉大的林肯總統致敬!


本題中「所謂的『落後』」其實已經隱含了答案:作為經濟制度的奴隸制不是南北戰爭中南方最終失敗的原因。

1974年福格爾(Fogel,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恩格爾曼(Engerman)出版了當時備受爭議,如今成為主流經濟史學共識的著作《Time on the Cross》。

該書研究的問題就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的奴隸制經濟真的效率低於北方嗎?經過大量計量經濟學分析,他們得出了一系列驚人的結論:

  • 南方奴隸制比北方家庭農場的生產效率高35%。
  • 黑奴比自由白人農業工人更加勤奮和高效。
  • 奴隸的物質生活水平比當時的北方工人更好。奴隸被剝削率也遠低於我們的想像,被剝削的生產收入只有10%(比如今大多數國家的稅率低多了)。
  • 超過25%的奴隸男性是經理、教授、手工藝人和半熟練工人,而非我們想像的全是勞動工人。
  • 奴隸的食物營養水平升值超過自由人的攝入,最少的配給是肉和牛奶,他們也能達到每人每天4兩肉和1杯牛奶的水平。

以上僅是這一系列發現的一部分。整體來說,通過研究發現,當時黑奴的物質生活不僅不差,而且比我們想像中好得多。以人均收入水平來看,美國南部全球都能排第四,絕對不是貧窮落後的地方。

因此,「由於美國南方經濟落後,所以被北方打敗」的說法是自欺欺人。但我猜很多人看到這些結論就會說這是讚揚奴隸制——當時這本著作發表時美國學界就是這個態度。其實稍稍想想就會明白,經濟發展更高效就等於「好」嗎?

試想,給一個人好吃好喝但永生永世,世世代代沒有政治權利,沒有自由遷徙權利,沒有言論自由權利,這樣的生活值得向奴隸主感恩戴德嗎?很可悲的是,我發現,現在真有不少人很自豪地覺得「值得」。


不是。南北戰爭中,北方主要是工業,而南方是農業。前期南方優勢,是因為一直在玩騎馬和射擊的南方牛仔比北方的藍領明顯能打仗。後來南方各種物資設備,消耗後無法自己生產,海運也被封鎖。物資奇缺,價格飛漲,自然就敗了。


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南方種植園經濟,經歷百年多的討論,最初學界認為其「無利可圖」,如今基本達成共識,南部經濟在內戰前夕依舊處於上升時期,奴隸的價格居高不下,南部的人均收入甚至高於北部。

這其實暗含了一些本質,那就是經濟上雖然強大,南部的制度依舊落後。南部沒有發達的工業,經濟只呈現「量」而非「質」的發展,人均收入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黑人不過是奴隸,是一種財產,他不計入人口總量。黑人作為財產這一事實,也反映了奴隸制慘無人道的本質----滅絕人性,黑人沒有自由,不能獲得自己的勞動果實,絕沒有法律保障自己的家庭與婚姻,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建立在奴隸制上南部的整個社會形態,已經與現代文明的發展預期上背道而馳了,這絕不僅僅表現在經濟層面。


一般不這樣認為。南方對於北方的劣勢並不是戰爭初期就出現的,北方也從來沒有過對於南方的絕對優勢。奴隸/莊園制度只是理念上講的,南方的奴隸制在當時還比較符合這個地區的經濟和社會需要,南方的種植園給當地帶來不小的經濟效益。在戰爭初期,北方的主要優勢是:工業較發達,與歐洲商貿往來較頻繁,人多。南方的優勢是:熟悉地形(因為大部分戰役發生在南方),另外對南方人來說,這屬於所謂的家園保衛戰,因此鬥志較高。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南方的軍事將領更有經驗,因為在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南部邊界地區頻繁出現由領土引起的小規模衝突,比如和墨西哥,或者在佛羅里達地區和當地印第安人的衝突。這些小戰役全部是由南方將領領導。但在當時美國反對奴隸制的人並不是多數,在南方北方都不是多數派。

南北戰爭可以說不存在真正的「決勝因素」,和大部分戰爭一樣,各方面的因素混合起來才有了最後的結果。關鍵戰役倒是有的。在戰爭中後期,林肯發布了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奴隸解放宣言),在書面上「解放」了南方所有奴隸(實際上黑人只要還在南方就沒有人身自由。所以說這只是書面上的)。但這個宣言在精神和心理上起了作用,因為南方軍隊在一定程度上用了很多奴隸。

先寫到這兒,想到別的再來補。


不是,是因為人少。

在排隊槍斃時代,人多更牛逼。

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7萬3千對8萬4千取得勝利就很牛逼了。

耶拿戰役,拿破崙15萬對普魯士10萬,法軍勝利

埃勞戰役,拿破崙8萬對俄軍7.3萬,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俄軍和法軍分別死傷1.5萬和2.5萬人,沒有人勝利。

瓦格拉姆戰役,法軍17萬對奧軍12萬,法軍勝利。

萊比錫戰役,18萬對30萬聯軍,最終失敗。

滑鐵盧戰役,法軍7萬,聯軍10萬以上。

美國內戰初期安提塔姆會戰北方9萬打南方4.5萬,北方贏的這場戰役勝利,北軍損失1萬2,南軍損失1萬。

錢斯樂維爾戰役北軍13萬,南軍只有6萬多,南軍贏了,北軍損失1萬7,南軍損失1萬3。

蓋茨堡戰役南方7萬多,北方10萬多,北軍贏了,雙方傷亡都在2萬3左右。

南軍太難了。


不僅不落後,事實上有位美國著名的經濟史學家研究證明奴隸種植園的效率比北方農場高,奴隸主也不是一副變態虐待狂的樣子整天拿黑奴當沙包,反而很重視黑奴的健康——很多人懷疑他是為了給奴隸制平反——後來他特地說明奴隸制的罪惡是不可接受的,經濟效率並非世人的終極追求。


關鍵是人少。南方人口是北方的四分之一,軍事潛力不行。就這樣前期南方還是打的有聲有的


打輸了就是落後,打贏了就是先進,沒有什麼理由。你打人打贏了你就是文明,挨打的就是野蠻,你殺人放火搶劫那也是文明。但你打輸了那你打人的就是野蠻,挨打的是文明,是邪惡的獨裁者敗給了他想奴役的人民。西方就是這麼欽定的。

奴隸制是否是落後的經濟形態有爭議,但是就算沒有爭議,經濟形態和打仗輸贏也沒啥關係。關於經濟制度,任何一個國家進行經濟轉型,成功的轉型都是自然而然地轉,也就是新形態超越了舊形態,這時候會自然而然地轉,你不轉別人會轉,誰不轉誰就得破產,不轉也得轉。不自然的轉型都會出問題,舊的被趕走了,新的還不成熟接不上,必然出問題。但是有問題能克服的會想辦法克服,一般不會打仗,因為沒有一個富人喜歡打仗,大規模內戰肯定是制度的轉變出了大亂子,從這個角度,我認為林肯當時急於改變奴隸制是錯誤的選擇


看到前面幾個問題只想說

不管是經濟形態還是政治形態

奴隸制都是妥妥的落後

有各種原因導致了南方的失敗,其中軍事原因有但更多的都是政治原因

南北戰爭歸根到底是自由勞動制度和奴隸勞動制度的pk,是一次革命。

教皇是多麼牛逼,到最後地心說不還是趕下台了,只是苦了伽利略。

歷史都是這樣,時候到了,再加上一點必然的巧合。然後就等著翻篇了。


蒙古和宋,哪個先進?


首先我覺得奴隸制在美國初期貢獻了相當大的力量,美國南部主要以種植園經濟為主,種植的是棉花,而第一次工業革命恰恰就是從紡織機開始的,所以當時南方人聲稱:「一根棉花線,孩子也能拉斷,但卻可以勒死整個世界」。因此,戰爭初期整個歐洲都是站在南方那邊的。種植園需要的是土地氣候和勞力,而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奴隸制更節約勞力成本的制度了,所以說不管這種制度多麼邪惡,但它本身的效果是美國初期原始資本積累的關鍵。但最後為什麼它會失敗呢?很簡單,就像世界上的所有改革一樣,奴隸制雖然讓美國前期積累了大量財富,但在北方的工業建立起來了以後,美國本身對於種植園經濟的依賴已經沒有了,你棉花種的再多,也比不上工廠里出來的產品之前啊,所以工業文明的強大產值是絕對甩種植園經濟幾條街的,而歐洲卻是需要棉花資源的,如果南方敗了,種植園經濟崩潰,就意味著歐洲的工廠得花更多的價錢去採購原料,而且一個分裂的美國對歐洲也是有利的,所以戰爭初期在李將軍的領導和歐洲的物資供給下,南方把北方打的節節敗退。但是北方密集的鐵路線、更強大的工業產值、更多的人口是南方耗不起的,戰爭打的就是錢,看誰耗不起,歐洲又不是自動提款機,所以這種低產值經濟體對高產值經濟體如: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畜牧業對南方農業,或如美國南方種植園經濟對北方工業經濟,這種戰爭要麼落後的南方一開始就把北方打死,要麼一旦北方緩過勁來,戰爭就結束了。無論如何南方都不會是北方的對手。這和奴隸制沒關係,只不過是一次改革罷了,就像打土豪分田地一樣,國內先進的勢力對不先進的勢力進行的一次改革,人家不願坐以待斃,所以奮起反抗罷了,是不是奴隸制完全不會影響戰爭結果。

PS:李將軍是西點軍校的校長,華盛頓的曾孫女婿,所以說北方所有的將領都是他的學生,南軍極盛之時兵力也不過7.5萬,而北軍大概都在20~30萬左右,可見校長就是不一樣。


這事我自從看了美國奴隸主這個小說之後就無比蛋疼…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美國南北戰爭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南方奴隸制度阻礙了美國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阻礙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而爆發的,而且北方之所以早南方一步廢除了奴隸制度也是因為奴隸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至於南北戰爭以南方失敗,北方獲勝,一方面是因為奴隸制度已經不符合當時美國經濟發展的要求,不符合歷史潮流,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北方資產階級得到了農民的支持,隊伍壯大,同時也有領導人的正確領導等各種因素。僅代表個人觀點。


根本的原因是農業經濟的效率無法對抗工業經濟。

落後的不是奴隸制,而是農業經濟吧

如果南方釋放奴隸,把種植園改成現代農業集團企業,給釋放了的奴隸們建立各種福利和社會保障體制...嗯...估計會輸的更慘。


並非如此,林肯解放黑人奴隸的舉措贏得了民心,北方人大多都是窮苦白人,黑人以及白人黑人混血,解放黑人於經濟得到了更多的生產力,於戰爭得到了更多的兵力,順便提高了人民的地位,自然支持的人也多。而南方也有驍勇的將軍,紳士們也沒有怕死之徒,奈何兵力太少,最終戰敗。


當時美國南北的經濟結構差異巨大,北方是資本主義工商業,工業發達,需要南方的自由勞動力和原料(棉花和棉籽油,棉籽油是製造當時美國人主要食用油黃油和橄欖油替代品的原料,用棉籽油製造的人造黃油和假橄欖油價格低廉,深受工人階級好評),並且打算提高關稅搞貿易保護避免商品市場被英國同類的廉價傾銷品衝擊。南方是半資本主義半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生產關係是奴隸制,但是生產的產品卻融入資本主義商品市場,是世界性資本主義工業鏈條上的一個環節),奴隸主希望用奴隸制永久性地把奴隸束縛在土地上,依靠奴隸低人權的超強勞動獲得棉花在世界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優勢,這樣奉行自由貿易的奴隸主就可以把棉花賣給出價更高的英國人並向歐洲購買奢侈品享用。美國這種二元經濟形態的結構性矛盾註定不可調和,解放奴隸只是美國北方獲得戰爭正義性的口號而不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接下來提及落後的奴隸制經濟形態美國南方打輸了的原因,不同的經濟形態都可能轉化為不同的軍事優勢或者劣勢。對於南方來說,奴隸制的存在雖然阻礙了工業的發展(武器彈藥生產不足),但是卻養活了並不需要從事生產的美國南方多數白人,這些南方白人普遍培養騎馬打槍的業餘愛好,軍事素質普遍較高,這種社會氛圍也促成南方的弗吉尼亞軍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將領,南方使用的武器是來自參與世界市場自由貿易從歐洲各國進口的。對於北方來說,雖然工業發達可以生產更多的武器裝備,但是工商業社會勞動力從事生產很少從事騎馬打槍的業餘愛好,軍事素質差。這樣南北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美國南方憑藉高素質的白人軍官士兵加上以前貿易購買的武器家底, 迅速建立起一隻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在戰爭初期很快打敗了北方軍,直到葛底斯堡戰役戰敗才停止進攻優勢。美國南方落後的奴隸制經濟形態獲得的軍事優勢是一時的,如果不能短時間內取勝就註定了失敗。之後美國北方工業發達的優勢顯現出來並發揮了對南方的壓倒性優勢,北方軍隊憑藉先進的工業生產力迅速補充大量武器彈藥,加上人數優勢彌補了軍事素質較差的劣勢,而南方軍隊隨著戰爭的進行武器裝備日漸捉襟見肘,而且南方的政治制度也遠遠不如北方更能動員黑人的參戰,甚至南北雙方士兵軍官的軍事素質的差距也逐漸縮小了,最終南方在北方優勢武器軍隊人數加上國內黑人奴隸反抗的內外力作用下戰敗了。


南方的失敗從某種意義上的確是奴隸制的鍋。怎麼說哪,戰前北方戰爭潛力遠遠超過南方,賓夕法尼亞一個地方的生鐵產量就達58萬噸,南方只有4萬噸左右,在可徵召兵員上南方更無法比上北方。因此從戰爭開始就能夠預測南方的失敗。


推薦閱讀:

為什麼關於南北戰爭的電影里很多表現的是南方是正義的一方, 北軍反而被描寫成了侵略者?
為什麼說美國南北戰爭是一場違憲的戰爭?
如何評價查爾斯頓槍擊案以後美國各地去除邦聯遺迹的風潮?
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上的意義是什麼?
林肯一生除廢除黑奴制,領導取得南北戰爭勝利外還有什麼貢獻或是成就?

TAG:美國 | 美國歷史 | 經濟史 | 美國南北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