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中國 1% 家庭佔有全國的三分之一財產?
中國社會不平等趨勢擴大:1%的家庭佔全國1/3的財產
2016/01/13 20:16 第一財經網原標題:中國社會不平等趨勢擴大:1%的家庭佔全國三分之一的財產一財網 王羚中國目前的收入和財產不平等狀況正在日趨嚴重。頂端1%的家庭佔有全國約三分之一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此外,從教育機會到醫療保障,中國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整體呈現擴大趨勢。日前公布的《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5》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作出了上述判斷。
《中國民生髮展報告》叢書是基於北京大學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撰寫的系列專題報告,以全國25個省市160個區縣的14960個家庭為基線樣本,探討民生問題狀況、差異、原因和社會機制。《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5》顯示,中國目前的收入和財產不平等狀況正在日趨嚴重。近30年來,中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從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現在的0.45以上。而據CFPS2012資料估算,2012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約為0.49,大大超出0.4的警戒線。財產不平等的程度更加嚴重。估算結果顯示,中國家庭財產基尼係數從1995年的0.45擴大到2012年的0.73。頂端1%的家庭佔有全國約三分之一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除了收入和財產上的不平等之外,不同人群在教育機會、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差異也非常明顯。以教育為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考上大學」,這樣勵志的話語正在越來失去說服力。教育這項重要的公共服務存在巨大的城鄉差距、東中西區域差距和性別差距。尤其是城鄉差距十分顯著。《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5》顯示,60年代出生的人群教育不平等程度最低,此後不平等程度不斷上升,80年代出生的人群教育不平等程度達到歷史最高。戶口、父母的教育水平、黨員身份、出生所在省份等一系列並非通過個體努力可以改變的因素對教育資源獲得的影響份額在過去三十年有所上升。這表明未來相關公共政策應該著力於減少劣勢境況對人力資本發展的負面影響,使社會成員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在醫療保障上,本應起到減小收入差距作用的社保體系反而起到逆向調節的作用。《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5》主要負責人、北京大學教授李建新的研究表明,健康狀況更差的個體往往更加缺乏醫療保障資源,面臨更大的就醫壓力。從收入上看,高收入人群享有更多的醫療補貼,醫療補貼不成比例的補貼給了富裕人群而不是窮人。在性別方面,女性往往受教育水平更低,工作和收入更差,相應健康水平也比男性更差。女性更容易有抑鬱傾向,自報慢性病的比例更高。但是,在決定個體就醫機會的醫療保障方面,女性擁有醫療保險的比例卻低於男性,在看病時自己負擔的醫療費用比例更高。城鄉居民也存在巨大的健康和醫療不平等。農村居民的抑鬱水平更高,其慢性病類型主要為高血壓、呼吸系統疾病和胃腸炎,而後兩者主要由落後的生活條件和醫療衛生服務導致。農村居民的新農合醫保雖然覆蓋率高於城市,但是保障力度明顯低於城市,因而,農村居民的自付比例仍然高於城市。李建新等人在《報告》中闡述,上述不均等現象無論從社會結構、社會階層視角,還是跨城鄉、跨地區的視角去度量,都顯現出擴大的趨勢。這些問題亟需得到有效解決,否則很有可能威脅到社會的穩定,進而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瓶頸。除此之外,《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5》還考察婚姻和家庭在轉型社會的極速變遷,包括夫妻間財產分配、子代對年長父母的社會支持、流動人口對家庭的支持和擔當等問題。…………………………………………北大的報告還是有可信度吧,而且公開發表中央政府也直面這個問題了吧
謝邀。
我不是馬克思的信徒,但是馬克思在財富分配這一塊的分析到今天仍然十分準確。
當前貧富分化的根源就是收入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中,資本獲得的份額(股價、利息、租金與分紅)遠遠大於勞動(工資)獲得的份額,並且資本的份額在過去幾年一直在擠占勞動那部分的份額。
這其中有資本和勞動力各自的供需問題,也有一些國家對於資本利得和勞動收入的政策對待問題。在現行資本主義制度下,基本無解。這一點馬克思是正確的。
中國在這一點比美國有一定的優勢,就是中國發展階段還很落後,所以一方面有繼續發展的空間,勞動所佔的收入份額雖然低,但是仍然有可能保持相當的絕對量增長(加薪速度)。另一方面,中國的社會保障程度很低,國家仍然可以通過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來轉移一些財富給低收入群體。
為了和共產主義國家進行競爭,美國在6-70年代已經通過社會保險和醫療保險完成了這一步,就差建立一個加拿大式的全民醫療福利體系了。歐洲豐厚的福利制度就更不用說了,那基本就是為了防止共產主義的全面奪權。但是,最近幾年歐美在經濟危機的威脅下,以前的福利支出也漸漸的維持不下去,被迫開始慢慢削減各種社會保障。這就是從勞動人民口袋裡掏錢,支付給資本階層。普通勞動者當然極不滿意,於是有兩種思潮開始抬頭,以美國大選選情為例,一個是支持社會主義體制:極左的高稅收高福利,另一個是支持極右的反移民政策。
當然馬克思也有沒有想到的地方,比如當今知識經濟中,掌握知識與專利的高級勞動者對資本所有權的掌握。但是,這個矽谷群體數量實在太小,很難影響社會整體的財富分配狀況。
大概算了一下,2015年我國GDP預估11萬億美元,我國居民收入佔GDP大約58%(世界最低,捂臉),1%的人佔1/3的財產,把財產理解為收入的話,那麼這1300萬人的年均收入為16359美元,按照戶均2.8人口計算,戶均年收入為45805美元,和美國戶均中位數差不多,也就是說中國有1300萬人達到了美國中產階級的水平,之前看過一個統計數據,全國年收入在1億元以上的大約1萬人,其實財富的集中度很高。
依據中國大陸2015年物價指數,分析國民收入等級可分為「上中下」3個大等級。上中下三個大等級又可分為9個小等級。上等可分為:上上等、上中等、上下等。中等可分為:中上等、中中等,中下等。下等可分為:下上等、下中等、下下等。具體以家庭年收入(人民幣)為基準劃分: 一,富裕階層(有錢人) 1、上上收入階層。年收入1億以上(大富豪)。(約10000人)2、上中收入階層。年收入在1億至1000萬之間(富豪)(約100萬人)
3、上下收入等級。年收入在1000萬至100萬之間(富人)(約1000萬人)
二,中等階層(中產階級)
4、中上收入階層。年收入在100萬元至50萬元之間(高產)(約3000萬人)5、中中收入階層。年收入在50萬元至30萬元之間(中產)(約5000萬人,50元應該是原帖筆誤,編輯了)
6. 中下收入階層。年收入在30萬至15萬之間(低產)(約8000萬)
三,下等階層(窮人)
7.下上收入階層。年收入在15萬元至8萬元(上層貧民)(約2億人)8.下中收入階層。年收入在8萬元至3萬元(中層貧民)(約7億人)
9.下下收入階層。年收入在3萬元至1萬(下層貧民)(約2億人)
四,社會最底層(國難戶) 10.貧困階層。年收入1萬元以下(赤貧)(約8000萬人)以上統計數字為轉載,侵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跟美帝差不多吧。
如果統計準確的話,這說明某些人單方面批評中國貧富差距過大有所偏頗。因為美國的top 1%人群同樣佔據了三分之一強的社會財富。下圖來自WikipediaWealth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進一步說,根據「底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戰(十三五規劃)開始時,我們在縮小貧富差距方面的起點已經比美國高得多了。由於負債,美國底層40%的人口只佔據了0.2%的財富,有相當多的人的凈資產是負值。
瀉藥,按照中國的人口總量,1%也是個不小的數字了。按照21世紀資本論的說法,貧富差距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在拉大,但是也要看到,以前的貧富差距是富人有飯吃、窮人餓肚子;富人坐馬車;窮人赤腳跑,而到了今日,無非是富人上高檔餐廳,窮人自己做飯;富人開豪車,窮人坐公交;富人用個土豪金的PLUS,窮人也可以用小米。。。所以,如果關注底線,就可以看到社會整體的生活水平是提高的,而富裕階層的多金,並不能用來每天多吃幾頓飯,所以必然花費在提高附加價值的領域——比如奢侈品、用餐環境、居住條件等。而這些附加價值的服務就會催生新的行業,給資本帶來更多的機會,所以我一貫認為,在這個資本家和受僱員工可以充分流動的時代,階級的概念已經非常淡化,今日的打工者可能隨時變成明日的創業者和資本家,當然資本家也可能破產重新做回打工者。當然,因為特殊的國情,在比1%更小的範圍內,也許存在著一個掌握巨大權力和財富的階層,是普通創業者達不到的境地,但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1W多個家庭,樣本還得再大點
不糾結具體數字,少數人佔有大量資產,貧富差距擴大,這是活生生的事實。不僅是中國,全世界都有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很多人就問了,資本主義越發展,歐洲這些國家福利那麼好,貧富差距不應該縮減嗎?非也。現代金融體系、科技互聯網的發展,大大加劇了貧富分化。拿前段時間扎克伯格捐掉相當於450億美元的資產來說:
1、450億美元什麼概念?近1000萬中國城鎮居民、2700萬農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
2014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
按6.2匯率計算,450億美元≈967.32萬城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2660.06萬農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
李嘉誠333億美元凈資產≈715.82萬城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968.34萬農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
馬雲227億美元凈資產≈487.96萬城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341.78萬農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
科技造成貧富差距拉大,這不是隨便說說。
2、為什麼說科技/互聯網的發展拉大貧富差距?
不是窮人變得更窮,窮人在整體上都更富裕了;但窮人財富緩慢增長的同時,富人財富非線性增長,導致貧富差距拉大。
打個比方說,以前窮人財富是1,現在變成5;而以前富人財富是20,現在變成20000甚至更多。以前兩者之比是1:20,現在變成5:20000,越拉越大。
扎克伯格、馬雲、馬化騰這些人凈資產相當於幾千萬人的年均收入,這在以前是根本難以想像的。
為什麼富人財富在近現代後得到非線性增長?陳志武分析了其中原因:【經濟】陳志武:為何互聯網更易產生高溢價、高收入? -... -- 博鰲觀察 -- 傳送門
農業經濟條件下,產出與投入之間有極強線性關係。種一畝地花100小時勞動、投入300元種子肥料農藥成本,收成800斤;那麼你想收成8000斤,就需要投入3000元成本、1000小時勞動。農民收入很難逃出這種線性關係約束。
但是扎克伯格、馬雲、馬化騰的互聯網經濟完全跳出了這種約束。扎克伯格花1個月寫的代碼,1萬人使用和100萬、1億人使用,成本變化極小,但收益卻是100倍、1萬倍的放大。在互聯網經濟中,成本與收入關係極小,賺錢能力空前提高。
這就是科技、互聯網越發展,貧富差距將越拉越大的原因。
總之,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 在所有這些運動中,他們都強調所有制問題是運動的基本問題,不管這個問題的發展程度怎樣。 最後,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 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第一部分:
雖然答非所問,但我還是寫一下;顯然是分配方式的問題,經濟的基礎是商業,也就是說在以資本為主導的世界體系下,財富佔比是不斷向商人身上集中的。科學家---科技屬性商人---普通大眾;普通工人---商人---普通大眾;藝術家---商人---普通大眾。也就是說商人將各種社會生產者的產品販賣給普通大眾,而生產者又是普通大眾的一員,也就是說商人是各種物質信息傳遞的中間者,這個就是社會財富比重向商人身上轉移到原因,此處的商人是廣義的商人,是所有物質信息傳遞的中間者。當科技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的時候,由於商人集團只留給生產者與生活相關的必要產出,所以商人這個集體的財富佔比是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提高,隨著技術發展而飛速增加。這個不是科技原因,是當下世界運行模式的原因,科技只是加速這一過程。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將太陽光聚焦到一點的時候,帶來的不僅是燦爛,還有隨之而來的毀滅。資本商人是人類發展在一定階段的推動力,但是當人類社會在科技資源勞動力差異性逐漸較小的時候,也就是資本主義結束的時候。資本主義(商人主義)由於技術資源勞動力差異性而得以發展,因為他們追求利益,但是追求利益抹平各種差異性,導致自身的滅亡。這裡大量財富向少數人集中,說明當下商業競爭激烈,也就是兼并不斷,不斷的大魚吃小魚。總結一些,1%的人掌握33%的財富的原因有兩條:一個是以資本為主導的商業經濟使得財富佔比向商人集中,二個是商業兼并非常嚴重。輔助一點,科技發展迅猛極大加速這一過程。第二部分:資本回報率只是財富分配不均的一部分內容,科技發展也只是部分原因,這兩點放在一起也不能解釋真正的原因。但是現在人們大多認為是這兩種原因。其實真正的原因的是物質信息交流渠道的控制才是一切財富不均的根源。古時候,絲綢之路通道上的國家富裕是這個原因。現在互聯網公司的財富效應也是這個原因。而供貨商、轉運商、快遞等等都是這個原因。老闆相對員工而言,不在於資本,而在於其對結構鏈條的控制,僅有錢沒有對渠道的控制,這種財富是無根之源。而生產商、銷售商其實是一個整體,他們控制了普通大眾之間物質和勞動力的交換。以上這些都是為了說明商人這個階層富有的原因不在於資本,而在於渠道,也就是物質信息勞動力交換交流的渠道或鏈條,這個才是財富的根源。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企業想壟斷的原因,而這種利益衝動又會使得全球商業鏈條逐漸向少數人手中集中,也就是財富更加集中。資本的財富效應,這個分析問題的角度是片面的,渠道才是根源。創業的根本是要建立新的物質信息交流的渠道,並控制住該渠道。如果不能理解這點,創業應該是很難最終成功的。第三部分:我想對經濟寫點自己的想法,經濟是以資源、技術、勞動力、資本四大生產要素為核心的物質信息交流活動。經濟就是交流,經濟需要交流的需求,也就是資源、技術、勞動力三大要素世界範圍內的差異性,如此才能有交流才能有經濟。而資本的作用,或者說當下貨幣體系的作用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速度,而不是促進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發展的是其他三大生產要素的差異性,資本促進的僅僅是發展速度。但是資本會促進技術的進步,這又會產生新的技術差異性,帶動經濟發展,然而此時主要作用是技術。所以我的看法是資本改變的是速度而不是結果,我要表的是這個意思,但是看著又覺得挺奇怪的,速度改變了,結果不是也改變了嗎?站在社會學的角度看這個問題確實是很難理解,但是站在物理學的角度看就比較容易了,相當於一個時間信號從一個較長的時間段被壓縮到一個較短的時間段內,這個壓縮作用就是資本了,但是信號的形狀沒有改變。這個是為什麼人們說資本主義能夠促進經濟大發展的原因,也是貨幣政策不能解決經濟危機的原因。二戰解決經濟危機靠的是什麼?靠的是把一大批國家打殘了,靠的是生產端較小和需求端增加,靠的是全球範圍內經濟水平的重新不均衡。後續經濟發展的原因是科技的不斷發展維持技術差異性拉動經濟,而當下經濟危機的原因就是各種差異性的不斷縮小,導致全球經濟交流需求的較小,美國想通過貨幣流動以及美元地位強行維持經濟的正常運行,這個是不可持續的,因為財富的不斷集中,當沒有真正的經濟增長帶動貨幣增加的時候,市場流通的貨幣會越來越少,於是經濟從需求到貨幣都不能維持現有規模,自然就崩了。資本主義自詡如何創造財富,催進人類發展,這些言論就是笑話。愛因斯坦都說,如果他不發表狹義相對論,數年後有其他人發表,如果他不發表廣義相對論,數十年之後自然有人發表。同理的人類的所有技術成果,沒有當下資本主義,依然會出現。資本主義對於人類的作用,可以打個比方,當未來人類來看待現在這段歷史的時候,本來500年的歷史,由於資本主義,變成了300年的歷史,僅僅改變歷史進程的刻度而已,僅此而已,但是站在當下來看,從個人角度來看也確實偉大。那麼再來說一下,資本主義和商業,古時候也有商業,也有貨幣,那商業和資本主義的區別到底是什麼?由於當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的消減3大生產要素差異性,如果理想情況下,這些生產要素差異性趨於零,那麼經濟交流會使得差異性穩定在零附近,那麼此時貨幣還有必要嗎?當下的貨幣肯定是崩潰了,但是交流是雙向的,另外的貨幣形式必然出現,由於各種生產差異性趨於零,各個地方的社會勞動時間是等價的,於是時間成為貨幣單位。每個人自己發行貨幣,獲取需要的生活品,同時勞動償還自己的時間貨幣欠款,這個就是理想的情況。當下貨幣體系的崩潰也就是資本主義的末日,而其根源是生產要素差異性趨於零。這個是從結束端來看資本主義和商業的區別。資本主義脫胎於封建主義,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封建時代,商人掌握物質信息交流渠道,而王權掌握貨幣發行權。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是物質信息交流的渠道和貨幣發行權同時被一幫人掌握,這個就是資本主要產生的原因。經濟的根本是生產3要素、交流渠道、貨幣。生產3要素是交流的東西,貨幣是交流的輔助方,而交流渠道則是鏈條。這些構成的完整的經濟交流。當生產要素差異性存在的時候,也就是經濟發展速度需要促進的時候,貨幣出現了,當貨幣發行權和交流渠道都被商人掌握的時候,資本主義產生了。也就是說生產要素差異性趨近於零,資本主義從根本上消亡,當貨幣發行權和經濟交流渠道分離,資本主義暫時死亡。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並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但也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由於美元是世界貨幣,而中國市場已經從屬於世界經濟,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體系也是資本主義體系。從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問題,生產要素差異性的存在以及商人控制物質信息交流渠道,而貨幣發行權的轉移體現了不同的社會。封建主義時代,貨幣發行權在王權,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商人集團的崛起,引發貨幣發行權的轉移,而一戰打垮了王權財政,導致貨幣發行權被商人集團最終獲取,在我看來這個才是資本主義徹底建立的時候。英國的工業革命只能說是資本主義覺醒的時期。而當下的言論經常將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等同起來,好像是資本主義促發了工業革命,在我看來這個弄反了,是工業革命引發資產階級的崛起和資本主義的覺醒,在其與王權鬥爭的過程中,逐漸佔據上風並通過一戰,徹底奠定自己的地位。
也就是說科技進步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當其到一定程度,自然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興起,並促進經濟發展的速度。而當經濟發展到理想狀況,也就是生產要素差異性趨於零,於是貨幣發行權開始向普通大眾身上轉移,在我看來這個才是理想的社會主義。當然這個存在一個前提,也就是生產要素差異性趨於零,當人類封閉在地球上發展時,這個是可以實現的,但是當人類邁向宇宙,由於各個星球的差異性,同樣會導致資本主義存在,但是在宇宙大航海時代如果蟲洞成為現實並將各個星球連成一個整體,那麼這種理想狀態又會實現。這裡為什麼僅說資源差異性而不說技術差異性呢?在我看來,技術差異性其實源於資源差異性,由於資源差異性導致人口文化差異性,又導致發展方向的差異性,這個就包括技術的差異性。在一個封閉的資源均勻分布的空間內,技術差異必然被抹平。
從人類原始社會開始,交流就存在,當時貨幣不掌握在任何人手中。當財富積累使得階級產生的時候,最開始的階級社會是奴隸社會。這個時候貨幣發行權依然在自然手中,也就是說貨幣就是產品。這個時候的邏輯是,大家相互交流生產品,但是奴隸主由於有多餘產品,導致其可以通過產品換取對他人人身權的支配。隨後由於社會發展,經濟交流的不斷擴大,生產交流開始分化,由於經濟活動的需求,商人集團開始出現。在封建王權時代,貨幣發行權被以國王為代表的貴族集團所獲取。到當下貨幣發行權被佔據經濟交流渠道的商人集團所獲取。
也就是說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依然是社會經濟交流的低級階段,依託經濟交流的商人集團沒有完全形成,而且此時貨幣發行依然是靠老天。到封建王權時代,經濟交流開始分化出商人,此時貨幣發行權從自然轉移到一部分人手中,也就是封建王權掌握貨幣發行權,到現在貨幣發行權被商人得到。也就是說社會的發展是不斷分化的,圍繞經濟交流不斷分化。圍繞經濟交流分化出不同角色,貨幣的形式不斷變化,而且貨幣發行權不斷轉移。人類歷史就簡單的四個字,交流分化。
說明我們貧富差距確實在擴大啊,要警惕。當然這種問題還是要比較的看譬如——14年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佔據了全球百分之48.7的財富80年代以來,30個經濟發達國家中,29個降低了對高收入群體的稅收於是自80年代至今,美國最富有的0.01人口所佔有財富增加了四倍。以財富平均數比中位數的比值來看(顯然這個比值越高越不平衡),日本表現最好,2左右,中國不到日本兩倍,美國5-6,俄羅斯接近10,然後以世界範圍來看這個比值還超過了10。另外對於中國的收入分析,我覺得 @魚非魚的答案里說的挺好的為什麼電影美國人開的車都很一般? - 汽車中國家庭年入14w以上就能佔到前百分之十,接著順序大約是收入翻一番人數減少為原來三分之一,則前百分之一也不過是家庭年入56w,可能還到不了一些人口中的中產標準呢笑。這個收入分布也基本符合我的認知,也比較符合我看的一些中國財富模型圖表。(自己又心算了下,以他的收入分布來算我家在中國的百分數,和按照瑞銀的財富圖表來算的,也是一樣。)
吐個槽,14000多個家庭做樣本,而且統計的合法收入,基本抽不到那些有大量離岸資產的家庭,也就是所謂的真「走x家人」。要說估計貧富分化與真實情況有偏離,那也是低估了差距而不是高估另外別一上來就往這1%的「富人」頭上批判,1%換句話說1400萬,我敢肯定知乎上一大票人屬於這1%,別自己給自己扣屎盆子
打個比方,比較容易理解。
一個公司有一個老闆和一百名員工,
老闆資產3000萬。一百名員工總資產6000萬,人均60萬。這個情況似乎比較符合現狀,沒有太大問題。沒有這一個老闆,那一百個員工的就業,就是個問題,更多的農民沒有機會進入城市。賺不到很多錢,誰會冒破產的危險,去創業呢?打工都還可以有60萬的收入,創業失敗,就歸零了,還可能欠一屁股債。
別光看賊吃肉,不看賊挨揍。十個創業的人里,成功的可能都不到一個。
由於文化差異,中國比美國更缺少創業領導者,所以,要有比美國很多的扶持政策。
美國的基尼係數是4.5,應該是美國對中產階級的稅負比較重。年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上的群體(稅率35%),納稅額是美國總稅收的60%以上。
如果這無法接受,那買彩票中大獎的不是更可恨嗎?不請自來,表示這個算正常現象
首先思考一下中國的1%對應多少人?13億的人口數據下也就是1300萬人,絕對數量不算少,其實我以前一直猜測是0.5%左右來著
然後,全世界都這鬼樣,市場經濟下必然會出現貧富差距,而且大部分資源必然會被極少部分人所佔據,這是正常現象,不要驚慌,不要罵娘
第三,貧困的標準一直都在改變,一直都在提高,有可能10年前你的小康生活放到現在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貧困人口,所以貧富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所以任何時候都會有大量的貧困人口,但全國範圍整體的生活水平確確實實提高了很多,這個你不能否認
第四,這1%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骯髒,至少他們為中國50%以上的人口直接或間接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boss當這頂端的富人階層,你要認清楚事實
第五,北大的這個統計報告的樣本選擇和數量都有一定不足,首先25省市的範圍不是全國範圍,畢竟不同省市之間的貧富差距還是有點大的,然後1.5萬的樣本數量相對全國而言也只有極小部分,最終的數據很容易受到特殊情況的影響
第六,消滅剝削,消除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這種夢你就慢慢yy,現實一鎚子砸個粉碎,事實上我們應該要做的是,承認並允許貧富差距的存在,通過合理合法分配的方式將其維持在合理適當的區間範圍之內,同時不斷解放發展生產力,努力提高人民整體生活水平,不斷推動貧困標準的提高。如果真消滅了剝削和貧富差距,誰還tm努力工作啊
最後,個人看法,不喜歡那你來打我啊這算什麼 敢公布前0.001%所佔資產佔全部的比例嗎? 畢竟為了新聞 如果不是直接說 前90%的人佔有了多少比例的資產 看起來會和諧很多 大家可以看起來共同富裕
這個數據不是非常漂亮么 有什麼不滿的?我理解不能。
要是這抽樣的樣本里不幸包含馬雲爸爸,是不是雞者可以改標題為 號外!萬分之1的人擁有社會百分之99財富?好事,平均收入會越來越高了
說句悲觀的話,這在世界各地都一樣。。
怎麼回事,有兩個類似的話題,且都邀我?
還是謝邀。數據上會有一些技術性的質疑:採樣的方式和樣本量。家庭資產的統計手段、模式和標準。受訪者天生喜歡隱藏財富的傾向…還有很多吧,不了解細節,無法說報告質量,北大並不代表什麼。
從結論來講,主流觀點是市場經濟擴大收入差距,差距過大引發問題…這些觀點至少在經濟學界是有爭論的。雖然直覺來講「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是有罪惡的。不幸的是,傳統的「各種原罪」在不斷被人類一項項地拋棄。所以我並不能認定收入差距大就是錯的,邏輯沒有那麼簡單。
人類社會的產權其實是個極端複雜的問題,是可以得諾貝爾獎的,而財產的家庭分布曲線與經濟上的其他因素的關係,也不是我能想清楚的。再講趨勢,收入差距是擴大的么,從我的人生經歷,到我個人的抽象演繹邏輯,這篇報告很難說服我,我是存疑的態度。並沒有一組大多數人可接受、可理解、可量化的基準變數或者工具變數可以解釋很多現象。
沒看到原文,所以無法判斷報告本身的價值,又是被財經媒體報道的,說實話國內媒體放棄深度報道、追求傳播效果的行業習慣,使得我對有專業性的話題都不依賴媒體去理解,而更多從專業信息平台去挖掘。
總體看,這個報告的報道對我來說 no sense貧富差距大只是一種問題的表象而已。
我們常說資本主義導致剝削,拉大貧富差距。
結果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反而貧富差距縮小了。我們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反而貧富差距大了。有人說這說明我國進入了資本主義。我不同意,不能什麼賴的都怪資本主義吧?世界上哪個傳統資本主義國家不是由差變好?不是奉行民主自由法治?工人階級的權利不是一點點在增加?貧富差距不是由大變小?
為啥就我國一搞改革開放貧富差距拉大?這個只能怪資本主義?難道不是怪我國封建式的統治架構和腐朽的官僚階層?我們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路
推薦閱讀:
※中國的落後有必然性嗎?
※中國經濟已經開始衰退了嗎?
※為什麼政府要求其他國家承認「一個中國」政策,而不是要求承認「台灣屬於中國」?
※當前經濟形勢不好,為什麼保姆、傭人等職業的工資卻依然讓絕大多數家庭都難以負擔?
※中國傳統園林的未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