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此次IBM的戰略和組織調整?

2016年1月7日IBM宣布,將轉型成「Cognitive Solution Cloud Platform Company」(認知解決方案和雲平台公司)!收入超過55%的兩大部門:業務諮詢GBS 和技術服務GTS將不復存在。GBS和銷售部門SD將整合成為 Global Industries;其他部門將整合進IBM Cognitive Solution,以及 IBM Cloud。........IBM將經歷自郭士納以來最大的一次拐點!


「IBM 轉型認知計算和雲平台」 今天一天被這條信息刷了屏。

忍不住也說說我的看法,我覺得,如果IBM真能實現轉型,會是很好的策略。

【轉型】

一直以來,IBM都在轉型,從設備提供商,向軟體提供商,服務提供商在轉型。只要還記得2002年IBM收購普華永道,2005年IBM把PC賣給聯想這兩項舉措的人,都應該能清楚的感受到IBM的變化。

IBM轉型服務,通過數年時間,打造了IBM GBS的品牌,說明當時其業務的成功。這段時間,IBM的主力客戶仍然是大企業。銀行,飛機製造,政府企事業單位。中小型企業在IBM眼裡,還是買PC伺服器的小群體。那段時間,國內資本沒有那麼活躍,大企業是大企業,小企業在慢慢攢錢,開源節流,重視網點,重視資產,重視渠道,試圖有一天規模擴大變成大企業。然而,這還不夠,IBM還要繼續轉型,因為,時代變化太快。

【變化】

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遍:時代變化太快。

隨著網路的進步,原有渠道模式受到很大的衝擊。再隨著網路支付的打通,讓原有的渠道壁壘,規模壁壘瞬間消失,一個10個人的企業可以通過網路覆蓋全國的業務,讓很多的小企業翻身做了大市場。淘寶15年雙十一當天創收912億,而14年國內百貨最高營業額是北京的新光天地,一年75億,呵呵不?現在雙十一已經舉世聞名了。(IBM內部培訓,總部領導直接引用牛B的雙十一業務量你以為我會告訴你嗎?最過分的是TB還沒有使用銀行、航空公司廣泛採用的大機,這是有多打擊人你知道嗎?)

這樣的變化,也使得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得以通過網路,現在通過手機端更加快速的抵達市場,獲得回報,使創新創業有了發展的可能和土壤,也讓資本活躍起來了。畢竟投資互聯網速度快,限制小,想像空間更大,回報率更高。要說現在國內的雙創,投資風雲崛起,是因為網路技術、IT技術的發展,也不算錯吧。

創新創業火了,可是傳統大企業就辛苦了。前幾年企業還在談管理,談優化,構建自己的數據中心。現在大企業無不憂心忡忡於如何調整自身,適應互聯網衝擊。「不上網,等死;上網,作死」傳統企業的基因導致他們往互聯網轉型就需要顛覆自身已有優勢:體量、渠道、網點、盈利模式。在企業原有的困難面前,IBM作為歷時100年的老店,管理諮詢、業務諮詢絕對是駕輕就熟,可是面對互聯網衝擊,IBM也在適應過程中,為誰提供諮詢呢?誰又會買單呢?一時間,以「雲」為標題,BAT的文章成為市場熱門,而IBM淪為了傳統IT企業。

難道IBM不歡迎「雲」?IBM想歡迎,但是卻沒來得及。依照轉型服務的思路,IBM賣了PC和PC伺服器,IBM也買了softlayer,IBM也搭建了豐富的中間件產品,為軟體開發提供基礎支撐。IBM試圖摸清楚雲,為此專門設計的雲框架,想說明雲也是需要基礎架構、安全產品、負載均衡支撐的。

但是雲時代,核心是提供的是簡單,快速的業務部署,而IBM以往的領域少了業務方案,沒有業務方案而光提供基礎架構就拼的純粹是價格了。拼價格,絕對不是IBM的擅長。

【定位】

IBM的擅長,或者說IBM的目標,一直是提供高價值的服務「High value service」。曾有客戶對我說,high value,是嫌現在的業務賺錢還不夠黑么?我羞於承認,但這也是事實。IBM機構太大,太完整,財務和股東太強勢,無法和友商比拼價格。利潤低了不能做,風險高了不能做,產品復用率低也不做。什麼可以做?高價值的可以做。以往,技術是壁壘,穩定性是壁壘,可以實現高附加值。在雲時代,這些壁壘也被打破了。用戶體驗成了壁壘,用戶剛需成了壁壘,線上流量成了壁壘。一時間,「用戶體驗,解決剛需,不斷試錯,用戶留存率,轉化率」成了熱門辭彙。而這些,都和業務有關,也就是說,現在,業務和佔領市場的速度成了壁壘。這些對一向穩紮穩打的IBM,提出了挑戰。在公司內部,我們也在反應,我們缺乏整體方案可以賣。公司說聽見了我們的聲音,但是卻沒看見反應,直到現在,IBM說要做行業方案,做認知計算方案 Industry solution。

【問題】方向是對了,概念也好聽,能落地么?特別是在國內?在國內為客戶提供業務加雲平台,我個人覺得還有幾關要過:

第一關:信任。 IBM提了智慧地球,工信部編製了《IBM「智慧地球」的認識和思考》報告中,提出了「系統安全性將直接關係到國家安全」的問題。作為外資獨資公司,為客戶提供業務開發和雲服務,是否也有安全問題?這一點上,佩服陳黎明出場時就提出的IBM要做「中國合伙人」的努力。雖然不知道現在執行效果如何,但領導們早早的就開始扭轉形象了。

第二關:方案漢化落地。過去經驗中,似乎國外客戶更商業化,更成熟,基於投資回報而更能接受比較標準化的應用。國內的客戶更喜歡突出自己的特點,喜歡強調自身客觀困難,基於形象和管理特色喜歡做方案的修改。因此形成一個可複製的,基於行業的方案,難度還是不小的。目前辦公軟體裡面,釘釘走的路還蠻有代表性。作為一個不收費的軟體,釘釘可以簡單定製化的流程成為不少中小型企業的辦公基礎軟體,也許通過這類軟體的培養,我們的客戶會慢慢接受實用化的標準化,輕量定製的軟體平台。

第三關: IBM內部制度的調整。IBM credit rule一直是有意思的規定。沒credit不做事,double credit就形成互相依賴。這個team的構成和KPI會是很費腦筋的事情吧。

為今天這條新聞想了不少,只覺得這是件好事,但是轉型沒法一蹴而就,還得辛苦一段時間。此外,專業的市場意味著市場範圍有選擇性的減少。如果老闆們還是一味要求高數字,估計轉型就又會走形走樣了。

胡說八道一通,僅代表個人觀點。


IBM的轉型到「Cognitive Solution Cloud Platform Company」是明確的,GTS和GBS部門合併是否有其事還不好說。

轉型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是IBM IOT戰略的正式落地。IOT+雲將代表著IBM的未來。IBM的這個轉型不是被迫,而是看準了方向。移動互聯網和IOT相比,小巫見大巫。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雲計算的計算能力,IOT屁也不是。

IOT和Cloud,兩者不能拆分。對於Cloud,IBM的戰略早就想好了。IBM在雲的戰略上,總結為企業市場+軟體服務+混合雲。這多少和MS Azure有點類似。但是IBM有PMC,微軟這塊不行。同時,IBM的Softlayer和AWS有競爭關係,但是IBM的發力點不在IaaS。Bluemix才是IBM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很多人還在拿著Gartner IaaS魔力象限報告說AWS打遍天下無敵手,instance是10倍等等說法,其實是很天真的——IBM和AWS的競爭不在一個維度上。

當然,MS也一樣。如果說存在「雲計算焦慮症」,AWS可能比Azure或IBM更嚴重。

相對於清晰的雲戰略,在IOT上,IBM想了10年。其實很正常,一方面,雲不ready,上馬IOT就是死。另一方面,並沒有太多太好的業務驅動。也許現在到了猴子可以下山的時候(who knows),IBM幻想了很多IOT+雲催生顛覆型業務的場景。然後。。。就發布了。

不過,不僅僅IBM,AWS不也發布了IOT嗎?此外,Gartner也在到處鼓吹Digital Service(數字業務)。

嗯,不管怎麼說,有好的瞧了。


傳聞包括兩段內容,分開來解析一下

【宣布放棄諮詢業務】

IBM的GBS和GTS就是傳統的IT諮詢行業的縮影,分別代表了業務諮詢和技術諮詢的超大集團軍,是IT諮詢業不折不扣的大象。大象要跳舞,必然是有合適的理由的。我們看最近發布的財報可窺一班。

2015年Q3財報,營收192.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23.97億美元下滑13.9%,連續第14季下滑。

整體業績持續下滑,不變不行了。

其中,來自於IBM全球科技服務部門營收為79億美元,同比下滑10.2%(計入匯率變動及業務剝離的影響為同比增長1%);來自於IBM全球商業服務部門營收為43億美元,同比下滑13%(計入匯率變動及業務剝離的影響為同比下滑4%)。

GTS和GBS業績下滑並無特別之處,且總營收122億美元也佔到了總營收的60%強。所以諮詢業務肯定不是全盤立刻放棄,截取的新聞有標題黨之嫌,猜測本意應該是將諮詢業務分拆後,調整到新的體系下面,逐步調整。目前外網還沒有可信的官方披露,等官方的說法,可以看到更詳細的轉型策略。

這一重磅新聞對IT諮詢業的影響則與上文無關,因為諮詢業的式微早已是業內被普遍討論很久的話題之一。IBM作為諮詢業執牛耳者,率先做出變革,猶如在臨界點的那一絲突變,將這一普遍的擔心坐實,從而引爆連鎖反應,甚至永遠地消滅諮詢這一行業。事實如何,且看該事件的進一步推演,不展開。

【轉型認知計算和雲平台】

我們可以現在打開IBM的官網主頁。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拉斯維加斯的夜景固然迷人,但封面那個大大的Watson卻更顯眼。認知計算和雲計算?這背後都離不開IBM拱了多年的Watson。IBM發力IoT,必然要圍繞自家的寶貝Watson,並著力在其周圍建立生態。

簡單講下我的理解:

  • 轉型前IBM給客戶畫大餅,客戶說這個大餅挺好,你給我弄出來。然後IBM像包工頭一樣,這個麵粉找A家的,那個肉餡找B家,自己家剛好有個大鍋用來煎大餅,再從C家找個廚師,給我開干!

  • 現在?呵呵,我會感知到你需要大餅,通過Watson,你會得到一個大餅。

這個可能成真的變化也將再次表明IBM對Watson及其所欲圍繞Watson打造的大數據云計算生態體系的野心。不過能不能在中國落地還是未知數。

【如何推演?】

中國人做事,講求天時地利人和。但是此般巨震,明眼人都看得出有不得已之處,IoT的發酵也有足夠的年頭了,需求和認可度並不缺,天時不算得太差。

至於地利,翻了翻2015Q3財報,並沒有看到自營的軟體業務營收有何積極跡象,看看現在對Watson的推重之力,怎麼都算不上是完美的地利。

人和就更加呵呵了。如果轉型成真,那業務側重點的轉移會對內造成人員的被迫轉型,對外則造成各種生態體系的破壞和重建,路漫漫也!


沒有看到官方正式發布這個消息!

==========================

組織變革一定得裁員嗎?我的答案是:是的,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組織變革非得裁員不可,這可以說是必要之惡。對我而言,如果一間企業宣稱要進行組織變革時,卻沒有相對應的人事調動計劃,甚至拚命想迴避裁員這件事情,那麼這家企業病入膏肓的程度恐怕比想像中還大。在組織變革的過程中,勢必得將不必要的功能切割掉,例如硬體製造之於IBM。此外,共通的管理單位例如財務部門、人資部門或者策略部門,也都可能因為結構過於繁重或者功能不足而需要大幅度改組。因此,不論是基於「部門功能本身不被需要」或者「部門需要改變運作方式並大幅度提升功效」,都非得裁員不可。

IBM是一家正要切入新產業的老企業,讓人難以相信IBM可以不透過大幅度裁員就完成組織轉型的目標。今年才剛開始,力圖轉型的IBM真能不裁嗎?如果不大幅裁員,這頭大象又該如何再次起舞?


無論真假,IBM的重心確確實實在轉移,而且這2個方向怎麼看都是業界主流,關注。


強行要Waston上位


這個消息來得有點蹊蹺。。


推薦閱讀:

保羅.艾倫和史蒂夫.鮑爾默,誰是微軟歷史第二人?
為何蘋果銷售量下滑反而做更多的收購?
3dfx 為什麼失敗?
到IT公司做一個資深售前顧問是什麼體驗?
為什麼蘋果那麼牛逼 而微軟走下坡 喬布斯卻不是世界首富蓋茨卻當過?貌似財富比蓋茨還差得遠?

TAG:信息技術IT | IT公司 | IT行業 | IT諮詢 | IT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