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說的京味體現在哪裡?

由老舍小說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融合北京口語的,淺俗活潑的語言。

對北京地理文化、風土人情的熟悉。

對「皇城文化」造就的北京人的人性剖析。

批判北京文化的腐朽、頹廢方面,同時又對文化的精美、細膩懷著傾慕,有輓歌情調。


京味不僅僅是北京音,老舍的京味更在於體現北京的文化氛圍。

其實老舍關於北京的散文是京味最為濃厚的,話劇(主要是《茶館》)次之,短篇小說再次之,長篇小說為末。

具體說來,長篇小說的京味淡,主要是因為,它的主體思想並不是單純為了表現北京(北平)的社會環境,它有更高的主旨。《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這樣的長篇,如果從中摘一篇出來,也許京味還是較濃的,但要是看完了全書之後,注意力就被沉重的、宏大的民族悲涼感所吸引。就像《紅樓夢》,其中對於生活細節的描寫很精彩,但是讀罷全篇,大家都感慨「好一片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去了。京味(包括其他的地域特色),主要由作家的文字功底表現出來,但是我們看書的時候,又沒有誰只會盯著文字看。我們對於一部現實主義小說,總是會習慣性地忽略它的文學性。

如果老舍先生能夠把《正紅旗下》寫完,也就不會有人光顧著看他小說里的現實主義了,就已寫出的篇章而言,其京味可以和散文相比,我在讀的時候,也是當作散文讀的。他在寫作《正紅旗下》的時候,是把自己當做說故事的人,而並非寫故事的人。也許從寫作人稱上來講,第一人稱更能體現「京味」吧。這部未完成的作品,只能說是一大遺憾吧。

散文,主推《北京的春節》,課本里的東西(小學課本),上學的時候讀了教人嚮往,把春節期間的北京城都寫活了。

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當初看課文的時候,就流口水嘴饞,然後再往下看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就是買雜伴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乾果與蜜餞摻和成的

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形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光是講吃的,就已經讓人浮想聯翩,彷彿置身北京的春節里一般。然後是寫廟會和元宵的花燈

小孩子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廟會上有賽馬的,還有賽駱駝的。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語言十分簡潔,一看就懂,但是意境已經描繪出來了,看了文章,就會產生「傳統的春節就是這麼過的」的感覺。

話劇,就說《茶館》。前些年有電視劇,拍得很不錯,值得一看。這是我看過的,覺得最能體現北京特色的文學作品了。話劇的劇本,主要看台詞,人物的語言對話,味道十足,句句是京片子。再看場景,茶館,舊時候的城裡人常去,休閑,說事兒,一般都上茶館,這是風俗。茶館裡人來人往,有普通老百姓,有特務,有壓榨與被壓榨,有王利發的苦心孤詣,有常四爺的報國無門,這是風土人情,也是歷史縮影。茶館之下,是王利發一家子,是清末民國的北京到北平的滄桑,少掌柜成了老頭子,只有幾幕戲,卻寫出了一個地道北京人的一生。

短篇,說《斷魂槍》。如果要歸類的話,大約屬於現實主義的武俠小說。武學衰落,斷魂槍後繼無人,沙子龍還一直說:「不傳,不傳。」整篇小說體現出來的,活脫脫就是那死氣沉沉的北京城。看到這裡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想起那些北京城裡的手藝人。全文沒提地點在哪,但是看人物對話,看那種半死不活的氛圍,就從心裡認定這是發生在北京的事兒。老舍的文章,不用看地點,單憑人物說話的口氣,就能猜出來背景是老北京。您看沙子龍的精氣神,像不像走街串巷的衚衕里的手藝人?

我們講民國時期的文學家,總說魯郭茅巴老曹。其實但從文字功底上來說,老舍是高於其他五位的。其他大家的作品,需要用字正腔圓的播音腔朗誦出來,老舍的文章,該從北京的相聲演員中挑一位,也不需要加以刪改,直接脫口而出,就像是聽單口似的,一股北京的味道撲面而來。這樣自然生動的,也就僅此一家了。


老舍 是京味 最後的作家 京味 永遠屬於老舍 沒人能取代

這有原因在裡面 並不是老舍寫的無敵好 思想境界多高

而是自老舍那個時代以後 京味已經滅絕了 他是最後的京味作家 老舍是滿人 老舍那個時代 北京是滿族的聚集地 百分之80的居民 都是滿族

這些滿族 靠皇帝發糧 家家戶戶一輩子不許出京 每個人都算有點小錢 很閑 有錢有閑 每天都想著怎麼擺排場怎麼折騰玩

然後 論起來 每一家都互相認識 從有錢的大宅門 有權的王爺府邸 到滿族小兵 他們都沾親帶故

對現在人來說 見面給人磕頭鞠躬 美滋滋的自稱奴才 奶奶爺爺好 那是太低賤 但對當時的京城來說 這是非常親密的打招呼方式

所謂的京味 就是滿族聚居地和進京的漢族的文化交織

這種文化 已經滅絕了

老舍寫的是他自己的成長經歷 成長環境 現在人怎麼模仿?

現在人又不是滿族 又沒有那種二百年養成的封閉環境 肯定寫不出來 過去的京味


謝邀。

老舍的創作基本都取材於北京市民生活,是京味小說的開創者。從一開始,老舍的寫作便是在中西文化的對比性視野中展開的,聚焦在文化批判和民族性問題上面,對轉型期的中國文化尤其是俗文化進行了態度複雜,既眷戀又批判的審視。這種文化批判,民族性問題思考是在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百科全書式的風俗描寫中進行並完成的。

所以概括起來京味大概體現在以下幾點

1.取材於北京市井生活,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2.對北京和北京文化具有深厚,複雜的情感。既有深入的批判和否定,又因為惋惜這種文化在現代中國必將衰落而渲染出淡而綿長的牧歌情調。

3.在描寫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時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結構。

4.諧而不虐,笑中帶淚,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幽默和趣味。

5.創造性地運用北京市民俗白淺易的口語。


也許是那種用語言敘述出的老北京而引起的強烈的歸屬感


跑偏一次,不喜勿噴。

什麼原因還不是很清楚,潛意識裡總覺得老舍的小說不咋地,可能是小時候看了《駱駝祥子》卻沒看太懂。

最近重拾老舍。短篇。

讀完之後,腦洞里有這麼一句話:老舍的文筆好毒,犀利的筆鋒划過心頭,就像犁頭划過耕地。。

推薦,強推。


剛剛做過這道題目。

京味不僅僅是指兒化音,還有北京地域特色,北京風俗習慣等。比如《駱駝祥子》中虎妞要求祥子送禮回客。


看看四世同堂就知道了。很多兒化音,很多北京俗語,庸北京的方式寫北京的人。要深刻理解還是要自己去看小說。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太宰治的作品受到人們的喜愛?
為什麼《山海經》里怪物身上往往有蛇纏繞?
如何評價太宰治這個人?
青春真的像小說,電影里歌頌的那樣華麗,精彩,熠熠生輝嗎?還是大多數時候是乏味,枯燥,日復一日的?
讀現當代文學研究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小說 | 文學 | 中國文學 | 老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