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比中文是否更能表現一首歌曲的魅力?

或者我表達的不夠準確,就是同一首曲子,用英文填詞就感覺比中文填詞好聽,也可以簡單理解為英文歌被中文翻唱以後就是感覺沒有英文的好聽,我表述可能不準確,如果有文字功底厲害的,可以理解了之後再詳細的表述一遍


瀉藥

並不會。要說語言的魅力,我堅信中文&>&>&>&>英文。給你這種感覺的原因有可能是從小在中文環境觀看英文電影、聽英文歌所導致的。生活在中文環境,對中文的感知力要強得多,對文字的好壞的評判靈敏許多。而對英文,你並不能像對中文文字那樣靈敏地判斷其質量,是好是壞,是否令人作嘔,是否優雅美妙。所以在中文作詞質量不忍直視的如今,英文歌更讓人覺得有逼格。然而很多口水英文歌它們的歌詞也很羞恥,而我們聽眾因為不懂英文文化而認為還不錯。

要說翻唱什麼的,張學友的原唱比MLTR的翻唱不知高到哪裡去。

梁靜茹翻唱M2M也覺得比原唱強。


謝邀!

那得看歌。歌詞和旋律是相輔的,所以有些旋律用中文來配詞可能會更彆扭。


@程恆謝邀。

並不會。並沒有這種說法。樓上講的很詳細了。不再展開敘述。


我到覺得是「物以稀為貴」到原理

咱們每天面對的是漢字 所以覺得外文會比較稀罕

反過來那些英文國家也一樣 他們會覺得中文日文韓文和任何非英文語言相比英文更稀罕

同樣是「刀削麵」 在國內看見會不以為然

但是答主有次在東京上野那邊看到有家刀削麵館 反而覺得很親切和稀罕

所以我覺得音樂也同理

咱們對民族和戲曲不以為然且對jazz bluse等等這些音樂很欣賞的同時

老外們也一樣對咱們對民族和戲曲很感興趣

可惜的是 咱們的民族文化相對人家的 在流傳範圍上要差很多


這個很難說啊 這算不同文化之間的比較啊 而且我覺得曲子是有作曲人的想法在裡面 很多時候用別的語言來填詞不一定適合 英語國家的人和我們的思維方式本身不一樣 我寫了一首歌曲 但是讓歪果仁用英文來填的詞 顯然很難表達我想表達的東西 同樣 我用中文填詞要去表達英語歌曲的內涵也是比較困難的

不然你用中文填個詞唱一下Adele的someone like you 或者讓英文填一下我們的古風歌曲 這都是很彆扭的啊


中文的魅力無限,然而寫流行歌曲的人的中文水平沒那麼高,沒能讓人體會到中文的魅力,多有無病呻吟的嫌疑。說到英文,歌詞惡俗簡單的多得是,可是大家聽不懂就覺得更好聽有逼格。若說歌詞有逼格的英文歌,不要指望流行了,那真是會被人看出來在裝逼。


這樣吧,我給你出幾道題。選哪首歌更好聽。狹隘民族及崇洋媚外者均滾粗。

《送別》(長亭外古道邊)李叔同詞;《旅愁》犬童球溪詞。約翰 奧德威曲。

《Take me to your heart》Jascha Richer(邁克學搖滾主唱)詞;《吻別》何啟弘詞。殷文琦曲。

《眉飛色舞》鄭秀文演唱;《換掉》李貞賢演唱。德國Joon-young choi作曲。

《老男孩》王太利(筷子兄弟)詞;《謝謝》大橋卓彌詞。大橋卓彌曲。

貌似有點太正經,口水歌一點。

《死了都要愛》姚若龍詞;《千年之愛》朴完奎演唱。柳海准曲。

《不得不愛》林夕詞;《Please tell me why》Freestyle演唱。

(有朋友說我英文歌就放一首其他不符合題意,那我附上幾道題好了,犯懶不寫那麼複雜啦,依舊是選擇哪首更好聽)

《友誼地久天長》——《Auld Lang Syne》

《第一次愛的人》王心凌——《The day you went away》M2M

《愛你在心口難開》鳳飛飛——《More than I can say》不造

《Lemon tree中文版》王若琳——《Lemon tree》Fools Garden(感謝童鞋Samantha Cheung)

《戀人未滿》射——《Brown Eyes》Destiny"s Child(感謝童鞋張呵呵)

想要評論誰家的飯好吃,最起碼得雙方得都是飯吧?

拿自己的翔和別人的飯比,沒意義。


並沒有,近年的英文歌曲動不動就baby,yeah,love,revenge,hello,goodbye還有hollywood,用詞貧乏至此,哪有神馬鹿港小鎮,蘭州,南山,人民廣場開心啊.………


該說每種語言的發音方式各適合不同種音樂。相比中文,英文就更適合搖滾等很有節奏感,很動感的歌曲,而中文歌則最適合抒情。換句話說,英文適合快歌,中文適合慢歌。英文音節的發音比較短促且簡單,而中文的平均音節數量比起英文少,而且發音也較長。當然音樂這東西其中更重要的還是文化差異,動次大次系的音樂畢竟不是起源於中國,歌詞內容國內也是抒情類型多,至少比重比英文歌里抒情的多多了,這算是各有所長吧。至於樓主說的英文歌添中文沒有原來好聽,差不多也是這些原因,中外文化差距太大,就算旋律一樣,節奏韻律上英文歌畢竟還是最適合用英文唱。不過也不乏特例啦,這就很考驗作詞人的能力,要重新寫出符合中文特色的歌詞,還不失歌曲原本旋律的魅力。比如林志炫的散了吧,就是改編自法語歌comme toi,我覺得這首改編的就很完美。還有鳳凰傳奇的月亮之上,我就覺得比原曲all rise好聽。。。劉若英的後來也是由日文歌改編的,這個改動幅度算很小的,幾乎只有詞被替換成中文(並非翻譯而是重寫),因為日文發音和中文差距本來就沒有英文和中文這麼大。

現在可以回答樓主的問題了,不是英文比中文有表現力,而是大部分英文歌只適合英文系發音,硬生生換成中文就全變味了。同理,很多中文歌用英文唱也很難讓人接受,比如,英文版最長的電影。。能想像么。。Give me more two minutes~Let me freeze memories to the ice~唱還真能唱出來,但是那還對味么?

想要讓同一首曲子用不同種語言唱出來還不失其韻味,考驗的是作詞人啊。


謝邀,每種語言都有自己不同的音樂美,各有特點,沒有優劣之分。漢語是很美的語言,適合歌唱,過去學生都是唱著背誦古文的,詩人也是唱一般地吟誦。

有的作品可能是適合英文的,有的是適合漢語的,而且漢語還有獨特的美與深厚的內涵。

李叔同翻譯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的歌詞比原詞美一萬倍,和曲調結合也妙然天成,雖然曲調是美國人寫的。

不服來看:

Dreaming of home,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Home,Dear home,

childhood happy home,

When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Twa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

Over hill and thro" dale with mother.

(Chorus)

Dreaming of home,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Sleep balmy sleep,close mine eyes,

Keep me still thinking of mother;

Hark! "tis her voice I seem to hear.

Yes,I"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Angels come,soothing me to rest,

I can feel their presence and none other;

For they sweetly say I shall be blest;

With bright visions of home and mother.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我看到朋友圈幾行簡單的漢語心情短句,把它當成歌詞,於是有了這個作品,很能體現漢語的音樂性,顯示中文的魅力。

歌詞如下:

心中有個旋律 不完整的歌曲

你是否能聽得出來,我少了一拍

最近我的世界 感覺有點奇怪

心中那個旋律 未完成的情緒

如果你能聽到我的歌聲 歌聲是否能夠打動你

其實我也不能確定 哪樣會更好聽

試聽地址:

http://rrurl.cn/bhwzmx

李如春的小站
(豆瓣音樂人)


我來講個故事。

一天我的美國室友在聽歌,中間有段中文rap。大意是「叫珍珠的姑娘就要年滿十八,她的心裡有些惆悵。」

我翻譯給我室友聽,我室友說,你不覺得這super cool嘛!我說, QvQ 嗯!cool!

大概就是前面答主說的朦朧感作祟。。


我覺得題主的意思不是說中英文歌詞的意境吧,而是單純從聽覺來說,哪個更悅耳吧。

對一些音樂人來說,人聲是樂器的一種而已。要兼顧詞句的表達,又要照顧吟唱的開閉口音的歌詞,對這些人來說,是一種困擾。像竇唯最近的音樂,已經脫離了歌詞,去追尋那個音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來說,題主覺得英文填詞好聽,可能是因為英語發音的特點,開閉口音,和那些歌曲更契合。英文歌本身就是根據英文發音特點去製作的,用中文翻唱不如原版好聽是很正常的情況。

同理,如果用英文去翻唱貼近中文發音特點的歌曲,估計也不如原版。像假行僧中,中文發音和樂器編排融合的很好。如果用充滿連讀、連詞的英文給假行僧填詞,如果不大幅改動,感覺無論怎麼填都會比較奇怪。

個人覺得,如果歌曲整個走向符合中文發音特點,中文填詞更好;反之,英文填詞更好。


The end of world 也就是後會無期英文版,先聽的中文再聽到英文,感嘆中文翻譯的強大,可是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旋律和詞是The end of the world,震到靈魂深處吖!

假設同個曲英文歌很叼的話,中文歌詞是絕對有能力更叼的,但加上歐美唱腔跟國內歌手的表現力不同,英文歌大多表現力更上一層。

譬如戀人未滿,在我心中這首歌也就KTV水平,但英文版brown eyes,挖槽,三個不同的和聲部,這麼多太好聽了。

個人偏愛英文表達,簡單直接粗暴


我特別喜歡《 booty music》這首歌,節奏明快,語言清新脫俗,特別適合不懂英文的人聽。特別是我還聽過這歌作為兒童節目的BGM出現過,呵呵。


應該是這樣,我雖然不知道現代音樂具體發源於哪裡,但肯定不是中國,就假設是歐美吧,至少在歐美目前是發展的非常好的。那麼不管是古典爵士流行還是別的什麼,都是根據歐美的生活習慣生活習俗歷史文化來表達情感的,歌詞更是根據abcd等字母組成的英法意德的語言特色來創造和發展的。好了,有一天傳到了字正腔圓說話最算話的中國,語言的發音特點完全就不同,文化歷史也和歐美完全八杆子打不著。所以,一般來說,對於大眾審美來講,至少從流行歌曲的角度,中文天生就不是那麼合適歐美傳過來的流行樂。當然不是說就沒有優秀的中文填詞,只不過很少見而已。就像如果莎士比亞懂京劇,你叫他給京劇整個英文填詞,我想大爺們多半也只會想這啥玩意兒。


有時候我也會想到這個問題,為什麼自己會更喜歡英文歌。

說說個人意見吧,有可能是由於能懂大概意思,卻不是很確切的懂,比較朦朧吧。相對英語,中文歌詞一看我就知道什麼意思,清清楚楚,想都不用想,就那個意思唄。

而就確切意思來說,中文歌能寫得好的極少,而且越來越少,這也是我越來越少聽新歌的一個原因之一。《青花瓷》這種的歌,寫得好,製作的好的歌掰著手指都能數的出來的。

而反觀英語歌,我能懂寫得什麼意思,拿一首出來,好聽,這個很關鍵,又懂什麼意思,大概能感覺到描述的是什麼,那這首歌就是很好很好的。

不能單獨就語言來判斷一首歌的好壞,歌曲就是歌曲,歌曲不是詞,歌曲需要搭配旋律的,旋律不好,歌詞再好都是渣。

真正好聽的歌是這樣的——不管聽眾了解不了解音樂,在聽了以後的感覺都是好聽,那這首歌就是成功的,語言只是點綴的一個方面。

再說回英語,為什麼比中文更能增強音樂的表現力呢,問一下王若琳唱爵士為什麼總是英文偏多,我是看過王若琳現場的,基本都是英文歌,但是她是台灣人的吧?至於金屬雷鬼什麼的其他門類的更是英語的天下,中文很難唱好的。

而RB,中文唱的好的也少之又少,如果你非要說彪高音,說阿寶之類那我也沒辦法。

也可能是中國的唱片市場太差了,做音樂很容易餓死,無法寫出很好的中文歌吧。

我的結論就是英文更能展現一首歌的魅力。比如:the snow is more lonely than cold,我就很喜歡這句歌詞的。

還有我很喜歡愛爾蘭音樂,上月底the corrs發了新唱片《white light》,順帶推薦一下。

以上個人拙見,別跟我撕。沒空!


漢語作品對意境要求高所以很多作品填詞差一點的聽起來就很糟糕,而英語本身就是直白的聽起來感覺就很舒服。

十分同意上面送別的比較


補充例子:王若琳的"迷宮" 比 "let"s start from here" 好聽。


如果做到信達雅,都好。

我們運用工具不熟練,信達雅是一個高度,到了這個高度或者明白了這個高度,再回過頭來看你所說的問題,會是另一種感覺。


只能說第一印象很重要。

原本就是英文歌,填上中文詞來唱,聽慣了原版的人自然覺得不舒服。

但是如果習慣了鬼畜的話,那就一切皆有可能了。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許嵩的《南山憶》?
如何成為一名電影或動漫的配樂(BGM)製作者?
有哪些音樂作品的流行是創作者一開始沒有預料到的?
流行音樂史上,如Empire State of Mind詮釋一個城市的精神的經典曲目有哪些?
為什麼說「少不聽李宗盛,老不聽林夕」?

TAG:音樂 | 音樂人 | 流行音樂 | 歐美流行音樂 | 音樂製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