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究竟怎樣才算「亂花錢」,標準是什麼?這條線在哪裡?

客觀討論就不要上雞湯了,譬如什麼「只要自己歡喜就不算亂花」之類的。


「在必需之外的不必需上有了超越能力的欲求,並不計後果地實現之。」


剛才和我家那誰討論未來理財計劃,他隨手發我了一個鏈接,如下所示:

SMART - MBA智庫百科原則

有Marketing 相關知識的大家都知道,做決策之前要參照很多原則,其中被廣泛提及的就是這條原則了。所謂SMART原則,即:

  1. 目標必須是具體的(Specific)

  2. 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目標必須是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

  4. 目標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Relevant)

  5. 目標必須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該原則放之【買買買】而皆準……

究竟怎麼才能算作是亂花錢呢?我們從你作出花錢決策時的五條原則說起,逐條進行分析:

  • 明確性:好比,我這個月要買一隻15k以內的chloe ,這就是一個很明確的目標…………也可以為了省錢而制定目標——我這個月買衣服的錢要比上個月的五千塊減少20%…………
  • 可衡量:用數字或者用比例來計算各部分的花銷占收入的多少,哪一部分是用來購買【必需品】,哪一部分是實現【心愿單】。除了固定儲蓄之外,月固定收入的20%用來購買生活必需品,而送自己的禮物,可以比必需品花銷略低。給自己設定一個標準,每個月買心愿物品超過N%之後便算作「亂花錢」。
  • 可實現:一來,最好不要超額支出,可以適當提前消費,但是不鼓勵無限制膨脹的物慾(刷爆卡什麼的我真的沒幹過)!二是,定出的計劃要符合個人以往消費水平和標準,你跟月入100k的知乎er說,每月不能買超過300塊錢的外套,根本不合理好嘛。
  • 相關性:你想要六塊腹肌,你為之努力,可能就要相應地在健身領域砸錢,買點運動裝備,報個靠譜的私教課,那麼這部分錢是為了你的相關目標付出,便不算亂花;但是你想要六塊腹肌,卻夜夜笙簫,小龍蝦烤豬蹄麻辣香鍋一個不落,這部分錢與你的目標相悖,個人認為便可以定義為:亂花。
  • 時限性:我在2016年第一季度的三個月,規劃給淘寶的支出是3000塊。。。雖然我並不覺得可以實現,但是好歹我有時限性啊!!!!

綜上,滿足以上幾條原則,並且努力遵守的買買買需求,都不應算作是【亂花錢】。


1,人生重要大項,順序錯誤。例如,車,房。

同樣25歲男青年,已婚就最好先房後車。

未婚,先買輛車,可以提升職場競爭力同時方便接送妹子和裝高富帥。

2,捨得花錢買主機,不捨得買配件,拉低主機使用效率。

例如買25萬的車,捨不得開捨不得汽油。不如買10萬車,天天開。

3,計劃外衝動購物,且影響隨後的計劃。

本來計划去歐洲旅遊,買了一個LV,拖累了整個行程。

4,反覆購買同一類,不在必需品單子上,只是滿足心理快感的東西。

例如衣櫥里的有三四套正裝西服,可惜工作上一年也穿不了兩次,還想買。

5,在必需品上,貪小便宜,買質次價廉的東西。

6,同樣是在必需品上,沒有計算時間成本和購物成本。

例如買一個維修衛生間的10塊錢配件,覺得淘寶上要付10塊郵費,就覺得貴。開車10公里去百安居買。

7,需要,適合,喜歡,負擔得起範圍內最好的,這是我購物的原則順序。

大家共勉!


1,影響了自己或者組織的大計劃。

比如家裡三年後想買個房子,你現在買了一輛車 明明可以坐城市交通。

2,和其他人對比出來,你用錢換來的用的吃的穿的享受的比周圍大多數人更貴的時候,別人就會說你亂花錢,其實只是可能是嫉妒? 看你不合群罷了。


亂花錢是主觀標準。

所以無法客觀總結。


客觀討論來說,分為這麼幾類

1. 完全能力之外的花錢。

這裡所指的完全能力之外,是指包含你的收入,你的資源,以及你對未來的預期在內的全預期。比方說你想買一個3000的beats錄音師裝裝逼,如果這建立在你接下來月入過萬的基礎上,並不算亂花錢,但如果你作為一個學生,一無收入二無手藝三無家裡支持,可以算做一種亂花錢。

2. 建立在虛假興趣上的花錢。

這裡的虛假興趣是我自創的一個概念,我自己將其定義為:你對一個事物的喜好和嚮往是建立在購買這件東西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事物的本身。舉個例子,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愛畫畫,於是一咬牙直接上了影拓5。一開始興奮不已,朋友圈發上一條消息說「對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應該好一點」。但是在一開始的幾次之後便束之高閣,落滿了灰塵。這些人還包括無腦器材黨,又或者是卡吧配機黨。總結來說,凡事買來之後不用的東西,幾乎都可以算做在內。當然了,我這裡舉的更多的是那些具有實際使用價值的東西,針對那些交易價值為主的東西(比方服務,享受等),不在這個分類之類。

3. 無法花的舒坦的錢

這個分類的含義是說,凡事讓你覺得花的有罪惡感的錢,都是不應當花的。因為花錢除了享受商品的使用價值,還有一類則是為了享受其交易價值。這一類分類則是和人自身的心態以及消費習慣有著非常大的關係。舉個例子,花錢買享受(包括但不限於按摩,洗腳,看電影,吃大餐)在很多老一輩人心中就是亂花錢,但是在年輕人心中,花錢享受服務很多時候只要我承擔的起並且我覺得服務帶給我的享受是值得的就不算亂花錢。

因此最後總結一句:凡是你所能承受的,真正感興趣的,並且主觀上覺得是值得的,便不算亂花錢。

歡迎討論,謝謝閱讀。


說一點和現在風行的各種勵志文章相悖的,很多盲目提倡"年輕人即使存錢也存不下來什麼不如多花點兒錢投資在自己身上"就屬於亂花錢。

很多人都認為娛樂性的消費更像是是亂花錢,而投資在自我提升上的錢好像花的更加心安理得一些,但是很多時候"自我提升之後將來很快賺回來"不過是一廂情願的美好想法。

自我投資,如果認真算起來是投資的一種。是投資決策就不可能是匆匆忙忙跟風頭腦一熱產生的,更不是僅憑一個美好的願景就一定能實現的。事先沒有經過調研對比分析的投資很有可能就是盲目亂花錢,包括但不限於花大筆錢去鍍金式留學,盲目的去上很多培訓課考很多證,花過多的錢去置辦行頭,跟風購買各種所謂的生產力設備等等。打著自我提升的旗號,只不過是讓心裡好受一點。

對於很多不閱讀的人來說,抱著買個電紙書就能閱讀了自己就能提升了的美好願景,在知乎上跟風購買了kindle然後放在角落吃灰純屬亂花錢,還不如花這個錢去痛痛快快大吃一頓。


淘寶無限制買某些便宜衣服,屬於亂花錢。

為什麼?

因為首先,網購有一部分是會不滿意的。退貨既麻煩又要搭運費。

你滿意的那些,也常常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穿過幾次以後出現質量問題,或者穿過一段突然看起來很low,實在沒辦法穿出門。

而因為貌似低端的價格,你又會陷入反正不是很貴,買買買!的死循環。

記得有句話叫「免費是最貴的」。其實我覺得很多的「便宜」其實真的很貴。

非常貴。


個人覺得,這個至少應該從三個維度去思考。

價值判斷。

財富水準。

社會責任。

價值判斷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品味,在財富和責任一致的情況下,有些人注重品質不重數量,有些人注重數量不重質量,這兩類人互相都會認為彼此在「亂花錢」。

財富水準也很好理解,就拿玩遊戲來說,沒錢的人很難理解有錢的人在遊戲里一擲千金,認為他們是在「亂花錢」。

社會責任怎麼說呢。同一個人在單身和有家庭的情況下,消費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單身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按照喜好滿足自己能力範圍內允許的需求,但有家庭之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會在「亂花錢」的範疇內。

所以,這個問題我覺得提的不夠細緻,因為這是一個巨大的話題,維度太廣。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消費之前作出理性的考慮。

我需不需要它

它能給我帶來什麼

得到它會給我造成什麼影響

我還需要它么?

理性與否是判斷「亂花錢」的最基本標準, 因為這個定位起碼是和個人息息相關的。


贊同匿名用戶的第一點,消費行為影響了原定的中長期理財規劃的算亂花錢。

至於個人消費品的開支水平和比例,我認為沒有固定的標準。如果說一個人買了過多的衣服算亂花錢,那買太多書籍算不算?如果買超過所屬階層平均水平的飾品,電子產品算亂花錢,那麼買超過自己專業技術能力的設備器材,裝備算不算?一個人認為無關緊要的消費需求,也許別人會看得無比重要。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資金投入所佔的比重和心理承受能力各不相同。有些人壓縮自己其他方面的開支標準,買了一個自己很喜歡但別人認為華而不實的東西,能說是亂花錢嗎?我認為只要不影響自己長期的理財規劃就不算亂花錢。畢竟每一筆消費,都滿足了內心某一個需求。

為什麼有亂花錢的擔憂?因為有很多人根本沒有自己的中長期理財規劃。我要幾年買房?幾年買車?多少歲要資產多少?為了達到我的規劃目標,我要怎樣分配我的支出比重?為了增加我需要的支出,我應該努力實現收入多少?有了明確的想法,買什麼都不會是覺得亂消費了。

養成合理消費習慣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日常開支記賬。制定一個各項開支計劃,一定時期和開支額一比較,「卧槽,上個月大寶劍超支了這麼多啊!以後得剋制了」


1.僅僅因為便宜划算或者湊包郵湊滿減才買,其實並不需要。

2.買了之後就閑置不用,且購買時明知會如此。

3.劣質而無法滿足需求,不得不再花錢買個更貴的,前面一個只好扔掉。

4.貴得超出承受能力,購買之後會影響正常生活,且明明有價格遠低於此的競品選項。

PS:只要在買得起不心疼的範圍內,為喜好付出溢價不算亂花錢,畢竟買到了幸福感。我們努力賺錢,追求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不就是為了幸福感嗎?


⒈在非必需品上進行的消費影響到在必需品上進行的消費

⒉因一些優惠而花費超出平常的金額。好比平常你一個月只花一千元購物,一日遇到大打折,瞬間花掉二千多。我認為這也是亂花錢。

歡迎補充


下載一個靠譜的記賬app,推薦我一直用的挖財記賬。試著堅持記錄連續幾個月的消費金額,不需要太明細,比如只記錄超過10元的賬單。對比這幾個月的賬單,大概就可以知道自己一個月的開支,從而量化開支就有了數據依據,比憑空想像來得實際。

除了生活必須消費(記賬可以準確的知道是多少),每個月的額外開支多少就是評定是否亂花錢的界限。對於大部分工薪階層,每個月的收入是固定的,不妨給自己定一個標準,每個月必須存儲多少錢,或許這是一個避免亂花錢的有效辦法


窮,買啥都是亂花錢!


突然想起富蘭克林的《哨子》

前半段例子就好了,後半段就鋪開了

我七歲的時候,有一次過節,大人們給我的衣袋裡塞滿了銅幣。我立刻向一家賣兒童玩具的店鋪跑去。半路上,我卻被一個男孩吹哨子的聲音吸引住了,於是我用所有的銅幣換了他這個哨子。回到家裡,我非常得意,吹著哨子滿屋子轉,卻打擾了全家人。我的哥哥、姐姐和表姐們知道我這個交易後,便告訴我,我為這個哨子付出了比它原價高四倍的錢。他們還告訴我,用那些多付的錢,我不知道可以買到多少好東西。大伙兒都取笑我傻,竟使我懊惱得哭了。回想起來,那隻哨子給我帶來的悔恨遠遠超過了給我的快樂。不過,這件事情後來卻對我很有用處,它一直保留在我的記憶中。因此,當我打算買一些不必的東西時,我便常常對自己說,不要為哨子花費太多,於是便節省了錢。


所有花不起又花了的錢都是亂花錢。


錢的價值在於滿足人對於優越感、舒適感的需求。

用心理學的術語,優越感更接近於創造型快樂,舒適感更接近於消費型快樂。

舒適感來自於對於自身階級的認同。

譬如中國的中產階級收入大約為稅後8000至20000,平常消費的品牌是Zara、優衣庫這些大眾品牌,偶爾出席正式場合穿件隆慶祥的西服也沒人說什麼,心血來潮買點所謂輕奢品牌的小物件也不會影響其他必需開支,但你試試去逛逛一線品牌的奢侈品店,估計就會糾結基本款還是當季新品,是單品還是整套了吧。

優越感則來自對於階級躍升的預期。

你可以回想一下學生時代第一次去星巴克的情景,忐忑、憧憬,但真正點了咖啡甜點後坐下的那一刻,更多的是滿足與動力,那種氣氛讓你對未來充滿渴求,對當下的一切都多了期許,就算過了很多年,當你用工資為自己買下第一套奢侈品牌的衣服是一種感覺,忐忑而滿足。

至於如何在舒適感與優越感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仁者見仁。在買一件東西之前,如果不是必需品,我都會問問自己,如果我的工資是現在的四倍,我是不是消費得起,如果不是,那一定是超出了我的能力。簡單說就是如果預期中你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與你想要買的東西相匹配的收入,那這絕不是優越感在作祟,而只是因為虛榮。

而虛榮就像一個黑洞,你永遠無法填滿。

題主問標準,我的標準就是如果我一個月稅後收入是六千以下,可能國產的品牌或者一些大眾品牌的基本款比較適合,那我是決計不會考慮買奢侈品牌,甚至於連一線的設計師品牌也不會碰,可能多關注一些類似於Zara的新品會更適合這份收入,偶爾心血來潮也足以滿足關於優越感的需求。


1,購買明顯超過自己支付能力的產品或服務。

如:普通工薪階層購買頭等艙、高級酒店客房、路易威登,等等

2,購買自己用不上的東西

如:花了一萬幾千買了個跑步機放家裡積灰塵等等

3,購買價格明顯超過實際價值的產品

如:在旅遊區購買各種單價高的商品,10買9被坑


早餐本來想吃個五塊錢的粉,可是到了之後發現那家店沒開。 其他的粉店味道不是那麼合口味,又貴又遠又要走路說不定又趕不上車了...blablabla…… 哎!算了,還是吃包子吧!兩個才四塊錢!於是將就下吃包子 .... 吃了兩個包子喉嚨好乾啊! 還是買杯豆漿吧...你說什麼?!他喵的豆漿兩塊一杯?! 心想著卧槽,都要花那麼多了 我還是吃點好的吧!身體才是本錢,健康最重要!畢竟豆奶才三塊半一支!好像更營養更健康的樣子誒?!然後急匆匆往車站趕去,路過報刊亭想到那些極端恐怖組織又在破壞世界和平了於是準備買份報紙看一下新聞吧.....報紙兩塊錢一份啊? 哎 隨便了。

反 正 都 花 那 么 多 錢 了 。。。。∶)

———————————————————————

可是一開始我特么不就是想吃個五塊錢的粉么。


買的貨你需要,花的錢你不冤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消費觀才是正確的?
生活中需不需要省錢?應該有怎樣的消費觀?
你擁有的第一件「奢侈品」是什麼?
該不該花掉所有積蓄去買一輛車?
女孩條件好,男孩一般。都是城市人,怎麼處對象結婚?

TAG:生活 | 消費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