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地評價1950年的「梁陳方案」?
因為某種對文革前政府的負面印象,媒體和公眾也許更願意相信梁思成和陳占祥當年對北京城的規劃更加科學,「梁陳」方案沒有落實實乃中華民族一大損失,但是像朱濤這樣的專業學者又覺得此方案沒有可行性。拋開情緒化和傾向性的表達,如何真正客觀地評價這個方案?
這個事情被王軍三番五次在書中用飽含人文傷感地評價了很多次,已經很難說客觀了,幾本書都可以去看一下樑思成跟他的時代,城記等等,我們事後的評價早已脫離了當時的歷史環境,褒貶都難以做到客觀了。
這實在是一個牽涉範圍太廣並且沉重的問題…簡要的概括一下吧,等過段日子閑下來好好分析。1、發展規劃來說,梁陳方案確實是非常有遠見的,將行政中心西移、保護古城中的風貌並加以更新改造,可以有效的避免人口增加而又過分集中帶來一系列得環境交通等問題,同時也可規避攤大餅這一局限的城市發展模式,兩位先生並因此受到了政治牽連,因為當時領導需要的是到處聳立高大煙囪的工業北京來彰顯新中國的新面貌,或許也帶有領導的個人情感因素。2、就規劃可行性來說,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新,傾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在西郊新建一行政中心確實有點不太現實。
才疏學淺,個人看法,輕噴。
當時還好,但是現在來看,西郊根本裝不下那麼多人。。因為沒多遠就是香山了啊。而且當時也不會想到北京會變成幾千萬人,所以即使是規划到郊區再弄個雙核,也不會設置到很遠,最多是四環的樣子,可以預料的是沒多久這個地方又會被天安門的大餅包住了。
前段時間的隨筆就是針對此事有感而發。總體而說,我認為梁陳方案表達了建築師這個行業在當時的操守,但是並不符合中國的實際。以下為隨筆。 孫中山先生在世時曾經規划過,中華民國應當修建十萬英里之鐵路。直至今日,我國完成里程數尚未過半。我常常在想孫先生如果把他的規劃放到今日,那是多麼優秀而前瞻的想法,而在當時之民國,又是多麼荒謬的存在。 而恕我直言,一切以近日雄安新區規劃而言必稱欠梁思成老先生一個道歉的人,都當得起所謂荒謬二字。 何者?不以時代局限而考慮。 首先,老北京城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存在?梁思成規劃後的北京是什麼樣的存在? 是華美的紫禁軸線,是雄偉的城樓牌坊,,還是九曲迴腸的幽靜衚衕?可能遊客們會保留這樣的印象,然而在住戶的記載中還有另一個北京城:給排水功能缺失,道路保養欠佳,供電規劃混亂……這些在老舍的《龍鬚溝》,陳鴻年的《北平風物》中都有所提及。建築學院的學生很少有沒去老居民區調研過的,那裡糟糕的排水,防水,綠化,光照情況一定也會受到關注。五六十年代的居民區在今天都會出現的問題,請問一個農業封建國家的首都會不出現甚至沒有那麼嚴重? 而梁先生的規劃中,北京城作為歷史文化中心,保留了絕大部分的居民,相應的生活保障設施,我相信梁先生也有所考慮,更不論新交通流線的規劃,新城市功能的分布等等。
因此,老北京的改造是必要而且工程浩大的,絕對不是很多人想像中的城樓改造,城牆修復,宮殿維修。
其次,當時的中國能有這個國力和時間,同時進行老北京的改造和新北京的建造么? 從我的視角來看,有很大困難。 讓我們來看一下樑陳方案。遷移人口六十萬(絕大部分為政府工作人員以及其親屬子女),建設面積6.75萬平方公里,每次遷移人口三萬人,主要採用木材新構造工藝。 可以說梁陳方案已經充分考慮到了新中國百廢待興,國弱民窮的狀況,以一種臨時性的,緩步進行的,低姿態的方式來進行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假如彼時國際環境安定,我認為此方案有著很高的可行性,但是歷史不容假設,1950年之後新中國就面對了接踵而來的挑戰:朝鮮戰爭,全國範圍內的水利改造工程,大躍進,中蘇關係惡化……在最嚴重的時間段中央領導人集體撤出北京,全國範圍內大建防空洞。請問當時,如何處置建造至一半,承擔著政府首腦作用(這一點尤其重要)的新北京城? 順便一提,1950年,中國鋼產量61萬噸,工作母機建造能力為零。 最後,北京城的文化意義真的重要到這種程度么? 也許瑪雅故都,樓蘭老城的文化意義很足,但是我絕不認為一個明清時期所建,至今充滿活力的北京城有著那麼重要的文化意義。 因為瑪雅,樓蘭都是文化已經湮滅的民族遺產,我們後人需要研究時只能通過汪老師課上的幾張ppt幻想它的繁華與榮光;但是華夏民族需要讓千年以後由他人來研究已經毀滅的文明么?我很喜歡一個人說的一段話:任何民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合法性,都不來源於它很久以前就存在,而在於它未來可以走的更遠。古典的一切,其中美麗的正確的我們可以抽取調劑,如果無法抽出,不小心毀滅,固然可惜,但也不能因此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江老師的課上,巴黎不也是被大修一次么?那張田園教堂和煙囪並立的版畫,難道那麼容易被遺忘么? 毫無疑問,我們欠梁先生一個道歉,改造北京城的過程,野蠻,粗暴,大量古迹被毀,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損失。 但是今日雄安規劃,昨日北京改建,在我看來都是歷史的選擇,都是客觀規律的選擇,我們可以改變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歷史的車輪不會歪上一絲。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從小在這個「梁陳方案」的地區長大,特來回答一下。(大量圖片預警)
全部來自百度地圖的截圖,侵權刪除。
「梁陳方案」所涉及的面積大概是紅圈範圍。
「梁陳方案」提出方案的背景是確定首都為北京之後,大量的政府機關及配套的家屬區等要建設在北京。所以梁陳二人提出在紅圈範圍內建設新的行政區域來保護老的北京城。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區域內到底有什麼。我們按照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方向來看一下。
長安街以南
1.廣電總局
2.工會大樓(中華總工會)8.財政部
19.國家工商總局
20.釣魚台國賓館所以「梁陳方案」到底有沒有落實呢?等於再造一個新城,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是解決方案的一種。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堅決反對梁陳方案
堅決反對梁陳方案
堅決反對梁陳方案堅決反對梁陳方案利益相關:小時候住在鼓樓北邊,現在住回龍觀
按照梁陳方案,北京舊城沒有什麼工業,也沒有什麼政府機構。新城全是辦公區,沒有住宅區。好了,在50年代,北京城裡這幾十萬人去哪裡上班啊?
把行政中心都放在西邊,月壇到公主墳那塊地方,只有辦公地沒有商業和住宅。就算北京城裡每天有5萬人要去那邊上班。再保留城牆的話,北京城西邊一共有西直門、阜成門兩個老城門,外加日佔時期開的復興門。這三個城門都只有一個門洞,大概10米寬。非要加的話還有一個西便門,城門才3米寬。這上班路上什麼感覺,不就是我大回龍觀的北郊農場橋嗎其實現在的北京居民只要做一下替換就知道這方案有多靠譜了:
西邊的行政區——金融街——四惠老城住宅區——回龍觀——通州梁思成還在西邊規划了一個住宅區,想像成天通苑或亦庄就好了
喜歡這麼上班的腦子肯定瓦特了此一時彼一時,不是好主意好方法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是可行的,當年剛建國的時候是什麼環境和條件,哪來的那麼多人力物力重建一個首都?保護文物和古都的想法是好,但在當年不切實際辦不到。
你兩歲的時候,讓你吃20歲時候的飯,吃的下去嗎?
現在各方面條件都成熟了,有能力了,才能開始做。況且北京老城的城牆和牌樓放到現在確實不適合現代交通發展,當年如果有條件應該移地保存
文物沒能全都保護好是很可惜,但人不能光是躺在古人的東西上,保護和發展需要平衡,否則北京古城也不會存在,古城也是建立在更早時候的院落上,按某個邏輯古人建北京城也是在破壞古迹和文物。
說實話,最先看「梁陳方案」的時候,覺得把舊城和新城分隔出來,有點不現實。這樣就會無形的將人們分成兩個地方,顯然不合理。但轉念一想,「梁陳方案」中的建立新城,非常具有長選性,將一個個新城按照功能的不同有機的聯繫在一起,新成就像細胞一樣不斷的分裂,人口問題,住房問題也隨著城市發展慢慢得到解決。可以不斷不斷的發展出新城。同時,避免了北京古建築群的破壞。「梁陳方案」是當時情景下成本最低,最符合國情的方案。「梁」真是一位真真厲害的建築師。
如果沒有抗美援朝,是可行的。
從可持續的角度來看,肯定優於蘇聯學者們提出的方案,也就是實施方案。但是考慮到當時的經濟技術水平,政府認為不能完全新建一個全國政治中心的想法是可能的吧
垃圾方案,幸虧沒有採用。鼠目寸光,糾結於過去而不向前看的思維
推薦閱讀:
※你曾經在帝都住過地下室么?感受如何?
※除了歷史與古迹,上海和北京相比還有哪些弱點和不足??
※為什麼 2017 年供暖季會出現天然氣短缺,部分地區無法保證生活用氣的現象?
※北京有沒有什麼推薦的古著店?
※為什麼低薪卻有房的北京人不把房子賣了去外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