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為什麼不能根據人的大腦神經網路的工作方式,研究出類似的演算法,從而做出可以想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人?
如題
1. 幾十年前就有人在做了,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 整個領域也一直在發展,最近比較火的卷積神經網路就是比較著名的起源於腦神經科學,應用於機器學習的例子。
2. 神經元工作方式並不是完全已知,仍處在研究之中。
3. 從已知的研究成果來看,大腦的結構對於理解和認知並不是最優,沒必要完全模仿。
4. 即使完全模仿一個現成的大腦,僅大腦皮質的10^10個神經元也不是現有計算機能輕易模仿的,目前計算量達不到。
5. 一個嬰兒長到有基本的認知能力需要那麼多年,如何給一台模擬大腦提供每秒正常人眼和耳朵接受的信息,同時對模擬大腦的反饋作出相應環境調整,同樣是個不可完成的任務。
6. 現有人工神經網路在現有水平下的訓練結果對於具體任務的學習甚至可以超過人類,只是不具有普遍性。答案是現在的科學家笨死了,連大腦神經元的工作方式都不了解。
概念思想還原為、等同於大腦神經元結構與活動過程是否可行?大腦神經科學基礎是牛頓物理不是愛因斯坦的理論
概念思想還原為、等同於大腦神經元結構與活動過程是否可行?大腦神經科學基礎是牛頓物理不是愛因斯坦的理論
爵士貓20 分鐘前
女神經外科醫生楊貓貓 是大腦神經醫學的一個專家,他的文章是很有靈性。Sina Visitor System
百度 X-Brain 女神經外科醫生楊貓貓
X-Brain:概念、思想還原為、甚至等同於大腦中的神經元結構與活動過程是否可行?的問題,是我思考的重點與核心。
現代腦科學與神經系統科學的主流思想與科研成果,是贊成人的大腦的意識活動,就是大腦中的神經元結構與活動過程。現在的AI技術就是建立於,人的大腦的意識活動,就是大腦中的神經元結構與活動過程。這才有了AI技術可以擁有自由意志與情感的瘋狂慾望。
縱觀大腦神經科學的出發點與大前提,就是把大腦的神經元的活動,對等於人的意識活動,對等於人的認知活動、情緒情感、思想與語言、哲學概念、宗教崇拜。一句話,大腦神經科學要把人類10000年以來的文化與文明的發展,統統歸於大腦的神經活動,歸於生物的物理與化學反應過程。大腦神經科學目的與設想是龐大的,但是有幾大高山需要逾越!
1.人類10000年以來,一直就有靈魂的觀念,直到笛卡爾還堅持靈魂與肉體的分離哲學,東方的佛學、印度教依舊堅持業力輪迴與禪修的觀點。大腦神經科學已無法證實為說法,直接否定靈魂存在,否定意識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是十分不科學的行為,說到底,這是用無神論的信仰代替了科學研究。
2.現在科學與醫學,已經觀察到了大腦的活動在人的心臟死亡10分鐘以後,依舊可以活躍,這是對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結論的重大質疑與推翻!
3.瀕臨死亡的病人,蘇醒後有大量人擁有靈魂脫體的描述,這是對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結論的重大質疑與推翻!
4.腦嚴重損傷的的病人,有部分人恢復生活以後,突然爆發了奇特的創造力,就有繪畫、音樂、數學的天才能力,這是無法用大腦的學習理論予以說明的,,這是對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結論的重大質疑與推翻!
5.成人的半腦人的存活以後,智力正常,生活可以自理,這種例子太多了。嬰幼兒大腦半球經過切除以後,經過恢復與學習,依舊可以擁有正常的智力與生活。腦科學對此以大腦的可塑性予以解釋,但是這是很微弱的解釋。半腦人可以正常的智力與生活,這是對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結論的重大質疑與推翻!
6.至於大腦的默認模式的神經網路的認知與研究,大腦鏡像神經元的認知與研究,基因遺傳與大腦神經科學的關係,大腦11維度結構的存在的認知與研究,記憶、情緒、抽象概念與大腦神經系統的關係的認知與研究,都是沒有達成人類科學家一致的共識。
7 天才現象,是人類十分突出的現象。大腦神經科學對於天才,只是從後天的學習、大腦可塑性進行解釋,表達十分微弱,無法使人信服。
英國的BBC:什麼創造了天才 BBC:什麼創造了天才-綜藝-全集高清正版視頻-愛奇藝
的回答,就很有意思,值得深思。
以下幾個問題很有趣:科學如何解釋天才?牛頓悟出萬有引力,是僅憑智力,還是靈光閃現?相對論是不是只有愛因斯坦才能發現,沒有愛因斯坦就沒有相對論??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創造的,還是被貝多芬發現的?是早就被(上帝)放在某個角落,貝多芬只是發現了它;還是貝多芬以其驚人的創造力譜寫了它? 這些問題的答案很不明顯,甚至爭議巨大。
在基督教的觀點看來,人類的成就---偉大的科學成就和藝術創作---都是上帝賜予的,是上帝為我們準備的禮物。上帝給我們安排不同的使命,我們只要懷著感恩的心,努力做好分內之事,就是上帝所喜悅的。所以在上帝那兒,愛因斯坦不一定比其他科學家高大。神愛世人。
我一位物理系的學長認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必定有一種超乎常人的潛質,他們獲得諾貝爾獎不是因為他們在做這項有諾貝爾獎價值的工作,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在做這項工作之前,就有了這種潛質。
而本校一位物理系的教授認為,諾貝爾獎絕不是大師之作。他的原意是,那些僅憑運氣巧合,有了重大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故事」都是扯淡;你若不是「刻意」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是寄希望於運氣,那個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肯定會早就被別人完成。
BBC的紀錄片What Makes a Genius嘗試著解答這些問題。雖然結論也是尚無定論,但此片還是提供了不少靈感與角度。
這個事實大家應該都不會否認:大腦在天才的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是不是天才們的大腦都與眾不同呢?
有一項研究發現:大多數國際象棋大師在下棋時,對於大腦的使用與常人不太一樣,他們的大腦中的某幾塊區域格外活躍。而且,研究指出,這種用腦模式(pattern)的形成,與後天的練習無關,似乎有些人天生就是下棋好手。
似乎某些人天生就適合於從事某項職業。
大腦,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但是,無法否認,與後天環境的影響也關係巨大。
嬰兒的大腦很具有可塑性,外界環境影響,會決定大腦的發育。 這是整個心理學的基礎之一。例如,弗洛依德的很多學說都是在說,嬰兒時期所處環境中某些因素的缺乏,直接決定了之後的性格心理。
8.生死與輪迴問題,更是大腦神經科學無法解釋,他也不承認的問題。
佛教認為世界萬物都有輪迴,只是出離輪迴的方法不同,分別是輪迴六條道,: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
2015年,美國全新記錄大片《生死與輪迴》,用4集200分鐘左右的時間,用全新的視角,去條分縷析地探索了人類的這種普遍疑惑。相比以前Discovery科學探索頻道的老紀錄片《前世今生——輪迴的故事》,內容更為詳實,想像更加大膽,觀點更符合現代主流科學的結論。
順治皇帝問:「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即使貴為帝王,仍舊擺脫不了「我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的生命疑惑。可惜影視傳播業被無神論等各種意識形態禁錮!因為,他們已經告訴了您「答案」!
結果,這普遍的關於生命輪迴的疑惑,竟然成了無法探索的禁區。
但人們的疑惑依然普遍存在。既然有疑惑,為什麼我不能發問?為什麼不能探索?
幾個世紀以來,許多文化和個人都表示經歷過輪迴,那麼在這個永恆的謎團後邊,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本片通過對傑出的科學家和輪迴的研究學者的獨家採訪,基於大量來自意識研究領域,瀕死體驗和前世記憶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次深入併科學地探索了這個謎團。第1集生死輪迴,說是我們在死後會重生在另一個身體上。人類從很久以前就對此十分著迷,圍繞著這個詞,有許許多多的問題:生命為何物?意識為何物?意識有生物的科學依據嗎?本片將從各個角度為你揭示生死輪迴。
第2集生死輪迴,說是我們在死後會重生在另一個身體上。人類從很久以前就對此十分著迷,圍繞著這個詞,有許許多多的問題:生命為何物?意識為何物?意識有生物的科學依據嗎?本片將從各個角度為你揭示生死輪迴。
第3集生死輪迴,說是我們在死後會重生在另一個身體上。人類從很久以前就對此十分著迷,圍繞著這個詞,有許許多多的問題:生命為何物?意識為何物?意識有生物的科學依據嗎?本片將從各個角度為你揭示生死輪迴。
第4集生死輪迴,說是我們在死後會重生在另一個身體上。人類從很久以前就對此十分著迷,圍繞著這個詞,有許許多多的問題:生命為何物?意識為何物?意識有生物的科學依據嗎?本片將從各個角度為你揭示生死輪迴。
【愛奇藝】 《生死與輪迴》 (4集全) 生死與輪迴-紀錄片-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http://www.iqiyi.com/a_19rrhax2qd.html
《生死與輪迴》第1集 何為生命生死與輪迴-紀錄片-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 http://www.iqiyi.com/v_19rrnwsqdo.html
《生死與輪迴》第2集 前世記憶
http://www.iqiyi.com/v_19rrnwskjg.html
《生死與輪迴》第3集 意識現象
http://www.iqiyi.com/v_19rrnwsnyo.html《生死與輪迴》第4集 靈魂的秘密 http://www.iqiyi.com/v_19rrnwsn7k.html
大腦神經科學,與哲學、宗教的矛盾也是十分巨大的。
大腦神經科學,是一個年輕的科學。大腦神經科學的物理生物化學的基礎,還是建立於牛頓物理的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於愛因斯坦的現代物理理論基礎之上。
現代物理學已經與哲學、宗教達成了重大的共識,量子力學、多維宇宙、玄理論、物質的本質是意識等等。
意識是由大腦產生的嗎 - 布魯斯?格雷遜醫學教授的科學報告
洪權:怎麼看待《意識是由大腦產生的嗎?-布魯斯?格雷遜的科學報告》?
《意識是由大腦產生的嗎?-布魯斯?格雷遜的科學報告》
報告中的精彩內容有:
(1)有人的大腦已變壞了多年, 但忽然在死前的病榻中能清楚地思想
(2)有正常甚至高智力的人,他們事實上郤沒有腦組織
(3)有人在瀕死經歷中,大腦在不運作之下, 思想竟能較平生更好
(4)有些很年幼孩童,只能勉強説話, 很精確地講及他們的前生詳情
-----布魯斯?格雷遜
=====================================================================
X-Brain:概念、思想還原為、甚至等同於大腦中的神經元結構與活動過程是否可行?
女神經外科醫生楊貓貓 2017-11-20 13:24:21 舉報
閱讀數:640
腦科學的意識研究
腦科學的意識研究對筆者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領域;筆者只能看懂相關的高級科普讀物,對此領域並無親身體驗和專業了解。但是,腦科學與對意識的哲學研究,特別是與現象學中的意識研究的關係十分密切。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對於今天哲學(特別是現象學)中的意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筆者在閱讀傑拉德·埃德爾曼(Gerald M. Edelman)和朱利歐·托諾尼合著的《意識的宇宙》(2000,中譯本於2004年出版)一書時,形成了一些想法。儘管筆者知道這些是不成熟的外行妄議,但仍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所以筆者鋌而走險,知其不可而為之,嘗試探討書中的某些重要觀點,供大家批評。
2
概念、思想還原為、甚至等同於大腦中的神經元結構與活動過程是否可行?
在數學哲學家劉曉力和現象學家倪梁康的倡議下,中國人民大學於2014年12月20~21日舉辦了「首屆現象學與數學哲學研討會」。會前,劉曉力教授把我國著名邏輯學家、數學哲學家葉峰教授為會議準備的短文《數學哲學研究帶給現象學者的兩個問題》發給了與會者。該文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現象學能否解決哥德爾的哲學難題,「即人類心靈究竟是如何可能認識到那些外在於、獨立於所有人類心靈的數學研究對象」。研究現象學的同仁們內心對此都有明確答案,但是要想用三言兩語說明白,卻非易事。該文的第二個問題是:「哲學家們,包括現象學家們,所理解的概念、思想、思維活動,包括數學概念及數學認知活動,與認知科學家們所說的那些作為大腦中的神經元結構與活動過程的概念、思想、思維活動等等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在第二個問題中,葉峰教授表達了一種傾向,即把概念、思想還原為、甚至等同於大腦中的神經元結構與活動過程。而前者能否還原為後者?兩者是否等同呢?這恰恰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按照筆者的理解,葉峰教授的想法可歸納為:腦科學、人工智慧等已經不斷澄清、證明了概念、思想是大腦中的神經元結構與活動過程,在這種情況下,現象學和哲學的意識研究還有什麼意義?
筆者首先想指出,胡塞爾和胡塞爾風格的現象學從來沒有擔心和反對如下情況,即現象學開闢的區域本體論的具體研究可以成長、發展為具體的學科或科學,甚至歸入自然科學的門下;它甚至歡迎、鼓勵其他科學分支的發展,以完成現象學提出的任務和工作。胡塞爾對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理論的研究成果的態度就是如此。舒茨並不是胡塞爾的學生,也沒有聲稱自己是現象學家,但是舒茨的獨立工作恰恰是現象學方法在社會學領域的創造性運用,所以得到了胡塞爾的充分肯定,被視為現象學的成果。而且胡塞爾本人還熱情期望現象學能發展成為嚴格的科學。
不管他對科學的理解有什麼特殊性,畢竟他期待自己發起的這個運動能成為一個科學的運動。甚至還有學者把馬克思的《資本論》、亞里士多德的基本著作都視為現象學著作。按照現象學這種開放的態度,如果今天的腦科學發展已經表明它有能力、有目的地從事現象學提出的意識研究的任務並取得了成果,那麼,現象學的意識理論就可以終止自己的哲學歸屬,就像經驗心理學那樣完全脫離哲學,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如果這種情況已經是現實的話,如果現象學的意識研究者還想從事自己的研究,那麼就應該轉行去學習腦科學,在腦科學中展開自己的工作。
3
腦科學是否在從事著現象學意識理論所提出的研究工作呢?
問題的關鍵是,今天的腦科學是否在從事著現象學意識理論所提出的研究工作呢?它的工作是否能取代現象學意識理論的工作呢?
這是一個關涉事實的問題,不是靠空談能夠回答的。本文試圖弄清楚,大腦神經科學是在什麼層次上工作;它在什麼意義上推進、支持著現象學的意識研究;它取得的突飛猛進的豐碩成果是否可以取代現象學意識研究的工作。由於個人能力有限,筆者只能在腦科學的總結性著作中進行考察。近年來,國外這方面的書有很多,翻譯成中文的也不少。本文所選實例就是我們一開始所說的那本《意識的宇宙——物質如何變為精神》。該書的第一作者埃德爾曼是美國免疫生物學家和腦神經生物生理學家,他曾因發現免疫系統中抗體的分子結構和功能而與英國生物學家波特(Rodney R. Porter)分享了197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埃德爾曼中後期的工作集中在腦神經科學和意識研究的領域。作者在《意識的宇宙》一書中提出了一種神經元-達爾文主義立場,即認為人腦的意識功能是大腦物質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物競天擇、優勝劣敗、自然選擇的結果。他在意識研究方面的著作有三部移譯為中文,除了《意識的宇宙》之外,還有《比天空更寬廣》(2012)以及《第二自然:意識之謎》(2010)。
我們之所以選擇《意識的宇宙》一書,是因為它比較全面地總結了當代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而且在筆者所看到的這類歸納、總結腦科學成果的著作中,它是最不素樸且最有方法論意識和區域意識的一本。埃德爾曼對腦科學成果的總結清晰地告訴我們,該學科的研究成果的工作領域到底是什麼。恰恰是這種區域意識為意識本身的多方面研究提供了更加堅實可靠的基礎,因此也是對現象學意識研究的重要支持。也就是說,埃德爾曼既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研究成果的適用區域,也清楚地知道該區域之外尚未解決的意識問題。這種區域意識或者領域意識使得我們明確看到,腦科學並沒有取代哲學、特別是現象學的意識研究。我們可以說,該書用腦科學的具體成果支持了對意識的哲學研究。
神經網路思想艾薩克·牛頓(Issac Newton)
那麼大腦神經網路的工作方式是?
人工神經網路演算法
很多研究人員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大腦是自然界最精密的機器,機理複雜,仿製談何容易
AI實在是有趣的話題。科學家為什麼不能?那是因為有關生命,意識目前都無法由人工創造。目前不要說造出像人一樣思考的程序,就是造出像小貓小狗一樣思考的程序,甚至是魚或鳥,螞蟻一樣思維的程序,那都是已經創造意識和生命了。這個問題衍生的問題:動物的大腦為什麼不能像人的大腦工作得這麼多?這都沒解決,從無到有,從有到精,整個鏈條都未被破解。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遇到的問題幾乎是相同的:如何讓一坨高分子聚合形成生命,哪怕是最低級的,目前都是無解啊(不是用閃電打呀打呀就打出來的)。所以那些充斥著AI機器人的科幻是得跳躍多少年啊!還是沉浸在弗蘭肯斯坦,機器人五號,超能查派,死者代言人(簡只能算是被動人工智慧,自發產生於安賽波網路中。也許我們的網際網路也有這種潛力,哈哈)這樣的幻想中吧。信息技術至少已經下圍棋制霸人類了,哈哈。
事實上一直在研究,上個世紀80年代還出現過一陣連接主義的熱潮。但基本上是越研究越絕望,科研人員的熱情終究被複雜性這個魔鬼撲滅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Rethink Robotics 公司的 Baxter 機器人?
※你最希望機器人可以替你完成什麼任務?
※馬上要讀研了,有兩個方向,一是機器人路徑規劃、任務規劃,二是圖像處理、深度學習。這兩個選哪個好呢?
※機器人四大零部件:減速器,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控制器在我國有那幾家公司做的好或者研發的成果比較顯著?
※人工智慧會不會自我發展最後創造出新的有機智慧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