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否對窮人不公平?

另外,我還想了解在網上吐槽中國應試教育的人,年收入水平大概是在什麼層級?


確切點說,是定價權在富人手裡的素質教育對窮人不公平

因為如果是富人來定義素質教育的考試科目的話,他們就會把旅遊知識、英語、高爾夫、馬術什麼的作為考試科目,對窮人當然不利

但如果是窮人來定義素質教育的話,他們制定的考試科目也會對富人不利

所以關鍵在於誰能搶到決定考試科目的權利


謝邀!

素質教育的推廣,和惠及窮人的基礎教育的普及,是兩件沒有直接聯繫的事情。吐槽應試教育說的是忽視素質教育,偏嚮應試教育,和窮人富人有什麼關係?窮人就不該接受素質教育了?


……有這種想法大概是被世面上各種燒錢的【非應試教育】給嚇到了吧?

然而會誤以為那些是素質教育,八成是還一定評價教育的素質,【素質】是個啥玩意,也不是個有定論的話題,這概念模糊

有一部分人不適應【應試教育】而通過投入額外資源自尋他路,很正常,但打著素質旗號自慰是自欺欺人了


請各位看官自行判斷。

應試教育:

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能考多少是多少。只要分數夠了,清華北大招生的老師還要和你談天――儘管各省教育資源,升學名額不均衡,還有自主招生這一特殊通道。

素質教育:

高考難度低於現在的會考,數學最後一道大題為,討論函數f(X) = 4x 2 +16x + 1的極值。

各大學錄取時採取打分制度,總分為1000分,高考成績權重為30%,剩餘70%的考察內容為:

除英語外的第二第三外語水平考試(需國家認可的教育機構所頒發的學時證明),縣市級以上的運動員稱號,縣市級以上的三好學生稱號,論文或文學作品發表情況,汽車,飛機或遊艇的駕駛執照,志願者,義工或NGO經歷,縣市級以上的奧賽,模擬聯合國和模擬法庭等比賽的名次,發明和設計專利等。

國家重點發展的體育項目,如:馬術,擊劍,高爾夫球等體育項目的縣市級以上運動員稱號加權分數加倍。

常規的慈善捐款,每人民幣壹拾萬元整可摺合為1分;國家規定的特殊領域捐款,每人民幣伍萬元整可摺合為1分。

申請雙一流學校時,需縣市級以上人大代表親筆簽名的推薦信,每位人大代表每年只能推薦一人。


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的數學老師就經常說,為什麼要實行素質教育呢?因為總要有人搬磚,總要有人種田吧


政府國庫里的錢都是用於做什麼的?你不會認為這些人都是自費吧?

世界人權宣言

……

第二十六條:

  • 人人皆有受教育之權。教育應屬免費,至少初級及基本教育應然。初級教育應屬強迫性質。技術與職業教育應廣為設立。高等教育應予人人平等機會,以成績為準。

……


因為很明顯,素質教育的多樣化使得素質教育比應試教育需要有更多的錢和人力的投入,在沒有邁入共產主義社會之前,這個無底洞的坑自然不可能國家一視同仁地花錢。

既然國家無法投入,如果真的實行了,誰來花錢呢?

那就各個家庭自個掏腰包了唄。

有錢的人家讓孩子星期一放學去學游泳,星期二學馬術,星期三跳芭蕾,星期四做木工,星期五跟外教學英語,周六周日也得滿滿的:柔術,英語,游泳……

窮人家的孩子下午三點一放學就回家待著唄,反正考試成績也沒那麼重要了,拚命學也沒用。

其實這種狀況也不算遙遠,現在的小學已經是這種狀況了。親戚家的孩子上的小學,就是下午兩三點放學,之後學校里有各種社團:柔術,跆拳道,擊劍之類的,素質教育得不得了。但是一年學費要24萬。

上面有個題主說,這是富人掌握的素質教育。如果窮人掌握了素質教育,就完全不一樣。

那窮人掌握了教育的話語權,會是怎麼樣?那不還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花錢最少的教育了。語文數學英語數學物理化學,很多科目你就看書,多想,就可以獲得很多知識,這些知識能夠幫助你通過選拔,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

而且很明顯,現在教育的問題,不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如果實行什麼推薦信,多才多藝,勢必從一開始就不公平。現在的方嚮應該是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加上生涯規劃的內容。

很多人從高中升上大學基本是一個斷層。到了大一無所適從,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適應,甚至有的大學會開設專門的新生適應課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但是這裡可以發現有明顯的地域差別。來自北京或者上海的學生,基本不需要適應時間,因為他們高中基本就這麼過來的。而來自於高考大省和偏遠地區的許多學生,往往需要一個學期甚至更長的時間。

而且更明顯的一個區別是,那些北京上海的學生在進大學之前,已經對於他們所學專業有了一定了解。而在高考大省和偏遠地區,很少有人在高一高二就想到大學應該學什麼,哪些自己能夠接受,哪些現在就業前景好,哪些是坑。

所以現在慢慢推廣到全國的選修模式,促進了生涯規劃這個板塊在高中教育中的從無到有。如果你選修的參與高考的課程,和你大學能夠選擇的專業範圍直接掛鉤,老師和學生就都會被迫使去研究大學裡到底現在有哪些專業,情況到底如何,自己到底對什麼感興趣。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詬病高考,詬病高中教育的,集中訴求就是高中就是學學學,學了一堆沒用的東西。其實很多人是只看到了高考,高考之後再看不到了,因為高中教育沒有讓學生把高中和大學連貫起來。

上了大學的都知道,那些說什麼大學就解放了的,完全就是胡說。如果你真的是一個有目標的人,大學其實比高中更累,需要學習的東西更多,並且需要你自己給自己做規劃,時時刻刻處在競爭當中。如果你高中能夠看到這一點,知道高考並不是教育的結束,相反只是一個起點,你就會更加認真審視你高中所學的東西,搞清楚你未來到底想做什麼。就算什麼也不感興趣,你也起碼能稍稍意識到未來應該找什麼出路。這樣你學起來怨氣不會那麼大,你會覺得是為自己而學而不是為學校的升學率。而且高考之後,你也不會把所有東西都忘掉,因為你知道什麼東西是對你未來可能有用的。


素質教育跟貧窮與否沒有太大關係。

如果你家庭富裕:可以讓孩子在學校必讀知識外補充一些藝術修養的培養,陶冶孩子,提升素質,但是多才多藝並不等於高素質,例如現在留日女學生被舍友前男友殺害事件。你能說他們幾個的素質不高嗎?能夠出國留學考上名牌大學,素質應該不算太差的,結果呢?

如果你家庭貧困:可以讓孩子在學校必讀知識外跟著你一起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父母一起勞作,培養責任心鍛煉意志力,這其實是更高層次的教養,從小能夠和父母一起承擔家庭責任的孩子未來的素質一定不會太差。

應試教育沒你想的那麼差,不管如何,應試教育起碼培養了孩子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技能,但是也沒有一些人想的那麼好,畢竟那些題海、標答禁錮了孩子們的想像力(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

我不喜歡應試教育,但是我一直鼓勵孩子要做個成績好的孩子,能夠考100分的話為什麼不去爭取,在他說天天寫作文很煩開始拒絕做作業時,我還跟班主任談了談,但老師說這是鍛煉他們,我就沒說什麼了,只是盡量多買書回來增加他的閱讀量,多提供寫作素材吧。

沒給孩子報過任何培優班,但上過很多興趣班,如滑輪,跆拳道,書法,科技等等,目前堅持了2年以上的只剩下鋼琴和羽毛球(停了跆拳道是因為訓練受傷後老公堅決不許去學習了,其實也學了三年多了)。我家比較重視他生活能力,閱讀能力和運動能力的培養,孩子成績一直是班級中上,偶爾得個第一,不知道等讀初中後會怎樣,反正也沒指望他將來賺錢養我們,所以基本沒有給過他關於學習上的壓力,讓他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我這個做媽媽的唯一心愿。

不喜歡應試教育的家長多半物資條件不會太差,生活圈子不會是底層,所以不需要通過一紙文憑來改變命運。


上大學之後 我就是典型的素質教育下的學生 而我的同學99%都是應試教育下的

區別:我是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學生 他們大多在內陸

①我在高中已經學會ps vb等軟體的應用 並在高考學業水平測試中取得A 而我的同學高中的計算機會考都是老師幫忙過的60分及格

②我們的高中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 已經開始開展選修課的內容 使學生多元化發展 而我的高中同學從來沒有在高中上過選修課

③我的高中期末打分不是看期末成績 而是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的一系列折算 但我的同學期末考試成績 就是卷面成績

最後,我想說的是 素質教育給了富人更多的平台去學習更多的技能 這個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僅是會讀書的人 更多時候 還需要會學習的人 以及多元化的人 就好像他們高中才開始學英語 而我小學1年級就已經開始學英語一樣 造成的結果就是她們大學四年可能都拿不到四級證書和國二證書 而我一次性就過了國二四六 畢竟有些習慣 眼界 能力 都是熏陶下培養的


當然不公平。

既然題主沒有指明教育的主體,那麼很明顯物質條件更好的家庭將可以為自己的孩子提供除學校之外多樣化的教育資源。

至於在學校之中,或者說在我國義務教育的框架內,素質教育的不公平最大來源應當是學生的智力水平差距。


現實很殘酷,確實會這樣


推薦閱讀:

你見過哪些家長群里的奇葩馬屁精?
在南昌三中讀書是怎樣一種體驗?
兒子想學習曳舞,我應該贊成嗎?
為什麼中國人對印度會有巨大的認知偏差?
像張代遠這樣的教授在中國是不是很多?

TAG:教育 | 素質教育 | 公平 | 三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