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體的未來,市場有多大?

智能產品依然很火爆,但都是叫好不叫賣。查看了一些說法,偽創意偽需求的產品很多。掛上智能就拿出來賣的很多,使用戶逐漸失去了興趣和熱度。關注了半年關於智能產品的平台。包括百度未來商店、360奇酷。其它的還有很多,但都似乎不溫不火的狀態,用戶對產品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想問問大拿們,智能產品的未來會是怎麼樣的。如果基於這種狀態去做智能平台,或是硬體開發。或是020還有沒有空間?


作為常規的智能硬體行業內的從業者,其實應該是要為這樣的提問站台的,直接告訴你:無窮大的市場,就是下一個風口,即將孕育出一個千億級的超級市場……畢竟作為從業者,自己都不看好,如何讓消費者看好?

但其實這樣的吹水沒有實質上的意義,對行業的發展吹不起半點波瀾。

看空和看多,都是基於當下發展現狀和未來大趨勢把握。

十分明確的是,智能硬體將會在未來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因為前期,智能硬體的泡沫被媒體、被市場、被投資人一下子吹得太大,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偽需求、非剛需的強行互聯化,或者加一個聯網模塊之後,就強行智能化或者是改名智能化。很多強行智能化之後沒有產生實際的使用價值,時間長了,自然會被戳破。所以這個就是一個目前唱衰的主要原因。

其實包括現在到未來「智能」這兩個字就像以前的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化,之後就會逐步沒有人提。因為智能化,它會變為趨勢,成為標配。

所有的硬體都是為人服務的,所以硬體還是要考慮人性化。人性化,其實不一定非得要去聯網,應該說它需要聯網就聯網,不需要聯網就不聯網,它自己可以去做很多判斷。

以前路由器的連接或者設置是非常麻煩的,現在的路由器可以很輕易的去設置,那麼它也叫智能路由器,但是以後不會去提路由器智能不智能,因為其實本來就應該設計成這樣的,直接插上就可以用的。比如空調,以後空調的控制不一定要遙控器了,它會自動去判斷,進行溫度、風向的調節,這種開關他以後也不會叫智能空調,它就是空調。

所以我覺得智能硬體的未來應該是沒有智能的,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會自發的從人性化的角度去考慮,從真正能夠提供更好的價值角度去設計生產。我們目前所談及到的智能,都會是標配。

那麼你說,未來智能硬體的市場,是該有多大呢?


說到智能硬體,我們一般想起什麼產品?

智能手環,智能水杯,智能門鎖,智能花盆。。。等等。智能硬體火了一陣子,又沉寂了下來。很多人開始懷疑它的未來,智能硬體到底有沒有前途,我們到底需不需要智能硬體?

智能硬體的前途

我覺得智能硬體前途肯定是光明無量的。只是時機問題、技術準備問題。一項普適性的技術大範圍應用,必須要它的子技術準備好了才可以。好比電動汽車,1880年愛迪生就造出了第一輛電動汽車。但是為什麼直到100多年後,特斯拉汽車才讓電動汽車進入實用階段呢?

因為電池不行,只有適用的鋰電池普及之後,實用的電動汽車才成為可能。當然,晶元、軟體、新材料也是重要的子技術。

所以,概念性產品很容易做出來,但是必備的子技術沒有打通,這個產品就不會進入實用階段。

什麼是智能硬體?

智能手機是么?智能汽車呢?

我覺得具有平台屬性的產品不應該被歸於智能硬體行列。手機,汽車,VR都能成為計算平台,籠統的歸於智能硬體反而不準確。

排除這些平台型的電子產品,具有操作系統,集成了各種感測器能夠感知環境並且能和用戶或者其他硬體交互的電子產品都是智能硬體。

為什麼市場上很多所謂的智能硬體失敗了呢?

原因無外乎如下:

一、解決的是偽需求或者弱需求

曾經有一款智能蛋托刷屏。這玩意兒可以監測、提醒你還有多少個雞蛋了,讓你及時去買雞蛋,還有一個專門的APP。這個醉人的智能硬體解決的顯然是偽需求。有多少雞蛋,做飯的時候打開冰箱掃一眼不行么?為什麼還要打開APP去看?

二、沒有創造出需求

創造出需求很難,喬布斯沒有發明出iPhone之前,沒有人知道需要這個東西,更別說iOS平台上千千萬萬的APP了。

需求是各種場景下的需求,是各種硬體綜合運用才能創造出來的需求。所以說,智能硬體要能創造出千千萬萬的需求,這些工作應該交給開發者去做,而不是硬體廠家做。

這恰恰是目前智能硬體行業沒有打通的。

三、使用太麻煩

這種麻煩有的是硬體上的,有的是應用交互上的。

四、價格貴

為什麼價格貴呢?現在的智能硬體開發者全鏈條都做,從硬體集成到系統驅動、到雲端數據、應用端APP,功能演算法全鏈條都自己做。不貴是不可能的。

智能硬體是複雜的系統,智能硬體不是革傳統製造商的命,是把傳統製造商納入這個系統,

如果參照PC、手機的發展史,智能硬體的生態要起來,行業必須進行分工:

如下圖:

智能硬體的行業分工

○ 底層是千千萬萬的傳統製造企業。

智能水杯的需求是存在的,但是要普及,沒有千千萬萬的傳統水杯製造企業參入怎麼可能?

製造企業只做自己有優勢的地方,只做結構硬體部分包括晶元、硬體系統集成(當然也可以採用ODM代加工方式,但是這都是底層)

○ 中間層由技術實力強大的公司開發操作系統OS並且開放介面給上層應用開發者。

○ 上層是應用層面軟體開發。

還是以智能水杯為例,感測器收集到的溫度數據、運動數據,開放給所有的應用開發者。

數據具體怎麼用、誰用了,水杯製造商無需知道。

比如,用戶長期喝水的溫度、喝水次數的數據保險公司需要、家庭醫生、健康顧問都需要。

長期喝水太燙,是引發口腔癌、食道癌的因素之一。喝水太少,或者水太硬,容易得結石。健康、保險需要這些數據。

然而這些數據真不是水杯製造商能消化的。

千千萬萬的智能硬體組合,會產生數以萬計的數據,這些數據又會創造出許許多多的應用。

而且有價值的應用,是綜合了多個硬體的數據。至於具體是些什麼應用,我們現在的人並不知道。

行業困境

現在智能硬體的行業困境恰恰是產業鏈沒有分工,創業者開發一個智能硬體需要做全鏈條,這很難。

創業者也知道數據珍貴,因此不願意開放數據給應用開發者,而是自己開發應用,後果是鏈條更長。創業者不可能知道所有的應用場景,因此很難開發出有強需求的應用。

以智能蛋托為例,僅僅通過APP提醒我雞蛋快吃完了,沒有價值、反而讓我麻煩。

但是如果這些數據開放給購物平台、甚至家庭智能控制中心,通過語音交互而不是APP,當雞蛋快沒有了,智能管家問我是不是需要購買或者自動從電商平台下單購買我所喜歡的品牌的雞蛋。

那這個智能蛋托顯然很有價值。

總結以上,智能硬體真正普及需要結合 物聯網 + 人工智慧技術,需要好用的中間層操作系統 (開源?)

單個的智能硬體無法產生有價值的新應用,所以硬體之間需要交互。

智能硬體不具有平台屬性,往往沒有屏幕(或者很小)做交互界面,所以語音識別技術、動作識別技術等等是重要的子技術。

什麼樣的路徑容易走得通?

現在的智能硬體一般都是做全鏈條,這可以理解,因為環境迫使大家這麼做。但是如果沒有好用的操作系統,上層開發者市場沒有起來,大部分智能硬體都會失敗的或者說只是小眾需求。

在開始的階段,只有哪些滿足了強需求並且結合了商業模式創新的智能硬體才會大範圍普及。比如最近的共享自行車。


不知道為什麼被人舉報說不規範轉載。這個回答是完全原創的,曾授權給其他網站轉載過。不知道哪裡涉嫌抄襲了。

-------------------------------------

市場肯定是非常大的,但關鍵是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作為以為普通的消費者來談談智能硬體。

1

要討論智能硬體,首先要明確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才是智能?

智能,或者說人工智慧的定義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到目前為止尚無明確地定義。維基百科上是這麼說的,「智能」涉及到諸如意識、自我、心靈,包括無意識的精神等等問題。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這是普遍認同的觀點。但是我們對我們自身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對構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難定義什麼是「人工」製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慧的研究往往涉及對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其它關於動物或其它人造系統的智能也普遍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相關的研究課題。

我個人比較認同的一句話是,人工智慧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雖然關於人工智慧的準確定義還不明確,但是通常已經形成了一個普遍共識,那就是通過技術手段使人與非人物體之間的交互能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類似。

2

什麼樣的產品才是智能硬體?

如果依據上面提到的共識來定義,那麼智能硬體指的就是使用者能與產品的交互近似於人與人之間交互的硬體產品。以此來審視目前市場上的各類智能硬體的話,絕大部分都是不合格的。

舉個栗子,現在所謂的智能電視,其實充其量是個多了能上網播放視頻功能的電視。而這個功能其實並不新鮮,在智能電視出現之前,我們就可以通過將電腦連接至電視的方式來實現網路視頻的播放,智能電視其實就是簡化了播放流程。

那理想中的智能電視是怎麼樣的?智能電視應該通過了解用戶的行為偏好,做出精準的內容推送。比如說用戶有在每周的特定時間觀看某個電視節目的習慣,那當我在那個時間段打開電視的時候,應該直接顯示出我要看的電視台。再比如,當我想看個電影但沒有明確目標的時候,智能電視應能夠準確給我推薦,同時自動排除已觀看過的影片等等。

再比如,智能空調應該是怎麼樣的?每個人感到舒適的溫度是不一樣的,空調需要做到的是識別目前處於房間內的人,並調節至最舒適的溫度。另外,也應具備了解常住使用者的作息時間提前調節溫度的功能。

另外還能舉出很多很多例子。為了便於討論,後面我也盡量用這兩個例子來講。

當然,由於受技術所限,目前還沒有辦法實現這種理想中的智能化。關於這個我們後面再討論。

反觀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硬體,大多數產品就是在傳統產品上加了個WIFI模塊就打著智能的名義推入市場。

拿離我最近的一個東西來說,國內某知名家電品牌的「智能電扇」。這個東西真的是讓我哭笑不得。請問一個電風扇僅僅是能用手機APP控制有什麼意義嗎?用附贈的傳統遙控器就能完成所有操作,甚至由於網路延遲,手機APP的操作體驗還不如傳統的遙控器。我從下載這個APP到卸載,前後不超過三分鐘。好歹你給加個檢測到幾米內有人自動打開風扇的功能也多少算有點新意啊。不過,價格跟傳統風扇也差不多,就當個普通風扇用了。對於這種毫無誠意的「智能產品」,我只能對廠商呵呵一笑。

關於智能本身定義的含糊,導致了智能硬體領域的亂象。現在基本上只要是個能聯網的東西都自稱智能(互聯網:怪我咯?)。

3

智能硬體的未來是怎麼樣的?

可以肯定的是,智能硬體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絕不是現在這樣的偽智能硬體。

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創新產品幾乎都伴隨著技術的革新。而新技術往往需要一個成本逐漸降低的過程。我們現在很多習以為常的東西都經歷過逐漸降價的過程。所以那些真正有技術創新的產品往往價格較高,比如谷歌眼鏡(雖然這貨不太受待見)。而現在的不少智能硬體走的卻是低價銷售。低價對於消費者而言當然是好事,但是對於新產品而言往往意味著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通俗的講就是產品確實有一點新意,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做研發對於企業來講是一件挺苦逼的事情,高成本和不確定性是主因。研發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短期內沒有盈利的可能,長期來講也不見得研發出來的新技術就一定被市場所接受。但是,技術才能真正對這個行業產生推動。

雖然說目前的技術不足以支撐理想中的智能硬體,但並不表示現階段的智能硬體就沒有意義。用戶可以接受逐步智能化,但每一步一定是要有意義,在迭代的過程中不能偏離智能的本質。比如你智能空調可以暫時做不到識別用戶,但根據用戶每天回家的大致時間提前調節室內溫度並推送給用戶這個我認為目前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了。但是你那些粗製濫造的遙控APP,連運行狀態都顯示不了的就別拿出來忽悠消費者了好嗎。

以下談談個人對智能硬體的一些觀點:

1)智能一定是簡化控制而不是強化控制。

其實從各種科幻電影中,我們就能體會到,對於智能硬體的未來展望,一定是朝著簡化控制的方向去的。

所以目前市面上凡是朝著強化控制方向在做的,都是與智能背道而馳的。事實上,除了極個別的產品(如空調可以在外提前打開),大部分產品真的不須要一個裝在手機里的遙控器。

2)智能一定是降低學習成本的

現在市面上的很多智能產品在使用時的學習成本非常高,消費者苦於對著說明書搞不定,廠家苦於需要一遍遍教導用戶所帶來的高客服成本。這本身就是與智能模擬人與人交流的定義不相符的,我跟一個人交流還需要事先學習過交流手冊嗎?比如我讓一個人替我拿杯水,我可以有無數種表達方式,而不是某一種固定的語句。來看看真正的智能,就是我外婆去了托尼斯塔克家也能過得好好的。Jarvis,給我倒杯水;Jarvis,把空調打開;Jarvis,打電話叫隔壁老王一起來搓麻將。

3)智能一定是數據驅動的。

不難發現,智能硬體的智能行為是需要大量數據作為支撐的。例如上面提到過的智能電視的推薦,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戶觀影數據才能實現。數據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有效地利用數據也是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我點開一部電影,看了一會就退出了,那到底是意味著是我從來就不喜歡這類型的片,還是暫時不想看這部片。這當中用戶操作的細微差別如何鑒別。

4)智能一定是多硬體聯動的。

其實這個也是出於對於數據的需求。單個硬體能收集的數據和數據種類都有限,而實現真正的智能化需要海量的不同類型的數據,這就需要多種硬體設備共同收集和共享數據。

這個其實就是所謂的生態。生態這個詞現在已經被用爛了,到處都能看到號稱要打造生態的企業。為了這個,小米和美的聯手了,海爾魅族阿里也選擇抱團。但是我在我看來,沒有一家公司的體量能以自己為核心打造完整的生態,哪怕是錢多如蘋果,黑科技多如谷歌。生態應該是去中心化的,不應該是小企業圍繞大企業運作的模式。如果非要說一個中心,那就是數據,但不意味著數據公司是核心。我認為最佳的做法是一個第三方非盈利組織以及一套開放標準,所有企業無論大小都在體系下運行。

5)智能應當給產品帶來附加價值。

有效智能化的意義是,在原產品的基礎上,智能化帶來了附加價值。用戶是否為智能化買單是有效智能化的鑒定標準。

試想一下,如果某品牌智能電視定價不是如此之低,用戶還願意購買嗎?現在做法是這樣的,原本同尺寸的電視賣這個價,我加個智能噱頭然後賣同樣的價格,甚至賣的更低。那怎麼知道用戶是真的對智能有需求還是僅僅因為你的低價而購買。

如果用戶願意為智能化買單,那麼市場的表現應該是智能化的產品價格會高於原有產品,且依然能獲取上規模的用戶。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機與傳統功能機。智能手機售價要遠高於功能機,但是依然獲得了市場的認可,那麼這個智能化就是有效智能化。

最後舉個有趣的小例子,百度的搜索框是有聯想功能的,比如你輸入一個字它就會聯想出以這個字為開頭的幾個詞,並以搜索熱度高低排列。當我打開百度輸入「小」這個字的時候,下拉框里排第一位的是小米。而當我搜索完鋼鐵俠,再鍵入「小」這個字的時候,排在第一位的就變成了小羅伯特唐尼。而這,恰恰就是智能的意義。


(處女答,求鼓勵)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喜歡互聯網的自動化專業的學生來講體會很深啊。

智能硬體會火但是還沒有到那個引爆的點。提到智能硬體就不得不說提了好幾年的一個物聯網的概念了,物聯網就是萬物聯網,即生活中接觸到的東西都可以作為信息的承載實體。然後咱們來回顧一下互聯網的發展,首先被大範圍使用是在pc端,在之後出現在了移動端手機上面,現在移動端越來越多樣化,包括pad,MP4,手錶,包括酷炫的眼鏡都可以實現聯網。但是如果按著這個思路想下去呢?你就會發現如果周圍的實物都能夠聯網,那麼你就可以在下班回到家之前把飯做好,開車的時候不用你來駕駛,在千里之外抓住潛入你家中的小偷。

相信智能硬體的發展會進一步解放人類,不管你承認與否,科技的意義就在於此。

關於市場量級方面,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定會超過現在的移動互聯網的市場量級。原因有以下幾點:1,智能硬體終端豐富;2,硬體成本高於軟體;3,實業的穩定性更高;4,當下世界範圍內影響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都在積極布局智能硬體。

業內普遍的看法是在3-5年內,移動互聯網會漸漸降溫,而物聯網將會取代之成為下階段的市場熱點


?-

謝 @恆笑 邀,最近幾天電腦有問題,又在搬家晚了些來。

如果只是問市場,當然可以回答很大。

但提到市場又不能不談談硬體市場的現狀,在我看來,一個行業的蓬勃發展必須建立在「有序」的基礎上,否則只會是一個又一個的泡沫。

先看看市面上都有些什麼玩意兒?

智能胸墊,能不能豐胸美胸疏通血脈姑且暫放一邊。

遠程互動、來電震動是什麼鬼…

來個電話胸在震動真的合適嗎??!!(╯‵□′)╯︵┻━┻

是的,仔細看看眾籌和已發售的智能硬體中,這種奇葩的產品並不在少數…

某廠的智能浴室氧吧就是負離子發生器+藍牙音箱+防水外殼,價格?只要998,輕鬆抱回家~~

智能硬體市場的亂象不僅體現在產品方面,一些不良媒體亦在推波助瀾。如某個人備案註冊的智能資訊網站就能以6K的所謂套餐價提供正面報道,推廣效果可想而知。近期尤為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某已近乎倒閉的公司有多款產品居然在行業前三的硬體網站發起的年度排行榜上以高票殺入前10…

其實亦有不少優秀的產品,但在面對微博大V、微信公眾號、媒體推廣費用動輒成千上萬,第一道門檻就被絆了個四腳朝天。淘寶京東上不是能眾籌嗎?對,好主意,但這依然只是有錢人的遊戲。對不懂互聯網的傳統實業小公司,被推出智能硬體圈倒閉破產只是分分鐘的事。

如果長時間關注智能硬體圈的朋友肯定發現今年硬體免費試用網站特別多,還只需要反饋就能有個新品爽一爽,為什麼?正是給缺少推廣費用且對產品還有些信心的廠商一個推廣出口,倒也算是夾縫中求生存一個利人利己的典範了。

產品的先天缺失、市場推廣的乏力、急於變現加投機倒把的心態,現在去談智能硬體的未來實在還很遙遠。

——預警——

10行後內容帶有廣告性質,可能造成心理及未知的身體不適,如引起興奮或嘔吐、抽搐及可能導致的選擇性失明,對此類情形有排斥的知友請叉出去瀏覽其他內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智能硬體產品推廣、收錄或曝光、京東淘寶眾籌、線上代銷、各大智能社區KOL評測試用、移動應用開發等服務,遠低於市場價,優質產品可免費操作

-?


智能硬體,作為物聯網時代的典型產品特徵,在經歷了2012年—2015年期間的萌芽、摸索和發展,整個市場熱度正在逐漸升溫,市場份額正在成倍數級增長,成千上萬的新產品、千萬級的眾籌額、BAT巨頭的積極加入,從草根團隊到估值過億的公司的閃耀轉變·····

  智能硬體市場春光正好,但是在智能硬體市場萬丈光芒的背後,也有著一些產品與公司脫下了曾經的光環,逐步走入陰影。本文盤點了這些已經被拋棄或正在被拋棄的智能硬體,望能以儆效尤,警示後來者。

  陽光下的陰影:智能硬體死亡名單

死亡名單的一小部分

  自2012年Project Glass計劃立項開發之後,Google Glass如一顆深水炸彈,取得了巨大反響 。在此之後,很多商家紛紛跟進,智能眼鏡一時風光無限。aGlass 作為我國首款眼控智能眼鏡,發布之後受到眾多媒體與大眾的關注。然而,智能眼鏡好景不長,國際上,在2014年11月份,谷歌關閉了唯一的一家實體零售店。2015年1月,Google宣布停止生產當前形式的Google Glass。國內的aGlass在2014年之後,幾乎再沒有其任何消息,更沒有新品發布,搜索幾大電商及門戶網站,均不見其蹤影。

  Haloband是一款具有傳奇故事的手環。它由中國的團隊研發製作,最先在世界最大的眾籌平台Kickstarter上眾籌成功,籌得$45288,並一度位列榜單前三,廣受國外科技媒體關注。然而進入2015年,Haloband陷入沉寂,銷售額一片慘淡。而歷途、二維碼拍拍、幻響健康智能手環等,在活躍了一段時間過後,都已經退出主要的電商平台,銷聲匿跡了。

  智能手錶的領軍產品Apple Watch,也在 11月嘗試將Apple Watch與iPhone捆綁打折促銷,以期提振Apple Watch的銷量。國內,智能手錶依舊活躍,不斷有新品牌湧進,但也不斷有產品退出市場。Fashion Comm、天時、EMGRING智能智能手錶普遍認可度低,市場佔有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被「拋棄」的結局已經距離它們不遠。

  百度進入智能硬體領域的時間較早,但是早期嘗試的幾款產品都不了了之。百度音樂盒推出的時候,收到眾多音樂愛好者及智能硬體愛好者的追捧,然而到2014年底,百度就表示不會再繼續更新,百度音樂盒成為絕版。百度筷搜、百度防丟貼片也是前期概念十足,但雷聲大雨點小。

  Iorgane桔子智能水杯曾經是京東眾籌上的明星產品,14年10月開始小批量試產,但到2015年7月,深圳市桔子偉業科技已經破產清算。跨界做智能硬體的互聯網公司墨跡天氣,要做智能硬體的消息從一開始便倍受關注,空氣果可謂未出先火。然而到目前為止,瀏覽幾大電商平台,空氣果已然消失不見,被人們拋之腦後。

死亡原因淺析

  資本市場對智能硬體的影響

  前期盛傳的O2O死亡名單,最主要的原因是融資資金鏈斷裂,而企業本身又缺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京東發布的《中國智能硬體趨勢分析報告》中指出,2014年中國智能產品市場的銷售額近10億元,但2014年智能硬體行業融資金額達47億元。在行業發展的早期,智能硬體初創企業高度依賴資本市場,受資本市場影響較大。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智能硬體投資案例達120多起,其中70多家初創型企業獲得了約6.5億美元的投資。

  2014年資本市場對於智能硬體的關注與投資,極大地促進了智能硬體市場的繁榮。但到了2014年下半年及2015年上半年,就很少有企業能拿到B輪和C輪融資,甚至連天使和A輪都開始變得困難。據統計截至2015年9月,完成天使輪到A輪階段的智能硬體公司超過270家,而完成B輪的公司則僅有18家。2014年的智能硬體投資熱潮消減之後,資本市場開始冷靜分析並觀望,致使一批國內中小型企業退出。

  供應鏈的不成熟

  早期的智能硬體市場還沒有一款十分出色的產品能持續引爆消費者市場,這種情況下,供應鏈、代工廠都不敢大規模擴產。一些關鍵的晶元、感測器供應商數量稀少,產量不高,成本高昂。這在拖慢智能硬體研發與量產進程的同時,也造成了智能硬體的的價格高昂,性價比不高。

  系統和功能體驗的不足

  操作系統不夠簡便,連接服務較少,缺乏重量級的有針對性的優秀應用。在用戶體驗上,外形不夠美觀多樣,材質的安全度與舒適感不高,防水能力不高等問題普遍存在。其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問題:一是對手機的依賴性過高,二是,持續續航能力不足。以智能手錶為例,蘋果智能手錶必須配合蘋果手機使用,而它的的續航時間也只有18個小時。產品實用性低、智能化的功能價值實現不夠,這都阻礙了智能硬體成為用戶的剛需。

  應用場景的重疊

  智能硬體的應用場景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場景就是便捷的信息提示和信號控制,包括數據信息提醒和信號控制其他智能設備。第二個是 運動健康相關的簡單監控。可是智能手環、智能手錶、智能鞋、智能水杯等產品都有涉及這兩個方面,造成智能硬體功能很多,但針對性不足的局面。從品類來看,目前智能硬體產品品類相當集中:智能手環、智能手錶、智能插座、智能攝像頭幾乎佔據了90%以上的智能硬體產品份額,廠商在同質化競爭的「紅海」中苦苦搏殺。

  營銷與推廣的不當

  一是營銷節奏把握不夠準確。成功的營銷在眾籌、宣傳、首發、量產銷售等環節必須要有精確的節奏把控。就以眾籌為例,如果眾籌太早,產品提前曝光,產品上市後將面臨更大競爭。同時太早眾籌,與後期量產間隔過久,會失去關注度,也會導致用戶等待時間太長而體驗不佳。2014年頻繁的跳票事件,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眾籌安排太晚也不行,一方面可能同類產品已經出來缺乏話題性。二是,推廣的力度與覆蓋面不足。國內大部分的智能硬體都是通過垂直媒體進行推廣,少部分還有通過平台性的門戶網站進行推廣,但是除了少數產品以外,普通民眾對種類和數量眾多的智能硬體了解度並不高。三是眾籌虛假刷單盛行,引來虛假繁榮。

  在京東眾籌平台上第一個客單價低於100元卻籌資超千萬「悟空i8空調智能伴侶」項目,就曾因刷單備受質疑。該項目先是一小時內數據暴漲,之後數據基本未變。第二,打開該商品的京東評論,完全是水軍來襲。現在的眾籌平台,儼然變成了打廣告做營銷推廣的新方式,眾籌平台正在偏離其初衷。

直面「死亡」,智能硬體的未來在哪裡?

  快速淘汰

  資本市場對智能硬體的過度期待已經消失,投資更加冷靜謹慎。同時大量新產品湧入,同質化競爭進一步加劇。這將導致智能硬體優勝劣汰的規則更加凸顯,山寨、脫離消費者需求、實用性差的產品、技術含量低的產品、服務單一的產品等競爭力不強的產品會大面積消失,且淘汰速度會非常快。

  大格局初步完成

  截至目前,BAT三巨頭均已經初步完成對智能硬體領域的戰略布局,我們看到,阿里整合了集團旗下天貓電器城、阿里智能雲、淘寶眾籌三個業務部門,成立智能生活事業部,全力推進智能產品。騰訊推出 TOS+開放平台,微信要做連接器,志在建立智能硬體創業者接入平台。百度針對創新智能硬體的有「BaiduInside」計劃,有Baidu Inside平台、以及基於智能硬體聚合銷售推出了百度未來商店,以及針對健康監測領域推出了dulife平台,更有押住人工智慧領域的「度秘」。另外,京東有硬體孵化計劃JD+、小米的智能硬體生態鏈一直在無邊界的布局擴展。這意味著依賴資本,缺平台,缺資金、技術與品牌的中小創業者,如果沒有突破,會漸漸邊緣。新的力量也很難再進入。

  智能硬體綜合管理平台逐步湧現

  智能硬體對配套軟體的要求將不在停留在簡單的硬體與手機相連,而會走向一個軟體操控數個硬體,並進一步完善數據的積累分析,與第三方服務更加緊密結合,為用戶提供內容和服務,也就是所謂的智能硬體2.0時代。僅僅將智能硬體當作電子消費品銷售,而在軟體方面缺失或短板的智能硬體企業會漸漸的散失競爭能力,逐步面臨淘汰。我們發現一些優秀的創業公司已經在向此方向轉型,比如做智能家居的lifesmart、中國版的life360家庭定位產品「芒果家」。

  智能硬體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與消費習慣

  伴隨著智能硬體產品種類與數量的增加,技術和服務的升級,智能硬體逐步從極客走向大眾。智能硬體價位會更加親民,從而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隨著移動支付的盛行,與相應智能硬體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習慣會漸漸改變。這對於硬體的續航能力、穿戴體驗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死亡」並不可怕,我們對智能硬體產業的未來充滿信心,但我們也應冷靜地看到智能硬體發展中的激烈競爭與現存的諸多不足,正確認識到智能硬體產業的光與暗。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以實際需求為基礎,完善產業鏈與系統,讓智能簡便人們的生活,從而讓智能硬體產業在資本寒冬的背景中走向成熟與繁榮。

來源:智能硬體世界 公眾號


在所謂「互聯網+」的催動下,智能硬體市場越來越熱。資本的不斷湧入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廠商想吃這塊肥肉。

最終的結果是很多「離奇」的智能硬體被創造出來。

錢包+移動電源=智能錢包?

狗型外殼+平板電腦=智能狗?

何謂智能硬體?

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生活要變得智能?

今天在朋友圈做了個調查:你希望身邊的東西都變得智能嗎?

我得到的大多是反對的聲音,大概有以下幾類:

1.現有技術不夠成熟,不信任雲相關的技術。

2.感覺受人監視,個人財產安全和隱私得不到保障。

3.一旦技術成熟,擔心機器人佔領地球。

4.不安全,不想身邊都是「爆炸物」。

5.為什麼煮個飯都要用手機App控制?

百度百科上對智能硬體的定義是這樣的:

智能硬體是繼智能手機之後的一個科技概念,通過軟硬體結合的方式,對傳統設備進行改造,進而讓其擁有智能化的功能。智能化之後,硬體具備連接的能力,實現互聯網服務的載入,形成「雲+端」的典型架構,具備了大數據等附加價值。

軟硬體結合,這沒錯。智能化,這沒錯。大數據,這也沒錯。

然而這都是對於企業。那對於個人呢?

我認為,不能夠服務生活、沒有真正給個人帶來生活便利的都不是「好」智能硬體。

舉個例子。人們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車刷公交卡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比人工售票更方便也更有效率的。所以,公交卡及其相關的系統和設備就是個可以服務生活的「好」智能硬體。

再舉個例子。最近有個朋友買了個將近四百塊的智能水杯,功能是提醒用戶喝水。開始一看,這功能不是挺好的嗎?然而杯子的說明上居然說了杯底不能長時間用開水沖刷,而且杯蓋也是個擺設,無法擰緊。

別說智能硬體了,這連個保溫杯都算不上吧?

判斷一個智能硬體是不是真正能服務生活,看它的使用場景就是了。使用這個產品究竟有沒有比不用來得更便利?

交互至上

交互設計,是定義人造系統的行為的設計領域。

我認為,一個智能硬體,滿足人的需求是基本,然而是否能真正體現「智能」二字的地方在於「它是如何理解人的需求」。把問題簡單化,即「智能硬體如何與人發生交互」?

說得不要臉一點,「交互至上」就是智能硬體未來的方向。

讓我們回頭看,商業領域每次有人機交互大突破的時候,都伴隨著一個硬體高潮。

滑鼠和圖形界面--隨之而來的是易用的個人電腦。

iPhone--隨之而來的是新時代的智能手機。

Kinect--隨之而來的是各種體感外設。

Oculus--隨之而來的是現在以及未來的各種虛擬現實(VR)設備。

回歸生活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人性。如何才能不被冷冰冰的機器牽著走?

對於智能硬體來說,問題就是:什麼樣的交互是適合於智能硬體的呢?

我給出的答案就是:不要太奇怪。

多年後的一天,我下班回到家,燈自然打開。

沒有開關,更不需要什麼App。

坐著坐著,我在沙發上睡著了。

電視安靜下來,燈漸暗。室溫慢慢調節到讓我不至於凍感冒。

然而這一切我根本感覺不到是有意為之。


深圳雙創周,智能硬體又是主打產品。但反觀這幾年,智能硬體產品成功的有,小米系列不錯,深圳有大疆,但更多眼淚在後面,2015年上半年投的很多智能硬體,真正出來的少之又少。我就聊一下做FA以來,積累對智能硬體一些看法。

方向:並不是所有的硬體都需要智能

智能硬體創業的方向有很多——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具等等。僅智能家居方面,有人測算中國有3億家庭,每個家庭平均在此方面花費1萬元,那麼市場空間就能達到3萬億。面對著這樣一個看似巨大誘人的蛋糕,曾經「智能」插座、燈泡遍地開花,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

對於如何選擇硬體創業方向,個人有些不高明的見解供大家參考。

(1)剛需且能夠沉澱下數據的,數據能並不斷改進產品的智能硬體值得做。比如智能汽車;(2)剛需且能夠沉澱下數據的,數據能用於商業化的值得做。比如智能手機;(3)能夠擴展人某種剛需的智能硬體,比如無人機;(4)能夠適應某種心理需要並能夠沉澱數據,如兒童安全手錶;(5)遠距離監控並能商業化數據的智能硬體值得做,比如陪伴機器人;(6)能解決資源不勻並商業化數據的智能硬體值得做,比如遠程教育硬體,遠程醫療硬體等。…………………………。

優秀的創意與優秀團隊互相成就

智能硬體研發團隊,電子工程師、結構開發工程師及軟體工程師是必須的。電子工程師要繪製原理圖、layout PCB (硬體排版)

另外在整個產品周期,任何細微的改動都會牽扯到軟體、結構的變化,BOM(硬體電子元件列表)更改和備料也需要絕對的細心,電子工程師往往還需要跟供應商溝通新器件的選型,所以電子工程師要有總攬全局的能力,還要極強的協調能力。很多創業公司喜歡把工業設計與結構設計整體外包給設計公司,其實結構更應該團隊自己有能力做,這基於生產合理性與成本管控,很多開模、生產的細節只有團隊自己仔細考慮。硬體創業對團隊成員最重要的要求是經驗,經驗豐富的團隊,會讓產品更加可靠的執行,節省時間和成本。

供應鏈管理是成本關鍵

供應鏈決定生產中的一切,最近小米雷總就開始親自抓供應鏈。從最基本的阻容件、專用晶元、定製結構件、特殊器件包括包裝、紙張,到主要元器件。合理正規的渠道是最大的保障,很多團隊因為想節省成本,而去跟非常規的供應商合作,前期設計驗證、甚至小批量的時候可能都沒問題,當你準備大批量投產的時候發現他們根本無法連續大量供貨,這時候再轉去尋找原廠支持,這時候不但需要重新等待原廠流程,還可能被管控嚴格的供應商列入黑名單。

供應鏈管理的幾個核心問題:(1) 訂單量。初創公司的訂單量是個硬傷,而對於工廠管理者來說,把公司的資源放在最大訂單的客戶頭上,其實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頻繁切換產品生產線,往往意味著工時的浪費和質量成本的增加。所以有些工廠企業主面對找上門來的生意,往往張口就問:量有多少?(2)生產交期。製造業都會有交期的概念,即從收到客戶訂單到交出實體產品的時間。交期隨行業不同而差異很大。每生產一款產品,往往需要不同部門之間和內外部的溝通協調,還有機器設備和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這對工廠的運營能力會是很大的挑戰。(3)自製還是外購。製造業在進行供應商選擇的時候,通常會先考慮自製或外購。考慮到行業的分工已經非常精細,很多零部件使用外部供應商往往可以做到投資更少價格更低質量更可靠。如果零部件對於自身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或者不放心從他人購買,自製算是最好的選擇。(4)供應商管理策略。選好供應商,如同開始一段婚姻關係,針對不同的供應商,會採取不同的管理策略。這取決於你處於力量對比的哪一邊。目前採購管理工具是從採購金額和供應風險兩個維度來對供應商進行分類,從而選取不同的策略

選擇代工廠是速度與質量的關鍵

富士康這樣的大型代工廠不僅為蘋果、三星、惠普、索尼等國際品牌代工,近年來也為小米、鎚子手機、美圖手機等國內知名品牌提供了代工服務,另外,偉創力、華寶通訊、英華達等這些代工廠都可以為硬體產品提供可靠的量產保障。國內較為大牌的代工廠基本被台資企業包攬,大牌代工廠成本偏高,商務流程漫長,但是因為平時工人的培訓到位,出廠的品質有一定保證。深圳也有很多小型代工廠,價格便宜,但是人員流動非常大,工人素質層次不齊,甚至可能影響產品的品質。因此,硬體創業公司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代工廠,在成本和品質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同時建立自己的質量管控體系。

線下渠道是重要一環

OPPO與VIVO的崛起,讓人們重新認識線下渠道的威力。雖然電商的全面發展在大城市摧垮了無數傳統渠道,包括IT行業、電子消費品的線下渠道,但在偏遠在三四五線城市,線下渠道仍然強大的生命力。比起電商,線下渠道雖然在價格上不佔優勢,但是離消費者更近,比起圖片和文字,能夠體驗到產品實物往往更容易激起消費者購買慾望,消費者也不需要等待,可以立即拿到產品,同時在產品使用指導和售後服務方面,線下渠道也有著明顯的優勢。因此,對硬體創業公司來說,線上渠道只是渠道的一種,並不是渠道的全部,不能因為電商門檻低、導入快而放棄了線下渠道的建設。

庫存是關乎生死問題

本欲與大疆競爭的美國消費級無人機製造商3D Robotics最近就死於庫存管理。智能硬體創業公司做眾籌,這個是可以的,等於先付款後發貨。但如做電商直銷,就需要保持大量庫存來保證消費者隨時的需要,對硬體創業公司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可以參考小米早期管理庫存的模式。線下如能跟大型渠道分銷商合作,通過轉移銷售,既減少了庫存,又達到了加速貨物及資金快速周轉的需要,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供需不同步的矛盾。

總結

我們相信智能硬體是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擺在智能硬體創業者面前的路卻並不樂觀,資本寒冬加上重成本運營,智能硬體公司最近關門或轉行不少。祝福智能硬體創業者越過山丘,有人守候。

歡迎關注公眾號 互聯網深圳說 個人微信 joul997


非常得大。而且由於國內廠商中並沒有誕生出真正的智能硬體的背景下,市場還在逐步擴大。

但是抱歉,以個人並不寬泛的人脈接觸面來看,大多數搞智能硬體的根本談不上是智能硬體。

智能硬體的要點並不是硬體而是智能。如果僅僅實現花哨的硬體控制,那麼本質上還是沒跳出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圈圈。因為現在基本上所有號稱智能硬體的硬體設備重點還是在「硬體」跟「控制」兩個點上,以為通過腳步聲或者距離感測器控制卧室的電燈開關就叫「智能硬體」?以為設備連個網能遠程控制監控啟動關閉這就叫智能硬體?不管你「控制」這個關節弄得再花哨再奪人眼球,根本還談不上智能硬體。

理想的智能硬體是能夠理解人類的思想,然後給出分析,可能更激進點的還會做出決策,更多的心思應該是軟體層面的數據挖掘,深度學習,人工智慧,這才是智能硬體的核心競爭力,如果僅僅是硬體,深圳的山寨速度會讓所有的號稱智能硬體廠家破產。

舉個例子,之前在演講會上聽的,智能馬桶,你每天在裡面大便(這是你每天唯一跟他做的交互,你不用裝二百個app),要是突然某天接到你的醫生給你打電話氣勢洶洶的質問你為什麼還在吃碳烤牛排的時候,你不要驚訝,那是因為你的智能馬桶乾的。


智能硬體一定是平台比單品先起來, 通過平台降低門檻,擴大從業人員,最終將行業推起來。

比如我們公司(http://ruff.io)的目標是要解決市面上嵌入式軟體開發力量不足,開發門檻過高的問題, 讓js工程師可以開發智能硬體應用, 大量的應用工程師和產品經理進入這個行業後,希望可以推動智能硬體發展。


智能硬體,包括而不限於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設備、移動醫療設備、車聯網設備,還有3D印表機等。

《未來知識圖譜》第20期,我們做過具體探討:

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萬億級;

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十萬億級;

移動醫療設備:千億級;

車聯網:十萬億級;

機器人:千億級;

3D印表機:千億級;

不遠的未來:每一個設備都是計算機,比如電燈、椅子、電視、冰箱、廚具、插線板、窗帘、汽車、鞋子,計算能力將被嵌入其中。


以後的硬體都是智能的,你問智能硬體的市場,等同於未來硬體的市場。


和文化消費領域一樣,智能硬體方向現在也是各投資機構關注的投資領域之一。

本人也是一直在關注,並且也接觸了一些相關項目,並且差點就要投了一個智能硬體項目。

但後來冷靜下來,對比了下估值,仔細分析了下,還是覺得估值過高。

隨後一直在思考智能硬體這個領域應該是怎麼發展的,未來究竟會出現什麼樣的公司。

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答案,只是關於這個問題形成了以下簡單思考,供參考和討論:

首先,這個市場空間肯定是有的,而且規模肯定是比較大的:上一個時代是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和普及,這一個時代應該是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興起和普及。依託於手機等相關產品,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這個「好」裡面包含了「即時、便利、高效」,要實現這個「好」,就是涉及到了軟硬體,而最終是呈現為我們身邊的各類產品都呈現大幅的升級,即所謂的「智能硬體」。

其次,在中國這個市場,做純「智能硬體」,究竟能否存活和壯大?對於這個問題,我是報以悲觀的態度。1)90%以上硬體技術門檻很低,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公司,所以中國公司做出來的硬體,主要是應用層面的升級,而非技術層面的升級。2)國人的學習能力超乎尋常,所以copy起來非常容易。

基於以上悲觀態度,個人目前得出的結論是80%以上的做「智能硬體」的公司都難以實現盈利,50%以上的公司會掛的很快。在中國,投資「只做智能硬體」的公司,沒有出路。

SO,下一個邏輯,大餅是在的,需求是有的,那麼想在智能硬體領域創業的公司,該怎麼整?

純做硬體是不掙錢的,增長是乏力的,所以這時候必須要另外一個故事來支撐

dang dang dang,生態體系、平台、物聯網、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窗帘、等等等等華麗麗登場。

我想,正是如此,國內湧現了一大批做智能XX平台的公司,個個號稱要打造XX生態體系,XX生態系統,然後要價都非常高。值得肯定和讚揚的是,國人在智能硬體外形設計層面、應用層面、噱頭層面、營銷層面的功力都非常了得,看了很多產品都覺得真的超級贊,但是,先天技術門檻低+產品使用頻次低造就的這些產品先天的增長乏力,這個問題是無法避免的。切入紅海市場,也就是高頻剛需市場,又難以與小米等公司抗衡,sigh...

羅里吧嗦一堆,總的來說,個人覺得:

1. 做智能硬體,要麼你確實很牛逼,真的掌握了核心技術,然後再依託優秀的產品設計,殺出一條血路

2. 選擇做哪方面的硬體很重要,如果是低頻的,那麼前途+錢途堪憂,因為你做的再好,消費者都不太願意去買單,畢竟很多智能硬體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了

3. 要麼死扛,做個牛掰產品然後被收購,要麼就是在商業模式上創新,然後打造所謂的XX平台,然後和各類平台公司PK下

4. 智能硬體領域僅僅是看起來很美好


智能手機硬體已經接近行業的天花板,智能硬體下一個風口在於物聯網。


智能硬體 最簡單和美好的例子,就是Tony Stark 豪宅里的Javis。

然而智能並不是說擬!人!化!音響自帶Siri,電視自帶Siri,空調冰箱洗衣機全是Siri,這種房子,我會瘋。

美女小秘

懶是第一生產力。

智能硬體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它存在的意義,就是讓你少動手,解放時間。

所有需要解鎖手機登陸APP控制檯燈的智能硬體,都是耍流氓。特別是在北京的大冬天。

至少我覺得吧,躺在被窩裡揮揮手說說話,就能把早飯做好,送到面前的。嗯。

基於這一點,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美女小秘」。

男票/女票

他需要記住你的喜好,知道你今天要不要上班,幾點起床

iOS9就有這樣的類似功能,記住每天幾點會常用的app,推薦在首頁快速訪問

像我,胃不好,每天都想喝點粥。你們這些智能什麼鬼,別說話,做好等我。

基於這一點,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男票/女票」。

至少我覺得吧,下班回家,該打掃的衛生都做了,衣服洗了,粥熬好了,窗帘拉好燈打開,小Jazz放一放,茶几一杯上等貓屎咖啡。嗯,就差點錢。

「放著我來」那種霸道總裁上身的主婦。

基於這一點,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媽」。

正經的講,智能硬體所創造的局面,是教給冷冰冰的機器如何與人類互動。

他們已經幫你解決了雙手,現在幫你解放大腦。

個人觀點,智能硬體只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家裡,可能會有當年電腦普及一樣的盛況。受限於時代(也許百年之後的我們會覺得現在很傻),現在個人的智能硬體多專註於三個領域:

1. 輔助運動-手環手錶神馬的

技術:加速度計,GPS,藍牙

主要的硬體技術這三個。但是僅僅通過手臂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運動就能知道你在睡覺在走路還是在游泳,這是一個大數據處理、實驗和建模的活兒,我就不了解了。

2. 智能家居-某米一套,broadlink,homekit

技術:互聯網,依功能而異的簡單物理原理

3. 智能醫療-researchkit,國內暫時還沒有(測心率的表不算啊!

醫療上面我真心不懂...如果年邁的阿爹阿媽的健康狀況隨時都在監測中,是該多欣慰。

如果按照使用方式,可以分為:

1. 可穿戴設備

2. 家居設備

如果去掉「個人」兩個字,智能硬體當然還可以包括:

智能交通

智能城市

等等。

對了。。問題是說這個市場的問題。。(好了上面都可以忽略。

現在的智能硬體,從國外到國內,很多都是使用兩個固定的思路去做:

現有家電/設備-人機互動-duangduangduang-智能硬體

舉例:海爾智能烤箱;智能音箱;智能空氣凈化器;智能燈泡;掃地機器人等等

新功能-現有技術-duangduangduang-智能硬體

舉例:手環;手錶

第一種思路去做,產品基本功能是不變的,互動生硬,剛需不強。很多都是失敗的。

第二種思路,(可能)會有很大的剛性需求,加上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和從眾心理,可以打開新的市場,但是就好像現在的手環一樣,市場會迅速瓜分飽和。這些硬體的新功能開發很受局限(一個手環上面能加多少東西。。。肥肥的電池在偷笑),所以對於廠商並非是個很好的選擇。

同時啊,手環真的是「智能」的硬體么。。。

所以出現了第三種思路:

機機互動(-.-)-人機互動-智能硬體解決方案

第三種思路一般是用於智能家居產品,包括但不限於水果的Homekit,Broadlink的DNA,京東的微聯,小米智能家居等。牽扯到建立產品生態,所以發展前景非常大,新技術隨時可以融入。但是如果入場較晚的廠商,可能就會被壟斷的市場牽制。

僅限個人觀點,如果現在做智能硬體,可以專註於:

1. 可穿戴設備的生態系統,並與智能家居的結合

舉個栗子,公元20xx年某日,手環監測到小明今天在健身房跑了10000m,告訴家裡的智能做飯機多做一碗飯。

2. 智能醫療

這個難度在於其精確度與現有的記步數是高几個數量級的。但是,想想90後的小明夫婦,未來要養四老二小四孫,10個人的健康 。。。

3. 智能家居嵌入式的全套解決方案

這條是我YY的。。。必須要把Javis造出來我才甘心!

先碼這麼多。。回來再補充。。


展望2020年的某一天:

阿花剛跟男票吵完架,想自己一個人靜靜。

她決定駕駛自己的智能汽車去郊區度周末。可是汽車的RFID感測系統提醒她輪胎壞了,所以阿花必須先去汽修廠。

當她經過她最中意的汽修廠入口處時,使用無線感測技術和無線傳輸技術的診斷工具對她的汽車進行了檢查,並要求其駛向指定的維修台。

阿花進入了汽修廠。應用感測器和無線電系統的診斷工具為她的車進行了詳細檢查,送進了一個配備有完全自動的機器人手的維護終端。

阿花去喝杯咖啡,飲料自動售賣機知道阿花喜歡橙汁,在阿花通過自己的智能手錶付過帳之後她得到了一杯橙汁。阿花回去的時候,輪胎已經安裝好。新的輪胎裝有集成RFID標籤,可以檢測壓力、溫度和變形情況。

機器人指導提示阿花選擇輪胎上與隱私相關的選項。汽車控制系統里存儲的信息本來是為汽車維護準備的,但是在有RFID讀寫器的地方,旅程的線路也能被閱讀。

阿花不想別人指導她去了哪,尤其是男友,因而選擇隱私保護來防止未授權的追蹤。

正在路上的時候,阿花在自己的太陽鏡上接到了一個視頻電話請求。接聽後,是她的男票來道歉,希望能找她共度周末。阿花同意了,對導航系統發出一條指令:禁用隱私保護,這樣男票就能找到她的位置直接過來了。

這就是一個智能硬體互通互聯的世界。


說點自己的想法。

1. 在眾籌平台上,智能硬體類的眾籌跳票比例是很高的,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台灣。至少說明要麼智能硬體當前對工程師要求很高,要麼是當前的產品經理都大大低估的研發時間。

2. 不是會個開發板裝裝系統就是真的可以出來做智能硬體。當前很多的maker之間的活動降低了硬體開發界的入門門檻,但是不代表降低了硬體開發成品的門檻。

3. 智能硬體第一步:能和外界進行數據交換 / 有新的交互方式 的硬體。只要確認好產品不是偽需求,先做好這一步其實就很難得了。

4. 要有未來也需要當前的從業者要把品控當回事。當前的智能硬體,除了大廠商旗下的價格屠夫,更多智能硬體對於普通消費者或普通家庭而言都是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在未來形勢並不明顯的市場開拓階段,從業者手中的產品可能不是單純的一個產品,而是給新體驗者一個對未來世界雛形的形象代表。為了不要讓新體驗者留下 「啊~就這玩意啊~我還是默默用普通產品吧」 的錯覺,為了行業的未來,請對得起自己的品控。


很多人都認為,現階段的智能硬體更笨不能算智能硬體,因為根本談不上「智能」,很多功能都是在傳統的設備加了藍牙或者WIFI控制而已,毫無疑問,這個觀點沒問題,但問題在於,卻沒有幾個人對智能手機的智能提出疑問,大家都習慣了手機是智能,但按照真正智能的標準,手機能算的上智能么?現在實驗室中最先進的人工智慧也不過是在某些方面達到了二三歲人類的水平,所以毫無疑問手機的智能也是偽智能。

其實在智能手機剛剛提出來的時候,也不乏對其智能的吐槽,什麼「裝個APP就算智能了?」「搞個應用市場就算智能了?」,但現在你幾乎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了,手機已經成為了公認的「智能設備」。

所以問題其實在於發展的階段,無論是智能手機也好,智能硬體也罷,在他們剛剛出現的時候,無疑都是不夠智能的,而且,由於都是在傳統的設備上加入所謂的智能,其實是挑戰了人們對傳統事物的認知,無疑就會帶來更多的質疑。但就如同剛出生的嬰兒一般,但我們不應該因為現階段的不完善,就否認未來的發展可能性。智能硬體的將來是無須懷疑的,這甚至不僅僅是萬億或者十萬億級的市場,更準確形容其實就是「萬物互聯」,這將是人類對我們所處物理世界的信息化和控制強化的過程,當然這一過程會很漫長,但這一趨勢卻不可阻擋,從生產領域的工業4.0,生活領域的家用機器人,智能家居,再到移動領域的智能可穿戴設備,這一切都才剛剛開始。

所以如果你問我智能硬體的未來有多大,我的回答是:無限大。

但是究竟有多少現在的智能硬體能更生存下去,這個概率就低得多了,那些盲目跟風的產品,無疑會大量的死掉,優勝劣汰是任何一個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當我們在看到長長的智能硬體死亡名單時,也應該看到Oculus,Magic Leap,Hololens這些真正有技術含量的產品在穩步向前,生存還是死亡,僅僅取決於你是想跟風撈一把還是真正融入甚至主導這一潮流。


2013年,智能硬體還是人們爭先討論的一個熱門科技話題,2014年各種智能硬體就蜂擁而起,就在人們以為2015年智能硬體的熱潮已經過去的時候,Facebook、谷歌和BAT紛紛入局,智能硬體的上下產業鏈逐漸形成。

智能硬體其實就是傳統硬體或者物件的智能化,是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而必然出現的產物。智能晶元可以讓傳統硬體智能化,而互聯網則把這些智能硬體演化成一個平台,從而

產生媒體服務等一系列物聯網時代的產物。

在智能硬體領域,有幾類產品是比較能成功的,一是創新,但是目前國內真正談得上創新的公司還乏善可陳;二是有核心技術的,這一類專屬巨頭公司,一般的公司很難成功;三是針對專屬人群,像自行車智能硬體700Bike這一類,對用戶群要求嚴格;四就是現在很多公司瞄準的傳統行業了,因為傳統行業大多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針對傳統行業研發的智能硬體更能獲得青睞。

當前,就傳統行業來說,寵物行業的壯大已經引起了許多科技界人士的關注,據權威數據顯示,中國寵物數量在 2004年~2014年 間增長了近 90%。其中,寵物狗的數量約為 2.68 億 。因此,圍繞快速增長的寵物市場而延伸出的想像空間很大。如今,智能硬體的服務對象早不僅限於人類了。有寵集團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這一時機,針對目前寵物市場壯大寵物丟失數量劇增的現狀研發了一款寵物智能防丟設備——有寵貝貝。

據很多用戶反映,目前市場上專為寵物打造的寵物防丟設備不在少數,像智能項圈、防丟片等等,但很多都是功能單一且定位不準確,並且不具備健康監測功能。多數寵物防丟設備是採用藍牙定位功能,一般防丟距離只能控制在10米左右,一旦中間有障礙物就很難判別寵物位置。有寵貝貝採用WiFi、GPS、基站、重力感應四重精準定位,在戶內時,設備在開啟Wi-Fi的情況下,即可掃描並收集周圍的AP信號,實現精準定位。戶外時主要用GPS定位,沒信號時就用基站輔助,重力感應則可以讓地圖操作更方便有趣。寵物超出主人半徑10米就會自動啟動報警,主人可啟動手機管理客戶端——有寵App查看寵物所在位置,在第一時間找回寵物。另外,有寵貝貝採用物聯網傳輸數據,免除了用戶耗流量問題。

在測試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寵貝貝除了防丟功能以外,還具有健康數據統計功能。能夠記錄寵物24小時活動足跡、睡眠情況、消耗情況等等,避免寵主在沒有餵養量計劃的情況下,給寵物加了餐。長期以往,寵物的餵食量沒有一個科學標準,而寵主也無法根據進食量為寵物制定運動計劃,這便成為狗狗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大隱患。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寵主可以在第一時間為狗狗補充成長所需營養元素,讓狗狗更健康成長。 不論對於寵物還是寵主來說,一款合適的智能硬體穿戴式設備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夠實現對寵物可移動化的管理和控制,讓寵主能夠時刻觀察自己寵物的一舉一動。作為養寵人,最擔心的莫過於陪伴自己多年的寵物走丟了,為狗狗選取一款合適的智能防丟硬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目前眾多的智能硬體產品中,有寵貝貝的四重精準定位表現出色,對於一些遛狗時擔心狗狗跑丟的主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像有寵貝貝這類產品作為防範寵物丟失產品,只是起一個參考作用,用心看護好寵物才是最重要的事。


智能產品的未來肯定是有前景的,看你的定位,如拿智能平台來說,可以分硬體平台,軟體服務平台,市場銷售平台。O2O還是有空間的,還是潛力很大的那種,價值體現在誰能用平台來整合市場資源,讓O2O更有意義起來,現在有很多的好的智能硬體太單一,不系統,得不到歡迎 ,也有一些有系統的,但又不兼容,品類不夠全,滿滿足不了大家有需求,假設有一個平台,能整合軟體服務與硬體,並開拓線下渠道O2O,不說他的產品有多厲害,多完美 ,他的商業模式就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市場不一家公司就能去完成,而在大家打通合作。雖然市場對於智能硬體不是剛需,偽需求等意見不一,正常的,如果你要在這個圈裡得到一線發展,基於互聯網+,不要一味的只想加,O2O你要考慮你要的加如何來迎合線下渠道的減的升級,擁抱才會更加的好。目前大家各有優缺點,市場也處於培育期市場,不看好市場的完全可以退出嘛。一旦你想要進入他這個圈子,我給個建議,要麼做得大,要麼小而美。大到系統,平台,小到專註精品。做大的整合不僅僅是整合產品與資源,說白了,我讓你整合來幹嘛,你告訴我我可以讓你的產品智能化,好賣點,那太虛,你能不能幫我來做市場,加入你的系統渠道,我要智能化無非就是銷量,有新的市場突破,所以你在整合產品的時候,不要忘記了告訴合作夥伴,你可以幫助他們實現智能化的同時,也能帶能他們市場銷量。至於小而美的,建議走自己的路線的時候,能擁抱大平台,多平台,多渠道合作,開放自己的產品,接納別人的系統對接,獲取更多的自有產品數據。因為你一個產品或幾個產品不成氣,加入系統,你的產品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與賞識,也意味著更大的市場。最後說幾句,有些產品天生就是線上的,有些產品天生就要走線下的,所以O2O很有必要,市場之大,不是你一家的天下,你能不能收穫市場,就要看你的合作方式,是不是真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是一聲不響的在吭線下的O。


推薦閱讀:

首屆小米IOT開發者大會於本月28日在京召開,對於這次大會你有怎樣的期待?
如何評價LoRa這項應用於低功率長距離場景的物聯網傳輸技術?
智能硬體的團隊都需要配哪些人?
以大疆無人機公司的人工智慧開發能力,如果給他們一台X-47B原機硬體,他們能否實現航母起降等功能呢?
今年 CES 2017,有哪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產品?

TAG:互聯網 | 智能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