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都曾經是列國林立,但最終走向統一。而為什麼中南半島卻沒有走向統一?
謝邀,這個問題太簡單了。1、中國自古都有統一的傳統。2、印度統一要感謝他英國爹。3、中南半島西部曾是英國殖民地,東部曾是法國殖民地,不是一個乾爹,戰後獨立也沒法統一。
你以為印度靠自己能統一嗎。
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也不過統一了北印度,而且內部還依然存在眾多小邦。如果沒有英國人的殖民,印度就是一個文化概念。拿印度跟中南半島比,本身就錯了——因為印度也沒有做到統一。在古代,一百萬平方公里以上的,人口基數龐大,民族眾多的土地上搞真正的統一(單一制結構),難度大得不可想像,能維持下去更加是難於登天。這涉及到一些硬性的能力,比如說國土的地形構成,軍事水平,國土開發能力,統治系統結構的延展性,主體民族人口比例;以及一些軟性的條件,比如思想的集中,各區域經濟的互補。
實際上,能夠做到的國家只有中國。
所以我們可以說,大格局內,統一是變態,分裂才是正常的。對中南半島的分裂,並不用感到奇怪。
中南半島有著眾多南北向的大河: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上述諸河除湄南河外都來自於中國雲南,可以說,雲南是整個中南半島的上游(所以在雲南建壩對下游的威懾作用是很大的)。
除此外還有些較小流域:錫當河、蒙河、德林達依河等。這些較小流域成為了大流域之間的緩衝地帶,這裡可以成為大流域政權之間不斷爭奪的前線,也可以成為一些較小民族據險以自守的根據地(如孟族在被緬甸奪走伊洛瓦底江後退守至錫當河流域)。
這眾多或大或小的河流所衝擊出的平原與河谷也成為中南半島的幾個穩定的農業區與人口聚集區(在古代自然是主要經濟區),即使在現代也依然如此,如燈光圖中,中南半島主要城市與人口基本仍在傳統的農業區。
這一地區排列較為整齊的河流們(南北走向)也有利於在各個流域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權與文化,如:基於伊洛瓦底江錫當河的緬甸、基於湄南河蒙河的泰國、基於紅河湄公河的越南。
所以歷史上在中南半島,各個民族與政權之間的地緣博弈主要是:統一流域內上中下游之間的競爭、不同流域之間的競爭。
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中南半島的不同分區其實可以分為四類:
一級農業區——紅河、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湄南河、下緬甸
次級農業區——蒙河、薩爾溫江、錫當河、上緬甸
貿易經濟區——占婆、克拉地峽、馬六甲海峽
外部影響來源——珠江、雲南、阿薩姆
這表明參與地緣博弈的遠不止紅河、湄公河、湄南河、下緬甸這幾家(光是湄公河就被越南、柬埔寨、泰國、寮國四家瓜分)。
湄公河尚且可以分作多段並維持多個政權,那些次一級的小流域也一樣可以,而來自外部的民族與政權不斷打破半島內既有格局,如:來自阿薩姆的緬甸人趕走原有的孟人、蒙古滅緬甸等。占婆、克拉地峽這些貿易要點則更容易以附庸國的形式被併入大流域政權,但卻相當不穩定,容易反水和易手。
中南半島當前的國家邊界仍然是歷史的延續,並且依然反映了半島地緣的基本規則(上下游整合、小流域爭奪、跨流域兼并)。
當前的狀況是:
緬甸:伊洛瓦底江、錫當河、薩爾溫江下游
泰國:湄南河、蒙河、部分湄公河
柬埔寨:洞里薩湖、部分湄公河
越南:紅河下游、占婆(峴港)、湄公河三角洲
寮國:部分湄公河
各國的中心城市所應具備的條件,一個是流域內的中心城市(如內比都),一個是這一流域的對外港口(如仰光)。
中南半島國家之間的地緣矛盾也依然是:統一流域的爭奪、各個大流域對過渡地帶小流域的爭奪。當然,在當前全球化時代,中南半島國家就同時面臨著內部整合、區域博弈、國際平衡與奧援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歡迎關注我團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http://weixin.qq.com/r/BTr95TzEhmH5rXiG928X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中南半島沒有一個主體民族,緬、越、泰、柬四大民族沒有一個能占絕對優勢的,不好搞統一。
這種地方能統一的話,在世界上來說,都是靠歐洲殖民者被動統一的。而中南半島在殖民主義時期,有英國、法國各佔一塊,然後泰國還神奇的一直保持著獨立。這樣在殖民者走了之後,再統一難度更大。越南還想把法屬印度支那全統一了呢,不是都沒成功嗎?其實還有個馬來人,占著最南端的馬來半島。說不定也會趁亂北上。別忘了還有中國這根大攪屎棒,怎麼可能讓身邊產生一個大國?所以想統一,很難啊。越南人認為要不是中國人總從北邊侵略它打斷它統一的步伐,它早就統一了中南半島。
實名反對第一名。問題是為何會大統一,你回答自古以來就是大統一,23333。
這是回答:
中國的大統一由其地理環境決定的,是基於中原地區的廣闊平原,不存在軍事上難以翻越的山脈,可以對照歐洲進行比較,英法西意的邊界幾乎完全與地理自然邊界重合。由此,註定了中原地區就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剩下還有江南,巴蜀,關中幾塊地理上存在割據可能的小塊,但是與中原地區在體量上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印度統一的地理基礎比不上中國,但是比中南半島和歐洲還是要好多了。。。宗教害人啊!眾生輪迴,費那勁去統一幹嘛。。中國統一了,所以中南半島就統一不了了
中南半島一直存在嘗試統一版圖的力量,但基本上都被外部勢力打斷,包括最近一次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方明確表示不希望看到越方統一中南半島。
因為中南半島的北方就是中國,所以無論如何他們都不可能完成統一。
中南半島沒有走向統一不奇怪,中國為什麼能夠走向統一才值得問,因為地方大了人口多了民族複雜了要統一肯定是很困難的。可參考下列問題:
漢族善戰嗎? - 中國歷史縱觀世界史,漢族和其他民族相比戰鬥力如何? - 歷史
為何「中國歷史上曾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犯他國的記錄」? - 冷知識先說一下中國的統一根源吧(歡迎討論,請勿拍磚)
首先,中國有文化優勢啊,中華文明五千年的連綿不絕那可不是蓋的,而是一直傳承著呢,從遠古的黃帝到孔子,再到現在,基本沒有斷過啊,哪怕是短期內國家被滅亡(元、清時期),但是文化沒有斷啊,並且就是在那段異族人(從漢族角度說,沒有歧視的意思啊)統治的時間內,社會的基礎力量還是漢族人為主的儒家文化,從孔老夫子開始的儒家文化,那可是凝聚人心的精神食糧啊,有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國家怎麼會分裂呢??看看比中華文明早或者差不多的的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希臘等,現在還有人記得他們嗎??即使有人記得,現在有誰敢說自己是古印度文明的傳承嗎??當然,那個時候印度那兒也有一個精神核心--釋迦牟尼,但是他是佛祖啊,是講究出世的啊,那是要慈悲為懷、不問世事,怎麼凝聚人心啊,所以中國的文化優勢就是天然的大一統文化。與此同時,(有人也說了)中國有民族優勢。中國自先秦以來(至少是漢朝以來)就是漢族為主的國度,雖然周邊各少數民族不斷侵擾,先後有五胡亂華、金遼西夏分國、蒙滿大一統等或長或短的歷史事件,但是,漢族佔據社會主流的地位從來沒有改變過,即使蒙元帝國把漢族打壓為低等民族也沒有動搖漢族主宰歷史進程的事實。在那個時候,有人才行啊,所以,中國具有大一統的人力資源優勢。第三個優勢,地域優勢。按照地理位置來說,中國的地理位置是相當好啊,東邊是大海,西部是高原,南邊是多山地帶,北邊高寒地區;內部有長江、黃河等極適合灌溉種植的平原;一年四季分明。這是上天眷顧啊,朋友們。這種地域條件,在遠古時候,除了北邊和西邊(部分))的游牧民族以外,基本是沒有什麼勢力能夠侵擾中華大地的發展。而周邊的少數民族大部分時間內都是處於守勢,還不斷的被漢族力量向外趕,同樣的,在面對周邊各個少數民族的侵擾之下,漢族人勢力自然而然的也就能夠形成一個團體,加上前面兩個優勢,統一的步伐就沒法改變了。那麼再說一下印度、中南半島的條件吧
印度倒是具有地域優勢,因為他北邊跟中國接壤,而且是高山相隔,基本上在那個時候不會發生大的戰爭;其餘三邊都是海洋(偶有小國也威脅不大),並且內部也有大的河流(印度河、恆河)和平原,應該是非常適合大一統的國度。但是,印度與中國相比,有兩個巨大的不足:民族眾多且沒有主體民族(有幾百個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數最多,才約佔全國人口46.3%,不到一半);特別是印度沒有形成主體文化(佛家的宗義是不適合社會統一的),如果說有,那就是種姓制度,而這個恰恰是導致印度分裂的制度,所以,印度始終形不成長期的大一統國家也就不奇怪了。中南半島的條件就更加不行了,雖然從地域條件上也具有與中國、印度差不多的條件,特別是三面沿海的地理優勢使其減少了很多威脅。但是,西北是印度,東北是中國;這兩個國度對中南半島的國家和民族來說都是龐然大物,無論是文化還是政治軍事都是沒辦法抗衡的;同時,中南半島內部也是沒有形成主體民族,這也就導致了不可能形成統一的國度(就是有機會也不會統一,越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南半島諸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史就是一部「被北方大國欺負的侵略史」。私以為中國應該統一中南半島才對。
要說較為統一的政權歷史上也算有,比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兒帝國等。但相對較為分裂,主要原因之一如下所述:印度曾數次為異族征服,比如雅利安人、嚈噠人(白匈奴人)、突厥人等,因此南亞次大陸上文化複雜,人種繁多,矛盾不斷,因此其統治形式和中國有本質的不同。印度的分裂和中世紀西歐以及中國春秋戰國很類似,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自古都有文化的向心力存在,雖然各列國某些習俗傳統不同,但各地都有統一的認同感,比如認同民族(華夏族)、認同禮樂文化(周禮)、認同天命(政權合法性)、認同類似精神意義上的象徵(比如那時各國對中原地區的尊崇)等;其次是有統一的強權出現並設法進行維持統一的改革。印度雖然符合這句話的前半句,但未做到後半句。強權固然可以在一段時間內締造出一個統一的、遼闊的帝國,但是誰能保證一段時間以後強權機制還能否發揮作用呢?秦帝國的覆亡也是這個道理,因此秦帝國覆亡後華夏大地上似乎重新出現了被秦所滅的國家,而後來的漢王朝就比秦聰明得多,漢朝前期及中期無論是在政治統一還是文化統一上均作出了極大的努力,其在文化統一上的改革甚至影響了後世數千年。雖然前期政治統一的改革有過失敗,也造成了七國之亂,但很快又矯枉過正,並在接下來的數千年由歷代政權不斷地改進、完善。可以說,封建時代的中國人的制度建設能力(無論是政治統一還是文化統一)是非常領先的。而印度,如前所述,由於其複雜而不統一的文化與人種、不統一的認同感,其統治形式勢必採取種族壓迫的強權政治,或多或少類似於元朝,好在元朝之前中國人便創立了科舉制,保證了社會的流動性,因此在強權政治形態下尚能保持一定的文化統一,但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後創立的種姓制度卻使社會喪失了流動性,階級性異常分明,社會失去了活力並不斷僵化。這樣的「統一」又如何能夠長久呢?分裂是必然的。至於地理因素等等,我想說古羅馬地理形勢更為複雜,卻也尚能保持統一500餘年。羅馬的分裂象徵著歐洲永久的分裂,在歐洲民族國家各自形成之前,其分裂的原因也和印度在某些方面類似,比如受宗教影響喪失社會流動性,未出現理想的強權,文化統一上的改革更無從談起等等。
因為中國某個民族占人口90%+ 而且這個民族內部沒有明顯的文化分裂我不是宣揚皇X的把這個民族換成隨便其他55個之一都會成為強大的統一動力哦,不對只要別信宗教稍微有點不同就稱之為異端什麼遜X派 什X派 基X教 東X教
中國:離半島平衡戰略
多山地,交通不便。受中國.印度兩大國的文化影響,不同地區之間沒有相同文化有點類似中國南方總是無法快速統一,所以被北方虐的感覺
統一,依靠的是主流文化和主體民族的形成。
中國在有史記載以來,一直在「華夏」、「漢」民族的統合下,不斷向外擴張、吸收,雖然古國林立,但是都認同自己屬於華夏,因此即使是披髮、左衽、跣足的中山、越族、匈奴、鮮卑,一旦自認是華夏後裔,中國主體民族就得到一次擴充。領土也隨著族群的內屬而得到擴張和統一。
印度則是在雅利安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多次征服之下,形成了統一的北印度,而在英國的客觀作用下,實現了大印度地區的統一,這些外族建立的帝國沒有消滅印度本土的文化,有一些反而對印度教、佛教、種姓文化予以了繼承和發展,使得印度地區的主體文化保有其生命力,並孕育出印度斯坦等主體民族,一些弱小的周邊民族也在武力和威權下歸附印度。然而印度也不是鐵板一塊,強勢的伊斯蘭文化撕裂了兩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尼泊爾也始終未能被納入印度文化體系。中南半島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多民族地區,沒有一個民族能強大到統一半島,也沒有哪一種文化能消除民族差異。緬甸數的出來的有二十多個民族,寮國細分有七十個左右,其他各國也都有十到二十個民族不等,這些民族互不妥協,也各不認同,導致半島族群長期處於分裂狀態。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中南半島處於中印藏區之間,歷史上是一個經貿樞紐,而氣候、地形、人種條件導致其國力不足以支撐其形成一個強國,即使有林邑、占婆、真臘、吳哥、蒲甘等強盛的古國,但是在中印兩國夾擊和內憂外患作用下,統治時間都不長,不足以建設屬於中南半島的主流文化和主體民族。因為中國不讓他統一
熱帶雨林阻擋了戰馬,在蒸汽機之前,沒有戰馬做運載工具,龐大的疆域難以有效控制——所以,那裡也就沒有產生過什麼大國。
沒記錯的話,印度好像沒統一完整個印度半島吧。統一的時候好像叫英屬殖民地來著。相比之下,從秦到清,我們大一統的王朝疆域不斷擴大。
推薦閱讀:
※中外歷史上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古代其他國家有哪些獨特的發明發現?
※歷史上有哪些驚人的謊言?
※為什麼湖北人被稱作九頭鳥?
※美國政府在歷史上做過哪些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