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同「國家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如何以此理解鄭和下西洋?

如題。對比新航路開闢,鄭和下西洋好像幹了一件從西方人的角度難以理解的事情(我猜),兩者不同應該有地理以至文化上的差異。那麼怎麼用「國家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去理解鄭和下西洋這個舉措?還是說,這個舉措本身是不符合這句話的?

(鄙人對歷史詳盡細節極其不到位,今晚突然想起這個問題。懇請各位大神指教)


謝邀。

鄭和從來不是童話里的天使,扶持暹羅國的軍閥獨立建國、抓走錫蘭國王還順走了人家的國寶佛牙、在古里搞軍事補給基地、跑哪兒都嚇唬讓人家國王去朝貢朱棣……

只不過東西方人的需求不同,新航路開闢時的西方人是搶劫的窮土匪,而大萌朝基本對海外沒啥物質需求,需要的是萬邦來朝的虛榮心。

而且大萌朝也根本沒有把這些國家當朋友的態度,是讓要讓人家折腰當奴才的。


之前回答過類似的「朝貢體系」的問題。

「有人覺得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代表了一種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代表了一種落後的觀念,這是片面和錯誤的。

中國古代的朝貢體系,恰恰是一種初始的「全球化」。所謂的全球化,最關鍵的其實是國際體系、規則,也就是怎麼保證不同的國家之間能夠都按照一個規則辦事,不要到了一個野蠻國家,直接被人搶劫了,被抓起來吃了砍了。這就涉及到規則、價值觀、法律的問題。

那麼,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法制體系是什麼呢?很簡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都是王法管的,只要認皇帝的地方,就都是有法制的,有秩序的。但是,怎麼保證外國也跟我們遵循同樣的規則?很簡單,外國來朝貢,代表這個外國也是認皇帝的,也就是遵守王法的,是有秩序的、安全的地方,也就可以經商往來。

朝貢體系看似是對外邦的歧視,但事實相反的是,朝貢體系恰恰是對外邦最友善的國際體系,因為朝貢體系幾乎沒有對外邦的粗暴干涉,也從不向美帝主導的國際體系一樣,想要改變外國的意識形態、制度。所以朝貢體系的本質,其實只是一種要求體系內的不同國家,都遵循共通的交往規則,而這個規則是通過大家都「認中國皇帝」來表現出來的而已。

朝貢體系與今天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最大的不同,恰恰是因為西方基督教的「普世」觀念,他們總想要以一種普世的東西改變你。而朝貢體系,只要求不同的國家不論你「內部」如何,只需要「國家之間」遵守共同的規則、體系,就可以互相交往。如果你不遵守這個規則,那也隨你去,不和你打交道也就好了。而如果哪個不開眼的國家想為非作歹損害這個體系的利益,那麼自然有中央帝國強大的國力不介意教訓你一下。」

那麼回到鄭和下西洋的問題來說,鄭和艦隊本可以建立一個以明朝為中心的海洋貿易國際體系,國際化「0.5BETA」版本,但是,由於明朝太祖定下的海禁祖訓,使得民間海洋貿易得到抑制,讓這個事業事倍功半,而又由於儒家保守勢力的反對,使得這項偉業夭折。

所以誰說鄭和下西洋是去交朋友去了?鄭和做的事情跟今天美國做的事情沒什麼差別。


作為輝格黨人的帕麥斯頓說這句話的時候當然不僅僅是字面意思,實際上還是對既往外交政策乃至整個國家行為準則的否定。它否認的是中世紀以國土作為君主私產的觀念,主張的是君主之間的友誼不能影響到整個國家的利益(實際上主要是上流社會的利益)。

那你這個問題就可以解答了,明朝還是典型的舊式帝國,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連英國人都沒說這句話呢。


一個人的貪慾是有限的,一群人的貪慾是無限的。

皇帝的野心總是有滿足的時候,資本家的貪慾基本上只有做到托拉斯才能滿足了。

鄭和下西洋只是一個皇帝耀武揚威的私人不理智的行為。


鄭和表面是通商,背後是去尋找先前的皇帝,所以做生意不怎麼賺錢。後來的大臣一把火燒了宮廷所有下海資料並死不認罪,還說是為天下蒼生。


簡單說,鄭和下西洋就兩個目的,一個是弘揚國威,還有就是收集皇室需要的珍寶。


大明的利益和歐洲不同.

歐洲需求的是從東方弄錢來,

大明的需求是,能不能讓這幫傢伙別來打我家秋風.


推薦閱讀:

鄭和的船有多大?
前穆斯林鄭和,在下西洋會見各地穆斯林王上時,該怎樣講述他的身世,和聖天子的恩慈?

TAG:歷史 | 鄭和 | 鄭和下西洋 | 國家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