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開放一部分處方葯銷售對實體藥店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以後,互聯網將可以銷售處方葯,網上藥店也將納入醫保定點範圍。國家食葯監總局在給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答覆函中表示,國家食葯監總局正在制定網售處方葯的相關目錄,初期擬將部分安全性較高的治療常見病、慢性病的處方葯納入目錄。 ? 網上將可賣處方葯
我來亂開腔… 國家可以放開處方葯銷售許可權,但沒許可權要求處方葯必須網上購買。目前很多醫院執行的是,科室自負盈虧,醫生會願意跑方么?…沒常識的人,分得清產品不同規格,的服用劑量么?…再說點,大廠家執行的質量標準往往高於國標,部分小廠是便宜,質量如何保證呢?…說點深層次的,藥品價格偏高?國產葯不算高…把葯價降下來不過是 殺雞取卵的勾當…
本人已經在醫院工作6年多了,真是看盡了醫院裡面和葯有關的那些事兒,但本人即將離開醫院,所以說說自己的看法。包括融冰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兩個方面的;
一、帶來哪些可喜的改變
1、對藥品生產商、供應商的改變:如果把處方葯比作各種ios的app的話,那麼,各級公立醫院相當於大大小小的appstore,蘋果就一個佛,那這些醫院都是大大小小的佛啊,哥哥姐姐們啊,那好傢夥,要把處方葯放醫院,那得打通醫院上上下下各路環節,其中的開支自不必談,滋生的那啥,作為醫務工作者,一個沒接受過灰色收入的藥學男,未婚。。扯遠了,那是看在眼裡,心裡覺得羞恥。葯是治病的,成了醫生吃回扣的工具,難免會心生嘆息,畢竟我也是人,我也會生病,我去開藥的時候,我心裡覺得我花的買葯的錢,一盒幾塊錢算回扣進入醫生下個月的回扣錢的時候我心裡也不爽的。處方葯互聯網可以銷售之後,進醫院的成本低了,因為分發渠道多了,電商面對的是全國的患者,一下子分發到每個會網購的個人了,急劇降低了渠道成本。之前因為這些成本和藥品限價,很多企業的普葯因為政府定價過低,又要考慮灰色成本,很多普葯一度鬧過停產風的。可以預見,低價的普葯在分發成本降低之後,生產積極性可能提高,這對患者是好事情。對於供應商而言,目前的藥品供應商是不允許串貨的,類似於加盟店的一定範圍內的品牌保護,保護了各個供應商有飯吃,互聯網可以銷售處方葯以後,類似天貓醫藥館,好藥師等等有資質的企業,自己充當了分發渠道,對傳統供應商是形成了打壓的,當然,目前還不明顯,畢竟只有部分處方葯鬆動了,但涉及到麻醉、劇毒、管制的藥品,可以預見其供應渠道的監管很難鬆動,以後傳統供應商的重心是否會轉移,需要觀察。
2、對於醫生、藥師的改變:首先是醫生的灰色收入也就是藥品回扣會減少,這個減少不是因為藥品價格被迫降低而導致的減少,很多人有誤區以為藥品降價了醫生就沒有回扣了,衛計委在很多地方試點了藥品0差價,造成大家以為0差價的藥品就沒有回扣,這是個誤區,我簡單說一下。一盒葯如果賣100元,西藥的加成率是0.15,那醫院最高可以賣115元,醫院掙15元,但這盒葯的進價(這指的是醫院的進價,是供應商的零售價)可能是70元,實際生產加上流通成本比如話是50元(這是供應商的進價),供應商給醫院70供貨之後已經掙了20元,這20元裡面,假設計算安排的回扣是2元,那麼供應商實際一盒葯掙了18元,藥品0差價是指的加成率為0,也就是說進價是70元,醫院只能賣70元,醫院沒有掙錢,但供應商還是繼續按照原來的水平供貨,還是可以繼續掙錢發回扣滴。。但是處方葯鬆動之後,流通成本降低了,回扣成本假設在互聯網企業上是不存在滴,那麼最終的銷售價是遠低於醫院的零售價的,可以預見醫生的灰色收入在大家調轉路口去網上買葯之後是會降低的。但對於藥師來說,多了一個可以選擇的職業渠道,藥師目前的職業路線分為衛生系統內的,和葯監系統內的,衛生系統內的指的是醫院等醫療機構,葯監系統內的指的是在工廠、藥店等部門,工廠偏技術,但面臨企業壓低成本的需求,導致質量控制話語權被成本挾持,在藥店的呢,則因為銷售任務的關係,服務患者的話從喉嚨被咽到肚子里,你去一次藥店就知道了,一進去就有人勸你買這個那個的,因為他的收入和銷售額掛鉤。當藥師的服務成為互聯網雲端的一種諮詢服務的時候,其專業價值會提升,因為沒有執業藥師證的人是不可以進行這種服務的,當然這也和互聯網公司本身就重視技術有關係,這對藥師是個好事情,各位藥師加油學習吧,藥學服務諮詢是個很大的學問。
3、對醫院的改變:被迫從以葯養醫中轉身提高專業服務,其實很多醫院的醫生下班都不去學習的,都是被病人請去吃飯喝茶洗腳什麼的,專業技術提升?多開幾盒葯掙的錢比升職稱快多了。藥品不是醫院挾持患者的工具之後,醫院勢必要重新審視自己到底是作為服務提供者還是售賣藥品者,其實相對與醫療器械來說,藥品電商化的門檻相對低一些,醫院是參與這個潮流成為一個服務的節點還是阻礙,需要進一步觀察。
二、回到處方葯本身,談談面臨的問題:
1、處方審核中的真假處方:對於合格的、真實的處方,審核起來沒有什麼,但在電腦背後的藥師如何去獲取患者的真實處方,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原則上說,藥師審核處方的時候,是要審核處方的印鑒的,搞清楚是不是真的是這個醫生開的,醫院裡會有處方印鑒表的,每個醫生的簽名在藥房都備份了,仿冒醫生開處方嚴格審查是不會給予調配的,這涉及到以後電子處方的統一化和HIS系統的互聯化,目前各家醫院的HIS系統一般各自為政,接入互聯網的很少很少,阿里可能在做雲HIS,做好了之後可能會解決這個問題,要解決好實名認證問題就簡單多了。ps,HIS系統是很貴的一個軟體,是醫院採購的大頭,而且一般做的都非常之稀爛稀爛的,我之前就非常渴望能夠像手機刷ROM一樣來裝HIS,以後阿里可能會實現吧,期待著。
2、藥品的倉儲物流問題:新聞中提及 了糖尿病藥物,胰島素是需要冷鏈配送的,藥品電商企業參與配送的話,一定要搞好冷鏈和質控。
3、藥品真偽問題:不要相信二維碼掃描就可以知道真偽了,那隻能防君子不防小人,醫院的藥品准入還是很嚴格的,要進行資質審核,互聯網藥品電商當然也會很嚴格去審核,但是審核的過程公眾不知道,也無從知道,這需要公開透明化才能打消公眾疑慮,畢竟在某網站買普通商品都會有很多山寨的或者劣質的,買吃到嘴裡的葯如何去說服公眾相信是真葯,質量有保證,是需要進行好好思考的。
就想到這些,有新的想法會繼續補充。
對於藥品大家還是會抱有謹慎態度。
網上買個創口貼,膏藥也就算了,萬一假的,也頂多過敏。如果去買處方葯,一看網店下的評論有人說不像真的,就沒人敢買了。畢竟處方葯是藥效比較突出,針對性比較強的,意味著副作用也會比較大的東西。不太敢亂買的。————————與題無關的分割線——————————
另外,現在零售藥房有個現象:亂賣處方葯。
我已經兩次在實體藥店,被櫃檯推薦購買非OTC藥物了,幸好我自己是學葯的,知道處方葯是得有醫生的處方才能購買的。如果是50歲以上的老人(比如我爸)根本不會知道什麼處方葯什麼是OTC藥物。櫃檯推薦什麼就買什麼。而且這不是個別現象。之所以會分出OTC和處方葯,就是因為OTC類藥物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方便使用和貯藏。而處方葯是藥理作用大的,治療重症,毒副作用相對也大的藥物。千萬不要以為處方葯就是比OTC療效好,而私自去買處方葯,也別被忽悠著買了。處方葯必須經醫囑。大家如果去藥房買葯,也要注意是否有OTC標誌。現在的藥店太利益化了,為了績效什麼都敢賣。很多藥店甚至沒有開店資格,他們所擁有的執業藥師資格證(開藥店必須的證)很有可能是藥師放在店裡,而藥師根本不駐店。簡稱「掛證」。而那些所謂專業的櫃檯可能只是個大專水平,只知道寫在藥物表面的「主治」內容的外行。
上圖中,紅色標誌的是甲類OTC,綠色的是乙類OTC。乙類比甲類更安全。多嘴一句,國家葯監局現在連線下的藥品安全都做不到位,還要開放線上的,萬一買到假藥、過期葯、臨期葯、買錯葯,買家找誰申訴去,淘寶客服和小二嗎?!連實體店都含水分,無專業人員,更何況看不見的線上。有一定的影響,但很有限
應該會造成衝擊,雖然處方葯的複雜性對藥房的要求較高,例如藥店需要具備較強的葯事服務能力,包括審方、用藥諮詢、用藥跟蹤、患者教育等。而處方葯DTC/DTP模式能讓處方葯經過葯企直接到達藥店,最後通過藥店進入到消費者手中。這類市場很有潛力,像醫藥電商健客網都特地發展線下,在去年宣布正式自己旗下的首家DTP藥房開業了。
其實這些都是政策範疇的問題,所有醫院的處方信息,政府都有,要鑒別醫院開出處方的信息是否真實,處方藥品是否領取,其實很容易驗證,但是涉及到醫院賣葯的利潤,醫生的返點結算,患者的數據隱私,醫院不願意開放,政府也不願意開放數據,所以互聯網開放處方葯就是個笑話。。至少近幾年未必看的到
其次就是。。。咱國家 藥品器械標準化編碼都沒做清楚呢。。。。
實體藥店真坑
我認為未來應該出現一個政府承認並主導,由私人擁有的處方葯網站,由政府部門擔保網站所銷售的處方以及處方葯的真實可靠性
網上本來就有很多制假現象,而藥品是直接關係到健康的,我覺得民眾能信賴的,只有大企業那幾家,危害應該不大。
處方葯網售不會像服裝數碼等傳統商品那樣,一下子大量搶走實體店的銷量,因為它本身就是依託於實體藥店的。如果政策放開,會對醫院藥房產生影響,最多能吃掉現有的30%的份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