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3.0是自動化信息化,4.0是智能化、物聯網。中國還未實現3.0,能彎道超車實現4.0嗎?3.0和4.0核心區別是?

我覺得在於柔性製造。3.0的自動化能實現的都是可重複性高的,而4.0會更貼近用戶需求一些,創造更多的個性化。


1、我國離實現工業3.0確實還能遠,但不是說所有行業都很遠。我知道的,例如煙草行業,有很多工廠都已經實現了無人化的全自動生產;同樣,落後到全靠人力的企業也比比皆是。so,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的工業是一個在工業化時間軸上佔了很長一段,從純手工到最先進的無人工廠都是存在的。

2、那麼問題就來了,你所說的彎道超車實現4.0並不是一個簡單給出能或者不能答案的。對某些行業,例如煙草,例如某些電子廠商,例如某汽,3.0到4.0,距離並不那麼遙遠,他們比你想像的要走得遠的多;而對為數眾多的偏人工的廠商,他們連機械化、自動化可能都還未實現,估計對4.0也不怎麼感冒吧。

3、總結:中國實在是太大了,中國的國情也確實是太複雜了!肯定是不能用簡單的貼標籤的方法來認識的。從最原始到最先進的加工製造業在中國都是兼容並存的,能不能從3.0跨越到4.0,一要看行業景氣不景氣,二要看4.0能不能帶來顯著地成本壓縮。


作為製造業業內碼農來講幾句:

工業4.0不僅是技術問題,更多的是商業問題。

工業的先進程度需要與商業環境相匹配:

50萬起始資金,5、6個民工,做完一票算一票的訂單,誰上工業2.0誰傻冒;

毛利5%,3-5種原材料,走量的標準件產品,誰上工業3.0誰傻冒;

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盈利,只有遇到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生產管理混亂,製造精度下降,人力成本提高),或者為了更大的利潤,才有動力來升級技術。

所以目前有沒有工業3.0不是主要問題,只要市場環境使得工業4.0有利可圖,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分分鐘做出來。


三、如何看?

面對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趨勢,各國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戰略、新舉措,如產業互聯網、工業4.0、數字化製造等,客觀來講,這些概念伴隨著技術持續創新、應用廣泛普及、實踐不斷積累、理論不斷豐富,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們對工業4.0內涵、目標、特徵、路徑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當前,理性客觀分析研究工業4.0概念的形成演化、政策演變、組織方式、實施路徑和戰略重點,有利於我們在實施中國兩化深度融合的戰略中,找到突破點,明確切入點,搶佔競爭的制高點。這要求我們在認識和看待工業4.0的時候,既不能仰視,過分誇大其意義和作用;也不能俯視、輕視,認為其是商業炒作、新瓶裝舊酒。我們應當正視,理性客觀分析其戰略意圖、核心理念和路徑方法。從中國把握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機遇,實現工業由大變強的歷史性跨越的角度來認識工業4.0,我覺得有幾個角度可以供大家參考。

(一)工業4.0與兩化深度融合:如出一轍、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今年10月初苗圩部長與德國工業4.0發起協會和企業座談交流時說,德國工業4.0戰略與中國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戰略在核心理念、主要內容和具體做法等諸多方面殊途同歸。今年11月8號,苗圩部長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說,我國提出的兩化深度融合戰略與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戰略如出一轍、異曲同工。儘管中德兩化工業化階段不同、企業水平不同、技術基礎不同、主導產業不同、運行機制不同,但面對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的趨勢,有相同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都認識到了發展的機遇的挑戰,都有舉全國之力搶佔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戰略意圖,兩國的戰略在核心理念、發展重點、方法路徑等方面也比較相似。具體來講,

——在核心理念方面。剝開工業4.0、產業互聯網以及兩化深度融合等這些新概念的外殼,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國家應對新一輪產業技術變革的理念和戰略布局的差異性,但其最根本的內核是致的,就像我剛才講的,工業4.0是互聯,是集成,是數據,是創新,是服務,是轉型,而這些理念也是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所秉持的核心理念。時間關係,我只說一點:集成。德國工業4.0提出三個集成,縱向集成、橫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在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實踐中,業界普遍的共識是,兩化融合的重點在集成、難點在集成、要取得顯著成效也在集成。我們曾提出一個新概念:企業信息化集成應用困境,也提出要把引導企業向集成應用跨越作為當前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的著力點和突破點。在集成這一點上,中德的認識是一致的。時間關係,其它理念認識的一致性我就不講了。

——在實施路徑方面。近年來,各地在推進兩化融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如果我們認真分析觀察具體路徑和重點,可以看到中國的兩化融合與德國工業4.0的相似之處。浙江結合自己的實踐在兩化融合工作中提出了六個「換」的思路:產品換代(實現產品的智能化升級)、機器換人(製造設備的智能化、自動化、網路化)、製造換法(車間級的設備互聯、企業級設備互聯的智能工廠)、電商換市(以電子商務拓展新的市場)、商務換型(雲製造、服務型製造等新的商業模式)、管理換腦(發揮雲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管理決策等方面的作用),浙江幾年前就提出推進工廠設備的互聯網,提出「機聯網」與「廠聯網」等一些新概念,這些來源自於基層實踐經驗提煉的概念聽起來有點土,但思路清晰、方向明確,其本質上與德國工業4.0所強調的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個性定製、數據驅動、服務化轉型等發展路徑是一致的。

——在企業實踐方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所有產業戰略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中國如此,對德國也是如此。西門子、博世、SAP等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一些能夠體現工業4.0特徵的示範工廠和企業,其在企業管理、業務模式和生產方式等方面開展一系列創新,這既是德國工業4.0的方向,也是中國兩化融合的方向。事實上,國內企業在這些方面也做了一些積極探索,家電、服裝、傢具等行業正形成以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為主導的新型生產方式,青島紅領、維尚傢具、小米科技等一批創新型通過建立新的生產模式實現了逆勢增長。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風機製造等行業服務型製造業務快速發展,陝鼓、徐工、中聯等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總集成總承包服務日益成為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汽車、鋼鐵、石化等行業企業間的協同供應鏈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寶鋼的與供應商之間建立了供應商早期介入(EVI)和及時生產(JIT)體系。這些企業轉型的方向就是工業4.0所倡導的方向。

中國兩化深度融合與德國工業4.0如出一轍、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主要是從目標、理念、路徑、方法的角度來看,事實上,中國企業整體的信息化與德國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德國工業企業整體上處於工業3.0階段,而中國企業整體上處於2.0階段,中國面臨更加複雜而艱巨的任務,面臨兩步並作一步走的挑戰。我們也要看到自己的優勢,尤其是不要低估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這一輪產業變革中的引領作用。***總書記在前幾天給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詞中說,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李克強總理在會見大會中外代表時說,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如果說企業信息化是企業在學游泳的話,那麼誕生在互聯網的電子商務企業天生就長著「腮」,不需要有教練教他們用什麼姿勢游泳。他們每天都在實踐著專家們PPT上的所謂互聯網思維、信息化戰略、工業4.0理念,淘寶上的店小二們五年前就從傳統的B2C、C2C向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的C2B轉型,電子商務正在從傳統的交易平台向研發設計平台、生產加工平台、物流配送平台、金融融資平台拓展和轉型,品牌化個性化定製已成為淘寶網上傢具、服裝等產品銷售的重要模式。在這方面中國已經走出一條不同歐美國家的新路,這些業務轉型的方向,也是工業4.0所倡導的方向。

(二)工業4.0:德國製造的新品牌、新名片

當我們提到矽谷時,我們自然會聯想到全球IT產業創業創新基地。當我們提到德國時,我們會聯想到高可靠、高精密、高質量、高安全的德國工業產品,德國製造作為一種品牌已成為德國的重要資產,這是德國人歷經百年而打造的,但德國人並不滿足,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背景下,要賦予德國製造以新的內涵。德國工業4.0是德國工業發展的新理念、國家的新戰略,更為重要的是,它正在成為德國製造的新品牌,為德國的工業體系貼上新的標籤,它在強化德國製造原有的內涵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容:高技術、高品質、高效率。德國人已經意識到,當人們談到工業4.0的一系列概念,如柔性、智能、綠色、靈活、精準、高效時,就會天然地把這些概念和德國聯繫起來,都會把這些理念作為德國製造的重要特徵,作為德國製造業應有之義。工業4.0強化德國製造高品質形象,西門子經常講的案例是實施工業4.0後,百萬產品缺陷率僅為15,相當於產品合格率為99.9985%;工業4.0不斷強化德國製造高效率形象,虛擬工廠、無人工廠、智能工廠作為工業4.0的核心理念已深入人心;工業4.0不斷強化德國製造高品質服務的形象,工業4.0反覆講的一個概念是產品全命周期服務、(服)務聯網,高質量的服務正成為德國製造的新內涵。


家裡開了一個工廠屬於傳統企業,盈利一直在10%左右,一年下來賺的大概就只有那麼幾十萬,可是工業3.0的自動化機器動輒要幾十萬,意味著我要轉營,必須要拿出一年甚至幾年的利潤來搞,如果訂單充足的話倒是無所謂,可是製造業內競爭激烈,到處拼單價,工人天天喊漲工資,社保年年在漲,到處都是成本,相信像我這樣的例子不會少,所以4.0真的不是那麼易就能推行


借用領導的一句話,要想彎道車,需要在彎道時有更快的速度,以及更穩定的駕駛技能。因此需要一個老司機,或者就要冒著翻車的危險。所以,道阻且長,與君共勉。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確是製造業的春天,互聯網+更多的是聯繫鏈接,平面化扁平化,製造業的發展才是下一個50年的重頭戲,日本的很多科技企業,就軟銀的孫正義來說其在很早之前就提出機器人製造業幫助日本經濟實現彎道超越,但是對於國際上的一些標準的制定我們國家實際上並未參與,而且製造業的幾個核心問題,核心技術,材料問題。很多還是依賴外國技術,說白了,還是創新創作價值。


認可@周光宇的答案, 補充一點,生產製造系統永遠的話題都是剛性的產能與波動的需求間的矛盾,波動越小,越好管理~MRP,看板,精益等並非是為了平常意義上的效率,而是抵抗因波動造成的浪費來提高效率,平常意義的效率來自於工藝改善,設備改良,IE設計,任何不分實際情況神化單一概念的都是不可取的,4.0要解決的真正問題是商業環節的信息紊亂,紊亂意味著很大的波動,至於方法,自己去想吧~~商機無限,而拋開這一點談4.0的或者把4.0過度擴展的基本不懂製造,騙騙經費尚可,別再忽悠老百姓了


一,我無法想像在一個上網都卡頓的地方能順利的買到淘寶上的東西。

二,中國沿海城市中心可以實現,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在城市郊區,在西北的廣大欠發達地區,實現起來比較難!

三,這不是開賽車,雖然中國發展機遇這兩年十分的好!咱還不是在鑽老美的空子?中國搭便車的路究竟能走多遠誰都很難預測~這是在建金字塔或者是高屋建瓴!樓主的比喻有點和當下的經濟中速發展的政策相去甚遠,無論如何經濟發展是主要驅動力!!!

綜上所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我們國家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在一個發達的水平上才能實現3.0到4.0的跨越!如果急著冒進,這和大躍進時期有何區別?

先佔個坑,3.0和4.0的區別下來再填^o^


有些人出生的時候只會爬, 然後學會了走, 最後知道怎麼騎自行車, 但始終不知道怎麼騎摩托車, 然後就去學了開汽車.

這無關彎道超車不超車,超誰的車,怎麼超車, 首先第一個是學開車,學會了開車,你可以不用知道摩托車是怎麼騎的.

至於用戶需求,打個比方,你可以買自己中意的車,四門的或者兩門的,或者搞個Volvo大貨車都不是問題,但有一點你必須遵守,那就是交通法規秩序. 而現如今的階段是,包括德國人在內, 就是在制定這樣的秩序,標準.

關於話題:

1. Cyber-physical system

2. Industry 4.0

3. Internet of Things


超車很難,目前中國正在彎道抄捷徑力求不被發達國家落下,所以很難也沒時間做到事事精益求精,只能面面俱到。。。

不過我相信總有我們超車的那一天,,


簡單說一下:3.0和4.0最核心的區別是整個生命周期的貫通,從人,到機器,到物料到信息全部在一個平台或者若干平台上做到互通,打通價值鏈和信息孤島。


從工業3.0 時代的單一種類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到工業4.0時代的多個種類產品的大規模定製,既要滿足個性化需求,又要獲得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優勢。

工業4.0時代的智慧化在工業3.0時代的自動化技術和架構的基礎上,實現從集中式中央控制向分散式增強控制的生產模式的轉變,利用感測器和互聯網讓生產設備互聯,從而形成一個可以柔性生產的、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大批量生產模式。

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人們對產品需求的變化,讓靈活性進一步成為生產製造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具體而言,由於技術的迅猛發展,產品更新換代頻繁,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對於製造工廠來說,既要考慮對產品的更新換代具有快速響應的能力,又要考慮因生命周期縮短而減少產品批量。隨之而來的是產生了成本提升和價格壓力問題。

工業4.0 則讓生活靈活性的挑戰成為新的機遇,將現有的自動化技術通過與迅速發展的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相融合來解決柔性化生產問題。

從工業3.0 時代的單一種類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到工業4.0時代的多個種類產品的大規模定製,既要滿足個性化需求,又要獲得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優勢。所以,工業4.0與工業3.0的主要差別體現在了靈活上。工業4.0的基於標準模塊,加上針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通過動態配置的單元式生產,實現規模化,並滿足個性化需求。同時,大規模定製從過去落後的面向庫存生產模式轉變為面向訂單生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交貨期,並能大幅度降低庫存,甚至零庫存運營。在生產製造領域,需求推動著新一輪的生產製造革命以及技術與解決方案創新。對產品的差異化需求,正促使生產製造業加速發布設計和推出產品。正因為人們對個性化需求的日益增強,當技術與市場環境成熟時,此前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的規模化、複製化生產方式也將隨之發生改變。所以工業4.0是工業製造業的技術轉型,是一次全新的工業革命。

彎道超車與否要看技術進步以及戰略布局是否完整,國家創新體制是否健全,國家政策是否大力支持;

剩下的可能時機是個重點,時間+機會,中國實現彎道超車的機會還比較多,畢竟基礎和體量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時機上從目前來看,如果從3.0進入4.0的時間還早,那麼留給我們卧薪嘗膽的機會就多,相反機會可能會小一些


3.0到4.0不是一夜就能完成。前提條件

信息化的深化到下一階段;

社會層面的生產組織的重構:

生產技術的進步:


其實工業革命每一次都是帶來先進生產力的,不管目前工業標準在可視化,互聯網化與無人化等多方面水準是否能全面達到4.0標準都是在實現提升生產力的過程,從而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在方法與技術上創新與完善。 總歸是好的。 大國無論是製造還是其他,首先應該現有標準,路還很長~ 作為一名獵頭期望能在行業轉性與提升方面助理企業發展,助理人才成長。


工業的升級一定伴隨著新技術的應用,目前移動互聯網的推廣應用無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網路的媒介特性,平台特性伴隨著海量的數據和實名制已經越來越顯現得非常重要與合理。從用戶需求的角度來組織生產,設計產品,優化管理模式,改變傳統的生產觀念,促進生產關係的變革。


對技術擴散速度,我有充分的信心。但是動力有多大,就看市場了。如果資本看好它的增長,人才自然會湧進來,一定能給全世界一個大驚喜


中國移動從2g直接跳到所謂4g,你說行不行。


推薦閱讀:

量子計算機會不會是下一次技術革命的突破口?
德國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有什麼區別?
在中國經濟新格局下,我們90後有何機遇?

TAG:自動化 | 信息化 | 第四次工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