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不支持或者反對儒家?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怎麼現在都是說它不好要清掃?

(之前不知是哪位人熊,對,人熊說儒家是中國的根本?)


文革之後的三十幾年——儒家好可憐,被打倒了,我們要呼喚儒家復興

近幾年——卧槽,弟子規、女德班、豫章書院……這些都是啥玩意兒?


因為有些儒家的人比較其他人顯得有些不識時務。

某些宣傳墨家的,會講墨家重視科學,不怎麼講天志明鬼;

某些宣傳法家的,會講法家依法治國,不怎麼講忠孝弱民;

某些宣傳道家的,會講先秦道家不是後來的道教,道家不迷信,也不像儒家那樣假仁假義,但一般不怎麼講楚簡漢帛書的(故大道廢,案有仁義)。

他們都知道現在社會的主流是什麼,都懂得揚棄,拿古書註解他們的新思想,不幹逆潮流而動的事情。雖然從科學研究實事求是的角度看,他們是曲解古人,但也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因時而變。

時移事易,需要因時而變,窮則變,變則通,古代能自成一家學派的大儒們,哪個不是因時而變呢?兩漢講感應,魏晉好三玄,宋儒信錯簡,心學直接說出了六經注我,哪一個和先秦儒家一模一樣?哪一個不在變革?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是仁義的內核,學孔孟者生,像孔孟者死。現在的世道怎麼可能還照搬古人的禮法生活呢?

抱殘守缺只能夠傳薪遞火,如果要發揚光大,是需要揚棄的,雖然也不應該像某些人那樣太過分的曲解古人,但也斷斷不能夠直接根據古代大儒說的做的來辦,因為現代的很多事情,是古人無法設想的。

至少應該考慮,古代的大儒,是在當時的什麼情況下,這麼去說這麼去做的?推究他這樣子的本心,他心裡可能會是怎麼想的?以他的這種想法,如果遇到了現代的情況,會怎麼樣呢?這位大儒會是這樣的想法,那位大儒呢?這種情況下的想法和那種情況下的想法,是一以貫之,還是有所齟齬?哪個更對?

然而,看看有些不識時務的人,他們宣傳儒家,宣傳的是什麼。

哦,也可能是太識時務了,才會那麼落力地宣傳弟子規二十四孝等等,怕不是要移孝作忠?

就不記得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就不記得當仁不讓於師。

就不記得大義滅親。

儒家不是沒有獨特的好東西,比如儒家對於宗教的態度,上智則敬而遠之,下愚則神道設教。這且不比現在社會上某些極端的信宗教反宗教的人都高明了嗎?

結果呢?現在是在上不止遠,而且不敬,在下把農村老頭老太太都丟給了佛教基督教,在下面講什麼?閑著找事講講女德之類的亂七八糟。

不會推究聖人之心,代聖人立言,不敢當仁不讓於師,起碼要識時務,看看風頭,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男女平權那麼多年了,還講女德?那肯定會被反對。

那也是該著。

休言道統追千載,老去文章不值錢。

ps:作個死,以後真要有人宣傳移孝作忠了,我要講講孟子。推究一下當年朱洪武為什麼那麼生氣。

ps的ps:評論區有人不知道我舉例說的法家的忠孝弱民是什麼,所以全文引用一下。

《韓非子·忠孝》:

天下皆以孝悌忠順之道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順之道而審行之,是以天下亂。皆以堯舜之道為是而法之,是以有弒君,有曲於父。堯、舜、湯、武或反群臣之義,亂後世之教者也。堯為人君而君其臣,舜為人臣而臣其君,湯、武為人臣而弒其主、刑其屍,而天下譽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夫所謂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謂賢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職以戴其君者也。今堯自以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為賢而不能以戴堯;湯、武自以為義而弒其君長,此明君且常與而賢臣且常取也。故至今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國者矣。父而讓子,君而讓臣,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臣之所聞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賢臣而弗易也,則人主雖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賢任智無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為治。是故田氏奪呂氏於齊,戴氏奪子氏於宋。此皆賢且智也,豈愚且不肖乎?是廢常上賢則亂,舍法任智則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賢。

  記曰:「舜見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當是時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教悌忠順之道也。然則有道者,進不為臣主,退不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賢子者,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君之所以欲有賢臣者,國亂則治之,主卑則尊之。今有賢子而不為父,則父之處家也苦;有賢臣而不為君,則君之處位也危。然則父有賢子,君有賢臣,適足以為害耳,豈得利焉哉?所謂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親。今舜以賢取君之國,而湯、武以義放弒其君,此皆以賢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賢之。古之烈士,進不臣君,退不為家,是進則非其君,退則非其親者也。且夫進不臣君,退不為家,亂世絕嗣之道也。是故賢堯、舜、湯、武而是烈士,天下之亂術也。瞽瞍為舜父而舜放之,象為舜弟而殺之。放父殺弟,不可謂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謂義。仁義無有,不可謂明。《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信若《詩》之言也,是舜出則臣其君,入則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故烈士內不為家,亂世絕嗣;而外矯於君,朽骨爛肉,施於土地,流於川穀,不避蹈水火。使天下從而效之,是天下遍死而願夭也。此皆釋世而不治是也。世之所為烈士者,雖眾獨行,取異於人,為恬淡之學而理恍惚之言。臣以為恬淡,無用之教也;恍惚,無法之言也。言出於無法,數出於無用者,天下謂之察。臣以為人生必事君養親,事君養親不可以恬淡;之人必以言論忠信法術,言論忠信法術不可以恍惚。恍惚之言,恬淡之學,天下之惑術也。孝子之事父也,非競取父之家也;忠臣之事君也,非競取君之國也。夫為人子而常譽他人之親曰:「某子之親,夜寢早起,強力生財以養子孫臣妾。」是誹謗其親者也。為人臣常譽先王之德厚而願之,誹謗其君者也。非其親者知謂不孝,而非其君者天下此賢之,此所以亂也。故人臣毋稱堯舜之賢,毋譽湯、武之伐,毋言烈士之高,儘力守法,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

  古者黔首悗密春惷愚,故可以虛名取也。今民儇詗智慧,欲自用,不聽上。上必且勸之以賞,然後可進;又且畏之以罰,然後不敢退。而世皆曰:「許由讓天下,賞不足以勸;盜跖犯刑赴難,罰不足以禁。」臣曰:未有天下而無以天下為者,許由是也;已有天下而無以天下為者,堯、舜是也。毀廉求財,犯刑趨利,忘身之死者,盜跖是也。此二者,殆物也。治國用民之道也,不以此二者為量。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殆物妙言,治之害也。天下太平之士,不可以賞勸也;天下太下之士,不可以刑禁也。然為太上士不設賞,為太下士不設刑,則治國用民之道失矣。

  故世人多不言國法而言從橫。諸侯言從者曰:「從成必霸」;而言橫者曰:「橫成必王」。山東之言從橫未嘗一日而止也,然而功名不成,霸王不立者,虛言非所以成治也。王者獨行謂之王,是以三王不務離合而正,五霸不待從橫而察,治內以裁外而已矣。

《商君書·弱民》:

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朴則強,淫則弱。弱則軌,淫則越志。弱則有用,越志則強。故曰: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

  民,善之則親,利之用則和;用則有任,和則匱;有任,乃富於政。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

  民貧則力富,力富則淫,淫則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則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則農不偷。農不偷,六虱無萌。故國富而貧治,重強。

  兵,易弱難強。民,樂生安佚,死難難正,易之則強。事有羞,多奸;寡賞,無失。多奸疑,敵失必,利。兵至強,威;事無羞,利。用兵久處利勢,必王。故兵行敵之所不敢行,強;事興敵之所羞為,利。

  法有,民安其次;主變,事能得齊。國守安,主操權,利。故主貴多變,國貴少變。

  利出一孔則國多物,出十孔則國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亂。治則強,亂則弱。強則物來,弱則物去。故國致物者強,去物者弱。

  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故戰事兵用曰強。民有私榮,則賤列卑官;富則輕賞。治民羞辱以刑,戰則戰。民畏死、事亂而戰,故兵農怠而國弱。

  農、商、官三者國之常食官也。農闢地,商致物,官法民。三官生虱六,曰「歲」,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農有餘食,則薄燕於歲;商有淫利有美好,傷器;官設而不用,志、行為卒。六虱成俗,兵必大敗。

  法枉治亂,任善言多。治眾國亂,言多兵弱。法明治省,任力言息。治省國治,言息兵強。故治大,國小;治小,國大。

  政作民之所惡,民弱;政作民之所樂,民強。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民之所樂民強,民強而強之,兵重弱。民之所樂民強,民強而弱之,兵重強。故以強,重弱;弱,重強。王。以強政強,弱,弱存;以弱政弱,強,強去。強存則弱,強去則王。故以強政弱,削;以弱政強,王也。

  明主之使其臣也,用必加於功,賞必盡其勞。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則無敵矣。今離婁見秋豪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烏獲舉千鈞之重,不能以多力易人;聖賢在體性也,不能以相易也。今當世之用事者,皆欲為上聖,舉法之謂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遠而無馬、牛,濟大川而無舡、楫也。今夫人眾兵強,此帝王之大資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與危亡為鄰。故明主察法,境內之民無辟淫之心,游處之士迫於戰陣,萬民疾於耕戰。有以知其然也。楚國之民齊疾而均,速若瓢風;宛鉅鐵釶,利若蜂蠆;脅蛟犀兕,堅若金石;江、漢以為池,汝、潁以為限;隱以鄧林,緣以方城。秦師至,鄢、郢舉,若振槁;唐蔑死於垂涉,庄謟發於內,楚分為五。地非不大也,民非不眾也,甲兵財用非不多也;戰不勝,守不固,此無法之所生也,釋權衡而操輕重者。


因為大儒有時候多了一點,變成了「犬儒」。有時候又多了兩點,變成了「太懦」。


傳統社會中的儒家,往往代表著一批新興知識分子的訴求,他們用整理、詮釋、改造、宣傳比現行文化符號更早的文化符號,來重建有利於自己的社會秩序。現代社會,新興知識分子可以有其他更好的文化途徑來完成這一訴求,所以就不用藉助於儒家的思想。

傳統社會中儒家往往崇信中庸之道、溫柔敦厚、中規中矩、等級制度,試圖用個人道德來解決一切問題,但是這種基於個人道德氣質的方法論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的大多數人群。

所以就沒人支持儒家了嘛。

當然,善於詮釋的儒家在新時代會有新的發展,譬如,沿用傳統的儒家概念,譬如仁、義、禮,然後改造之,把仁改造成普遍人權,把義改造成公平正義,把禮改造成社會道德,來追求新的擁護者——但是,我覺得這條路也很難走通,因為對改造後概念的詮釋,其實還不如這些概念的原生主人詮釋得好~


一是在文化自信的旗幟下,宣揚文化復古主義。文化保守主義的濫觴,導致文化復古主義以及儒家原教旨主義的盛行,各種商業化的國學班將中國傳統文化良莠不分地兜售給社會大眾。高等學校和各種民間團體都在不遺餘力地以傳統文化為噓頭來爭取社會資源,創辦文化產業。

如此的文化思潮固然有助於喚醒我們對傳統的重視,卻也隱藏被歷史業已證明了傳統文化中糟粕的沉渣泛起的危險。

二是以文化自信為借口,拒斥域外文明,特別是對當下社會影響巨大的西方現代文明……近些年來,西方一些國家以普世主義的旗號到處推銷他們的文化系統以達到顛覆其他國家的地緣政治的需要。這一系列行為,經常引起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反感……

但我們也應當同時注意到,域外文明,特別是西方的近現代文明儘管面臨一系列的問題,但它的歷史進步性和現實影響力依然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是建立在對其他民族文化的排斥上,而是建立在對自己文化傳統的深厚情感和深度反省,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客觀了解的基礎上,甚至是建立在對外來文化的理性包容與批判性的消化吸收的基礎上。

三是以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為借口,對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給予全面的否定和虛無化。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不僅是對中華文化幾千來所積澱下來的歷史傳統的自信,更是對近代以來幾代中國人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傳統的自信。

四是對於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只強調其某一個階段的價值,而否定另一歷史階段的價值,看不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既有其歷史的階段性,也有其內在的邏輯一致性。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任務不同,其文化建設的表現形式也自然不同。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名,否定在特定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反省的價值,就看不到中國現代文化建設與文化發展的階段性與複雜性。

在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中,文化自信是必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但這種文化自信,不應該是文化迷信和文化偏執。文化自信是對文化傳統中的內在精神的自信,而不是對文化傳統不分輕重、良莠不分的迷信,也不是對文化傳統的敝帚自珍。對自身文化傳統的原教旨主義立場,事實上是文化迷信和文化偏執,而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摘自樊志輝教授的《各正性命與從容中道———對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批判性反思》

以熊十力、梁漱溟、唐君毅、牟宗三等人為代表的心性儒學是現代儒學的重要向度。他們將儒家的心性之學視為中國文化的神髓所在,並試圖以此為根基來謀求中國文化的返本開新,探求中國文化與西方現代性文化的接榫。

然而,現代心性儒學的心性敘事存在著體證、見證與論證不分的問題,將個體的體證上升為見證,進而等同於論證,這是思想上的僭越。同時,現代心性儒學將現代性問題化為主體性問題,將主體性問題化為道德主體性問題,將道德主體性問題化為心性主體問題,使得全部的現代性敘事被歸結為心性敘事,以這種還原論模式處理現代性問題的現代心性儒家基本無力處理中國所面臨的具體現代性問題。

事實上,現代心性儒學將儒家心性論奉為中國文化之道統的做法,可能使我們喪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性理解,不利於華夏文化健康成長。所以,面對現代性中國問題,雖可開掘儒家心性學的價值,但不可封閉於儒家心性學,我們需要的是拆解並抽取華夏傳統中一切可資利用的資源,來面對中國的現代性問題。

摘自樊志輝教授的《心性學與現代性的糾結及出路———對現代心性儒學的批判性反思》

嗯,隨便摘抄幾句送給各位。

這種批判性的反思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一些瞎黑根本黑不到點子上。

對了,再抄一段。

假如某種制度本身就是不正義的,或者曾經是適宜而正義的,而現在已不合時宜而不正義了,難道人們還應當遵守它嗎?顯然,這樣的制度需要變革。

……如果制度建構竟是根據親疏遠近關係的差等之愛,那麼,這樣的制度就是不正當的,即是不正義的。

大家猜猜這個是誰說的?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出自儒黑或者墨家之口。

但其實這個出自黃玉順先生的《中國正義論:儒家制度倫理學》,而黃先生是當代中國「儒學復興運動」代表人物之一,妥妥的儒家。

可見對儒家學說的改造與弘揚不是單純的口號,是有些實質進展的,儒家開始尋找轉變,以適應新時代(而不是讓時代適應它)。

但大部分人對當今儒家的了解可能就止步于于丹、丁璇之流了。對當代儒家具體有什麼成就並不了解。

儒家不是宗教,它不具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一個擁有無上權威的教主。所以儒家根本不可能做到一聲令下,所有儒生就眾志成城,團結一致,目標明確。

而且就算是宗教也不可能所有都團結一致、目標統一。

儒家內部流派繁多、不同時代呈現不同形態,那些張口閉口就是一句「儒家都是XX」的都無異於放屁:D

————————————

PS:

當然,心性儒家不好,不代表政治儒家好。

推薦王紹光先生的《「王道政治」是個好東西?——評「儒家憲政」》。「王道政治」是個好東西?--評「儒家憲政」 - 中國知網!!v=MDY0NTRxVHJXTTFGckNVUkwyZVplWnRGeXZnVWJyT0xpdllhckc0SDlITXBvOUVaSVI4ZVgxTHV4WVM3RGgxVDM=

說實話,搞政治儒學的中很多人的一些想法挺搞笑的。

我其實還是愛儒家,只是心疼它被人亂黑或者胡扯:-D


儒家有幾個致命弱點:

1、儒家文化不善於打仗。本條問題里的其他答案也反覆提到這一點。北大陳平教授也是這個觀點。記得人大金政委也有類似說法。儒學盛行的朝代,幾乎都被人虐。

2、儒家一旦得勢,其他的學派必遭滅頂之災。所謂「廢絀百家、獨尊儒術」不是說著完的。這也是儒家當道時朝庭之所以不能打仗的原因,因為「兵家」被廢了。具體的廢法就是 @荒木飛呂彥 說的那樣,打了勝仗就靠一張嘴搶功,打了敗仗就靠一張嘴甩鍋,然後乘機排除異己殺將領。(知乎用戶:為什麼大家現在都不支持或者反對儒家?)。

3、儒家再一個就是賤,欺軟怕硬, @荒木飛呂彥 也說了,碰到尊重他們的朝庭和君主,一張臭嘴就天天罵;對也罵、錯也罵,理論一套一套。碰到了狠角色,如清朝,就跪舔。

4、儒家阻礙科學進步。還是因為儒家得勢必滅百家,搞科學的甚至是醫學的都要被滅,漢朝的木犁耕田到了清朝還是木犁耕田,漢朝看病的望聞問切到了清朝還是望聞問切,漢朝的九章算術圓周率到了清朝還是九章算術圓周率。孔子本人也蔑視種地。

5、儒家壟斷知識,提高教育門坎。因為一家獨大,其他的知識如搞個小發明、小改進,都被污衊為雕蟲小技、旁門左道。

總之,儒家是一門管人的學問,其致命缺點就是:一旦得勢,百家遭殃。

當然,儒家做為一種系統的治國安邦的理論體系和文化思想,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裡,比起其同時代的文化(如埃及的太陽神、中東的伊斯蘭、歐洲的黑暗中世紀、印度神教等)仍然是先進的。所以也不能全盤否定。其中一些施仁政、民貴君輕、重信、重義等思想,仍然是值得頌揚的(當然了,另一方面,儒家總是把好的東西往自己身上攬,要注意)。

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治理國家只是諸多學科中的一門,而且是和絕大多數人不相干的一門(當然也可以學點當作安身立命之術)。而我們的普羅大眾,都有自己的文化追求。有的愛搞科研、有的愛搞文藝、有的喜歡軍事、有的喜歡地理、有的運動、有的喜歡無拘無束。不能再走獨尊儒術的老路。

這一點上,我們大力普及教育,讓十幾億人人掌握一定知識,是對儒家最好的破除。同時也是對儒家最好的繼承------不偏不倚、回到它應有的位置。


因為要將」儒學是中國根本」這種思想徹底清除。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一部小成本軟科幻電影,叫《那個男人來自地球》,拋開冗長無聊的對話和劇情,核心思想就一個:基督/釋迦牟尼壓根不認可當代的基督教/佛教。

同樣的,現在的儒家思想,我想孔夫子要是看到了,也要痛哭流涕:這都他媽的什麼玩意兒。

曾經和羅素有過深入交流的張申府先生在新啟蒙運動中提出了兩個著名口號:

一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二是「中國化」。

今日的新啟蒙運動,顯然是對歷來的一些啟蒙運動而言。但在內容上,今日的啟蒙運動與從前的一些啟蒙運動,也顯然有所不同。比如,就拿五四時代的啟蒙運動來看,那時有兩個頗似新穎的口號,是『打倒孔家店』,『德賽二先生』。我認為這兩個口號不但不夠,亦且不妥。多年的打倒孔家店,也許孔子已經打倒了,但是孔家店的惡流卻仍然保留著、漫延著。至於科學與民主,本都是客觀的東西,而那時的文人濫調卻把它人格化起來,稱什麼先生,真無當於道理。

至少就我個人而論,我以為對這兩口號至少都應下一轉語。就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學與民主,第一要自主』。五四時代的啟蒙運動,實在不夠深入,不夠廣泛,不夠批判。在深入上,在廣泛上,在批判上,今日的新啟蒙運動都需要多進步。」

張氏還說:「五四時期的啟蒙運動有的地方不免太孩子氣了。因此為矯正『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我曾提出:『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就是認為中國的真傳統遺產,在批判解析地重新估價,撥去蒙翳,剝去渣滓之後,是值得接受承繼的。」(《論中國化》)

我覺得很有道理。

----------------------------------------分割線----------------------------------------------

漢武帝以及他的曾孫漢宣帝其實都不待見儒家啊:

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母曰共哀許皇后,宣帝微時生民間。年二歲,宣帝即位。八歲,立為太子。壯大,柔仁好儒。見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由是疏太子而愛淮陽王,曰:「淮陽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而王母張婕妤尤幸。上有意欲用淮陽王代太子,然以少依許氏,俱從微起,故終不背焉。

如果不是因為漢宣帝實在太重感情,早把好儒的太子——也就是漢元帝給廢掉。從漢元帝開始,儒生就逐漸控制了朝廷。


尊孔,崇儒,讀經,復古,可以救中國,這種調子,近來越唱越高了。其實呢,過去凡是主張讀經的人,多是別有用心的。他們要人們讀經,成為孝子順民,成為烈女節婦,而自己則可以得意恣志,高高騎在人民頭上。他們常常以讀經自負,以中國古文化自誇。但是,他們可曾用《論語》感化過製造「五卅」慘案的日本兵,可曾用《易經》咒沉了「三?一八」慘案前夕炮轟大沽口的八國聯軍的戰艦?—魯迅

鑒於評論區中出現的一點問題,我決定補充一下:

我之所以反對儒家,是因為孔子很多話都有太多的解釋,以至於實質上變成了某些人口含天憲一樣。他們之所以給孔子那麼多尊號,不是因為他們從內心中敬重孔子的學識或者其他的什麼,而是在於他們能夠壟斷道義的解釋權,韓非子 《五蠧》中「儒以文亂法 俠以武犯禁 而人主兼禮之 此所以亂也 夫離法者罪 而諸先生以文學取 犯禁者誅 而群俠以私劍養」說的很明白了。

儒家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內起到的就是歐洲天主教在中世紀的作用,天主教有教皇永無謬誤儒家可就是孔子為至聖先師,其實都是一樣的;關鍵就是在於壟斷了對道德的解釋權上。實質上是一種遮羞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當然有一種標準的解釋,那就是各有各的樣子;但是在實踐中成了什麼樣子,大家內心中其實都非常清楚。所以那些儒教的教徒們跳出來表示那不是本來的意思,是有些人心壞了的人曲解的。不過這個就和綠教差不多,大家也都清楚。

中國近代以來之所以能夠接受共產主義思想,就是因為共產主義思想對中國人民而言好理解,距今兩千多年前陳勝就已經擲地有聲地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深入人心。但是這一點是絕對反儒家的,孔子最著名的口號就是「克己復禮為仁」,他說的禮可是周禮,那是赤裸裸的宗法制度血統貴族,禮這一套東西完完全全是靠家學淵源,孔子的學費是十根肉脯,考慮到孟子後來說過「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那這個學費可以說是相當高了,如果到現在類比的話恐怕只有那些去歐美學貴族禮儀的人家能比。這如果不是階級固化那就沒有什麼別的是了,資本主義起碼還有名義上的人人平等。

儒家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支持封建反對中央集權,相比於法家的「吏、民(預)知法令者,皆問法官。故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差到了不知道哪裡去。成文法是下層和豪強對抗的最重要的武器,之所以法家能讓國家富強最重要的就是只有法家通過全民普法的形勢讓下層人民用法來對抗豪強,剔除了豪強,那麼國家的收入不會有截留,百姓的生活壓力也能減輕。而人民按法晉陞,就給予了人民階級流動的希望,讓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勞動者成為國家治理的參與者,就能讓人民對國家有歸屬感,也就能夠捨生忘死地投入戰爭。這就是秦國靠著法家法派變法而強的根本原因,剔除了中間階層的不必要消耗。而儒家在這個方面就走上了全面反動。

格外禮遇儒家的宋明兩朝全部陸沉,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儒家對組織起來的人民的變態的防範,因為儒家代表的是大地主的利益,人民一旦組織起來他們的財產乃至生命就有了格外的危險,馬督工在他最近的文章裡面指出了地主階級一直以來的醜惡嘴臉北京拆違建,那些政治正確和不正確的閑扯 @馬前卒 。儒家的人心不是壞了幾天,而是從根子上就壞的可以當墨汁用了。

新儒們如果想恢復三代之治,請先將人均耕地面積恢復到三代的水平,不然的話不能怪老百姓們「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


儒家思想不好評價,但是宋明理學和清朝的狗儒絕對是垃圾中的垃圾,人類文明的恥辱,壓迫婦女,殘害大眾,結果最後還是給西方的堅船利炮開了瓢。你儒發展到今天,既沒有武德也沒有文化優越性,費拉不堪;西方宗教再怎麼衰落總還有世俗化的力量和解放神學,你儒從理學化開始就是維護統治的工具,若沒有早期的「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民貴君輕」「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種精神,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


樓主你應該問的是,儒家這種現代社會十個人九個覺得有問題的理論,到底為什麼能統治中國上千年?

所謂儒家是中國的根本這是個偽命題。儒家出現之前上千年中國是咋過來的?應該說,儒家是農業社會的根本,是適應成熟農業社會的道德體系。

對比游牧社會,農業社會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把人禁錮在土地上了。你東西種下去,春天要播種,夏天要灌溉,秋天要收割,基本上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要在田裡勞作。而農業的產品農作物也必須要在田裡長足時候,不可能想啥時候收割就啥時候收割。總而言之,農業的這種特點註定了人離不開土地,土地也離不開人。這也是為什麼從來都只有游牧民族來農耕民族的地盤搶了就跑,極少反過來的。游牧民族居無定所,你想報仇都找不著人。而農耕民族要是去搶游牧民族,除非能徹底把對方打殘,否則游牧民族分分鐘回來教你做人。你也學游牧民族跑來跑去?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人跑了,田地莊稼怎麼辦?人家放把火你一年就白乾了!

有人要問,既然農耕民族這麼苦逼,我們為什麼還要做農耕民族?這就引出了農耕民族的第二個特點——對比游牧,農耕這種生產方式對土地的利用率更高,單位面積的土地能養活更多的人。游牧需要靠牲畜吃草,人吃牲畜這種方式來把光合作用吸收的太陽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而農耕直接就可以利用光合作用的產物糧食。因為省去了一個能量轉化環節,農耕社會與游牧社會相比,人口密度有著數量級的差別。雖然粗茶淡飯沒有肉好吃,但農耕帶給我們的人口優勢讓我們在游牧民族幾千年的衝擊下延續至今。中國歷史的大趨勢從來都是游牧民族融入農耕社會,而不是反過來。

以上看似跑題的兩點,其實正是儒家文化立足的根基所在。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對比游牧民族,農耕社會的人口密度是很大的。相應地,人和人之間的矛盾也隨之增多。而在農耕社會,人的流動性是很低的,所以一個人在和另一個人發生了矛盾之後沒法一走了之,大家還必須磕磕碰碰湊合過下去。這樣的大環境下,如何有效調節人際矛盾就成了重中之重。

儒家就是應這樣的需求而產生的。儒家所為現代人詬病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背後的核心思想就是如何用最簡單明了的方式確立一種秩序。這種秩序很可能不是最公平的,但它是最簡單高效的。或者說,儒家思想背後的理念就是壞的秩序好過沒有秩序。在人口對土地的依存減弱的現代社會,我們可能很難理解這樣的想法。但就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來說,穩定壓倒一切絕不是一句空話。因為不穩定就沒法保證糧食生產,而農業社會的特點就是糧食一直不太富裕。即使偶有風調雨順,糧食的增量也會很快被人口的增量所抵消。

儒家的理論可說是極其簡單粗暴的。然而正因其簡單粗暴,所以才有很強的可執行性。舉個例子,嫡長子繼承製。有道理嗎?有個屁道理。你咋保證嫡長子就是最聰明最優秀最能帶領國家或家族走向新時代的強悍領袖?這個制度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但它最大的優點就是高效——大家都甭爭了,嫡長子只有一個。他就是運氣好會投胎,你們不服也沒用。這種制度的弊端雖然是明顯的,但它的優勢也是明擺著的——避免了諸子內鬥不止自相殘殺,避免了文臣武將被迫站隊人心惶惶,更避免了國家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就算嫡長子不是最優秀的,但只要接受了適當的教育培養,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而從歷史上來看,各種內鬥的後果則真可謂沒有最嚴重只有更嚴重。相比之下,嫡長子繼承製還真是一種優秀的制度呢!

與之類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也是一個道理——你甭管他何德何能配不配坐龍椅,反正他現在就是坐著了,你不服也得服。我勸你最好不要起什麼取而代之的念頭,否則打起來絕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八千八萬,打爛狗食盆誰也沒得吃!你甭管你爹是不是老糊塗了,我勸你最好乖乖聽話。因為一個家做主的只能有一個人。自家人斗自家人只能白白便宜了外人!三從四德也是一樣的道理,在此不展開了。

總而言之,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如何讓一個人口高度密集、固定的社會儘可能保持穩定;總而言之,壞的秩序好過沒有秩序;再總而言之,為了效率犧牲公平,為了集體犧牲個體。當然,儒家理論是不可能把話說得這麼直接這麼明白這麼赤裸裸的。最後結果就是服從君父成了社會的最高美德,最高法律,以至於最高宗教。誰也不要試圖挑戰這套體系。這套體系可能僵化,可能低效,可能反人類,但它可能還真是最適合農業社會的。在幾千年的實踐中,人們還真找不到比這更好的制度了。試圖挑戰這一制度的國家和家族都紛紛在內鬥中走向滅亡。於是人們說,看看吧,禮崩樂壞,焉得不敗?

然而今天的中國早就步入工業化時代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和儒家賴以生存的農業社會大不相同了。一個人在家鄉混不下去了,大可以換個地方工作生活;家庭一步步小型化,細胞化,甚至趨向解體;受過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互相溝通探討越來越方便;維持基本生存所需的農業生產在社會經濟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人和人之間的矛盾雖然依然存在,但其對個體生存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越來越低了。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是如此不同,我在這裡無法一一盡述。但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這一切發生得又是如此之快,以至於各種農業社會的思想仍然被視為天經地義。但發達的互聯網使得有類似思想的人可以非常方便地互相認同和支持,於是儒家文化的不合理性就顯得更為突出。一方面儒家文化不再適應社會,一方面人們質疑和反對起儒家文化來變得相當方便和高效。這種時候儒家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以致壽終正寢難道不是理所應當的嗎?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社會管理體系只會越來越高效。這種情形下,我們為什麼還非要屈從於一個壞的秩序呢?


如果貧困,不主張去發展科技,發展生產力,主張把兒子埋了,減少吃飯人口,或殺了變成口糧。

如果生病了,不主張去發展科技發展醫療,還是說割自己的肉給爹媽吃,就能感動上帝,讓爹媽病好。

當然會有人說,這些不是儒家的本來面目。然而,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固然有人不可擅自傷害自己的部分正確性,然而它的邏輯是:你的身體不是你的,是你爹媽的,所以你不可以有處置權。這和後來的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邏輯,不是一樣的嗎?!

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先儒後儒,一丘之貉,沒辦法洗的。孔子名丘,這名字也起得有先見之明。


儒家是中國根本?!!!!

就在百分之五識字率的上層人流傳的玩意兒成了中國根本了?!!!

亂世跪舔,太平時節搶功勞當蛀蟲的玩意兒成根本了??

我大慫以後才成主流的玩意兒成根本了?

我大慫宋有千年科舉第一科,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經史學問那叫一個完整,然後呢?被別人當孫子一樣再打,而千年第一科的諸公,一點辦法都沒有。

土地爺都比你根本的多····


至於對儒家不好··

你想啊題主,明朝對儒家多好,免稅啊,儒家子弟能懟著皇帝罵啊···結果跪舔我大清那叫一個快···

我大清,殺儒家當殺雞,儒家大師們跟狗一樣跪舔都超不保夕

結果太平天國的時候,一堆儒家大師出來給大清掙壽掙了一百年·····


就儒家賤成這個樣子,誰還敢對他好啊?!

上邊是急忙打的

現在我詳細說一下

其實儒家的死結,有兩個,一個是宋,一個是清

清朝大家都知道,就跟我上邊說的一樣,一群儒學知識豐富,四書五經倒背如流的大師們,跪舔幾乎不認字更不用說知道不知道四書五經的滿清貴族們。而且生怕舔的不舒服,老爺生氣。

滿清殺他們和殺狗沒啥區別,區別是殺狗還有人心疼呢

結果1840以後我大清扛不住了,李鴻章左宗棠等等一堆儒家大師們立刻出來給大清救命···

然後一對比明朝儒家大師們不交稅能堵著皇帝罵都沒事結果我大清以來就全都去跪舔了

這也太賤了···

然後大家就奇怪宋代

實際上就是宋代有一個,叫千年科舉第一榜

這一年,蘇軾、蘇轍、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主考是歐陽修,

牛逼吧?

最後除了王韶之外

剩下的這幾位,都有啥貢獻?是能對抗啊,不,不說遼國了,能對抗西夏不?

宋代啊,文風最勝,經史子集儒家經典都研究的無比深入,千年風華,文風走到頂點

結果呢?別說遼國了

連總人口才200萬的西夏都打不過。

那我要你們有什麼用?!!

要你們寫詩啊??還是要你們殺焦用,害狄青,滅岳飛啊??不過你們自己人害自己人的時候真是計策萬千,比誰都多····

窩囊宋啊,大慫啊

而且聯金滅遼 聯蒙滅金·················

我總覺得這大慫的智商可以脫離靈長類了··

換句話說,一個宋一個清,儒家的痛點就是這兩個朝代

它完全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啊?!

哈哈哈哈哈,說起來,以前我們罵國民黨那些喝兵血的,瞎指揮的將領的時候,果粉就是跑出來大叫你們居然污衊那些忠勇的士兵····

把忠勇的士兵和坑爹的將領綁定到一起;和這一位把儒家和整個中華綁定到一起的,真是異曲同工啊


友情提示題主,本朝之根本是馬學,前朝之根本是三學。

儒學?那怕不是是前前前朝的根本,就是前前朝那也不過是主管漢人的「根本」,撐死算半個「根」。

所以貴儒就別給自己加戲了。

好好學佛道,安心修仙。多在體育保健上下功夫,搞搞「王家狀元拳學習班」「陸遊牌魚味貓糧」就差不多了。貴儒六藝,都可以用來做生意。別忘了貴儒諸賢中可是有一位子貢的。

順便一提,貴儒最好別和那群沙漠一神教的逗比一樣,把手往世俗權力里伸。開什麼書院傳什麼女德。貴儒孔聖人尚且受困陳蔡,何況爾輩。


本答案下面有答主說:那些反對儒家的,其實根本不懂儒家學說在講什麼,只是借題發揮,發泄自己而已。我是不服的。

我們反對儒家思想是因為我們深刻知道儒家思想存在問題。

其一,儒家學說提倡的封建制度化,反對平等,不符合當今社會的價值觀。

孔子說,禮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他的理論裡面,人是分為君、臣、民的,孔子雖然未直接指明其人物的階級關係,但「禮」是有階級的。臣事君有臣事君的「禮」,子事父有子事父的「禮」,這就是儒家為什麼能作為封建社會主流思想的原因,它所提倡的這種禮法制度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統治。即使到了今天,父親直呼兒子的名字是正常的,但兒子直呼父親的名字則是「不禮」,老師見到學生可以不用主動打招呼,但學生見到老師不主動打招呼則是「不禮」,根源就在於儒家思想自身不平等概念的侵蝕,導致我們認為這些都是」合乎禮儀「的。可見儒家思想荼毒的深刻。

其二,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的指導理論根本就是謬論。

儒家的核心二字是「君子」,孔子在論語中這兩個字出現是最多的,重點闡述了君子的各種行為與如何成為一個君子,總結來講就是如何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這沒什麼錯。但儒家的推導過程是「身修而後家齊」,而後「國治」,而後「天下平」,也就是說,儒家所認為的是,只要從君主、臣子、老百姓人人都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那麼國家自然而然就「治」了。然而這個推導過程只是一個「想當然」的說法,其實一個人個人道德水平高,也就僅僅能達到」身修「,充其量能達到」家齊「,要」治國平天下「,要求的能力遠比」君子「二字要求的多得多。個人道德水平與為政能力之間並沒有這層厲害關係,構不成一個」充要條件「,這方面的思想對於現代的影響都還是挺大的,各位可以想想。

另一方面,在具體措施上面,孔子只是給出了一個「與民以時」的方法,孟子把這一思想進行了具體化的說明,提出了「民貴君輕」,「輕徭薄賦」等更多的具體措施,看似有道理,實則根本就行不通。因為我們今天知道,強國,富國是通過提高生產力實現的,馬列所提出的發展生產力才是強國富國之道,而儒家這套」為政「思想,並不能富國強兵。

其三,儒家在思想上的」崇古「,違反人類發展規律,不利於現代化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子曰:敏而好古,述而不作。儒家的思想理論來自於周,認為西周的社會才是理想的,制度也是好的,人也都是「聖人「,總是以西周的東西作為標準來衡量自己所在的時代,造成接受儒家思想的人們容易」以古非今「,容易」好古「。然而社會是進步的,人類是發展的,現代社會,現代人永遠都是比古代社會和古代的人要更進步。時至今日,依然很多人都相信傳統的、古老的、上古的都是好的,拒絕現代的、科技的,這種例子很多很多。

注意,以上我所說的均是使用的原儒家教義,董仲舒的儒教化我沒有講,朱王的唯心主義學說我也沒有講,唯一提到了孟子對」為政「思路的補充,如果你不承認也不影響我的立論,不然你們又要說」他們都不是真正的儒家「。

儒家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作為官方思想,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的特點,已經對中國人民造成了及其深刻的影響,如上所說,時至今日,都依然有非常深刻的負面影響。從利弊權衡角度來講,儒家思想能帶來的好處僅僅只是一種規範個人行為,衡量個人道德的標準,而這個方面,加大力度普及法制的思想能夠做得更好,試問,我們為什麼不摒棄這種弊大於利的東西,為什麼不反對儒家?

我們總是感覺那些」女德班「、」弟子規「、」豫章書院「,他們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真正的儒家思想本身是高尚的、高貴的。

對!溫和的MSL也是這麼想的!


儒學是上層建築,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經濟基礎。

儒學是中國根本?我差點笑出聲


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才是中國根本。

繼承融合發揚了所有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摒棄了所有糟粕。

除了少數人,大家三代以上都是地里刨食路邊拋屍的農民,不好好學習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卻去反求已經腐朽的儒學糟粕,不當新時代的共產黨員,卻想當舊社會搖頭晃腦之乎者也的舊式文人,這叫做數典忘祖,禽獸不如。


每次儒家爆出什麼女德班,誦經班什麼的,總有人跳出來說那不算真的儒學?眼熟不這套路

不是很懂為什麼老有人想吃摻了shi的飯,還幻想著能把飯擇出來,咱們重新做一碗乾淨的飯不好么


這一個禮拜的早新聞我都聽到了在有節制的評判女德班的部分。前天說的是要確立正確的「傳統」文化思想。今天說到背後的利益……

我認為我讀書少,所以我很慚愧的認為當年寫這些「四書五經」的人就是不想讓老百姓能讀書的。就是讓你看不懂,除非有老師教……畢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啊……父為子綱啊……


根本個屁,孔老二跑了n個國家,但是那套當時有人理他嗎?

本質上就是面相當時的中等貴族的保守學說,引來一批破落的貴族後代。

當時孔老二的學費是十塊肉乾,春秋時期,十塊肉乾代表什麼,不懂?


推薦閱讀:

《論語》中孔子各處所述的「仁」是否有、有怎樣的統一的精神內核?
孔子和子路是不是超出了一般的師徒關係?
孔子在世時自稱儒家嗎?還是後人給貼的標籤稱之為儒?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 韓國第一」?

TAG:中國 | 儒家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