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建築設計的思路問題?

現在剛讀大三,感覺設計課處於瓶頸時期吧,就是說可以設計出功能用途比較合理的設計但是整個設計在造型及空間構成等方面毫無新意和亮點,在進行設計之前會看大量參考資料但是進行設計時完全沒有頭緒和靈感。進行優秀的作品分析的時候停留在平立剖及流線上沒辦法體會空間的特點及深入理解方案。希望前輩們能根據這些提些建議。並不是沒有搜索就提出來的問題,也看過一些其它類似問題的解答,但是未能解開疑惑吧。


我是來說實在話的。

我現在已經畢業一年半了,在建築師的路上還是個百分百的菜鳥,回望自己的學習建築之路,我思考建築的時候其實都是在浪費時間,我開始抄襲建築的時候才剛剛懂了建築。

我現在覺得,學校里的設計課是一種既脫離實際又非常依賴實際的設計,這和命題作文和暢銷小說的關係類似。命題作文是文章嗎?根本不是。只不過是要練習遣詞造句,言之有物而已。設計課學的也是很基本的功能布置,流線合理,立面豐富,造型優美。空間體驗這個東西是感性的,走進去才能感受到,涉及到尺度,光線,材質等等等等。不是不建議低年級剛做涉及就考慮這些,只是覺得表達出這些就和讓初三學生在中考作文里體現一下生命的意義一樣,是一種強求。

我大三的時候做的是建築系館和博物館,系館按自己的想法做的一個圓,進行了一些切割,想了很多,還設計了一個空間序列。博物館是抄的作品集上的一個線腳,用的現成的一塊塊的體塊組織,老師看到那個現成的體塊說,嗯,終於像博物館了。而那個線腳,直到幾年後我再用,大家還是說有感覺有感覺,因為那個線腳確實好看。

其實對我而言,前者我投入了更多,可是點評的時候老師問我,「所謂的空間序列就是一條線上的一些東西嗎?你想的太簡單了。」然後就不說什麼了。當時我覺得老師很不負責任,先駁倒我,卻不告訴我應該是什麼。但現在我明白了,當年他不是不告訴我,是告訴了我我也理解不了。

關於造型。。。

後來做設計的時候我習慣從造型入手了,因為造型可以控制我最後建築的整個大局面大風格,然後再在裡面填功能,前提是那時候已經有一些能力去解決造型和功能的矛盾了。大四的時候已經能看出來什麼是好看的建築了,如果我這個設計想做實際點的,就拿一個實際的造型抄,整個排版也做那種豐富的報紙感覺的;如果想做酷炫一點的,就拿一個酷炫的造型抄,整體風格也是酷炫的;後來熱愛小清新,造型偏幾何,排版也是大片的用純色。

從功能入手的建築往往會變成那種沒有缺點也沒有優點的建築,更不會有自己的性格,也學不到什麼手法,因為一切都很合理了,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就可以了。更慘的是你做的博物館,商場,劇院,都沒有明確的區別,因為都是房間的堆砌而已。從造型入手,可以直接體會到這類建築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樣的氣質,複雜的形體會帶來功能流線設計的很大困難,這時需要無限調整方案,解決矛盾,平立面和形體充分的調和,這個過程可能就是設計水平的提升階段。而且千萬別擔心自己是在抄,一通調整之後每個建築都是唯一解了,是自己的。

如果對建築設計真的有很高的追求,那我建議還是看大師的作品。

大師們的建築往往是大氣簡單的,他們的作品裡擁有真正的空間序列,空間體驗,比如密斯凡德羅的巴塞羅那德國館,光那面片牆就夠思考一陣子的了,還有整個建築的材質搭配,都是富有美感和詩意的。建議尋找專門的分析論文,配合抄繪和模型細細研究。

而這種學習,其實是內功的修鍊,需要時間的積澱,需要實踐的驗證,而且不會一朝一夕就能體現到自己的設計里。但我們班有一個男生就是一直在研究,悟性也比較高,到畢業的時候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了,設計水平確實比一般同學高了很多,建築內外協調,立面設計也大氣出眾。想起來突然覺得有點小嫉妒。

綜上,先學調和功能交通立面造型手法,早點開始抄,空間體驗層面的東西先研究再思考,早期設計時莫強求。先把建築做的是個建築,然後再給它靈氣和深意。


剛學完大三建築,這學年開始學習到關於場地對建築的影響,不僅是從功能,也有形態方面的與場地的互相作用。

學的過程有些不明覺厲。不知道到底site analysis是在研究什麼,場地如何影響到建築,要怎麼樣體現出來。

這些問題直到現在,在我的心中還是一片迷茫。

這一年設計出來的東西 十分平庸,連自己都懶得再看。

希望下一學年能夠打起精神來,多看多思多做。

設計思路什麼的。。果然是一團迷霧,看不清楚。


正如和水說的,多思考如何用形式啟動功能。


推薦閱讀:

房頂結露怎麼辦?
結構工程師對於建築設計需要了解到什麼樣的程度?
怎樣自然地跟外行人談(pu)論(ji)自己的專業?比如建築學?
歐美的老式樓房都強制安裝了疏散樓梯嗎?
為什麼外國建築中常見圓頂,而中國卻很少見?

TAG: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