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電影有哪些體驗不好的地方?
使用豆瓣8年,日常用得最多的除了豆瓣電台就是豆瓣電影,幾乎每天都用,今天作為用戶來說說移動端的豆瓣電影App。
首先我相信,也許豆瓣電影的產品定位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線選座訂票,但是作為對 web 端起到有效延伸的移動端跨屏應用,標註觀影記錄、查詢影片信息及影評也是電影迷的需求,而且這些需求要比在線訂票更常用,也更重要。我經常會在客廳看完一部影片後,查一查這部影片的更多信息和評論,這時候我一般懶得打開電腦,而手機就在我旁邊,直接去手機端標註和瀏覽。每次觀影差不多都是這樣,已成習慣,而我幾乎每天會看一部電影,這應該能說明我的使用度和關注功能點了吧。
但是很遺憾,相對 web 端還算良好的體驗,在豆瓣電影手機端 App每次的迭代更新計劃中,都只是做了些不痛不癢的 debug 和簡單優化,4.12增加分享功能,5.14增加分享到新浪微博,8.5增加分享收藏到朋友圈……你們做個分享功能還要分好幾個版本?我不知道豆瓣電影移動客戶端的 PM 到底投入了多少精力,但我個人的感覺是實質性的體驗優化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我沒仔細用過 android 端,不知道 android 端和 ios 端功能有無差異(用過的同學可以補充一下),所以以 ios 端的個人使用體驗舉例。
1)搜索。
搜索輸入時沒有sug 詞條,比如要搜「阿凡達」,用戶在輸入「阿」的時候,相應的就應該給出 sug 詞條。
讓我們來看IMDB 手機端 App,當輸入「a「的時候就自動給出 sug 詞條」Avengers:Age of Ultron", 用戶在輸入內容時,實時給出 sug 詞條,可以很快選擇要搜索的內容。2)影片信息
- 預告片:
我暫且認為手機端要給用戶更簡潔布局,並且礙於空間,信息會有精簡,所以 web 端有多個預告片,而手機端只放一個預告片(人家時光網 App 雖然體驗也不咋樣,好歹還讓我能多看幾個預告片呢)。
那麼,請豆瓣的PM 同學告訴我,這又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手機端會有預告片(況且這部楊德昌的遺作《追風》還是片段,不是預告片),而 web 為什麼沒有呢?數據不同步?
- 劇照:
注意,影片詳情頁註明的是1132張劇照,而當我點進去意猶未盡想看看更多劇照的時候,你卻只給能看50張劇照,翻完滾蛋……
那好,滾蛋就滾蛋,我就去翻 IMDB去了,還好,IMDB 至少是誠不欺我的。
或者你就像時光網 App 這樣不給出數量,但是也給我能看到足夠多數量的劇照我也能接受啊。
- 導演演員列表:
這個是最要命的,有時候我看一部片子,發現其中的女二號男三號非常有亮點,頓時想要看看信息,可是我打開豆瓣電影 App一看……
你就給我除導演以外的3個演員,我看啥看?所以那些宣稱擁有強大陣容卡司的電影,我也就能翻到3個。劇照和簡介你都給了查看更多的選擇,演員你給我3個?於是我又默默打開了時光網的 App,如願以償看到了這串長長的列表——
- 獲獎信息:
有時候,看一部影片前會先查查一些影片的獲獎情況,總歸獲獎影片會有更多期待和驅使我去看的動機,又或者我看完一部影片,覺得還不錯,想想或許這片兒應該是哪一年戛納獲獎電影呢?而這些,除非我打開電腦或iPad用 web 端查詢,否則豆瓣電影 App 是不會告訴我的。
這次,連時光網 App 也沒得選了,不過還好,IMDB 能滿足我:……
暫時先寫到這裡,還有諸多體驗細節,以後有空再添加。
作為一個電影愛好者,觀影前後,會查詢一些信息。我不是電影研究者,我不需要去翻閱大量資料和查詢各種資料,所以手機端 App 是我的最好選擇。同時,作為一個豆瓣老用戶,因為 web 端的一些使用習慣固定,加之豆瓣本人的社交屬性,我傾向於會使用移動端 App,但是體驗卻相距甚遠。我更期望移動端 App 可以做得更好一點。這類我常用的App 中,從綜合體驗來說,IMDB>時光網>豆瓣電影,豆瓣電影不管是 App,還是 web 版,我個人覺得定位有些尷尬,論在線訂票,不如格瓦拉這樣的電商專業專註,論信息查詢和展示,不如時光網和 IMDB 數據完整和展示友好。所以對於我個人來說,是個雞肋,往往有時候,我只是為了去標註「想看」和「看過」,如果哪天我連這進僅存的強迫症也治好,那我可能確實不需要用豆瓣電影 App 了。
最後我想說,豆瓣有很好的品牌、平台和用戶忠誠度,這些都是優勢,但是如我們所知的那樣,移動互聯網對於豆瓣來說,似乎還有些遙遠。
以上。
利益相關:同行相忌 視頻產品 PM謝邀!
大量通過搜索引擎來到三級片條目的用戶,褲子都脫了,發現——看!不!了!沒有 不想看 標籤沒有多方面打分,如從劇情 畫面等角度打分
阿里影業--淘票票正在招募客戶端產品專家,希望愛電影的產品們加入我們~~
說一個集圖癖的痛苦……豆瓣電影裡面無論是電影截圖還是影人照片都不是像相冊那種點開全屏再點一下向右,保存下來也很麻煩
五星制還是不夠精細
打算寫有關豆瓣電影的競品分析,看到這個問題下@ingp的回答,針對他的問題,個人有幾點不同的看法。產品定位:豆瓣電影作為豆瓣APP獨立出來的一款應用,更多強調它的工具性及簡潔性。從這個角度出發,產品越「輕」越好,哪怕犧牲一部分用戶體驗。故1. 提到的「sug詞條—搜索」。經本人實測,豆瓣電影搜索方式為按關鍵字搜索,輸入「阿」或「凡達」(如下圖),均可找到《阿凡達》的鏈接。若加入sug詞條的方式反而會讓界面更加繁雜。2. 劇照、獲獎情況、導演及演員列表。依舊是圍繞豆瓣電影的產品定位,那麼應用提供給用戶最簡單的、最少必要的影片信息即可,包括影片簡介、導演、主演及少量的劇照。若用戶不滿足少量信息,可使用豆瓣APP(如下圖),上面提供大量劇照及詳細的相關角色及影片資料。我不認為豆瓣電影的定位很大一部分是在線選訂票,而是用戶對影片的標記及對評分、影評的瀏覽(這些也是豆瓣電影的優勢所在)。在這幾方面,工具性的豆瓣電影已經可以滿足用戶最基本的需求,對用戶的觀影選擇,也提供了足夠的參考價值。這些不友好的體驗,豆瓣的pm肯定有一定了解。@ingp的回答是14年的,如今狀況依舊無較大「改觀」,肯定是有一些主動選擇的產品方向在裡邊。他們很克制。豆瓣電影是獨立於豆瓣的一款垂直產品,豆瓣APP從1.0到2.0再到3.0,社交屬性一步步加強,豆瓣電影則承擔了更多的工具屬性,從這一角度看,豆瓣電影還是不錯的。(另,將豆瓣電影與IMDB及時光網的APP做比,但後兩者並無豆瓣之於豆瓣電影這樣的「父級」產品。)
居然把「美劇」作為一個重要標籤加入到推薦里
推薦閱讀:
※觸摸屏對筆記本來說意味著什麼?(用戶習慣、軟體設計/操作和硬體方面)
※目前市場上眾多用車類App(快的/滴滴、Uber/易到、天天用車、拼車類)有哪些區別?哪家用戶體驗最好?
※該如何設計彈窗廣告呢?
※酷狗音樂是如何做到第一的?憑藉什麼獲得了如此大的用戶群?
※QQ 為什麼在聊天窗口的下方放一個「關閉」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