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位文科教師,教學內容的嚴謹性與趣味性誰更重要?教學是否一定要有趣?

本問題來源於對袁騰飛老師相關評價的疑惑。

有人認為,對初高中生而言,興趣是第一位,內容本身的嚴謹性可以適當忽略。

有人認為,對初高中生而言,老師是他們接受歷史知識的主要來源,錯誤的觀點或論據會使得他們形成錯誤的知識。

歡迎答題


嚴謹性是一切負責教師對自己授課內容的基本要求,和你教授的科目無關。

趣味性則是比較有針對性的一個教學屬性,在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濃厚時適用。

但任何對工作認真的教師都不會以犧牲嚴謹性為代價追求趣味性。

理科知識相對來講易於驗證和比對,文科知識,則要依賴於教師高度的職業責任感了。

很可惜,目前很多教師不具備這樣的職業態度。


嚴謹性和趣味性根本不對立。嚴謹性是根本,趣味性是佐料。一堂課可以沒有趣味性,但是不能沒有嚴謹性。就像以前有個教授這樣評價一個學生的presentation:先有好的數據好的內容,然後再考慮幽默的問題。


個人認為,重要的問題不是嚴謹性或趣味性,而是不要去強調唯一性。當然這不是說可以置事實錯誤而不理。

文科,特別是中文,歷史等學科,絕對的嚴謹性本來就是並非處處存在的,或者說,很多觀點性的東西本身就不存在絕對的正確和唯一。甚至很多問題學界自己都沒有最後解決,你要一個中學教師去『嚴謹』的告訴學生,不是太過強求了么?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詩經·國風》事實上是不是民歌?學界目前根本就沒有定論,多有懷疑。而類似這樣的問題,可能根本就不在一般的中學教師的知識體系範圍內,怎麼去嚴謹呢?

我覺得如果要嚴謹的話,應該是至少保證認真的告訴學生,初高中所教授的文科知識(事實上也包括理科的很多知識),都只是目前相對主流的觀點,或者是僅適於普通生活中的宏觀近似規律(比如高中的數理化中的很多內容),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讓學生知道中學的訓練主要是在於掌握一般常識和接受基本的思維邏輯訓練,閱讀寫作訓練等基本能力訓練。有了這個前提的基礎上,惡搞一點,鬆散一點,回過頭來只要告訴學生,這些說法只是為了提高你們的興趣,便於引導你們思考和感知,而非絕對正確的說法,也就可以了。

我現在本身也在帶一點本科生的公共課程,有些時候,出於拓展知識,提高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等目的,我也會在文本講解中說一些野史故事,本事傳說之類,但是說完了之後,我會告訴他們這個記載的可靠性有多少,或者我們現在學界關於這個傳說的考證情況如何,其是否有真實性基礎等等,我覺得這是自己能儘力的地方。但絕對嚴謹,真的可能不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吧,畢竟一個老師並不是全知全能的。有些錯漏不是自己能意識到的。


嚴謹性比較重要,犧牲嚴謹性的課堂只能淪為談話會。

上課其實類似於一個負反饋系統,教師通過對觀察學生採集信息,添加「趣味性」應該是在發現學生出現「精力不集中」狀態後做出的調整。

但是學生在上課時所作出的反饋不止 「精力不集中」還包括「對所講授內容不理解」,這時做出「趣味性」調整隻能把學生的反饋狀態忽略。總體而言降低了控制力。

且出於考試(這個無法逃避)的目標,嚴謹性出現問題對學生或教師而言都有很大的麻煩。


我個人認為,初高中的文科教育,首先應該教授的是常用的文史常識、文史工具和方法,讓學生獲得能夠在社會上生存你所必須具備的文史基礎。你只要稍微留心一下高考就行了,無論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數學和語文都是必須學的。因為你在社會上生存,閱讀、寫作、說話和計算都是必備的基礎能力,否則你將寸步難行。在某些省份的高考中,例如江蘇省,雖然選課具體到史政物化生地,但是除了你選修的學科之外,你其他學科也要達到一定的成績之後,你才能參加高考,參加高等院校的錄取。這是因為這些都是必須掌握的常識。只有把常識性的內容教授完畢之後才能教授專業性非常高的內容。在常識教育階段,必須是所有人都要學的,但是可能有部分人對某一門功課不感興趣,這就要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所以說文科教育在教授嘗試性的內容的時候,有必要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在分科學習之後,人家本來就對你這門功課感興趣,想學一些更加高深的東西。這個時候,提高課堂的趣味性的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就要增加一些教學內容的嚴謹性。


毫無疑問,趣味性。實名反對目前第一的回答。

嚴謹性的追求很難界定,在我看來,不犯原則性錯誤即可:百度百科上過來的東西,如果老師還願意到wiki上驗證一下,我覺得就八九不離十了。

趣味性直接決定了孩子對這個學科的興趣,甚至直接決定了孩子的未來發展。

于丹很嚴謹么?她上百家講壇講的東西,因為是大眾媒介,犯點小問題,真無所謂。甚至如果這是于丹老師在大學裡開的公開課,我都覺得很不錯。都是啟蒙。

如果這是于丹老師發表論文或者是做什麼學術演講,講成這個樣子,扔個鞋子上去也不為過啊。

袁騰飛老師也是一樣。普及性的東西,面向大眾的東西,沒法去摳很學術很嚴謹的點。懂的人,在這種時候也應當寬容。意思對了,沒有原則性問題就可以了。想想南懷瑾。

南師當年尚敢跑到大學來講禪宗和氣功,朱學勤老師罵一句「野狐禪」不是沒道理的。可這並不妨礙大眾去認識、喜歡、崇敬南師。

能讓大眾因為你的講演而對知識發生興趣,這是大功德。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我作為老師,覺得簡直是一種光榮

我說了一件事,說了一種結論,還說了我的觀點。然後我的學生因為有興趣,回家查了資料,跑過來跟我說,平哥,這事兒還有另一種可能,有另一種結論,你的觀點好像我不同意。

教學生教到這樣的地步,夫復何求!

這學生的未來幾乎就是一片光明了!

當然,我不是說高考。


如果是歷史方面的話,照本宣科,反而不嚴謹了。╰_╯


教學事業,嚴謹性永遠重要。

趣味性本不與嚴謹性相悖,能兼并自然是水平的體現。

現在有不少老師,知道學生大多傻,只要頻繁抖機靈,少量課外作業,一半時間借課發揮編故事瞎BB,一半時間學生自己做主,和大家打成一片,就能騙贊水經驗,個人不認同這種做法,但又沒有發言權,畢竟大家都喜歡上這樣的課(典型存在於大學)。

如果是有辨識能力的學生,會很討厭這種課的。

不抖點乾貨也想騙贊?乾貨量和你的工資,你的專業要求輸出的知識量不成正比,那也是不負責任的。

縱然天朝學校水慣了,但有一部分人最起碼還心疼自己的學費。

當然,趣味性確實不意味著沒幹貨和不當的抖機靈。但「正確的趣味輸入」本身就很考驗水平。大多教師只能通過對乾貨的減少,對低級趣味的迎合來達到。


趣味性和嚴謹性確實是一對對立的矛盾,從本人的經驗來看對於初高中學生來說,趣味性比嚴謹性更加重要。

首先要先界定一下趣味性和嚴謹性的標準,趣味性並不是說滿嘴跑火車瞎編故事胡說八道,而是把學科中有意思趣味性強的東西傳達給學生,使學生明白並不是我講的有意思,而是咱們的學科本身就有意思,在堅持科學的態度情況下,進行合理的演義並無不可,這也是《史記》至今扔受人稱道的原因之一。嚴謹性對於一個中學生來說,真的很難界定,本身文科類的很多東西就沒有一個絕對正確與錯誤的標準,追求的是全面更客觀,但這對於一個中學生來說要求有點高了,中學老師也不像大學教授,沒有在某個領域有很深的造詣,也不可能給學生帶來深邃的解釋,其實以中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來看,你就算給到了他們足夠有深度的東西,他們也理解不了,這其實是違背教育規律的。要說嚴謹性,老師要做的是方法上的指導,授人以漁,讓學生養成符合本學科規律的科學思維方法,至於知識上一定要堅持的是沒有科學性的錯誤,不違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沒錯,這一點很重要,中學的文科教育的很重要的目的是價值觀教育,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教學大綱的要求,是各級教育部門的要求,老師的工資是教委發的,按照老闆的要求去工作理所應當。),就可以了。

對於學習來講,培養興趣是進行深入學習的前提,一個人的培養,要符合教育規律,在中小學基礎教育的階段,讓學生感興趣,讓學體驗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感覺,進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養成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習慣,遠遠比你一個老師究竟教給了學生什麼知識更加重要。在現代,互聯網發達的時代,教師的角色被迫發生改變,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知識的權威,學生想要獲取什麼知識大多可以通過網路完成,老師要做的可以是教給學生如何從網路獲取資料,如何使用電子圖書館和論文的資料庫。當然很多論文他們還看不明白,研究結論他們也就是拿來就用,但這也比百度來的東西靠譜很多。

我說趣味性和嚴謹性矛盾,並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有矛盾,而是放在課堂教學的情景下,一堂課就這麼多時間,需要完成很多教學任務,那麼教學側重點就難免存在取捨,你選擇了更嚴謹的方式,給予學生更有深度的東西,就難免會喪失一些趣味性,課堂缺少一些活力,學生不是機器,他們會累,會走神,會有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如果課堂再枯燥一些,你拿什麼保證學生愛學你的學科呢?如果學生沒有了興趣,不想學你教的學科了,那就是你具有博導的嚴謹性,對他們來說也是對牛彈琴一樣。

所以,中小學課堂,尤其是文科,課堂應該更側重趣味性,科學性嚴謹性是前提,但不必過於糾纏。不過注意,我說的趣味性絕對不是袁騰飛那種課堂,袁老師個人造詣令人欽佩,但他的課堂都是他的個人展示,留給學生思考是學習的時間太少,袁老師的方式不具備普遍經驗的意義,對他來說可能合適,但是別人恐怕很難複製。我所討論的是一般經驗,什麼事都有特例。


嚴謹性是必須的,很多時候老師說的一個內容我們就記住很久很久都改不過來。如果在上課記住的內容是錯誤的的話就會對老師的教學產生質疑…至於趣味性因人而異吧。最好還是生動點的好…文科畢竟大多背誦內容,沒興趣又無趣的話就會不由自主地睡到下課…


引用我高中時候老班的一句話:上課這件事情,讓學生都聽明白不是件容易事。要是一堂課嘻嘻哈哈,學生還都聽懂了,這沒有十幾年的教學經驗是出不來的。


個人認為兩者是不衝突的,覺得兩者不能兼顧的人,不適合教育學生。


就像樓上幾位說的,嚴謹性與趣味性不矛盾,如果非要取捨的話肯定是嚴謹性更重要。有嚴謹沒趣味,至少還稱得上是乏味的教學;有趣味沒嚴謹,那成不成了相聲了?就像老郭說的,相聲不承擔教育人的功能,同樣老師也沒有說相聲的義務。一位講課無聊但能交給你真東西的老師,肯定強過肚子里沒半點墨水只會滿嘴跑火車的貨色吧~


嚴謹性怎麼定義呢?說個極端一點的例子,小學教師教1+1=2是不是要證明?不證明是不是不嚴謹?能當小學教師的,大概都不能理解哥德巴赫猜想說的是啥吧。

回到原題,寫到教科書上的多是已近過時的知識,不代表最新的科研進展。為了「嚴謹」,是不是該把有關一個主題的全部爭論、證據講一遍?如果是研究生教學應該如此,基礎教育則沒有必要。所謂嚴謹性,應該指最基本的事實是正確、較全面的即可。例如,某位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少將聲稱他爺爺消滅150萬日軍,就非常可愛。


如果這個語境是放在當下的天朝教育。

那麼,其實嚴謹性和趣味性是完全對立的么?也不是。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正確的教導人。把正確的知識教給人。引導人。並培養一個完整的、有道德的人,具有發散性思維、獨立思維的人。

而嚴謹和趣味,只不過是手段,這是皮囊,是表象。

那麼中國文科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文科教育,最大的毛病:

既不是嚴謹性缺失,也不是趣味性缺失。而是教條化、政治化。政教合一比較集中的體現在文科教育。結果就是死板、不變通,教材難以與時俱進,五毛,甚至不正確。

就醬。無論是板著臉的嚴謹無比的高中老師和嬉皮笑臉的語文老師,他們講出來的東西,都是這些玩意兒 。

「正兒八經的胡說八道」最適合用在中國文科教育上了。

於是對於一名文科教師,最重要的是——掌握正確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就算知識是正確的,能說么?敢說么? - -好吧,我承認我這個答是廢話,摺疊吧。

補充下,能說敢說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體制不讓說。二是讓說,但說了不適合高考。


推薦閱讀:

中國目前有多少島嶼已經被周邊國家佔領了?為什麼沒有新聞?
歷史上真的有戲子誤國的例子嗎?
饑荒時人們吃過哪些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東西?
為什麼好似清末股肱大臣都是以漢人為主?
德軍在二戰期間為何採用1898式短卡賓槍而不是沿用一戰的G98?

TAG:歷史 | 教育 | 袁騰飛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