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似很少有經濟學家強調美政府是 2007 年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
Gary Becker這樣說過:「有時,政府干預不但無法應對市場失靈,反而火上澆油。美國政府相信私營部門沒有向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提供足夠的抵押貸款,因此成立了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准政府機構,以鼓勵人們貸款買房。但是,這兩家機構利用特權地位承擔過度風險,大筆發放根本不應當發放的抵押貸款。」
從直覺上看,如果不是當年美國政府把私營部門的羊群引上懸崖,金融危機也不會發生(或如此慘烈)。試想,人確實容易受情緒操控,有時會做出愚蠢決策,但金融機構也都不傻,面對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其決策必然多是深思熟慮的,而一個有巨大影響力的公共組織的承諾擔保對其決策是十分重要的。羊都想吃鮮草,也知道哪些草比較鮮嫩,關鍵是看引導者如何引領。可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多數專業研究者好像並不認可,金融危機後,更多的反思是政府監管如何不夠,投資者多麼非理性。不知道為什麼是這種情況。。。
其實有這樣的觀點的,而且不同於樓上幾位還有媒體中比較主流的「政策右傾導致金融市場過度自由化」看法,很多人相信左翼政客和左傾的政策才是導致金融危機的關鍵原因。
比如Thomas Sowell在The Housing Boom and Bust: Revised Edition: Thomas Sowell: 9780465019861: Amazon.com: Books一書里就詳細闡述了從房地產泡沫(加州為主)直到金融危機頂峰期間政策(尤其是左翼政策)對於危機的重要作用。
好長時間之前讀的這書,細節記住的不多了,但是幾個要點大致如下,
1,民主黨掌控的加州不斷以「維護自然景觀、保留開闊地」等理由限制單位面積上的新住房開發,對於開發的住房也有審批、限高等種種限制,使得供給曲線明顯下移,加州房價居高不下(作為對比,同樣人口密度高經濟繁榮的德州由於新住房開發不受限制,房價跟加州比來就低很多)。
2,高房價導致大量經濟狀況不夠好的民眾不能買得起房,但是affordable housing又是在民選政客中力量巨大的一個噱頭(當然這也可以理解,假若現在中國忽然民主化了,鼓吹「上台後大家都能買得起房」的政客估計機會一定很大),於是有了政策引導、推動下的信貸擴張,如果沒記錯的話兩房的建立就是結果之一。在申請貸款人群經濟能力沒有明顯整體變化的情況下,這樣的擴張就會導致部分貸款發放給依據原來的標準不該獲得貸款的人群,即是後來人稱的次級貸款。
3,貸款擴張過程中的另外一個槽點是,美帝有一個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Law,要求放貸人不得以族裔、性別、年齡等等標準歧視貸款申請人,此法案的邪門之處在於,即使其名字里似乎顯示它追求的是機會平等,但是內容卻赤裸裸地顯示出了其達成結果平等的目的,因為違法的標準是這樣的,並不需要舉證方提供任何一個(可能)被歧視的貸款申請人,而只要按照以上提到的任意一個標準劃分,不同人群裡面貸款得到批准的比例不同,即視為出現了歧視。當然,這樣的法案的存在進一步增大了貸款被發放給沒有足夠償還能力的人的幾率。
以上只是書靠前幾章的要點,印象里危機在金融行業的醞釀、發酵、爆發也不乏各路缺心眼政客的身影,關鍵人物之一是民主黨議員、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Barney Frank,他在若干重要法案政策的制定中有重要的影響。
題主要有興趣的話可以跟我來要此書的有聲書 :)
我認為,在次貸危機裡面,政府僅僅只做錯了一件事:那就是在07年前的十年運用貨幣政策極大的提升了人們對消除經濟周期的信心。在07年臨近的幾年,利率較低,房價上漲。這是導致人們信心爆棚的前提條件。其他的不應該指責。
匿名用戶其實說的很好,但是有點簡略,我稍微多說一下。
其實兩房的貸款本身的確不是很好,但是問題並不是很大,因為房貸一般的認為是安全的資產,歷史上也一直如此。但是這裡有個隱含前提,銀行會對客戶進行審核,不合格的客戶不予以貸款,這樣就大大降低了風險。雖說兩房是政府支持,但風險盈虧還是自己承擔,不會太不負責。
但是有個天才發現了這樣一個商機,貸款本身是可以出售的,比如有個銀行用利率5%發放了貸款,但是隨後發現自己需要現金怎麼辦呢?它把這個貸款出售給其他了其他的銀行,你給我本金和利率1%,剩下的本金利率4%的回收權全部轉讓出去。這個貸款一般認為是優質資產(很安全),所以可以作為抵押品使用,因此他的作用被進一步放大。這一部分就不詳細說明了,大體上說,一份房產貸款,經過多輪包裝,其產生的資金流,可以遠大於貸款本身。這就是所謂的金融創新。
但是這樣造成的問題就是,發放貸款的銀行實際上並不負責回收貸款,因此風險也不由發放貸款的銀行承擔,所以發放貸款的銀行對於審核就不再嚴格。而「買「到這份貸款,負責回收貸款的投資者實際經過多輪打包,別說風險,可能連貸款人都不知道在哪。在房市上好的時候,大家都很開心。最終當房市崩潰,貸款人無法還貸,大家才發現,原來風險有那麼大,有那麼多的不良貸款人,終於大家就一起完蛋了。簡略說,這輪金融創新有兩個問題:1. 貸款的銀行和最後回收貸款的債權人分離,導致風險無人承擔(實際上全體承擔)。2. 抵押貸款的打包放大了資金作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其實對金融創新的沒有監管,才是最重要的問題。而且由於資金自身的放大作用,其破壞力不是僅僅局限在房貸了,而是影響到整個資金流, 進而擴展到整個實業。
後面張三同學的說法,充滿了陰謀論的色彩。題主看來對經濟學和經濟史了解很片面啊,弗里德曼的理論不是啥新奇理論,自由主義、不干涉經濟從亞當斯密時代就出現,經歷18、19世紀的完善資產階級大革命,上個世紀初前後可謂發展的極限成為當時的國策。結果了?超級壟斷、大蕭條、一戰二戰。
實際上,經濟學就是社會學的一部分,講如何協調人與人社會經濟的學說。社會學科的東西,怎麼可能和自然學科對比,哪有那麼多定死的死規矩和真理,只要有人相信,你這學說就有價值,只要大多數人相信,你這學說就是真理。
現有的社會政治格局,是來源於大蕭條和二戰的瘋狂博弈後確立的。政府以較為強勢的姿態參與經濟組織和干預經濟,這也是自那時候確立的。如果說這一原則錯誤,那麼大蕭條中杯具的那些人該如何評價?他們活該杯具?這結論如果成立,恐怕大多數老百姓都要胡你一臉。而且也太挑戰社會常識和道德底線了。
而之後因此全球範圍內的集權運動和政府干預行為該如何定性?難道整個1929——1945這幾十年的人都是傻逼、熱愛擁護獨裁集權的瘋子,有人說你爺爺一輩是傻逼是瘋子你高興嗎?你願意嗎?共產主義運動、法西斯主義還好說,因為他們失敗了,但是羅斯福新政了?之後的歐洲復興運動了?這該如何定性?因此而受益的人群和國家該如何評論?因為他們都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產物。如果你認為源頭錯誤,這些東西如何定性,這是大問題啊。所以只要現有政治格局還沒崩盤,民選政治還存續,政府干預經濟就是長久而且不可改變的事實。最多也就是強度的問題。而如果想要自己的理論、言論出頭,那麼你的理論和言論面對因此導致的問題就只能想辦法弱化這個本質原因,想辦法打補丁而不能直接去攻擊。
當然如果你是另一個弗里德曼,背後有著無數新老資產門閥的財力支持、輿論提供和安全保護,那就可以無此顧忌了。不過這社會幸運兒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理論家和輿論家們都是學成文武藝售與帝王家。就像作為一個軟體工程師,你理智的選擇是給微軟研發補丁混飯吃混資歷,而不是攻擊微軟操作系統本源怎麼怎麼不好,應該用Linux代替神馬的。
實際上,看社會學科的東西,你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屁股在那。經濟學更是如此。如果自由主義真像弗里德曼說的那麼牛逼,那麼好,一實行自由主義,天下大同,萬民安康,難道全世界人民和各個領域的精英是傻子?如果真那麼好,那為啥凱恩斯主義會大行其道,統治全球百年。為啥1929年以後,全球無論國家,無論那種思想、羅斯福新政、還是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新皇權主義,都是不約而同的加強集權和專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管控?所以這麼一想,你就明白了,自由主義不是萬能葯、弗里德曼是有自己屁股的。至於他屁股在那,看看經濟史你就會明白:弗里德曼的貨幣學派崛起於上世紀70、80年代,之前是尼克松時代,看看那個時代的美國政治情況,經濟情況,你就會明白,這貨就是尼克松時代之後的產物,尼克松的強勢促成了美國新舊門閥資本的團結,至此美國的政治力量對比開始產生改變,因此至此之後,貨幣學派在美國國策中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並不是說貨幣學派理論更完備、更好,而是因為貨幣學派代表的政治力量在不斷壯大。逆轉已經開始發生,門閥資產集團們披著金融資產的皮開始重新登上歷史舞台。
事實上,無論從邏輯上還是事實上,貨幣學派都是有重大缺陷的理論。日本就是最好的明證。十幾年的量化寬鬆,十幾年的踐行貨幣學派,你看看日本現在還敢提升利率嗎?沒辦法提升利率,貨幣政策的彈性空間能有多大?你自己可以組個模型看看單邊的放水會怎麼樣,如果全球都和日本一樣搞,光資本擴張不產業擴張,呵呵、洪水滔天啊。第一次回答,要不要找大V給我點贊啊,用不用加點英文啊,好緊張啊~咳咳~我只是略懂金融,所以我從金融機構之外的角度試著回答一下吧。其實錯誤吧,確實可以歸到政府頭上。 首先,從邏輯上來說,若不是政府偏向自由主義,坐視系統性風險增大,也不會導致這種大範圍金融危機發生(也就是說不管誰埋的地雷,誰點的火,只要發生金融危機,就是政府的錯啦,因為政府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嘛~)。 其次,政府成立「兩房」、制定《社區再投資法案》和《可選擇抵押交易評價法案》,刺激了低收入人群買房,使得當時美國人均住房擁有率達到歷史最高,房地產市場異常繁榮,由於買房門檻低,不少投機者買了房等著升(悲)值(劇),這已經有點脫離自由主義了。 第三,為什麼政府這麼拚命鼓勵買房呢?因為在這段時期之前,美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緩慢的時期,政府想來想去,覺得房地產有搞頭,才弄了這麼多噱頭,不僅如此,還連續降息,所以之後美國的經濟確實飛了一陣,問題在於,這些買房的人,他們的貸款是浮!動!利!率!的!。在風險敞口無法控制的時候,政府終於想起來了「啊,好像刺激過頭了,收手了」,然後連續十幾次加息,於是還在還房貸的人哭了,放貸的也哭了,買MBS的哭了,賣CDS的也哭了,接著全世界都哭了。回到正題,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其本身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在這種寬鬆的環境下,放著巨額利潤不去拿,好像有點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推薦閱讀:
※美國人可以直接從房地美房利美貸款嗎?
※電影《大空頭》里的邁克爾巴里在現實中是什麼樣子的?
※歐洲債務危機和美國次貸危機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