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世時自稱儒家嗎?還是後人給貼的標籤稱之為儒?
前段時間看南懷謹的書說最早時儒家和道家是一起的。
謝邀。
1、孔子的時代,儒是一種職業。2、儒家一詞,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3、詳情請讀:胡適《說儒》、錢穆《駁胡適之說儒》。4、南懷瑾的書只宜作消遣讀。
五月四日更新:《儒行》真偽辨——對 @陳不醒學友的回應
@陳不醒 學友在其答案末尾補充道:
況且禮記是後世儒者假託孔子所作.也並不是孔子言行的真實記錄.真實度並沒有論語高,用作考據實在價值不大.在記錄言行的論語裡面,孔子幾乎絕口不提儒家.所以我覺得還是按照論語來解釋比較好.
對此在下想做幾點回應:
1、《禮記》非全偽
「禮記為後世儒者假託,不是孔子言行的真實記錄」這個說法,確實不夠準確。大小戴記確有不少疑篇,然而因此便要將之全部判為偽書,這也稍顯草率了。一般認為,大小戴記是漢儒蒐羅戰國儒者所傳篇章而成;它在成書的時間上晚於《論語》,但各篇成篇的時間,卻甚至早至與《論語》同時。
郭店楚簡之《緇衣》篇,其內容與傳世本基本相同,便是一例——蓋郭店楚簡的謄寫年代約在戰國中期,說明是篇彼時便已流傳於世,則成篇時間或在戰國前期也未可知。
2、歷代對《儒行》篇的質疑
然而縱然有若干篇為真,我們還是不能確信大小戴記都完全可靠。因此要對兩《記》做逐篇的考察,才可能真正確定其真偽。
宋以來儒者,多有疑《儒行》為偽者。
呂大臨就認為:此篇之說,有誇大勝人之氣,少雍容深厚之風,竊意末世儒者將以自尊其教,謂『孔子言之』,殊可疑。
(出《禮記解》,此書已佚,引文見衛湜《禮記集註》,在此給衛湜點個讚!微此公則有宋《禮記》學幾於不傳矣!」)
呂氏與二程過從甚密,程伊川亦說:伊洛淵源,閩學亦沿襲之。朱子認為:《儒行》之篇,此書全無義理,如後世遊說之士所為誇大之說。
越四百餘年,朱子擁躉王船山說得更「刻薄」:《儒行》、《樂記》,非聖人之書,乃戰國賢士為之。
《儒行》一篇,辭旨誇誕,略與東方朔、揚雄俳諧之言相似,……蓋於戴記四十九篇之中,獨為疵戾,而不足與五經之教,相為並列。
容在下緩一緩……
我們可以看出,伊洛師友、朱子、船山對《儒行》的批評可謂一脈相承,如出一口。這些批評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認為《儒行》篇「誇大」——這是從「義理」、或曰「氣象」的角度在判釋一篇經文的真偽;而且這種判釋還不是條分縷析的,而是鐵口專斷的。這樣的判斷可靠麼?有沒有文獻學的根據來佐證?
在下不敢唐突古人。竊見:經學自有方法,自有系統;要判經文真偽,應當按文獻學的方法來,而不宜說得太急了。
3、辨《儒行》為真
以上幾位先儒,素為在下尊仰;然於《儒行》之真偽,在下卻不敢與古人苟同。目前在下所見辨《儒行》為真最力者,為王鍔先生之《〈禮記》成書考》中關於《儒行》篇的部分;其文針對《儒行》為真提出了五點證據。蓋王鍔先生文獻學專業出身,這五點證據中,關於《儒行》與儒家哲學義理相符的幾點,都比較粗疏;竊見是文最有力的證據,是其第四點:《儒行》與《孔子家語·儒行解》兩篇的對比;其結論曰:《孔子家語·儒行解》與《儒行》內容基本相同,證明《儒行》流傳有自。
這話若被古人及民國學者看到了,只怕要笑掉大牙;歷來認為《孔子家語》是王肅偽造,現在王鍔先生以偽書證《儒行》,有什麼意義呢?
然而近年來,隨著簡帛文物的出土,越來越多證據表明《孔子家語》一書可信度很高,確實是孔門傳承下來的經文。《家語》偽書之說,已經基本被推翻了。以《儒行解》與《儒行》互證,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當然,要從文獻學的角度來判斷一篇文字的成書年代,還有很多更細緻的方法,但在下目前還未發現相關研究,也期待學者填補這一空白。
古人對《儒行》的批評,大多從義理的角度出發,卻又都察焉不精,語焉不詳。這是不能讓人滿意的。因此,除卻文獻學的證據,也有學者從儒家義理的角度為《儒行》篇正名。
時賢胡楚生先生就做《儒行研究》二卷,其中《儒行考證》一文中就詳細羅了《儒行》與孔孟之言相符合的章句。認為:綜上可證《儒行》非偽。王鍔先生認為:儒行篇中文字,雖不盡同於論語、孟子,論其大義,則與孔孟所言,並無二致者,此其意義,實不悖於儒家基本之要旨也。
《儒行》是孔子之作,很可能由當時在場的魯國史官記錄後,經孔門弟子整理而成,成篇於春秋末期至戰國前期。
4、結論
《論語》為聖人言行的可靠記錄,歷代均有公認;然而詳審《論語》,亦能發現不少錯簡疑篇。蓋秦火之後,儒家經典傳承受到破壞;漢儒傳經,篳路藍縷,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古書,也摻入了一些「私貨」。對於《論語》,固然應當信任,卻也需詳細審辨;對於《禮記》、《尚書》乃至《家語》,固然要慎之又慎,卻也絕不能一棒子打死。《儒行》篇內容可靠,應為孔子言論之記錄與整理;孔子自命為儒,應無可疑之處矣。
===========================以下為原答案================================
案:本答案之涉及「孔子在世時是否自稱為儒」的問題;對南先生關於儒道同宗的說法不敢發表意見。知友 @陳不醒 在答案末尾謙稱歡迎打臉,在下雖然想與陳不醒學友商榷,但實在不敢稱「打臉」,只是切磋而已。
孔子未曾自稱為儒者麼?在有些學者看來「子謂子夏」那一章經文,已經可以被看作是孔子在將自己及自己的學生群體稱為「儒者」了。不過,這一條的闡釋確實有模糊性。
在先秦典籍中,孔子真正明確地自稱為「儒者」,乃是在《禮記·儒行》篇中。
其首章曰: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略翻譯如下:
魯哀公問孔子:先生身上的衣服,是不是儒者的衣服呢?孔子回答說:丘年少時居住在魯國,穿著衣袖寬大的衣服;成年後居住在宋國,頭戴緇布的冠帽。丘聽說:君子學問廣博,衣著卻順從鄉里風俗而已;丘根本不知道有什麼「儒服」。哀公說:那麼敢問您儒者的行為是什麼樣的?孔子回答說:匆匆介紹無法說明完全,一一歷數的話,我需要留下來,大概需要侍奉的僕人輪值一次的時間,都未必能說完。
(譯文主要參考了鄭孔註疏,有潤飾)蓋此時孔子剛剛歸魯,來見哀公,其衣著仍是去魯時的舊俗,已與時尚有異。哀公見之乃發此問——歷來註疏家都認為,哀公問儒服,是想要戲侮孔子;此時哀公是個年輕人,而孔子是個「迂名在外」的垂垂老者,「您身上穿的,呵呵,莫非就是儒者的衣服麼?」,那種情狀我們也是可以想見的。不過,孔子的「不知儒服」,等同於是給了哀公一個軟釘子碰。哀公乃問「儒行」——正中夫子下懷!夫子因此提出留宿的要求。
接下來,哀公就留孔子住宿在館驛,孔子酣暢淋漓地宣說了儒者的十五種德行。這一段經文非常精彩,選幾章與諸位共讀: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麵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幹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以上三章寫儒者處世之特立、剛毅與自立,與我們印象中儒家為「濡弱」的形象大相徑庭,與當代學者以文字學訓儒的理解也完全不一樣。因此,明儒黃石齋先生道周在《儒行集傳》中就以是篇為根據,特別批評了以儒者為「柔儒」的意見,認為哀公之所以會有那種態度,是「天下無知儒者也」。《儒行》經文中也特別指出:「今之人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這完全是要板正世人對儒者的印象,明白是自居為儒了。
《儒行》篇中還有一章,在下尤其喜愛: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請諸位不要忘記,當夫子說:「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這話的時候,他正面對著一位諸侯。此語正能和《論語》「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第十一)相發明。
離題了。總之《儒行》一篇,經文明白記載孔子自命為儒,又詳盡闡發儒者之德行,最後為儒者辯護、正名。
據此,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孔子在世時是要自稱為儒的。
========================予分割線也=========================
@陳不醒 學友於經文用心很深,在下實不解學友為何未在答案中提到《儒行》一篇。蓋《小戴記》內容駁雜;至於《儒行》篇,宋以來多有疑之為戰國儒者之作也;學友或因此未採信其中內容,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在下綜合目前研究成果,傾向於認定《儒行》為真。此與題目無涉,若有機會再與諸位切磋。感謝邀請。 如果不吹毛求疵,南懷瑾的說法是正確的。先說一個常識,孔子之前已有儒。
但孔子應該不曾直接自稱為儒家過(因為傲嬌?孔子當然知道自己也是儒者,但是並沒有直接說出來,與喜說我是釣絲的那幫人不同),在我看過的儒家經書里,孔子提到儒字的次數實在不多,最著名應該是這條。
《論語·雍也》:「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孤證不立,但從這條我們可以知道:當時已有儒;子夏是儒;儒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且把思想當作職業,君子儒可以算是公務員,小人儒只能算是葬禮司儀和算命師。儒早期的制服莊子見魯哀公,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句履者知地形,緩佩玦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莊子·外篇·田子方
儒者中戴圓帽的通曉天時,穿方形鞋子的懂得地理。 圓帽、方鞋(此儒生制服在韓君擇鶉里也出現過,為節省篇幅不表)很像是我們印象中的道士的裝扮吧?說不像我掐死你。
儒的本來面目 (制服和面目是為了討論南懷謹為什麼是對的,可略過不看)這裡的儒就是我們現在認為的儒了,在《七略》里,劉歆稱儒的前身是專主教化的司徒,道的前身是史官。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里認為,儒應該出於文士,道應該出於隱士。這幾個概念是很相互重合的。凡文皆儒,這個可以從上文中魯哀公的魯多儒士可以看出。《墨子·公孟》說:「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見子墨子。」對儒服之流行也可見一斑。當時儒的人數不會少,游官為儒,在野傾道,這或許是當時平凡儒者的生活常態,所以南懷瑾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儒這個字的分析人大國學院(執行)院長的講座,說最初儒這個字不像是個好字,他說心加需字為懦夫的懦;蟲加需字為蠕動的蠕;子加需字為孺弱的孺。可見人加需字也不是什麼好字!他的論證方法是大有問題的,但他說得 儒在當時名聲並不太好很對.
儒這個群體的名聲在當時很可能差不多已經被玩壞了,就跟現在的校長法官一樣。什麼群體大抵都差不多,人一多,平均素質就降。大部分儒者在上謀官,據下謀生,混門客欺百姓,趨炎附勢。孔子自持身份,報仁義之道而遭亂世之患,心裡是認為自己和別的騙官騙財的儒生是不同的。所以這是孔子不自稱為儒的原因。——一家之言。 很容易被打臉,畢竟個人看得資料太少。希望考古學文獻學或其他專業的朋友們拿出孔子自稱儒的資料,來啪啪啪我,就當美容了。這個答案先不要贊了!!萬一那個院長或人大的同學看到告訴他我就完蛋了,聽說我未來的碩導跟他關係還不錯.____________________@王靜得 王老師關於禮記的資料我沒有看過,小女實在才疏學淺.只在去年按照老師要求背了學記,到現在都快忘光了.認真看了王老師的答案,收穫很多.但是也並沒有說明孔子很明確直接得自稱爲儒啊.況且禮記是後世儒者假託孔子所作.也並不是孔子言行的真實記錄.真實度並沒有論語高,用作考據實在價值不大.在記錄言行的論語裡面,孔子幾乎絕口不提儒家.所以我覺得還是按照論語來解釋比較好.如果用&<莊子&>外篇中的 說劍 一篇來說,那莊子也算是想做官的儒者了.腆著臉打個廣告 給大學生普及點國學 - 知乎專欄孔子當然不會自認是儒者,因為他雖然野合而生,但畢竟是貴族血統。
儒者,當時是為別人提供祭祀禮儀服務的一種職業,屬於比較低賤的社會階層。
孔子也不會把自己的學說命名為儒學,因為至秦漢前,世人都稱其為「周孔之道」,也就是說孔子的論述都是圍繞並發揚周公的政治理念而生的。
儒家和儒學的命名是秦漢後逐漸形成的。儒者,後世成為孔子門人信徒之總稱。然而在當時乃至前世其代表意義是更廣闊的。《論語》記載: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可見最初的儒是一種類似於職業的群體。多為大夫氏族奉養的祝宗卜史之人。是封建早期社會知識從貴族專享到流落至民間最早掌握禮樂詩書的一批人。而其德行卻參差不一。只顧衣食,不知廉恥者,墮為小人儒。此時的儒的理解與後世完全不同。 詳見張蔭麟《中國史綱》六章
非專業人士
記得上過關長龍老師的中國神話這門課,他曾提過儒這個字,細節記不清了,就記得結論,所謂儒,就是溝通天地之人,原因大概是雨代表的是溝通天地。
希望有人能補充。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 韓國第一」?
※諸子百家中為什麼只有墨家用創始人的名字做名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各位大師是否有誤?
※孔子仁愛和墨子兼愛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