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有何區別?


我見過幾個本地知名的網路作家,介紹者都不很得體,先說他們的年收入,他們都帶著睏倦謙虛的神情說沒什麼沒什麼、累死了累死了,確實,每天要寫一萬字上下,媳婦生孩子,也得在病房打開筆記本,噼里啪啦地敲,有合同在身、有人等著看。我注意到他們都又白又胖,可白也不是好白,胖也不是好胖,是很辛苦的灰白虛胖。我認識個大叔,我都得叫大叔,那就是快退休的人了,多年前通過個人不懈努力,單位再也不放心交給他任何工作了,天天就是在辦公室上網看小說,早上十點看到晚上十點,不回家,回家不是得用家裡的電么?我和他雖然沒有任何私交,但幾次動心想送他個平板什麼的,可又實在怕他多想。

這種寫法讀法,很正常。現在視作經典的小說,無論中外,都有這種寫法和讀法,病人在臨終前還惦記著想看最近一期連載,《蜀山》用電報傳稿子,連盈利模式也是照當時的條件而言最近似的。當年讀者們的熱情很可能比今天的讀者更高漲,他們沒有電影和主播可看。

至於「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有何區別」,沒有區別。為什麼沒有區別?因為題主的問題是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既然都是達到文學品質的寫作,那用什麼方式寫、用什麼渠道寫,沒有區別。


首先,網路文學是文學,這點無需質疑。如果不是文學,請那些回答它不是文學的親故們,如何稱呼網路文學。

其次,網路文學是文學,屬於什麼文學?通俗文學。

以下內容是我去年在北戴河開網路文學研討會,會議上傳統作家和網路文學從業者的一次激情碰撞,觀點的碰撞,彼此認知、看法,以及各自領域研究後做出的觀點總結,由李敬澤先生在《人民日報》2014年刊登的文藝評論版上的內容節選給題主,希望對您有幫助。

  當我們談論網路文學,我們在談論什麼?你常常會發現大家談論的對象各不相同,有的從媒介革命的角度,把網路文學視為紙質文學的未來;有的認為,網上出現的一切文學作品都是網路文學——照此說來,《紅樓夢》上了網也是網路文學;有的從生產機制著眼,認為在網上創作和發表的作品是網路文學,包括帖子、微博、微信,等等;有的把實驗性的、探索網路可能性的文本視為網路文學,如賽博文本、超文本。大家說的常常不是一件事。

  為了有效地討論問題,我們得先界定什麼是網路文學。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也不必做唯名論者,你叫張宇航但你不一定是個宇航員。在語言學上,能指與所指的關係是任意的,又是約定俗成的,就網路文學來說,什麼是約定俗成呢?其實很明確,主要就是指在網上生成和閱讀的那些長篇小說。讓我們為之困惑、構成了重要的文化和文學現象的就是這件事。

  對象明確了,我們才能認識和探討這個對象。網路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事物,那麼網路文學呢?網路文學剛出現時,很多人宣稱這是全新的文學,是橫空出世的「將來的文學」。現在,有了足夠的作品放在那裡,網路文學作家和相關從業人員也有了冷靜的自覺,於是,對網路文學的前世今生大致有了共識——它就是通俗文學,其基本形態就是類型小說。既然不是橫空出世,而是前度劉郎,我們就可以在一個歷史脈絡中考察網路文學的性質、特點以及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中國一直就有通俗文學的傳統,我們常說的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後兩者當初都是通俗文學,不登大雅之堂,明清小說被納入正典是新文化運動早期的事。隨著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通俗文學有過很大的繁榮,到晚清小說類型已經很豐富,後來出現的鴛鴦蝴蝶派、張恨水、還珠樓主等在當時有很大影響。由於時代主題的變化,這一路偏重消費性、娛樂性的寫作消歇下去了,但是,從上世紀30年代的大眾化運動到《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解放區文學,大眾化、通俗化成為重要的、基本的文學訴求,雖然1949年以後傳統的類型化小說基本沒有了,但也形成了新的革命的通俗文學傳統。到了上世紀80年代,情況又是一變,出來個「純文學」,通俗文學在理論和創作上都變成了很邊緣的東西。即使是80年代,我們也開始讀瓊瑤、金庸、梁羽生、古龍,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豐富多樣,這樣的文學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在「純文學」佔據主流的情況下,它很難在原有的文學生產機制中得到釋放。結果到90年代末期,互聯網來了,出現了一片新天地,這種需求和能量一下子在網上迸發出來,投互聯網之胎,轉通俗文學之世,純文學一下子變成了「傳統文學」——這個叫法其實也不準確,但現在約定俗成這麼叫了,那就這樣吧。一開始的網路文學,現在看,其實還是傳統文學,但是很快,它就向著通俗化、類型化發展了。

  在這樣一個脈絡中,我們就能夠理解何以中國會有網路文學。它是一個歷史的產物。歐美沒有網路文學,他們在網上主要是超文本、電子文學。為什麼沒有?因為網下已有充分發育的通俗文學生態,不需要在網上釋放。

  有一度大家一談到網路文學就含糊其辭,因為沒有一個歷史的參照系,被「網路」二字嚇住了,不知道該把這個文學往哪擺。其實位置很清楚,就是通俗文學。由此,我們也可以把一些偽問題放下,比如網路文學是否會取代傳統文學?古今中外的文學發展表明,它們之間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在市場上,通俗文學可能會佔相當大的份額,不僅中國,外國也是這樣,但傳統文學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

  我們要放下兩種傲慢與偏見,傳統文學依靠思想和藝術品質對網路文學抱有傲慢與偏見,網路文學背靠市場對傳統文學抱有傲慢與偏見。實際上,它們應該是並行不悖的,它們都能從對方那裡得到重要的支持和營養,共同構成一個完整、健全的文學生態。


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的最大區別在於盈利模式,二者的所有區別都是由此引起的。

傳統的核心盈利模式是版權方一本本賣書給讀者。無論是題材來源的差異(作者選題、出版社選題),還是版權歸屬的差異(出版社所有、作者所有),都無法改變書是一本本銷售的這種事實。而書的定價則是題材、成本(人力、印刷、倉儲、運輸銷售等等)來共同決定的。

而網路文學的核心盈利模式則是將作品在網路上按字數持續售賣給讀者。這點改變帶來了後續整個生態的變化:

  1. 在讀者人數恆定的情況下,肯定是字數多的作品賺的多。當字數成為了作者賺錢的一個重要考慮時,作品文學性的重要性就會有所下降。
  2. 由於作品是分段售賣的,那麼作者會重視讀者的在連載期間的反饋,作品傾向於讓讀者覺得開心(或者爽),否則會有大量讀者停止追更的風險。這在中國是可以想像的,到處都有「你不XXX,老子就不用/買/看你們的東西」論調。這很正常,也是充分市場化的產品應該正視和重視的市場現實。
  3. 由於作品是持續售賣的,所以更新快的作品會在各個平台得到更多流量,也會吸引到更多的讀者。那麼在更新速度和字數的雙重壓力的下,作品的文學性會進一步下降,畢竟人的精力和創造力總是有限的。
  4. 由於是持續售賣,並且是進行網路銷售,作者完全可以只寫幾千字就進行發表,觀察市場反饋,降低了寫作和市場門檻。
  5. 讀者在網路上可以輕易獲取到各種各樣的作品,且初始金錢投入較低,會有更好的付費意願。
  6. 作者初始寫作難度低,大量作者湧入網路文學寫作;由於讀者找作品難度低,讀者對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或者更追求爽)。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構成了一個網路文學作家的金字塔,同時也誕生很多很新的文學題材,比如修仙、穿越、鄉村情色、遊戲體驗等等。

所以,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相比,無疑是更是應適應市場,並且在文學題材上有很多新的嘗試和創新,但是由於按字數售賣、更新模式、用戶口味的影響,總體的文學性比傳統文學還是要差的。但這也無可厚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用戶需求造就市場,而文學的用戶需求則取決於這個國家民眾的平均文學水平以及精神富足程度。網路文學很好的適應了市場,並獲得了回報。我們應該對其充滿敬意。

by 仇睿恆


最大的不同是受眾。


從打字速度來講,網路文學作家一日一萬字,更接近打字員。相比之下,傳統文學作者還是需要思考時間的,一天三千字都嫌多。

按馮唐的說法,文學是有一條金線的,有些打字員在金線之上,有些打字員在金線之下。也有一些人,因為跟不上打字員的打字速度,就敢號稱自己寫的是傳統文學,比如柳忠秧,這就連打字員都不齒了。

讓文學的歸文學,打字員的歸打字員。

真正進入「文學」領域,就沒有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的區別,只有純文學和其他文學的分別。

然而純文學和其他文學之間的分界有時候也並不明顯。比如寫《漫長的告別》和《長眠不醒》的偵探小說家雷蒙德·錢德勒,寫得好了也就被純文學圈子接受了。

話說回來,被不被接受又有什麼區別?作家們還不想接受鮑勃·迪倫呢,該拿諾貝爾的照樣拿。


其實我在內心深處認為,

網路文學的發展,是另一種文藝復興和百家齊放。

儘管它降低了閱讀的門檻,以及太過明顯的商業服務性。

但對中國來說,它也許是一個新的開始。

標誌著我們,會再一次以文化巔峰姿態向世界傳播文明。

當然那是以後的事了,也和現在流行的網路小說沒有毛線關係。


我摘一段香蕉的看法

寫網文很多年,雖然在去到魯院的時候,我堅持文學並無傳統和網路的區分,但事實上,確實是有的。有的稱之為傳統文學和通俗文學,有的稱為精英文學和通俗文學,我們姑且認為有這樣的分割。

   我寫書很認真,至今我也敢跟任何人理直氣壯地這樣說。曾經有過作家的夢想——至今也有——只是對於作家的定義,已經有些不同了。

   兩天以前,湖南省召開了據說五年一次但這次隔了十年才辦的第六次青年作家大會,我過去參加,碰巧湖南經視的記者採訪,當時也沒什麼腹稿和準備。我是網文代表,說到網文的時候,我說,如今的網文或許不是文學的未來,但它的中間,包含了眼下走入困境的傳統文學所缺失的最重要的一環。

   它們是:吸引力、說服力。

   我以前定義文學。習慣性這樣說:傳統文學側重的是對自我精神的挖掘和思辨,網路文學側重的是傳遞和交流。

   在這個定義里,傳統文學對自我進行深挖,它的深度,決定了高度,即便有很多人看不懂,思想境界高的人能夠看出它來,他們在一種很高的地方進行交流,我並不認為他們沒有價值。恰恰相反,這些思想,可以說是人類發展中最為閃光的珍寶,我心悅誠服。

   而網路文學,更在乎研究的是,我們腦子裡有個東西,如何傳到讀者的心裡去。在網文發展的這些年裡,我們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手法。當然,有好的有不好的。有良性的有不良的。網文,畢竟還是個良莠不齊的學科。

   在魯院學習的時候,有一天,無意中跟一位老師在路上遇見,聊起關於分歧的話題,對方是個很好的老師。但對於網路文學畢竟不甚了解,說起一些事情。我當時好像是說:我見過很多作者,他們賺不到錢,為生活所迫,當他們想用文字賺錢的時候。他們會一頭鑽進跟以往最極端的一個方向上去,將他們原本的思辨,全都放棄了。人都是會這樣走極端的。

   對方說:但我們確實有很多作者,都是在這個社會不斷下滑的風氣里堅守著的,他們不是為錢,他們儘力地抵禦了社會風氣的影響,他們的那些思辨,對於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沒有……

   我當時腦子裡蹦出來的第一個念頭是:三十年來改革開放的衝擊,導致精神文明的下滑,十幾億人受到的影響,難道說一句「儘力了」,就可以交代過去了嗎?或許有這樣的堅守的作者,一個兩個,都是可敬的,但是這三十年來,整個文學圈的頹弱無力,難道不是有責任的嗎?

   文學才是精神文明的發端哪!

   我沒敢說。

   前天的採訪里,我提到最好的文學,籍著問,最好的文學是什麼,我其實沒有太具體的概念,說:能讓人的精神真的得以圓融,當我們說:「你的生活里不該僅僅為了錢和權。」人們會真正的相信,它能擁有真正的說服力,它能寓教於樂,感染最大眾的人,而不是說完以後讓人覺得在唱高調,它能為一個人重塑三觀,能將前人的經驗真正的留給後人……

   我說了一些,但當時沒這麼有條理,恐怕新聞上也看不到吧。

   科技將不斷發展,在科技中,有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區別,理論科學站在,它賺不到太多的錢,但可以得諾貝爾獎,當它們取得突破,應用科學——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衍生出來。

   精神不會大幅度的發展,關於精神的,或者無限接近的狀態,幾千年前就出現了。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這麼一個東西,當我們理解了世界上的許多東西,並與世界取得諒解,我們精神得以圓融,不再痛苦,能夠平安喜樂,卻又不是消極的麻木。那就是精神的,只是在每個時代,遭遇的事情不一樣,在每一個生命只有區區數十年的人身上,為他們編織和塑造三觀的方式可能都有不同,最終能達到這個境界的,可能寥寥無幾,但在每一代,這可能就是我們追求的。

   文學之中亦有一個的類型,它們是理論文學,我們探索每一種筆法的運用,探索每一種新穎的寫作方式,有啟發性的手法,對於精神塑造的探索。這樣的東西,可以得茅盾文學獎,或者諾貝爾文學獎。在此之下,應用文學在它們的基礎和啟發上,挖掘自身的精神深度,以文字塑形,傳遞給他人。傳統文學和網文,皆在此範疇,有高深思辨者,研究的傳遞太少,網文的探索傳遞者,卻往往缺乏思辨。

   這已經是一個擁有十四億人讀書的大國家了。在此之前我們經歷了大量的問題。曾經我是個傾向於公知思維的人,我嚮往民主這種狀態,到這一兩年里,我想,在如此快速的發展之中,維持著這個國家。回到世界第二的舞台上,如果從歷史上來說,眼下這段時間,可能是難以想像的中興盛世吧,我心裡的某一部分又開始為這個國家覺得自豪,某些狀態又回到五毛的位置上,至少有一部分,我們是可以肯定的,而我仍嚮往民主。只是對於民主的嚮往,更加複雜起來,民無能自主,談何民主?

   但無論如何,精神發展,仍舊處於低潮之上。

   這當然也是有說法的。要正確塑造一個人的三觀,是有一套方法的,在古代。儒家的方法持續了許多年,他們有了許多的既定經驗——我們且不說儒家最終的好壞。但要將某個人培養成某個狀態,他們的方法,已然延續千年——五四之後我們打掉了框架,新的框架,建立不起來,怎麼去培養一個人。沒有成熟的體系。

   就如同我學魯迅一般,我確實看見有些人不好啊,有壞人啊,為何我將他們指出來,我竟然成了思想不好的那個了呢?老師固然會說。我為了你的考試和將來好,但如此一來,精神體系的塑造過程,也就出問題了。

   我們便時常在社會上,遇到種種格格不入的東西。

   我們付之一笑,視若平常,總有一天,這些東西會點點滴滴的滲入你精神的細節里。有一次我跟一個朋友在飛機上聊天,他是土豪,但是說:「我最多的一個月,收入四百五十萬,但我還是覺得不踏實啊,我只能賺更多的錢,但賺多少才踏實呢?」

   一個月四百五十萬,仍舊不踏實,對一些人來說,這是無病呻吟了吧?矯情了吧?但我想,這必然不是錢的問題了,他未必不知道,但仍然只能繼續賺錢。

   無論貧窮或是富有,我想,我們這一代人里,都必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缺失,我們去追求某種東西,但最終,追求的東西,都無法告慰我們自己,只有在最後的時候,我們感到焦慮和生活的重壓。

   我想將我自己的問題歸結於三十年來文學圈、精神圈的無力上,在最好的期待里,我生活的環境,應該給我一個圓融的精神,但我確實無法指責他們的每一個人,我甚至無法指責文學圈,因為我們之前的損毀是如此之大。但如果擺在這裡,當傳統文學圈不斷貧瘠縮水,他們講的道理,越來越無法打動人,我們只說「有人堅守」「儘力了」,下一代人的犧牲,如何去交代?

   既然擁有那麼多的好東西,為何不去自習研究一下娛樂,研究一下傳遞,在不妥協的情況下,盡量的感染更多的人呢?

   前段時間,不知道清華還是北大,有一位研究網文的教授帶的學生在網站發文,一段時間以後不過數百點擊,俗稱撲街,他們大為詫異,一些新聞稿上表現出「我竟不能寫好網文這種低層次東西」的態度——當然,或許不是學生本人的表現,新聞稿挑事也有可能。但他們的基本態度,原本就錯了,若大學裡能夠真心的將娛樂和內涵視為重要性各佔百分之五十的文學因素——我說的是真心宣傳,或許不到十年,眼下的網文圈將不復存在。

   不過,對於上層人來說,這又是一個危險的事情,站在娛樂的一邊,又或是站在內涵的一邊,或許都很平常,唯有站在中庸一項上的主張者,也許最容易受到打擊。

   然而這是十四億人的社會,十四億人的精神貧困,人們嘲笑家庭主婦看肥皂劇,卻從不主動去改變她——認為這個無法做到。擁有高端精神層次的人們高高在上,彷彿等待著有一天這些家庭主婦忽然喜歡上他們的東西,有可能嗎?人們走出學校以後,不存在任何學習的強制性了,精神貧困,也能過一輩子啊,只是某一天忽然覺得有些事情缺失了而已,世界變壞了而已,另一方面,甚至於學校,在塑造人精神的強制性上,都幾乎等於零了。

   教科書上的道德文章,對於如今的學生,到底有多少能令他們心悅誠服的感染力呢?我有一天幫朋友看一篇論文(朋友不是作者)。其中一段如下(不用仔細看):

   「高等教育處於教育的最高層,起著指導作用,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及水平,往往成為衡量該國教育發展規模和水平的標誌,也是該國科學技術、文明程度和綜合國力的象徵。一個國家的物質文明關鍵取決於該國科學技術水平,同樣。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關鍵在於該國教育發展的規模、水平,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和水平。因此,提高國家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我不是要說這篇文論有多大問題,但確實有一點讓我頗為在意,這或許也只是作者的疏忽,但是……精神文明在哪裡?我們談論高等教育的時候,為什麼側重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隻字未提呢?

   如果用這樣的論文來以偏概全,我就過分了。但有一點其實是明顯的。高等教育對精神文明的塑造……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高。

   我的那個朋友學的科目跟教育有關,我跟他談這個的時候,就說,我們的教育,恐怕正處在有史以來最大的問題當中,知識的普及其實並未導致人們教育水平的提高,因為在古代,教育二字。是要塑造人生觀的,要教孩子怎麼做人的。如今呢。知識的泛濫導致權威的消失,一個十歲的孩子說一句中二的話,放在網路上,會有一萬個同樣中二的人過來,抱團取暖。權威消失、正確也就消失了,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任何觀念。都不會得到修正的機會,一個分歧的觀點,人們想坐哪就坐哪,不用思考,必然有一萬個人陪著你坐。這樣的人。長大會怎樣呢?

   而我成長的後半段,也是這樣的。

   學校只能傳授知識,沒有了塑造人生觀的力量,社會就更沒有了。原本可以用來塑造人的那些思辨和經驗,懸在最高處,為何不能將它們加上娛樂的一部分,將他們放下來,就像加了魚餌一樣,去吸引人呢?

   於是到後來,我不再想去當那樣的傳統作家了,對於研究理論的,我仍舊敬仰萬分,但在其它方向上,我想,這一輩子的方向,也可以在這裡定下來了,我就一輩子當個媚俗的網路作者,做這吃力不討好的結合探索吧……

   如果到三十年後,有人說,我的精神被這個世界塑造成這個樣子,你們是有責任的,我也只能說,作為十四億分之一,作為想要學魯迅的一個寫手,我也儘力了。

   說完這麼冗長的一堆廢話,有許多人要煩了,或者已經煩了。但無論如何,三十而立,這些或中二或傻逼或異想天開的東西,是我因何而成為我的思維根系,是我想要留在三十歲這個節點上的東西。

   回到最初。

   我三十歲,生活有好有壞,我仍舊住在那個小鎮上,我寫書,時常絞盡腦汁,時常卡文,但因為有書友的寬容和支持,生活終究過得去。身體不算好,偶爾失眠,輾轉反側。若在卡文期,生活便常常因為焦慮而失去規律。鎮子上房價不高,我攢了一筆錢,一個月前在湖邊買下一套房子,二十五樓,可以俯瞰很好的風景,一年以後交房住進去,我的弟弟,就不用擠在家裡原本的陽台上睡了。

   我偶爾出去散步,若碼字順的時候,還能跑步鍛煉身體。有時候有一兩個朋友,有時候沒有,我最常做的消遣是一個人去電影院看新上映的電影大片,雖然開在小鎮最熱鬧的步行街,但電影院里很多時候還是包場,幸好我對於恐怖片並無興趣。由於整個生活圈子只在步行十五分鐘的距離內,我還不會開車,也不打算學車買車了,就這樣吧。

   我對於朋友,時常不能真誠以待,因為腦子裡念頭太多,用腦過度,接觸少的人,常常忘記,今天有人打電話祝我生日快樂,原本也已經是聊過多次的人,我竟沒有存下他的電話號碼,名字也忘記了。這樣的情況可能不是第一次,有時候第一次見面打了招呼,出門見面又問:「你是誰。」往往尷尬,每感於此,我想最為真誠的辦法,只能是少交朋友,於是也只好將生活圈子縮小,若你是我的朋友,且請包涵。

   當然,關係牢固一點的朋友,也是有的,有時候會一塊出去旅遊,放鬆、散心,但從不趕景點。不願匆忙。

   如此一來,似乎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了。

   相對於我玩著泥巴,呼吸著水泥廠的煙塵長大的那個年代,許多東西都在變得好起來。我時常懷念,想起損毀的人生,在偏激和偏執中養成的一個個的壞習慣,但這一切都無從更改了。

   所以,與其長吁短嘆、顧影自憐……

   不如去做點什麼吧。

   此致

   ——

   敬禮

   憤怒的香蕉。

   於三十歲生日過後的凌晨。


唯一的不同,是搭載的平台

網路更易於發表,對資金投入的需求極大幅度降低,那麼門檻就也相應的低

引申出來的結果是是網路上的文學看起來雜草更多

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投資者去篩選

但是

由於「上帝視角」越來越能引起當代讀者的興趣

對文學的劃分,就在某些群體中出現了【通過平台來判定作品優劣】

導致些許作家即便明知道網路平台更「實惠」,卻不得不選擇出版社或者自行出版


傳統文學,是作者的創作,作者想寫什麼,那就是什麼。

但是,網路文學是互動的文學,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智慧結晶,是讀者與作者相互之間深度磨合產出的作品。

網路文學,帶有明顯的web2.0的特質。


既然大家都達成了網路文學是文學的共識,那我也就不扯太多內容上的東西。

就說一個在我看來很大的區別吧:

個人甄別網路文學的優劣要比甄別傳統文學的優劣耗費更多倍的時間和精力。

傳統文學已有其固定的甄選系統,有值得信賴的甄選人員,每個人都可以比較輕鬆地找到自己想看的東西(無論是內容還是水平)。

比如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雜誌名來粗略判斷其中作品的水平:諸如《故事會》,《知音》,《讀者》,《花火》,《收穫》……讀者的判斷可以說一目了然。

哪怕讀者從未閱讀過其中作品,通過雜誌的定位就可以大致對作品作出判斷。

而每年層出不窮的新書,我們也可以通過出版社做出一個大致的判斷。有的出版社近百年來鮮少出爛書,而有些出版社則幾乎從未出過佳作。

網路文學就很難通過這些比較簡單的方式來甄別作品,因為:

1.網路文學門檻低,並且大家的起跑線幾乎是一樣的。所以出現在讀者面前的網路文學作品幾乎可以用「浩如煙海」來形容。而一個優秀的作者和一個低水平的寫手,他們的作品出現在讀者眼前的機會是差不多的。在這樣的情況卜,佳作非常非常容易被埋沒。

2.網路文學的平台缺乏針對性。誰都可以在上面發表,什麼內容都可以發表,我們不可能說想看什麼水平什麼內容的作品就認準XXX平台。網路文學徹底成了大鍋菜,想吃什麼只能自己戴上眼鏡去鍋里找。

3.網路文學的甄選人員缺乏可信度。

首先就是大眾本身,我們會發現許多受大眾青睞的作品其實只是一部迎合大眾的媚俗之作,而真正的佳作往往被埋沒。當然這一缺陷是難以避免的,不必作過多的批評。

值得重視的是一些平台的甄選人員。以簡書為例,簡書的許多專題主編水平其實參差不齊,甄選標準也不大相同,而且標準普遍都放得較低。並且每一個專題內的作品水平差距往往大到驚人,你根本無法通過主編的篩選來達到一個優選的目的。

甄選人員本來應該是作為對大眾甄選這種缺陷的一種補充,但是網路文學時代,大多甄選人員的作用幾乎少得可憐。

所以,現在想要看一部優秀的合自己意的網路文學作品,除了耗費大量精力,可能還要看緣份。

順便想說的是,擁有真正實力而又不願向世俗低頭的作者們最好選擇兩條腿走路(即傳統的路和網路的路一起走),千萬不要只混網路,我怕你這金子還沒發光,才華先選擇吞金自殺了。


網路文學,在手機上看很舒服。

傳統文學都是PDF版的,在手機上看費勁。


上面說少了文學價值,我並不贊同

首先,我們確定我們要讀書的原因是什麼?無非是讓自己變成更好的自己。

由於目前國家對於網路文學的關注,讓很多規範化的網站走上了與作者合作的路。

而作者的收入,確實與字數關聯,這確實造成了一批快餐文的出現。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有更多的在以前根本沒有機會寫書出版的人有了在文字上實現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

夢入神機的《佛本是道》《龍蛇演義》,

徐公子勝治的天地神人鬼五部曲。

通俗易懂的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如佛本是道中的神話演義,雖然加入了作者的創作,但你不能否認確實給很多完全不知道中國古典神話的人普及了一些神話知識。

龍蛇演義,前半部對於傳統武術的描寫也是合情合理。

徐公子五本書說了一個在世仙人的故事,也說了中國道家修行和再世為人的道理。

你能說這不是一種進步?

說實在點,我們在這裡談論文學。

那麼何謂文學?

不是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才叫文學。

文以載道,教人學之。

這才是文學。

至於載道之物究竟是什麼?

到底是一本本的實體書?

還是構架於網路的文字。

它都是在分享作者對於某些事物的觀點和看法。

能做到這裡,我就認為,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並無高下之分。


兩個最主要的區別:盈利模式和文章特色

盈利模式的問題我就不多說了,前面幾個高票答主已經解釋的很詳細了

我主要說下我認為的文章特色問題。

首先,網路小說,面向的都是青少年群體,在這個群體中,大部分都是還沒有踏入社會,三觀並未定性的人群。這類人群會由於其生理髮展和心智發展的天然趨向性對諸如:性、暴力、獵奇等話題有著巨大好奇。也會對像是俠客、英雄有著憧憬。對社會的認知缺失和價值缺失導致其很想要實現小說中的「醒掌天下權」和「醉卧美人膝」。很想擁有小說中的「最強異能」「絕世功法」等。

這就是網路小說的主基調。

再來總結下,網路男頻小說中的幾大流派

廢柴流,廢土流,都市異能流,無敵流,無限流等幾個重要流派。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流派中,大多是符合青少年這種追求刺激,暴力的。

在說下傳統文學

傳統文學追求的是文章深度。因為其面向的讀者都是有了豐富社會經驗的人群。

這類人在閱讀時會帶著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去評價,所以文章不深不行,不美不行,不奇不行,不正也不行,這就造成了一種很奇特的現象。

青少年難以去讀懂經典的傳統文學。

不是不願意去讀,只是讀不懂。少了那些文學快感。

我說這句話不是想要斯比,那些說我幾歲幾歲就讀了什麼什麼大部頭的看官。您先別急著罵我,等您過了幾年,不妨再去讀下那些經典,您到時候問問自己幾年前活著小時候真的讀懂了嗎?

之前說的文學快感我解釋下

這個名詞我是想要說,有些網路小說給人帶來就是這種純粹的文學快感,我沒說他不好。但是您不要再我面前說什麼藝術價值。

藝術價值只句話不是您說有就有的,等著時間去解釋吧。

最後補充一句,在合適的年齡讀合適的書,我不排斥網路小數,甚至我自己也很喜歡其中的一些作品,但我只能說,傳統文學與網路小說畢竟是天和地的差距,可讀,不代表就是高價值。

不請自來題主勿怪。


網路小說與傳統文學屬於兩個範疇。

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是一個範疇。

網路文學與網路小說也是兩個範疇。

類比起來

網路小說~KFC

傳統文學~粵菜老火湯

網路文學~美團上的粵菜老火湯

體驗起來

網路小說~快,美味,天天都能吃,偶爾心情不好會膩味,有人說垃圾

傳統文學~懂的人,知道區分火候,細膩,層次,不懂的人,好喝,震撼,裝逼利器,沒文學休養的人「我艹!那麼貴」

網路文學~比傳統文學少了儀式感。就像去酒樓吃,自己吃得舒服,又能吃給別人看,還能體驗很多環境氛圍,美團外賣喝,別人會說「傻x,老火湯裝塑料盒裡都變味了」但該有的本質依然是老火湯!


作為一個,自覺得還比較喜歡看書的人,我從讀者的角度說一下。

我不是什麼死板的人,也並不抗拒新型的讀書方式讀書工具,所以kindle也用著。但是看的書目基本都是正規出版社出版過的,有時候也會看看榜單,篩選出合適自己的,這和看書的口味也有一定關係。

網路文學對我來說,是我一直不會去關注的。要說盜墓筆記什麼的起源於網路小說,我也是等到正式出版才去看看。可能要被說不關注你又看? 準確說是我只看出版發行過實體書的。

網路環境導致網路文學的興起,雖然作品雲集,同時良莠不一,雖然出版發行的也不一定和我口味,但是至少在這部分,出版社也算把了一個關,之前在我作為一個看不清網路文學的讀者來說,只有足夠好的作品才能出版。

再來說說「無法出版」的網路文學,從我知道sleep no more這個浸沒式舞台劇以後,也試著了解了互動文學這個分類,也是屬於網路文學的一種,而且彷彿只能存在於網路文學,因為要出版實在是,想不出什麼樣的形式比較好。sleep no more就像是一部存在於三次元的互動文學。lifeline又是遊戲類的互動文學。對於國內幾個做互動文學的平台,像巧書,隔壁大叔等等,感覺都吃不到網路文學大環境里的「好處」,從用戶數量和作品數量裡面都能體現出來。

由於工作的關係也和『巧書』有過接觸,看過上面推薦的文章不乏寫的不錯的,但是我這個人呢看網路文字就會記憶缺失,的確是沒有紙上來的實在,也不方便來回翻閱,何況互動文學還有分支。正因如此,所以出版發行似乎還是需要平台自己去摸索。但是我也不能否認裡面確實有優秀的作品。

希望網路文學出更多的精品,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受眾不一樣,相對傳統文學,網路文學的受眾更廣,讀者的知識層次相對更低。現在的網路文學很多稱為「爽文」,注重點更加偏向讓廣大的讀者閱讀流暢舒服,少了文學價值。


說白了。

啟迪心靈。

打發時光。

僅此而已。


按個人慣例,先說好,以下為個人意見。

換句話說,不咋理論。

/w然後潑張主觀圖,意思一下就好,不是專為此題拍,就覺得有味道。

嘿嘿嘿。

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件事,其實不是刷新文網路學概念或者傳統文學概念。其實問的人、答的人、瀏覽的人都心知肚明,這裡說的是哪個意義的網路文學或者傳統文學,沒必要再為自己的利益或者其他念頭申明罷。

下面來回答這個問題本身,回答我覺得題主問的那個問題。

差別就是不同的人划出的那個今天的線。

網路文學,聽著親切,演變得說快就快說慢就慢,大概是前輩念叨的為了你好少看的玩意。目前個人所見概況是換衣裳中,現在看的比較少了,作者門檻低年齡跨度大是常識,文本質量單看好的那層還得撥開水看。不容易。

說的離傳統很遠,說不定那億萬字垃圾堆里能有個把文章正要跨進「傳統文學」的門檻。廢品回收,回收時代,蠻辛苦;臟苦活的貨色,不歸網路文學讀者,要局外人。

然而,就在圈裡,目前網路文學創作環境上來看,還是離門越來越遠的樣子。

碎片化的閱讀,網路文學的漸平衡會慢慢瓦解。不過我沒什麼數據,僅是個人微觀得來,便不講什麼五十年來必有偉大作品出現的笑話了。

傳統文學之所謂傳統,只是被划出了今天。等今天也被划進昨天了,怪見怪時不怪時候,也望是怪的眼界直觀了質地了。


區別就是讀一章網文半分鐘就可以讀完,而傳統書籍讀懂一章需要用心且很久。


傳統文學,是經典之作,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而網路文學,與傳統文學相比較之下,情操 精神等層面就少了些許


推薦閱讀:

如果要給一位外星人朋友寫一本《地球旅行指南》,那應該寫些什麼?怎樣寫?
有什麼值得推薦的ipython notebooks?
有哪些讓你覺得心酸的句子?
論文有了摘要有必要寫緒論嗎?
如何以「敵軍還有三十天到達戰場」為開頭寫一個很燃的故事?

TAG:網路文學 | 寫作 | 網路小說 | 文學 | 文學流派 |